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二期現代科技融合傳統文化 南溟奇甸煥韻彩

考古 文物 丘濬 博物館 南海網 2017-05-23

南溟奇甸煥韻彩

海南省博二期現代科技融合傳統文化 南溟奇甸煥韻彩

在展廳內,觀眾通過360度環幕播放的視頻瞭解海南島的歷史。

海南省博二期現代科技融合傳統文化 南溟奇甸煥韻彩

觀眾在“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陳列”展廳內觀看“華光礁1號”沉船的出水文物。

海南省博二期現代科技融合傳統文化 南溟奇甸煥韻彩

海南火山岩古村落民居。

海南省博二期現代科技融合傳統文化 南溟奇甸煥韻彩

苗族農耕生活場景。

海南省博二期現代科技融合傳統文化 南溟奇甸煥韻彩

海南迴族民俗文化。

文\海南日報記者尤夢瑜圖\海南日報記者宋國強

仙凡之間

海南文明展,走入這個展廳猶如穿越回了歷史中的海南各地。

一“賦”道出瓊州韻,一“展”傳承續美秀。

5月18日,籌備已久的省博物館二期展覽正式與公眾見面。作為我省重點惠民公共文化配套設施,省博物館二期項目於2012年動工興建,2017年4月完成館內展陳設計。

二期項目總建築面積超過兩萬平方米,展陳面積為6630平方米。整個二期展覽包括了三大基本陳列展以及另外兩大專題陳列展和非遺“四個一”等展覽內容。據瞭解,兩大專題陳列展及非遺展覽將於年底開幕。

此次二期工程也是我省博物館開館9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改陳,博物館藉此次機會重新整合一、二期文物資源。

500餘年前,明代理學名臣、瓊州人士丘濬以一首《南溟奇甸賦》向世人描述了這一片斑斕沃土;500多年後的今天,這片土地上的文博工作者們用現代技術與豐富文物資源詮釋海島的自然人文之底蘊。“南溟奇甸”從展陳中躍然於人們的眼前。

現代科技融合傳統文化全面展示海南自然歷史人文底蘊

南溟奇甸煥韻彩

海南省博二期現代科技融合傳統文化 南溟奇甸煥韻彩

豐富多樣的造船工具。

海南省博二期現代科技融合傳統文化 南溟奇甸煥韻彩

各種木船模型。

海南省博二期現代科技融合傳統文化 南溟奇甸煥韻彩

南海海域水下考古採集文物的場景。

海南省博二期現代科技融合傳統文化 南溟奇甸煥韻彩

“華光礁I號”沉船出水陶瓷器。

海南省博二期現代科技融合傳統文化 南溟奇甸煥韻彩

海南省最大的古代遺址——榮村遺址。

海南省博二期現代科技融合傳統文化 南溟奇甸煥韻彩

海南歷史文化名人——海瑞。

海南省博二期現代科技融合傳統文化 南溟奇甸煥韻彩

海島初祖單元展示的石器文化。

海南省博二期現代科技融合傳統文化 南溟奇甸煥韻彩

鑑真與佛教文化。

南溟泛舸

集中呈現南海海洋文明。

一“賦”成展通古今

“南溟奇甸”一詞源於明太祖朱元璋《勞海南衛指揮敕》,敕文以“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方數千裡”形容當時的瓊州。明代理學名臣丘濬依此作《南溟奇甸賦》,讓“南溟奇甸”成為了海南的代稱。

在策劃二期展覽時,省博物館工作人員一直在尋找一個主題,希望可以借這一個“中心思想”將所有的展出主題分類呈現、整體串聯,為參觀者們提供一個架構清晰的展覽。經過反覆琢磨,最終選擇了以丘濬的《南溟奇甸賦》為主線,使用“南溟奇甸”作為二期大展覽主題。

事實上,在省博一期的歷史文化展中,海南歷史部分就已使用了“南溟奇甸”這個主題。這一次改陳,省博決定將這個主題沿用並擴大為整個二期的大展覽主題,將海南的歷史、人文、自然、民俗等內容以《南溟奇甸賦》中所提及的種種記述為本,分類呈現,整體串聯。

在定奪該主題時,也曾有人質疑:“《南溟奇甸賦》雖分量重,但它距今也只有500多年的歷史,它能夠代表海南2000多年的歷史嗎?”

作為一代大家,丘濬的《南溟奇甸賦》以奇士與翰林主人問答的形式,氣勢磅礴、筆力雄勁地對海南島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交通、物產、歷史、文化、民俗等多個方面加以描述。丘濬以其寬闊的視野、歷史的關聯與自己對社會政經的視角向外界介紹了自己的家鄉,凸顯了海南島的獨特魅力。

此次開幕的三大基本陳列展——“南溟泛舸”“方外封疆”“仙凡之間”,這三個展覽的命名均取自於《南溟奇甸賦》。基本陳列展覽將通過文物展陳、數字視頻、場景再現等多種方式講述海南故事。

“南溟泛舸”為南海海洋文明陳列。該展覽以華光礁I號沉船為主題,展廳根據省博物館南海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提供的考古資料真實還原了華光礁I號沉船遺址原貌和沉船所處的海洋環境。同時還展示了“華光礁I號”沉船出水陶瓷器和南海海域水下考古調查採集文物,以及“華光礁I號”沉船船型等內容。

回顧海南發展史,從“孤懸海外”到一點點的“封疆拓土”,一步步“島海歸宗”與大陸相依相融。“蕞爾小方外之封疆,宛然大域中之氣象”與大陸隔海相望的海南島綻放“奇甸之新”,在“方外封疆”展覽中,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展示出這片土地的崢嶸與新異。

“與以往我們單獨講海南歷史不同,這次的‘方外封疆’展覽我們更加強調海南在歷史中與中原之間的關係及其對海南帶來的影響。”省博物館文物考古工作隊副研究館員何國俊介紹。

此次二期展覽的展陳設計不再是平鋪寡淡地陳列,在“南溟泛舸”中,工作人員在陶瓷器展品四周鋪滿細沙,加以珊瑚、貝殼相襯,彷彿讓人們看到了這件陶瓷當年隨船沉在海底時的樣子;為了讓大家更加直觀地瞭解出水文物的修復工作,有幾個展櫃還以對比形式進行展出,同樣外形的瓷碗,左邊櫃中展示的是“修復前”,右邊則展示“修復後”。很多展陳採用“倉儲式”陳列,增加了展出文物的數量。

除了一“賦”成展,此次二期展陳策劃還採取了一人策展的方式即策展人制度。取經於藝術展上的策展人方式,三大基本陳列展每一個展由一位人員領銜,統籌規劃整個展覽,這就讓展覽更加地清晰、系統。

方外封疆

展示海南島從距今40萬——60萬年前的史前時代到民國時期的漫長曆史發展變化。

融入現代科技營造逼真場景

細細白沙間“長”滿了各式各色的珊瑚,色彩豔麗的熱帶魚穿梭其間,一走進“南溟泛舸”的第一個展廳,蔚藍深海的神祕迎面而來,伴隨著投影投射出的波光與幽暗燈光下的靜謐,參觀者彷彿一下子進入了海底世界。

工作人員利用海洋生物標本、細沙、礁石等元素再造了一個“華光礁I號”南宋沉船當時所處的海底環境。抬頭仰望,360°環幕正在播放《南溟泛舸——華光礁I號的前世今生》,採用先進聲光電技術,讓觀眾身臨其境。

據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創作該影片的團隊曾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清明上河圖》等重要視頻影像的製作。

這樣的環幕在“方外封疆”展覽中還有一個環狀的,播放海南島自然歷史視頻資料,環幕下方正是海南島的立體地形圖,投影會在地形圖上投射出所有島內區域。

在不少展櫃前,館方都設置了互動觸屏,來讓參觀者瞭解展板文字以外的內容,將展陳“擴容”。例如在“南溟泛舸”最後一部分的帆船模型展覽區域中,宋代造船場地分佈圖下方配有電子觸屏,人們只要點擊具體地點即會出現當年這裡有關造船的歷史。

在漁屋模型前,參觀者們還能戴上耳機聆聽一曲疍家漁歌。走在展館中,可謂一步一景,設計者利用巧思設計,讓非展覽區與展覽區融為一體,總共1200餘件的展品在雕塑、人造景觀的陪襯下更加鮮活地講述著背後的歷史故事。

“惟徒所居之地,介乎仙凡之間。類乎島彝而不彝,有如仙境而非仙。”《南溟奇甸賦》中的這一句描述,表達了丘濬眼中故鄉的神奇美麗。那麼如何展示出這“介於仙境和凡世之間,似是島嶼但又有不凡,似是仙境而又並非虛幻”呢?

在“仙凡之間”展覽中,一個接一個的逼真場景成為了這裡的亮點。黎族船型屋中人們的日常起居生活環境一目瞭然,房屋下方則是圈養的家禽與豬崽;彎腰打水的婦女,四方井口,石山地區獨特的井讓人們瞭解了這裡人的開井難……

無論是展品還是逼真的場景,二期展覽在展示文物的同時,也為遊人們打造了“沉浸式”的參觀體驗,讓人與歷史文化間不再是隔著冷冰冰的玻璃。

體驗互動寓教於樂

作為公共文化機構,博物館擔負著重要的科教功能。環幕、視音頻、電子觸屏、鮮活場景……多元化的展陳手段在提升了參觀者的體驗感同時,也讓其科普職能變得更為生動。

在二期展覽接待臺的正對面,大屏幕上播著講述著“華光礁I號”沉船故事的動畫片,開幕當天就吸引了不少小朋友駐足觀看。

而提到此次二期展覽中最大的科普亮點,就屬被設置在“南溟泛舸”展覽中的文物修復實驗室了,實驗室面積約400平方米,其中有120平方米左右的水池,水池中正以去離子水浸泡這“華光礁I號”沉船出水殘骸。眼下,工作人員們正在為這些船板殘骸作三維激光掃描,在完成數據錄入後,專業機構會對沉船進行復原工作。

這間實驗室面向展廳的牆壁全部是落地玻璃,參觀者可以直接看到工作人員的相關修復工作。實驗室外的大屏幕上播放著由省博物館多位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人員拍攝的視頻,講述我省文物修復工作,特別是“華光礁I號”沉船的修復進展情況。不僅要了解歷史,還要了解讓歷史變得更加清晰的人。

隨著展覽的不斷成熟與完善,據瞭解,省博物館內還將舉辦更多文博科教活動,讓文物真正地“活”起來,走近現代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