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超越2012,《全球風暴》已拼盡人類精華

文/滿囤兒

自2009年羅蘭·艾默裡奇導演了《2012》之後,災難片這個片種似乎就在電影圈裡絕跡了。倒不是因為《2012》真得有多完美,而是因為艾默裡奇非常無恥地把“末日”概念推到了極致,沒有給後來的電影人留下一絲一毫的超越空間。如果人們再想拍災難片,必須得有一個更巧妙的切入點才行。人類的電影精華們,用了數年的時間不斷探索,終於走出了艾默裡奇的陰影,用一個全新的角度,拍攝了一部全新的、帶有超越意義的災難片——《全球風暴》。

為了超越2012,《全球風暴》已拼盡人類精華

雖然《2012》的故事很一般,但是它的的確確已經把自然災害的場面拍到了一個很難超越的程度。如果你強行超越,就會脫離自然災害的真實級別,就會在自然科學的層面上變成了“假”。那麼要想超越《2012》,必須不能繼續走自然災害的路子。於是,《獨立日》、《哥斯拉》的幕後推手迪安·德夫林跳脫出《後天》、《2012》的自然災害思維,在自己編導的影片《全球風暴》中打出了科技災害的全新概念。換言之,《全球風暴》可是兼具災難片和科幻片兩大類型標籤噠。

為了超越2012,《全球風暴》已拼盡人類精華

影片的時間在未來,片中非常科幻地出場了一套能夠控制全球氣候的超級衛星網絡系統——荷蘭男孩。就像正規的科幻片都要探討科技恐慌一樣,本片的這套系統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正是因為科技太強大,當它的漏洞被別有用心的人鑽進去後,便會帶來史無前例、超越想象的災難。本片的英文名叫“Geostorm”,強調了前綴“Geo-”,代表本片的災難來源於“地質”層面,而非傳統意義的自然災害的強化版。

為了超越2012,《全球風暴》已拼盡人類精華

如果是自然災害,我們都見過,在銀幕上看,無非是更大更強罷了。而由荷蘭男孩這種未來幻想科技所引發的地質災害,我們可就沒見過了。比如片中香港的地熱爆發段落,其場景就是囤兒沒見過也沒想象過噠。其中街道的塌陷和噴薄而出的地下火焰“圍剿”吳彥祖的畫面,著實令人驚歎。憑藉這一點,《全球風暴》終於成為了近幾年第一部給出超越《2012》視覺效果的災難片。隨後,在荷蘭男孩全面發威的時候,全球十幾個大城市同時遭遇地質災害,而且屬性各不相同,也並不需要按照當下的自然常理來。用個比較形象的話來說就是——花樣虐地球。

為了超越2012,《全球風暴》已拼盡人類精華

囤兒覺得能推動電影發展的力量有兩個,一個是技術的進步,比如CG、3D等;另一個便是想象力。《2012》的成就顯然來源於技術的推動,而《全球風暴》的成就便是來源於想象力的推動。如果不是有人想到了用全球衛星網來控制氣候這樣一個切入點,就不會有超越《2012》的災難片出現。況且,從對科技利弊的探討上來講,《全球風暴》可是遠勝《2012》的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