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籃球世界盃的慘淡出局,中國男籃成為了新的“全民公敵”,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讓他們走到哪裡都躲不過輿論的攻擊。而近日男籃與國足下榻同一個酒店的新聞,更是造就了段子手們的狂歡。


"

隨著籃球世界盃的慘淡出局,中國男籃成為了新的“全民公敵”,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讓他們走到哪裡都躲不過輿論的攻擊。而近日男籃與國足下榻同一個酒店的新聞,更是造就了段子手們的狂歡。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眼下的中國男籃,處境跟過去很多年的國足很接近,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出氣筒,似乎成為了添堵的代名詞。其實作為在中國關注度最高的兩大集體球類運動,籃足球國字號的經歷有很多類似之處,就一步步墮入谷底的節奏來看,都有很多共性。


  • 國字號的衰落與培養模式的變遷


從宏觀上而論,我們可以把中國的競技體育培養模式,分為舉國體制時期和市場化時期。舉國體制時期是指改革開放以後,到21世紀初這段時間,集中國家的優勢資源,全力培養優秀運動的統一化模式;市場化模式是指進入21世紀之後,職業體育的成熟催生了資本主導的培養模式,一般由職業俱樂部青訓、校園體育和各種專業興趣學校組成。


"

隨著籃球世界盃的慘淡出局,中國男籃成為了新的“全民公敵”,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讓他們走到哪裡都躲不過輿論的攻擊。而近日男籃與國足下榻同一個酒店的新聞,更是造就了段子手們的狂歡。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眼下的中國男籃,處境跟過去很多年的國足很接近,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出氣筒,似乎成為了添堵的代名詞。其實作為在中國關注度最高的兩大集體球類運動,籃足球國字號的經歷有很多類似之處,就一步步墮入谷底的節奏來看,都有很多共性。


  • 國字號的衰落與培養模式的變遷


從宏觀上而論,我們可以把中國的競技體育培養模式,分為舉國體制時期和市場化時期。舉國體制時期是指改革開放以後,到21世紀初這段時間,集中國家的優勢資源,全力培養優秀運動的統一化模式;市場化模式是指進入21世紀之後,職業體育的成熟催生了資本主導的培養模式,一般由職業俱樂部青訓、校園體育和各種專業興趣學校組成。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一般來說,市場化模式活力更足、可持續性更強,但是我們的男籃和男足,卻截然相反。從1980年代到本世紀初,足球和籃球國字號球隊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男足雖說衝擊世界盃總是失敗,但一直都是亞洲頂級球隊,且在2001年正經打進了世界盃決賽圈。女足則更是我們的驕傲,鏗鏘玫瑰在1996年奧運會和1999年世界盃上兩奪亞軍,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女足熱,這些都是舉國體制的成果。

籃球方面,90年代是中國男籃最耀眼的時期,以胡衛東、孫軍、劉玉棟、鄭武為代表的黃金一代,多次在世錦賽和奧運會上奉獻亮眼的發揮。比起後來的姚明時代,90年代的中國男籃更講究整體,穩定性也更強。女籃的水平則更高,1992年奧運會拿到了銀牌,這是中國籃球迄今為止在大賽中的最好成績。


  • 2002年打進世界盃讓中國球迷振奮不已


然而時間來到21世紀初,隨著70後的逐漸淡出,體制傾力培養運動員的時代基本告一段落。80後尤其是85後,是伴隨著市場化培養起來的一代。可是逐漸地,球迷們發現新一代的實力,好像跟過去差距明顯。

男足層面,以前我們雖然總是在世預賽上功敗垂成,但是參加個十強賽還是家常便飯,但是從2002年以後,我們居然連續三屆世預賽連最後階段都沒進,著實讓人心寒,目前淪落到不開放歸化球員,就看不到希望的地步。


"

隨著籃球世界盃的慘淡出局,中國男籃成為了新的“全民公敵”,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讓他們走到哪裡都躲不過輿論的攻擊。而近日男籃與國足下榻同一個酒店的新聞,更是造就了段子手們的狂歡。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眼下的中國男籃,處境跟過去很多年的國足很接近,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出氣筒,似乎成為了添堵的代名詞。其實作為在中國關注度最高的兩大集體球類運動,籃足球國字號的經歷有很多類似之處,就一步步墮入谷底的節奏來看,都有很多共性。


  • 國字號的衰落與培養模式的變遷


從宏觀上而論,我們可以把中國的競技體育培養模式,分為舉國體制時期和市場化時期。舉國體制時期是指改革開放以後,到21世紀初這段時間,集中國家的優勢資源,全力培養優秀運動的統一化模式;市場化模式是指進入21世紀之後,職業體育的成熟催生了資本主導的培養模式,一般由職業俱樂部青訓、校園體育和各種專業興趣學校組成。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一般來說,市場化模式活力更足、可持續性更強,但是我們的男籃和男足,卻截然相反。從1980年代到本世紀初,足球和籃球國字號球隊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男足雖說衝擊世界盃總是失敗,但一直都是亞洲頂級球隊,且在2001年正經打進了世界盃決賽圈。女足則更是我們的驕傲,鏗鏘玫瑰在1996年奧運會和1999年世界盃上兩奪亞軍,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女足熱,這些都是舉國體制的成果。

籃球方面,90年代是中國男籃最耀眼的時期,以胡衛東、孫軍、劉玉棟、鄭武為代表的黃金一代,多次在世錦賽和奧運會上奉獻亮眼的發揮。比起後來的姚明時代,90年代的中國男籃更講究整體,穩定性也更強。女籃的水平則更高,1992年奧運會拿到了銀牌,這是中國籃球迄今為止在大賽中的最好成績。


  • 2002年打進世界盃讓中國球迷振奮不已


然而時間來到21世紀初,隨著70後的逐漸淡出,體制傾力培養運動員的時代基本告一段落。80後尤其是85後,是伴隨著市場化培養起來的一代。可是逐漸地,球迷們發現新一代的實力,好像跟過去差距明顯。

男足層面,以前我們雖然總是在世預賽上功敗垂成,但是參加個十強賽還是家常便飯,但是從2002年以後,我們居然連續三屆世預賽連最後階段都沒進,著實讓人心寒,目前淪落到不開放歸化球員,就看不到希望的地步。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男籃的情況要好一點,因為80後有一塊遮羞布,那就是姚明。頂尖球星對籃球的影響更大,在姚明時代我們一直都是亞洲霸主,但是這其中掩蓋的問題,隨著他的退役立刻暴露出來。

從2010年世錦賽到今天,中國男籃在世界大賽中,除了兩次擊敗非洲弱旅科特迪瓦,居然難求一勝,讓人大跌眼鏡。這次世界盃跟波蘭的較量,連最簡單的發球都失誤連連,這在過去是不可理喻的。


  • 姚明是那個年代中國籃球的救世主


女子方面,無論是女足還是女籃,跟90年代的巔峰期相比,都要遜色太多。只不過女子項目的影響力較小,還沒有上升到輿論大面積發洩的地步,但是凸顯的問題,跟男子項目沒什麼差別。

"

隨著籃球世界盃的慘淡出局,中國男籃成為了新的“全民公敵”,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讓他們走到哪裡都躲不過輿論的攻擊。而近日男籃與國足下榻同一個酒店的新聞,更是造就了段子手們的狂歡。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眼下的中國男籃,處境跟過去很多年的國足很接近,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出氣筒,似乎成為了添堵的代名詞。其實作為在中國關注度最高的兩大集體球類運動,籃足球國字號的經歷有很多類似之處,就一步步墮入谷底的節奏來看,都有很多共性。


  • 國字號的衰落與培養模式的變遷


從宏觀上而論,我們可以把中國的競技體育培養模式,分為舉國體制時期和市場化時期。舉國體制時期是指改革開放以後,到21世紀初這段時間,集中國家的優勢資源,全力培養優秀運動的統一化模式;市場化模式是指進入21世紀之後,職業體育的成熟催生了資本主導的培養模式,一般由職業俱樂部青訓、校園體育和各種專業興趣學校組成。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一般來說,市場化模式活力更足、可持續性更強,但是我們的男籃和男足,卻截然相反。從1980年代到本世紀初,足球和籃球國字號球隊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男足雖說衝擊世界盃總是失敗,但一直都是亞洲頂級球隊,且在2001年正經打進了世界盃決賽圈。女足則更是我們的驕傲,鏗鏘玫瑰在1996年奧運會和1999年世界盃上兩奪亞軍,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女足熱,這些都是舉國體制的成果。

籃球方面,90年代是中國男籃最耀眼的時期,以胡衛東、孫軍、劉玉棟、鄭武為代表的黃金一代,多次在世錦賽和奧運會上奉獻亮眼的發揮。比起後來的姚明時代,90年代的中國男籃更講究整體,穩定性也更強。女籃的水平則更高,1992年奧運會拿到了銀牌,這是中國籃球迄今為止在大賽中的最好成績。


  • 2002年打進世界盃讓中國球迷振奮不已


然而時間來到21世紀初,隨著70後的逐漸淡出,體制傾力培養運動員的時代基本告一段落。80後尤其是85後,是伴隨著市場化培養起來的一代。可是逐漸地,球迷們發現新一代的實力,好像跟過去差距明顯。

男足層面,以前我們雖然總是在世預賽上功敗垂成,但是參加個十強賽還是家常便飯,但是從2002年以後,我們居然連續三屆世預賽連最後階段都沒進,著實讓人心寒,目前淪落到不開放歸化球員,就看不到希望的地步。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男籃的情況要好一點,因為80後有一塊遮羞布,那就是姚明。頂尖球星對籃球的影響更大,在姚明時代我們一直都是亞洲霸主,但是這其中掩蓋的問題,隨著他的退役立刻暴露出來。

從2010年世錦賽到今天,中國男籃在世界大賽中,除了兩次擊敗非洲弱旅科特迪瓦,居然難求一勝,讓人大跌眼鏡。這次世界盃跟波蘭的較量,連最簡單的發球都失誤連連,這在過去是不可理喻的。


  • 姚明是那個年代中國籃球的救世主


女子方面,無論是女足還是女籃,跟90年代的巔峰期相比,都要遜色太多。只不過女子項目的影響力較小,還沒有上升到輿論大面積發洩的地步,但是凸顯的問題,跟男子項目沒什麼差別。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在這種落差背後,原因是多方面的,層次之深,讓人不免陷入沉思。


  • 舉國體制時期的優點完全喪失


雖說舉國體制一直飽受詬病,認為這種小規模爆點突擊的培養模式,扼殺了體育運動的本質。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這種體制有好的一面,而且對水平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

首先就是基本功的訓練,當時全國的優秀運動員集中在一起,訓練非常刻苦,尤其注重對於基本技術的磨鍊。老的男籃、男足隊員,他們的一板一眼都很紮實,就比如基本的罰籃,過去劉玉棟等人幾乎是百發百中。而到了今天,中國隊的投籃水準令人絕望。


  • 郝海東當年是亞洲前三中鋒


其次就是比賽態度和意志品質的問題,舉國體制時期思想上都是統一戰線,整體擰成一股繩要奮戰到底。球員們在場上非常堅韌,即便到了危急時刻也會拿出血性。而在今天的男籃身上,對陣委內瑞拉“散步”級別的表現,讓人憤怒。

"

隨著籃球世界盃的慘淡出局,中國男籃成為了新的“全民公敵”,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讓他們走到哪裡都躲不過輿論的攻擊。而近日男籃與國足下榻同一個酒店的新聞,更是造就了段子手們的狂歡。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眼下的中國男籃,處境跟過去很多年的國足很接近,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出氣筒,似乎成為了添堵的代名詞。其實作為在中國關注度最高的兩大集體球類運動,籃足球國字號的經歷有很多類似之處,就一步步墮入谷底的節奏來看,都有很多共性。


  • 國字號的衰落與培養模式的變遷


從宏觀上而論,我們可以把中國的競技體育培養模式,分為舉國體制時期和市場化時期。舉國體制時期是指改革開放以後,到21世紀初這段時間,集中國家的優勢資源,全力培養優秀運動的統一化模式;市場化模式是指進入21世紀之後,職業體育的成熟催生了資本主導的培養模式,一般由職業俱樂部青訓、校園體育和各種專業興趣學校組成。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一般來說,市場化模式活力更足、可持續性更強,但是我們的男籃和男足,卻截然相反。從1980年代到本世紀初,足球和籃球國字號球隊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男足雖說衝擊世界盃總是失敗,但一直都是亞洲頂級球隊,且在2001年正經打進了世界盃決賽圈。女足則更是我們的驕傲,鏗鏘玫瑰在1996年奧運會和1999年世界盃上兩奪亞軍,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女足熱,這些都是舉國體制的成果。

籃球方面,90年代是中國男籃最耀眼的時期,以胡衛東、孫軍、劉玉棟、鄭武為代表的黃金一代,多次在世錦賽和奧運會上奉獻亮眼的發揮。比起後來的姚明時代,90年代的中國男籃更講究整體,穩定性也更強。女籃的水平則更高,1992年奧運會拿到了銀牌,這是中國籃球迄今為止在大賽中的最好成績。


  • 2002年打進世界盃讓中國球迷振奮不已


然而時間來到21世紀初,隨著70後的逐漸淡出,體制傾力培養運動員的時代基本告一段落。80後尤其是85後,是伴隨著市場化培養起來的一代。可是逐漸地,球迷們發現新一代的實力,好像跟過去差距明顯。

男足層面,以前我們雖然總是在世預賽上功敗垂成,但是參加個十強賽還是家常便飯,但是從2002年以後,我們居然連續三屆世預賽連最後階段都沒進,著實讓人心寒,目前淪落到不開放歸化球員,就看不到希望的地步。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男籃的情況要好一點,因為80後有一塊遮羞布,那就是姚明。頂尖球星對籃球的影響更大,在姚明時代我們一直都是亞洲霸主,但是這其中掩蓋的問題,隨著他的退役立刻暴露出來。

從2010年世錦賽到今天,中國男籃在世界大賽中,除了兩次擊敗非洲弱旅科特迪瓦,居然難求一勝,讓人大跌眼鏡。這次世界盃跟波蘭的較量,連最簡單的發球都失誤連連,這在過去是不可理喻的。


  • 姚明是那個年代中國籃球的救世主


女子方面,無論是女足還是女籃,跟90年代的巔峰期相比,都要遜色太多。只不過女子項目的影響力較小,還沒有上升到輿論大面積發洩的地步,但是凸顯的問題,跟男子項目沒什麼差別。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在這種落差背後,原因是多方面的,層次之深,讓人不免陷入沉思。


  • 舉國體制時期的優點完全喪失


雖說舉國體制一直飽受詬病,認為這種小規模爆點突擊的培養模式,扼殺了體育運動的本質。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這種體制有好的一面,而且對水平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

首先就是基本功的訓練,當時全國的優秀運動員集中在一起,訓練非常刻苦,尤其注重對於基本技術的磨鍊。老的男籃、男足隊員,他們的一板一眼都很紮實,就比如基本的罰籃,過去劉玉棟等人幾乎是百發百中。而到了今天,中國隊的投籃水準令人絕望。


  • 郝海東當年是亞洲前三中鋒


其次就是比賽態度和意志品質的問題,舉國體制時期思想上都是統一戰線,整體擰成一股繩要奮戰到底。球員們在場上非常堅韌,即便到了危急時刻也會拿出血性。而在今天的男籃身上,對陣委內瑞拉“散步”級別的表現,讓人憤怒。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最後就是集體榮譽感的缺失,現在球員們是職業化思想濃重,骨子裡那種國家榮譽感比較淡化,這會導致在場上缺乏動力,個人的情緒也會凌駕於團隊協作之上,給球隊整體帶來嚴重的影響。


  • 職業體育市場化侵襲後的弊端


市場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根基是職業梯隊和校園體育,但是眾所周知,在我們這裡職業梯隊流傳著很多故事,總之想要進去對於家境要求很高;校園體育則更難開展,高考指揮棒永遠不停歇,體育變成了升學跳板而不是個人特長,最後淪落到邊緣的境地。


"

隨著籃球世界盃的慘淡出局,中國男籃成為了新的“全民公敵”,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讓他們走到哪裡都躲不過輿論的攻擊。而近日男籃與國足下榻同一個酒店的新聞,更是造就了段子手們的狂歡。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眼下的中國男籃,處境跟過去很多年的國足很接近,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出氣筒,似乎成為了添堵的代名詞。其實作為在中國關注度最高的兩大集體球類運動,籃足球國字號的經歷有很多類似之處,就一步步墮入谷底的節奏來看,都有很多共性。


  • 國字號的衰落與培養模式的變遷


從宏觀上而論,我們可以把中國的競技體育培養模式,分為舉國體制時期和市場化時期。舉國體制時期是指改革開放以後,到21世紀初這段時間,集中國家的優勢資源,全力培養優秀運動的統一化模式;市場化模式是指進入21世紀之後,職業體育的成熟催生了資本主導的培養模式,一般由職業俱樂部青訓、校園體育和各種專業興趣學校組成。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一般來說,市場化模式活力更足、可持續性更強,但是我們的男籃和男足,卻截然相反。從1980年代到本世紀初,足球和籃球國字號球隊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男足雖說衝擊世界盃總是失敗,但一直都是亞洲頂級球隊,且在2001年正經打進了世界盃決賽圈。女足則更是我們的驕傲,鏗鏘玫瑰在1996年奧運會和1999年世界盃上兩奪亞軍,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女足熱,這些都是舉國體制的成果。

籃球方面,90年代是中國男籃最耀眼的時期,以胡衛東、孫軍、劉玉棟、鄭武為代表的黃金一代,多次在世錦賽和奧運會上奉獻亮眼的發揮。比起後來的姚明時代,90年代的中國男籃更講究整體,穩定性也更強。女籃的水平則更高,1992年奧運會拿到了銀牌,這是中國籃球迄今為止在大賽中的最好成績。


  • 2002年打進世界盃讓中國球迷振奮不已


然而時間來到21世紀初,隨著70後的逐漸淡出,體制傾力培養運動員的時代基本告一段落。80後尤其是85後,是伴隨著市場化培養起來的一代。可是逐漸地,球迷們發現新一代的實力,好像跟過去差距明顯。

男足層面,以前我們雖然總是在世預賽上功敗垂成,但是參加個十強賽還是家常便飯,但是從2002年以後,我們居然連續三屆世預賽連最後階段都沒進,著實讓人心寒,目前淪落到不開放歸化球員,就看不到希望的地步。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男籃的情況要好一點,因為80後有一塊遮羞布,那就是姚明。頂尖球星對籃球的影響更大,在姚明時代我們一直都是亞洲霸主,但是這其中掩蓋的問題,隨著他的退役立刻暴露出來。

從2010年世錦賽到今天,中國男籃在世界大賽中,除了兩次擊敗非洲弱旅科特迪瓦,居然難求一勝,讓人大跌眼鏡。這次世界盃跟波蘭的較量,連最簡單的發球都失誤連連,這在過去是不可理喻的。


  • 姚明是那個年代中國籃球的救世主


女子方面,無論是女足還是女籃,跟90年代的巔峰期相比,都要遜色太多。只不過女子項目的影響力較小,還沒有上升到輿論大面積發洩的地步,但是凸顯的問題,跟男子項目沒什麼差別。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在這種落差背後,原因是多方面的,層次之深,讓人不免陷入沉思。


  • 舉國體制時期的優點完全喪失


雖說舉國體制一直飽受詬病,認為這種小規模爆點突擊的培養模式,扼殺了體育運動的本質。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這種體制有好的一面,而且對水平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

首先就是基本功的訓練,當時全國的優秀運動員集中在一起,訓練非常刻苦,尤其注重對於基本技術的磨鍊。老的男籃、男足隊員,他們的一板一眼都很紮實,就比如基本的罰籃,過去劉玉棟等人幾乎是百發百中。而到了今天,中國隊的投籃水準令人絕望。


  • 郝海東當年是亞洲前三中鋒


其次就是比賽態度和意志品質的問題,舉國體制時期思想上都是統一戰線,整體擰成一股繩要奮戰到底。球員們在場上非常堅韌,即便到了危急時刻也會拿出血性。而在今天的男籃身上,對陣委內瑞拉“散步”級別的表現,讓人憤怒。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最後就是集體榮譽感的缺失,現在球員們是職業化思想濃重,骨子裡那種國家榮譽感比較淡化,這會導致在場上缺乏動力,個人的情緒也會凌駕於團隊協作之上,給球隊整體帶來嚴重的影響。


  • 職業體育市場化侵襲後的弊端


市場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根基是職業梯隊和校園體育,但是眾所周知,在我們這裡職業梯隊流傳著很多故事,總之想要進去對於家境要求很高;校園體育則更難開展,高考指揮棒永遠不停歇,體育變成了升學跳板而不是個人特長,最後淪落到邊緣的境地。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這就等於進入市場化培養階段之後,中國的青訓人口就斷層了,到2011年前後,男足註冊運動員只有2萬餘人,同一時期日本有60多萬,差距顯而易見。更可怕的是,這個問題目前沒有根治的辦法,需要自上而下、多部門協同的徹底改革,才有可能見到效果。


  • 馬布裡為代表的高水平外援叱吒中國賽場


另一個就是高水平外援湧入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職業聯賽的俱樂部,是不承擔為國培養人才的任務,對於球隊老闆而言,這只是生意,他要追求自己的利益。於是為了迅速提升成績,各路大牌外援蜂擁而至,嚴重擠壓了本土球員的生存空間。

儘管足協和籃協都做出過各種反制外援的措施,諸如中超的U23和外援掛鉤,CBA的幾節幾人次限制等等。但是經過了十餘年的發展,外援壟斷聯賽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觀,目前本土新星數量極其有限,根本看不到希望。

還有一點,資本湧入帶來的熱情,讓職業球員們一夜暴富,燈紅酒綠的生活,對他們的競技狀態影響很大。黃種人在大球類運動中,身體天賦本來就遜色於西方的精英,如果不在刻苦訓練的同時保證自律,是很難與他們抗衡的。


"

隨著籃球世界盃的慘淡出局,中國男籃成為了新的“全民公敵”,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讓他們走到哪裡都躲不過輿論的攻擊。而近日男籃與國足下榻同一個酒店的新聞,更是造就了段子手們的狂歡。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眼下的中國男籃,處境跟過去很多年的國足很接近,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出氣筒,似乎成為了添堵的代名詞。其實作為在中國關注度最高的兩大集體球類運動,籃足球國字號的經歷有很多類似之處,就一步步墮入谷底的節奏來看,都有很多共性。


  • 國字號的衰落與培養模式的變遷


從宏觀上而論,我們可以把中國的競技體育培養模式,分為舉國體制時期和市場化時期。舉國體制時期是指改革開放以後,到21世紀初這段時間,集中國家的優勢資源,全力培養優秀運動的統一化模式;市場化模式是指進入21世紀之後,職業體育的成熟催生了資本主導的培養模式,一般由職業俱樂部青訓、校園體育和各種專業興趣學校組成。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一般來說,市場化模式活力更足、可持續性更強,但是我們的男籃和男足,卻截然相反。從1980年代到本世紀初,足球和籃球國字號球隊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男足雖說衝擊世界盃總是失敗,但一直都是亞洲頂級球隊,且在2001年正經打進了世界盃決賽圈。女足則更是我們的驕傲,鏗鏘玫瑰在1996年奧運會和1999年世界盃上兩奪亞軍,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女足熱,這些都是舉國體制的成果。

籃球方面,90年代是中國男籃最耀眼的時期,以胡衛東、孫軍、劉玉棟、鄭武為代表的黃金一代,多次在世錦賽和奧運會上奉獻亮眼的發揮。比起後來的姚明時代,90年代的中國男籃更講究整體,穩定性也更強。女籃的水平則更高,1992年奧運會拿到了銀牌,這是中國籃球迄今為止在大賽中的最好成績。


  • 2002年打進世界盃讓中國球迷振奮不已


然而時間來到21世紀初,隨著70後的逐漸淡出,體制傾力培養運動員的時代基本告一段落。80後尤其是85後,是伴隨著市場化培養起來的一代。可是逐漸地,球迷們發現新一代的實力,好像跟過去差距明顯。

男足層面,以前我們雖然總是在世預賽上功敗垂成,但是參加個十強賽還是家常便飯,但是從2002年以後,我們居然連續三屆世預賽連最後階段都沒進,著實讓人心寒,目前淪落到不開放歸化球員,就看不到希望的地步。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男籃的情況要好一點,因為80後有一塊遮羞布,那就是姚明。頂尖球星對籃球的影響更大,在姚明時代我們一直都是亞洲霸主,但是這其中掩蓋的問題,隨著他的退役立刻暴露出來。

從2010年世錦賽到今天,中國男籃在世界大賽中,除了兩次擊敗非洲弱旅科特迪瓦,居然難求一勝,讓人大跌眼鏡。這次世界盃跟波蘭的較量,連最簡單的發球都失誤連連,這在過去是不可理喻的。


  • 姚明是那個年代中國籃球的救世主


女子方面,無論是女足還是女籃,跟90年代的巔峰期相比,都要遜色太多。只不過女子項目的影響力較小,還沒有上升到輿論大面積發洩的地步,但是凸顯的問題,跟男子項目沒什麼差別。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在這種落差背後,原因是多方面的,層次之深,讓人不免陷入沉思。


  • 舉國體制時期的優點完全喪失


雖說舉國體制一直飽受詬病,認為這種小規模爆點突擊的培養模式,扼殺了體育運動的本質。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這種體制有好的一面,而且對水平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

首先就是基本功的訓練,當時全國的優秀運動員集中在一起,訓練非常刻苦,尤其注重對於基本技術的磨鍊。老的男籃、男足隊員,他們的一板一眼都很紮實,就比如基本的罰籃,過去劉玉棟等人幾乎是百發百中。而到了今天,中國隊的投籃水準令人絕望。


  • 郝海東當年是亞洲前三中鋒


其次就是比賽態度和意志品質的問題,舉國體制時期思想上都是統一戰線,整體擰成一股繩要奮戰到底。球員們在場上非常堅韌,即便到了危急時刻也會拿出血性。而在今天的男籃身上,對陣委內瑞拉“散步”級別的表現,讓人憤怒。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最後就是集體榮譽感的缺失,現在球員們是職業化思想濃重,骨子裡那種國家榮譽感比較淡化,這會導致在場上缺乏動力,個人的情緒也會凌駕於團隊協作之上,給球隊整體帶來嚴重的影響。


  • 職業體育市場化侵襲後的弊端


市場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根基是職業梯隊和校園體育,但是眾所周知,在我們這裡職業梯隊流傳著很多故事,總之想要進去對於家境要求很高;校園體育則更難開展,高考指揮棒永遠不停歇,體育變成了升學跳板而不是個人特長,最後淪落到邊緣的境地。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這就等於進入市場化培養階段之後,中國的青訓人口就斷層了,到2011年前後,男足註冊運動員只有2萬餘人,同一時期日本有60多萬,差距顯而易見。更可怕的是,這個問題目前沒有根治的辦法,需要自上而下、多部門協同的徹底改革,才有可能見到效果。


  • 馬布裡為代表的高水平外援叱吒中國賽場


另一個就是高水平外援湧入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職業聯賽的俱樂部,是不承擔為國培養人才的任務,對於球隊老闆而言,這只是生意,他要追求自己的利益。於是為了迅速提升成績,各路大牌外援蜂擁而至,嚴重擠壓了本土球員的生存空間。

儘管足協和籃協都做出過各種反制外援的措施,諸如中超的U23和外援掛鉤,CBA的幾節幾人次限制等等。但是經過了十餘年的發展,外援壟斷聯賽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觀,目前本土新星數量極其有限,根本看不到希望。

還有一點,資本湧入帶來的熱情,讓職業球員們一夜暴富,燈紅酒綠的生活,對他們的競技狀態影響很大。黃種人在大球類運動中,身體天賦本來就遜色於西方的精英,如果不在刻苦訓練的同時保證自律,是很難與他們抗衡的。


潰敗之殤:論國內足籃兩大項目的負面共性



這個話題的探討有些沉重,但又是不得不觸碰的敏感地帶。從負面角度來說,男籃和國足目前的共性很多,也讓人有絕望之感。但是這畢竟是我們自己的國家隊,保持理性的態度繼續支持,也許是我們能做的。

2008年中國男籃曾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未來,請讓球迷們看到一些光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