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預告」“我們從未現代?”拉圖爾、汪建偉、馮珠娣、汪民安、吳國盛對話

拉·圖爾 美術 藝術 大學 及間藝術 2017-05-15
「講座預告」“我們從未現代?”拉圖爾、汪建偉、馮珠娣、汪民安、吳國盛對話

【講座預告】

我們從未現代?——對話拉圖爾

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 Dialogue with Bruno Latour

時間:2017年5月13日(週六), 14:30-17:00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

講座信息

主辦: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

嘉賓:布魯諾·拉圖爾、馮珠娣、汪民安、吳國盛、汪建偉

講座預約方式: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

現場中英同傳

當代法國著名哲學家、人類學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1947—)是科學社會學研究的領軍人物,國際科學與技術研究(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學界的重量級學者,是目前歐美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

拉圖爾興趣廣泛,曾經專門對非洲和美國加州科學家、工程師進行過人類學性質的實地調查,致力於哲學、歷史、社會學、人類學領域研究,具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他倡導的實驗室人類學研究方法和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theory)以及《實驗室生活》、《我們從未現代過》、《重組社會》、《自然的政治》等著作,不僅在社會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對包括藝術在內的各學科的研究、實踐都是富有啟發性和創造力的工具。

拉圖爾策劃過數次展覽,試圖將自己的研究和藝術家的創作結合起來思考。例如“重置現代性”(巡迴中,2016年在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媒體技術中心舉辦),“科學、宗教及藝術的圖像戰爭背後”(2002),“讓一切變得公開,民主的氛圍”(2005)等。他曾獲2013年度霍爾堡國際紀念獎。

主講嘉賓

布魯諾·拉圖爾 Bruno Latour

1947年6月出生於法國勃艮第一個葡萄酒種植家庭,先後受過哲學、人類學專業訓練。1982—2006年任巴黎高等礦業學校創新社會學研究中心教授,在不同時期受聘為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哈佛大學科學史系以及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客座教授,獲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斯賓諾莎講席教授榮譽,2008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現為法國巴黎政治學院社會學研究中心教授。

對話嘉賓

馮珠娣 Judith Farquhar

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馬克斯·普勒維斯基講座教授。她的研究長期關注傳統醫學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和實踐,以及健康文化在中國城鎮和鄉村的現狀。著作包括:針對中醫實踐邏輯的哲學研究《認識實踐:遭遇中醫臨床》(1994)、關於中國1980年代大眾健康文化的人類學研究《饕餮之慾:當代中國的食與色》(2002)、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張其成教授合著的健康實踐研究《萬事萬物:當代北京的養生生活》等。近期與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的學者賴立裡合作,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學。

汪建偉 Wang Jianwei

汪建偉1958年生於四川,從上世紀70年代起他開始藝術的實踐,即被視為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先鋒。汪建偉在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繪畫期間大量閱讀存在主義哲學和中國歷史,受到這些經驗的影響,他早期以繪畫為主的創作帶有強烈的實驗性以及複雜的觀念;而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汪建偉持續探索知識綜合與跨學科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嘗試使用不同學科的方法論去創造新的藝術語言,即在眾多的關係中,從知識層面發展和建立一種新的主體的可能性;在知識綜合的背景下,以哲學式的質詢,實踐一種交叉學科的觀看世界方式,並賦予這些實踐以形式。為此,其藝術作品呈現多元樣式,跨越影像錄像、戲劇、多媒體、裝置、繪畫和文本等領域。2011年汪建偉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個展“黃燈”、2013年長征空間的個展“……或者事件導致了每一個無效的結果”、2014-2015年於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的個展“時間寺”及2015年長征空間的個展“髒物”,無論是裝置或繪畫,都逐步成為通向未知的能動形式之存在,也是排演的形式載體,相異媒介的作品之間的對話亦或矛盾關係自身也就可被視為排演的開展。

汪民安 Wang Minan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批評理論。出版著作多部。主編《人文科學譯叢》和《生產》叢刊。主要著作包括《誰是羅蘭·巴特》,《福柯的界線》、《尼采與身體》、《身體、空間、後現代性》、《形象工廠:如何去看一幅畫》、《感官技術》、《現代性》、《什麼是當代》、《論家用電器》等。

吳國盛 Wu Guosheng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技史學會副理事長。1983年獲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空間物理專業學士學位,1986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學位。主要著作包括《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歷程》、《反思科學》、《技術哲學講演錄》、《讓科學回歸人文》、《現代化之憂思》、《時間的觀念》、《希臘空間概念》等。研究領域包括以“追思自然”為主題的自然科學、以柯瓦雷概念分析為主要方法的科學思想史、以現象學解釋學為哲學背景的科學哲學、以技術批判理論為特色的技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