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抗戰老兵李學思:10年戎軍從長白山麓打到天涯海角 解甲歸田只為盡孝老孃'

""沾化抗戰老兵李學思:10年戎軍從長白山麓打到天涯海角 解甲歸田只為盡孝老孃

抗戰老兵李學思

李學思老人已是93歲高齡,家住在沾化區馮家鎮東山後村。在長子李春明的攙扶下,老人顫巍巍地行走、落座。儘管有些耳背,皮膚已經鬆弛,但意識尚清。這與他10年南征北戰的經歷密不可分。

在李春明的轉述和“翻譯”下,採訪緩慢地進行。老人的故事慢慢釐清,大多細節已被久遠的時光淹沒,只能勉強靠零散的脈絡串聯。但某一瞬間,老人含糊不清說出的一句話,會讓人熱淚盈眶。

"沾化抗戰老兵李學思:10年戎軍從長白山麓打到天涯海角 解甲歸田只為盡孝老孃

抗戰老兵李學思

李學思老人已是93歲高齡,家住在沾化區馮家鎮東山後村。在長子李春明的攙扶下,老人顫巍巍地行走、落座。儘管有些耳背,皮膚已經鬆弛,但意識尚清。這與他10年南征北戰的經歷密不可分。

在李春明的轉述和“翻譯”下,採訪緩慢地進行。老人的故事慢慢釐清,大多細節已被久遠的時光淹沒,只能勉強靠零散的脈絡串聯。但某一瞬間,老人含糊不清說出的一句話,會讓人熱淚盈眶。

沾化抗戰老兵李學思:10年戎軍從長白山麓打到天涯海角 解甲歸田只為盡孝老孃

李學思(右)與長子李春明(左)

八路軍救了一家子的命,參軍入伍不談報國亦要報恩

1926年,李學思出生,在他之後還有三個妹妹。務農的父親去世得早,他和妹妹們被老孃一人拉扯大。一家四口沒有掙錢的法子,乞討是唯一的活路。食不果腹的日子著實難熬。1943年,村裡有了“當八路、打鬼子”的宣傳,為了有口飯吃,李學思決意當兵。

但老孃不允——家中的獨子,是一家四口的頂樑柱,走了誰來撐起這搖搖欲墜之家?誰來擔負三個女娃長大成人?更令老孃揪心的是,這一走,啥時候回來都沒處揣度!但李學思明白,如果不去參軍,怕是眼下的日子都挨不過去了,一家人的命,就指望八路軍了。

1943年,李學思在沾化七區太平區小隊入伍,1944年編入渤海軍區第七師,司令員是赫赫有名的楊國夫。同年,他入了黨。很多看起來沒有其他選項的選擇題,足以決定人一生的命途走向。誰能在最窘迫時拉自己一把,便是“救星”。起碼在李學思心裡認定,這條命是八路軍給的,是黨給的。即便不談報國,亦要報恩。

"沾化抗戰老兵李學思:10年戎軍從長白山麓打到天涯海角 解甲歸田只為盡孝老孃

抗戰老兵李學思

李學思老人已是93歲高齡,家住在沾化區馮家鎮東山後村。在長子李春明的攙扶下,老人顫巍巍地行走、落座。儘管有些耳背,皮膚已經鬆弛,但意識尚清。這與他10年南征北戰的經歷密不可分。

在李春明的轉述和“翻譯”下,採訪緩慢地進行。老人的故事慢慢釐清,大多細節已被久遠的時光淹沒,只能勉強靠零散的脈絡串聯。但某一瞬間,老人含糊不清說出的一句話,會讓人熱淚盈眶。

沾化抗戰老兵李學思:10年戎軍從長白山麓打到天涯海角 解甲歸田只為盡孝老孃

李學思(右)與長子李春明(左)

八路軍救了一家子的命,參軍入伍不談報國亦要報恩

1926年,李學思出生,在他之後還有三個妹妹。務農的父親去世得早,他和妹妹們被老孃一人拉扯大。一家四口沒有掙錢的法子,乞討是唯一的活路。食不果腹的日子著實難熬。1943年,村裡有了“當八路、打鬼子”的宣傳,為了有口飯吃,李學思決意當兵。

但老孃不允——家中的獨子,是一家四口的頂樑柱,走了誰來撐起這搖搖欲墜之家?誰來擔負三個女娃長大成人?更令老孃揪心的是,這一走,啥時候回來都沒處揣度!但李學思明白,如果不去參軍,怕是眼下的日子都挨不過去了,一家人的命,就指望八路軍了。

1943年,李學思在沾化七區太平區小隊入伍,1944年編入渤海軍區第七師,司令員是赫赫有名的楊國夫。同年,他入了黨。很多看起來沒有其他選項的選擇題,足以決定人一生的命途走向。誰能在最窘迫時拉自己一把,便是“救星”。起碼在李學思心裡認定,這條命是八路軍給的,是黨給的。即便不談報國,亦要報恩。

沾化抗戰老兵李學思:10年戎軍從長白山麓打到天涯海角 解甲歸田只為盡孝老孃

李學思當年的照片

當兵打響的第一槍,在沾化縣城富國鄉(現富國街道)的徒駭河畔,是一場游擊戰。李學思身上的裝備有些寒磣——打不了三發子彈就壞的土槍,八顆手榴彈是最後的武裝。李學思發現,儘管是出生入死的戰鬥,但他沒有想象中的害怕。

後來,部隊端掉了富國的第一個據點,裡面沒有鬼子,全是偽軍。繳獲的日軍武器,也更新了李學思所在部隊的裝備。就像歌裡唱的,“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在抗日戰爭的最後一年裡,他跟著部隊瓦解了沾化縣城和縣城境內的各個鬼子據點。1944年秋後,攻破北鎮的日本據點;1945年8月,攻破無棣的日軍據點。陽信、惠民的日軍也先後被攻破,李學思隨部隊在惠民進行了一個月的休整後,他轉入東北野戰軍(40軍118師383團),隨部隊開拔東北。

戰鬥足印跨越整個中國,熱血男兒當“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21天的行軍,部隊從惠民抵達山海關,全靠雙腳一步步丈量過去。當時還是夏末,部隊發放棉衣時,讓戰士們多少有些疑惑。抵達東北才發現,這裡不是華北萬里層雲,這裡是長白山的千山暮雪。

轉眼就到了1948年,遼瀋戰役打響。李學思參加了激烈的塔山阻擊戰、黑山阻擊戰,成功解放錦州,四次攻打四平。在戰役中,李學思也負了傷——敵軍炮彈濺起的砂石擊中了他的左眼角,如今還有碎石嵌在血肉裡,留下一個包。

在李學思的回憶裡,四平之戰最為慘烈。他見過火炮狂轟濫炸的硝煙,也見過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巷戰。雙方攻守進退,四平幾易其手。無數戰士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遼瀋戰役結束後,李學思所在的部隊馬不停蹄奔赴天津,參加平津戰役。隨後隨部隊南下解放兩廣,1950年參加海南島戰役。此時,李學思在主攻師11師某連任副連長,打下海口後,部隊一路向榆林港追擊。

全國解放已是後話。從一路向北之後,又是一路趕赴天涯海角。李學思戰鬥的足印,跨越了整個中國。他有三年沒有同家裡聯繫了——國民黨把通訊渠道封鎖,信件無從投遞。

帶著三個妹妹的老孃,不知這幾年生活得可安好?是否在娘心中,兒子早已捐軀為國?

不敢多想。即便是慷慨赴死熱血男兒,也更盼做床前盡孝的孝子。

歷經十年戰火解甲歸田,家中老孃是最大的牽掛

1953年,部隊安排李學思參加湖南軍官訓練團。此時,家中老孃和妹妹是他最大的牽掛,回家的願望也愈發迫切。在訓練團學習結束後,李學思分配到廣西,任武裝部部長。復員後,他終於回到了家鄉太平區,任牛王鄉副鄉長,此時已近而立之年。兩年後任高級社書記,之後任河貴公社程子口大隊書記至1979年4月。

"沾化抗戰老兵李學思:10年戎軍從長白山麓打到天涯海角 解甲歸田只為盡孝老孃

抗戰老兵李學思

李學思老人已是93歲高齡,家住在沾化區馮家鎮東山後村。在長子李春明的攙扶下,老人顫巍巍地行走、落座。儘管有些耳背,皮膚已經鬆弛,但意識尚清。這與他10年南征北戰的經歷密不可分。

在李春明的轉述和“翻譯”下,採訪緩慢地進行。老人的故事慢慢釐清,大多細節已被久遠的時光淹沒,只能勉強靠零散的脈絡串聯。但某一瞬間,老人含糊不清說出的一句話,會讓人熱淚盈眶。

沾化抗戰老兵李學思:10年戎軍從長白山麓打到天涯海角 解甲歸田只為盡孝老孃

李學思(右)與長子李春明(左)

八路軍救了一家子的命,參軍入伍不談報國亦要報恩

1926年,李學思出生,在他之後還有三個妹妹。務農的父親去世得早,他和妹妹們被老孃一人拉扯大。一家四口沒有掙錢的法子,乞討是唯一的活路。食不果腹的日子著實難熬。1943年,村裡有了“當八路、打鬼子”的宣傳,為了有口飯吃,李學思決意當兵。

但老孃不允——家中的獨子,是一家四口的頂樑柱,走了誰來撐起這搖搖欲墜之家?誰來擔負三個女娃長大成人?更令老孃揪心的是,這一走,啥時候回來都沒處揣度!但李學思明白,如果不去參軍,怕是眼下的日子都挨不過去了,一家人的命,就指望八路軍了。

1943年,李學思在沾化七區太平區小隊入伍,1944年編入渤海軍區第七師,司令員是赫赫有名的楊國夫。同年,他入了黨。很多看起來沒有其他選項的選擇題,足以決定人一生的命途走向。誰能在最窘迫時拉自己一把,便是“救星”。起碼在李學思心裡認定,這條命是八路軍給的,是黨給的。即便不談報國,亦要報恩。

沾化抗戰老兵李學思:10年戎軍從長白山麓打到天涯海角 解甲歸田只為盡孝老孃

李學思當年的照片

當兵打響的第一槍,在沾化縣城富國鄉(現富國街道)的徒駭河畔,是一場游擊戰。李學思身上的裝備有些寒磣——打不了三發子彈就壞的土槍,八顆手榴彈是最後的武裝。李學思發現,儘管是出生入死的戰鬥,但他沒有想象中的害怕。

後來,部隊端掉了富國的第一個據點,裡面沒有鬼子,全是偽軍。繳獲的日軍武器,也更新了李學思所在部隊的裝備。就像歌裡唱的,“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在抗日戰爭的最後一年裡,他跟著部隊瓦解了沾化縣城和縣城境內的各個鬼子據點。1944年秋後,攻破北鎮的日本據點;1945年8月,攻破無棣的日軍據點。陽信、惠民的日軍也先後被攻破,李學思隨部隊在惠民進行了一個月的休整後,他轉入東北野戰軍(40軍118師383團),隨部隊開拔東北。

戰鬥足印跨越整個中國,熱血男兒當“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21天的行軍,部隊從惠民抵達山海關,全靠雙腳一步步丈量過去。當時還是夏末,部隊發放棉衣時,讓戰士們多少有些疑惑。抵達東北才發現,這裡不是華北萬里層雲,這裡是長白山的千山暮雪。

轉眼就到了1948年,遼瀋戰役打響。李學思參加了激烈的塔山阻擊戰、黑山阻擊戰,成功解放錦州,四次攻打四平。在戰役中,李學思也負了傷——敵軍炮彈濺起的砂石擊中了他的左眼角,如今還有碎石嵌在血肉裡,留下一個包。

在李學思的回憶裡,四平之戰最為慘烈。他見過火炮狂轟濫炸的硝煙,也見過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巷戰。雙方攻守進退,四平幾易其手。無數戰士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遼瀋戰役結束後,李學思所在的部隊馬不停蹄奔赴天津,參加平津戰役。隨後隨部隊南下解放兩廣,1950年參加海南島戰役。此時,李學思在主攻師11師某連任副連長,打下海口後,部隊一路向榆林港追擊。

全國解放已是後話。從一路向北之後,又是一路趕赴天涯海角。李學思戰鬥的足印,跨越了整個中國。他有三年沒有同家裡聯繫了——國民黨把通訊渠道封鎖,信件無從投遞。

帶著三個妹妹的老孃,不知這幾年生活得可安好?是否在娘心中,兒子早已捐軀為國?

不敢多想。即便是慷慨赴死熱血男兒,也更盼做床前盡孝的孝子。

歷經十年戰火解甲歸田,家中老孃是最大的牽掛

1953年,部隊安排李學思參加湖南軍官訓練團。此時,家中老孃和妹妹是他最大的牽掛,回家的願望也愈發迫切。在訓練團學習結束後,李學思分配到廣西,任武裝部部長。復員後,他終於回到了家鄉太平區,任牛王鄉副鄉長,此時已近而立之年。兩年後任高級社書記,之後任河貴公社程子口大隊書記至1979年4月。

沾化抗戰老兵李學思:10年戎軍從長白山麓打到天涯海角 解甲歸田只為盡孝老孃

1953年李學思與戰友的合影

或許本來有機會一步步成為軍官、首長,但李學思放棄了。他從不覺得“虧”——“打仗是任務,犧牲了也是為了國。仗打完了,也想娘了。” 解甲歸田時,與乞討的老孃團聚,勝過嘉獎,勝過徽章,勝過榮光。

回憶10年來親歷的戰火,從東北到海南,戰鬥的場景在不斷地切換,身邊有戰友犧牲,也有人“開了小差”不知所蹤。但李學思想得單純——跟著共產黨走就對了,死了也是為了革命。黨、部隊給過的恩惠,足夠銘記一生。

1987年,李學思的母親去世。他在老孃榻前,也整整陪伴了30年。他為國盡了忠,也為娘盡了孝,而今子孫滿堂,四世同樂,老人已無比滿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