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

神祕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現象。如何對待死亡,處理後事?這是態度問題,更是對生命的最後尊重。為什麼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原因就在這裡。

"

神祕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現象。如何對待死亡,處理後事?這是態度問題,更是對生命的最後尊重。為什麼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原因就在這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民間喪事)

就中國傳統喪俗而言,絕大部分地區流行地埋式土葬,對於山區而言,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無處可埋啊!怎麼辦?崖墓和懸棺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式案,由此形成了古老而又很神祕的崖洞葬和懸棺葬。

人死後屍體置於洞穴、山壁的風俗,過去流行於四川、重慶、 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山民中,現代考古在這些地區均有發現,不少地方的崖墓和懸棺已成一點,被當成稀見的旅遊資源開發。

"

神祕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現象。如何對待死亡,處理後事?這是態度問題,更是對生命的最後尊重。為什麼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原因就在這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民間喪事)

就中國傳統喪俗而言,絕大部分地區流行地埋式土葬,對於山區而言,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無處可埋啊!怎麼辦?崖墓和懸棺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式案,由此形成了古老而又很神祕的崖洞葬和懸棺葬。

人死後屍體置於洞穴、山壁的風俗,過去流行於四川、重慶、 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山民中,現代考古在這些地區均有發現,不少地方的崖墓和懸棺已成一點,被當成稀見的旅遊資源開發。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廣西懸棺)

崖墓和懸棺,並不是完全一樣的葬俗。前者將葬具放置於洞穴中,後者則在高高的山崖絕壁上鑿孔,插入橫木,將棺外置於其上,懸于山壁。

這裡,先說崖墓。

崖墓是過去生活在中國南方地區的蠻人葬俗。有人戲言,過去中國只有兩種人,一是“蠻子”,一是“侉子”——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相應地,南方人則呼北方人為侉子。

"

神祕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現象。如何對待死亡,處理後事?這是態度問題,更是對生命的最後尊重。為什麼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原因就在這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民間喪事)

就中國傳統喪俗而言,絕大部分地區流行地埋式土葬,對於山區而言,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無處可埋啊!怎麼辦?崖墓和懸棺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式案,由此形成了古老而又很神祕的崖洞葬和懸棺葬。

人死後屍體置於洞穴、山壁的風俗,過去流行於四川、重慶、 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山民中,現代考古在這些地區均有發現,不少地方的崖墓和懸棺已成一點,被當成稀見的旅遊資源開發。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廣西懸棺)

崖墓和懸棺,並不是完全一樣的葬俗。前者將葬具放置於洞穴中,後者則在高高的山崖絕壁上鑿孔,插入橫木,將棺外置於其上,懸于山壁。

這裡,先說崖墓。

崖墓是過去生活在中國南方地區的蠻人葬俗。有人戲言,過去中國只有兩種人,一是“蠻子”,一是“侉子”——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相應地,南方人則呼北方人為侉子。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古人劇照)

蠻子和侉子都不是民族,而是對南北地域人的稱呼,有粗鄙和野蠻的味道。因此,對於流行於南方的崖墓,又稱為“蠻洞”——蠻人的墳墓。還有的稱“獠洞”,認為是獠人埋葬處。

崖洞葬又稱“石窟葬”。

崖墓的洞穴有天然的,也有人工開鑿的。如在四川樂山、新津等地的崖墓,基本是人工開鑿的。這個地方的山體多是紅砂石,比較容易開鑿。

"

神祕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現象。如何對待死亡,處理後事?這是態度問題,更是對生命的最後尊重。為什麼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原因就在這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民間喪事)

就中國傳統喪俗而言,絕大部分地區流行地埋式土葬,對於山區而言,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無處可埋啊!怎麼辦?崖墓和懸棺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式案,由此形成了古老而又很神祕的崖洞葬和懸棺葬。

人死後屍體置於洞穴、山壁的風俗,過去流行於四川、重慶、 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山民中,現代考古在這些地區均有發現,不少地方的崖墓和懸棺已成一點,被當成稀見的旅遊資源開發。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廣西懸棺)

崖墓和懸棺,並不是完全一樣的葬俗。前者將葬具放置於洞穴中,後者則在高高的山崖絕壁上鑿孔,插入橫木,將棺外置於其上,懸于山壁。

這裡,先說崖墓。

崖墓是過去生活在中國南方地區的蠻人葬俗。有人戲言,過去中國只有兩種人,一是“蠻子”,一是“侉子”——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相應地,南方人則呼北方人為侉子。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古人劇照)

蠻子和侉子都不是民族,而是對南北地域人的稱呼,有粗鄙和野蠻的味道。因此,對於流行於南方的崖墓,又稱為“蠻洞”——蠻人的墳墓。還有的稱“獠洞”,認為是獠人埋葬處。

崖洞葬又稱“石窟葬”。

崖墓的洞穴有天然的,也有人工開鑿的。如在四川樂山、新津等地的崖墓,基本是人工開鑿的。這個地方的山體多是紅砂石,比較容易開鑿。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

神祕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現象。如何對待死亡,處理後事?這是態度問題,更是對生命的最後尊重。為什麼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原因就在這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民間喪事)

就中國傳統喪俗而言,絕大部分地區流行地埋式土葬,對於山區而言,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無處可埋啊!怎麼辦?崖墓和懸棺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式案,由此形成了古老而又很神祕的崖洞葬和懸棺葬。

人死後屍體置於洞穴、山壁的風俗,過去流行於四川、重慶、 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山民中,現代考古在這些地區均有發現,不少地方的崖墓和懸棺已成一點,被當成稀見的旅遊資源開發。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廣西懸棺)

崖墓和懸棺,並不是完全一樣的葬俗。前者將葬具放置於洞穴中,後者則在高高的山崖絕壁上鑿孔,插入橫木,將棺外置於其上,懸于山壁。

這裡,先說崖墓。

崖墓是過去生活在中國南方地區的蠻人葬俗。有人戲言,過去中國只有兩種人,一是“蠻子”,一是“侉子”——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相應地,南方人則呼北方人為侉子。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古人劇照)

蠻子和侉子都不是民族,而是對南北地域人的稱呼,有粗鄙和野蠻的味道。因此,對於流行於南方的崖墓,又稱為“蠻洞”——蠻人的墳墓。還有的稱“獠洞”,認為是獠人埋葬處。

崖洞葬又稱“石窟葬”。

崖墓的洞穴有天然的,也有人工開鑿的。如在四川樂山、新津等地的崖墓,基本是人工開鑿的。這個地方的山體多是紅砂石,比較容易開鑿。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我曾多次去當地考察過,有單體墓、雙連墓,多連墓。多連墓的洞穴一個連一個,一個家族往往鑿在一處,有隧道相通,與土葬的家族墓地一樣,頗有講究。

崖葬風俗還啟發或影響了古代貴族,如漢唐時,包括皇帝在內,不少貴族死後依山為陵,喜歡將墓開鑿在山裡。如河南芒碭山漢樑孝王劉武的墓、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以及唐朝武則天與其皇帝老公、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這類墓從形式上說,也是一種崖墓,屬於石窟葬。

"

神祕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現象。如何對待死亡,處理後事?這是態度問題,更是對生命的最後尊重。為什麼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原因就在這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民間喪事)

就中國傳統喪俗而言,絕大部分地區流行地埋式土葬,對於山區而言,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無處可埋啊!怎麼辦?崖墓和懸棺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式案,由此形成了古老而又很神祕的崖洞葬和懸棺葬。

人死後屍體置於洞穴、山壁的風俗,過去流行於四川、重慶、 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山民中,現代考古在這些地區均有發現,不少地方的崖墓和懸棺已成一點,被當成稀見的旅遊資源開發。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廣西懸棺)

崖墓和懸棺,並不是完全一樣的葬俗。前者將葬具放置於洞穴中,後者則在高高的山崖絕壁上鑿孔,插入橫木,將棺外置於其上,懸于山壁。

這裡,先說崖墓。

崖墓是過去生活在中國南方地區的蠻人葬俗。有人戲言,過去中國只有兩種人,一是“蠻子”,一是“侉子”——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相應地,南方人則呼北方人為侉子。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古人劇照)

蠻子和侉子都不是民族,而是對南北地域人的稱呼,有粗鄙和野蠻的味道。因此,對於流行於南方的崖墓,又稱為“蠻洞”——蠻人的墳墓。還有的稱“獠洞”,認為是獠人埋葬處。

崖洞葬又稱“石窟葬”。

崖墓的洞穴有天然的,也有人工開鑿的。如在四川樂山、新津等地的崖墓,基本是人工開鑿的。這個地方的山體多是紅砂石,比較容易開鑿。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我曾多次去當地考察過,有單體墓、雙連墓,多連墓。多連墓的洞穴一個連一個,一個家族往往鑿在一處,有隧道相通,與土葬的家族墓地一樣,頗有講究。

崖葬風俗還啟發或影響了古代貴族,如漢唐時,包括皇帝在內,不少貴族死後依山為陵,喜歡將墓開鑿在山裡。如河南芒碭山漢樑孝王劉武的墓、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以及唐朝武則天與其皇帝老公、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這類墓從形式上說,也是一種崖墓,屬於石窟葬。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樑孝王劉武墓道)

不論是天然山洞,還是人工開窟,在入葬之前,都要將底面整平,以便放置葬具和其他隨葬品。

葬具有石棺、瓦棺和木棺三類。

木棺是用木材製作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都使用木棺。瓦棺則是陶土燒製的,在漢朝時特別流行,南北方都用。相對來說,石棺的製作難度要大些。

"

神祕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現象。如何對待死亡,處理後事?這是態度問題,更是對生命的最後尊重。為什麼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原因就在這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民間喪事)

就中國傳統喪俗而言,絕大部分地區流行地埋式土葬,對於山區而言,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無處可埋啊!怎麼辦?崖墓和懸棺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式案,由此形成了古老而又很神祕的崖洞葬和懸棺葬。

人死後屍體置於洞穴、山壁的風俗,過去流行於四川、重慶、 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山民中,現代考古在這些地區均有發現,不少地方的崖墓和懸棺已成一點,被當成稀見的旅遊資源開發。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廣西懸棺)

崖墓和懸棺,並不是完全一樣的葬俗。前者將葬具放置於洞穴中,後者則在高高的山崖絕壁上鑿孔,插入橫木,將棺外置於其上,懸于山壁。

這裡,先說崖墓。

崖墓是過去生活在中國南方地區的蠻人葬俗。有人戲言,過去中國只有兩種人,一是“蠻子”,一是“侉子”——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相應地,南方人則呼北方人為侉子。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古人劇照)

蠻子和侉子都不是民族,而是對南北地域人的稱呼,有粗鄙和野蠻的味道。因此,對於流行於南方的崖墓,又稱為“蠻洞”——蠻人的墳墓。還有的稱“獠洞”,認為是獠人埋葬處。

崖洞葬又稱“石窟葬”。

崖墓的洞穴有天然的,也有人工開鑿的。如在四川樂山、新津等地的崖墓,基本是人工開鑿的。這個地方的山體多是紅砂石,比較容易開鑿。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我曾多次去當地考察過,有單體墓、雙連墓,多連墓。多連墓的洞穴一個連一個,一個家族往往鑿在一處,有隧道相通,與土葬的家族墓地一樣,頗有講究。

崖葬風俗還啟發或影響了古代貴族,如漢唐時,包括皇帝在內,不少貴族死後依山為陵,喜歡將墓開鑿在山裡。如河南芒碭山漢樑孝王劉武的墓、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以及唐朝武則天與其皇帝老公、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這類墓從形式上說,也是一種崖墓,屬於石窟葬。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樑孝王劉武墓道)

不論是天然山洞,還是人工開窟,在入葬之前,都要將底面整平,以便放置葬具和其他隨葬品。

葬具有石棺、瓦棺和木棺三類。

木棺是用木材製作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都使用木棺。瓦棺則是陶土燒製的,在漢朝時特別流行,南北方都用。相對來說,石棺的製作難度要大些。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四川出土漢代石棺)

在四川、重慶一帶的崖墓中,已出土很多石棺,相當的講究,棺體四面多會雕刻出宗教、神話圖案。這種石棺與木棺一樣,事先製作好,屍體收殮後移進洞穴。使用這種葬具的墓主,身份一般都較高。

還有的直接在開鑿的墓穴裡,再在洞穴中預留山體上開鑿出棺材,下葬時將屍體抬上山,運入洞穴中放進石棺內。這種石棺無法移動,也沒有棺蓋,如長長的餵馬槽,不是太講究,棺壁鑿痕都沒有打磨,比較粗糙,入葬者的身份不高。

"

神祕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現象。如何對待死亡,處理後事?這是態度問題,更是對生命的最後尊重。為什麼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原因就在這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民間喪事)

就中國傳統喪俗而言,絕大部分地區流行地埋式土葬,對於山區而言,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無處可埋啊!怎麼辦?崖墓和懸棺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式案,由此形成了古老而又很神祕的崖洞葬和懸棺葬。

人死後屍體置於洞穴、山壁的風俗,過去流行於四川、重慶、 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山民中,現代考古在這些地區均有發現,不少地方的崖墓和懸棺已成一點,被當成稀見的旅遊資源開發。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廣西懸棺)

崖墓和懸棺,並不是完全一樣的葬俗。前者將葬具放置於洞穴中,後者則在高高的山崖絕壁上鑿孔,插入橫木,將棺外置於其上,懸于山壁。

這裡,先說崖墓。

崖墓是過去生活在中國南方地區的蠻人葬俗。有人戲言,過去中國只有兩種人,一是“蠻子”,一是“侉子”——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相應地,南方人則呼北方人為侉子。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古人劇照)

蠻子和侉子都不是民族,而是對南北地域人的稱呼,有粗鄙和野蠻的味道。因此,對於流行於南方的崖墓,又稱為“蠻洞”——蠻人的墳墓。還有的稱“獠洞”,認為是獠人埋葬處。

崖洞葬又稱“石窟葬”。

崖墓的洞穴有天然的,也有人工開鑿的。如在四川樂山、新津等地的崖墓,基本是人工開鑿的。這個地方的山體多是紅砂石,比較容易開鑿。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我曾多次去當地考察過,有單體墓、雙連墓,多連墓。多連墓的洞穴一個連一個,一個家族往往鑿在一處,有隧道相通,與土葬的家族墓地一樣,頗有講究。

崖葬風俗還啟發或影響了古代貴族,如漢唐時,包括皇帝在內,不少貴族死後依山為陵,喜歡將墓開鑿在山裡。如河南芒碭山漢樑孝王劉武的墓、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以及唐朝武則天與其皇帝老公、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這類墓從形式上說,也是一種崖墓,屬於石窟葬。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樑孝王劉武墓道)

不論是天然山洞,還是人工開窟,在入葬之前,都要將底面整平,以便放置葬具和其他隨葬品。

葬具有石棺、瓦棺和木棺三類。

木棺是用木材製作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都使用木棺。瓦棺則是陶土燒製的,在漢朝時特別流行,南北方都用。相對來說,石棺的製作難度要大些。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四川出土漢代石棺)

在四川、重慶一帶的崖墓中,已出土很多石棺,相當的講究,棺體四面多會雕刻出宗教、神話圖案。這種石棺與木棺一樣,事先製作好,屍體收殮後移進洞穴。使用這種葬具的墓主,身份一般都較高。

還有的直接在開鑿的墓穴裡,再在洞穴中預留山體上開鑿出棺材,下葬時將屍體抬上山,運入洞穴中放進石棺內。這種石棺無法移動,也沒有棺蓋,如長長的餵馬槽,不是太講究,棺壁鑿痕都沒有打磨,比較粗糙,入葬者的身份不高。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內棺材)

如果獨葬則開鑿一棺,如果是夫妻墓穴,則會開鑿出連體雙棺。我在考察時看到,夫妻連體的石棺,還會在兩棺中間的共用棺壁上,鑿出一個雞蛋大小的孔。起初我不懂其義,後來才知道,這相當於北方夫妻雙棺合葬時的“過橋板”,方便夫妻倆的靈魂在陰間進出對方的“房間”。

崖洞葬風俗出現於何時?並不比土葬的出現晚。

"

神祕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現象。如何對待死亡,處理後事?這是態度問題,更是對生命的最後尊重。為什麼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原因就在這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民間喪事)

就中國傳統喪俗而言,絕大部分地區流行地埋式土葬,對於山區而言,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無處可埋啊!怎麼辦?崖墓和懸棺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式案,由此形成了古老而又很神祕的崖洞葬和懸棺葬。

人死後屍體置於洞穴、山壁的風俗,過去流行於四川、重慶、 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山民中,現代考古在這些地區均有發現,不少地方的崖墓和懸棺已成一點,被當成稀見的旅遊資源開發。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廣西懸棺)

崖墓和懸棺,並不是完全一樣的葬俗。前者將葬具放置於洞穴中,後者則在高高的山崖絕壁上鑿孔,插入橫木,將棺外置於其上,懸于山壁。

這裡,先說崖墓。

崖墓是過去生活在中國南方地區的蠻人葬俗。有人戲言,過去中國只有兩種人,一是“蠻子”,一是“侉子”——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相應地,南方人則呼北方人為侉子。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古人劇照)

蠻子和侉子都不是民族,而是對南北地域人的稱呼,有粗鄙和野蠻的味道。因此,對於流行於南方的崖墓,又稱為“蠻洞”——蠻人的墳墓。還有的稱“獠洞”,認為是獠人埋葬處。

崖洞葬又稱“石窟葬”。

崖墓的洞穴有天然的,也有人工開鑿的。如在四川樂山、新津等地的崖墓,基本是人工開鑿的。這個地方的山體多是紅砂石,比較容易開鑿。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我曾多次去當地考察過,有單體墓、雙連墓,多連墓。多連墓的洞穴一個連一個,一個家族往往鑿在一處,有隧道相通,與土葬的家族墓地一樣,頗有講究。

崖葬風俗還啟發或影響了古代貴族,如漢唐時,包括皇帝在內,不少貴族死後依山為陵,喜歡將墓開鑿在山裡。如河南芒碭山漢樑孝王劉武的墓、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以及唐朝武則天與其皇帝老公、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這類墓從形式上說,也是一種崖墓,屬於石窟葬。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樑孝王劉武墓道)

不論是天然山洞,還是人工開窟,在入葬之前,都要將底面整平,以便放置葬具和其他隨葬品。

葬具有石棺、瓦棺和木棺三類。

木棺是用木材製作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都使用木棺。瓦棺則是陶土燒製的,在漢朝時特別流行,南北方都用。相對來說,石棺的製作難度要大些。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四川出土漢代石棺)

在四川、重慶一帶的崖墓中,已出土很多石棺,相當的講究,棺體四面多會雕刻出宗教、神話圖案。這種石棺與木棺一樣,事先製作好,屍體收殮後移進洞穴。使用這種葬具的墓主,身份一般都較高。

還有的直接在開鑿的墓穴裡,再在洞穴中預留山體上開鑿出棺材,下葬時將屍體抬上山,運入洞穴中放進石棺內。這種石棺無法移動,也沒有棺蓋,如長長的餵馬槽,不是太講究,棺壁鑿痕都沒有打磨,比較粗糙,入葬者的身份不高。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內棺材)

如果獨葬則開鑿一棺,如果是夫妻墓穴,則會開鑿出連體雙棺。我在考察時看到,夫妻連體的石棺,還會在兩棺中間的共用棺壁上,鑿出一個雞蛋大小的孔。起初我不懂其義,後來才知道,這相當於北方夫妻雙棺合葬時的“過橋板”,方便夫妻倆的靈魂在陰間進出對方的“房間”。

崖洞葬風俗出現於何時?並不比土葬的出現晚。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考古現場)

1978年11月,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曾與貴溪縣文化館一起,對當地龍虎山上名叫“仙水巖”的崖墓群,進行考古調查。

這片崖墓處於大山斷裂的懸崖絕壁上,下臨深河,東壁斷裂倒塌,形成上突下斂的崖屋狀。崖壁上草木稀少,有天然洞穴20多個,大部分洞穴極難進去,古今盜墓者都無法進入,考古工員就更難深入墓穴內了。

"

神祕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現象。如何對待死亡,處理後事?這是態度問題,更是對生命的最後尊重。為什麼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原因就在這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民間喪事)

就中國傳統喪俗而言,絕大部分地區流行地埋式土葬,對於山區而言,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無處可埋啊!怎麼辦?崖墓和懸棺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式案,由此形成了古老而又很神祕的崖洞葬和懸棺葬。

人死後屍體置於洞穴、山壁的風俗,過去流行於四川、重慶、 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山民中,現代考古在這些地區均有發現,不少地方的崖墓和懸棺已成一點,被當成稀見的旅遊資源開發。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廣西懸棺)

崖墓和懸棺,並不是完全一樣的葬俗。前者將葬具放置於洞穴中,後者則在高高的山崖絕壁上鑿孔,插入橫木,將棺外置於其上,懸于山壁。

這裡,先說崖墓。

崖墓是過去生活在中國南方地區的蠻人葬俗。有人戲言,過去中國只有兩種人,一是“蠻子”,一是“侉子”——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相應地,南方人則呼北方人為侉子。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古人劇照)

蠻子和侉子都不是民族,而是對南北地域人的稱呼,有粗鄙和野蠻的味道。因此,對於流行於南方的崖墓,又稱為“蠻洞”——蠻人的墳墓。還有的稱“獠洞”,認為是獠人埋葬處。

崖洞葬又稱“石窟葬”。

崖墓的洞穴有天然的,也有人工開鑿的。如在四川樂山、新津等地的崖墓,基本是人工開鑿的。這個地方的山體多是紅砂石,比較容易開鑿。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我曾多次去當地考察過,有單體墓、雙連墓,多連墓。多連墓的洞穴一個連一個,一個家族往往鑿在一處,有隧道相通,與土葬的家族墓地一樣,頗有講究。

崖葬風俗還啟發或影響了古代貴族,如漢唐時,包括皇帝在內,不少貴族死後依山為陵,喜歡將墓開鑿在山裡。如河南芒碭山漢樑孝王劉武的墓、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以及唐朝武則天與其皇帝老公、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這類墓從形式上說,也是一種崖墓,屬於石窟葬。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樑孝王劉武墓道)

不論是天然山洞,還是人工開窟,在入葬之前,都要將底面整平,以便放置葬具和其他隨葬品。

葬具有石棺、瓦棺和木棺三類。

木棺是用木材製作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都使用木棺。瓦棺則是陶土燒製的,在漢朝時特別流行,南北方都用。相對來說,石棺的製作難度要大些。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四川出土漢代石棺)

在四川、重慶一帶的崖墓中,已出土很多石棺,相當的講究,棺體四面多會雕刻出宗教、神話圖案。這種石棺與木棺一樣,事先製作好,屍體收殮後移進洞穴。使用這種葬具的墓主,身份一般都較高。

還有的直接在開鑿的墓穴裡,再在洞穴中預留山體上開鑿出棺材,下葬時將屍體抬上山,運入洞穴中放進石棺內。這種石棺無法移動,也沒有棺蓋,如長長的餵馬槽,不是太講究,棺壁鑿痕都沒有打磨,比較粗糙,入葬者的身份不高。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內棺材)

如果獨葬則開鑿一棺,如果是夫妻墓穴,則會開鑿出連體雙棺。我在考察時看到,夫妻連體的石棺,還會在兩棺中間的共用棺壁上,鑿出一個雞蛋大小的孔。起初我不懂其義,後來才知道,這相當於北方夫妻雙棺合葬時的“過橋板”,方便夫妻倆的靈魂在陰間進出對方的“房間”。

崖洞葬風俗出現於何時?並不比土葬的出現晚。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考古現場)

1978年11月,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曾與貴溪縣文化館一起,對當地龍虎山上名叫“仙水巖”的崖墓群,進行考古調查。

這片崖墓處於大山斷裂的懸崖絕壁上,下臨深河,東壁斷裂倒塌,形成上突下斂的崖屋狀。崖壁上草木稀少,有天然洞穴20多個,大部分洞穴極難進去,古今盜墓者都無法進入,考古工員就更難深入墓穴內了。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考古現場)

怎麼辦?請來4位當地經常上山採草藥的山民——藥農幫助。

山民出了奇招:用4根直徑約6釐米的粗麻繩,其中兩根作為考古人員上下的主繩,一頭固定在山頂的樹上,另一頭固定山下河中的小船上,垂直靠洞口。另外兩根,一頭系“採吊籃”(“個”字形的坐墊),考古人員坐在上面,腰上繫著安全帶,另一頭由人拉著。

考古人員沿著主繩,由上向下滑,到達崖墓洞口位置時就爬進去。如果是上突下斂的洞口,無法爬的,拉繩者停放繩索,考古人員像盪鞦韆一樣,將自己蕩進墓穴裡。

"

神祕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現象。如何對待死亡,處理後事?這是態度問題,更是對生命的最後尊重。為什麼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原因就在這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民間喪事)

就中國傳統喪俗而言,絕大部分地區流行地埋式土葬,對於山區而言,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無處可埋啊!怎麼辦?崖墓和懸棺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式案,由此形成了古老而又很神祕的崖洞葬和懸棺葬。

人死後屍體置於洞穴、山壁的風俗,過去流行於四川、重慶、 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山民中,現代考古在這些地區均有發現,不少地方的崖墓和懸棺已成一點,被當成稀見的旅遊資源開發。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廣西懸棺)

崖墓和懸棺,並不是完全一樣的葬俗。前者將葬具放置於洞穴中,後者則在高高的山崖絕壁上鑿孔,插入橫木,將棺外置於其上,懸于山壁。

這裡,先說崖墓。

崖墓是過去生活在中國南方地區的蠻人葬俗。有人戲言,過去中國只有兩種人,一是“蠻子”,一是“侉子”——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相應地,南方人則呼北方人為侉子。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古人劇照)

蠻子和侉子都不是民族,而是對南北地域人的稱呼,有粗鄙和野蠻的味道。因此,對於流行於南方的崖墓,又稱為“蠻洞”——蠻人的墳墓。還有的稱“獠洞”,認為是獠人埋葬處。

崖洞葬又稱“石窟葬”。

崖墓的洞穴有天然的,也有人工開鑿的。如在四川樂山、新津等地的崖墓,基本是人工開鑿的。這個地方的山體多是紅砂石,比較容易開鑿。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我曾多次去當地考察過,有單體墓、雙連墓,多連墓。多連墓的洞穴一個連一個,一個家族往往鑿在一處,有隧道相通,與土葬的家族墓地一樣,頗有講究。

崖葬風俗還啟發或影響了古代貴族,如漢唐時,包括皇帝在內,不少貴族死後依山為陵,喜歡將墓開鑿在山裡。如河南芒碭山漢樑孝王劉武的墓、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以及唐朝武則天與其皇帝老公、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這類墓從形式上說,也是一種崖墓,屬於石窟葬。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樑孝王劉武墓道)

不論是天然山洞,還是人工開窟,在入葬之前,都要將底面整平,以便放置葬具和其他隨葬品。

葬具有石棺、瓦棺和木棺三類。

木棺是用木材製作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都使用木棺。瓦棺則是陶土燒製的,在漢朝時特別流行,南北方都用。相對來說,石棺的製作難度要大些。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四川出土漢代石棺)

在四川、重慶一帶的崖墓中,已出土很多石棺,相當的講究,棺體四面多會雕刻出宗教、神話圖案。這種石棺與木棺一樣,事先製作好,屍體收殮後移進洞穴。使用這種葬具的墓主,身份一般都較高。

還有的直接在開鑿的墓穴裡,再在洞穴中預留山體上開鑿出棺材,下葬時將屍體抬上山,運入洞穴中放進石棺內。這種石棺無法移動,也沒有棺蓋,如長長的餵馬槽,不是太講究,棺壁鑿痕都沒有打磨,比較粗糙,入葬者的身份不高。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內棺材)

如果獨葬則開鑿一棺,如果是夫妻墓穴,則會開鑿出連體雙棺。我在考察時看到,夫妻連體的石棺,還會在兩棺中間的共用棺壁上,鑿出一個雞蛋大小的孔。起初我不懂其義,後來才知道,這相當於北方夫妻雙棺合葬時的“過橋板”,方便夫妻倆的靈魂在陰間進出對方的“房間”。

崖洞葬風俗出現於何時?並不比土葬的出現晚。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考古現場)

1978年11月,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曾與貴溪縣文化館一起,對當地龍虎山上名叫“仙水巖”的崖墓群,進行考古調查。

這片崖墓處於大山斷裂的懸崖絕壁上,下臨深河,東壁斷裂倒塌,形成上突下斂的崖屋狀。崖壁上草木稀少,有天然洞穴20多個,大部分洞穴極難進去,古今盜墓者都無法進入,考古工員就更難深入墓穴內了。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考古現場)

怎麼辦?請來4位當地經常上山採草藥的山民——藥農幫助。

山民出了奇招:用4根直徑約6釐米的粗麻繩,其中兩根作為考古人員上下的主繩,一頭固定在山頂的樹上,另一頭固定山下河中的小船上,垂直靠洞口。另外兩根,一頭系“採吊籃”(“個”字形的坐墊),考古人員坐在上面,腰上繫著安全帶,另一頭由人拉著。

考古人員沿著主繩,由上向下滑,到達崖墓洞口位置時就爬進去。如果是上突下斂的洞口,無法爬的,拉繩者停放繩索,考古人員像盪鞦韆一樣,將自己蕩進墓穴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中整木鑿成的棺材)

據當年的考古資料,考古人員成功進入了仙水巖上的四個崖墓墓穴,從洞中發現了豐富的隨葬品,為日後正式考古發掘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最先進入的一號墓,僅剩圓形棺木一具,內有少許幾何印紋硬陶片,沒有成形器物,陶片屬於東周時期的硬陶。

二號墓洞,裡面有一隻長方形的小木箱,內有人骨數根。木箱的一側刻有“仙人遺蛻”四個正楷字,另一側書寫“萬曆九年五月初七日臨川悔悟道人書”,由此可以知道,木箱中盛放的是一老道的遺骨。

"

神祕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現象。如何對待死亡,處理後事?這是態度問題,更是對生命的最後尊重。為什麼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原因就在這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民間喪事)

就中國傳統喪俗而言,絕大部分地區流行地埋式土葬,對於山區而言,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無處可埋啊!怎麼辦?崖墓和懸棺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式案,由此形成了古老而又很神祕的崖洞葬和懸棺葬。

人死後屍體置於洞穴、山壁的風俗,過去流行於四川、重慶、 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山民中,現代考古在這些地區均有發現,不少地方的崖墓和懸棺已成一點,被當成稀見的旅遊資源開發。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廣西懸棺)

崖墓和懸棺,並不是完全一樣的葬俗。前者將葬具放置於洞穴中,後者則在高高的山崖絕壁上鑿孔,插入橫木,將棺外置於其上,懸于山壁。

這裡,先說崖墓。

崖墓是過去生活在中國南方地區的蠻人葬俗。有人戲言,過去中國只有兩種人,一是“蠻子”,一是“侉子”——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相應地,南方人則呼北方人為侉子。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古人劇照)

蠻子和侉子都不是民族,而是對南北地域人的稱呼,有粗鄙和野蠻的味道。因此,對於流行於南方的崖墓,又稱為“蠻洞”——蠻人的墳墓。還有的稱“獠洞”,認為是獠人埋葬處。

崖洞葬又稱“石窟葬”。

崖墓的洞穴有天然的,也有人工開鑿的。如在四川樂山、新津等地的崖墓,基本是人工開鑿的。這個地方的山體多是紅砂石,比較容易開鑿。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我曾多次去當地考察過,有單體墓、雙連墓,多連墓。多連墓的洞穴一個連一個,一個家族往往鑿在一處,有隧道相通,與土葬的家族墓地一樣,頗有講究。

崖葬風俗還啟發或影響了古代貴族,如漢唐時,包括皇帝在內,不少貴族死後依山為陵,喜歡將墓開鑿在山裡。如河南芒碭山漢樑孝王劉武的墓、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以及唐朝武則天與其皇帝老公、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這類墓從形式上說,也是一種崖墓,屬於石窟葬。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樑孝王劉武墓道)

不論是天然山洞,還是人工開窟,在入葬之前,都要將底面整平,以便放置葬具和其他隨葬品。

葬具有石棺、瓦棺和木棺三類。

木棺是用木材製作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都使用木棺。瓦棺則是陶土燒製的,在漢朝時特別流行,南北方都用。相對來說,石棺的製作難度要大些。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四川出土漢代石棺)

在四川、重慶一帶的崖墓中,已出土很多石棺,相當的講究,棺體四面多會雕刻出宗教、神話圖案。這種石棺與木棺一樣,事先製作好,屍體收殮後移進洞穴。使用這種葬具的墓主,身份一般都較高。

還有的直接在開鑿的墓穴裡,再在洞穴中預留山體上開鑿出棺材,下葬時將屍體抬上山,運入洞穴中放進石棺內。這種石棺無法移動,也沒有棺蓋,如長長的餵馬槽,不是太講究,棺壁鑿痕都沒有打磨,比較粗糙,入葬者的身份不高。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內棺材)

如果獨葬則開鑿一棺,如果是夫妻墓穴,則會開鑿出連體雙棺。我在考察時看到,夫妻連體的石棺,還會在兩棺中間的共用棺壁上,鑿出一個雞蛋大小的孔。起初我不懂其義,後來才知道,這相當於北方夫妻雙棺合葬時的“過橋板”,方便夫妻倆的靈魂在陰間進出對方的“房間”。

崖洞葬風俗出現於何時?並不比土葬的出現晚。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考古現場)

1978年11月,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曾與貴溪縣文化館一起,對當地龍虎山上名叫“仙水巖”的崖墓群,進行考古調查。

這片崖墓處於大山斷裂的懸崖絕壁上,下臨深河,東壁斷裂倒塌,形成上突下斂的崖屋狀。崖壁上草木稀少,有天然洞穴20多個,大部分洞穴極難進去,古今盜墓者都無法進入,考古工員就更難深入墓穴內了。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考古現場)

怎麼辦?請來4位當地經常上山採草藥的山民——藥農幫助。

山民出了奇招:用4根直徑約6釐米的粗麻繩,其中兩根作為考古人員上下的主繩,一頭固定在山頂的樹上,另一頭固定山下河中的小船上,垂直靠洞口。另外兩根,一頭系“採吊籃”(“個”字形的坐墊),考古人員坐在上面,腰上繫著安全帶,另一頭由人拉著。

考古人員沿著主繩,由上向下滑,到達崖墓洞口位置時就爬進去。如果是上突下斂的洞口,無法爬的,拉繩者停放繩索,考古人員像盪鞦韆一樣,將自己蕩進墓穴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中整木鑿成的棺材)

據當年的考古資料,考古人員成功進入了仙水巖上的四個崖墓墓穴,從洞中發現了豐富的隨葬品,為日後正式考古發掘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最先進入的一號墓,僅剩圓形棺木一具,內有少許幾何印紋硬陶片,沒有成形器物,陶片屬於東周時期的硬陶。

二號墓洞,裡面有一隻長方形的小木箱,內有人骨數根。木箱的一側刻有“仙人遺蛻”四個正楷字,另一側書寫“萬曆九年五月初七日臨川悔悟道人書”,由此可以知道,木箱中盛放的是一老道的遺骨。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內的瓦棺)

由於前兩個墓穴無太多發現,考古人員又請藥農將他們“蕩進”更難進入的兩個洞穴,即三號、四號墓中,果然出現了驚喜!

進入三號墓洞穴後看到,棺上覆蓋著厚厚一層灰土,清除灰土,揭開棺蓋,棺內人骨架保存完整,頭骨上還殘存有頭髮,屍骨下墊有竹蓆。

出土的遺物豐富,令人意外——

"

神祕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現象。如何對待死亡,處理後事?這是態度問題,更是對生命的最後尊重。為什麼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原因就在這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民間喪事)

就中國傳統喪俗而言,絕大部分地區流行地埋式土葬,對於山區而言,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無處可埋啊!怎麼辦?崖墓和懸棺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式案,由此形成了古老而又很神祕的崖洞葬和懸棺葬。

人死後屍體置於洞穴、山壁的風俗,過去流行於四川、重慶、 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山民中,現代考古在這些地區均有發現,不少地方的崖墓和懸棺已成一點,被當成稀見的旅遊資源開發。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廣西懸棺)

崖墓和懸棺,並不是完全一樣的葬俗。前者將葬具放置於洞穴中,後者則在高高的山崖絕壁上鑿孔,插入橫木,將棺外置於其上,懸于山壁。

這裡,先說崖墓。

崖墓是過去生活在中國南方地區的蠻人葬俗。有人戲言,過去中國只有兩種人,一是“蠻子”,一是“侉子”——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相應地,南方人則呼北方人為侉子。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古人劇照)

蠻子和侉子都不是民族,而是對南北地域人的稱呼,有粗鄙和野蠻的味道。因此,對於流行於南方的崖墓,又稱為“蠻洞”——蠻人的墳墓。還有的稱“獠洞”,認為是獠人埋葬處。

崖洞葬又稱“石窟葬”。

崖墓的洞穴有天然的,也有人工開鑿的。如在四川樂山、新津等地的崖墓,基本是人工開鑿的。這個地方的山體多是紅砂石,比較容易開鑿。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我曾多次去當地考察過,有單體墓、雙連墓,多連墓。多連墓的洞穴一個連一個,一個家族往往鑿在一處,有隧道相通,與土葬的家族墓地一樣,頗有講究。

崖葬風俗還啟發或影響了古代貴族,如漢唐時,包括皇帝在內,不少貴族死後依山為陵,喜歡將墓開鑿在山裡。如河南芒碭山漢樑孝王劉武的墓、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以及唐朝武則天與其皇帝老公、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這類墓從形式上說,也是一種崖墓,屬於石窟葬。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樑孝王劉武墓道)

不論是天然山洞,還是人工開窟,在入葬之前,都要將底面整平,以便放置葬具和其他隨葬品。

葬具有石棺、瓦棺和木棺三類。

木棺是用木材製作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都使用木棺。瓦棺則是陶土燒製的,在漢朝時特別流行,南北方都用。相對來說,石棺的製作難度要大些。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四川出土漢代石棺)

在四川、重慶一帶的崖墓中,已出土很多石棺,相當的講究,棺體四面多會雕刻出宗教、神話圖案。這種石棺與木棺一樣,事先製作好,屍體收殮後移進洞穴。使用這種葬具的墓主,身份一般都較高。

還有的直接在開鑿的墓穴裡,再在洞穴中預留山體上開鑿出棺材,下葬時將屍體抬上山,運入洞穴中放進石棺內。這種石棺無法移動,也沒有棺蓋,如長長的餵馬槽,不是太講究,棺壁鑿痕都沒有打磨,比較粗糙,入葬者的身份不高。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內棺材)

如果獨葬則開鑿一棺,如果是夫妻墓穴,則會開鑿出連體雙棺。我在考察時看到,夫妻連體的石棺,還會在兩棺中間的共用棺壁上,鑿出一個雞蛋大小的孔。起初我不懂其義,後來才知道,這相當於北方夫妻雙棺合葬時的“過橋板”,方便夫妻倆的靈魂在陰間進出對方的“房間”。

崖洞葬風俗出現於何時?並不比土葬的出現晚。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考古現場)

1978年11月,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曾與貴溪縣文化館一起,對當地龍虎山上名叫“仙水巖”的崖墓群,進行考古調查。

這片崖墓處於大山斷裂的懸崖絕壁上,下臨深河,東壁斷裂倒塌,形成上突下斂的崖屋狀。崖壁上草木稀少,有天然洞穴20多個,大部分洞穴極難進去,古今盜墓者都無法進入,考古工員就更難深入墓穴內了。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考古現場)

怎麼辦?請來4位當地經常上山採草藥的山民——藥農幫助。

山民出了奇招:用4根直徑約6釐米的粗麻繩,其中兩根作為考古人員上下的主繩,一頭固定在山頂的樹上,另一頭固定山下河中的小船上,垂直靠洞口。另外兩根,一頭系“採吊籃”(“個”字形的坐墊),考古人員坐在上面,腰上繫著安全帶,另一頭由人拉著。

考古人員沿著主繩,由上向下滑,到達崖墓洞口位置時就爬進去。如果是上突下斂的洞口,無法爬的,拉繩者停放繩索,考古人員像盪鞦韆一樣,將自己蕩進墓穴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中整木鑿成的棺材)

據當年的考古資料,考古人員成功進入了仙水巖上的四個崖墓墓穴,從洞中發現了豐富的隨葬品,為日後正式考古發掘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最先進入的一號墓,僅剩圓形棺木一具,內有少許幾何印紋硬陶片,沒有成形器物,陶片屬於東周時期的硬陶。

二號墓洞,裡面有一隻長方形的小木箱,內有人骨數根。木箱的一側刻有“仙人遺蛻”四個正楷字,另一側書寫“萬曆九年五月初七日臨川悔悟道人書”,由此可以知道,木箱中盛放的是一老道的遺骨。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內的瓦棺)

由於前兩個墓穴無太多發現,考古人員又請藥農將他們“蕩進”更難進入的兩個洞穴,即三號、四號墓中,果然出現了驚喜!

進入三號墓洞穴後看到,棺上覆蓋著厚厚一層灰土,清除灰土,揭開棺蓋,棺內人骨架保存完整,頭骨上還殘存有頭髮,屍骨下墊有竹蓆。

出土的遺物豐富,令人意外——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江西先秦崖墓內出土的提樑陶盉)

有木劍、釉汁瑩潤的青瓷杯碗、製作規整、火候較高的印紋硬陶罐、硬陶甕。此外,還有黑陶罐、紅陶鼎,編織精美的竹籃、竹盒,雕花髹漆的木杯、扁圓的小木鼓,以及印花的絲綢、粗糙的麻布,等等。

四號墓中置放兩具棺木,墓主為一男一女。隨葬品有陶缽、陶罐、陶鼎、竹蓆、木牌等。這些隨葬品與上海、江西、河南、湖南等地春秋戰國封土墓中出土物很相似。

"

神祕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現象。如何對待死亡,處理後事?這是態度問題,更是對生命的最後尊重。為什麼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原因就在這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民間喪事)

就中國傳統喪俗而言,絕大部分地區流行地埋式土葬,對於山區而言,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無處可埋啊!怎麼辦?崖墓和懸棺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式案,由此形成了古老而又很神祕的崖洞葬和懸棺葬。

人死後屍體置於洞穴、山壁的風俗,過去流行於四川、重慶、 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山民中,現代考古在這些地區均有發現,不少地方的崖墓和懸棺已成一點,被當成稀見的旅遊資源開發。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廣西懸棺)

崖墓和懸棺,並不是完全一樣的葬俗。前者將葬具放置於洞穴中,後者則在高高的山崖絕壁上鑿孔,插入橫木,將棺外置於其上,懸于山壁。

這裡,先說崖墓。

崖墓是過去生活在中國南方地區的蠻人葬俗。有人戲言,過去中國只有兩種人,一是“蠻子”,一是“侉子”——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相應地,南方人則呼北方人為侉子。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古人劇照)

蠻子和侉子都不是民族,而是對南北地域人的稱呼,有粗鄙和野蠻的味道。因此,對於流行於南方的崖墓,又稱為“蠻洞”——蠻人的墳墓。還有的稱“獠洞”,認為是獠人埋葬處。

崖洞葬又稱“石窟葬”。

崖墓的洞穴有天然的,也有人工開鑿的。如在四川樂山、新津等地的崖墓,基本是人工開鑿的。這個地方的山體多是紅砂石,比較容易開鑿。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我曾多次去當地考察過,有單體墓、雙連墓,多連墓。多連墓的洞穴一個連一個,一個家族往往鑿在一處,有隧道相通,與土葬的家族墓地一樣,頗有講究。

崖葬風俗還啟發或影響了古代貴族,如漢唐時,包括皇帝在內,不少貴族死後依山為陵,喜歡將墓開鑿在山裡。如河南芒碭山漢樑孝王劉武的墓、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以及唐朝武則天與其皇帝老公、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這類墓從形式上說,也是一種崖墓,屬於石窟葬。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樑孝王劉武墓道)

不論是天然山洞,還是人工開窟,在入葬之前,都要將底面整平,以便放置葬具和其他隨葬品。

葬具有石棺、瓦棺和木棺三類。

木棺是用木材製作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都使用木棺。瓦棺則是陶土燒製的,在漢朝時特別流行,南北方都用。相對來說,石棺的製作難度要大些。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四川出土漢代石棺)

在四川、重慶一帶的崖墓中,已出土很多石棺,相當的講究,棺體四面多會雕刻出宗教、神話圖案。這種石棺與木棺一樣,事先製作好,屍體收殮後移進洞穴。使用這種葬具的墓主,身份一般都較高。

還有的直接在開鑿的墓穴裡,再在洞穴中預留山體上開鑿出棺材,下葬時將屍體抬上山,運入洞穴中放進石棺內。這種石棺無法移動,也沒有棺蓋,如長長的餵馬槽,不是太講究,棺壁鑿痕都沒有打磨,比較粗糙,入葬者的身份不高。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內棺材)

如果獨葬則開鑿一棺,如果是夫妻墓穴,則會開鑿出連體雙棺。我在考察時看到,夫妻連體的石棺,還會在兩棺中間的共用棺壁上,鑿出一個雞蛋大小的孔。起初我不懂其義,後來才知道,這相當於北方夫妻雙棺合葬時的“過橋板”,方便夫妻倆的靈魂在陰間進出對方的“房間”。

崖洞葬風俗出現於何時?並不比土葬的出現晚。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考古現場)

1978年11月,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曾與貴溪縣文化館一起,對當地龍虎山上名叫“仙水巖”的崖墓群,進行考古調查。

這片崖墓處於大山斷裂的懸崖絕壁上,下臨深河,東壁斷裂倒塌,形成上突下斂的崖屋狀。崖壁上草木稀少,有天然洞穴20多個,大部分洞穴極難進去,古今盜墓者都無法進入,考古工員就更難深入墓穴內了。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考古現場)

怎麼辦?請來4位當地經常上山採草藥的山民——藥農幫助。

山民出了奇招:用4根直徑約6釐米的粗麻繩,其中兩根作為考古人員上下的主繩,一頭固定在山頂的樹上,另一頭固定山下河中的小船上,垂直靠洞口。另外兩根,一頭系“採吊籃”(“個”字形的坐墊),考古人員坐在上面,腰上繫著安全帶,另一頭由人拉著。

考古人員沿著主繩,由上向下滑,到達崖墓洞口位置時就爬進去。如果是上突下斂的洞口,無法爬的,拉繩者停放繩索,考古人員像盪鞦韆一樣,將自己蕩進墓穴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中整木鑿成的棺材)

據當年的考古資料,考古人員成功進入了仙水巖上的四個崖墓墓穴,從洞中發現了豐富的隨葬品,為日後正式考古發掘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最先進入的一號墓,僅剩圓形棺木一具,內有少許幾何印紋硬陶片,沒有成形器物,陶片屬於東周時期的硬陶。

二號墓洞,裡面有一隻長方形的小木箱,內有人骨數根。木箱的一側刻有“仙人遺蛻”四個正楷字,另一側書寫“萬曆九年五月初七日臨川悔悟道人書”,由此可以知道,木箱中盛放的是一老道的遺骨。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內的瓦棺)

由於前兩個墓穴無太多發現,考古人員又請藥農將他們“蕩進”更難進入的兩個洞穴,即三號、四號墓中,果然出現了驚喜!

進入三號墓洞穴後看到,棺上覆蓋著厚厚一層灰土,清除灰土,揭開棺蓋,棺內人骨架保存完整,頭骨上還殘存有頭髮,屍骨下墊有竹蓆。

出土的遺物豐富,令人意外——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江西先秦崖墓內出土的提樑陶盉)

有木劍、釉汁瑩潤的青瓷杯碗、製作規整、火候較高的印紋硬陶罐、硬陶甕。此外,還有黑陶罐、紅陶鼎,編織精美的竹籃、竹盒,雕花髹漆的木杯、扁圓的小木鼓,以及印花的絲綢、粗糙的麻布,等等。

四號墓中置放兩具棺木,墓主為一男一女。隨葬品有陶缽、陶罐、陶鼎、竹蓆、木牌等。這些隨葬品與上海、江西、河南、湖南等地春秋戰國封土墓中出土物很相似。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江西先秦崖墓內屍體下墊的竹蓆片)

後將棺木標本送到時文化部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進行碳十四檢測,測定三號與四號兩座崖墓距今2500左右,證實確是春秋戰國時期崖墓。

而在四川等地發現的崖墓,多為東漢時期的。

從已有的考古發現來看,崖墓的出現肯定在先秦時期,而晚至明清都存在崖葬風俗。

"

神祕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現象。如何對待死亡,處理後事?這是態度問題,更是對生命的最後尊重。為什麼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原因就在這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民間喪事)

就中國傳統喪俗而言,絕大部分地區流行地埋式土葬,對於山區而言,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無處可埋啊!怎麼辦?崖墓和懸棺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式案,由此形成了古老而又很神祕的崖洞葬和懸棺葬。

人死後屍體置於洞穴、山壁的風俗,過去流行於四川、重慶、 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山民中,現代考古在這些地區均有發現,不少地方的崖墓和懸棺已成一點,被當成稀見的旅遊資源開發。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廣西懸棺)

崖墓和懸棺,並不是完全一樣的葬俗。前者將葬具放置於洞穴中,後者則在高高的山崖絕壁上鑿孔,插入橫木,將棺外置於其上,懸于山壁。

這裡,先說崖墓。

崖墓是過去生活在中國南方地區的蠻人葬俗。有人戲言,過去中國只有兩種人,一是“蠻子”,一是“侉子”——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相應地,南方人則呼北方人為侉子。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古人劇照)

蠻子和侉子都不是民族,而是對南北地域人的稱呼,有粗鄙和野蠻的味道。因此,對於流行於南方的崖墓,又稱為“蠻洞”——蠻人的墳墓。還有的稱“獠洞”,認為是獠人埋葬處。

崖洞葬又稱“石窟葬”。

崖墓的洞穴有天然的,也有人工開鑿的。如在四川樂山、新津等地的崖墓,基本是人工開鑿的。這個地方的山體多是紅砂石,比較容易開鑿。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

我曾多次去當地考察過,有單體墓、雙連墓,多連墓。多連墓的洞穴一個連一個,一個家族往往鑿在一處,有隧道相通,與土葬的家族墓地一樣,頗有講究。

崖葬風俗還啟發或影響了古代貴族,如漢唐時,包括皇帝在內,不少貴族死後依山為陵,喜歡將墓開鑿在山裡。如河南芒碭山漢樑孝王劉武的墓、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以及唐朝武則天與其皇帝老公、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這類墓從形式上說,也是一種崖墓,屬於石窟葬。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樑孝王劉武墓道)

不論是天然山洞,還是人工開窟,在入葬之前,都要將底面整平,以便放置葬具和其他隨葬品。

葬具有石棺、瓦棺和木棺三類。

木棺是用木材製作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都使用木棺。瓦棺則是陶土燒製的,在漢朝時特別流行,南北方都用。相對來說,石棺的製作難度要大些。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四川出土漢代石棺)

在四川、重慶一帶的崖墓中,已出土很多石棺,相當的講究,棺體四面多會雕刻出宗教、神話圖案。這種石棺與木棺一樣,事先製作好,屍體收殮後移進洞穴。使用這種葬具的墓主,身份一般都較高。

還有的直接在開鑿的墓穴裡,再在洞穴中預留山體上開鑿出棺材,下葬時將屍體抬上山,運入洞穴中放進石棺內。這種石棺無法移動,也沒有棺蓋,如長長的餵馬槽,不是太講究,棺壁鑿痕都沒有打磨,比較粗糙,入葬者的身份不高。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內棺材)

如果獨葬則開鑿一棺,如果是夫妻墓穴,則會開鑿出連體雙棺。我在考察時看到,夫妻連體的石棺,還會在兩棺中間的共用棺壁上,鑿出一個雞蛋大小的孔。起初我不懂其義,後來才知道,這相當於北方夫妻雙棺合葬時的“過橋板”,方便夫妻倆的靈魂在陰間進出對方的“房間”。

崖洞葬風俗出現於何時?並不比土葬的出現晚。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考古現場)

1978年11月,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曾與貴溪縣文化館一起,對當地龍虎山上名叫“仙水巖”的崖墓群,進行考古調查。

這片崖墓處於大山斷裂的懸崖絕壁上,下臨深河,東壁斷裂倒塌,形成上突下斂的崖屋狀。崖壁上草木稀少,有天然洞穴20多個,大部分洞穴極難進去,古今盜墓者都無法進入,考古工員就更難深入墓穴內了。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考古現場)

怎麼辦?請來4位當地經常上山採草藥的山民——藥農幫助。

山民出了奇招:用4根直徑約6釐米的粗麻繩,其中兩根作為考古人員上下的主繩,一頭固定在山頂的樹上,另一頭固定山下河中的小船上,垂直靠洞口。另外兩根,一頭系“採吊籃”(“個”字形的坐墊),考古人員坐在上面,腰上繫著安全帶,另一頭由人拉著。

考古人員沿著主繩,由上向下滑,到達崖墓洞口位置時就爬進去。如果是上突下斂的洞口,無法爬的,拉繩者停放繩索,考古人員像盪鞦韆一樣,將自己蕩進墓穴裡。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中整木鑿成的棺材)

據當年的考古資料,考古人員成功進入了仙水巖上的四個崖墓墓穴,從洞中發現了豐富的隨葬品,為日後正式考古發掘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最先進入的一號墓,僅剩圓形棺木一具,內有少許幾何印紋硬陶片,沒有成形器物,陶片屬於東周時期的硬陶。

二號墓洞,裡面有一隻長方形的小木箱,內有人骨數根。木箱的一側刻有“仙人遺蛻”四個正楷字,另一側書寫“萬曆九年五月初七日臨川悔悟道人書”,由此可以知道,木箱中盛放的是一老道的遺骨。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崖墓內的瓦棺)

由於前兩個墓穴無太多發現,考古人員又請藥農將他們“蕩進”更難進入的兩個洞穴,即三號、四號墓中,果然出現了驚喜!

進入三號墓洞穴後看到,棺上覆蓋著厚厚一層灰土,清除灰土,揭開棺蓋,棺內人骨架保存完整,頭骨上還殘存有頭髮,屍骨下墊有竹蓆。

出土的遺物豐富,令人意外——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江西先秦崖墓內出土的提樑陶盉)

有木劍、釉汁瑩潤的青瓷杯碗、製作規整、火候較高的印紋硬陶罐、硬陶甕。此外,還有黑陶罐、紅陶鼎,編織精美的竹籃、竹盒,雕花髹漆的木杯、扁圓的小木鼓,以及印花的絲綢、粗糙的麻布,等等。

四號墓中置放兩具棺木,墓主為一男一女。隨葬品有陶缽、陶罐、陶鼎、竹蓆、木牌等。這些隨葬品與上海、江西、河南、湖南等地春秋戰國封土墓中出土物很相似。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江西先秦崖墓內屍體下墊的竹蓆片)

後將棺木標本送到時文化部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進行碳十四檢測,測定三號與四號兩座崖墓距今2500左右,證實確是春秋戰國時期崖墓。

而在四川等地發現的崖墓,多為東漢時期的。

從已有的考古發現來看,崖墓的出現肯定在先秦時期,而晚至明清都存在崖葬風俗。

考古人員成功進入盜墓者都無法光顧的絕壁崖墓,揭開棺看到了意外

(江西先秦崖墓內出土的棺材,整木鑿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