'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
"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村子屋簷的造型美觀大方。

寒冬時節,薄霧輕霜籠罩的粵北高寒山區散發著遠古神祕的氣息。距離樂昌市梅花鎮約6公里,一個群山環繞、潺潺溪水穿流而過的村落,靜靜地佇立著。它幽深古雅,猶如一口經年累月的古典,飽受500多年滄桑洗禮,依舊保留著徽派建築最讓人稱道的精緻絕倫,令人驚歎。它就是樂昌梅花大坪村楊家寨。

"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村子屋簷的造型美觀大方。

寒冬時節,薄霧輕霜籠罩的粵北高寒山區散發著遠古神祕的氣息。距離樂昌市梅花鎮約6公里,一個群山環繞、潺潺溪水穿流而過的村落,靜靜地佇立著。它幽深古雅,猶如一口經年累月的古典,飽受500多年滄桑洗禮,依舊保留著徽派建築最讓人稱道的精緻絕倫,令人驚歎。它就是樂昌梅花大坪村楊家寨。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黛瓦青磚的楊家寨,是典型的徽派建築。羅雪梅 攝

1

屈指可數的獨姓聚居之地

筆山村,因村後兩座山峰如削尖的鉛筆倒立而得名。之後更名卻是因為遷居於此的楊氏族人。

據楊家族譜記載,明朝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楊清偕侄宗輝、宗英、宗福兄弟從廣東河源輾轉遷徙定居於此,與王、堯、石三姓合共承絕戶張子賢寮莊,將田地山嶺各分一股,建宅立業。楊家叔侄則以楊德華為筆山村的開居始祖,到清朝康熙年間,楊家寨已發展壯大至“三大房、九大家”。

楊家寨楊氏是如何發家的?據村中現年72歲的老人楊誠毅介紹,由於地處南嶺山區,木材資源豐富,古時候的楊家寨人大多做起木材生意。人們上山伐木,將木頭順江漂流而下賣至廣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區。加之地處西京古道沿線,車來人往,商貿發達,楊家寨很是富裕。

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楊氏家族很快以筆山村為中心,分佈到周圍13個自然村,昔稱“楊氏十三門”。現在的楊家寨,有近600戶人家,4000多口人,全村絕大多數人姓楊,是全韶關數一數二的獨姓聚居的村莊。從楊家寨外遷四川、湖南、廣州、信宜、廣西等地的人口有2萬人之眾。

如今,往日車水馬龍之景已不復存在,留下來的是楊家寨的淳樸民風,以及約1萬平方米、保持完整的古建築群。

"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村子屋簷的造型美觀大方。

寒冬時節,薄霧輕霜籠罩的粵北高寒山區散發著遠古神祕的氣息。距離樂昌市梅花鎮約6公里,一個群山環繞、潺潺溪水穿流而過的村落,靜靜地佇立著。它幽深古雅,猶如一口經年累月的古典,飽受500多年滄桑洗禮,依舊保留著徽派建築最讓人稱道的精緻絕倫,令人驚歎。它就是樂昌梅花大坪村楊家寨。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黛瓦青磚的楊家寨,是典型的徽派建築。羅雪梅 攝

1

屈指可數的獨姓聚居之地

筆山村,因村後兩座山峰如削尖的鉛筆倒立而得名。之後更名卻是因為遷居於此的楊氏族人。

據楊家族譜記載,明朝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楊清偕侄宗輝、宗英、宗福兄弟從廣東河源輾轉遷徙定居於此,與王、堯、石三姓合共承絕戶張子賢寮莊,將田地山嶺各分一股,建宅立業。楊家叔侄則以楊德華為筆山村的開居始祖,到清朝康熙年間,楊家寨已發展壯大至“三大房、九大家”。

楊家寨楊氏是如何發家的?據村中現年72歲的老人楊誠毅介紹,由於地處南嶺山區,木材資源豐富,古時候的楊家寨人大多做起木材生意。人們上山伐木,將木頭順江漂流而下賣至廣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區。加之地處西京古道沿線,車來人往,商貿發達,楊家寨很是富裕。

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楊氏家族很快以筆山村為中心,分佈到周圍13個自然村,昔稱“楊氏十三門”。現在的楊家寨,有近600戶人家,4000多口人,全村絕大多數人姓楊,是全韶關數一數二的獨姓聚居的村莊。從楊家寨外遷四川、湖南、廣州、信宜、廣西等地的人口有2萬人之眾。

如今,往日車水馬龍之景已不復存在,留下來的是楊家寨的淳樸民風,以及約1萬平方米、保持完整的古建築群。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門楣上的“戶對”。雖歷經歲月沖刷,但色彩依舊鮮豔。

2

從“轉角石”看屋主身份是否顯赫

楊家寨大門並不大,但邁入門檻後,眼前所見卻是另一番天地:筆直古樸的井巷,大塊青石板鋪砌的平整巷道、青磚砌成的高大牆體……儼然是大戶人家的氣派,而各色石頭是寨內建築必不可少的元素。

樂昌市博物館文博副研究員劉欽遲告訴記者,楊家寨地處石灰岩地區,古人建造房屋時,就地取材較為方便,石頭的應用因而十分廣泛。

"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村子屋簷的造型美觀大方。

寒冬時節,薄霧輕霜籠罩的粵北高寒山區散發著遠古神祕的氣息。距離樂昌市梅花鎮約6公里,一個群山環繞、潺潺溪水穿流而過的村落,靜靜地佇立著。它幽深古雅,猶如一口經年累月的古典,飽受500多年滄桑洗禮,依舊保留著徽派建築最讓人稱道的精緻絕倫,令人驚歎。它就是樂昌梅花大坪村楊家寨。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黛瓦青磚的楊家寨,是典型的徽派建築。羅雪梅 攝

1

屈指可數的獨姓聚居之地

筆山村,因村後兩座山峰如削尖的鉛筆倒立而得名。之後更名卻是因為遷居於此的楊氏族人。

據楊家族譜記載,明朝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楊清偕侄宗輝、宗英、宗福兄弟從廣東河源輾轉遷徙定居於此,與王、堯、石三姓合共承絕戶張子賢寮莊,將田地山嶺各分一股,建宅立業。楊家叔侄則以楊德華為筆山村的開居始祖,到清朝康熙年間,楊家寨已發展壯大至“三大房、九大家”。

楊家寨楊氏是如何發家的?據村中現年72歲的老人楊誠毅介紹,由於地處南嶺山區,木材資源豐富,古時候的楊家寨人大多做起木材生意。人們上山伐木,將木頭順江漂流而下賣至廣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區。加之地處西京古道沿線,車來人往,商貿發達,楊家寨很是富裕。

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楊氏家族很快以筆山村為中心,分佈到周圍13個自然村,昔稱“楊氏十三門”。現在的楊家寨,有近600戶人家,4000多口人,全村絕大多數人姓楊,是全韶關數一數二的獨姓聚居的村莊。從楊家寨外遷四川、湖南、廣州、信宜、廣西等地的人口有2萬人之眾。

如今,往日車水馬龍之景已不復存在,留下來的是楊家寨的淳樸民風,以及約1萬平方米、保持完整的古建築群。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門楣上的“戶對”。雖歷經歲月沖刷,但色彩依舊鮮豔。

2

從“轉角石”看屋主身份是否顯赫

楊家寨大門並不大,但邁入門檻後,眼前所見卻是另一番天地:筆直古樸的井巷,大塊青石板鋪砌的平整巷道、青磚砌成的高大牆體……儼然是大戶人家的氣派,而各色石頭是寨內建築必不可少的元素。

樂昌市博物館文博副研究員劉欽遲告訴記者,楊家寨地處石灰岩地區,古人建造房屋時,就地取材較為方便,石頭的應用因而十分廣泛。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古寨裡的轉角石雕刻非常精美。

值得注意的是,楊家寨裡幾乎每一戶人家大門旁或是巷口轉角處的牆體上,都嵌著一塊一米多高的石頭,叫做“轉角石”或者“包角石”,它與青磚融為一體,構成大小不一的牆面,頗具特色。

古時候,人們勞作進出時常帶各款農具,轉角的牆體經常被鋤頭、扁擔等碰撞,不免受損。為此,人們特意在易損部位用大塊石頭替代青磚,對房屋起到負重及保護之作用。據劉欽遲介紹,轉角石的應用在我市始興、南雄等地的古村落中並不多見,主要集中在樂昌梅花、坪石一帶。

楊家寨的轉角石多且精緻,工匠在石頭上雕刻有花草、房屋、祥雲、鳥獸等花紋清晰可見,每塊轉角石上的圖案都不一樣,有的轉角石上還刻有“木頭也可有情”等通俗易懂的文字。現如今,當地一些老人家仍舊能夠通過轉角石上的圖案辨別出屋主的身份是否顯赫和闊綽。

楊誠毅指著一塊刻著“蓮為花中君子”的轉角石說:“這戶人家是經商的。”但被問及是從哪些信息判斷出屋主身份時,老人家有些說不清楚。旁邊一戶轉角石沒有過多雕刻,楊誠毅說,這沒有花紋的是在家做產業的地主。此外,大戶人家的後排房屋通常是長工住的,這類建築沒有門檻、石枕等過多裝飾物件,轉角石也是素的,沒有雕刻花紋。

"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村子屋簷的造型美觀大方。

寒冬時節,薄霧輕霜籠罩的粵北高寒山區散發著遠古神祕的氣息。距離樂昌市梅花鎮約6公里,一個群山環繞、潺潺溪水穿流而過的村落,靜靜地佇立著。它幽深古雅,猶如一口經年累月的古典,飽受500多年滄桑洗禮,依舊保留著徽派建築最讓人稱道的精緻絕倫,令人驚歎。它就是樂昌梅花大坪村楊家寨。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黛瓦青磚的楊家寨,是典型的徽派建築。羅雪梅 攝

1

屈指可數的獨姓聚居之地

筆山村,因村後兩座山峰如削尖的鉛筆倒立而得名。之後更名卻是因為遷居於此的楊氏族人。

據楊家族譜記載,明朝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楊清偕侄宗輝、宗英、宗福兄弟從廣東河源輾轉遷徙定居於此,與王、堯、石三姓合共承絕戶張子賢寮莊,將田地山嶺各分一股,建宅立業。楊家叔侄則以楊德華為筆山村的開居始祖,到清朝康熙年間,楊家寨已發展壯大至“三大房、九大家”。

楊家寨楊氏是如何發家的?據村中現年72歲的老人楊誠毅介紹,由於地處南嶺山區,木材資源豐富,古時候的楊家寨人大多做起木材生意。人們上山伐木,將木頭順江漂流而下賣至廣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區。加之地處西京古道沿線,車來人往,商貿發達,楊家寨很是富裕。

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楊氏家族很快以筆山村為中心,分佈到周圍13個自然村,昔稱“楊氏十三門”。現在的楊家寨,有近600戶人家,4000多口人,全村絕大多數人姓楊,是全韶關數一數二的獨姓聚居的村莊。從楊家寨外遷四川、湖南、廣州、信宜、廣西等地的人口有2萬人之眾。

如今,往日車水馬龍之景已不復存在,留下來的是楊家寨的淳樸民風,以及約1萬平方米、保持完整的古建築群。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門楣上的“戶對”。雖歷經歲月沖刷,但色彩依舊鮮豔。

2

從“轉角石”看屋主身份是否顯赫

楊家寨大門並不大,但邁入門檻後,眼前所見卻是另一番天地:筆直古樸的井巷,大塊青石板鋪砌的平整巷道、青磚砌成的高大牆體……儼然是大戶人家的氣派,而各色石頭是寨內建築必不可少的元素。

樂昌市博物館文博副研究員劉欽遲告訴記者,楊家寨地處石灰岩地區,古人建造房屋時,就地取材較為方便,石頭的應用因而十分廣泛。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古寨裡的轉角石雕刻非常精美。

值得注意的是,楊家寨裡幾乎每一戶人家大門旁或是巷口轉角處的牆體上,都嵌著一塊一米多高的石頭,叫做“轉角石”或者“包角石”,它與青磚融為一體,構成大小不一的牆面,頗具特色。

古時候,人們勞作進出時常帶各款農具,轉角的牆體經常被鋤頭、扁擔等碰撞,不免受損。為此,人們特意在易損部位用大塊石頭替代青磚,對房屋起到負重及保護之作用。據劉欽遲介紹,轉角石的應用在我市始興、南雄等地的古村落中並不多見,主要集中在樂昌梅花、坪石一帶。

楊家寨的轉角石多且精緻,工匠在石頭上雕刻有花草、房屋、祥雲、鳥獸等花紋清晰可見,每塊轉角石上的圖案都不一樣,有的轉角石上還刻有“木頭也可有情”等通俗易懂的文字。現如今,當地一些老人家仍舊能夠通過轉角石上的圖案辨別出屋主的身份是否顯赫和闊綽。

楊誠毅指著一塊刻著“蓮為花中君子”的轉角石說:“這戶人家是經商的。”但被問及是從哪些信息判斷出屋主身份時,老人家有些說不清楚。旁邊一戶轉角石沒有過多雕刻,楊誠毅說,這沒有花紋的是在家做產業的地主。此外,大戶人家的後排房屋通常是長工住的,這類建築沒有門檻、石枕等過多裝飾物件,轉角石也是素的,沒有雕刻花紋。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村子的巷道規劃整齊有序。

3

從“泰山石敢當”看楊家寨民俗

除了轉角石,楊家寨還有一種特別的石頭:每個巷口對出的牆壁上,均有一塊石頭,上面豎向刻著“泰山石敢當”五字,這是古建築中用來擋煞的風水鎮物。

古人認為,三岔路等地容易出現煞氣,而泰山為天下浩然正氣之所在,因此,為了驅邪擋煞,正對十字路、三岔路的牆體上設置“泰山石敢當”,以壓制“惡煞厲鬼”。

據相關資料記載,“石敢當”習俗起源於上古時期的靈石崇拜,最早記載石敢當的是西漢《急就章》。宋代在福建莆田曾發掘出一塊唐代大曆五年的石刻,上有“石敢當,鎮百鬼,壓災秧,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禮樂張。”明代以後,石敢當信仰與東嶽泰山崇拜緊密結合,由於泰山有“鎮乾坤之威力”,取泰山上的一塊小石頭來鎮宅安宅,“石敢當”從而發展到“泰山石敢當”,其功能還延伸至“治病”、“門神”、“辟邪”、“防風”等。

此外,關於“泰山石敢當”國內還有不少民間傳說。2006年,泰山石敢當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村子屋簷的造型美觀大方。

寒冬時節,薄霧輕霜籠罩的粵北高寒山區散發著遠古神祕的氣息。距離樂昌市梅花鎮約6公里,一個群山環繞、潺潺溪水穿流而過的村落,靜靜地佇立著。它幽深古雅,猶如一口經年累月的古典,飽受500多年滄桑洗禮,依舊保留著徽派建築最讓人稱道的精緻絕倫,令人驚歎。它就是樂昌梅花大坪村楊家寨。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黛瓦青磚的楊家寨,是典型的徽派建築。羅雪梅 攝

1

屈指可數的獨姓聚居之地

筆山村,因村後兩座山峰如削尖的鉛筆倒立而得名。之後更名卻是因為遷居於此的楊氏族人。

據楊家族譜記載,明朝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楊清偕侄宗輝、宗英、宗福兄弟從廣東河源輾轉遷徙定居於此,與王、堯、石三姓合共承絕戶張子賢寮莊,將田地山嶺各分一股,建宅立業。楊家叔侄則以楊德華為筆山村的開居始祖,到清朝康熙年間,楊家寨已發展壯大至“三大房、九大家”。

楊家寨楊氏是如何發家的?據村中現年72歲的老人楊誠毅介紹,由於地處南嶺山區,木材資源豐富,古時候的楊家寨人大多做起木材生意。人們上山伐木,將木頭順江漂流而下賣至廣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區。加之地處西京古道沿線,車來人往,商貿發達,楊家寨很是富裕。

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楊氏家族很快以筆山村為中心,分佈到周圍13個自然村,昔稱“楊氏十三門”。現在的楊家寨,有近600戶人家,4000多口人,全村絕大多數人姓楊,是全韶關數一數二的獨姓聚居的村莊。從楊家寨外遷四川、湖南、廣州、信宜、廣西等地的人口有2萬人之眾。

如今,往日車水馬龍之景已不復存在,留下來的是楊家寨的淳樸民風,以及約1萬平方米、保持完整的古建築群。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門楣上的“戶對”。雖歷經歲月沖刷,但色彩依舊鮮豔。

2

從“轉角石”看屋主身份是否顯赫

楊家寨大門並不大,但邁入門檻後,眼前所見卻是另一番天地:筆直古樸的井巷,大塊青石板鋪砌的平整巷道、青磚砌成的高大牆體……儼然是大戶人家的氣派,而各色石頭是寨內建築必不可少的元素。

樂昌市博物館文博副研究員劉欽遲告訴記者,楊家寨地處石灰岩地區,古人建造房屋時,就地取材較為方便,石頭的應用因而十分廣泛。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古寨裡的轉角石雕刻非常精美。

值得注意的是,楊家寨裡幾乎每一戶人家大門旁或是巷口轉角處的牆體上,都嵌著一塊一米多高的石頭,叫做“轉角石”或者“包角石”,它與青磚融為一體,構成大小不一的牆面,頗具特色。

古時候,人們勞作進出時常帶各款農具,轉角的牆體經常被鋤頭、扁擔等碰撞,不免受損。為此,人們特意在易損部位用大塊石頭替代青磚,對房屋起到負重及保護之作用。據劉欽遲介紹,轉角石的應用在我市始興、南雄等地的古村落中並不多見,主要集中在樂昌梅花、坪石一帶。

楊家寨的轉角石多且精緻,工匠在石頭上雕刻有花草、房屋、祥雲、鳥獸等花紋清晰可見,每塊轉角石上的圖案都不一樣,有的轉角石上還刻有“木頭也可有情”等通俗易懂的文字。現如今,當地一些老人家仍舊能夠通過轉角石上的圖案辨別出屋主的身份是否顯赫和闊綽。

楊誠毅指著一塊刻著“蓮為花中君子”的轉角石說:“這戶人家是經商的。”但被問及是從哪些信息判斷出屋主身份時,老人家有些說不清楚。旁邊一戶轉角石沒有過多雕刻,楊誠毅說,這沒有花紋的是在家做產業的地主。此外,大戶人家的後排房屋通常是長工住的,這類建築沒有門檻、石枕等過多裝飾物件,轉角石也是素的,沒有雕刻花紋。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村子的巷道規劃整齊有序。

3

從“泰山石敢當”看楊家寨民俗

除了轉角石,楊家寨還有一種特別的石頭:每個巷口對出的牆壁上,均有一塊石頭,上面豎向刻著“泰山石敢當”五字,這是古建築中用來擋煞的風水鎮物。

古人認為,三岔路等地容易出現煞氣,而泰山為天下浩然正氣之所在,因此,為了驅邪擋煞,正對十字路、三岔路的牆體上設置“泰山石敢當”,以壓制“惡煞厲鬼”。

據相關資料記載,“石敢當”習俗起源於上古時期的靈石崇拜,最早記載石敢當的是西漢《急就章》。宋代在福建莆田曾發掘出一塊唐代大曆五年的石刻,上有“石敢當,鎮百鬼,壓災秧,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禮樂張。”明代以後,石敢當信仰與東嶽泰山崇拜緊密結合,由於泰山有“鎮乾坤之威力”,取泰山上的一塊小石頭來鎮宅安宅,“石敢當”從而發展到“泰山石敢當”,其功能還延伸至“治病”、“門神”、“辟邪”、“防風”等。

此外,關於“泰山石敢當”國內還有不少民間傳說。2006年,泰山石敢當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楊家寨大門雖小,但內有乾坤。

楊家寨對“風水”的講究體現在建築的每一個小細節上。據大坪村村支書楊炳城介紹,所有房屋的大門都開在左側。在風水學中有“左青龍,右白虎”一說,青龍是靈獸,代表生氣吉祥;白虎是煞神,代表蕭煞。人們進出的大門開在左側,則有靈獸庇佑。

與客家圍屋、圍樓一樣,楊家寨具有良好的防禦功能。夜間,進出寨子的大門緊閉,抵禦外人入侵。相傳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途經此處時,由於戒備森嚴而不敢貿然入侵。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楊家寨村民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粵北樂昌縣第一個黨支部在此成立;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軍餘部曾駐村裡,並召開了關於智取宜章年關暴動的軍事會議;鄧小平等領導率領紅七軍發動“梅花戰役”時,楊家寨村民不但給部隊供應糧食,還幫助救助傷員……

如今的楊家寨還保留著舞獅子、香火龍、春牛、打醮等民俗活動。當地正組織文博專家、老者,不斷挖掘楊家寨的文化內涵,將這裡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與精美的古寨一起發揚光大。

"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村子屋簷的造型美觀大方。

寒冬時節,薄霧輕霜籠罩的粵北高寒山區散發著遠古神祕的氣息。距離樂昌市梅花鎮約6公里,一個群山環繞、潺潺溪水穿流而過的村落,靜靜地佇立著。它幽深古雅,猶如一口經年累月的古典,飽受500多年滄桑洗禮,依舊保留著徽派建築最讓人稱道的精緻絕倫,令人驚歎。它就是樂昌梅花大坪村楊家寨。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黛瓦青磚的楊家寨,是典型的徽派建築。羅雪梅 攝

1

屈指可數的獨姓聚居之地

筆山村,因村後兩座山峰如削尖的鉛筆倒立而得名。之後更名卻是因為遷居於此的楊氏族人。

據楊家族譜記載,明朝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楊清偕侄宗輝、宗英、宗福兄弟從廣東河源輾轉遷徙定居於此,與王、堯、石三姓合共承絕戶張子賢寮莊,將田地山嶺各分一股,建宅立業。楊家叔侄則以楊德華為筆山村的開居始祖,到清朝康熙年間,楊家寨已發展壯大至“三大房、九大家”。

楊家寨楊氏是如何發家的?據村中現年72歲的老人楊誠毅介紹,由於地處南嶺山區,木材資源豐富,古時候的楊家寨人大多做起木材生意。人們上山伐木,將木頭順江漂流而下賣至廣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區。加之地處西京古道沿線,車來人往,商貿發達,楊家寨很是富裕。

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楊氏家族很快以筆山村為中心,分佈到周圍13個自然村,昔稱“楊氏十三門”。現在的楊家寨,有近600戶人家,4000多口人,全村絕大多數人姓楊,是全韶關數一數二的獨姓聚居的村莊。從楊家寨外遷四川、湖南、廣州、信宜、廣西等地的人口有2萬人之眾。

如今,往日車水馬龍之景已不復存在,留下來的是楊家寨的淳樸民風,以及約1萬平方米、保持完整的古建築群。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門楣上的“戶對”。雖歷經歲月沖刷,但色彩依舊鮮豔。

2

從“轉角石”看屋主身份是否顯赫

楊家寨大門並不大,但邁入門檻後,眼前所見卻是另一番天地:筆直古樸的井巷,大塊青石板鋪砌的平整巷道、青磚砌成的高大牆體……儼然是大戶人家的氣派,而各色石頭是寨內建築必不可少的元素。

樂昌市博物館文博副研究員劉欽遲告訴記者,楊家寨地處石灰岩地區,古人建造房屋時,就地取材較為方便,石頭的應用因而十分廣泛。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古寨裡的轉角石雕刻非常精美。

值得注意的是,楊家寨裡幾乎每一戶人家大門旁或是巷口轉角處的牆體上,都嵌著一塊一米多高的石頭,叫做“轉角石”或者“包角石”,它與青磚融為一體,構成大小不一的牆面,頗具特色。

古時候,人們勞作進出時常帶各款農具,轉角的牆體經常被鋤頭、扁擔等碰撞,不免受損。為此,人們特意在易損部位用大塊石頭替代青磚,對房屋起到負重及保護之作用。據劉欽遲介紹,轉角石的應用在我市始興、南雄等地的古村落中並不多見,主要集中在樂昌梅花、坪石一帶。

楊家寨的轉角石多且精緻,工匠在石頭上雕刻有花草、房屋、祥雲、鳥獸等花紋清晰可見,每塊轉角石上的圖案都不一樣,有的轉角石上還刻有“木頭也可有情”等通俗易懂的文字。現如今,當地一些老人家仍舊能夠通過轉角石上的圖案辨別出屋主的身份是否顯赫和闊綽。

楊誠毅指著一塊刻著“蓮為花中君子”的轉角石說:“這戶人家是經商的。”但被問及是從哪些信息判斷出屋主身份時,老人家有些說不清楚。旁邊一戶轉角石沒有過多雕刻,楊誠毅說,這沒有花紋的是在家做產業的地主。此外,大戶人家的後排房屋通常是長工住的,這類建築沒有門檻、石枕等過多裝飾物件,轉角石也是素的,沒有雕刻花紋。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村子的巷道規劃整齊有序。

3

從“泰山石敢當”看楊家寨民俗

除了轉角石,楊家寨還有一種特別的石頭:每個巷口對出的牆壁上,均有一塊石頭,上面豎向刻著“泰山石敢當”五字,這是古建築中用來擋煞的風水鎮物。

古人認為,三岔路等地容易出現煞氣,而泰山為天下浩然正氣之所在,因此,為了驅邪擋煞,正對十字路、三岔路的牆體上設置“泰山石敢當”,以壓制“惡煞厲鬼”。

據相關資料記載,“石敢當”習俗起源於上古時期的靈石崇拜,最早記載石敢當的是西漢《急就章》。宋代在福建莆田曾發掘出一塊唐代大曆五年的石刻,上有“石敢當,鎮百鬼,壓災秧,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禮樂張。”明代以後,石敢當信仰與東嶽泰山崇拜緊密結合,由於泰山有“鎮乾坤之威力”,取泰山上的一塊小石頭來鎮宅安宅,“石敢當”從而發展到“泰山石敢當”,其功能還延伸至“治病”、“門神”、“辟邪”、“防風”等。

此外,關於“泰山石敢當”國內還有不少民間傳說。2006年,泰山石敢當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楊家寨大門雖小,但內有乾坤。

楊家寨對“風水”的講究體現在建築的每一個小細節上。據大坪村村支書楊炳城介紹,所有房屋的大門都開在左側。在風水學中有“左青龍,右白虎”一說,青龍是靈獸,代表生氣吉祥;白虎是煞神,代表蕭煞。人們進出的大門開在左側,則有靈獸庇佑。

與客家圍屋、圍樓一樣,楊家寨具有良好的防禦功能。夜間,進出寨子的大門緊閉,抵禦外人入侵。相傳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途經此處時,由於戒備森嚴而不敢貿然入侵。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楊家寨村民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粵北樂昌縣第一個黨支部在此成立;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軍餘部曾駐村裡,並召開了關於智取宜章年關暴動的軍事會議;鄧小平等領導率領紅七軍發動“梅花戰役”時,楊家寨村民不但給部隊供應糧食,還幫助救助傷員……

如今的楊家寨還保留著舞獅子、香火龍、春牛、打醮等民俗活動。當地正組織文博專家、老者,不斷挖掘楊家寨的文化內涵,將這裡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與精美的古寨一起發揚光大。

廣東北大門—尋覓徽派古建築的精妙之處—細品樂昌梅花大坪楊家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