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新區白洋澱”,民間視角看遍雄安新區白洋澱世情民風

雄安新區的崑曲之鄉澱邊村馬村:五個家族撐起北昆半壁江山(一)

友情提示:本文很長,可以先關注本頭條號,或收藏、轉發,這樣方便下次尋找。

文:趙玉生

馬村雄安新區安新縣端村鎮所轄的一個村莊。清末民初年間,該村不過百戶,不足千人,卻是聞名遐邇的崑曲之鄉。那時,該村湧現出白、陶、朱、化、張等幾家多名蜚聲大江南北劇壇的崑曲表演藝術家。所有中國戲曲史學家,對這些藝術家在崑曲發展史上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以及他們在中國戲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這也是我們安新縣文化史上的光輝一頁。因此,很值得一書。

一、南昆和北昆 宋、元時代的戲曲以南戲和元雜劇為主。南戲用南曲演唱,元雜劇用北曲演唱。到了明代,戲曲藝術進一步發展,戲曲流行的地區更為廣泛。這時,出現了許多以民間曲調為基礎的多種聲腔藝術。其中江蘇的崑山腔、紹興的餘姚腔、嘉興的海鹽腔和江西的弋陽腔稱為最盛行的“四大聲腔”。崑山腔和弋陽腔互相爭勝,此起彼伏,一直延續到清朝初年。

崑曲,近代一般地分為南昆、北昆。南昆是由崑山腔吸收其它聲腔加工提高,逐步發展而成;北昆則是由弋陽腔自明朝嘉靖年間傳入北京後,特別是自清朝乾隆年間以後,與北方語言、尤其是河北高陽縣語音相結合而自成一格,稱為“京腔”,或曰“高腔”。

南崑曲調細膩婉轉,伴奏用笛、簫、笙、琵琶等樂器,表演風格完整優美。北昆則是用大鑼、大鈸等打擊樂伴奏,並無管絃絲竹。南昆是劇中人自己演唱,而高腔是一人臺上唱,眾人後面幫腔,所謂“一人啟口,眾人和之”(見清代戲劇家李漁著《閒情偶寄》)。高腔的表演風格以粗獷、豪邁、激昂為主。後來,經過昆、弋長期合演的舞臺實踐,許多北昆演員能昆能弋,唱法也由一人演唱、眾人幫腔變成劇中人演唱,以笛、嗩吶伴奏,從而發展了崑曲藝術。

崑曲有五、六百年的悠久歷史,對其它劇種影響很深。京劇從劇目、表演、服裝道具、演唱方法、音樂曲牌等多方面向崑曲汲取了豐富的營養。許多著名京劇大師,如譚鑫培、梅蘭芳、楊小樓等人,都以崑曲為基礎。所以,崑曲有“各劇種之母”的稱謂。

雄安新區的崑曲之鄉澱邊村馬村:五個家族撐起北昆半壁江山(一)

二、醇王府恩慶班和安新子弟會

崑曲是怎樣傳到北方來的,傳到北方後,安新、高陽等白洋澱附近各縣的崑曲藝術家又是怎樣脫穎而出的?

據莊清逸《南府之沿革》載: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初次巡幸江南,因喜‘崑曲’,迴鑾日,即帶回江南昆班中男女角色多名,使隸入南府,謂之新小班”。南府,是清朝管理內廷演戲的機構,歸四十八處都領侍太監管理,道光七年改為“昇平署”。乾隆從江南帶回北京的“新小班”和原先宮內南府的“大班”集合起來,演員人數很多,約有一千四五百人,聲勢浩大。據白玉珍的祖父白老和講:“清乾隆、嘉慶年間(1736年一1820年),北京、河北省各地就有崑腔班四十到五十個。”至清同治到光緒末年(1862年—1908年)宮廷御用昆、弋班就有五十二班之多。這些御用昆弋班成為崑曲在北方傳播發展的橋樑。

同治年間,醇賢親王奕譞(1840年一1890年)經孝欽皇后(即慈禧太后)恩准,於同治七年(1868年)在北京舉辦了“恩慶科班”,次年改名為“小恩榮科班”。奕譞是光緒皇帝載湉和載濤的父親,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故人稱七王爺。這位七王爺從小酷愛戲曲藝術。他在醇王府(今中央音樂學院內)附近辦了兩個昆弋班,一個叫安慶班(小班),一個就是恩慶班(大班)。著名昆弋大師、北京人徐廷璧就學藝於恩慶班。安新縣馬村的白老和、白永寬、張元紅、化起鳳、陶顯庭等人都是恩慶班的主要演員。

據現居美國華盛頓的戲曲史學家周明泰先生《道鹹以來梨園系年小錄》說:“王為清德宗生父,以孝欽後賜帑立小恩榮科班,專習弋腔,偶演崑曲。王有圈地,多在直隸高陽縣境內。科班中童伶即取其地丁家子弟充之。時王公大臣不得入戲館聽戲,故王府巨第多自養戲班,以相娛樂。除在邸中演唱而外,亦在外間戲館出演。王卒後,戲班停止,其伶人散歸故鄉傳授子弟,與本地梆子班相混合。此高陽土班能演昆弋所來由也。”梅蘭芳先生在《舞臺生活四十年》中也同意這種說法。其實,高陽縣一帶是否有醇親王的封地並不主要,主要的是恩慶班裡高陽、安新等地的子弟確實很多;醇親王死後,恩慶班演員回鄉教授子弟也是事實。

恩慶班當時在北京劇壇上並不佔什麼地位。但是,大批昆弋演員在這裡有了藝業成就,北昆從此有了很大的發展。

恩慶班解散後,曾經充任該班管事的昆弋大師徐廷璧在京東灤州與一個叫耿兆隆的合夥成立了“同慶社”。光緒十三年(1887年),又到玉田縣達王莊創辦了“益和科班”。這個益和科班培養了一大批“益”字輩演員,如王益友、唐益貴、侯益才、孫益勇、侯益祥、李益仲、王益朋、孟益廣、張益長、苗益山、邊益平、王益榮、馬益懷等人。據署名市隱所著《昆弋源流考》說,那時益和科班“弟子聰穎者七十餘人”。

當時,從北京到保定三百多裡(一百餘公里)地,就有高陽縣河西村的昆弋“慶長班”、文安縣“慶和班”、無極縣的“和豐班”、“和翠班”等四十多個班社。但是,能夠與“益和科班”相媲美的只有安新縣劉向保成立的昆弋“子弟會。”這個子弟會成立於咸豐元年(1851年),比益和班早三十六年,比醇王府恩慶班早十七年。子弟會設在馬村,傳授的劇目昆、弋俱有。清末民初,子弟會培養出來的主要演員有:

雄安新區的崑曲之鄉澱邊村馬村:五個家族撐起北昆半壁江山(一)

第一輩:白老和、白永寬、化長城、化起鳳、張元紅、白玉柱、白俊立、張其盛、陶鍋腔。

第二輩:白茂齋、白茂源、張福元、張萬有、陶顯庭、朱義鰲、朱義錚、陶振江、張榮茂、化傻柱、張榮壽、張德順、白敬亭、白雲亭、白月亭、白建橋、白二子、陶雙春。

第三輩:白玉田、白玉珍、白雲生、張德發、朱小義、朱可義、朱小名、李鳳雲。

第四輩:白鴻林、陶鑫泉(即陶小庭)、陶愛五、劉福芳。

這四輩演員都是安新縣馬村人。(見胡忌、劉致中著《崑劇發展史》。

河北保定、石家莊一帶鄉間戲曲子弟會源遠流長。河北省文化廳曾於1984年9月和11月分別在保定、石家莊召開了高陽、安新、蠡縣等縣昆弋子弟會和贊皇、藁城、元氏等亂彈劇種子弟會老藝人座談會,回顧了當年子弟會的活動情況。(見《河北省戲曲資料彙編》八)。子弟會在當地一般也稱同樂會、嗜好會、子弟班、昆弋會。這些子弟會世代相傳,可追溯到清道光之前。子弟會有會首一人,完全屬義務性質,負責排練劇目、籌劃經費、聘請教師、購置戲箱、帶領演出等項事宜。會首有助手一、二人,叫做“傳會”。如有人未參加排練、演出,“傳會”者便告訴會首,以便另行安排。子弟會演出不求盈利,只求娛樂。農忙耕作,農閒排戲演出。請子弟會到某村演出,必須先有“請帖”,但不收費。子弟會演出機會一般是廟會、還願、祈雨、壽辰、婚喪嫁娶,如有相邀,必去助興演出。據老藝人田菊林說:“安新縣大田莊有個子弟會,演出高腔。那時經常有“社戲’,幾個對槽船栓在一起,用葦蓆搭出前後臺,幾個村同看一臺戲,有時還打對臺。”

著名崑曲藝術家、安新馬村人陶顯庭就曾在本村子弟會學戲。據民國廿八年十月十五日《新民晚報》半月刊記載的《崑曲老伶陶顯庭之生平》說,他的家鄉安新馬村“原有昆弋子弟會之組織,故研究學唱昆弋者極眾,幾乎是家弦戶誦。”陶顯庭“原本是本縣昆弋子弟會玩票消遣性質,以後乃實際度此鬻歌生活。”嗣後,加入醇王府恩慶班從白永寬等正式學藝。昆弋名伶郝振基、韓世昌、白雲生、王益友、侯玉山等都是家鄉昆弋子弟會會友。

安新子弟會的教師主要來自恩慶班解散後回鄉的演員和高陽慶長班、玉田益和班和本地老一輩演員。如王益友、唐益貴、化起鳳、白老和、白永寬、陶顯庭、白建橋、張文生、白雲亭等人。

1920年,河北省束鹿縣舊城商會會長王祥齋創辦了河北地區最後一個昆弋班社,即“祥慶社”。馬村子弟會的昆弋演員曾到祥慶班任教。如陶振江的弟子吳祥珍演武旦兼演文武小生、朱義錚的弟子王祥鳳演丑角、白雲亭的弟子白祥林演武生兼工花臉,另一個弟子孟祥生演丑角。孟祥生是深縣人,九歲跟白雲亭學戲,十八歲登臺,是冀中各縣有名的丑角演員,人稱“小花臉孟祥生。”“七七事變”後,曾隨韓世昌、白雲生輾轉京、津及大江南北演出。

安新子弟會與玉田縣益和班、高陽縣慶長班等戲班關係十分密切。唐益貴、王益友、侯玉山等人經常到馬村來,有時一住就是幾個月,或切磋技藝,或傳授子弟,或同臺演戲。

安新縣子弟會演出的劇目多達幾百出。常演的劇目有:長生殿、桃花扇、玉簪記、荊釵記、琵琶記、金鎖記、浣紗記、鳴鳳記、寶劍記、牡丹亭、千金記、繡襦記、西廂記、牡丹亭、爛柯山、蝴蝶夢、獅吼記、風箏誤、金山寺、折柳陽關、百花點將、功臣宴、棋盤會、鬧昆陽、北餞、北詐、單刀會、火判、嫁妹、醉打山門、五臺山、張飛負荊、激良、通天犀、五人義、夜巡、夜奔、鐵籠山、雅觀樓、草詔、倒銅旗、麒麟閣、搜山打車、羅藝斬子、安天會、對刀步戰、別母亂箭、蘆花蕩、鐵冠圖、漁家樂、奇雙會、思凡下山,等等。這些劇目來源於乾隆時代出版的十二集昆弋劇目選本《綴白裘》和《納書楹曲譜》,包括八十八個戲曲劇本的四百二十九個單折戲。這些劇本又分《勸善金科》(演目蓮救母故事)、《昇平寶筏》(演西遊記故事)、《鼎峙春秋》(演三國志故事)、《忠義璇圖》(演水滸傳故事)和《九九大慶》一些月令承應宮廷演出的劇目,以後出版的《遏雲閣曲譜》大致也包括這些戲。

河北自媒體百佳號 新區白洋澱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雄安新區雄州紀事:沉睡千年的地下軍事奇觀

雄安新區紀事:安新任丘爭白洋澱水,驚動總理!

雄安新區白洋澱竟然是黃河故道:“北播九河”到“逆河入海”之間

雄安新區白洋澱的上將府,豪奢與破敗,你想象不到!

雄安新區第一家西醫院在這了:思羅新安醫院

雄安新區白洋澱:除三害

即將離開雄安新區,由國際莊借調來的幹部這麼說

白洋澱的女人們

雄安新區大王堡:500年老物現身大王鎮

安新“煤”事——今年以及去年

注意,雄安新區白洋澱要補水了!

點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新區白洋澱”,民間視角看遍雄安新區白洋澱世情民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