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被開拓者淘汰的原因:除了利拉德,還有威少

北京時間 2019 年 4 月 24 日,在 NBA 季後賽首輪的第 5 場比賽中,雷霆以 115:118 輸給了開拓者。大比分 1:4 被淘汰。

關於這場比賽,大部分人都把目光放在了利拉德的「天神下凡」上:狂砍50分,並貢獻了的超遠三分絕殺。但對我而言,另一個原因同樣不可忽視,那就是威少。

雷霆被開拓者淘汰的原因:除了利拉德,還有威少

維斯布魯克

本場比賽,威少狂砍 29+11+14+4+2 的數據,看起來發揮還不錯,但我們一定要看到,他投籃僅僅 31 投 11 中,命中率 35.5%,而除去威少的其他人,55 投 36 中,命中率 65.5%。可以說,正是威少的「瘋狂打鐵」,葬送了雷霆一整場的努力。

只是,威少為了「三雙」而打球,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籃球小白看 NBA,最喜歡看 3 個數據:「得分」「籃板」和「助攻」(有時候也會看「搶斷」和「蓋帽」)。三個數據高了,就覺得一個球員「全面」,三個數據低了,就覺得他比較一般。

而稍微懂一點的人呢,就不僅僅看這些數據了,而 更關注這些數據的「水分」有多大。

詳細地講:

一、光看「得分」是不夠的,更要關注的是「得分效率」

最起碼,我們要看「命中率」「三分命中率」「罰球命中率」;

更進一步,我們會看 2 個指標:「有效命中率」(eFG%)和「真實命中率」(TS%),這兩個指標,前者是綜合了「兩分球」和「三分球」的得分效率,給出綜合的「投籃效率」,後者則考慮了「罰球」的因素,給出了綜合的「得分效率」;

再詳細一點,我們會關注各種不同的「得分方式」的得分效率。常見的有:「突破得分」(Drive PTS)、「接球投籃得分」(Catch & Shoot PTS)、「急停跳投得分」(Pull up PTS)、「禁區單打得分」(Paint Touch PTS)、「背身單打得分」(Post Touch PTS)和「肘位單打得分」(Elbow Touch PTS),以及各種得分方式的命中率和有效命中率。一般而言,「突破」和「急停跳投」的得分方式更接近於「自主進攻」,難度更大;而「接球投籃」更接近於「吃餅」,難度稍小,我們得區分對待。

二、光看「籃板」是不夠的,更要關注的是「籃板比例&難度&作用」

最起碼,我們要看「前場籃板」(Off. REB)和「後場籃板」(Def. REB)的分佈。顯然,前場籃板意味著增加一個進攻回合,因此比後場籃板要更重要一些;

更進一步,我們會看一些進階指標:「籃板率」(Reb%)、「進攻籃板率」和「防守籃板率」。這是因為,上場時間越長、隊友和對手命中率越低的人,平均拿籃板的機會就越多,那麼,用自己的籃板數除以所有的籃板數,就是籃板率了;

再詳細一點,我們會看的指標包括「籃板機會數」(REB Chance)和比率,「平均籃板距離」(Avg. REB Distance)、「對抗籃板」(Contested REB%)及比例。這是因為,有些人上場時間很長,但是由於是外線球員,距離投籃不中後的籃球距離比較遠,用這個去和內線球員比籃板率是不公平的,所以需要「籃板機會數」這個指標;又有些球員(主要是一些後衛),由於有球員為他「卡位」,自己總是拿到輕鬆的籃板,用這個來和肉搏拿到籃板的球員比較籃板數,也是不公平的,「對抗籃板數」就是用來彌補這一缺陷的;

三、光看「助攻」是不夠的,更要關注的是「傳球效率」

最起碼,我們要看「失誤」(當然,看「傳球失誤」更好)和「助攻失誤比」,兩個數據能反映他傳球的穩定性;

更進一步,我們要看「傳球」(Passes Made)和「助攻傳球比」(AST to Pass%),這個數據能部分反映球員是否是「為了助攻而刷傳球」。如果傳球數特別多而助攻傳球比很低,就說明他有效轉化為助攻的傳球比較少,傳球的有效性較低;如果傳球數比較少而助攻傳球比例高,就說明有效轉化為助攻的傳球比較多,本身是好事,不過如果比例特別高,那就有點「刻意追求助攻而傳球」,也不太好;

再詳細一點,我們要看的指標有:「觸球次數」(Touches)、「間接助攻」(Secondary AST)、「助攻得分」(AST PTS Created)等等。有些球員,因為戰術原因(比如在肘位接應),需要接觸很多次球,助攻數自然就容易虛高(比如約基奇,2018-19賽季場均觸球 111.8 次,在聯盟遙遙領先,因此助攻數高也並不奇怪),而「間接助攻」和「助攻得分」則更加註重傳球帶來的效果;

從看「得分」轉為看「得分效率」,從看「籃板」轉為看「籃板比例&難度&作用」,從看「助攻」轉為看「傳球效率」,我們才能從「基礎數據」本身跳脫出來,不會被「三雙」這種炫酷的「十進制數據」所矇蔽,看清數據帶來的「真正價值」。

----------

而對威少而言,「得分」是相對低效的,「籃板」有接近一半是「刷」的,「助攻」大都是實打實的,但也有一點點刻意的成分。

不說這輪被「開會」的季後賽,就拿 2018-19 常規賽來說:

表面看:威少場均 22.9 + 11.1 + 10.7,賽季「三雙」,牛逼!

但是仔細深究一下數據呢:

一、得分

威少的「有效命中率」為 46.8%(排名295/336),「真實命中率」為 50.1%(排名 286/325),不要說在「巨星」中排名了,在所有球員中的排名都是慘不忍睹的。

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威少沉迷於「急停跳投」(Pull-up Shooting),但是效率非常低,如下表所示:

雷霆被開拓者淘汰的原因:除了利拉德,還有威少

NBA 2018-19 賽季,威少的「急停跳投」數據

威少賽季場均 8.4 次急停跳投,但命中率只有 31.4%,有效命中率只有 36.0%,而其他場均急停跳投次數大於 8 次的球員中,有效命中率最低的是德羅贊 41.2%,倒數第二的是奧拉迪波 44.4%,不乏 50% 以上的(最高的哈登達到 52.9%),都比威少高太多了……

按常理,威少明知道自己急停跳投的命中率低,就應該少出手,事實上,場均 4 次急停跳投的人,有效命中率比威少稍微高一點,所以他的急停跳投也應該減少一半左右才更合理,現在場均 8.4 次得到 6.0 分,如果場均 4 次的話大概可以得到 3.5 分;

二、籃板

看過雷霆比賽的人都知道,威少場均驚人的 11.1 個籃板,很大功勞是要給「卡板中鋒」亞當斯的;

而在高階數據下,威少籃板的水分就一覽無遺了。

首先,威少場均「進攻籃板」為 1.5 個,而除了威少以外,剩下的 21 個場均 1.4~1.6 個進攻籃板的球員,他們的平均總籃板數是多少呢?

——5.6 個。只有威少總籃板數的一半。

當然有人會不服氣:也許威少就是擅長保護後場籃板呢!

那麼,我們就可以從更高階的「對抗籃板」數看出一點端倪:

雷霆被開拓者淘汰的原因:除了利拉德,還有威少

NBA 2018-19 賽季,威少的高階「籃板」數據

威少的 11.1 個籃板中,「對抗籃板」僅為 1.8 個(16.4%),而其他籃板數大於 10 個的球員,「對抗籃板」的數值大多在 4~5,最少的也有 3.4(傳說中籃板嗅覺特別好的凱文·勒夫);而「對抗籃板」1.8 個的其他球員,籃板數大多都在 4~5 個;

有意思的是,亞當斯的場均只有 9.5 個籃板,但「對抗籃板」有 4.9 個,比例高達 51.1%,在場均籃板超過 7 個的球員中並列第一(而另一個是坎特,2015~17 年在雷霆,現在在開拓者)。

事實上,種種數據表明:去除籃板球的水分,威少憑藉能力能拿到的籃板數大概也就場均 6 個左右,雖然這對於後衛來說已經很不錯了,但肯定遠不像 11.1 個那樣驚人。

三、助攻

相比「得分」和「籃板」,「助攻」大概是威少最「真實」的數據了。

雖然場均失誤 4.5 個排名第二,但是因為助攻多(10.7 個),助攻失誤比也有 2.4 左右,在球員中算不錯的。

但有意思的是,威少的場均傳球數並不比其他助攻榜前列的球員多:

雷霆被開拓者淘汰的原因:除了利拉德,還有威少

NBA 2018-19 賽季,威少的高階「傳球」數據

從表中可以看到,威少場均傳球也就 60.1 次,是助攻榜前 10 球員的平均水平,但助攻數卻達到了 10.8 個,遙遙領先於第二名……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威少的傳球有更大的比例是衝著助攻去的。我們看到,他的助攻傳球比例高達 18.0%,而其他人最高也就 16.0%,平均也就 14~15%。

難道是威少的傳球能提高隊友命中率?可是,雷霆全隊的命中率 45.4%,聯盟第 18;三分球命中率 34.8%,聯盟第 22,總體進攻效率(Offensive Ratings) 109.8,聯盟第 16,都不過是聯盟平均水平而已,說他的傳球更容易得分是站不住腳的。

也就是說,如果威少不惦記著助攻,他正常的傳球助攻比可能也要縮水到 15%~16%,他的助攻數大概也要縮水 15% 左右,也就是場均 9 個。

綜上所述:

我們現在看到威少的數據是 22.9+11.1+10.7,但是真實命中率僅 50.1%;

但實際上,根據上面的分析,如果威少打得更「合理」些,場均數據大概是 20.5+6.0+9.0,真實命中率 55% 左右,這個數據雖然看起來沒那麼強,但是也和巔峰保羅差不多,非常不錯了。以及更重要的——這個數據會更健康,更有機會讓球隊贏球。

只是, 22.9+11.1+10.7 的數據比 20.5+6.0+9.0 好看太多了,所以威少選擇了追求「三雙」。

唉,願威少未來不再沉迷於「三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