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溫柔》:一場富人眼中的利益交換,窮人心中美國夢的幻滅

2013年上映的《了不起的蓋茨比》,讓很多人認識了電影的同名小說作者——菲茨傑拉德——上世紀美國著名的作家和編劇。20世紀末,美國學術界權威評選的百年英語長河100部最優秀的小說,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夜色溫柔》都榜上有名。同為反應爵士時代的說,但與《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貫徹始終的批判不同的是,成書時間晚了9年的《夜色溫柔》,筆觸更加細膩,滿懷希望的人物心理也讓結局更顯絕望。

從1918年一戰結束後,到1929年經濟蕭條到來前的10年(約),是美國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10年。人們的錢包漸漸飽滿,享樂主義與拜金主義也漸漸成為上層社會的主流思潮。菲茨傑拉德說,“這是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緊接著輕歌曼舞的爵士時代後,大蕭條席捲了美國。上流社會紙醉金迷的美麗幻境,也在經濟危機的衝擊下,一夜打回原形。

1917年,一戰即將結束,美國將進入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時期,泛著金光的爵士時代也將拉開帷幕。這一年,《夜色溫柔》的故事,也悄悄上演了。它講述了一個青年才俊的醫生,在經歷了爵士時代的歌舞昇平後,如何在歷史洪流的推動下,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故事。

《夜色溫柔》:一場富人眼中的利益交換,窮人心中美國夢的幻滅

01.放棄自我,換來進入上流社交圈的入場券

前程似錦的精神病學醫生狄克認識了精神病患少女妮可。

妮可被父親侵犯後得了精神分裂症,數年時間裡,她都不得不在家人的安排下住在精神病院。帥氣有為的狄克與貌美富有的妮可相互吸引著,妮可的姐姐就趁機暗示狄克,希望可以“買”個年輕的好醫生給妮可做丈夫。或許是出於想要躋身上流社會的願望,也或許是自己真的愛上了這個精神分裂症的美麗少女,1919年狄克與妮可完婚。

出身普通的狄克,其實並不符合上流社會的擇友標準。

通過妮可姐姐的視角,他的知識分子氣質太重,屬於窮而驕傲的那類人,很多次不注意聽別人說話,並且明顯做出充耳不聞的怪樣子。妮可的觀念裡,上層社會的人是絕對不會隨隨便便與人親近的,狄克這樣古怪的人,如果不是為了方便照顧妹妹,是絕對不會成為自己家人的。

所以,狄克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上層社會紳士,首先要做的就是拋棄靈魂,改變自己。

1919年後,美國經濟蓬勃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也有勤儉持家轉變為炫耀式消費。年輕人開始注重外表,男性以油背頭、闊腿褲、單排扣西裝、老爺車的時尚造型招搖過市;1920年後,獲得了選舉權的女性也開始熱衷解放自我,在爵士酒吧整夜泡吧,煙不離手酒不離口,姑娘們紛紛剪了實下流行的波波頭,並熱衷於在頭上妝點各類貴价珠寶鑽石。

那是一個炫富無罪的年代。這一切光鮮,都需要金錢的支持。

有錢人家出生的妮可花錢如流水,普通人家購物是為了保障生活,對妮可來說,消費則是為了奢侈:她帶著剛認識不久的露絲瑪麗去逛街,買到不喜歡的東西就隨手送人,為了讓狄克保持和自己一樣鬆懈的人生態度,還堅持不懈地送錢給狄克。

對出身普通的狄克就不一樣。狄克一個人的時候,還是信奉著骨子裡勤儉持家的念頭:總是坐三等座,喝最便宜的酒。狄克有體面並有前途的工作,可是妮可就是希望狄克只屬於她一個人,只要這個男人精神鬆懈,就可以永遠站在自己身邊,成為自己的附屬品。

所以,最後狄克終於廢了。他不再是那個有上進心、想要在精神病學研究方面有所建樹的青年。他變成了那個與其他沉迷消費主義的有閒階級一樣的人,在推杯換盞的紙醉金迷中,漸漸忘記了自己也是個有靈魂的人。

《夜色溫柔》:一場富人眼中的利益交換,窮人心中美國夢的幻滅

菲茨傑拉德夫婦

02.真愛至上的價值觀成為壓死狄克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菲茨傑拉德在創造狄克和妮可的形象時,是把自己與妻子帶入其中的。

《夜色溫柔》前前後後經歷了8年才完成,這期間,澤爾達幾度精神崩潰。友人們都覺得是澤爾達拖垮了菲茨傑拉德,但菲茨傑拉德在經歷了澤爾達的出軌背叛、精神失常後,都沒有放棄她,而是更加努力地掙錢,接一些對自己而言沒有價值的編劇工作,只為了給澤爾達更好的治療環境。

《夜色溫柔》中,狄克在與妮可的十年婚姻中,也是時刻都將妮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的。

當與自己保持曖昧的露絲瑪麗隱晦地向別人透露妮可的精神疾病,狄克第一時間站出來冷冰冰地維護妻子,“她已經好了”;當一家四口出去度假,妮可突然發病時,狄克把孩子託付給陌生人,就飛身出去尋找妻子。在這段婚姻關係中,他一直在以愛人和醫生的雙重身份拯救妮可。但妮可在精神疾病康復後,就離開了狄克,當對狄克多年的付出表示些許的感激時,姐姐會冷漠而倨傲地說,“他受教育就是為了這個”。

狄克的感情經歷,與爵士時代的青年價值觀是相吻合的。這一時代的年輕人熱衷於對金錢和愛情的追求,因為消費主義的盛行,讓年輕人們認為錢才是這個社會的主宰,加之年輕人內心本就萌動的心,也讓他們的愛情本能在追求醉生夢死的浪漫中鍍上了金錢的光澤。

《夜色溫柔》第二捲開篇,初出茅廬的狄克就是爵士時代年輕人的寫照——渴望迅速功成名就,渴望一段浪漫的愛情。狄克的這些憧憬,在遇到美麗的富家千金妮可後,有了變為現實的可能。狄克對妮可當然是有愛的,但如果妮可只是出身寒門的孤女,很難想象當年青年才俊的狄克會與妮可走到一起。也正是這種閃著金錢光澤的愛,在一切迴歸正位時,成為壓死狄克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不是因為患病,妮可與狄克本就是很難有交集的兩個世界的人。所以,當妮可康復,自然與狄克間最後的感情紐帶也消失了,離開狄克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在與妮可多年的婚姻中,狄克一直努力偽裝出風趣儒雅的上流社會腔調,但對出生在這個社交圈的人看來,狄克的一切努力,都像個刻意想裝扮成人的猴子一樣滑稽可笑:“人一超出自己的本分便不知所措,不論擺出怎樣風趣的樣子唬人都不行”。

《夜色溫柔》:一場富人眼中的利益交換,窮人心中美國夢的幻滅

菲茨傑拉德夫婦

03.爵士時代崩塌時,人人豔羨的偶像亦不能倖免

《夜色溫柔》是菲茨傑拉德的一部半自傳體小說,在他擬列人物形象大綱時,就決定將海明威、麥克阿瑟等好友的形象融入其中,但最主要的是,狄克看起來“最像我”。而女主人公妮可,則“是澤爾達的寫照——或者說,是澤爾達的一個部分”。透過《夜色溫柔》中狄克人生的荒廢,亦可以看到作者菲茨傑拉德的人生軌跡是怎樣一步步走向崩壞的。

菲茨傑拉德在上世紀20年代,是美國年輕人的精神偶像。年輕帥氣,有才多金,還迎娶了美貌富有的才女澤爾達。他們入時登對的穿搭,開著老爺車招搖過市的張揚,都是當時年輕人效仿的對象。在外人看來,菲茨傑拉德名利雙收,源源不斷的靈感為他帶來源源不斷的稿費收入,他有大量的生活可以沉溺於美酒宴會的歡樂,但抱著偉大作家夢的菲茨傑拉德早已厭倦了“除參加一個個晚會外,無所事事”的生活。虛以委蛇的推杯換盞背後,藏著他漸漸對社交場合麻木疲累的心,縱情酒精的生活讓菲茨傑拉德染上了酗酒的習慣,這也為他的早逝埋下了伏筆。

大蕭條時代襲來,人們不再熱衷於燈紅酒綠的酒場宴會,他們開始重新變得務實。

此時的菲茨傑拉德已經不再是人們熱愛的時代偶像,《了不起的蓋茨比》再版後依舊銷量慘淡,報刊連載的《夜色溫柔》,也沒能挽救讀者對菲茨傑拉德作品的拋棄。此時,澤爾達已經因為再三發作的精神疾病住進了精神病療養院,獨自撫養女兒的壓力,妻子治療帶來的高額治療費用,讓菲茨傑拉德的酗酒變本加厲,彷彿只有在酒精的世界裡,才能短暫地躲避現實生活的不幸。而酗酒造成的再三拖稿,也讓他漸漸失去了工作機會,最終在44歲那年,菲茨傑拉德短暫又濃墨重彩的一生,畫上了並不完美的句號。澤爾達也在菲茨傑拉德去世的7年後,因精神病院大火離世。

《夜色溫柔》:一場富人眼中的利益交換,窮人心中美國夢的幻滅

菲茨傑拉德夫婦墓地

拜金時代,人人追捧的時代偶像夫婦,最終卻死於貧病交加,人生的大起大落大抵如此。在菲茨傑拉德夫婦的墓碑上,寫著《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句子:“於是我們奮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向後推去,直到回到往昔歲月。”菲茨傑拉德筆下紙醉金迷的爵士時代,也隨著經濟大蕭條的衝擊,如黃粱美夢般落下帷幕。

參考資料:

《從“迷惘的一代”看美國“爵士時代”的消費主義》 杜鬆

《從菲茨傑拉德作品解讀美國“爵士時代”青年文化的理論》 李學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