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戰區空軍做好“航空飛鏢”保障準備工作

空軍 飛鏢 航空 戰鬥機 環球網 環球網 2017-08-06
北部戰區空軍做好“航空飛鏢”保障準備工作

【環球網軍事報道 特約記者 陳飛】 報道 “中國歡迎你!”“中國空軍歡迎你!”走進“航空飛鏢-2017”國際軍事比賽保障單位之一的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師所屬某場站,營門兩側中俄雙語的宣傳展板便映入眼簾,一股濃厚的辦賽氛圍撲面而來。

“承辦‘航空飛鏢’國際軍事比賽是空軍加強國際軍事交流、促進實戰化訓練水平提升的有效舉措,也是檢驗和提高部隊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綜合保障能力的集中體現。”該師領導告訴筆者,為圓滿完成賽事保障任務,他們提出“以一流標準、做一流保障、樹一流形象、創一流佳績”的辦賽目標,積極借智引力、聚合軍地資源,依託上級機關和地方政府先後解決賽事所用某靶場土地確權、圍界立樁、散戶搬遷、停種補償等問題,並在電力工程、交通保障、社會安保、群眾訴求、應急處置、警勤力量、輿論管控等7個方面形成軍地聯動機制,製作工作統籌圖和動態推進表,不斷修訂倒推時間表,定事定時定崗定責,確保各項籌備工作始終高效、高能。

針對賽事基礎設施建設時間緊、工期短、要求高的實際,他們牢固樹立“建為用、建為戰”思想,突出使用功能、裝修細節、建設標準的監管把關,短短兩個月時間,就高標準完成賽事導調指揮中心、導播中心、新聞中心、外軍生活小區及戰備公路修建、營區改造等5類90餘項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前不久,俄方觀摩團實地考察時,對“中國速度”“中國質量”表示讚歎。

高起點謀劃,高效率推進。賽事期間,該師所屬某場站將首次進駐轟炸機、直升機、教練機3個機種幾十架參賽、表演和其它保障飛機,他們克服近25年來未保障多機種、大場次飛行訓練的困難,採取上級補充、全師借調的方式多渠道充實飛行保障骨幹力量,並針對外軍飛行保障模式進行崗前培訓,積極加強動態梳理和預想預測工作,制定進駐機型3類23種特情處置預案,反覆演練保障流程,在嚴摳細節、查缺補漏中提升戰勤保障能力。

為確保參賽部隊官兵生活便利、安全健康,他們專門建立完善郵局、銀行、超市、理髮店、健身房等生活配套設施,開通國際長途電話和視頻系統,完成官兵生活區域的互聯網保障和WIFI覆蓋工程,並與駐地4家醫院簽訂協議,建立參賽官兵就醫綠色通道。他們還積極與上級對接,精心準備賽事期間慰問演出、文化交流、體育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向外軍展示好客大國和威武之師形象。

按計劃, “航空飛鏢”比賽的靶場開放日活動和第二、第三階段的比賽將在該師進行,目前,該師各項籌備工作已經準備就緒。“我們將舉全師之力,聚全師之智,全力以赴高質量完成賽事保障任務。”正在塔臺組織先期進駐部隊開展適應性訓練的師長成兆鋒這樣說道。

一專多能,一人多崗,北部戰區空軍某場站打破行業壁壘培養“全能型”人才,促進戰勤保障能力整體躍升——

北部戰區空軍做好“航空飛鏢”保障準備工作

跨界融合,聯合保障駛入“快車道”

環球網軍事特約記者 陳飛 劉子恆

盛夏的驕陽似火,酷熱難耐。駐地某機場上空,參加“航空飛鏢-2017”國際軍事比賽的參賽部隊正在組織適應性訓練,多種不同型號的戰機陸續返場補充能源,擔負賽事保障任務的北部戰區空軍某場站應急保障演練拉開帷幕。

“電源車接口不匹配!”“加油車供應吃緊!”“飛機需要‘三氣’補充!”……隨著站長畢良濤一聲令下,一支由四站、油料、通信、場務等不同專業人員組成的聯合應急保障分隊迅速出動,只見他們技術嫻熟、配合默契,快速準確地進行配件調試、油料加註和各類氣體補充,以前需要調動多個保障單元、幾十個人甩開膀子乾的活,應急分隊10餘名官兵就輕鬆完成。不到半個小時,數架返場戰機再次交替升空。

“跨界融合、精兵高效,這樣的聯合保障很給力!”剛下飛機,參賽部隊的一名飛行員便豎起了大拇指。

畢站長告訴筆者,“航空飛鏢”比賽期間,該場站首次進駐轟炸機、直升機、教練機3個機種幾十架參賽、表演和其它保障飛機,保障機種多、出動密度大、保障強度高。而該場站剛剛從留守場站升格,近25年未保障過多機種、大場次飛行訓練,戰勤隊伍骨幹短缺、技能單一,如何破解保障多元與力量薄弱的難題,對站黨委“一班人”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

賽事即戰事,保障力就是戰鬥力。今年年初受領保障任務後,他們就深入剖析多機種、大場次、高強度飛行保障特點,把提升戰勤保障人員綜合素質作為突破口,確定“一專多能、一人多崗、跨界融合、集約高效”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聯合保障思路,按照“精一門、通兩門、會多門”的要求,採取換崗輪訓、交叉練兵、以老促新的方式,廣泛開展換崗位、換裝備、換環境“三換”訓練,逐人制定全方位的“練兵套餐”,定期開展“每天一課”、“每週一賽”、“每月一評”崗位練兵活動,組織不同專業人員共同研究技術難題,促進各專業相互滲透、融合互補,掀起練兵熱潮。

北部戰區空軍做好“航空飛鏢”保障準備工作

模塊化編組,跨專業融合。在場站戰勤辦,一張《“一專多能、一人多崗”工作統籌圖》記錄著各個保障分隊官兵半年來的綜合能力提升軌跡: 通信連6名業務骨幹負責掌握導航、四站業務,已有5人已經通過上崗考核;場務連抽調3名士官補充到導航臺站,目前業務已達到專業技術骨幹的水平;汽車連抽調2名排長到飛行保障指揮室學習,隨時可上崗擔負值班……告別“單打一”,爭當“多面手”,在場站官兵中已成為常態。

筆者在外場看到,剛剛還在跑道邊驅鳥的場務連驅鳥員、下士張天宇一下驅鳥車,就接到戰勤參謀的保障指令,迅即“轉戰”停機坪操作電源車,輕車熟路地為備飛戰機充電。“除了驅鳥業務,我還掌握了車輛駕駛、四站保障兩門專業,在幹好本崗位工作之餘,隨時可以按需求替崗”,他自豪的說到。

在保障一線,這種臨時調配替崗、跨界聯合保障的場景比比皆是:導航臺內,航材股助理樊一正在操作導航機,調製發射信號;飛行管制室裡,氣象臺助理工程師楊裕林邊監控飛行動態,邊進行航管調配;機翼下,四站連電源車操作員、中士張震麻利地操作設備為飛機加油……

人人練多能,個個有兩手。目前,該場站跨專業的“一專多能”人員已佔戰勤隊伍總數的52%,不僅大大提升了戰勤隊伍綜合素質,有效填補了人才缺口,也為部隊遂行多樣化保障任務提供了有力支撐。筆者瞭解到,在“航空飛鏢-2017”國際軍事比賽先期展開的數十次適應性訓練中,該場站飛行保障優質場次率100%,聯合保障效益明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