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式步槍刺刀、空軍學院的鉛筆盒還有茶缸 這是一個空軍家庭的傳家寶

空軍 航空 抗日戰爭 日本 杭州網 2017-05-14
三八式步槍刺刀、空軍學院的鉛筆盒還有茶缸 這是一個空軍家庭的傳家寶

張志勇正在展示刀鞘

三八式步槍刺刀、空軍學院的鉛筆盒還有茶缸 這是一個空軍家庭的傳家寶

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飛行一期甲班

三八式步槍刺刀、空軍學院的鉛筆盒還有茶缸 這是一個空軍家庭的傳家寶

張志勇(前排右二)和同帳篷的戰友在一起

三八式步槍刺刀、空軍學院的鉛筆盒還有茶缸 這是一個空軍家庭的傳家寶

張志勇在空軍學院時使用的鉛筆盒與茶缸

三八式步槍刺刀、空軍學院的鉛筆盒還有茶缸 這是一個空軍家庭的傳家寶

一雙繡鞋,可能是失傳的巧手藝,一副戒尺,可能是良心的度量衡,一枚銀幣,可能是幾代的奮鬥史。

由杭州日報報業集團、杭州市文明辦主辦,每日商報社承辦的“亮出傳家寶 秀出好家風”活動已正式開啟徵集。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物件,可能就是一件傳家寶,因為背後的故事也往往值得細細尋味。亮出你家的傳家寶,講一講背後的故事,傳遞好家風,還能贏取大獎,趕快來參加。

遠看好像老舊的一把刀鞘,用手掂起,輕輕撫摸,卻很難發現歲月的痕跡。“這麼多年,父親留下的這把三八式步槍刺刀的刀鞘還是沒有變”,張志勇淡淡說道,“這是他留給我的傳家寶,而我在空軍學院學習時使用的鉛筆盒和茶缸,33年了我一直在使用,將來我會傳給我兒子,也希望他作為傳家寶代代相傳”。

父親是人民空軍首批飛行員

“說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我想大家都再熟悉不過,華北日軍司令岡村寧次也曾說,‘寧可犧牲20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學員,犧牲50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幹部’。由此可見抗大學員是多麼的優秀,而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首批飛行學員——飛行一期12名學員是從抗大一、二、三分校中選拔出來的。”張志勇介紹道。

1945年9月,抗戰勝利不久,張志勇的父親張建華所在的抗大一分校配合山東軍區參加了臨沂戰役。戰鬥結束後,部隊就接到軍區命令,迅速挺進東北,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

“在到達吉林省通化市後,抗大一分校就接到上級指示,利用我軍在東北繳獲的飛機組建航空隊,培養自己的飛行員,學員就從抗大學員中挑選。經過體檢和政審,上級很快就從抗大挑選出109名同志,加上從炮校挑選的5名同志,共計114人學習航空。”張志勇介紹。

1946年3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在通化正式成立,對外稱“三一部隊”,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所航空學校。航校成立後,學員大隊開始了航空知識的學習,學習課程包括飛機構造、發動機原理、飛行原理、氣象學以及數學、物理、語文、政治等。

“當年父親那一輩的學員,上陣殺敵和敵人拼刺刀個個勇猛過人,但是在學習飛行理論等方面,著實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但是他們人人都保持著高昂的學習鬥志,刻苦鑽研,完成了學習。”說起父親當年的經歷,想到他們當年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然完成如此苦難的學習任務,張志勇敬佩不已。

後來航空學校接到命令後撤離通化,向北轉移到了牡丹江一帶。由於航校於1946年6月1日開始飛行訓練,為紀念這個日子,同時也因為3月1日是朝鮮人民在1919年暴發反對日本聯合兵示威遭到日寇殘酷鎮壓的一個慘案紀念日,為照顧在校朝鮮同志的感情,航校代號改為了“六一部隊”。同時把原來的飛行隊編成飛行一期甲、乙兩班,不久又編成飛行二期,又稱丙班。而張志勇父親所在的班級就是甲班,一共有12人。

拜師學藝獲三八式步槍刺刀

1946年7月,航校一期甲班飛行學員開始按計劃進行飛行訓練。“各國培訓飛行員,都要有個過程,循序漸進,從一開始的初級教練機,再到後來的中級、高級教練機。但是在航校建立初期,條件十分艱苦,沒有初級、中級教練機可以使用。經過大家討論、地上反覆學習練習與日籍教官的悉心指導,最終航校領導決定在一期甲班學員中進行‘直上九九高級教練機’試點。”張志勇說,“這在整個空軍史上都沒有。而且當時條件艱苦,飛機上沒有時鐘,學員就把鬧鐘綁在腿上計時;飛機輪胎和螺旋槳不夠用,後一架飛機就只能等前一架飛機著陸後拆下零件再安裝上;機場沒有充氣設備,就用自行車氣筒給飛機輪胎打氣。”

當時張志勇的父親張建華由日籍教官秦正(日名黑田正義)負責帶飛。但因當年母親被日寇殺害,導致張建華十分痛恨日本鬼子,在航校又要向日本人拜師學藝,上飛機前還要向教官敬禮,他打心底裡不願意。

得知情況後學員大隊大隊長找到了張建華,與他悉心談話,“日軍廣大下級官兵,他們受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驅使,矇蔽和欺騙,來中國參加侵略戰爭,當他們放下武器,投降我軍願意幫助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那就變成中國人民的朋友。人家林彌一郎,黑田、長谷川技術高超的教官,接受彭真書記的請求,真心實意地向你們傳授現代飛行技術,你還把人家當敵人對待這就是政治覺悟低的表現了,而且也是組織觀念不強。”。

接受教育後的張建華觸動很大,在飛行教學訓練中的態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當聽說秦正夫人患有肺病後,就用節省下來的津貼買了水果、奶粉等等前去探望,平時有空還幫教官排憂解難。而秦正教官除了教授規範教材與操作要領,還將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獨門訣竅技巧傾囊相授,為教導學員傾其所有。

甲班學員平均僅用了15個學時的飛行就完成了起落航線的單飛,經過十個月的刻苦訓練,張建華等12個甲班學員全部順利畢業。東北老航校的艱難辦學也創下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蹟。那把三八式步槍刺刀正是當年畢業時秦正送給張建華的紀念禮品。2016年張志勇把刺刀捐獻給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自己則收藏著刀鞘。

成為飛行員再續飛行夢

從小聽著父親的飛行故事長大,張志勇也有一個飛行夢。1980年,他從杭四中畢業後,作為特招飛行員入伍。

“當時整個上城區選上的只有五個人,1980年6月我們進入了長春空軍航空第一預備學校,並在那裡進行了為期8個月的軍政文體考核。越野長跑、旋轉滾輪等等都是我們的訓練項目。冬天零下30℃,我們要圍著當地的南湖跑數圈。在旋轉滾輪中先順時針轉50圈,再逆時針轉50圈,訓練結束可以說是暈頭轉向,而這鍛鍊的是我們的平衡機能。”

訓練8個月後,學員們轉到了各個航校進行學習,1984年22歲的張志勇考入空軍學院,在學院中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1984年的建國35週年國慶大閱兵。

1984年的閱兵,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盛大閱兵,空軍學院方隊基本由空軍學院的學生組成。

當年5月20日,部隊進駐北京昌平沙河機場閱兵村,開始嚴格、艱苦的訓練。“夏天的沙河機場悶熱難耐,地面溫度有個50℃,還時常下雷雨。現在學生們的軍訓經常挑選好天氣,陰涼處,但是我們當年訓練,偏偏要面對風沙,還要半個小時不眨眼。閱兵村蚊蟲很多,但只要一打叮在身上的蟲就是一個處分。”

除此之外,每排25人共14個排面的閱兵方陣更是訓練的一大難點。“每個排面都有25人,這麼多人如果在行進間用餘光來對齊排面,就會造成隊伍始終前後擺動,一定是行不通的。因此通過反覆不斷的訓練,最終所有隊員都訓練成了統一的步伐,每分鐘114步,每步75cm。”

曾經擔任過學校宣傳員的張志勇,在閱兵訓練時,還負責了隊伍一項宣傳工作,出黑板報。

平時他把訓練中的好人好事以及上級的指示,寫在黑板報上。為了調動大家的訓練積極性,在黑板報中間,還填寫著倒排的日曆,也就是現在我們常見的倒計時牌。“在33年前的當時,這樣的倒排日期絕對算得上新鮮。”張志勇笑著擺擺手。

閱兵結束後,參加過閱兵的空軍學院學員重新組成了空軍學院參謀系一隊,統一安排學習,張志勇在隊中擔任副區隊長,管理內務紀律。“有的學員認為閱兵結束我們可以不用再那麼拘束嚴格要求自己了,但我依舊按照老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與大家,起初這還引起了部分學員的爭議與不滿。但正是因為堅持了閱兵時的好作風,我們隊伍成為了空軍學院的一支‘標兵隊’,學院畢業時發放的畢業留念手冊上印的就是我們的照片。”

這麼多年過去了,張志勇依舊使用著當年在空軍學院時統一發放的鉛筆盒與茶缸,父親傳下來的刀鞘,他悉心保管。“父親的刀鞘,背後留下來的是父輩們當年老航校的精神,概括起來就是‘團結奮鬥、艱苦創業、勇於獻身、開拓創新’這十六個字。而我的鉛筆盒和茶缸也時刻提醒著我不忘當年在學院中學習,在1984年大閱兵中刻苦鍛鍊的點點滴滴。這都將作為難得的經歷,保存下來,作為我們家的家風,一直傳承下去。”

(傳家寶實物、圖片等均由張志勇家族提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