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城去年環境空氣質量達標 三大重點區域京津冀墊底

6月5日,環保部發布《2016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

《公報》顯示,2016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84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佔全部城市數的24.9%;254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佔75.1%。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8.8%,比2015年上升2.1個百分點;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21.2%。

中國環科院研究員柴發合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空氣質量是在改善,但改善的速度可能低於人們的預期。今年中央環保督察和環保部的區域環保督查力度都在加大,預計今年PM2.5的年均濃度會大幅下降。

此外,《公報》對區域生態質量做出了評估。其中,生態環境質量“優”和“良”的縣域主要分佈在秦嶺淮河以南、東北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一般”的縣域主要分佈在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中西部、內蒙古中部、青藏高原中部和新疆北部等地區;“較差”和“差”的縣域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西部、甘肅西北部、青藏高原北部和新疆大部。

三大重點區域京津冀墊底

《公報》對主要大氣汙染物的監測結果做了解釋。

其中,各項指標表明,2016年全國PM2.5濃度範圍為12-158μg/m3,平均為47μg/m3,比2015年下降6.0%;超標天數比例為14.7%,比2015年下降2.8個百分點。

PM10濃度範圍為22-436μg/m3,平均為82μg/m3,比2015年下降5.7%;超標天數比例為10.4%,比2015年下降1.7個百分點。

按照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評價,74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10個城市(從第74名到第65名)依次是衡水、石家莊、保定、邢臺、邯鄲、唐山、鄭州、西安、濟南和太原。

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10個城市(從第1名到第10名)依次是海口、舟山、惠州、廈門、福州、深圳、麗水、珠海、昆明和台州。

柴發合分析,從全國來看,空氣質量壓力最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北在治霾上仍需再進一步。

《公報》顯示,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重點區域中,京津冀空氣質量最差。

具體來說,京津冀地區13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範圍為35.8%-78.7%,平均為56.8%,比2015年上升4.3個百分點;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43.2%,其中輕度汙染為25.3%,中度汙染為8.8%,重度汙染為7.0%,嚴重汙染為2.2%。

9個城市的優良天數比例在50%-80%之間,4個城市的優良天數比例低於50%。

超標天數中,以PM2.5、O3(臭氧)、PM10 、NO和CO為首要汙染物的天數分別佔汙染總天數的63.1%、26.3%、10.8%、0.3% 和 0.1%,未出現以SO2(二氧化硫)為首要汙染物的汙染天。

其中,北京優良天數比例為54.1%,比2015年上升3.1個百分點。出現重度汙染30天,嚴重汙染9天,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比2015年減少7 天。超標天數中,以PM2.5為首要汙染物的天數最多。

根據北京市環保局6月5日公佈的《2016年北京市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北京市環保、城管、工商、質監、交通執法等部門聯合開展了貫穿全年的“大氣汙染執法年”行動,開展“治散煤”、“淨四氣”(燃煤廢氣、VOCs廢氣、工業廢氣和機動車尾氣)、“降三塵”(施工揚塵、道路揚塵和因燒致塵)三大執法行動,嚴厲打擊了各領域、各環節環境違法行為。

京津冀治霾或提速

“今年是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的收官之年,所以各地在治霾上都不會放鬆,尤其是京津冀地區。”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

為進一步治理空氣質量,今年2月,環保部、發改委、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以及北京等6個地方政府聯合印發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

相比《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2017年工作目標,《工作方案》提出了更加嚴格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和更大力度的大氣汙染治理舉措。

根據國家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要按照《工作方案》要求,組織制定本地2017年達到空氣質量目標細化方案,切實落實黨委政府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將任務分解到鄉鎮、街道、社區,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限。

值得關注的是,5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的《跨地區環保機構試點方案》提出,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開展跨地區環保機構試點,要圍繞改善大氣環境質量、解決突出大氣環境問題,理順整合大氣環境管理職責,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

柴發合分析,《工作方案》和跨地區環保機構的籌建,都是京津冀地區霧霾治理加速的重要契機,希望今年秋冬的重汙染天氣能夠繼續減少。(記者 王爾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