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特殊的“膠東尋根者”,明代萊陽外遷移民的後人'

"

以往介紹了不少膠東尋根故事,其中以“闖關東”後人居多。而實際上,膠東尋根者當中,除此之外,還有一群特殊的人,那就是明初膠東移民的後裔。

提及“明初膠東移民”這個概念,很多朋友想到的大都是 “大槐樹”、“小云南”的移民遷到膠東半島的過程。誠然,在明初的移民過程中,膠東半島總體屬於人口淨遷入地,但流動的方向,並非只有遷入沒有遷出。只不過,當時從膠東遷出的人口數量,要遠低於遷入,因此容易被人們所忽略。而實際上,膠東不少縣市都有明初移民外徙的記載,其中以萊陽最為典型。

"

以往介紹了不少膠東尋根故事,其中以“闖關東”後人居多。而實際上,膠東尋根者當中,除此之外,還有一群特殊的人,那就是明初膠東移民的後裔。

提及“明初膠東移民”這個概念,很多朋友想到的大都是 “大槐樹”、“小云南”的移民遷到膠東半島的過程。誠然,在明初的移民過程中,膠東半島總體屬於人口淨遷入地,但流動的方向,並非只有遷入沒有遷出。只不過,當時從膠東遷出的人口數量,要遠低於遷入,因此容易被人們所忽略。而實際上,膠東不少縣市都有明初移民外徙的記載,其中以萊陽最為典型。

一群特殊的“膠東尋根者”,明代萊陽外遷移民的後人

(配圖均為萊陽鄉村風光)

如今,在山東的中西部和河北的南部地區,有不少姓氏,或是世代口傳,或是族譜記載,都是明代從萊陽遷來。

例如,山東淄博周村區王村鎮的一支王姓,族譜記載:“吾始祖(王友亮)自直隸棗強遷萊陽東灰泉莊,再遷淄川西蘇李莊。”

又如,山東聊城一支路姓,族譜記載:“明弘治七年,由登州府萊陽縣五龍社迎仙鄉遷到東昌府堂邑縣(該縣如今已經不存,有堂邑鎮)。”

再如,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西王鎮逍遙村的一支解姓人,據記載為:“明永樂八年,由山東省登州府萊陽縣聚團村羅村社九甲,遷冀州城西六十里逍遙村。”

以上列舉這三支人,由於年代久遠、地名變遷,且與萊陽不通音訊,因此難以確定準確籍貫,也無法判斷出自哪一家族。但有些熱心後人仍在堅持尋根,比如東昌府路姓和冀州解姓。

而河北故城縣的一支賈姓,則與萊陽原籍保持了較為緊密的聯繫。當地賈姓族譜稱:“溯我始遷祖志同府君,於明永樂二年遷自萊陽……我賈氏當年佔籍無錫也,其年代、名字無可考,其遷萊陽也,在元之季世。”

"

以往介紹了不少膠東尋根故事,其中以“闖關東”後人居多。而實際上,膠東尋根者當中,除此之外,還有一群特殊的人,那就是明初膠東移民的後裔。

提及“明初膠東移民”這個概念,很多朋友想到的大都是 “大槐樹”、“小云南”的移民遷到膠東半島的過程。誠然,在明初的移民過程中,膠東半島總體屬於人口淨遷入地,但流動的方向,並非只有遷入沒有遷出。只不過,當時從膠東遷出的人口數量,要遠低於遷入,因此容易被人們所忽略。而實際上,膠東不少縣市都有明初移民外徙的記載,其中以萊陽最為典型。

一群特殊的“膠東尋根者”,明代萊陽外遷移民的後人

(配圖均為萊陽鄉村風光)

如今,在山東的中西部和河北的南部地區,有不少姓氏,或是世代口傳,或是族譜記載,都是明代從萊陽遷來。

例如,山東淄博周村區王村鎮的一支王姓,族譜記載:“吾始祖(王友亮)自直隸棗強遷萊陽東灰泉莊,再遷淄川西蘇李莊。”

又如,山東聊城一支路姓,族譜記載:“明弘治七年,由登州府萊陽縣五龍社迎仙鄉遷到東昌府堂邑縣(該縣如今已經不存,有堂邑鎮)。”

再如,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西王鎮逍遙村的一支解姓人,據記載為:“明永樂八年,由山東省登州府萊陽縣聚團村羅村社九甲,遷冀州城西六十里逍遙村。”

以上列舉這三支人,由於年代久遠、地名變遷,且與萊陽不通音訊,因此難以確定準確籍貫,也無法判斷出自哪一家族。但有些熱心後人仍在堅持尋根,比如東昌府路姓和冀州解姓。

而河北故城縣的一支賈姓,則與萊陽原籍保持了較為緊密的聯繫。當地賈姓族譜稱:“溯我始遷祖志同府君,於明永樂二年遷自萊陽……我賈氏當年佔籍無錫也,其年代、名字無可考,其遷萊陽也,在元之季世。”

一群特殊的“膠東尋根者”,明代萊陽外遷移民的後人

上述記載,與萊陽大店賈姓族譜的說法一致,確定為同宗。並且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歷史變遷,萊陽原籍賈姓族譜關於先祖從無錫遷到萊陽的記載已經有所散失,反而明初從萊陽遷到古城的這個分支,保留了比較完整的原始資料,清末民初,萊陽賈姓修譜,還以此作為參照。

與賈姓相似,萊陽戰姓在莒縣的一個分支(也在明代遷徙),因為有比較清晰的族譜記載,也與原籍同宗保持了比較緊密的聯繫。

"

以往介紹了不少膠東尋根故事,其中以“闖關東”後人居多。而實際上,膠東尋根者當中,除此之外,還有一群特殊的人,那就是明初膠東移民的後裔。

提及“明初膠東移民”這個概念,很多朋友想到的大都是 “大槐樹”、“小云南”的移民遷到膠東半島的過程。誠然,在明初的移民過程中,膠東半島總體屬於人口淨遷入地,但流動的方向,並非只有遷入沒有遷出。只不過,當時從膠東遷出的人口數量,要遠低於遷入,因此容易被人們所忽略。而實際上,膠東不少縣市都有明初移民外徙的記載,其中以萊陽最為典型。

一群特殊的“膠東尋根者”,明代萊陽外遷移民的後人

(配圖均為萊陽鄉村風光)

如今,在山東的中西部和河北的南部地區,有不少姓氏,或是世代口傳,或是族譜記載,都是明代從萊陽遷來。

例如,山東淄博周村區王村鎮的一支王姓,族譜記載:“吾始祖(王友亮)自直隸棗強遷萊陽東灰泉莊,再遷淄川西蘇李莊。”

又如,山東聊城一支路姓,族譜記載:“明弘治七年,由登州府萊陽縣五龍社迎仙鄉遷到東昌府堂邑縣(該縣如今已經不存,有堂邑鎮)。”

再如,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西王鎮逍遙村的一支解姓人,據記載為:“明永樂八年,由山東省登州府萊陽縣聚團村羅村社九甲,遷冀州城西六十里逍遙村。”

以上列舉這三支人,由於年代久遠、地名變遷,且與萊陽不通音訊,因此難以確定準確籍貫,也無法判斷出自哪一家族。但有些熱心後人仍在堅持尋根,比如東昌府路姓和冀州解姓。

而河北故城縣的一支賈姓,則與萊陽原籍保持了較為緊密的聯繫。當地賈姓族譜稱:“溯我始遷祖志同府君,於明永樂二年遷自萊陽……我賈氏當年佔籍無錫也,其年代、名字無可考,其遷萊陽也,在元之季世。”

一群特殊的“膠東尋根者”,明代萊陽外遷移民的後人

上述記載,與萊陽大店賈姓族譜的說法一致,確定為同宗。並且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歷史變遷,萊陽原籍賈姓族譜關於先祖從無錫遷到萊陽的記載已經有所散失,反而明初從萊陽遷到古城的這個分支,保留了比較完整的原始資料,清末民初,萊陽賈姓修譜,還以此作為參照。

與賈姓相似,萊陽戰姓在莒縣的一個分支(也在明代遷徙),因為有比較清晰的族譜記載,也與原籍同宗保持了比較緊密的聯繫。

一群特殊的“膠東尋根者”,明代萊陽外遷移民的後人

而老萊陽縣誌中,關於明初當地人口變動的記載,也多少可以印證萊民西遷這一事件的存在。

據記載,明洪武初年(經歷元末戰亂之後),萊陽“戶二萬五千三百四十九、口二十三萬二千六百三十九”,到了永樂初年,萊陽“戶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九、口十九萬三千三百五十二”。

從洪武到永樂年間,偏處海隅的膠東半島並無大的戰亂,並且有洪武移民的遷入,但人口卻不增反降,“人口外徙”應該是最合理的解釋。

"

以往介紹了不少膠東尋根故事,其中以“闖關東”後人居多。而實際上,膠東尋根者當中,除此之外,還有一群特殊的人,那就是明初膠東移民的後裔。

提及“明初膠東移民”這個概念,很多朋友想到的大都是 “大槐樹”、“小云南”的移民遷到膠東半島的過程。誠然,在明初的移民過程中,膠東半島總體屬於人口淨遷入地,但流動的方向,並非只有遷入沒有遷出。只不過,當時從膠東遷出的人口數量,要遠低於遷入,因此容易被人們所忽略。而實際上,膠東不少縣市都有明初移民外徙的記載,其中以萊陽最為典型。

一群特殊的“膠東尋根者”,明代萊陽外遷移民的後人

(配圖均為萊陽鄉村風光)

如今,在山東的中西部和河北的南部地區,有不少姓氏,或是世代口傳,或是族譜記載,都是明代從萊陽遷來。

例如,山東淄博周村區王村鎮的一支王姓,族譜記載:“吾始祖(王友亮)自直隸棗強遷萊陽東灰泉莊,再遷淄川西蘇李莊。”

又如,山東聊城一支路姓,族譜記載:“明弘治七年,由登州府萊陽縣五龍社迎仙鄉遷到東昌府堂邑縣(該縣如今已經不存,有堂邑鎮)。”

再如,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西王鎮逍遙村的一支解姓人,據記載為:“明永樂八年,由山東省登州府萊陽縣聚團村羅村社九甲,遷冀州城西六十里逍遙村。”

以上列舉這三支人,由於年代久遠、地名變遷,且與萊陽不通音訊,因此難以確定準確籍貫,也無法判斷出自哪一家族。但有些熱心後人仍在堅持尋根,比如東昌府路姓和冀州解姓。

而河北故城縣的一支賈姓,則與萊陽原籍保持了較為緊密的聯繫。當地賈姓族譜稱:“溯我始遷祖志同府君,於明永樂二年遷自萊陽……我賈氏當年佔籍無錫也,其年代、名字無可考,其遷萊陽也,在元之季世。”

一群特殊的“膠東尋根者”,明代萊陽外遷移民的後人

上述記載,與萊陽大店賈姓族譜的說法一致,確定為同宗。並且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歷史變遷,萊陽原籍賈姓族譜關於先祖從無錫遷到萊陽的記載已經有所散失,反而明初從萊陽遷到古城的這個分支,保留了比較完整的原始資料,清末民初,萊陽賈姓修譜,還以此作為參照。

與賈姓相似,萊陽戰姓在莒縣的一個分支(也在明代遷徙),因為有比較清晰的族譜記載,也與原籍同宗保持了比較緊密的聯繫。

一群特殊的“膠東尋根者”,明代萊陽外遷移民的後人

而老萊陽縣誌中,關於明初當地人口變動的記載,也多少可以印證萊民西遷這一事件的存在。

據記載,明洪武初年(經歷元末戰亂之後),萊陽“戶二萬五千三百四十九、口二十三萬二千六百三十九”,到了永樂初年,萊陽“戶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九、口十九萬三千三百五十二”。

從洪武到永樂年間,偏處海隅的膠東半島並無大的戰亂,並且有洪武移民的遷入,但人口卻不增反降,“人口外徙”應該是最合理的解釋。

一群特殊的“膠東尋根者”,明代萊陽外遷移民的後人

那麼,萊陽人口外徙的原因是什麼?為何又集中遷徙到山東的西部和河北的南部呢?這些問題,在史料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只能通過歷史背景進行推測。

"

以往介紹了不少膠東尋根故事,其中以“闖關東”後人居多。而實際上,膠東尋根者當中,除此之外,還有一群特殊的人,那就是明初膠東移民的後裔。

提及“明初膠東移民”這個概念,很多朋友想到的大都是 “大槐樹”、“小云南”的移民遷到膠東半島的過程。誠然,在明初的移民過程中,膠東半島總體屬於人口淨遷入地,但流動的方向,並非只有遷入沒有遷出。只不過,當時從膠東遷出的人口數量,要遠低於遷入,因此容易被人們所忽略。而實際上,膠東不少縣市都有明初移民外徙的記載,其中以萊陽最為典型。

一群特殊的“膠東尋根者”,明代萊陽外遷移民的後人

(配圖均為萊陽鄉村風光)

如今,在山東的中西部和河北的南部地區,有不少姓氏,或是世代口傳,或是族譜記載,都是明代從萊陽遷來。

例如,山東淄博周村區王村鎮的一支王姓,族譜記載:“吾始祖(王友亮)自直隸棗強遷萊陽東灰泉莊,再遷淄川西蘇李莊。”

又如,山東聊城一支路姓,族譜記載:“明弘治七年,由登州府萊陽縣五龍社迎仙鄉遷到東昌府堂邑縣(該縣如今已經不存,有堂邑鎮)。”

再如,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西王鎮逍遙村的一支解姓人,據記載為:“明永樂八年,由山東省登州府萊陽縣聚團村羅村社九甲,遷冀州城西六十里逍遙村。”

以上列舉這三支人,由於年代久遠、地名變遷,且與萊陽不通音訊,因此難以確定準確籍貫,也無法判斷出自哪一家族。但有些熱心後人仍在堅持尋根,比如東昌府路姓和冀州解姓。

而河北故城縣的一支賈姓,則與萊陽原籍保持了較為緊密的聯繫。當地賈姓族譜稱:“溯我始遷祖志同府君,於明永樂二年遷自萊陽……我賈氏當年佔籍無錫也,其年代、名字無可考,其遷萊陽也,在元之季世。”

一群特殊的“膠東尋根者”,明代萊陽外遷移民的後人

上述記載,與萊陽大店賈姓族譜的說法一致,確定為同宗。並且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歷史變遷,萊陽原籍賈姓族譜關於先祖從無錫遷到萊陽的記載已經有所散失,反而明初從萊陽遷到古城的這個分支,保留了比較完整的原始資料,清末民初,萊陽賈姓修譜,還以此作為參照。

與賈姓相似,萊陽戰姓在莒縣的一個分支(也在明代遷徙),因為有比較清晰的族譜記載,也與原籍同宗保持了比較緊密的聯繫。

一群特殊的“膠東尋根者”,明代萊陽外遷移民的後人

而老萊陽縣誌中,關於明初當地人口變動的記載,也多少可以印證萊民西遷這一事件的存在。

據記載,明洪武初年(經歷元末戰亂之後),萊陽“戶二萬五千三百四十九、口二十三萬二千六百三十九”,到了永樂初年,萊陽“戶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九、口十九萬三千三百五十二”。

從洪武到永樂年間,偏處海隅的膠東半島並無大的戰亂,並且有洪武移民的遷入,但人口卻不增反降,“人口外徙”應該是最合理的解釋。

一群特殊的“膠東尋根者”,明代萊陽外遷移民的後人

那麼,萊陽人口外徙的原因是什麼?為何又集中遷徙到山東的西部和河北的南部呢?這些問題,在史料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只能通過歷史背景進行推測。

一群特殊的“膠東尋根者”,明代萊陽外遷移民的後人

移民的原因大致有二:政策和災荒。政策方面,靖難之役期間,燕軍南下,河北南部和山東西部是主戰場,戰爭頻仍,人口減少,需要從外地移民充實。而明初萊陽雖然僅有20多萬人口,但在當時已經算是大縣,因此成為移民輸出地。災荒方面,根據萊陽縣誌的記載,洪武永樂之際,旱、蝗,在這種背景下,除了朝廷有組織的移民之外,民間主動逃荒的移民也不在少數,當時尚無“闖關東”的說法,人們遷徙,西面的內地是主要方向。

明初膠東的移民輸出地,在萊陽之外,還有文登、棲霞等地見於記載。文登大水泊于姓,曾向西遷到濰坊一帶;長山刁姓,有分支遷到即墨,雖然還在膠東範圍內,但遷徙距離也不短;棲霞則是鐵口牟姓,明初有分支前往日照;再就是衣姓,一支遷至臨朐。值得一提的是,臨朐衣姓的故土觀念也很強,清代修譜時,就曾有族人跋山涉水,回到棲霞尋根。

以上四個姓氏當中,於、刁、牟都是因為族大丁多,在朝廷的離散豪族的政策下進行遷徙,而棲霞衣姓雖然傳說是因為逃荒西遷,但亦是棲霞大族。

對比之下,萊陽賈姓的情況與之類似。根據族譜記載,賈姓原籍無錫,在元順帝時期就北徙萊陽,遷來時就有族兄弟十多人,等到了明永樂時期,經過約五十年的繁衍,應該已經算是萊陽的大族了,被選中西遷,也在情理之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