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

佛家說,生命是橫跨在面前的河川,愛恨嗔痴萬千糾纏,不過此岸到彼岸。

孔子說,不是這樣的,生命是河川中的流水,奔流而下,一去不回。

"

佛家說,生命是橫跨在面前的河川,愛恨嗔痴萬千糾纏,不過此岸到彼岸。

孔子說,不是這樣的,生命是河川中的流水,奔流而下,一去不回。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同樣的一條河,機智的印度人橫著看,無論如何都算有了個盼頭。中國人不肯欺騙自己,偏要豎著看。抽刀斷水水更流,焦灼憂慮,無從解脫。

既然沒彼岸可去,只好向今生裡用功。

有個魏晉人很好色,朋友勸他注意身體,你猜他怎麼說?他說,我還怕死前沒充分享受人生呢。那時的詩也充滿了焦慮:“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人生苦短、過期不候。

一旦接受這個設定,人們便會把今生的一切看得特別重,對周遭的一切都十分敏感。看見草木凋零,立刻想到年華易逝;看到大樹長成,立刻想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青史姓名,北邙荒丘。

看見草木碑石都能動情,這是中國人“深情”的證明。兄弟結義,立下的誓言,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夫妻結拜,盟約只有四個字,叫“白頭偕老”。為何要強調“同死”,何以一定要“白頭”?

答案是: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看出來了嗎?直面了人生的真相之後,人們更加珍視有限的人生。春風秋月,親朋妻子,都是斬不斷的情緣,化不開的痴纏。

"

佛家說,生命是橫跨在面前的河川,愛恨嗔痴萬千糾纏,不過此岸到彼岸。

孔子說,不是這樣的,生命是河川中的流水,奔流而下,一去不回。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同樣的一條河,機智的印度人橫著看,無論如何都算有了個盼頭。中國人不肯欺騙自己,偏要豎著看。抽刀斷水水更流,焦灼憂慮,無從解脫。

既然沒彼岸可去,只好向今生裡用功。

有個魏晉人很好色,朋友勸他注意身體,你猜他怎麼說?他說,我還怕死前沒充分享受人生呢。那時的詩也充滿了焦慮:“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人生苦短、過期不候。

一旦接受這個設定,人們便會把今生的一切看得特別重,對周遭的一切都十分敏感。看見草木凋零,立刻想到年華易逝;看到大樹長成,立刻想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青史姓名,北邙荒丘。

看見草木碑石都能動情,這是中國人“深情”的證明。兄弟結義,立下的誓言,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夫妻結拜,盟約只有四個字,叫“白頭偕老”。為何要強調“同死”,何以一定要“白頭”?

答案是: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看出來了嗎?直面了人生的真相之後,人們更加珍視有限的人生。春風秋月,親朋妻子,都是斬不斷的情緣,化不開的痴纏。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人生的意義看似宏大,層層剝開,核心其實只有一個“情”字。天地無情,而人恰恰是“情之所鍾”。

在這樣一個世界活著,如果不曾愛,不曾被愛,那真是太遺憾了。因為那等於說,你的人生是虛度的。因為那等於說,你這輩子白活了。

孔融罵了曹操,曹操殺了他,把屍體拋棄在鬧市之中。曹操給他定了罪狀,說他不忠不孝,人品惡劣到極點,誰敢替他說話就一起殺掉。這樣的情況下,有一個人來到孔融面前,伏在他的屍體上哭泣,為他的被殺感到痛苦。

這叫知己之情,朋友之義。

當全世界都說孔融罪該萬死,當所有人都像躲避瘟疫一樣,生怕與孔融產生聯繫的時候,至少有一個人擁抱著他冰冷的屍體哭泣。

我覺得孔融沒有白活。

"

佛家說,生命是橫跨在面前的河川,愛恨嗔痴萬千糾纏,不過此岸到彼岸。

孔子說,不是這樣的,生命是河川中的流水,奔流而下,一去不回。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同樣的一條河,機智的印度人橫著看,無論如何都算有了個盼頭。中國人不肯欺騙自己,偏要豎著看。抽刀斷水水更流,焦灼憂慮,無從解脫。

既然沒彼岸可去,只好向今生裡用功。

有個魏晉人很好色,朋友勸他注意身體,你猜他怎麼說?他說,我還怕死前沒充分享受人生呢。那時的詩也充滿了焦慮:“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人生苦短、過期不候。

一旦接受這個設定,人們便會把今生的一切看得特別重,對周遭的一切都十分敏感。看見草木凋零,立刻想到年華易逝;看到大樹長成,立刻想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青史姓名,北邙荒丘。

看見草木碑石都能動情,這是中國人“深情”的證明。兄弟結義,立下的誓言,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夫妻結拜,盟約只有四個字,叫“白頭偕老”。為何要強調“同死”,何以一定要“白頭”?

答案是: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看出來了嗎?直面了人生的真相之後,人們更加珍視有限的人生。春風秋月,親朋妻子,都是斬不斷的情緣,化不開的痴纏。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人生的意義看似宏大,層層剝開,核心其實只有一個“情”字。天地無情,而人恰恰是“情之所鍾”。

在這樣一個世界活著,如果不曾愛,不曾被愛,那真是太遺憾了。因為那等於說,你的人生是虛度的。因為那等於說,你這輩子白活了。

孔融罵了曹操,曹操殺了他,把屍體拋棄在鬧市之中。曹操給他定了罪狀,說他不忠不孝,人品惡劣到極點,誰敢替他說話就一起殺掉。這樣的情況下,有一個人來到孔融面前,伏在他的屍體上哭泣,為他的被殺感到痛苦。

這叫知己之情,朋友之義。

當全世界都說孔融罪該萬死,當所有人都像躲避瘟疫一樣,生怕與孔融產生聯繫的時候,至少有一個人擁抱著他冰冷的屍體哭泣。

我覺得孔融沒有白活。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宋朝,周邦彥的妻子死了。多年之後,周邦彥給她填了首《玉樓春》:

“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粘地絮。”

詞裡還有一句:

“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

人已像江面上的雲朵被風吹散,情卻牢牢粘在心底,像泥地上的楊柳絮,怎麼都揮散不去,反而愈陷愈深。獨行在當年曾經約會過的地方,我突然發現,再也沒人在老地方等我了。

這叫夫妻之情,或者說,愛情。

以前總覺得古人滿腦子國家社稷,不好意思談情說愛,直到後來讀到了《搜神記》。這可是一千多年前的書啊,夠古了吧?可就是在這樣一本充滿怪力亂神的超級古老的書裡,竟然有一句情話:“夫婦陰陽二儀,有情之深者也。”

很多年之後,明朝的編劇老師抄襲古人,於是有了一個更加精美的金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在我還很年輕的時候,這句話被無數人的簽名檔反覆引用。

"

佛家說,生命是橫跨在面前的河川,愛恨嗔痴萬千糾纏,不過此岸到彼岸。

孔子說,不是這樣的,生命是河川中的流水,奔流而下,一去不回。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同樣的一條河,機智的印度人橫著看,無論如何都算有了個盼頭。中國人不肯欺騙自己,偏要豎著看。抽刀斷水水更流,焦灼憂慮,無從解脫。

既然沒彼岸可去,只好向今生裡用功。

有個魏晉人很好色,朋友勸他注意身體,你猜他怎麼說?他說,我還怕死前沒充分享受人生呢。那時的詩也充滿了焦慮:“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人生苦短、過期不候。

一旦接受這個設定,人們便會把今生的一切看得特別重,對周遭的一切都十分敏感。看見草木凋零,立刻想到年華易逝;看到大樹長成,立刻想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青史姓名,北邙荒丘。

看見草木碑石都能動情,這是中國人“深情”的證明。兄弟結義,立下的誓言,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夫妻結拜,盟約只有四個字,叫“白頭偕老”。為何要強調“同死”,何以一定要“白頭”?

答案是: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看出來了嗎?直面了人生的真相之後,人們更加珍視有限的人生。春風秋月,親朋妻子,都是斬不斷的情緣,化不開的痴纏。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人生的意義看似宏大,層層剝開,核心其實只有一個“情”字。天地無情,而人恰恰是“情之所鍾”。

在這樣一個世界活著,如果不曾愛,不曾被愛,那真是太遺憾了。因為那等於說,你的人生是虛度的。因為那等於說,你這輩子白活了。

孔融罵了曹操,曹操殺了他,把屍體拋棄在鬧市之中。曹操給他定了罪狀,說他不忠不孝,人品惡劣到極點,誰敢替他說話就一起殺掉。這樣的情況下,有一個人來到孔融面前,伏在他的屍體上哭泣,為他的被殺感到痛苦。

這叫知己之情,朋友之義。

當全世界都說孔融罪該萬死,當所有人都像躲避瘟疫一樣,生怕與孔融產生聯繫的時候,至少有一個人擁抱著他冰冷的屍體哭泣。

我覺得孔融沒有白活。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宋朝,周邦彥的妻子死了。多年之後,周邦彥給她填了首《玉樓春》:

“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粘地絮。”

詞裡還有一句:

“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

人已像江面上的雲朵被風吹散,情卻牢牢粘在心底,像泥地上的楊柳絮,怎麼都揮散不去,反而愈陷愈深。獨行在當年曾經約會過的地方,我突然發現,再也沒人在老地方等我了。

這叫夫妻之情,或者說,愛情。

以前總覺得古人滿腦子國家社稷,不好意思談情說愛,直到後來讀到了《搜神記》。這可是一千多年前的書啊,夠古了吧?可就是在這樣一本充滿怪力亂神的超級古老的書裡,竟然有一句情話:“夫婦陰陽二儀,有情之深者也。”

很多年之後,明朝的編劇老師抄襲古人,於是有了一個更加精美的金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在我還很年輕的時候,這句話被無數人的簽名檔反覆引用。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隋朝是個短命的朝代,只有三十幾年。在這樣短命的王朝裡,生活過一個更短命的人:李靜訓,字小孩,死在隋朝大業六年,死時只有九歲。

今年是2018年,李靜訓已經死去整整1410年了,為何被我們提起?因為她曾被一整個朝代熱烈地愛過。

她被愛過的證明,是造型如宮殿模型的棺槨,棺槨上刻著四個大字:“開者即死”;她被愛過的證明是頭上的首飾,一隻黃金編織的栩栩如生的蝴蝶;她被愛過的證明,是脖子上美麗至極的項鍊,項鍊頂上浮雕的麋鹿來自伊朗高原,點綴的寶石來自遙遠的阿富汗。

儘管她的外曾祖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儘管她的外祖母是北周皇太后楊麗華,儘管她的舅爺爺是隋朝末代皇帝隋煬帝,儘管她是大隋真正的金枝玉葉……但她仍然只是一個九歲就不幸夭折的小女孩,她的墓葬何以大大超出了應有的規格?

原因只可能有一個:痛徹心扉的家長們,對早夭的孩子那再也無處安放的愛。

本來只是一次尋常的隨同皇室出行,誰能料到原本活潑可愛的小孩會突然生病,並被奪去生命?生離死別按說都是尋常事,但人們最接受不了的是突然的別離。超規格的葬禮,與其說是寄希望於小姑娘死後得到妥善的照顧,不如說是大人給自己準備的心靈慰藉。

生死兩隔,即便貴如皇室,也只能用“開者即死”四個字,作為愛的最後屏障。跨越生死,用盡全力,痴纏不休,何苦來哉?

"

佛家說,生命是橫跨在面前的河川,愛恨嗔痴萬千糾纏,不過此岸到彼岸。

孔子說,不是這樣的,生命是河川中的流水,奔流而下,一去不回。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同樣的一條河,機智的印度人橫著看,無論如何都算有了個盼頭。中國人不肯欺騙自己,偏要豎著看。抽刀斷水水更流,焦灼憂慮,無從解脫。

既然沒彼岸可去,只好向今生裡用功。

有個魏晉人很好色,朋友勸他注意身體,你猜他怎麼說?他說,我還怕死前沒充分享受人生呢。那時的詩也充滿了焦慮:“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人生苦短、過期不候。

一旦接受這個設定,人們便會把今生的一切看得特別重,對周遭的一切都十分敏感。看見草木凋零,立刻想到年華易逝;看到大樹長成,立刻想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青史姓名,北邙荒丘。

看見草木碑石都能動情,這是中國人“深情”的證明。兄弟結義,立下的誓言,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夫妻結拜,盟約只有四個字,叫“白頭偕老”。為何要強調“同死”,何以一定要“白頭”?

答案是: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看出來了嗎?直面了人生的真相之後,人們更加珍視有限的人生。春風秋月,親朋妻子,都是斬不斷的情緣,化不開的痴纏。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人生的意義看似宏大,層層剝開,核心其實只有一個“情”字。天地無情,而人恰恰是“情之所鍾”。

在這樣一個世界活著,如果不曾愛,不曾被愛,那真是太遺憾了。因為那等於說,你的人生是虛度的。因為那等於說,你這輩子白活了。

孔融罵了曹操,曹操殺了他,把屍體拋棄在鬧市之中。曹操給他定了罪狀,說他不忠不孝,人品惡劣到極點,誰敢替他說話就一起殺掉。這樣的情況下,有一個人來到孔融面前,伏在他的屍體上哭泣,為他的被殺感到痛苦。

這叫知己之情,朋友之義。

當全世界都說孔融罪該萬死,當所有人都像躲避瘟疫一樣,生怕與孔融產生聯繫的時候,至少有一個人擁抱著他冰冷的屍體哭泣。

我覺得孔融沒有白活。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宋朝,周邦彥的妻子死了。多年之後,周邦彥給她填了首《玉樓春》:

“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粘地絮。”

詞裡還有一句:

“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

人已像江面上的雲朵被風吹散,情卻牢牢粘在心底,像泥地上的楊柳絮,怎麼都揮散不去,反而愈陷愈深。獨行在當年曾經約會過的地方,我突然發現,再也沒人在老地方等我了。

這叫夫妻之情,或者說,愛情。

以前總覺得古人滿腦子國家社稷,不好意思談情說愛,直到後來讀到了《搜神記》。這可是一千多年前的書啊,夠古了吧?可就是在這樣一本充滿怪力亂神的超級古老的書裡,竟然有一句情話:“夫婦陰陽二儀,有情之深者也。”

很多年之後,明朝的編劇老師抄襲古人,於是有了一個更加精美的金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在我還很年輕的時候,這句話被無數人的簽名檔反覆引用。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隋朝是個短命的朝代,只有三十幾年。在這樣短命的王朝裡,生活過一個更短命的人:李靜訓,字小孩,死在隋朝大業六年,死時只有九歲。

今年是2018年,李靜訓已經死去整整1410年了,為何被我們提起?因為她曾被一整個朝代熱烈地愛過。

她被愛過的證明,是造型如宮殿模型的棺槨,棺槨上刻著四個大字:“開者即死”;她被愛過的證明是頭上的首飾,一隻黃金編織的栩栩如生的蝴蝶;她被愛過的證明,是脖子上美麗至極的項鍊,項鍊頂上浮雕的麋鹿來自伊朗高原,點綴的寶石來自遙遠的阿富汗。

儘管她的外曾祖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儘管她的外祖母是北周皇太后楊麗華,儘管她的舅爺爺是隋朝末代皇帝隋煬帝,儘管她是大隋真正的金枝玉葉……但她仍然只是一個九歲就不幸夭折的小女孩,她的墓葬何以大大超出了應有的規格?

原因只可能有一個:痛徹心扉的家長們,對早夭的孩子那再也無處安放的愛。

本來只是一次尋常的隨同皇室出行,誰能料到原本活潑可愛的小孩會突然生病,並被奪去生命?生離死別按說都是尋常事,但人們最接受不了的是突然的別離。超規格的葬禮,與其說是寄希望於小姑娘死後得到妥善的照顧,不如說是大人給自己準備的心靈慰藉。

生死兩隔,即便貴如皇室,也只能用“開者即死”四個字,作為愛的最後屏障。跨越生死,用盡全力,痴纏不休,何苦來哉?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男女相遇,不過是被那點兒荷爾蒙所迫,雨過天晴,各行其道便是。何必還要留萬千糾葛,講許多肉麻耳語,深夜受相思的拷打,微醺裡寫無數情詩?

兩口子朝夕相處,於是生了個娃,還有比這更自然的現象嗎?本來只是個新出現在家裡的陌生人,何以全家都戰戰兢兢、惴惴不安,恨自己無法把世界上最好的一切都給他?

朋友相交,更加不值一提。不過是茫茫人海,哪個角落裡碰到了。稍微聊了幾句,覺得不是很討厭。即便後來聊得有幾分投機,那也只是個陌生人不是嗎?為之生,為之死,生前兩肋插刀,死了還要拜祭。這究竟出於何故?

明朝的編劇說得真對:人類的情感,果然“不知所起”。

李靜訓死後不久,她的父母也死於政治鬥爭,天下大亂,隋朝滅亡。

隋滅半個多世紀後,陳子昂寫出了唐詩的大手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又過了幾十年,李太白酒後感慨:“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作為“今人”的我們,遲早都會變成“古人”。歷朝歷代的明月之下,那條橫亙在我們面前的河流,從來沒有片刻停息。歷朝歷代的月亮照在流水裡,剎那的光華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

佛家說,生命是橫跨在面前的河川,愛恨嗔痴萬千糾纏,不過此岸到彼岸。

孔子說,不是這樣的,生命是河川中的流水,奔流而下,一去不回。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同樣的一條河,機智的印度人橫著看,無論如何都算有了個盼頭。中國人不肯欺騙自己,偏要豎著看。抽刀斷水水更流,焦灼憂慮,無從解脫。

既然沒彼岸可去,只好向今生裡用功。

有個魏晉人很好色,朋友勸他注意身體,你猜他怎麼說?他說,我還怕死前沒充分享受人生呢。那時的詩也充滿了焦慮:“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人生苦短、過期不候。

一旦接受這個設定,人們便會把今生的一切看得特別重,對周遭的一切都十分敏感。看見草木凋零,立刻想到年華易逝;看到大樹長成,立刻想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青史姓名,北邙荒丘。

看見草木碑石都能動情,這是中國人“深情”的證明。兄弟結義,立下的誓言,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夫妻結拜,盟約只有四個字,叫“白頭偕老”。為何要強調“同死”,何以一定要“白頭”?

答案是: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看出來了嗎?直面了人生的真相之後,人們更加珍視有限的人生。春風秋月,親朋妻子,都是斬不斷的情緣,化不開的痴纏。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人生的意義看似宏大,層層剝開,核心其實只有一個“情”字。天地無情,而人恰恰是“情之所鍾”。

在這樣一個世界活著,如果不曾愛,不曾被愛,那真是太遺憾了。因為那等於說,你的人生是虛度的。因為那等於說,你這輩子白活了。

孔融罵了曹操,曹操殺了他,把屍體拋棄在鬧市之中。曹操給他定了罪狀,說他不忠不孝,人品惡劣到極點,誰敢替他說話就一起殺掉。這樣的情況下,有一個人來到孔融面前,伏在他的屍體上哭泣,為他的被殺感到痛苦。

這叫知己之情,朋友之義。

當全世界都說孔融罪該萬死,當所有人都像躲避瘟疫一樣,生怕與孔融產生聯繫的時候,至少有一個人擁抱著他冰冷的屍體哭泣。

我覺得孔融沒有白活。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宋朝,周邦彥的妻子死了。多年之後,周邦彥給她填了首《玉樓春》:

“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粘地絮。”

詞裡還有一句:

“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

人已像江面上的雲朵被風吹散,情卻牢牢粘在心底,像泥地上的楊柳絮,怎麼都揮散不去,反而愈陷愈深。獨行在當年曾經約會過的地方,我突然發現,再也沒人在老地方等我了。

這叫夫妻之情,或者說,愛情。

以前總覺得古人滿腦子國家社稷,不好意思談情說愛,直到後來讀到了《搜神記》。這可是一千多年前的書啊,夠古了吧?可就是在這樣一本充滿怪力亂神的超級古老的書裡,竟然有一句情話:“夫婦陰陽二儀,有情之深者也。”

很多年之後,明朝的編劇老師抄襲古人,於是有了一個更加精美的金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在我還很年輕的時候,這句話被無數人的簽名檔反覆引用。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隋朝是個短命的朝代,只有三十幾年。在這樣短命的王朝裡,生活過一個更短命的人:李靜訓,字小孩,死在隋朝大業六年,死時只有九歲。

今年是2018年,李靜訓已經死去整整1410年了,為何被我們提起?因為她曾被一整個朝代熱烈地愛過。

她被愛過的證明,是造型如宮殿模型的棺槨,棺槨上刻著四個大字:“開者即死”;她被愛過的證明是頭上的首飾,一隻黃金編織的栩栩如生的蝴蝶;她被愛過的證明,是脖子上美麗至極的項鍊,項鍊頂上浮雕的麋鹿來自伊朗高原,點綴的寶石來自遙遠的阿富汗。

儘管她的外曾祖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儘管她的外祖母是北周皇太后楊麗華,儘管她的舅爺爺是隋朝末代皇帝隋煬帝,儘管她是大隋真正的金枝玉葉……但她仍然只是一個九歲就不幸夭折的小女孩,她的墓葬何以大大超出了應有的規格?

原因只可能有一個:痛徹心扉的家長們,對早夭的孩子那再也無處安放的愛。

本來只是一次尋常的隨同皇室出行,誰能料到原本活潑可愛的小孩會突然生病,並被奪去生命?生離死別按說都是尋常事,但人們最接受不了的是突然的別離。超規格的葬禮,與其說是寄希望於小姑娘死後得到妥善的照顧,不如說是大人給自己準備的心靈慰藉。

生死兩隔,即便貴如皇室,也只能用“開者即死”四個字,作為愛的最後屏障。跨越生死,用盡全力,痴纏不休,何苦來哉?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男女相遇,不過是被那點兒荷爾蒙所迫,雨過天晴,各行其道便是。何必還要留萬千糾葛,講許多肉麻耳語,深夜受相思的拷打,微醺裡寫無數情詩?

兩口子朝夕相處,於是生了個娃,還有比這更自然的現象嗎?本來只是個新出現在家裡的陌生人,何以全家都戰戰兢兢、惴惴不安,恨自己無法把世界上最好的一切都給他?

朋友相交,更加不值一提。不過是茫茫人海,哪個角落裡碰到了。稍微聊了幾句,覺得不是很討厭。即便後來聊得有幾分投機,那也只是個陌生人不是嗎?為之生,為之死,生前兩肋插刀,死了還要拜祭。這究竟出於何故?

明朝的編劇說得真對:人類的情感,果然“不知所起”。

李靜訓死後不久,她的父母也死於政治鬥爭,天下大亂,隋朝滅亡。

隋滅半個多世紀後,陳子昂寫出了唐詩的大手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又過了幾十年,李太白酒後感慨:“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作為“今人”的我們,遲早都會變成“古人”。歷朝歷代的明月之下,那條橫亙在我們面前的河流,從來沒有片刻停息。歷朝歷代的月亮照在流水裡,剎那的光華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既然我們僅有此生,何妨至死方休?

所有的愛與被愛,都被時光吞噬,極少數故事通過詩歌、筆記、文物和墓碑留傳下來,出現在你的智能手機屏幕上。

我覺得,這些故事能夠留傳下來,映入你我的眼簾,一定不是無謂的巧合,一定有它的意義。

做一個更值得被愛的人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