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伯帶中有很多本不應存在的大星體,它們從何而來?

太陽系本來有九大行星,後來,科學家們通過投票的方式將冥王星投出了行星的行列。

在冥王星還屬於行星的時候,它是位於太陽系最外側的一顆行星,它與諸多矮行星和小行星一起位於一個天體密集的圓盤狀區域,而這一區域就被稱之為柯伊伯帶。

冥王星之所以會被投出行星的行列,也是因為科學家不斷在柯伊伯帶中發現了一個又一個與冥王星大小和質量類似的天體,如果按照原有的標準來劃分行星,那麼太陽系的行星就有點太多了,所以將冥王星劃入矮行星的行列也是合情合理。那麼柯伊伯帶中到底有多少矮行星呢?

柯伊伯帶中有很多本不應存在的大星體,它們從何而來?

科學家預估的數值是在200顆左右,但這個數據很不準確,因為要觀測柯伊伯帶的星體是一件很有困難的事情。

柯伊伯帶位於太陽系的外圍,距離太陽十分遙遠,所以這裡的光照很是微弱,這也是為什麼冥王星被命名為冥王星的原因,這裡寒冷和黑暗。

所以以人類現有的宇宙觀測設備,要對這裡進行詳細的觀測是極為困難的,所以在柯伊伯帶中被發現和命名的矮行星並不多。目前已知的柯伊伯帶矮行星之中,最大的就要屬鬩神星了。其實,從體積上來講,鬩神星的體積並不比冥王星大,直徑甚至於還小上十幾千米。

柯伊伯帶中有很多本不應存在的大星體,它們從何而來?

不過在天文學的尺度上,十幾千米的差值基本可以忽略,而且這個數值也並不準確,所以我們就認為鬩神星和冥王星差不多大就好了。

既然如此,為什麼說鬩神星是柯伊伯帶最大的矮行星呢?因為鬩神星的質量大。

兩顆矮行星的體積雖然相仿,但鬩神星的質量顯著超越了冥王星,所以鬩神星就被認為是柯伊伯帶的最大天體。這裡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這些較大的矮行星本身是不應該出現在柯伊伯帶的。這是因為,大型星體的出現和形成是需要一定的物質密度的,而柯伊伯帶雖說是一個天體密集區,但其實物質密度並不高。

柯伊伯帶中有很多本不應存在的大星體,它們從何而來?

科學家們通過計算得出的數據是,以柯伊伯帶的物質密度,這裡最大的天體應該直徑不超過1000公里,而冥王星的直徑就達到了2370公里,這是為什麼呢?

既然物質密度不夠,那麼這些較大的天體一定不是在這裡形成的,於是科學家們進行了模擬生成,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這些較大的天體形成於太陽系內側。既然形成於太陽系的內側,為什麼又會來到柯伊伯帶呢?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被太陽系內的行星給甩出去的,因為四個大型氣態行星的引力影響,這些矮行星最終被甩到了太陽系的外側,並在這裡定居下來。

柯伊伯帶中有很多本不應存在的大星體,它們從何而來?

在柯伊伯帶中會不會還存在著我們所沒有發現的更大的天體呢?答案是肯定的。

而且幾乎可以確認,在柯伊伯帶的外側存在著一個大型的天體,這個天體的質量要遠遠超過我們所在的地球,甚至可以達到地球的數倍乃至十數倍。

​雖然科學家們並沒有在實際的觀測中發現這樣的天體,但是科學家們通過對柯伊伯帶中諸多星體的觀測發現,很多矮行星的運行軌跡受到了一個來自外側的巨大引力的影響,所以那裡必然存在著一個我們未知的天體。這個天體有多大?它又是從何而來的?我們希望在未來,科學家們能為我們揭開謎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