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日軍士兵有鋼盔還有大簷帽,究竟哪個才是當時日軍標配?

我們經常能在抗戰影視劇中看到日軍的裝備,日軍士兵最常見的就是鋼盔了,而且鋼盔裡還有類似布簾的東西。但有時候也能看到日軍士兵待著大簷帽,到底哪一種才是當時日軍的標準裝備呢?其實兩者都是,不過有個早晚關係。

抗戰時期日軍士兵有鋼盔還有大簷帽,究竟哪個才是當時日軍標配?

二戰期間,大多數國家的軍服都是是日常服兼作訓服。而日本軍隊現代化的時間較晚,日軍一開始是按照法國軍隊的標準組建的,因此早期的日軍軍服和武器都是法式的。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時,日軍都帶著法式平頂帽,根本就沒有鋼盔。其實在一戰期間,世界軍事強國對於鋼盔都不是很重視,但隨著戰爭的爆發,因頭部受傷而死去的士兵越來越多。直到此時,各國軍隊才意識到要給軍隊普及鋼盔。

1930年,日軍推出新式軍服。那一年恰好是裕仁天皇登基的第五年,年號為昭和,因此新軍服被命名為昭和5式軍服。此軍服是立領式的,領章上有不同顏色的兵種圖案,紅領子是步兵、黑領子是憲兵等等。昭和5式軍服仍然兼顧了常服和作訓服的作用,平時士兵都只有這一套軍服,根據場合的不同戴鋼盔或者大簷帽。昭和5式軍服包括兩種軍帽,一種是略帽(腦後有布簾的帽子),另一種就是大簷帽。在平時,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都帶大簷帽,而戰鬥時候就要都換成略帽了。

抗戰時期日軍士兵有鋼盔還有大簷帽,究竟哪個才是當時日軍標配?

戰鬥時的日軍會都換上略帽,然後再套上鋼盔。日軍鋼盔參照了西方鋼盔的特點,但由於日本資源匱乏,在生產鋼盔的過程中,他們儘可能地減少了鋼鐵使用量。因此,日軍的鋼盔說白了就是給自己點心理安慰,實際防護能力很差,還是會被各種爆頭。由於日軍鋼盔的剛才差,在東南亞戰場上時還會生鏽,這讓日本士兵覺得這樣的鋼盔還不如沒有算了。

抗戰時期日軍士兵有鋼盔還有大簷帽,究竟哪個才是當時日軍標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