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縣幫助遷葬抗日將領呂繼周將軍墓家屬寄信表謝意

抗日戰爭 興隆山 中條山 周學海 榆中發佈 2017-06-04

5月31日,榆中縣委書記王曉寧收到一封來自北京的某幹休所的感謝信。信中用真摯感人話語寫道:“尊敬的王書記:您好!我是呂繼周的小女兒呂懷瓊。今年82歲,由於年老體弱,本該早寫的感謝信,遲至今天,請原諒。在您的親切關懷下、在縣委黨史辦和統戰部的大力幫助下,去年幫我們找到了父親的墓地,並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為我父親舉行了隆重的遷葬儀式,今年清明節前還為我父親舉行了隆重的立碑儀式。您在清明節時還組織縣級幹部進行了高規格的悼念活動。同時還同我通了電話,使我倍感親切。您用行動告訴人們不要忘記歷史,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您作為一位年輕幹部能做到這些太難能可貴了。對您所做的這一切,我及我的家人萬分感謝。相信,長眠於榆中興隆山的父親也會含笑於九泉……特別是黨史辦的張德馨同志,是她冒著大雪,在當地鄭元倉老人的幫助下,在興隆山畔找到了軍長墳,並很快傳來了照片,使我二哥臨終前看到了父親的墳墓,沒有留下遺憾,為了證實墳墓的真實性,她自費利用雙休日多次到甘肅省圖書館查找資料,最終證實了墓地……”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2015年11月24日上午九點多,榆中縣委黨史辦幹部張德馨接到了一個來自北京的長途電話。電話中一位老人急切的訴說著,她的父親叫呂繼周,是一位參加過中條山等抗日戰役的師長,因抗日有功,晉升為中將副軍長,1944年在甘肅臨洮駐防時因病去世,72年來他們兄妹通過多種途徑無數次尋找,沒有找到父親的墓地,如今大哥去世,二哥、三哥兩人病危,她本人已經80歲了,急切希望找到父親的墓地,使他們在有生之年不留遺憾。當天榆中大雪紛飛,興隆山一帶更是雪厚路滑,張德馨給黨史辦主任周學海彙報後,周學海說有個線索,但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大的雪無法上山找。當張德馨把這一消息告訴老人後,老人在電話那頭一邊感動地哭著,一邊不停地訴說:“感謝你們!感謝你們!我的兩個哥哥一個在雲南醫院的重症監護室,一個病危插著呼吸器,能不能讓他們臨終前看一看父親墓地的照片,不留遺憾離開人世,完了72年的心願!”聽了老人那一聲聲的哭訴,張德馨便和周學海商量,馬上去興隆山附近尋找。單位司機羊國俊得知後立即開著自己的車拉著三人一同上興隆山麓尋找,車到山腳下就不能走了,他們三人冒著漫天的大雪,在興隆山腳下尋找,雪大、山陡、路滑,一個多小時後,三個人變成了泥人,這時周學海碰到了出外照看羊只的七十多歲的南坡灣村麻家溝社村民鄭元倉老人。周學海向老人打聽並介紹了情況,老人聽後也很感動,說他知道墓地的具體位置,表示願意帶路。於是他冒著大雪帶領周學海一行在興隆山東側一個長滿草木的山坡上找到了軍長墳,當時張德馨還給周學海和鄭元倉老人拍了照片。

回到辦公室後,通過微信傳去了照片,呂懷瓊感動的泣不成聲。不幾天,呂懷瓊打來電話說,她的兩個哥哥在看到父親的墓地照片後,先後離世,但是他們七十二年的夙願完成了,離世時沒有遺憾,走的很安詳。隨後,榆中縣黨史辦公室就此進行了大量的查證工作。辦公室安排張德馨一方面走訪村民,另一方面查閱了上世紀四十年代的《甘肅民國日報》確認,呂懷瓊女士的父親呂繼周,曾是國民黨第三軍(前身為滇軍)少將副軍長(去世後被追認為中將),抗日戰爭中曾和日寇血戰中條山,率部突圍後,被調到甘肅省臨洮縣休整。1944年5月25日,呂繼周病故於臨洮。後移櫬蘭州,國民政府公祭後,暫厝於榆中縣城南約五公里,墓地由部屬修建,墓碑凸形無字。張德馨及時將這些材料傳給呂懷瓊及其家屬。

得知這些資料後,懷著無比激動地心情,呂懷瓊寫信給榆中縣委書記王曉寧,希望幫助將父親的墓遷到雲南或者就地安葬。王曉寧在信上批示黨史辦、統戰部詳細查閱將軍抗戰事蹟,做好將軍的遷葬工作,並儘可能建成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縣委統戰部的協調下,天水麗景園林綠化有限公司經理白榮貴(榆中籍,退伍軍人)先生慷慨捐資5萬元,於將軍墓的遷葬。城關鎮、南坡灣村、麻家溝社都進行了積極配合。期間,張德馨主動聯繫呂懷瓊一家,幫助他們做好相關工作。

2016年8月22日,榆中縣在興隆山畔南坡灣村麻家溝社,舉行了呂繼周將軍的遷葬儀式,緬懷這位抗戰英雄。王曉寧在百忙中接見了呂懷瓊家屬,並召開了座談會,進行了親切慰問。

2017年初,天水麗景園林綠化有限公司經理白榮貴先生再次慷慨捐資1萬元,給將軍立碑。3月25日,榆中縣相關部門舉行了為已故抗日愛國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三軍中將副軍長呂繼周將軍墓立碑儀式。4月1日,清明節前,縣委舉行了掃墓儀式。5月17-20日,縣委書記王曉寧在赴北京對接項目期間,抽時間專程看望了呂懷瓊老人。

於是便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背景資料

呂繼周,字續文(1897—1944),雲南省安寧縣鳴矣河鄉雙鳳村人。十九歲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十期步兵科,畢業後升任排長。參加了護國討袁、北伐戰爭,長期在國民革命軍第三軍任職。先後與日寇戰於河北易縣、新城、高碑店、娘子關等地,後參加太原會戰,其第三軍曾一度歸第十八集團軍指揮。1941年後,呂繼周任十二師參謀長、師長,率部固守中條山,參加了慘烈的中條山之戰。

1941年5月7日下午,日寇大舉進攻中條山,戰鬥極其慘烈。9日,日軍大量投放芥子毒氣,中國軍隊損失慘重。戰至13日,軍長唐淮源壯烈殉國,師長寸性奇悲憤衝向敵陣,中彈陣亡。楊玉昆、呂繼周等繼續率部苦戰。14日,呂繼周與軍參謀長譚善洋在洞南溝收集失散官兵4000餘人,編成一個縱隊,於5月16日向西突圍。突圍中呂繼周所率官兵與日寇展開13次搏殺,呂繼周和師部副官車子涵被衝散,呂背部中彈倒在陣亡官兵之中,後被衛士救出。經過五個多小時的拼殺,終於突出敵圍,渡過汾河,再由師家灘渡過黃河,隨後一路輾轉到甘肅臨洮休整。第三軍轄第七、第十二、第三十四師,參戰人數29291人,戰後統計死、傷、失蹤總數為17833人。

1944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呂繼周為陸軍第三軍少將副軍長。5月25日,呂繼周在甘肅臨洮病逝,移櫬蘭州,人們為這位名將舉行了規模盛大的追悼大會,葬於興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