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跟蹤“溼垃圾”的一生:每200噸可產出56公斤土壤調理劑,全國10個省市農作物受益'

"

閱讀提示:目前,溼垃圾產出的土壤調理劑已被14600個農戶認可,銷往全國10個省市、46個縣市、141個鄉鎮。長興島的柑橘、煙臺的蘋果、甘肅的藥材、青海的枸杞、大興安嶺農墾的黑土地全部受益在列。

作者/吳雪

你垃圾分類了嗎?你被罰款了嗎?你是什麼垃圾?

“垃圾分類新時尚”正式實行半個多月以來,討論最多的話題莫過於乾溼分類,對於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上班族來說,溼垃圾的分類及投放,尤其令人傷腦筋。

在普陀區上班的醫生王妍說,自己平時上班沒準點,又正值炎熱夏季,溼垃圾一天不扔就會發酵,味道那叫一個酸爽。為了逃避溼垃圾分類,7月以來她不敢在家開火燒飯,也不敢叫外賣,天天下館子,期望把重擔轉嫁給餐廳。

溼垃圾主要分為餐飲垃圾和廚餘垃圾,因其易被微生物分解轉化成有機物,所以適宜採用生物技術處理。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國生活垃圾中,餐廚垃圾佔到50%以上,僅上海每天就產生4800噸溼垃圾,作為大部分市民的困擾源,如何將溼垃圾高效率、資源化處理,一直是業界探討的熱門課題。

每天清晨,當你將一包包溼垃圾扔進小區垃圾桶時,可曾想過,它們會去往哪裡,經歷些什麼。中國溼垃圾的處理技術有哪些,是否有可持續推廣的模式。在全國“無廢城市”試點啟動後的兩個月,《新民週刊》記者從家庭、小區、中轉站、再生資源中心、垃圾處理廠實地見證了“溼垃圾”輾轉奔波的一生。

"

閱讀提示:目前,溼垃圾產出的土壤調理劑已被14600個農戶認可,銷往全國10個省市、46個縣市、141個鄉鎮。長興島的柑橘、煙臺的蘋果、甘肅的藥材、青海的枸杞、大興安嶺農墾的黑土地全部受益在列。

作者/吳雪

你垃圾分類了嗎?你被罰款了嗎?你是什麼垃圾?

“垃圾分類新時尚”正式實行半個多月以來,討論最多的話題莫過於乾溼分類,對於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上班族來說,溼垃圾的分類及投放,尤其令人傷腦筋。

在普陀區上班的醫生王妍說,自己平時上班沒準點,又正值炎熱夏季,溼垃圾一天不扔就會發酵,味道那叫一個酸爽。為了逃避溼垃圾分類,7月以來她不敢在家開火燒飯,也不敢叫外賣,天天下館子,期望把重擔轉嫁給餐廳。

溼垃圾主要分為餐飲垃圾和廚餘垃圾,因其易被微生物分解轉化成有機物,所以適宜採用生物技術處理。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國生活垃圾中,餐廚垃圾佔到50%以上,僅上海每天就產生4800噸溼垃圾,作為大部分市民的困擾源,如何將溼垃圾高效率、資源化處理,一直是業界探討的熱門課題。

每天清晨,當你將一包包溼垃圾扔進小區垃圾桶時,可曾想過,它們會去往哪裡,經歷些什麼。中國溼垃圾的處理技術有哪些,是否有可持續推廣的模式。在全國“無廢城市”試點啟動後的兩個月,《新民週刊》記者從家庭、小區、中轉站、再生資源中心、垃圾處理廠實地見證了“溼垃圾”輾轉奔波的一生。

記者跟蹤“溼垃圾”的一生:每200噸可產出56公斤土壤調理劑,全國10個省市農作物受益

各出奇招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謝冰教授認為,無廢城市的建設,不能簡單依靠一個環節,而應從垃圾源頭的減量、中端的控制以及末端的資源化利用三個方面系統化考量。目前,溼垃圾的處理技術主要兩種,一種是好氧發酵,一種是厭氧發酵,兩者的差別在於有氧與無氧的條件差別下,將垃圾中的有機物資源再利用的過程。

在上海,針對第一步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化實踐,各個轄區街道、居民“各出奇招”多在好氧發酵範圍內“做文章”,比如,好氧分解技術,好氧制肥和好氧堆肥。

居民王阿姨是嘉定區南翔鎮永翔佳苑2192戶中的一名業主,也是享受好氧分解技術的受益人。晚上8點,趁著飯後遛彎的功夫,王阿姨將兩袋廚餘垃圾破袋後,倒進了就近的垃圾投放點。“‘破袋’之所以必要,是出於垃圾無害化處置或資源化利用考慮。”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此前曾表示,這是為末端處置環節掃清第一步障礙。

兩個小時後,垃圾短駁車將四個投放點的垃圾統一裝車,運到了距離小區不到100米的垃圾箱房,這間箱房40平方米左右,最裡面擺放著一臺金屬質地的生化處理機,別看身材不大,胃口可不小,分揀員說,小區一天產出的1000多公斤溼垃圾,它能在8小時內全部“吃掉”。

南翔鎮永翔社區居委會衛生幹部陸春燕告訴《新民週刊》,垃圾箱房一般配備兩名分揀員,主要把關純度檢查,分揀出溼垃圾中的金屬、塑料製品等雜質,然後將分類好的溼垃圾倒入自動升降垃圾桶,加入一定量的微生物菌,等待3到8小時,生化處理機即可降解所有的有機餐廚垃圾,降解率達99.37%,最後,溼垃圾變成無色無味的清水被排放出去。

類似利用好氧分解技術將微生物分解的消滅型模式,在徐彙區得到了資源化的升級應用,變成了“好氧制肥”。在虹梅街道市民環保體驗中心,一臺佔地4平方米、高度超過2米的溼垃圾處理機,將100公斤的一箱餐廚垃圾“吃”下去後,15分鐘左右,“吐”出來的不止有養魚的清水,還有汽車使用的生物柴油、植物生長用的有機肥。“處理機的內在循環原理,就像食物在人體內的循環,目標是健康地吃,不多吃,也不少吃。” 虹梅街道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裡每天有超過20噸溼垃圾就地減量,減量達到了70%到85%。

謝冰坦言,好氧分解及好氧制肥的模式對小區環保措施的嚴密性、政企聯合監管以及二次汙染物的處理提出了較大挑戰,關於噪聲如何消除,殘餘物怎麼處置,流程如何監管,汙水排出是否影響市政管網等關鍵問題,執行部門要未雨綢繆,提前做好規劃預案。

當然,上海郊區的溼垃圾,處理方式又會有所不同,考慮到農村溼垃圾包含了農業廢棄物與溼垃圾混雜,“好氧堆肥”的模式較為適宜普遍。松江區葉榭鎮在全區首創的“好氧堆肥”模式,通過對麥秸、菜葉、剩飯等溼垃圾的分揀、粉碎、添加輔料、高溫細化、堆肥發酵等環節,作用於農田、園林綠化,日均消化六十多噸溼垃圾。

在松江經驗基礎上,奉賢、崇明等農村地區已全面推廣溼垃圾“積肥還田”模式,在田頭建設小型積肥池448個,村民日常產生的溼垃圾直接由保潔員收集至積肥池,經過數月自然發酵後施入農田,真正實現溼垃圾微循環就地消納不出村。根據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200天的實驗結果,也證明了家庭堆肥資源化利用的優勢,由於源頭損耗小,家庭堆肥產出的植物數量,分別是大型工業化堆肥和填埋場堆肥的1.5倍和2.8倍。

好氧發酵技術的多樣化典型案例,代表了上海在垃圾源頭減量化的探索與努力。但在謝冰看來,溼垃圾真正做到“無廢”,最重要的還是從源頭上節約食物,減少浪費。據報道,食物浪費背後是10倍以上的生物質資源“足跡”,做到溼垃圾資源化利用,將同時為土地和能源系統補充生物資源。

回到餐桌

溼垃圾的源頭減量只是一個開端,僅限於社區、街道等點對點小範圍開展,存有侷限性,在上海,現實處理能力與日益猛增的溼垃圾噸量之間的矛盾,證明實現溼垃圾的規模化處理仍然任重道遠。畢竟,大多數上海市民產生的溼垃圾,並不像永翔佳苑的王阿姨一樣,可就地、就近解決,大部分還是要依靠垃圾清運公司,統一送到專門的終端溼垃圾廠處置。

位於閔行趙家村的閔行區餐廚再生資源中心,剛剛建成投產兩年有餘,作為覆蓋閔行全域餐廚垃圾的處理站,利用好氧發酵技術,將溼垃圾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再轉換為土壤調理劑,直接作用於農作物。這一“從餐桌再到餐桌”的模式,恰恰為溼垃圾規模化地“變廢為寶”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樣本。

閔行區餐廚再生資源中心廠長呂長紅告訴《新民週刊》,好氧技術最神奇的一道工藝,就是生化處理系統。“餐廚垃圾們”從垃圾車上卸下開始,通過篩選、瀝水,機器投放,在生化處理機進行10到12小時的高溫好氧發酵,徹底變成乾燥又蓬鬆、含水量僅為10%-12%的“初級肥料”,之後,再通過深加工直接形成富含有機質和生物腐植酸的土壤調理劑。

據測算,閔行餐廚再生資源中心一期日均處理量200噸,每200噸可產出56公斤土壤調理劑,而一畝地大約需要200到500公斤的土壤調理劑。呂長紅說,技術人員會根據各地土壤情況差異,在基礎產品上做改良,比如,添加微生物菌劑,可幫助消除土壤病害、抗重茬、線蟲等;土壤調理劑還可作為起泡劑,提高發酵效率,生產高端有機肥。

目前,溼垃圾產出的土壤調理劑已被14600個農戶認可,銷往全國10個省市、46個縣市、141個鄉鎮。長興島的柑橘、煙臺的蘋果、甘肅的藥材、青海的枸杞、大興安嶺農墾的黑土地全部受益在列。“這項技術獲得了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獎,施用我們肥料的土地產出的水果、糧食出口到美國、日本、歐盟等地都可以享受免檢。”閔行區餐廚再生資源中心總經理周偉強驕傲地說,德國瑟瑞斯監測表明,這是目前中國國內最安全的有機投入物。

由於好氧處理技術實踐效果良好,閔行餐廚再生資源中心一期,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發展的運營需求。預計7月底,在建的面積為36畝,日處理能力達400噸的二期,將正式投入運營。呂長紅說,運營後會根據實際情況,再細分乾溼垃圾的噸數配比,屆時將會承接消化周邊徐彙區、普陀區等區域產出的部分溼垃圾。

專家表示,一般來說,好氧技術週期較快,減量化效果明顯,好氧產生的高溫一般可達60-70℃,基本能殺死致病細菌和寄生蟲,最終產品為無害化的有機肥料。但謝冰認為,好氧處理易產生臭氣和滲瀝汙水,如果不妥善收集處理會造成二次汙染。

在閔行餐廚再生資源中心實地探訪中,記者發現,廠區的臭氣一般通過新風機從車間抽取、植物液噴淋、水洗和鹼洗外加離子除臭等方式組織排放,但臭氣控制仍然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六年前,位於浦東新區的黎明有機質固廢處理廠獲批,該廠避開了好氧技術的弊端,採用對環境更為友好的厭氧發酵技術,在無氧的條件下,將溼垃圾中的有機物轉化成小分子有機物和甲烷再利用。從2017年1月調試運行開始,半年時間,項目就達到設計的處理量300噸/日。

"

閱讀提示:目前,溼垃圾產出的土壤調理劑已被14600個農戶認可,銷往全國10個省市、46個縣市、141個鄉鎮。長興島的柑橘、煙臺的蘋果、甘肅的藥材、青海的枸杞、大興安嶺農墾的黑土地全部受益在列。

作者/吳雪

你垃圾分類了嗎?你被罰款了嗎?你是什麼垃圾?

“垃圾分類新時尚”正式實行半個多月以來,討論最多的話題莫過於乾溼分類,對於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上班族來說,溼垃圾的分類及投放,尤其令人傷腦筋。

在普陀區上班的醫生王妍說,自己平時上班沒準點,又正值炎熱夏季,溼垃圾一天不扔就會發酵,味道那叫一個酸爽。為了逃避溼垃圾分類,7月以來她不敢在家開火燒飯,也不敢叫外賣,天天下館子,期望把重擔轉嫁給餐廳。

溼垃圾主要分為餐飲垃圾和廚餘垃圾,因其易被微生物分解轉化成有機物,所以適宜採用生物技術處理。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國生活垃圾中,餐廚垃圾佔到50%以上,僅上海每天就產生4800噸溼垃圾,作為大部分市民的困擾源,如何將溼垃圾高效率、資源化處理,一直是業界探討的熱門課題。

每天清晨,當你將一包包溼垃圾扔進小區垃圾桶時,可曾想過,它們會去往哪裡,經歷些什麼。中國溼垃圾的處理技術有哪些,是否有可持續推廣的模式。在全國“無廢城市”試點啟動後的兩個月,《新民週刊》記者從家庭、小區、中轉站、再生資源中心、垃圾處理廠實地見證了“溼垃圾”輾轉奔波的一生。

記者跟蹤“溼垃圾”的一生:每200噸可產出56公斤土壤調理劑,全國10個省市農作物受益

各出奇招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謝冰教授認為,無廢城市的建設,不能簡單依靠一個環節,而應從垃圾源頭的減量、中端的控制以及末端的資源化利用三個方面系統化考量。目前,溼垃圾的處理技術主要兩種,一種是好氧發酵,一種是厭氧發酵,兩者的差別在於有氧與無氧的條件差別下,將垃圾中的有機物資源再利用的過程。

在上海,針對第一步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化實踐,各個轄區街道、居民“各出奇招”多在好氧發酵範圍內“做文章”,比如,好氧分解技術,好氧制肥和好氧堆肥。

居民王阿姨是嘉定區南翔鎮永翔佳苑2192戶中的一名業主,也是享受好氧分解技術的受益人。晚上8點,趁著飯後遛彎的功夫,王阿姨將兩袋廚餘垃圾破袋後,倒進了就近的垃圾投放點。“‘破袋’之所以必要,是出於垃圾無害化處置或資源化利用考慮。”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此前曾表示,這是為末端處置環節掃清第一步障礙。

兩個小時後,垃圾短駁車將四個投放點的垃圾統一裝車,運到了距離小區不到100米的垃圾箱房,這間箱房40平方米左右,最裡面擺放著一臺金屬質地的生化處理機,別看身材不大,胃口可不小,分揀員說,小區一天產出的1000多公斤溼垃圾,它能在8小時內全部“吃掉”。

南翔鎮永翔社區居委會衛生幹部陸春燕告訴《新民週刊》,垃圾箱房一般配備兩名分揀員,主要把關純度檢查,分揀出溼垃圾中的金屬、塑料製品等雜質,然後將分類好的溼垃圾倒入自動升降垃圾桶,加入一定量的微生物菌,等待3到8小時,生化處理機即可降解所有的有機餐廚垃圾,降解率達99.37%,最後,溼垃圾變成無色無味的清水被排放出去。

類似利用好氧分解技術將微生物分解的消滅型模式,在徐彙區得到了資源化的升級應用,變成了“好氧制肥”。在虹梅街道市民環保體驗中心,一臺佔地4平方米、高度超過2米的溼垃圾處理機,將100公斤的一箱餐廚垃圾“吃”下去後,15分鐘左右,“吐”出來的不止有養魚的清水,還有汽車使用的生物柴油、植物生長用的有機肥。“處理機的內在循環原理,就像食物在人體內的循環,目標是健康地吃,不多吃,也不少吃。” 虹梅街道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裡每天有超過20噸溼垃圾就地減量,減量達到了70%到85%。

謝冰坦言,好氧分解及好氧制肥的模式對小區環保措施的嚴密性、政企聯合監管以及二次汙染物的處理提出了較大挑戰,關於噪聲如何消除,殘餘物怎麼處置,流程如何監管,汙水排出是否影響市政管網等關鍵問題,執行部門要未雨綢繆,提前做好規劃預案。

當然,上海郊區的溼垃圾,處理方式又會有所不同,考慮到農村溼垃圾包含了農業廢棄物與溼垃圾混雜,“好氧堆肥”的模式較為適宜普遍。松江區葉榭鎮在全區首創的“好氧堆肥”模式,通過對麥秸、菜葉、剩飯等溼垃圾的分揀、粉碎、添加輔料、高溫細化、堆肥發酵等環節,作用於農田、園林綠化,日均消化六十多噸溼垃圾。

在松江經驗基礎上,奉賢、崇明等農村地區已全面推廣溼垃圾“積肥還田”模式,在田頭建設小型積肥池448個,村民日常產生的溼垃圾直接由保潔員收集至積肥池,經過數月自然發酵後施入農田,真正實現溼垃圾微循環就地消納不出村。根據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200天的實驗結果,也證明了家庭堆肥資源化利用的優勢,由於源頭損耗小,家庭堆肥產出的植物數量,分別是大型工業化堆肥和填埋場堆肥的1.5倍和2.8倍。

好氧發酵技術的多樣化典型案例,代表了上海在垃圾源頭減量化的探索與努力。但在謝冰看來,溼垃圾真正做到“無廢”,最重要的還是從源頭上節約食物,減少浪費。據報道,食物浪費背後是10倍以上的生物質資源“足跡”,做到溼垃圾資源化利用,將同時為土地和能源系統補充生物資源。

回到餐桌

溼垃圾的源頭減量只是一個開端,僅限於社區、街道等點對點小範圍開展,存有侷限性,在上海,現實處理能力與日益猛增的溼垃圾噸量之間的矛盾,證明實現溼垃圾的規模化處理仍然任重道遠。畢竟,大多數上海市民產生的溼垃圾,並不像永翔佳苑的王阿姨一樣,可就地、就近解決,大部分還是要依靠垃圾清運公司,統一送到專門的終端溼垃圾廠處置。

位於閔行趙家村的閔行區餐廚再生資源中心,剛剛建成投產兩年有餘,作為覆蓋閔行全域餐廚垃圾的處理站,利用好氧發酵技術,將溼垃圾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再轉換為土壤調理劑,直接作用於農作物。這一“從餐桌再到餐桌”的模式,恰恰為溼垃圾規模化地“變廢為寶”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樣本。

閔行區餐廚再生資源中心廠長呂長紅告訴《新民週刊》,好氧技術最神奇的一道工藝,就是生化處理系統。“餐廚垃圾們”從垃圾車上卸下開始,通過篩選、瀝水,機器投放,在生化處理機進行10到12小時的高溫好氧發酵,徹底變成乾燥又蓬鬆、含水量僅為10%-12%的“初級肥料”,之後,再通過深加工直接形成富含有機質和生物腐植酸的土壤調理劑。

據測算,閔行餐廚再生資源中心一期日均處理量200噸,每200噸可產出56公斤土壤調理劑,而一畝地大約需要200到500公斤的土壤調理劑。呂長紅說,技術人員會根據各地土壤情況差異,在基礎產品上做改良,比如,添加微生物菌劑,可幫助消除土壤病害、抗重茬、線蟲等;土壤調理劑還可作為起泡劑,提高發酵效率,生產高端有機肥。

目前,溼垃圾產出的土壤調理劑已被14600個農戶認可,銷往全國10個省市、46個縣市、141個鄉鎮。長興島的柑橘、煙臺的蘋果、甘肅的藥材、青海的枸杞、大興安嶺農墾的黑土地全部受益在列。“這項技術獲得了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獎,施用我們肥料的土地產出的水果、糧食出口到美國、日本、歐盟等地都可以享受免檢。”閔行區餐廚再生資源中心總經理周偉強驕傲地說,德國瑟瑞斯監測表明,這是目前中國國內最安全的有機投入物。

由於好氧處理技術實踐效果良好,閔行餐廚再生資源中心一期,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發展的運營需求。預計7月底,在建的面積為36畝,日處理能力達400噸的二期,將正式投入運營。呂長紅說,運營後會根據實際情況,再細分乾溼垃圾的噸數配比,屆時將會承接消化周邊徐彙區、普陀區等區域產出的部分溼垃圾。

專家表示,一般來說,好氧技術週期較快,減量化效果明顯,好氧產生的高溫一般可達60-70℃,基本能殺死致病細菌和寄生蟲,最終產品為無害化的有機肥料。但謝冰認為,好氧處理易產生臭氣和滲瀝汙水,如果不妥善收集處理會造成二次汙染。

在閔行餐廚再生資源中心實地探訪中,記者發現,廠區的臭氣一般通過新風機從車間抽取、植物液噴淋、水洗和鹼洗外加離子除臭等方式組織排放,但臭氣控制仍然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六年前,位於浦東新區的黎明有機質固廢處理廠獲批,該廠避開了好氧技術的弊端,採用對環境更為友好的厭氧發酵技術,在無氧的條件下,將溼垃圾中的有機物轉化成小分子有機物和甲烷再利用。從2017年1月調試運行開始,半年時間,項目就達到設計的處理量300噸/日。

記者跟蹤“溼垃圾”的一生:每200噸可產出56公斤土壤調理劑,全國10個省市農作物受益

可持續嗎?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金宜英認為,放眼全國,目前餐廚垃圾處理技術路線大致分為三大技術並行發展:厭氧制沼、好氧制肥、生物轉化。數據顯示,在中國80多個城市的餐廚垃圾資源化、無害化項目中,使用厭氧發酵技術比重最高,超過80%,由此可見,上海市大部分溼垃圾的歸宿還是末端垃圾處理廠,厭氧發酵仍是目前溼垃圾處理的主流技術。

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生產部經理陶毅指著總控室上的監控說,廠區將溼垃圾處理分為兩種:餐飲垃圾和廚餘垃圾。餐飲垃圾有兩條處理線,從進入料坑,到螺旋篩網粗分,再經過細分到達製漿機,接著將壓榨的雜質去掉,送到溼熱水解罐。

之後,在67℃的高溫下,通過離心機分為固態和液態,固態的渣子,輸送到焚燒廠燒掉;液態的毛油被指定單位收取深加工後變成生物柴油;另一部分液態作為一種漿料輸送到室外的厭氧罐發酵,形成沼氣,輸送給國家電網。截至今年5月,黎明廠已累計用溼垃圾產沼1260萬立方米,累計發電約2500萬度。

按照1噸溼垃圾約產生六七十立方米的沼氣來計算,每七八公斤溼垃圾就可以發1度電。按照上海每戶家庭溼垃圾的平均產生水平,大約每戶家庭5天到一週的溼垃圾就能為全社會貢獻1度清潔的生物質電。

在黎明廠,日均處理量100噸的廚餘垃圾,除了共同產出沼氣之外,其處理過程完全不同於餐飲垃圾,而且傳統工藝線也無法滿足現有需求。比如下料前通過皮帶傳送,需匹配兩個工人在一旁用肉眼手動分解雜質;細分階段彈跳傘通過三根螺旋,區分垃圾的輕重確保純度,技術上也有待改進;傳統以處理袋裝垃圾為主的破袋機,無法適應分類後的需求,正在考慮引進大塊溼垃圾破碎機。

"

閱讀提示:目前,溼垃圾產出的土壤調理劑已被14600個農戶認可,銷往全國10個省市、46個縣市、141個鄉鎮。長興島的柑橘、煙臺的蘋果、甘肅的藥材、青海的枸杞、大興安嶺農墾的黑土地全部受益在列。

作者/吳雪

你垃圾分類了嗎?你被罰款了嗎?你是什麼垃圾?

“垃圾分類新時尚”正式實行半個多月以來,討論最多的話題莫過於乾溼分類,對於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上班族來說,溼垃圾的分類及投放,尤其令人傷腦筋。

在普陀區上班的醫生王妍說,自己平時上班沒準點,又正值炎熱夏季,溼垃圾一天不扔就會發酵,味道那叫一個酸爽。為了逃避溼垃圾分類,7月以來她不敢在家開火燒飯,也不敢叫外賣,天天下館子,期望把重擔轉嫁給餐廳。

溼垃圾主要分為餐飲垃圾和廚餘垃圾,因其易被微生物分解轉化成有機物,所以適宜採用生物技術處理。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國生活垃圾中,餐廚垃圾佔到50%以上,僅上海每天就產生4800噸溼垃圾,作為大部分市民的困擾源,如何將溼垃圾高效率、資源化處理,一直是業界探討的熱門課題。

每天清晨,當你將一包包溼垃圾扔進小區垃圾桶時,可曾想過,它們會去往哪裡,經歷些什麼。中國溼垃圾的處理技術有哪些,是否有可持續推廣的模式。在全國“無廢城市”試點啟動後的兩個月,《新民週刊》記者從家庭、小區、中轉站、再生資源中心、垃圾處理廠實地見證了“溼垃圾”輾轉奔波的一生。

記者跟蹤“溼垃圾”的一生:每200噸可產出56公斤土壤調理劑,全國10個省市農作物受益

各出奇招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謝冰教授認為,無廢城市的建設,不能簡單依靠一個環節,而應從垃圾源頭的減量、中端的控制以及末端的資源化利用三個方面系統化考量。目前,溼垃圾的處理技術主要兩種,一種是好氧發酵,一種是厭氧發酵,兩者的差別在於有氧與無氧的條件差別下,將垃圾中的有機物資源再利用的過程。

在上海,針對第一步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化實踐,各個轄區街道、居民“各出奇招”多在好氧發酵範圍內“做文章”,比如,好氧分解技術,好氧制肥和好氧堆肥。

居民王阿姨是嘉定區南翔鎮永翔佳苑2192戶中的一名業主,也是享受好氧分解技術的受益人。晚上8點,趁著飯後遛彎的功夫,王阿姨將兩袋廚餘垃圾破袋後,倒進了就近的垃圾投放點。“‘破袋’之所以必要,是出於垃圾無害化處置或資源化利用考慮。”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此前曾表示,這是為末端處置環節掃清第一步障礙。

兩個小時後,垃圾短駁車將四個投放點的垃圾統一裝車,運到了距離小區不到100米的垃圾箱房,這間箱房40平方米左右,最裡面擺放著一臺金屬質地的生化處理機,別看身材不大,胃口可不小,分揀員說,小區一天產出的1000多公斤溼垃圾,它能在8小時內全部“吃掉”。

南翔鎮永翔社區居委會衛生幹部陸春燕告訴《新民週刊》,垃圾箱房一般配備兩名分揀員,主要把關純度檢查,分揀出溼垃圾中的金屬、塑料製品等雜質,然後將分類好的溼垃圾倒入自動升降垃圾桶,加入一定量的微生物菌,等待3到8小時,生化處理機即可降解所有的有機餐廚垃圾,降解率達99.37%,最後,溼垃圾變成無色無味的清水被排放出去。

類似利用好氧分解技術將微生物分解的消滅型模式,在徐彙區得到了資源化的升級應用,變成了“好氧制肥”。在虹梅街道市民環保體驗中心,一臺佔地4平方米、高度超過2米的溼垃圾處理機,將100公斤的一箱餐廚垃圾“吃”下去後,15分鐘左右,“吐”出來的不止有養魚的清水,還有汽車使用的生物柴油、植物生長用的有機肥。“處理機的內在循環原理,就像食物在人體內的循環,目標是健康地吃,不多吃,也不少吃。” 虹梅街道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裡每天有超過20噸溼垃圾就地減量,減量達到了70%到85%。

謝冰坦言,好氧分解及好氧制肥的模式對小區環保措施的嚴密性、政企聯合監管以及二次汙染物的處理提出了較大挑戰,關於噪聲如何消除,殘餘物怎麼處置,流程如何監管,汙水排出是否影響市政管網等關鍵問題,執行部門要未雨綢繆,提前做好規劃預案。

當然,上海郊區的溼垃圾,處理方式又會有所不同,考慮到農村溼垃圾包含了農業廢棄物與溼垃圾混雜,“好氧堆肥”的模式較為適宜普遍。松江區葉榭鎮在全區首創的“好氧堆肥”模式,通過對麥秸、菜葉、剩飯等溼垃圾的分揀、粉碎、添加輔料、高溫細化、堆肥發酵等環節,作用於農田、園林綠化,日均消化六十多噸溼垃圾。

在松江經驗基礎上,奉賢、崇明等農村地區已全面推廣溼垃圾“積肥還田”模式,在田頭建設小型積肥池448個,村民日常產生的溼垃圾直接由保潔員收集至積肥池,經過數月自然發酵後施入農田,真正實現溼垃圾微循環就地消納不出村。根據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200天的實驗結果,也證明了家庭堆肥資源化利用的優勢,由於源頭損耗小,家庭堆肥產出的植物數量,分別是大型工業化堆肥和填埋場堆肥的1.5倍和2.8倍。

好氧發酵技術的多樣化典型案例,代表了上海在垃圾源頭減量化的探索與努力。但在謝冰看來,溼垃圾真正做到“無廢”,最重要的還是從源頭上節約食物,減少浪費。據報道,食物浪費背後是10倍以上的生物質資源“足跡”,做到溼垃圾資源化利用,將同時為土地和能源系統補充生物資源。

回到餐桌

溼垃圾的源頭減量只是一個開端,僅限於社區、街道等點對點小範圍開展,存有侷限性,在上海,現實處理能力與日益猛增的溼垃圾噸量之間的矛盾,證明實現溼垃圾的規模化處理仍然任重道遠。畢竟,大多數上海市民產生的溼垃圾,並不像永翔佳苑的王阿姨一樣,可就地、就近解決,大部分還是要依靠垃圾清運公司,統一送到專門的終端溼垃圾廠處置。

位於閔行趙家村的閔行區餐廚再生資源中心,剛剛建成投產兩年有餘,作為覆蓋閔行全域餐廚垃圾的處理站,利用好氧發酵技術,將溼垃圾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再轉換為土壤調理劑,直接作用於農作物。這一“從餐桌再到餐桌”的模式,恰恰為溼垃圾規模化地“變廢為寶”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樣本。

閔行區餐廚再生資源中心廠長呂長紅告訴《新民週刊》,好氧技術最神奇的一道工藝,就是生化處理系統。“餐廚垃圾們”從垃圾車上卸下開始,通過篩選、瀝水,機器投放,在生化處理機進行10到12小時的高溫好氧發酵,徹底變成乾燥又蓬鬆、含水量僅為10%-12%的“初級肥料”,之後,再通過深加工直接形成富含有機質和生物腐植酸的土壤調理劑。

據測算,閔行餐廚再生資源中心一期日均處理量200噸,每200噸可產出56公斤土壤調理劑,而一畝地大約需要200到500公斤的土壤調理劑。呂長紅說,技術人員會根據各地土壤情況差異,在基礎產品上做改良,比如,添加微生物菌劑,可幫助消除土壤病害、抗重茬、線蟲等;土壤調理劑還可作為起泡劑,提高發酵效率,生產高端有機肥。

目前,溼垃圾產出的土壤調理劑已被14600個農戶認可,銷往全國10個省市、46個縣市、141個鄉鎮。長興島的柑橘、煙臺的蘋果、甘肅的藥材、青海的枸杞、大興安嶺農墾的黑土地全部受益在列。“這項技術獲得了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獎,施用我們肥料的土地產出的水果、糧食出口到美國、日本、歐盟等地都可以享受免檢。”閔行區餐廚再生資源中心總經理周偉強驕傲地說,德國瑟瑞斯監測表明,這是目前中國國內最安全的有機投入物。

由於好氧處理技術實踐效果良好,閔行餐廚再生資源中心一期,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發展的運營需求。預計7月底,在建的面積為36畝,日處理能力達400噸的二期,將正式投入運營。呂長紅說,運營後會根據實際情況,再細分乾溼垃圾的噸數配比,屆時將會承接消化周邊徐彙區、普陀區等區域產出的部分溼垃圾。

專家表示,一般來說,好氧技術週期較快,減量化效果明顯,好氧產生的高溫一般可達60-70℃,基本能殺死致病細菌和寄生蟲,最終產品為無害化的有機肥料。但謝冰認為,好氧處理易產生臭氣和滲瀝汙水,如果不妥善收集處理會造成二次汙染。

在閔行餐廚再生資源中心實地探訪中,記者發現,廠區的臭氣一般通過新風機從車間抽取、植物液噴淋、水洗和鹼洗外加離子除臭等方式組織排放,但臭氣控制仍然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六年前,位於浦東新區的黎明有機質固廢處理廠獲批,該廠避開了好氧技術的弊端,採用對環境更為友好的厭氧發酵技術,在無氧的條件下,將溼垃圾中的有機物轉化成小分子有機物和甲烷再利用。從2017年1月調試運行開始,半年時間,項目就達到設計的處理量300噸/日。

記者跟蹤“溼垃圾”的一生:每200噸可產出56公斤土壤調理劑,全國10個省市農作物受益

可持續嗎?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金宜英認為,放眼全國,目前餐廚垃圾處理技術路線大致分為三大技術並行發展:厭氧制沼、好氧制肥、生物轉化。數據顯示,在中國80多個城市的餐廚垃圾資源化、無害化項目中,使用厭氧發酵技術比重最高,超過80%,由此可見,上海市大部分溼垃圾的歸宿還是末端垃圾處理廠,厭氧發酵仍是目前溼垃圾處理的主流技術。

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生產部經理陶毅指著總控室上的監控說,廠區將溼垃圾處理分為兩種:餐飲垃圾和廚餘垃圾。餐飲垃圾有兩條處理線,從進入料坑,到螺旋篩網粗分,再經過細分到達製漿機,接著將壓榨的雜質去掉,送到溼熱水解罐。

之後,在67℃的高溫下,通過離心機分為固態和液態,固態的渣子,輸送到焚燒廠燒掉;液態的毛油被指定單位收取深加工後變成生物柴油;另一部分液態作為一種漿料輸送到室外的厭氧罐發酵,形成沼氣,輸送給國家電網。截至今年5月,黎明廠已累計用溼垃圾產沼1260萬立方米,累計發電約2500萬度。

按照1噸溼垃圾約產生六七十立方米的沼氣來計算,每七八公斤溼垃圾就可以發1度電。按照上海每戶家庭溼垃圾的平均產生水平,大約每戶家庭5天到一週的溼垃圾就能為全社會貢獻1度清潔的生物質電。

在黎明廠,日均處理量100噸的廚餘垃圾,除了共同產出沼氣之外,其處理過程完全不同於餐飲垃圾,而且傳統工藝線也無法滿足現有需求。比如下料前通過皮帶傳送,需匹配兩個工人在一旁用肉眼手動分解雜質;細分階段彈跳傘通過三根螺旋,區分垃圾的輕重確保純度,技術上也有待改進;傳統以處理袋裝垃圾為主的破袋機,無法適應分類後的需求,正在考慮引進大塊溼垃圾破碎機。

記者跟蹤“溼垃圾”的一生:每200噸可產出56公斤土壤調理劑,全國10個省市農作物受益

陶毅表示,廚餘垃圾產能與前端分類好壞休慼相關。曾經溼垃圾中經常夾雜著一次性餐具、飲料瓶罐,甚至還有棉花毯和裝修垃圾,為防止纏繞機器,影響沼氣產能,他們不得不在分揀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七月一號以後,純淨度好了很多,一車一查的評級制度效果顯著,凡是E級垃圾車,一律拒收,D級,警告一次,C級以上才有資格進入。”在一張黎明廠餐廚垃圾評分對比圖上,從去年12月開始,當月C級及以上級別的溼垃圾已逐步佔到黎明廠來料總量的99%。

在謝冰看來,厭氧發酵技術也有其劣勢,比如生長緩慢,反應器啟動時間長,需要佔用較大的面積;微生物對酸鹼度要求高,高油脂和高鹽分也會導致過度酸化及抑制菌體生長,對反應器持續穩定運行提出挑戰。那麼,在餐廚垃圾資源化技術中,有沒有一種可持續的處理模式,在市場中永葆生命力?

謝冰告訴《新民週刊》,目前看來,國內目前以厭氧發酵技術為主,但具體在厭氧或好氧技術的選擇上需要在因地制宜、工藝簡單、追求經濟收益上進一步創新探索。對於多重技術創新的可持續性,國家科技部固廢專項“城鎮易腐有機固廢生物轉化與二次汙染控制技術 ”也正在進行一系列驗證研究。

在工藝技術上,廣州首座廚餘垃圾終端處理設施、李坑綜合處理廠的“熱水解處理技術”值得借鑑,這一技術將生料經垃圾吊抓入進料口徑為1米的熱水解罐中,經過蒸煮,再通過兩級壓榨形成固液分離,將溼垃圾中的幹物資分離出來堆肥或深加工,從而在源頭上緩解了“人工分選”的壓力。謝冰認為,該技術的確可作為溼垃圾的生物預處理,但要注意防治壓榨過程的惡臭和壓濾水汙染問題。

"

閱讀提示:目前,溼垃圾產出的土壤調理劑已被14600個農戶認可,銷往全國10個省市、46個縣市、141個鄉鎮。長興島的柑橘、煙臺的蘋果、甘肅的藥材、青海的枸杞、大興安嶺農墾的黑土地全部受益在列。

作者/吳雪

你垃圾分類了嗎?你被罰款了嗎?你是什麼垃圾?

“垃圾分類新時尚”正式實行半個多月以來,討論最多的話題莫過於乾溼分類,對於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上班族來說,溼垃圾的分類及投放,尤其令人傷腦筋。

在普陀區上班的醫生王妍說,自己平時上班沒準點,又正值炎熱夏季,溼垃圾一天不扔就會發酵,味道那叫一個酸爽。為了逃避溼垃圾分類,7月以來她不敢在家開火燒飯,也不敢叫外賣,天天下館子,期望把重擔轉嫁給餐廳。

溼垃圾主要分為餐飲垃圾和廚餘垃圾,因其易被微生物分解轉化成有機物,所以適宜採用生物技術處理。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國生活垃圾中,餐廚垃圾佔到50%以上,僅上海每天就產生4800噸溼垃圾,作為大部分市民的困擾源,如何將溼垃圾高效率、資源化處理,一直是業界探討的熱門課題。

每天清晨,當你將一包包溼垃圾扔進小區垃圾桶時,可曾想過,它們會去往哪裡,經歷些什麼。中國溼垃圾的處理技術有哪些,是否有可持續推廣的模式。在全國“無廢城市”試點啟動後的兩個月,《新民週刊》記者從家庭、小區、中轉站、再生資源中心、垃圾處理廠實地見證了“溼垃圾”輾轉奔波的一生。

記者跟蹤“溼垃圾”的一生:每200噸可產出56公斤土壤調理劑,全國10個省市農作物受益

各出奇招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謝冰教授認為,無廢城市的建設,不能簡單依靠一個環節,而應從垃圾源頭的減量、中端的控制以及末端的資源化利用三個方面系統化考量。目前,溼垃圾的處理技術主要兩種,一種是好氧發酵,一種是厭氧發酵,兩者的差別在於有氧與無氧的條件差別下,將垃圾中的有機物資源再利用的過程。

在上海,針對第一步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化實踐,各個轄區街道、居民“各出奇招”多在好氧發酵範圍內“做文章”,比如,好氧分解技術,好氧制肥和好氧堆肥。

居民王阿姨是嘉定區南翔鎮永翔佳苑2192戶中的一名業主,也是享受好氧分解技術的受益人。晚上8點,趁著飯後遛彎的功夫,王阿姨將兩袋廚餘垃圾破袋後,倒進了就近的垃圾投放點。“‘破袋’之所以必要,是出於垃圾無害化處置或資源化利用考慮。”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此前曾表示,這是為末端處置環節掃清第一步障礙。

兩個小時後,垃圾短駁車將四個投放點的垃圾統一裝車,運到了距離小區不到100米的垃圾箱房,這間箱房40平方米左右,最裡面擺放著一臺金屬質地的生化處理機,別看身材不大,胃口可不小,分揀員說,小區一天產出的1000多公斤溼垃圾,它能在8小時內全部“吃掉”。

南翔鎮永翔社區居委會衛生幹部陸春燕告訴《新民週刊》,垃圾箱房一般配備兩名分揀員,主要把關純度檢查,分揀出溼垃圾中的金屬、塑料製品等雜質,然後將分類好的溼垃圾倒入自動升降垃圾桶,加入一定量的微生物菌,等待3到8小時,生化處理機即可降解所有的有機餐廚垃圾,降解率達99.37%,最後,溼垃圾變成無色無味的清水被排放出去。

類似利用好氧分解技術將微生物分解的消滅型模式,在徐彙區得到了資源化的升級應用,變成了“好氧制肥”。在虹梅街道市民環保體驗中心,一臺佔地4平方米、高度超過2米的溼垃圾處理機,將100公斤的一箱餐廚垃圾“吃”下去後,15分鐘左右,“吐”出來的不止有養魚的清水,還有汽車使用的生物柴油、植物生長用的有機肥。“處理機的內在循環原理,就像食物在人體內的循環,目標是健康地吃,不多吃,也不少吃。” 虹梅街道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裡每天有超過20噸溼垃圾就地減量,減量達到了70%到85%。

謝冰坦言,好氧分解及好氧制肥的模式對小區環保措施的嚴密性、政企聯合監管以及二次汙染物的處理提出了較大挑戰,關於噪聲如何消除,殘餘物怎麼處置,流程如何監管,汙水排出是否影響市政管網等關鍵問題,執行部門要未雨綢繆,提前做好規劃預案。

當然,上海郊區的溼垃圾,處理方式又會有所不同,考慮到農村溼垃圾包含了農業廢棄物與溼垃圾混雜,“好氧堆肥”的模式較為適宜普遍。松江區葉榭鎮在全區首創的“好氧堆肥”模式,通過對麥秸、菜葉、剩飯等溼垃圾的分揀、粉碎、添加輔料、高溫細化、堆肥發酵等環節,作用於農田、園林綠化,日均消化六十多噸溼垃圾。

在松江經驗基礎上,奉賢、崇明等農村地區已全面推廣溼垃圾“積肥還田”模式,在田頭建設小型積肥池448個,村民日常產生的溼垃圾直接由保潔員收集至積肥池,經過數月自然發酵後施入農田,真正實現溼垃圾微循環就地消納不出村。根據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200天的實驗結果,也證明了家庭堆肥資源化利用的優勢,由於源頭損耗小,家庭堆肥產出的植物數量,分別是大型工業化堆肥和填埋場堆肥的1.5倍和2.8倍。

好氧發酵技術的多樣化典型案例,代表了上海在垃圾源頭減量化的探索與努力。但在謝冰看來,溼垃圾真正做到“無廢”,最重要的還是從源頭上節約食物,減少浪費。據報道,食物浪費背後是10倍以上的生物質資源“足跡”,做到溼垃圾資源化利用,將同時為土地和能源系統補充生物資源。

回到餐桌

溼垃圾的源頭減量只是一個開端,僅限於社區、街道等點對點小範圍開展,存有侷限性,在上海,現實處理能力與日益猛增的溼垃圾噸量之間的矛盾,證明實現溼垃圾的規模化處理仍然任重道遠。畢竟,大多數上海市民產生的溼垃圾,並不像永翔佳苑的王阿姨一樣,可就地、就近解決,大部分還是要依靠垃圾清運公司,統一送到專門的終端溼垃圾廠處置。

位於閔行趙家村的閔行區餐廚再生資源中心,剛剛建成投產兩年有餘,作為覆蓋閔行全域餐廚垃圾的處理站,利用好氧發酵技術,將溼垃圾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再轉換為土壤調理劑,直接作用於農作物。這一“從餐桌再到餐桌”的模式,恰恰為溼垃圾規模化地“變廢為寶”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樣本。

閔行區餐廚再生資源中心廠長呂長紅告訴《新民週刊》,好氧技術最神奇的一道工藝,就是生化處理系統。“餐廚垃圾們”從垃圾車上卸下開始,通過篩選、瀝水,機器投放,在生化處理機進行10到12小時的高溫好氧發酵,徹底變成乾燥又蓬鬆、含水量僅為10%-12%的“初級肥料”,之後,再通過深加工直接形成富含有機質和生物腐植酸的土壤調理劑。

據測算,閔行餐廚再生資源中心一期日均處理量200噸,每200噸可產出56公斤土壤調理劑,而一畝地大約需要200到500公斤的土壤調理劑。呂長紅說,技術人員會根據各地土壤情況差異,在基礎產品上做改良,比如,添加微生物菌劑,可幫助消除土壤病害、抗重茬、線蟲等;土壤調理劑還可作為起泡劑,提高發酵效率,生產高端有機肥。

目前,溼垃圾產出的土壤調理劑已被14600個農戶認可,銷往全國10個省市、46個縣市、141個鄉鎮。長興島的柑橘、煙臺的蘋果、甘肅的藥材、青海的枸杞、大興安嶺農墾的黑土地全部受益在列。“這項技術獲得了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獎,施用我們肥料的土地產出的水果、糧食出口到美國、日本、歐盟等地都可以享受免檢。”閔行區餐廚再生資源中心總經理周偉強驕傲地說,德國瑟瑞斯監測表明,這是目前中國國內最安全的有機投入物。

由於好氧處理技術實踐效果良好,閔行餐廚再生資源中心一期,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發展的運營需求。預計7月底,在建的面積為36畝,日處理能力達400噸的二期,將正式投入運營。呂長紅說,運營後會根據實際情況,再細分乾溼垃圾的噸數配比,屆時將會承接消化周邊徐彙區、普陀區等區域產出的部分溼垃圾。

專家表示,一般來說,好氧技術週期較快,減量化效果明顯,好氧產生的高溫一般可達60-70℃,基本能殺死致病細菌和寄生蟲,最終產品為無害化的有機肥料。但謝冰認為,好氧處理易產生臭氣和滲瀝汙水,如果不妥善收集處理會造成二次汙染。

在閔行餐廚再生資源中心實地探訪中,記者發現,廠區的臭氣一般通過新風機從車間抽取、植物液噴淋、水洗和鹼洗外加離子除臭等方式組織排放,但臭氣控制仍然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六年前,位於浦東新區的黎明有機質固廢處理廠獲批,該廠避開了好氧技術的弊端,採用對環境更為友好的厭氧發酵技術,在無氧的條件下,將溼垃圾中的有機物轉化成小分子有機物和甲烷再利用。從2017年1月調試運行開始,半年時間,項目就達到設計的處理量300噸/日。

記者跟蹤“溼垃圾”的一生:每200噸可產出56公斤土壤調理劑,全國10個省市農作物受益

可持續嗎?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金宜英認為,放眼全國,目前餐廚垃圾處理技術路線大致分為三大技術並行發展:厭氧制沼、好氧制肥、生物轉化。數據顯示,在中國80多個城市的餐廚垃圾資源化、無害化項目中,使用厭氧發酵技術比重最高,超過80%,由此可見,上海市大部分溼垃圾的歸宿還是末端垃圾處理廠,厭氧發酵仍是目前溼垃圾處理的主流技術。

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生產部經理陶毅指著總控室上的監控說,廠區將溼垃圾處理分為兩種:餐飲垃圾和廚餘垃圾。餐飲垃圾有兩條處理線,從進入料坑,到螺旋篩網粗分,再經過細分到達製漿機,接著將壓榨的雜質去掉,送到溼熱水解罐。

之後,在67℃的高溫下,通過離心機分為固態和液態,固態的渣子,輸送到焚燒廠燒掉;液態的毛油被指定單位收取深加工後變成生物柴油;另一部分液態作為一種漿料輸送到室外的厭氧罐發酵,形成沼氣,輸送給國家電網。截至今年5月,黎明廠已累計用溼垃圾產沼1260萬立方米,累計發電約2500萬度。

按照1噸溼垃圾約產生六七十立方米的沼氣來計算,每七八公斤溼垃圾就可以發1度電。按照上海每戶家庭溼垃圾的平均產生水平,大約每戶家庭5天到一週的溼垃圾就能為全社會貢獻1度清潔的生物質電。

在黎明廠,日均處理量100噸的廚餘垃圾,除了共同產出沼氣之外,其處理過程完全不同於餐飲垃圾,而且傳統工藝線也無法滿足現有需求。比如下料前通過皮帶傳送,需匹配兩個工人在一旁用肉眼手動分解雜質;細分階段彈跳傘通過三根螺旋,區分垃圾的輕重確保純度,技術上也有待改進;傳統以處理袋裝垃圾為主的破袋機,無法適應分類後的需求,正在考慮引進大塊溼垃圾破碎機。

記者跟蹤“溼垃圾”的一生:每200噸可產出56公斤土壤調理劑,全國10個省市農作物受益

陶毅表示,廚餘垃圾產能與前端分類好壞休慼相關。曾經溼垃圾中經常夾雜著一次性餐具、飲料瓶罐,甚至還有棉花毯和裝修垃圾,為防止纏繞機器,影響沼氣產能,他們不得不在分揀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七月一號以後,純淨度好了很多,一車一查的評級制度效果顯著,凡是E級垃圾車,一律拒收,D級,警告一次,C級以上才有資格進入。”在一張黎明廠餐廚垃圾評分對比圖上,從去年12月開始,當月C級及以上級別的溼垃圾已逐步佔到黎明廠來料總量的99%。

在謝冰看來,厭氧發酵技術也有其劣勢,比如生長緩慢,反應器啟動時間長,需要佔用較大的面積;微生物對酸鹼度要求高,高油脂和高鹽分也會導致過度酸化及抑制菌體生長,對反應器持續穩定運行提出挑戰。那麼,在餐廚垃圾資源化技術中,有沒有一種可持續的處理模式,在市場中永葆生命力?

謝冰告訴《新民週刊》,目前看來,國內目前以厭氧發酵技術為主,但具體在厭氧或好氧技術的選擇上需要在因地制宜、工藝簡單、追求經濟收益上進一步創新探索。對於多重技術創新的可持續性,國家科技部固廢專項“城鎮易腐有機固廢生物轉化與二次汙染控制技術 ”也正在進行一系列驗證研究。

在工藝技術上,廣州首座廚餘垃圾終端處理設施、李坑綜合處理廠的“熱水解處理技術”值得借鑑,這一技術將生料經垃圾吊抓入進料口徑為1米的熱水解罐中,經過蒸煮,再通過兩級壓榨形成固液分離,將溼垃圾中的幹物資分離出來堆肥或深加工,從而在源頭上緩解了“人工分選”的壓力。謝冰認為,該技術的確可作為溼垃圾的生物預處理,但要注意防治壓榨過程的惡臭和壓濾水汙染問題。

記者跟蹤“溼垃圾”的一生:每200噸可產出56公斤土壤調理劑,全國10個省市農作物受益

由於厭氧發酵技術普遍存在發酵效率低、能源轉化率低、經濟效益低等共性問題,深圳朗坤環境集團經過十餘年攻關,馴化培養、優化選育的厭氧產甲烷菌——LCJ超級厭氧微生物也開闢了一條創新途徑。創新點主要是將有機廢棄物生物降解時間從30天反應週期縮短至7到10天,有機物降解率也由傳統的70%-80%提升至90%以上,在同樣處理規模下,甲烷的產出率可迅速提升15%。

7月10日,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金放鳴團隊,堅持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目標,研製了第一臺連續式水熱資源化溼垃圾技術裝置投料運行測試成功。在沒有臭味的情況下,該裝置1小時內就能處理完溼垃圾,餘下的“廢水”和“廢渣”還可用於農業肥料,該裝置日處理量為100噸,其經濟價值高、投資回報週期短,有望替代現有垃圾處理技術,成為引領世界垃圾處理技術的風向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