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黃河鐵橋,四國聯合,最先進技術施工!德國人才敢保固八十年

黃河上的橋,你知道它是怎麼修建出來的?


河隔斷了南北,橋連接了兩岸。橋和河似乎是一對天敵,有河必有橋,有橋必有河。有多寬的河,就有多長的橋。


蘭州黃河鐵橋,四國聯合,最先進技術施工!德國人才敢保固八十年



然而,在河上架橋,並非易事。尤其在以前,缺乏大型現代設備,沒有足夠強度的材料,在河上架橋,那是一項相當大的挑戰。在甘肅,在蘭州,在黃河及其支流上架橋,就是一件非常大的挑戰。

黃河兩次流經甘肅

黃河是甘肅境內最為重要的河流。這條大河從青藏高原一路走來,先後兩次從甘肅流過。眾多的支流,難以數計的峽谷,層層疊疊的河川,展示了它最為豐富多彩的一面。黃河出青海瑪多縣後,沿著阿尼瑪卿雪山東南邊緣流淌,在甘青川之間流過,在唐克草原匯合了白河後,流入甘肅的瑪曲縣境內,後又沿著阿尼瑪卿雪山東北進入青海省,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黃河第一曲。黃河在瑪曲境內長392公里。此為,黃河第一次過甘肅。

後來黃河又出積石峽,在積石山入甘肅,然後,經臨夏、蘭州、白銀進入寧夏境內。這段黃河長480公里。這一段黃河,峽谷和河谷交錯,既有豐富的水利資源,也有深厚的人文歷史資源。古往今來,這段黃河上橋樑毀而復建,建而復毀,可以說是黃河橋樑史的見證,黃河橋樑的博物館。

冰橋,黃河上最原始的橋

黃河上最原始的橋,應該是冰橋。北方地區河流在冬季多形成冰橋。蘭州的冰橋,也非常有特色。冰和冰橋黃河上的一個特色。冰橋顧名思義就是以冰為橋。

這種冰橋一般在每年的十二月中旬形成。冬天黃河中漂浮著一塊塊的巨大冰塊,到了後來隨氣溫繼續降低,冰塊之間逐漸開始相連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冰塊。當一次寒流光臨之後,在呼嘯的北風聲中,冰塊終於成了冰橋,民間傳說就在冰橋形成一瞬,黃河中的冰塊會因碰撞而發生巨大的響聲。冰橋形成後,住在河邊的人們就會探路,看看冰橋能不能走人。探路者往往手中拿一個長長的橫杆,其作用以防掉到冰窟窿中,橫杆起著保險桿的作用。


蘭州黃河鐵橋,四國聯合,最先進技術施工!德國人才敢保固八十年


有一首寫蘭州《冰橋》的詩:浮樑已解舊虹腰,十月堅冰又作橋。岸上不容狐耳聽,霜中但送馬蹄遙。踏來霏雪人千里,穿破寒煙路一條。屈指春風堪折柳,河邊流水又迢迢。

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後,伴隨黃河蘭州上游水電站的建成,蘭州市區工廠的增多,蘭州的水溫、氣溫比五十年代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冰橋也逐漸的走出了人們的視野。

黃河浮橋,傳說是名將鄧愈借來的

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徐達、馮勝等率軍,追擊元朝殘餘勢力。明軍在定西消滅了王保保的主力後。為過河追擊元軍殘餘,守禦指揮僉事趙祥在蘭州城西七裡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浮橋。馮勝收復河西走廊後,這座浮橋也失去了它的軍事價值。

隨著明王朝的經營,西北地區的人口經濟逐步開始恢復,對於交通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大。出於向河西走廊運送各種物資的需要,蘭州黃河段的教場河、岸門口、空心墩等渡口也陸續開通。然而要供應數萬大軍的糧草,僅僅依靠渡口是不行的,必須要建橋,才能滿足軍事運輸的需要。

洪武八年,衛國公鄧愈將浮橋移到城西十里的地方。到了洪武十七年,蘭州衛指揮檢事楊廉將黃河浮橋移到了蘭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邊,也就今天他們看到的中山橋附近。黃河浮橋人們正式取名為“鎮遠橋”,號稱“天下第一橋”。


蘭州黃河鐵橋,四國聯合,最先進技術施工!德國人才敢保固八十年


關於黃河浮橋的修建,還有一段民間故事。明初,朱元璋派衛國公鄧愈統帥大軍,攻打元將王保保。鄧愈率軍攻佔蘭州,卻被黃河攔住了去路。軍情緊急,鄧愈苦思冥想也找不到過河的辦法。一天三更天,他睡不著覺,到黃河邊看看。這時,他忽然發現黃河上漂著24只木船,將軍來了靈感,將這24只船連起來不就成了浮橋?將軍自言自語說:“不知這船是哪裡來的,能否借他一用?”誰知黃河中卻傳來了說話聲:“三更借,五更還。”於是,鄧愈就命人按照大船的分佈方向,在兩岸鑄造了將軍柱,拉了鐵鏈,架設好了浮橋。但三更借五更還,這點時間如何夠大軍渡河呢?

其實,鎮遠浮橋的架設非常艱辛,首先人們在黃河兩岸澆鑄重達萬斤鐵柱四個,設置巨大木柱子45個,120丈長的鐵鏈兩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增加浮橋的穩固性。

浮橋一般是冰解後架設。一次,動用的人力達數百,這些人按照分工,或在船上,或者在岸上。人們先用木船拉著繩索,順流而下,到了預定的位置時,將船上所裝載的裝滿石子的大筐,投入河中,穩住船身,把船系在鐵鏈上。這樣,依次將木船繫住,木船數量最初25只,後來有所變化,大體在22只左右。然後鋪上木板就行了。

浮橋的管理,最初是專有蘭州同知管理,後來歸皋蘭縣主簿管理。設立12名水伕組成的巡查隊,負責浮橋的安全。

中山橋,德國技術修橋採用沉箱法

如今中山橋是蘭州的地標性建築。它的修建也是一個巨大挑戰。絕大部分修建材料從德國走海運到天津,再由甘肅洋務總局從天津轉運至蘭州。萬里轉運,在當時就是數一數二的工程。

修橋的技術難度就更不用說了。當時,建橋的工程師是美國人滿寶本和德國人德羅;施工負責人為天津人劉永起。施工人員以德商聘來的69名洋工華匠為主,歷時3年建成,造價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蘭州黃河鐵橋,四國聯合,最先進技術施工!德國人才敢保固八十年


黃河鐵橋修建中難度最大的無疑就是橋墩的施工,那麼在百年前條件下,橋墩是如何修建在黃河中的?黃河橋墩的施工用了沉箱法。什麼是沉箱法呢?就是用巨大的木料做成厚重的四方框,方框中間灌入泥沙之類的,然後將方框逐個沉入水中,依次排列起來,直到露出水面,出水面後用“吸水龍(水泵)”把水抽乾,再把方框間的縫隙堵死,然後在方框內挖基礎,挖好後,再安置鋼骨,灌入水泥,最後放入鐵船(裝滿水泥基礎)鐵橋基礎就是這樣做成的。

有一張照片見證那段歷史。它是芬蘭人馬達漢1908年1月29日拍攝的。這個馬達漢後來擔任過芬蘭總統,那時芬蘭處於俄國的統治之下,馬達漢是以俄國軍官的身份來甘肅“考察”的。

蘭青鐵路橋,挑戰黃河修橋的極限

上世紀五十年代,天蘭鐵路的修通,推開了甘肅工業化的大門。隨著汽笛的鳴響,大批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急需的物資,也源源不斷進入蘭州。與之相伴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以及他們帶來的新技術、新觀念、新時尚。


蘭州黃河鐵橋,四國聯合,最先進技術施工!德國人才敢保固八十年


天蘭鐵路修通後,鐵路繼續往西延伸,蘭新、蘭青鐵路也陸續建成。蘭青鐵路,起自蘭州河口南站,向西延伸,然後橫跨黃河,多次越湟水,抵達青海西寧,後來又延伸到格爾木。這條鐵路是在國家二五計劃時期修建的。它也是鐵路通到蘭州後,從蘭州向西延伸的蘭新鐵路之外的又一條鐵路幹線,和蘭新、蘭青、包蘭鐵路,構成了西北鐵路網骨架。時至今日,它們依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蘭州黃河鐵橋,四國聯合,最先進技術施工!德國人才敢保固八十年



然而,修路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要跨越水深10米的黃河,的確不易。蘭青鐵路從蘭新鐵路的河口南站出發,沿著黃河到達家川,然後經過青石關、若連村、平安村、虎頭崖等地方,還要經過八盤峽、老鴉峽、大峽、小峽等地勢險要的峽谷區。

從河口到西寧,黃河、大通河、湟水是繞不過去的。最大的挑戰自然就是黃河大橋。其他的進入青海的門戶——大通河大橋,也是挑戰。而鐵路要順利抵達西寧,還要在湟水上修建八座橋樑。這些都是重點工程,是鐵路能否按時通車的關鍵。

蘭青鐵路河西段全長157公里,工期要求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就要通車,必須要搶工期;難題是鐵路要過黃河,就必須在汛期施工,這是非常大的挑戰。那時的黃河不像現在,上游有幾個大型水電站,可以調節洪峰。此時,劉家峽水電站還沒有修好,夏天黃河中水勢洶湧,要在這樣的條件下架橋,不僅要有勇氣,更要有技術和設備。顯然,當時只具備了勇氣。


蘭州黃河鐵橋,四國聯合,最先進技術施工!德國人才敢保固八十年



不過,在那時的大環境下,工期只能提前,不能推後。咋辦?多次爭論後,幹部和技術人員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充分利用洪水的間隙,西北地區的河流流量流速受降水影響波動大的特點,集中各路的精兵強將,避開大雨天突擊施工。這樣,盡最大可能避開了洪峰給施工帶來的不便。

施工隊伍前期做了充分的準備,甚至從三四十公里外的施工點上調來一批精兵強將。那時,車輛少,人員進入工地,只能徒步。從技術上說,也有許多難題要攻克。這不,施工不久就遇到麻煩。

蘭州黃河鐵橋,四國聯合,最先進技術施工!德國人才敢保固八十年



修建大橋,說難不難,說易也不易。最為關鍵的是如何在河水中下入沉箱,製作沉井。所謂的沉井,就是將沉箱一層層摞起來,在河流中構成一個井,再抽乾沉箱內的水,堵塞縫隙,就可以施工了。這個原理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幹起來,卻並不容易。這不,在修建黃河大橋五六號橋墩時,就遇到了麻煩。黃河水深10米,流速也很快。在這樣的水文環境下,再加之施工隊伍比較年輕,遇到這樣的問題怎麼辦?

現在,這些事情似乎是技術人員和工程師的事。在過去可不一樣,講究群策群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集中起來,在黃河邊開了個“諸葛亮”會。這個會一開,呵,真有效果!人們琢磨了一個辦法,採用了一種水下封閉壓漿防水法,有效地解決了沉箱滲水的問題。原先要15臺水泵排水,現在只要一臺小水泵就夠了。這會開得真值。

就這樣施工人員克服了重重難題,最後提前完工。這座黃河大橋前後花了一年時間,汛期施工佔了四分之一的時間。有人測算過,如果按照避開汛期洪峰的辦法施工,工期要整整延後一年時間。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個早已深入人心的觀點了。現代化的鐵路,不僅代表著物資的運輸便捷,人員往來的便利,更是將新觀念、新思維帶給人們。


蘭州黃河鐵橋,四國聯合,最先進技術施工!德國人才敢保固八十年



蘭州黃河鐵橋,四國聯合,最先進技術施工!德國人才敢保固八十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