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

深海區工作室 深海龜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大唐安西烽燧堡的一場惡戰,成就了張小敬、蕭規和他們所在的安西鐵軍第八團的悲壯傳奇。

"

深海區工作室 深海龜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大唐安西烽燧堡的一場惡戰,成就了張小敬、蕭規和他們所在的安西鐵軍第八團的悲壯傳奇。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情節,雖是小說改編而來,但卻絕非架空。由於烽燧堡與龜茲十分接近,那麼烽燧堡應該就在天山南麓,因此很可能與唐代扼守南疆與北疆唯一通道的鐵門關相距不遠。

鐵門關在安西都護府是絕對意義上的兵家必爭之地,也唐代絲綢之路的咽喉。清末民初的愛國學者謝彬在《新疆遊記》中如是描寫鐵門關,“兩山夾峙,一線中通,路倚危石,側臨深溝”。而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即劇中智商爆表的程參原型)在他的《題鐵門關樓》一詩中也極盡鐵門關得孤絕險要與蒼涼悲壯。

"

深海區工作室 深海龜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大唐安西烽燧堡的一場惡戰,成就了張小敬、蕭規和他們所在的安西鐵軍第八團的悲壯傳奇。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情節,雖是小說改編而來,但卻絕非架空。由於烽燧堡與龜茲十分接近,那麼烽燧堡應該就在天山南麓,因此很可能與唐代扼守南疆與北疆唯一通道的鐵門關相距不遠。

鐵門關在安西都護府是絕對意義上的兵家必爭之地,也唐代絲綢之路的咽喉。清末民初的愛國學者謝彬在《新疆遊記》中如是描寫鐵門關,“兩山夾峙,一線中通,路倚危石,側臨深溝”。而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即劇中智商爆表的程參原型)在他的《題鐵門關樓》一詩中也極盡鐵門關得孤絕險要與蒼涼悲壯。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庫爾勒鐵門關


其實,歷史上的龜茲、鐵門關在所在的天山南麓,即便在唐朝前期國力繁盛得時期也一直是唐朝與當時國力正盛的吐蕃反覆爭奪的土地。僅從648年龜茲開始歸屬唐朝後的50年間,安西四鎮在唐朝與吐蕃之間6次易手,大小血戰難以計數。

千餘年過後,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鐵門關仍在,但當年鐵馬冰河的南疆早已換了人間。

8月的盛夏,在如今鐵門關所在的庫爾勒,同樣有來自多個國家的官兵在此切以真刀真槍磋武藝,一爭高下。但與當年不同的是,他們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和平。

8月17日,為期15天的“國際軍事比賽”-2019的比賽在中國西部的戈壁灘中正式閉幕。今年是中國連續第6年參與這項有著“軍界奧林匹克”之稱的賽事,同時也是連續第三年在境內承辦該比賽的部分賽事。

"

深海區工作室 深海龜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大唐安西烽燧堡的一場惡戰,成就了張小敬、蕭規和他們所在的安西鐵軍第八團的悲壯傳奇。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情節,雖是小說改編而來,但卻絕非架空。由於烽燧堡與龜茲十分接近,那麼烽燧堡應該就在天山南麓,因此很可能與唐代扼守南疆與北疆唯一通道的鐵門關相距不遠。

鐵門關在安西都護府是絕對意義上的兵家必爭之地,也唐代絲綢之路的咽喉。清末民初的愛國學者謝彬在《新疆遊記》中如是描寫鐵門關,“兩山夾峙,一線中通,路倚危石,側臨深溝”。而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即劇中智商爆表的程參原型)在他的《題鐵門關樓》一詩中也極盡鐵門關得孤絕險要與蒼涼悲壯。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庫爾勒鐵門關


其實,歷史上的龜茲、鐵門關在所在的天山南麓,即便在唐朝前期國力繁盛得時期也一直是唐朝與當時國力正盛的吐蕃反覆爭奪的土地。僅從648年龜茲開始歸屬唐朝後的50年間,安西四鎮在唐朝與吐蕃之間6次易手,大小血戰難以計數。

千餘年過後,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鐵門關仍在,但當年鐵馬冰河的南疆早已換了人間。

8月的盛夏,在如今鐵門關所在的庫爾勒,同樣有來自多個國家的官兵在此切以真刀真槍磋武藝,一爭高下。但與當年不同的是,他們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和平。

8月17日,為期15天的“國際軍事比賽”-2019的比賽在中國西部的戈壁灘中正式閉幕。今年是中國連續第6年參與這項有著“軍界奧林匹克”之稱的賽事,同時也是連續第三年在境內承辦該比賽的部分賽事。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軍事比賽-2019”現場圖 本報特派記者楊一帆攝


實際上,作為一項允許普通民眾到場觀看的賽事,從傳播的角度講,應該不斷地推陳出新,以確保觀賞性的延續。但是,從2017年開始,在庫爾勒賽區主打的都是“蘇沃洛夫突擊”步戰車和“晴空”防空導彈兵兩項,考驗防化兵的“安全環境”和官兵維修主戰裝備能力的“軍械能手”也舉行了兩屆。對於觀眾而言,隔著屏幕觀看坦克和裝甲車一遍遍地通過似曾相識的場地障礙,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既然如此,中國軍隊為何仍熱衷積極在境內舉辦並排隊赴境外參與這項比賽呢?

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這首先是一項軍事技能與素養的全面競賽,而非一檔以取悅觀眾為目的的娛樂節目(絕對沒有對以軍營為背景的類似節目有任何嘲諷之意~)。而且,通過參加這一系列的比賽,中國軍隊在提高技戰術水平方面有了實打實的收穫。

以比拼步戰車的“蘇沃洛夫突擊”為例,看過相關比賽的許多人都對我軍86A步戰車一躍入水、激起巨大浪花的酷炫場景印象深刻。實際上,涉水場模擬的浮渡曾是對86A的一項嚴峻考驗。《解放軍報》2016年8月曾報道,“水上浮渡,是‘蘇沃洛夫突擊’最為驚險的課目,也一度是我軍裝甲兵訓練的弱項”。當時這項比賽還在俄羅斯進行,使用的是自然河道,“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陷落水中”。

"

深海區工作室 深海龜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大唐安西烽燧堡的一場惡戰,成就了張小敬、蕭規和他們所在的安西鐵軍第八團的悲壯傳奇。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情節,雖是小說改編而來,但卻絕非架空。由於烽燧堡與龜茲十分接近,那麼烽燧堡應該就在天山南麓,因此很可能與唐代扼守南疆與北疆唯一通道的鐵門關相距不遠。

鐵門關在安西都護府是絕對意義上的兵家必爭之地,也唐代絲綢之路的咽喉。清末民初的愛國學者謝彬在《新疆遊記》中如是描寫鐵門關,“兩山夾峙,一線中通,路倚危石,側臨深溝”。而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即劇中智商爆表的程參原型)在他的《題鐵門關樓》一詩中也極盡鐵門關得孤絕險要與蒼涼悲壯。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庫爾勒鐵門關


其實,歷史上的龜茲、鐵門關在所在的天山南麓,即便在唐朝前期國力繁盛得時期也一直是唐朝與當時國力正盛的吐蕃反覆爭奪的土地。僅從648年龜茲開始歸屬唐朝後的50年間,安西四鎮在唐朝與吐蕃之間6次易手,大小血戰難以計數。

千餘年過後,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鐵門關仍在,但當年鐵馬冰河的南疆早已換了人間。

8月的盛夏,在如今鐵門關所在的庫爾勒,同樣有來自多個國家的官兵在此切以真刀真槍磋武藝,一爭高下。但與當年不同的是,他們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和平。

8月17日,為期15天的“國際軍事比賽”-2019的比賽在中國西部的戈壁灘中正式閉幕。今年是中國連續第6年參與這項有著“軍界奧林匹克”之稱的賽事,同時也是連續第三年在境內承辦該比賽的部分賽事。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軍事比賽-2019”現場圖 本報特派記者楊一帆攝


實際上,作為一項允許普通民眾到場觀看的賽事,從傳播的角度講,應該不斷地推陳出新,以確保觀賞性的延續。但是,從2017年開始,在庫爾勒賽區主打的都是“蘇沃洛夫突擊”步戰車和“晴空”防空導彈兵兩項,考驗防化兵的“安全環境”和官兵維修主戰裝備能力的“軍械能手”也舉行了兩屆。對於觀眾而言,隔著屏幕觀看坦克和裝甲車一遍遍地通過似曾相識的場地障礙,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既然如此,中國軍隊為何仍熱衷積極在境內舉辦並排隊赴境外參與這項比賽呢?

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這首先是一項軍事技能與素養的全面競賽,而非一檔以取悅觀眾為目的的娛樂節目(絕對沒有對以軍營為背景的類似節目有任何嘲諷之意~)。而且,通過參加這一系列的比賽,中國軍隊在提高技戰術水平方面有了實打實的收穫。

以比拼步戰車的“蘇沃洛夫突擊”為例,看過相關比賽的許多人都對我軍86A步戰車一躍入水、激起巨大浪花的酷炫場景印象深刻。實際上,涉水場模擬的浮渡曾是對86A的一項嚴峻考驗。《解放軍報》2016年8月曾報道,“水上浮渡,是‘蘇沃洛夫突擊’最為驚險的課目,也一度是我軍裝甲兵訓練的弱項”。當時這項比賽還在俄羅斯進行,使用的是自然河道,“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陷落水中”。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86A步兵戰車 本報特派記者楊一帆攝


針對這一弱項,中國軍隊並未在賽事移至國內承辦後降低課目難度,而是迎難而上。擔任賽事裁判長助理的解放軍陸軍裝甲兵學院蚌埠校區戰術系統教授吳學平就表示,賽事的所有障礙設置都是根據步兵戰車作戰運用的特點設計的,而在參加多屆“國際軍事比賽”後,中國軍隊也相應調整了訓練大綱,提高了訓練標準,以盡力挖掘裝備潛力。

例如,比賽中崖壁這一障礙的設計高度為70公分,而這恰恰也是86A步戰車設計時所能爬越的最大高度。崖壁是一種近乎垂直於地面的凸起,如果步戰車速度稍有過快,那就很可能直接撞上這一巨大障礙,造成裝備損毀及人員傷亡。這就要求步戰車駕駛員必須要有十分精準的操控,既要有一定的速度,又要相當輕柔。

此外,作為一項由完成時間長短來決定勝負的賽事,有不少對賽事感興趣的觀眾都有過疑問,畢竟打仗不是賽跑。但實際上,這樣的設計反映了設計者對軍事行動和比賽性質的深刻理解。

首先,時間可精確量化計算,有利於確保供比賽的公平性,在射擊等無法直接通過耗時來比拼水平的環節,可以通過對漏靶進行罰時體現出水平差異。其次,各國官兵為了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比賽,都盡力加強相互協作,儘可能減少多餘的動作——這是具備高度實戰意義的。

戰場上分秒必爭,能否先敵一秒開槍或開炮,可能就是生與死的差別。戰爭說到底又是由以人組成的集體來完成的,團隊成員之間是否有足夠的默契,能否在執行動作時不拖泥帶水,做到“沒有一絲多餘的動作”,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團隊的反應速度。因此,中國隊8名參賽官兵在“軍械能手”榴彈炮項目中近乎完美的默契配合,才讓一眾外軍參賽官兵驚歎不已。


"

深海區工作室 深海龜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大唐安西烽燧堡的一場惡戰,成就了張小敬、蕭規和他們所在的安西鐵軍第八團的悲壯傳奇。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情節,雖是小說改編而來,但卻絕非架空。由於烽燧堡與龜茲十分接近,那麼烽燧堡應該就在天山南麓,因此很可能與唐代扼守南疆與北疆唯一通道的鐵門關相距不遠。

鐵門關在安西都護府是絕對意義上的兵家必爭之地,也唐代絲綢之路的咽喉。清末民初的愛國學者謝彬在《新疆遊記》中如是描寫鐵門關,“兩山夾峙,一線中通,路倚危石,側臨深溝”。而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即劇中智商爆表的程參原型)在他的《題鐵門關樓》一詩中也極盡鐵門關得孤絕險要與蒼涼悲壯。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庫爾勒鐵門關


其實,歷史上的龜茲、鐵門關在所在的天山南麓,即便在唐朝前期國力繁盛得時期也一直是唐朝與當時國力正盛的吐蕃反覆爭奪的土地。僅從648年龜茲開始歸屬唐朝後的50年間,安西四鎮在唐朝與吐蕃之間6次易手,大小血戰難以計數。

千餘年過後,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鐵門關仍在,但當年鐵馬冰河的南疆早已換了人間。

8月的盛夏,在如今鐵門關所在的庫爾勒,同樣有來自多個國家的官兵在此切以真刀真槍磋武藝,一爭高下。但與當年不同的是,他們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和平。

8月17日,為期15天的“國際軍事比賽”-2019的比賽在中國西部的戈壁灘中正式閉幕。今年是中國連續第6年參與這項有著“軍界奧林匹克”之稱的賽事,同時也是連續第三年在境內承辦該比賽的部分賽事。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軍事比賽-2019”現場圖 本報特派記者楊一帆攝


實際上,作為一項允許普通民眾到場觀看的賽事,從傳播的角度講,應該不斷地推陳出新,以確保觀賞性的延續。但是,從2017年開始,在庫爾勒賽區主打的都是“蘇沃洛夫突擊”步戰車和“晴空”防空導彈兵兩項,考驗防化兵的“安全環境”和官兵維修主戰裝備能力的“軍械能手”也舉行了兩屆。對於觀眾而言,隔著屏幕觀看坦克和裝甲車一遍遍地通過似曾相識的場地障礙,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既然如此,中國軍隊為何仍熱衷積極在境內舉辦並排隊赴境外參與這項比賽呢?

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這首先是一項軍事技能與素養的全面競賽,而非一檔以取悅觀眾為目的的娛樂節目(絕對沒有對以軍營為背景的類似節目有任何嘲諷之意~)。而且,通過參加這一系列的比賽,中國軍隊在提高技戰術水平方面有了實打實的收穫。

以比拼步戰車的“蘇沃洛夫突擊”為例,看過相關比賽的許多人都對我軍86A步戰車一躍入水、激起巨大浪花的酷炫場景印象深刻。實際上,涉水場模擬的浮渡曾是對86A的一項嚴峻考驗。《解放軍報》2016年8月曾報道,“水上浮渡,是‘蘇沃洛夫突擊’最為驚險的課目,也一度是我軍裝甲兵訓練的弱項”。當時這項比賽還在俄羅斯進行,使用的是自然河道,“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陷落水中”。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86A步兵戰車 本報特派記者楊一帆攝


針對這一弱項,中國軍隊並未在賽事移至國內承辦後降低課目難度,而是迎難而上。擔任賽事裁判長助理的解放軍陸軍裝甲兵學院蚌埠校區戰術系統教授吳學平就表示,賽事的所有障礙設置都是根據步兵戰車作戰運用的特點設計的,而在參加多屆“國際軍事比賽”後,中國軍隊也相應調整了訓練大綱,提高了訓練標準,以盡力挖掘裝備潛力。

例如,比賽中崖壁這一障礙的設計高度為70公分,而這恰恰也是86A步戰車設計時所能爬越的最大高度。崖壁是一種近乎垂直於地面的凸起,如果步戰車速度稍有過快,那就很可能直接撞上這一巨大障礙,造成裝備損毀及人員傷亡。這就要求步戰車駕駛員必須要有十分精準的操控,既要有一定的速度,又要相當輕柔。

此外,作為一項由完成時間長短來決定勝負的賽事,有不少對賽事感興趣的觀眾都有過疑問,畢竟打仗不是賽跑。但實際上,這樣的設計反映了設計者對軍事行動和比賽性質的深刻理解。

首先,時間可精確量化計算,有利於確保供比賽的公平性,在射擊等無法直接通過耗時來比拼水平的環節,可以通過對漏靶進行罰時體現出水平差異。其次,各國官兵為了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比賽,都盡力加強相互協作,儘可能減少多餘的動作——這是具備高度實戰意義的。

戰場上分秒必爭,能否先敵一秒開槍或開炮,可能就是生與死的差別。戰爭說到底又是由以人組成的集體來完成的,團隊成員之間是否有足夠的默契,能否在執行動作時不拖泥帶水,做到“沒有一絲多餘的動作”,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團隊的反應速度。因此,中國隊8名參賽官兵在“軍械能手”榴彈炮項目中近乎完美的默契配合,才讓一眾外軍參賽官兵驚歎不已。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軍械能手”比賽現場動圖 本報特派記者楊一帆攝


如圖可見,我軍官兵在PL96式122毫米牽引式榴彈炮部署時,分工十分明確,檢修與部署同步進行,兩不相誤。其實,圖中掄大錘是一件非常耗費體力的事情。根據比賽規則要求,固定火炮用的駐鋤最後外漏不得超過27釐米。要達到這個標準,平均每個駐鋤需要用炮錘用力砸40-50下,硬質土地要砸60-70下。數字雖然不大,但換一個炮錘重達十幾斤,換作一般人,能否把炮錘掄圓都是問題,更別說要儘快往下砸上幾十下。其實,即便是各國參賽官兵,砸上20-30下也是氣喘吁吁,哪怕是“戰鬥民族”也不例外。但中國軍隊的官兵之所以用時最短,就在於在火炮部署、炮閂檢修與掄砸駐鋤之間建立了合理的輪換機制,一旦某個官兵力氣不足,馬上會有人交換工作,確保人人都在高效運轉。

更難得的,是比賽對軍人戰鬥意志的考驗。庫爾勒的夏天降水稀少,光線強烈,熱浪直讓人覺得連空氣都在燃燒。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參賽官兵要坐在沒有空調、空間狹窄、機器轟鳴、高速行進的鋼鐵軀殼裡翻越各種障礙,還要隨時保持清醒以完成各種射擊課目,其中滋味常人如何想象都難以體會。

僅舉兩個例子:一個是由於車內十分燥熱,又顛簸不已,有參賽官兵大方承認,在訓練之初下車就吐,根本無法完成別的軍事任務;另一個,裝甲車在比賽時,車廂內的溫度常常高達40-50攝氏度以上,參賽官兵穿著洗好的軍裝坐進去,但出來時,大量流出又蒸發的汗液已把軍裝弄得另類“筆挺”。


對於各國官兵來說,如何在比賽中取勝是他們最關心的。但作為一項多國參與的國際軍事賽事,其天然承載了軍事外交的職能與意義。

在整個賽事期間,如果說有什麼比賽本身之外的信息最具爆炸性,當屬日本軍事觀察員中村元彥在庫爾勒觀賽時的表態:日本不排除未來參加這項賽事的可能。雖然日本人講話常帶有客套的成分,但是既然日本軍事觀察員人已到現場,那麼這件事的確值得玩味。

我們知道,國際性的軍事活動,無論是演習、比賽或者互訪,都帶有強烈的政治性與敏感性。比如,以來華參賽的俄羅斯、越南、巴基斯坦等11國官兵為例,他們在華期間不僅會參觀中國陸軍的現役主戰裝備,而且是深入地學習體驗、操作和使用這些裝備。為了確保比賽的公平性,一旦這些外國官兵對裝備的使用有任何疑問,中方還必須提供相當程度的示範和說明。如果沒有相當程度的政治友好和互信為基礎,是難以想象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會對外國軍隊如此開放的。

所以,你能想象冷戰期間蘇聯派觀察員甚至官兵參與西方陣營的“紅旗”軍演嗎?顯然不可能。就算蘇聯想派,美國也不會接啊。即便到冷戰結束已近30年的今天,在全球化進程已空前深入的當下,國際性的軍事交流仍是高度政治分野的。君不見美國好不容易接受中國參加了兩屆“環太平洋”國際軍演(還是搜救等非核心課目),然後馬上就又關上了大門(說好的合作、開放、自信呢???)。

所以,日本軍事觀察員深入中國西部大漠觀摩這項賽事,且不論他說什麼,這件事本身就不簡單。首先,日本得感興趣,想來看;其次,中國等國還得願意接納,並覺得可以接納。日本是誰?美國最聽話的“小弟”(或許有“之一”),不是北約、勝似北約的親密盟國、特朗普政府“印太戰略”的核心支柱……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還願意接納日本軍事觀察員來觀賽,既體現了中國開放辦賽、增進合作的和平理念,同時也反映了中日關係緩和之後的一些新趨勢。

去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中日兩國實現了7年來首次正式的首腦峰會,中日關係也隨之扭轉了冷淡的態勢。今年4月中國海軍成立70週年的海上閱兵式,日本不僅首次獲邀參加,而且其派出的“涼月”號驅逐艦也是18艘外軍受閱艦艇中排水量最大的,凸顯了對兩國關係的重視。而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防衛省已邀請中國海軍派艦艇參加預定今年10月舉行的海上自衛隊閱艦式。

"

深海區工作室 深海龜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大唐安西烽燧堡的一場惡戰,成就了張小敬、蕭規和他們所在的安西鐵軍第八團的悲壯傳奇。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情節,雖是小說改編而來,但卻絕非架空。由於烽燧堡與龜茲十分接近,那麼烽燧堡應該就在天山南麓,因此很可能與唐代扼守南疆與北疆唯一通道的鐵門關相距不遠。

鐵門關在安西都護府是絕對意義上的兵家必爭之地,也唐代絲綢之路的咽喉。清末民初的愛國學者謝彬在《新疆遊記》中如是描寫鐵門關,“兩山夾峙,一線中通,路倚危石,側臨深溝”。而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即劇中智商爆表的程參原型)在他的《題鐵門關樓》一詩中也極盡鐵門關得孤絕險要與蒼涼悲壯。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庫爾勒鐵門關


其實,歷史上的龜茲、鐵門關在所在的天山南麓,即便在唐朝前期國力繁盛得時期也一直是唐朝與當時國力正盛的吐蕃反覆爭奪的土地。僅從648年龜茲開始歸屬唐朝後的50年間,安西四鎮在唐朝與吐蕃之間6次易手,大小血戰難以計數。

千餘年過後,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鐵門關仍在,但當年鐵馬冰河的南疆早已換了人間。

8月的盛夏,在如今鐵門關所在的庫爾勒,同樣有來自多個國家的官兵在此切以真刀真槍磋武藝,一爭高下。但與當年不同的是,他們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和平。

8月17日,為期15天的“國際軍事比賽”-2019的比賽在中國西部的戈壁灘中正式閉幕。今年是中國連續第6年參與這項有著“軍界奧林匹克”之稱的賽事,同時也是連續第三年在境內承辦該比賽的部分賽事。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軍事比賽-2019”現場圖 本報特派記者楊一帆攝


實際上,作為一項允許普通民眾到場觀看的賽事,從傳播的角度講,應該不斷地推陳出新,以確保觀賞性的延續。但是,從2017年開始,在庫爾勒賽區主打的都是“蘇沃洛夫突擊”步戰車和“晴空”防空導彈兵兩項,考驗防化兵的“安全環境”和官兵維修主戰裝備能力的“軍械能手”也舉行了兩屆。對於觀眾而言,隔著屏幕觀看坦克和裝甲車一遍遍地通過似曾相識的場地障礙,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既然如此,中國軍隊為何仍熱衷積極在境內舉辦並排隊赴境外參與這項比賽呢?

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這首先是一項軍事技能與素養的全面競賽,而非一檔以取悅觀眾為目的的娛樂節目(絕對沒有對以軍營為背景的類似節目有任何嘲諷之意~)。而且,通過參加這一系列的比賽,中國軍隊在提高技戰術水平方面有了實打實的收穫。

以比拼步戰車的“蘇沃洛夫突擊”為例,看過相關比賽的許多人都對我軍86A步戰車一躍入水、激起巨大浪花的酷炫場景印象深刻。實際上,涉水場模擬的浮渡曾是對86A的一項嚴峻考驗。《解放軍報》2016年8月曾報道,“水上浮渡,是‘蘇沃洛夫突擊’最為驚險的課目,也一度是我軍裝甲兵訓練的弱項”。當時這項比賽還在俄羅斯進行,使用的是自然河道,“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陷落水中”。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86A步兵戰車 本報特派記者楊一帆攝


針對這一弱項,中國軍隊並未在賽事移至國內承辦後降低課目難度,而是迎難而上。擔任賽事裁判長助理的解放軍陸軍裝甲兵學院蚌埠校區戰術系統教授吳學平就表示,賽事的所有障礙設置都是根據步兵戰車作戰運用的特點設計的,而在參加多屆“國際軍事比賽”後,中國軍隊也相應調整了訓練大綱,提高了訓練標準,以盡力挖掘裝備潛力。

例如,比賽中崖壁這一障礙的設計高度為70公分,而這恰恰也是86A步戰車設計時所能爬越的最大高度。崖壁是一種近乎垂直於地面的凸起,如果步戰車速度稍有過快,那就很可能直接撞上這一巨大障礙,造成裝備損毀及人員傷亡。這就要求步戰車駕駛員必須要有十分精準的操控,既要有一定的速度,又要相當輕柔。

此外,作為一項由完成時間長短來決定勝負的賽事,有不少對賽事感興趣的觀眾都有過疑問,畢竟打仗不是賽跑。但實際上,這樣的設計反映了設計者對軍事行動和比賽性質的深刻理解。

首先,時間可精確量化計算,有利於確保供比賽的公平性,在射擊等無法直接通過耗時來比拼水平的環節,可以通過對漏靶進行罰時體現出水平差異。其次,各國官兵為了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比賽,都盡力加強相互協作,儘可能減少多餘的動作——這是具備高度實戰意義的。

戰場上分秒必爭,能否先敵一秒開槍或開炮,可能就是生與死的差別。戰爭說到底又是由以人組成的集體來完成的,團隊成員之間是否有足夠的默契,能否在執行動作時不拖泥帶水,做到“沒有一絲多餘的動作”,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團隊的反應速度。因此,中國隊8名參賽官兵在“軍械能手”榴彈炮項目中近乎完美的默契配合,才讓一眾外軍參賽官兵驚歎不已。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軍械能手”比賽現場動圖 本報特派記者楊一帆攝


如圖可見,我軍官兵在PL96式122毫米牽引式榴彈炮部署時,分工十分明確,檢修與部署同步進行,兩不相誤。其實,圖中掄大錘是一件非常耗費體力的事情。根據比賽規則要求,固定火炮用的駐鋤最後外漏不得超過27釐米。要達到這個標準,平均每個駐鋤需要用炮錘用力砸40-50下,硬質土地要砸60-70下。數字雖然不大,但換一個炮錘重達十幾斤,換作一般人,能否把炮錘掄圓都是問題,更別說要儘快往下砸上幾十下。其實,即便是各國參賽官兵,砸上20-30下也是氣喘吁吁,哪怕是“戰鬥民族”也不例外。但中國軍隊的官兵之所以用時最短,就在於在火炮部署、炮閂檢修與掄砸駐鋤之間建立了合理的輪換機制,一旦某個官兵力氣不足,馬上會有人交換工作,確保人人都在高效運轉。

更難得的,是比賽對軍人戰鬥意志的考驗。庫爾勒的夏天降水稀少,光線強烈,熱浪直讓人覺得連空氣都在燃燒。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參賽官兵要坐在沒有空調、空間狹窄、機器轟鳴、高速行進的鋼鐵軀殼裡翻越各種障礙,還要隨時保持清醒以完成各種射擊課目,其中滋味常人如何想象都難以體會。

僅舉兩個例子:一個是由於車內十分燥熱,又顛簸不已,有參賽官兵大方承認,在訓練之初下車就吐,根本無法完成別的軍事任務;另一個,裝甲車在比賽時,車廂內的溫度常常高達40-50攝氏度以上,參賽官兵穿著洗好的軍裝坐進去,但出來時,大量流出又蒸發的汗液已把軍裝弄得另類“筆挺”。


對於各國官兵來說,如何在比賽中取勝是他們最關心的。但作為一項多國參與的國際軍事賽事,其天然承載了軍事外交的職能與意義。

在整個賽事期間,如果說有什麼比賽本身之外的信息最具爆炸性,當屬日本軍事觀察員中村元彥在庫爾勒觀賽時的表態:日本不排除未來參加這項賽事的可能。雖然日本人講話常帶有客套的成分,但是既然日本軍事觀察員人已到現場,那麼這件事的確值得玩味。

我們知道,國際性的軍事活動,無論是演習、比賽或者互訪,都帶有強烈的政治性與敏感性。比如,以來華參賽的俄羅斯、越南、巴基斯坦等11國官兵為例,他們在華期間不僅會參觀中國陸軍的現役主戰裝備,而且是深入地學習體驗、操作和使用這些裝備。為了確保比賽的公平性,一旦這些外國官兵對裝備的使用有任何疑問,中方還必須提供相當程度的示範和說明。如果沒有相當程度的政治友好和互信為基礎,是難以想象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會對外國軍隊如此開放的。

所以,你能想象冷戰期間蘇聯派觀察員甚至官兵參與西方陣營的“紅旗”軍演嗎?顯然不可能。就算蘇聯想派,美國也不會接啊。即便到冷戰結束已近30年的今天,在全球化進程已空前深入的當下,國際性的軍事交流仍是高度政治分野的。君不見美國好不容易接受中國參加了兩屆“環太平洋”國際軍演(還是搜救等非核心課目),然後馬上就又關上了大門(說好的合作、開放、自信呢???)。

所以,日本軍事觀察員深入中國西部大漠觀摩這項賽事,且不論他說什麼,這件事本身就不簡單。首先,日本得感興趣,想來看;其次,中國等國還得願意接納,並覺得可以接納。日本是誰?美國最聽話的“小弟”(或許有“之一”),不是北約、勝似北約的親密盟國、特朗普政府“印太戰略”的核心支柱……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還願意接納日本軍事觀察員來觀賽,既體現了中國開放辦賽、增進合作的和平理念,同時也反映了中日關係緩和之後的一些新趨勢。

去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中日兩國實現了7年來首次正式的首腦峰會,中日關係也隨之扭轉了冷淡的態勢。今年4月中國海軍成立70週年的海上閱兵式,日本不僅首次獲邀參加,而且其派出的“涼月”號驅逐艦也是18艘外軍受閱艦艇中排水量最大的,凸顯了對兩國關係的重視。而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防衛省已邀請中國海軍派艦艇參加預定今年10月舉行的海上自衛隊閱艦式。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涼月”號驅逐艦


實際上,在安倍去年秋季訪華成行前,日本政府為改善中日關係已醞釀了一年之久。這其中,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貢獻”不小。儘管安倍為拉近與特朗普的個人關係不遺餘力,但特朗普顯然更願意拿日本當一個“榨汁機”:日本經濟頗為依賴的國際貿易體系,已因特朗普到處揮舞“關稅大棒”而遍體鱗傷;特朗普要求日本大量增購美國的農產品,被日本業界人士視為過分無禮之舉;對於日本頗為在意的能源供應,特朗普無視日本希望維持與伊朗關係穩定的訴求,只急於敦促日本派艦參與其海灣“護航聯盟”。

如今的東北亞,被美國視為地區安全重要盟國的日本和韓國,一個尋求中日關係升溫,改變對美國單方面的過度依賴,一個因朝核、貿易和駐軍費用等問題對美國心懷不滿,而且日韓兩國之間也因為貿易問題關係遇冷。東北亞何去何從尚難預測,但對於中國來說,的確是一個可以有所作為的機遇。

因此,我們在今年的“國際軍事比賽”期間,看到了更多的“第一次”:越南軍隊首次參與中國賽區承辦的賽事,而且成績不俗;在波斯灣地區局勢微妙緊張的時刻,中國海軍首次派隊參加“深海”潛水員比賽,而比賽地點,就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基什島(也是我軍首次赴伊朗參賽);此外,我軍還首次赴印度參賽,在感受和體驗南亞次大陸環境、增進與外軍交流的同時,也使境外參賽國增至5個,更利於全面感知外軍先進訓練理念,促進備戰練兵。


"

深海區工作室 深海龜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大唐安西烽燧堡的一場惡戰,成就了張小敬、蕭規和他們所在的安西鐵軍第八團的悲壯傳奇。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情節,雖是小說改編而來,但卻絕非架空。由於烽燧堡與龜茲十分接近,那麼烽燧堡應該就在天山南麓,因此很可能與唐代扼守南疆與北疆唯一通道的鐵門關相距不遠。

鐵門關在安西都護府是絕對意義上的兵家必爭之地,也唐代絲綢之路的咽喉。清末民初的愛國學者謝彬在《新疆遊記》中如是描寫鐵門關,“兩山夾峙,一線中通,路倚危石,側臨深溝”。而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即劇中智商爆表的程參原型)在他的《題鐵門關樓》一詩中也極盡鐵門關得孤絕險要與蒼涼悲壯。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庫爾勒鐵門關


其實,歷史上的龜茲、鐵門關在所在的天山南麓,即便在唐朝前期國力繁盛得時期也一直是唐朝與當時國力正盛的吐蕃反覆爭奪的土地。僅從648年龜茲開始歸屬唐朝後的50年間,安西四鎮在唐朝與吐蕃之間6次易手,大小血戰難以計數。

千餘年過後,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鐵門關仍在,但當年鐵馬冰河的南疆早已換了人間。

8月的盛夏,在如今鐵門關所在的庫爾勒,同樣有來自多個國家的官兵在此切以真刀真槍磋武藝,一爭高下。但與當年不同的是,他們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和平。

8月17日,為期15天的“國際軍事比賽”-2019的比賽在中國西部的戈壁灘中正式閉幕。今年是中國連續第6年參與這項有著“軍界奧林匹克”之稱的賽事,同時也是連續第三年在境內承辦該比賽的部分賽事。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軍事比賽-2019”現場圖 本報特派記者楊一帆攝


實際上,作為一項允許普通民眾到場觀看的賽事,從傳播的角度講,應該不斷地推陳出新,以確保觀賞性的延續。但是,從2017年開始,在庫爾勒賽區主打的都是“蘇沃洛夫突擊”步戰車和“晴空”防空導彈兵兩項,考驗防化兵的“安全環境”和官兵維修主戰裝備能力的“軍械能手”也舉行了兩屆。對於觀眾而言,隔著屏幕觀看坦克和裝甲車一遍遍地通過似曾相識的場地障礙,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既然如此,中國軍隊為何仍熱衷積極在境內舉辦並排隊赴境外參與這項比賽呢?

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這首先是一項軍事技能與素養的全面競賽,而非一檔以取悅觀眾為目的的娛樂節目(絕對沒有對以軍營為背景的類似節目有任何嘲諷之意~)。而且,通過參加這一系列的比賽,中國軍隊在提高技戰術水平方面有了實打實的收穫。

以比拼步戰車的“蘇沃洛夫突擊”為例,看過相關比賽的許多人都對我軍86A步戰車一躍入水、激起巨大浪花的酷炫場景印象深刻。實際上,涉水場模擬的浮渡曾是對86A的一項嚴峻考驗。《解放軍報》2016年8月曾報道,“水上浮渡,是‘蘇沃洛夫突擊’最為驚險的課目,也一度是我軍裝甲兵訓練的弱項”。當時這項比賽還在俄羅斯進行,使用的是自然河道,“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陷落水中”。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86A步兵戰車 本報特派記者楊一帆攝


針對這一弱項,中國軍隊並未在賽事移至國內承辦後降低課目難度,而是迎難而上。擔任賽事裁判長助理的解放軍陸軍裝甲兵學院蚌埠校區戰術系統教授吳學平就表示,賽事的所有障礙設置都是根據步兵戰車作戰運用的特點設計的,而在參加多屆“國際軍事比賽”後,中國軍隊也相應調整了訓練大綱,提高了訓練標準,以盡力挖掘裝備潛力。

例如,比賽中崖壁這一障礙的設計高度為70公分,而這恰恰也是86A步戰車設計時所能爬越的最大高度。崖壁是一種近乎垂直於地面的凸起,如果步戰車速度稍有過快,那就很可能直接撞上這一巨大障礙,造成裝備損毀及人員傷亡。這就要求步戰車駕駛員必須要有十分精準的操控,既要有一定的速度,又要相當輕柔。

此外,作為一項由完成時間長短來決定勝負的賽事,有不少對賽事感興趣的觀眾都有過疑問,畢竟打仗不是賽跑。但實際上,這樣的設計反映了設計者對軍事行動和比賽性質的深刻理解。

首先,時間可精確量化計算,有利於確保供比賽的公平性,在射擊等無法直接通過耗時來比拼水平的環節,可以通過對漏靶進行罰時體現出水平差異。其次,各國官兵為了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比賽,都盡力加強相互協作,儘可能減少多餘的動作——這是具備高度實戰意義的。

戰場上分秒必爭,能否先敵一秒開槍或開炮,可能就是生與死的差別。戰爭說到底又是由以人組成的集體來完成的,團隊成員之間是否有足夠的默契,能否在執行動作時不拖泥帶水,做到“沒有一絲多餘的動作”,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團隊的反應速度。因此,中國隊8名參賽官兵在“軍械能手”榴彈炮項目中近乎完美的默契配合,才讓一眾外軍參賽官兵驚歎不已。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軍械能手”比賽現場動圖 本報特派記者楊一帆攝


如圖可見,我軍官兵在PL96式122毫米牽引式榴彈炮部署時,分工十分明確,檢修與部署同步進行,兩不相誤。其實,圖中掄大錘是一件非常耗費體力的事情。根據比賽規則要求,固定火炮用的駐鋤最後外漏不得超過27釐米。要達到這個標準,平均每個駐鋤需要用炮錘用力砸40-50下,硬質土地要砸60-70下。數字雖然不大,但換一個炮錘重達十幾斤,換作一般人,能否把炮錘掄圓都是問題,更別說要儘快往下砸上幾十下。其實,即便是各國參賽官兵,砸上20-30下也是氣喘吁吁,哪怕是“戰鬥民族”也不例外。但中國軍隊的官兵之所以用時最短,就在於在火炮部署、炮閂檢修與掄砸駐鋤之間建立了合理的輪換機制,一旦某個官兵力氣不足,馬上會有人交換工作,確保人人都在高效運轉。

更難得的,是比賽對軍人戰鬥意志的考驗。庫爾勒的夏天降水稀少,光線強烈,熱浪直讓人覺得連空氣都在燃燒。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參賽官兵要坐在沒有空調、空間狹窄、機器轟鳴、高速行進的鋼鐵軀殼裡翻越各種障礙,還要隨時保持清醒以完成各種射擊課目,其中滋味常人如何想象都難以體會。

僅舉兩個例子:一個是由於車內十分燥熱,又顛簸不已,有參賽官兵大方承認,在訓練之初下車就吐,根本無法完成別的軍事任務;另一個,裝甲車在比賽時,車廂內的溫度常常高達40-50攝氏度以上,參賽官兵穿著洗好的軍裝坐進去,但出來時,大量流出又蒸發的汗液已把軍裝弄得另類“筆挺”。


對於各國官兵來說,如何在比賽中取勝是他們最關心的。但作為一項多國參與的國際軍事賽事,其天然承載了軍事外交的職能與意義。

在整個賽事期間,如果說有什麼比賽本身之外的信息最具爆炸性,當屬日本軍事觀察員中村元彥在庫爾勒觀賽時的表態:日本不排除未來參加這項賽事的可能。雖然日本人講話常帶有客套的成分,但是既然日本軍事觀察員人已到現場,那麼這件事的確值得玩味。

我們知道,國際性的軍事活動,無論是演習、比賽或者互訪,都帶有強烈的政治性與敏感性。比如,以來華參賽的俄羅斯、越南、巴基斯坦等11國官兵為例,他們在華期間不僅會參觀中國陸軍的現役主戰裝備,而且是深入地學習體驗、操作和使用這些裝備。為了確保比賽的公平性,一旦這些外國官兵對裝備的使用有任何疑問,中方還必須提供相當程度的示範和說明。如果沒有相當程度的政治友好和互信為基礎,是難以想象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會對外國軍隊如此開放的。

所以,你能想象冷戰期間蘇聯派觀察員甚至官兵參與西方陣營的“紅旗”軍演嗎?顯然不可能。就算蘇聯想派,美國也不會接啊。即便到冷戰結束已近30年的今天,在全球化進程已空前深入的當下,國際性的軍事交流仍是高度政治分野的。君不見美國好不容易接受中國參加了兩屆“環太平洋”國際軍演(還是搜救等非核心課目),然後馬上就又關上了大門(說好的合作、開放、自信呢???)。

所以,日本軍事觀察員深入中國西部大漠觀摩這項賽事,且不論他說什麼,這件事本身就不簡單。首先,日本得感興趣,想來看;其次,中國等國還得願意接納,並覺得可以接納。日本是誰?美國最聽話的“小弟”(或許有“之一”),不是北約、勝似北約的親密盟國、特朗普政府“印太戰略”的核心支柱……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還願意接納日本軍事觀察員來觀賽,既體現了中國開放辦賽、增進合作的和平理念,同時也反映了中日關係緩和之後的一些新趨勢。

去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中日兩國實現了7年來首次正式的首腦峰會,中日關係也隨之扭轉了冷淡的態勢。今年4月中國海軍成立70週年的海上閱兵式,日本不僅首次獲邀參加,而且其派出的“涼月”號驅逐艦也是18艘外軍受閱艦艇中排水量最大的,凸顯了對兩國關係的重視。而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防衛省已邀請中國海軍派艦艇參加預定今年10月舉行的海上自衛隊閱艦式。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涼月”號驅逐艦


實際上,在安倍去年秋季訪華成行前,日本政府為改善中日關係已醞釀了一年之久。這其中,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貢獻”不小。儘管安倍為拉近與特朗普的個人關係不遺餘力,但特朗普顯然更願意拿日本當一個“榨汁機”:日本經濟頗為依賴的國際貿易體系,已因特朗普到處揮舞“關稅大棒”而遍體鱗傷;特朗普要求日本大量增購美國的農產品,被日本業界人士視為過分無禮之舉;對於日本頗為在意的能源供應,特朗普無視日本希望維持與伊朗關係穩定的訴求,只急於敦促日本派艦參與其海灣“護航聯盟”。

如今的東北亞,被美國視為地區安全重要盟國的日本和韓國,一個尋求中日關係升溫,改變對美國單方面的過度依賴,一個因朝核、貿易和駐軍費用等問題對美國心懷不滿,而且日韓兩國之間也因為貿易問題關係遇冷。東北亞何去何從尚難預測,但對於中國來說,的確是一個可以有所作為的機遇。

因此,我們在今年的“國際軍事比賽”期間,看到了更多的“第一次”:越南軍隊首次參與中國賽區承辦的賽事,而且成績不俗;在波斯灣地區局勢微妙緊張的時刻,中國海軍首次派隊參加“深海”潛水員比賽,而比賽地點,就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基什島(也是我軍首次赴伊朗參賽);此外,我軍還首次赴印度參賽,在感受和體驗南亞次大陸環境、增進與外軍交流的同時,也使境外參賽國增至5個,更利於全面感知外軍先進訓練理念,促進備戰練兵。


昔日烽遂堡,今朝庫爾勒。剛閉幕的“國際軍事比賽”為何各國都在關注?


基什島就在波斯灣內,霍爾木茲海峽的西邊


今天,“國際軍事比賽-2019”將正式閉幕,中國軍隊在本屆賽事又斬獲了多項賽事數個項目的無數第一,再次向世界展現了實戰化練兵的成果與戰之能勝的軍威。但對於中國軍隊,乃至中國外交來說,參與並承辦“國際軍事比賽”的意義又豈止是這些第一所能囊括的?

(除特別聲明外,本文其他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責編 杜雨敖

實習生 陳志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