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光刻”通過驗收,咋變成一場鬧劇?

科普 軍事 本來科技 2018-12-07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光電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光刻裝備研製”通過驗收。由於該裝備與掌握芯片加工製造業命脈的光刻機相關,項目通過驗收的消息甫一曝光,便引起了業內乃至公眾的極大關注。然而,在該成果的傳播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捧殺”和“棒殺”情況

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光刻”通過驗收,咋變成一場鬧劇?

中科院光電所科研人員展示樣品(圖片來源見水印)

捧殺

先是有媒體以類似《我國成功研製出世界首臺分辨力最高紫外超分辨光刻裝備》等為題,將“世界首臺”“最高分辨力”等字眼拋諸讀者,並在未過多消化和解讀細節的情況下,武斷地拋出該設備“可用於製造10納米級別的芯片”的結論,未能準確呈現該新技術成果的先進性,反而過度拔高了其產業意義,引起了不少業內人士的反感,是為“捧殺”;

棒殺

隨即,在業界人士對報道中不客觀部分的指摘過程中,公眾反感情緒發酵,輿論風向突變,“毀三觀的突破”“吹牛吹過頭了”“這衛星放得可以”等對該成果的不信任言論和走樣的質疑聲層出不窮,此為“棒殺”。

正名

好在後來,隨著權威媒體客觀報道的出現,特別是一些專業人士及時出面解釋、激濁揚清,終於為該成果正名。

專業人士指出,該成果雖然有其自身侷限性——無法制作複雜的集成電路(IC)所需要的圖形、短期內無法應用於IC製造領域、更無法撼動荷蘭ASML公司在IC芯片製造領域的地位,但該技術在我國光刻領域的突破也非常關鍵和重要——其不但驗證了表面等離子體(SP)光刻加工這一超越傳統衍射極限限制的光刻理念的可行性、取得了“原理性的勝利”,還因其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使得我國獲得了與歐美技術交換的基礎;其在高端光學器件領域的應用前景也非常可觀。

該如何規避類似鬧劇?

縱覽劇情如過山車般的整個事件,光電所相關項目團隊多年努力取得的成績得到承認,新技術成果突破的意義得以還原,前前後後,無論舉著大棒的“無腦黑”還是“自嗨”的追捧者都顯得十分尷尬和滑稽。

近年來,類似的“猛料—反轉—再反轉”案例不勝枚舉。遠有“滴血測癌”烏龍事件,近有嘉楠耘智“全球首個7納米芯片成功量產”,這些消化不良的科技傳播除了製造一場虛驚或一地雞毛之外,還造成資源損耗與感情浪費。

由此看出,對新技術不加甄別的“捧殺”和“棒殺”都將歸於一場鬧劇。古人在規諫“人之為學”時提醒人們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這幾句古語放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浮躁時代,無論對負責傳播客觀真實信息的媒體,還是公眾,都十分適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