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生產總值增長8000多倍人均生產總值增長1500多倍 70年來蘭州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進步'

"

【本報訊】(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魏奇峰)9月3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成立70週年甘肅省發展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佈會蘭州專場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70年來,我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項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其中,全市生產總值增長8000多倍,人均生產總值增長1500多倍。

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這座古老的城市從此開始了新的歷程。70年來,蘭州經濟發展儘管經歷了曲折與艱難,但總體上保持較快發展,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市生產總值1949年僅為3300萬元,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增加到21.8億元,2010年突破千億元,2018年達到2732.94億元,是1949年的8000多倍,佔全省的比重達到33.14%。人均生產總值1949年僅為47元,到1978年增加到1067元,2000年突破萬元,2018年達到73042元,是1949年的1500多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49年僅為3289萬元,1978年達到5.85億元,2015年突破千億元,2018年達到1352.09億元,是1949年的4000多倍。財政總收入從1953年的358.9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721.53億元,增長2萬多倍。特別是2012年獲批建設第五個國家級新區—蘭州新區,目前核心區160平方公里基礎設施配套全面建成,累計引進產業項目660多個,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經濟增速一直在國家級新區中位居前列。

特色產業發展實現歷史性突破

解放初期蘭州產業基礎十分薄弱。新中國成立後,蘭州被國家確定為重點工業城市,經過“一五”“二五”和“三線”時期的建設,形成以煉油、化工、機電、冶金、軍工、能源、輕紡、建材為主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堅定不移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速新舊動能轉換,三次產業結構由1949年的51.52比18.18比30.3調整優化為2018年的1.57比34.32比64.11,實現了從農業主導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歷史性轉型。

城鄉基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新中國成立初期,蘭州市建成區面積僅有16平方公里,人口只有69.95萬人,公路里程90.24公里。經過70年的發展建設,建成區面積達到360.32平方公里,擴大了21.5倍,常住人口375.36萬人,是1949年的5.37倍。城市交通、水利、市政等設施條件有了大幅改善,全市公路里程11609.75公里,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投入運營,寶蘭客專、蘭渝鐵路建成通車,主城區道路1365.04公里、面積2618.61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11.15平方米,建成大橋特大橋64座、立交橋20座,基本形成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水源地等重大項目即將建成,城市供水能力增加到138萬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超過95%,燃氣普及率達到92.93%,排水管網密度4.69公里/平方公里,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博物館、圖書館、城市規劃館、科技館等文化設施全面建成,奧體中心等大型體育館加快建設,公共服務配套不斷健全完善。萬達廣場、名城廣場、蘭州中心等地標性建築建成投用,重構了城市的天際線,塑造了城市新風貌,提升了城市現代化水平。

對外開放格局實現歷史性轉變

蘭州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在溝通和促進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立足區位優勢,搶抓“一帶一路”建設這個最大機遇,建成蘭州國際陸港、新區綜合保稅區、鐵路口岸、航空口岸等開放平臺,推進蘭州國際陸港公鐵聯運和蘭州新區空鐵海公多式聯運兩個示範工程建設,常態化運營國際陸海新通道、中亞、南亞、中歐國際貨運班列,中川機場開通國際航線10條,獲批建設運營進口冰鮮水產品、水果、肉類、糧食、汽車整車等指定口岸,對外合作交流逐步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2018年全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133.18億元,全年發運國際貨運班列204列,蘭州逐步從內陸腹地轉變為國家向西、向南開放的前沿城市。

生態環境面貌發生歷史性蛻變

蘭州地處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交匯之處,植被覆蓋率低,降水量少,自然生態脆弱。全市上下立足構建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堅持工程化帶動綠色大發展,不斷加大天然林緣區和重點區域、重要地段等生態修復和治理力度,2000年以來累計造林229.2萬畝,建設森林公園9個、綜合性公園15個,全市森林總面積319.7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5.21%,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7827.31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36.77%,人均公園綠地11.18平方米,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南北兩山經過蘭州人民“背冰上山”播綠、“承包荒山”造林等諸多努力,林地從無到有、積少成多,綠化面積已達60萬畝,成為全國八個“生態文化示範基地”之一。特別是把治理環境汙染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鐵腕推進氣水土協同共治,突破性地摘掉多年來“世界上大氣汙染最嚴重城市之一”的“黑帽子”,打造了國內外矚目的“蘭州藍”,創造的“蘭州經驗”得到國家肯定,在巴黎世界氣候大會上榮獲“今日變革進步獎”。

社會民生事業取得歷史性進步

70年來,全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財政總支出的80%以上用於民生支出,深入推進為民惠民工程,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脫貧攻堅成效明顯,近7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30.32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的24%下降到2018年的1.22%,全市四個貧困縣區全部脫貧摘帽,歷史性解決了區域整體貧困問題。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分別由改革開放初期的363元和90元增加到2018年的35014元和12368元,增長95.5倍和136.4倍。科技實力顯著增強,獲批建設“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市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75.68%,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1%。教育事業成績顯著,建成省級示範性高中13所,有中小學872所,中小學在校學生39.11萬人,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9.66%。醫療衛生髮展迅速,醫院及衛生院床位數從1949年的356張增長到3.06萬張,衛生技術人員從500人增長到3.68萬人。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絲路花雨》《大夢敦煌》《鼓舞中國》等舞臺劇目享譽海內外,《讀者》雜誌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連續舉辦九屆的蘭州國際馬拉松賽已成為國際金標、國內金牌“雙金”賽事。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