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落3架U2戰機,這個英雄營當年是怎麼做到的?

保羅·康納頓說過,所有的開始都有著回憶的因素。因此,一支擁有輝煌開端的部隊是幸運的。站在人民空軍地空導彈兵60年來歷史之河的岸邊,我們回望,他們南征北戰、從弱到強,在兵種部隊創建之初就取得輝煌戰績,先後擊落擊傷敵機11架,湧現出空軍戰鬥英雄嶽振華以及英雄營等英雄個人和群體。

走進英雄營的軍史館,就是和這支部隊進行一次心靈交流。一個敵機殘片安放在那裡,你就彷彿聽到導彈爆炸的聲音,聞到燒焦的氣味,直至觸動靈魂。這些充滿質感和紋理的歷史文物背後,是那些鼓盪人心的戰鬥場景和鮮活人物。

金秋十月,中國空軍地空導彈兵迎來了60歲生日。

世界防空史上,7架被擊落的U2飛機中,導彈二營就擊落了3架。他們善於讓手中武器發揮到最大效能,創造性地使用武器。組建後的10年裡,轉戰高山叢林、戈壁大漠、大江南北,他們拋棄教條、創造“近快戰法”,開創導彈“打游擊”的先例,國防部授予其“英雄營”的榮譽稱號。

軍史館中的一個電熨斗

軍史館是貯存軍人記憶和輝煌戰史的地方。一般而言,它偏好留下這支部隊趟過歷史之河時,激盪出的最燦爛水花。

這是一件頗不尋常的電熨斗。

它曾是一架RB-57D高空偵察機機翼的一部分。1959年的10月7日,它正在北京通州地區近兩萬米的上空飛行,遭到了3枚防空導彈的懲罰。

凌空開花!

擊落3架U2戰機,這個英雄營當年是怎麼做到的?

(資料圖)

殘破的機翼散落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附近的大地上。發射防空導彈的軍人們,帶著勝利者的笑容和興奮,彷彿農業時代的勞作者來到田地收穫糧食一樣,把它撿拾了起來。

在新主人的手裡,它被改造成一件電熨斗。從機翼殘片到電熨斗,這個富有創意、實用而又頗具戲劇性的改變,從側面折射出地導官兵的工具理性氣質:創新而務實的思維、對器物的特殊偏愛以及鑽研嘗試精神。

人與武器的心靈溝通

19世紀50年代末,波詭雲譎的氛圍越來越重地籠罩了整個世界。1958年10月,中國空軍地空導彈部隊組建——代號543部隊。官兵不著軍裝,對外聲稱是打井隊、勘測隊。

1959年10月7日,國慶10週年慶典剛剛結束,裝備了蘇制薩姆2的導彈二營就成功擊落了一架臺灣當局竄擾大陸的RB-57D高空偵察機,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是時,共和國6位元帥和多位大將、上將前往飛機殘骸現場視察。

作家喜歡用射天狼或者飛鳴鏑之類的冷兵器語言來形容這套武器系統,可能這更能體現出那種引而不發、一劍封喉的快意恩仇。但是,這套當時最先進的防空武器跟它的比喻本體有著天壤之別。

恩格斯早就指出:“槍自己是不會動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來使用它們。”作為那個時代剛剛組建的部隊,英雄營成員學歷大都不高,也許正是這種“無知者無畏”的勇敢開啟了官兵跟武器的交流之門。

他們可能沒有高深的數理化學科基礎,但是他們非常認真地旁聽蘇聯專家講課,注重感悟工作方法要領。擔任技術指導的蘇聯專家上課有一個特殊的規定,不準記筆記。於是,參加訓練的同志們互相約定,每人背下一部分,回來以後再整理成筆記。

老兵們喜歡用“武器是有靈魂的”,表達對這套強大系統的讚歎和嚮往。 軍人向來把手中武器看作第二生命,總是對武器充滿著特別的情感,矢志不渝地追求“人劍合一”的至高境界。人與武器的結合——那是兩個靈魂的溝通。

真理要由實踐來檢驗

1960年前後,U2飛機幾次竄擾我國上空,打U2的任務落在了二營身上。經分析,到江西南昌設伏,戰機多。

但是由於陣地面積狹小,不到蘇軍教令規定的一半,制導雷達與發射架不能全放在一個水平面上,有八九米的高度差。這個高度差對導彈進入制導波束的影響有多大,全營上下都沒底。

是將就條令,另尋地址?還是解決問題,在這裡駐紮?

二營選擇了後者。副營長張治國琢磨,將兩部發射架放在與制導雷達站基本相同的水平面上,將另外兩部發射架配置在高度差較大的地面,先發射與制導雷達站處於同一個水平面上的兩發導彈,後發射高度差較大的導彈。

9月9日星期日。一架U2飛機從臺灣起飛了。初步判斷測量後,南昌可能是一個重點偵察目標。U2飛機飛到九江後,按偵察計劃開始轉彎,距南昌40公里時,嶽振華下令:制導雷達開天線,捕捉目標。

一個清晰的信號就從顯示器上跳了出來。隨著目標距離的逐漸臨近,信號顯得越來越明亮、飽滿、圓滑。3發導彈騰空起飛,隨後便是三聲“轟!轟!轟!”的爆音。

擊落3架U2戰機,這個英雄營當年是怎麼做到的?

事後,劉亞樓對二營這種不拘教條、敢於探索充分發揮兵器特性的做法讚歎有加,“這一仗是中蘇打法一半對一半。這是非常寶貴的東西,希望你們繼續努力,在戰鬥的實踐中,創造出我們中國地空導彈自己的打法!”

學者蘇恩澤說過,“武器到部隊手裡,還須經歷一個再創新的過程。”開發武器的人的想法是1,使用者的想法則是2,3,4…… 因為,使用者最明白武器的需求,最通曉武器的目的,最瞭解武器的脾性。道理很簡單,同樣的武器在不同的個人或者部隊手裡,戰鬥力是不一樣的。就像使用同一部單反相機,不同的人拍出的是不同水平的照片。

既要重視戰爭實踐,又要注重從實踐中提煉出理論結晶,既要重視條令條例的正規化建設和指導作用,又要看到操作時立足具體條件的技術性創新。一句話,真理必須要由實踐來檢驗。

二營官兵內心中並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不拘泥於固有的規則。於是,這種特質在講究機動靈活、因地制宜、詭詐謀譎的軍事領域,更容易成為鼓勵創新的精神土壤。

如今,我們的武器裝備越來越先進,我們的兵員素質越來越高,但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爭實踐中創新發展,不照搬他人,不拘泥定法的精神特質,依然需要我們傳承發揚。

(鈞正平工作室·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