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野談人藝新劇《大訟師》:話劇民族化的一次嘗試

藍天野 戲曲 藝術 焦菊隱 央廣網 2017-06-07

中新社北京6月4日電 (記者 高凱)戲劇名家藍天野日前在北京談及其擔任導演的北京人藝院慶大戲《大訟師》稱,這是對於話劇民族化的一次嘗試。

北京人藝正在演出的65週年院慶大戲《大訟師》是在中國傳統戲曲劇目《四進士》的基礎上改編創作而成。

與過往經典作品《茶館》《李白》等相比,這出人藝新劇自5月25日登臺以來,觀眾評價可謂褒貶不一。

有觀點認為,該劇對於一個傳統的歷史故事進行了頗為得當的現代化改編,演員表演上佳,加之借鑑戲曲的表演氣質,整體可算成功;另一種觀點認為,此番話劇改編劇情拖沓,削弱了原有的戲劇張力,在故事的深度挖掘上也難稱到位。

對此,以90歲高齡擔任《大訟師》導演的藍天野在3日的作品分享會上表示,中國傳統戲曲與話劇雖都屬戲劇範疇,但在表演形式上大相徑庭,審美趣味也截然不同,因此從戲曲改話劇的難度極大,“甚至可以說比原創一部戲的難度更大”。

“這一次的嘗試,我們深知難度大,但是應該算作是對話劇民族化的一次嘗試,”藍天野說,“我的目標就是觀眾能看進去,現在我還很難去評判這齣戲是否成功,還需要更多的觀眾和時間。”

該劇編劇郭啟宏表示,“這一次改編不止是簡單的形式轉化,應該說是一次脫胎換骨,是人藝的一次創新”,相比戲曲中的《四進士》,《大訟師》刪去了原作中描述得非常詳細的田氏如何毒死小叔子、楊青如何騙賣妹妹等過程,使劇情集中於冤案平反,正義伸張。

郭啟宏認為,戲劇的優勢在於唱、做,形式豐富,話劇的長處在於可以以更多細節完善人物,“經過長時間思考,我認為必須打通形式上的通道,做一種話劇的、當代的表達。”

“某種程度上,我們的不少大戲可能都遵守了同樣的完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完全真實、生活化的表現,”藍天野說,“我認為不應全一樣,焦菊隱先生很早就開始從傳統戲曲中借鑑一些民族性的東西。”

“我們這次在這方面應當說進行了一些嘗試,”藍天野說,“但是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任何的形式都應當是為更好地表現主題而使用,任何時候都不應當玩弄形式。具體到《大訟師》,這個主題是民間的‘正義伸張’。”(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