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1963年於烏魯木齊)

從此,喀喇崑崙就是他的生命,從英武青年到知命之年,入崑崙,歷硝煙,戍邊防,築天路,斗大漠,在生命的邊緣地帶錘鍊自己。三十六年,彈指揮間,喀喇崑崙讓茂盛的生命成長為鋼鐵戰士,磨礪為驍勇統帥,錘鍊成崑崙的骨骼和脊樑,半世風雲,鐵骨錚錚。

空喀山口,中印戰爭,戰功赫赫的殊榮並沒有讓他和戰友載譽沉溺,年輕的戰士們在共和國軍營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硝煙散盡,固守邊防成當務之要。1964年春,雒勝奉命下連住點,駐守喀喇崑崙邊防哨卡。從海拔5390米的天文點,到海拔5243米的邊防總卡,再到中國哨卡之最——海拔5908米的黃石崗,這一守便是一年,且在生命盡絕的黃石崗堅守完長達半年的慢慢寒冬。從此,中印邊界,喀喇崑崙腹地,中國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邊防哨卡神仙灣、河尾灘等多個哨卡都留下過他的背影。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1963年於烏魯木齊)

從此,喀喇崑崙就是他的生命,從英武青年到知命之年,入崑崙,歷硝煙,戍邊防,築天路,斗大漠,在生命的邊緣地帶錘鍊自己。三十六年,彈指揮間,喀喇崑崙讓茂盛的生命成長為鋼鐵戰士,磨礪為驍勇統帥,錘鍊成崑崙的骨骼和脊樑,半世風雲,鐵骨錚錚。

空喀山口,中印戰爭,戰功赫赫的殊榮並沒有讓他和戰友載譽沉溺,年輕的戰士們在共和國軍營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硝煙散盡,固守邊防成當務之要。1964年春,雒勝奉命下連住點,駐守喀喇崑崙邊防哨卡。從海拔5390米的天文點,到海拔5243米的邊防總卡,再到中國哨卡之最——海拔5908米的黃石崗,這一守便是一年,且在生命盡絕的黃石崗堅守完長達半年的慢慢寒冬。從此,中印邊界,喀喇崑崙腹地,中國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邊防哨卡神仙灣、河尾灘等多個哨卡都留下過他的背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信息洪荒的年代,在大多數人從未聽聞過“高山反應”為何物的時候,他和戰友在生命存活的邊緣地帶,在遠天之下的雪山冰嶺,用忠誠,用堅毅,用信仰站立成一尊雕像,一座豐碑,站立成喀喇崑崙的巍峨精神,剛正脊樑。無法想象,在用生命駐守的邊防一線,他和戰友是如何捱過漫漫寒冬,在山溝裡渴盼每天兩小時的陽光。近6000米的海拔,每一位戰士都經歷過吐汁嘔膽般嚴重的高山反應,無力、頭痛、噁心折磨著每一個存活的生命,勒緊繃帶是分散頭痛的慣常方式,由於四肢無力,正常的解手都會變得如產婦生子般艱難。這樣的高度,每一次呼吸都是粗重的,每一口食物都難以下嚥,每一米拔高都舉步維艱。冷硬的風和滿天飛雪,常常使眉毛鬍子都長出冰渣渣,臉蛋變成紅二團。這裡的身影寥寥無幾,卻讓人萬般敬仰。在生命的洪荒地帶,除了雪山冰河的流動聲,和腳下山谷中偶爾掠過的老鷹,他們是唯有的生命。或許,他們留下了地球祕境上人類最初始的腳印。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這是雒勝對哨卡環境的生動總結。也因了這個詼諧的順口溜,通過電視新聞,國人知道了喀喇崑崙,知道了神仙灣哨卡,知道了詼諧背後的嚴酷,對站在那裡的背影更敬仰一份。

酷寒地帶,冰雪之境,孤獨、思親是壓垮意志的一根稻草,雲端上的哨所,只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遙遠的家鄉親人在雲路阻隔之外。和平盛世下的我們,眼裡更多的是崑崙的巍峨雄峻,常年駐守邊防的戰士,讓稀薄的氧氣消耗著,讓肆虐的狂風摧毀著,讓無盡的寂寞吞噬著,讓滿目的洪荒蠶食著,信仰、意志、信念……哪一根精神支柱傾塌,生命或將隕滅。這裡的不少戰士都陪伴經歷過高原肺水腫的戰友越來越微弱的呼吸,生命在喀喇崑崙之巔一點點流逝,最終定格,只剩陣陣狂風呼嘯和山的冷峻。

生死嚴酷,生命可貴。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他們經歷過一場又一場悲痛,一次又一次離別。偉大與渺小、堅韌與脆弱,似乎都在這裡矛盾地存在著。他們用生命做基石,在崑崙之巔站起一個個莊嚴的背影,用堅韌書寫關於生命的證言!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1963年於烏魯木齊)

從此,喀喇崑崙就是他的生命,從英武青年到知命之年,入崑崙,歷硝煙,戍邊防,築天路,斗大漠,在生命的邊緣地帶錘鍊自己。三十六年,彈指揮間,喀喇崑崙讓茂盛的生命成長為鋼鐵戰士,磨礪為驍勇統帥,錘鍊成崑崙的骨骼和脊樑,半世風雲,鐵骨錚錚。

空喀山口,中印戰爭,戰功赫赫的殊榮並沒有讓他和戰友載譽沉溺,年輕的戰士們在共和國軍營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硝煙散盡,固守邊防成當務之要。1964年春,雒勝奉命下連住點,駐守喀喇崑崙邊防哨卡。從海拔5390米的天文點,到海拔5243米的邊防總卡,再到中國哨卡之最——海拔5908米的黃石崗,這一守便是一年,且在生命盡絕的黃石崗堅守完長達半年的慢慢寒冬。從此,中印邊界,喀喇崑崙腹地,中國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邊防哨卡神仙灣、河尾灘等多個哨卡都留下過他的背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信息洪荒的年代,在大多數人從未聽聞過“高山反應”為何物的時候,他和戰友在生命存活的邊緣地帶,在遠天之下的雪山冰嶺,用忠誠,用堅毅,用信仰站立成一尊雕像,一座豐碑,站立成喀喇崑崙的巍峨精神,剛正脊樑。無法想象,在用生命駐守的邊防一線,他和戰友是如何捱過漫漫寒冬,在山溝裡渴盼每天兩小時的陽光。近6000米的海拔,每一位戰士都經歷過吐汁嘔膽般嚴重的高山反應,無力、頭痛、噁心折磨著每一個存活的生命,勒緊繃帶是分散頭痛的慣常方式,由於四肢無力,正常的解手都會變得如產婦生子般艱難。這樣的高度,每一次呼吸都是粗重的,每一口食物都難以下嚥,每一米拔高都舉步維艱。冷硬的風和滿天飛雪,常常使眉毛鬍子都長出冰渣渣,臉蛋變成紅二團。這裡的身影寥寥無幾,卻讓人萬般敬仰。在生命的洪荒地帶,除了雪山冰河的流動聲,和腳下山谷中偶爾掠過的老鷹,他們是唯有的生命。或許,他們留下了地球祕境上人類最初始的腳印。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這是雒勝對哨卡環境的生動總結。也因了這個詼諧的順口溜,通過電視新聞,國人知道了喀喇崑崙,知道了神仙灣哨卡,知道了詼諧背後的嚴酷,對站在那裡的背影更敬仰一份。

酷寒地帶,冰雪之境,孤獨、思親是壓垮意志的一根稻草,雲端上的哨所,只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遙遠的家鄉親人在雲路阻隔之外。和平盛世下的我們,眼裡更多的是崑崙的巍峨雄峻,常年駐守邊防的戰士,讓稀薄的氧氣消耗著,讓肆虐的狂風摧毀著,讓無盡的寂寞吞噬著,讓滿目的洪荒蠶食著,信仰、意志、信念……哪一根精神支柱傾塌,生命或將隕滅。這裡的不少戰士都陪伴經歷過高原肺水腫的戰友越來越微弱的呼吸,生命在喀喇崑崙之巔一點點流逝,最終定格,只剩陣陣狂風呼嘯和山的冷峻。

生死嚴酷,生命可貴。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他們經歷過一場又一場悲痛,一次又一次離別。偉大與渺小、堅韌與脆弱,似乎都在這裡矛盾地存在著。他們用生命做基石,在崑崙之巔站起一個個莊嚴的背影,用堅韌書寫關於生命的證言!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生命禁區,堅守,不是一個簡單的詞,不是兩個簡單的字,是無盡的承受,是融入骨髓裡的信仰。在共和國五萬多公里的邊境線上,他們堅守著從天山以南柯孜勒蘇到喜馬拉雅普蘭縣,地球最恢宏地帶,一千多公里最艱苦的邊防線上近30個哨卡。這是他們心血的長城,生命的長城。在巨大的平靜地帶,他們真實地演繹著最波瀾壯闊的故事。

他們是站在中國脊樑上最美的背影。

1971年4月,在又一個漫長的冬季堅守後,雒勝從哨卡換防下山,第二天,愛人便生下長子。然而沒等好好享受一下初為人父的喜悅,沒給愛人熬兩頓熱湯,便接到部隊再次出發的命令,他只好收拾起對妻兒的萬般不捨,第四天,又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在一次次離別和長久的思念中,他忠誠地履行著軍人的天職。

哨卡上,和星星對話的日子裡,他體恤一線哨兵的寂寒不易,每一個邊防戰士眼裡露出的喜悅,是他任宣傳股長後,一次次深入哨卡的理由和動力。

崑崙以巍峨雄峻折服了世人,也以嚴酷無情淬礪著人的精神,冷峻之下,危機四伏。故事又回到1971年冬,遲來的雪降讓總卡首長生髮起在大雪封山之前再給前線官兵送一次溫暖的念頭。高原天氣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大山深處,先是勁風肆虐,冰雹混瀉,緊接著大雪紛飛,不多功夫,一天一地只剩下白茫茫一色,除了一隻鐵牛在緩慢爬行,冰雪空境中沒有任何生命的痕跡。隨海拔上升,氣溫陡降,天地凝固,路跡越來越難辨認,至天神達阪腳下,準備就地安營紮寨的戰士們,因大風、高海拔未生著火而吃雪臥冰。零下三四十度的徹骨寒境中,大家互相調侃,苦中作樂,在車下和楞坎背風處裹被而臥。天做房,地做床,厚厚雪被蓋身上。他們是崑崙嬌子,是自然之子。狂風夾雜大雪呼嘯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足有一米厚的積雪,埋藏了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雪白寂靜的世界和一些令人詫疑的孔洞。擔任此次行軍重任的雒勝股長,順著一個個因呼出熱氣而融化開的氣孔通道,從厚厚的積雪中刨出了戰友,所幸十餘人團隊均安然無恙。他們被暴風雪阻隔在險遠的天神達阪腳下,卻因未給哨卡戰士送到關懷而心生內疚。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1963年於烏魯木齊)

從此,喀喇崑崙就是他的生命,從英武青年到知命之年,入崑崙,歷硝煙,戍邊防,築天路,斗大漠,在生命的邊緣地帶錘鍊自己。三十六年,彈指揮間,喀喇崑崙讓茂盛的生命成長為鋼鐵戰士,磨礪為驍勇統帥,錘鍊成崑崙的骨骼和脊樑,半世風雲,鐵骨錚錚。

空喀山口,中印戰爭,戰功赫赫的殊榮並沒有讓他和戰友載譽沉溺,年輕的戰士們在共和國軍營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硝煙散盡,固守邊防成當務之要。1964年春,雒勝奉命下連住點,駐守喀喇崑崙邊防哨卡。從海拔5390米的天文點,到海拔5243米的邊防總卡,再到中國哨卡之最——海拔5908米的黃石崗,這一守便是一年,且在生命盡絕的黃石崗堅守完長達半年的慢慢寒冬。從此,中印邊界,喀喇崑崙腹地,中國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邊防哨卡神仙灣、河尾灘等多個哨卡都留下過他的背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信息洪荒的年代,在大多數人從未聽聞過“高山反應”為何物的時候,他和戰友在生命存活的邊緣地帶,在遠天之下的雪山冰嶺,用忠誠,用堅毅,用信仰站立成一尊雕像,一座豐碑,站立成喀喇崑崙的巍峨精神,剛正脊樑。無法想象,在用生命駐守的邊防一線,他和戰友是如何捱過漫漫寒冬,在山溝裡渴盼每天兩小時的陽光。近6000米的海拔,每一位戰士都經歷過吐汁嘔膽般嚴重的高山反應,無力、頭痛、噁心折磨著每一個存活的生命,勒緊繃帶是分散頭痛的慣常方式,由於四肢無力,正常的解手都會變得如產婦生子般艱難。這樣的高度,每一次呼吸都是粗重的,每一口食物都難以下嚥,每一米拔高都舉步維艱。冷硬的風和滿天飛雪,常常使眉毛鬍子都長出冰渣渣,臉蛋變成紅二團。這裡的身影寥寥無幾,卻讓人萬般敬仰。在生命的洪荒地帶,除了雪山冰河的流動聲,和腳下山谷中偶爾掠過的老鷹,他們是唯有的生命。或許,他們留下了地球祕境上人類最初始的腳印。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這是雒勝對哨卡環境的生動總結。也因了這個詼諧的順口溜,通過電視新聞,國人知道了喀喇崑崙,知道了神仙灣哨卡,知道了詼諧背後的嚴酷,對站在那裡的背影更敬仰一份。

酷寒地帶,冰雪之境,孤獨、思親是壓垮意志的一根稻草,雲端上的哨所,只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遙遠的家鄉親人在雲路阻隔之外。和平盛世下的我們,眼裡更多的是崑崙的巍峨雄峻,常年駐守邊防的戰士,讓稀薄的氧氣消耗著,讓肆虐的狂風摧毀著,讓無盡的寂寞吞噬著,讓滿目的洪荒蠶食著,信仰、意志、信念……哪一根精神支柱傾塌,生命或將隕滅。這裡的不少戰士都陪伴經歷過高原肺水腫的戰友越來越微弱的呼吸,生命在喀喇崑崙之巔一點點流逝,最終定格,只剩陣陣狂風呼嘯和山的冷峻。

生死嚴酷,生命可貴。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他們經歷過一場又一場悲痛,一次又一次離別。偉大與渺小、堅韌與脆弱,似乎都在這裡矛盾地存在著。他們用生命做基石,在崑崙之巔站起一個個莊嚴的背影,用堅韌書寫關於生命的證言!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生命禁區,堅守,不是一個簡單的詞,不是兩個簡單的字,是無盡的承受,是融入骨髓裡的信仰。在共和國五萬多公里的邊境線上,他們堅守著從天山以南柯孜勒蘇到喜馬拉雅普蘭縣,地球最恢宏地帶,一千多公里最艱苦的邊防線上近30個哨卡。這是他們心血的長城,生命的長城。在巨大的平靜地帶,他們真實地演繹著最波瀾壯闊的故事。

他們是站在中國脊樑上最美的背影。

1971年4月,在又一個漫長的冬季堅守後,雒勝從哨卡換防下山,第二天,愛人便生下長子。然而沒等好好享受一下初為人父的喜悅,沒給愛人熬兩頓熱湯,便接到部隊再次出發的命令,他只好收拾起對妻兒的萬般不捨,第四天,又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在一次次離別和長久的思念中,他忠誠地履行著軍人的天職。

哨卡上,和星星對話的日子裡,他體恤一線哨兵的寂寒不易,每一個邊防戰士眼裡露出的喜悅,是他任宣傳股長後,一次次深入哨卡的理由和動力。

崑崙以巍峨雄峻折服了世人,也以嚴酷無情淬礪著人的精神,冷峻之下,危機四伏。故事又回到1971年冬,遲來的雪降讓總卡首長生髮起在大雪封山之前再給前線官兵送一次溫暖的念頭。高原天氣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大山深處,先是勁風肆虐,冰雹混瀉,緊接著大雪紛飛,不多功夫,一天一地只剩下白茫茫一色,除了一隻鐵牛在緩慢爬行,冰雪空境中沒有任何生命的痕跡。隨海拔上升,氣溫陡降,天地凝固,路跡越來越難辨認,至天神達阪腳下,準備就地安營紮寨的戰士們,因大風、高海拔未生著火而吃雪臥冰。零下三四十度的徹骨寒境中,大家互相調侃,苦中作樂,在車下和楞坎背風處裹被而臥。天做房,地做床,厚厚雪被蓋身上。他們是崑崙嬌子,是自然之子。狂風夾雜大雪呼嘯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足有一米厚的積雪,埋藏了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雪白寂靜的世界和一些令人詫疑的孔洞。擔任此次行軍重任的雒勝股長,順著一個個因呼出熱氣而融化開的氣孔通道,從厚厚的積雪中刨出了戰友,所幸十餘人團隊均安然無恙。他們被暴風雪阻隔在險遠的天神達阪腳下,卻因未給哨卡戰士送到關懷而心生內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1983年7月在崑崙山工作照)

1984年,春節剛過,時任17團政委的雒勝又受命哈神線(哈瓦克——神仙灣哨卡)指揮,率領全團奔赴喀喇崑崙深處,和兄弟16團一起開山築路。千山空寂、萬里雪霜的季節,這裡忽然有了喧囂,有了沸騰,有了危崖險谷間、絕壁萬仞處忙碌的身影。寂靜了億萬年的大山炮聲隆隆,飛沙走石。十一萬發炮彈,合計上千噸炸藥,在戰士們的肩挑背扛中,從簡易的新藏線運送到施工地段。炮彈一次次在大山深處炸響,天路在一寸寸向前拓進。他們用鐵鍬、撬槓這些最原始的工具,修築著中國海拔最高、道路最險的邊防公路。朔風凜冽,寒冷徹骨,高強紫外線、超強體能消耗和劇烈高原反應鍛礪著每一個戰士的心身。從春到冬,從海拔4000米到5380米,從四五天縮短為2小時車程,結束了老路自三十里營房到神仙灣哨卡必須經紅柳灘——岔路口——天神達阪,遠達400公里的繞道、崎嶇、艱險和遙遠以及大半年封山期的冰雪隔絕。他帶領戰友們用生命鑿通了一條長達122公里,通往神仙灣哨所的天路,給生病的戰士接通了一條生死攸關的生命線。今天通向各哨卡的暢平快捷,是他們用生命打下的基石,他們是共和國不屈的脊樑,不朽的國魂。

在這一場艱苦卓絕、只有炮聲、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三名戰士險境犧牲,兩名戰士因嚴重高原反應長眠崑崙,雒勝政委幾次險情逃生。從勘路到修築,他耗盡心血,和戰友們在危崖絕壁間鑿出一條生命通道,加之前一年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喀喇崑崙深處完成從空喀山口到新藏線及班公措到尼亞格祖兩條共330公里的國防線,這一年,他們團受全軍盛讚,雒政委被樹為英雄典範,頭頂光環。而這一曲壯寫在喀喇崑崙深處高亢激昂、蕩氣迴腸的戰歌,背後的沉沉艱辛、滴滴血淚,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更深。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1963年於烏魯木齊)

從此,喀喇崑崙就是他的生命,從英武青年到知命之年,入崑崙,歷硝煙,戍邊防,築天路,斗大漠,在生命的邊緣地帶錘鍊自己。三十六年,彈指揮間,喀喇崑崙讓茂盛的生命成長為鋼鐵戰士,磨礪為驍勇統帥,錘鍊成崑崙的骨骼和脊樑,半世風雲,鐵骨錚錚。

空喀山口,中印戰爭,戰功赫赫的殊榮並沒有讓他和戰友載譽沉溺,年輕的戰士們在共和國軍營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硝煙散盡,固守邊防成當務之要。1964年春,雒勝奉命下連住點,駐守喀喇崑崙邊防哨卡。從海拔5390米的天文點,到海拔5243米的邊防總卡,再到中國哨卡之最——海拔5908米的黃石崗,這一守便是一年,且在生命盡絕的黃石崗堅守完長達半年的慢慢寒冬。從此,中印邊界,喀喇崑崙腹地,中國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邊防哨卡神仙灣、河尾灘等多個哨卡都留下過他的背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信息洪荒的年代,在大多數人從未聽聞過“高山反應”為何物的時候,他和戰友在生命存活的邊緣地帶,在遠天之下的雪山冰嶺,用忠誠,用堅毅,用信仰站立成一尊雕像,一座豐碑,站立成喀喇崑崙的巍峨精神,剛正脊樑。無法想象,在用生命駐守的邊防一線,他和戰友是如何捱過漫漫寒冬,在山溝裡渴盼每天兩小時的陽光。近6000米的海拔,每一位戰士都經歷過吐汁嘔膽般嚴重的高山反應,無力、頭痛、噁心折磨著每一個存活的生命,勒緊繃帶是分散頭痛的慣常方式,由於四肢無力,正常的解手都會變得如產婦生子般艱難。這樣的高度,每一次呼吸都是粗重的,每一口食物都難以下嚥,每一米拔高都舉步維艱。冷硬的風和滿天飛雪,常常使眉毛鬍子都長出冰渣渣,臉蛋變成紅二團。這裡的身影寥寥無幾,卻讓人萬般敬仰。在生命的洪荒地帶,除了雪山冰河的流動聲,和腳下山谷中偶爾掠過的老鷹,他們是唯有的生命。或許,他們留下了地球祕境上人類最初始的腳印。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這是雒勝對哨卡環境的生動總結。也因了這個詼諧的順口溜,通過電視新聞,國人知道了喀喇崑崙,知道了神仙灣哨卡,知道了詼諧背後的嚴酷,對站在那裡的背影更敬仰一份。

酷寒地帶,冰雪之境,孤獨、思親是壓垮意志的一根稻草,雲端上的哨所,只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遙遠的家鄉親人在雲路阻隔之外。和平盛世下的我們,眼裡更多的是崑崙的巍峨雄峻,常年駐守邊防的戰士,讓稀薄的氧氣消耗著,讓肆虐的狂風摧毀著,讓無盡的寂寞吞噬著,讓滿目的洪荒蠶食著,信仰、意志、信念……哪一根精神支柱傾塌,生命或將隕滅。這裡的不少戰士都陪伴經歷過高原肺水腫的戰友越來越微弱的呼吸,生命在喀喇崑崙之巔一點點流逝,最終定格,只剩陣陣狂風呼嘯和山的冷峻。

生死嚴酷,生命可貴。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他們經歷過一場又一場悲痛,一次又一次離別。偉大與渺小、堅韌與脆弱,似乎都在這裡矛盾地存在著。他們用生命做基石,在崑崙之巔站起一個個莊嚴的背影,用堅韌書寫關於生命的證言!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生命禁區,堅守,不是一個簡單的詞,不是兩個簡單的字,是無盡的承受,是融入骨髓裡的信仰。在共和國五萬多公里的邊境線上,他們堅守著從天山以南柯孜勒蘇到喜馬拉雅普蘭縣,地球最恢宏地帶,一千多公里最艱苦的邊防線上近30個哨卡。這是他們心血的長城,生命的長城。在巨大的平靜地帶,他們真實地演繹著最波瀾壯闊的故事。

他們是站在中國脊樑上最美的背影。

1971年4月,在又一個漫長的冬季堅守後,雒勝從哨卡換防下山,第二天,愛人便生下長子。然而沒等好好享受一下初為人父的喜悅,沒給愛人熬兩頓熱湯,便接到部隊再次出發的命令,他只好收拾起對妻兒的萬般不捨,第四天,又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在一次次離別和長久的思念中,他忠誠地履行著軍人的天職。

哨卡上,和星星對話的日子裡,他體恤一線哨兵的寂寒不易,每一個邊防戰士眼裡露出的喜悅,是他任宣傳股長後,一次次深入哨卡的理由和動力。

崑崙以巍峨雄峻折服了世人,也以嚴酷無情淬礪著人的精神,冷峻之下,危機四伏。故事又回到1971年冬,遲來的雪降讓總卡首長生髮起在大雪封山之前再給前線官兵送一次溫暖的念頭。高原天氣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大山深處,先是勁風肆虐,冰雹混瀉,緊接著大雪紛飛,不多功夫,一天一地只剩下白茫茫一色,除了一隻鐵牛在緩慢爬行,冰雪空境中沒有任何生命的痕跡。隨海拔上升,氣溫陡降,天地凝固,路跡越來越難辨認,至天神達阪腳下,準備就地安營紮寨的戰士們,因大風、高海拔未生著火而吃雪臥冰。零下三四十度的徹骨寒境中,大家互相調侃,苦中作樂,在車下和楞坎背風處裹被而臥。天做房,地做床,厚厚雪被蓋身上。他們是崑崙嬌子,是自然之子。狂風夾雜大雪呼嘯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足有一米厚的積雪,埋藏了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雪白寂靜的世界和一些令人詫疑的孔洞。擔任此次行軍重任的雒勝股長,順著一個個因呼出熱氣而融化開的氣孔通道,從厚厚的積雪中刨出了戰友,所幸十餘人團隊均安然無恙。他們被暴風雪阻隔在險遠的天神達阪腳下,卻因未給哨卡戰士送到關懷而心生內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1983年7月在崑崙山工作照)

1984年,春節剛過,時任17團政委的雒勝又受命哈神線(哈瓦克——神仙灣哨卡)指揮,率領全團奔赴喀喇崑崙深處,和兄弟16團一起開山築路。千山空寂、萬里雪霜的季節,這裡忽然有了喧囂,有了沸騰,有了危崖險谷間、絕壁萬仞處忙碌的身影。寂靜了億萬年的大山炮聲隆隆,飛沙走石。十一萬發炮彈,合計上千噸炸藥,在戰士們的肩挑背扛中,從簡易的新藏線運送到施工地段。炮彈一次次在大山深處炸響,天路在一寸寸向前拓進。他們用鐵鍬、撬槓這些最原始的工具,修築著中國海拔最高、道路最險的邊防公路。朔風凜冽,寒冷徹骨,高強紫外線、超強體能消耗和劇烈高原反應鍛礪著每一個戰士的心身。從春到冬,從海拔4000米到5380米,從四五天縮短為2小時車程,結束了老路自三十里營房到神仙灣哨卡必須經紅柳灘——岔路口——天神達阪,遠達400公里的繞道、崎嶇、艱險和遙遠以及大半年封山期的冰雪隔絕。他帶領戰友們用生命鑿通了一條長達122公里,通往神仙灣哨所的天路,給生病的戰士接通了一條生死攸關的生命線。今天通向各哨卡的暢平快捷,是他們用生命打下的基石,他們是共和國不屈的脊樑,不朽的國魂。

在這一場艱苦卓絕、只有炮聲、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三名戰士險境犧牲,兩名戰士因嚴重高原反應長眠崑崙,雒勝政委幾次險情逃生。從勘路到修築,他耗盡心血,和戰友們在危崖絕壁間鑿出一條生命通道,加之前一年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喀喇崑崙深處完成從空喀山口到新藏線及班公措到尼亞格祖兩條共330公里的國防線,這一年,他們團受全軍盛讚,雒政委被樹為英雄典範,頭頂光環。而這一曲壯寫在喀喇崑崙深處高亢激昂、蕩氣迴腸的戰歌,背後的沉沉艱辛、滴滴血淚,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更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今天的三十里營房西山上,仍鐫刻著“高原勁旅,崑崙雄獅”八個大字,一代代衛疆拓路的忠魂和勇士,用生命對這至高讚譽做出最完美的註解。

又一段掠影定格:皮山縣,大漠南緣,他們隨地刨坑,分片建營,住在昏暗、潮溼、陰冷、浮塵嗆人的地窩子搞勞動生產。“皮山人民真辛苦,每天能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是對當時軍營生活的最好寫照。

服役三十六年間,從士兵到各級領導幹部,他十七次深入邊防一線,駐守哨所,開營建卡,關愛戰士,修路築橋,多則一年,少則十多天。他熟悉喀喇崑崙每一條溝,每一座峰,每一個達阪,每一個哨卡。從雲端上的哨所到地層下的穴窩,從崑崙之巔到大漠之南,從宏大隱脈到無垠沙海,三十六年,半生錘鍊,半世風雲,他把自己站成一座山,傲立蒼穹,立成一棵樹,硬骨橫秋。

何為信仰?信仰是一種源於心底的朝聖和徹骨的虔誠,是泰山壓肩,砥礪前行,是千難萬險,身心俱往。他們朝聖在舉手可攬月,俯身能摘星的喀喇崑崙之上,只為固邊強國,只為身後的祖國萬千人的和平與安寧。他們踏入了生命不能踏入之地,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忍耐了生命不能忍耐之苦,經歷了生命不能經歷之難,體悟了生命無法體悟之深,留下了比喀喇崑崙更偉岸的身影,也因此有了他畫筆下對大漠胡楊的千古風流滿紙酣暢淋漓地流瀉。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1963年於烏魯木齊)

從此,喀喇崑崙就是他的生命,從英武青年到知命之年,入崑崙,歷硝煙,戍邊防,築天路,斗大漠,在生命的邊緣地帶錘鍊自己。三十六年,彈指揮間,喀喇崑崙讓茂盛的生命成長為鋼鐵戰士,磨礪為驍勇統帥,錘鍊成崑崙的骨骼和脊樑,半世風雲,鐵骨錚錚。

空喀山口,中印戰爭,戰功赫赫的殊榮並沒有讓他和戰友載譽沉溺,年輕的戰士們在共和國軍營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硝煙散盡,固守邊防成當務之要。1964年春,雒勝奉命下連住點,駐守喀喇崑崙邊防哨卡。從海拔5390米的天文點,到海拔5243米的邊防總卡,再到中國哨卡之最——海拔5908米的黃石崗,這一守便是一年,且在生命盡絕的黃石崗堅守完長達半年的慢慢寒冬。從此,中印邊界,喀喇崑崙腹地,中國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邊防哨卡神仙灣、河尾灘等多個哨卡都留下過他的背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信息洪荒的年代,在大多數人從未聽聞過“高山反應”為何物的時候,他和戰友在生命存活的邊緣地帶,在遠天之下的雪山冰嶺,用忠誠,用堅毅,用信仰站立成一尊雕像,一座豐碑,站立成喀喇崑崙的巍峨精神,剛正脊樑。無法想象,在用生命駐守的邊防一線,他和戰友是如何捱過漫漫寒冬,在山溝裡渴盼每天兩小時的陽光。近6000米的海拔,每一位戰士都經歷過吐汁嘔膽般嚴重的高山反應,無力、頭痛、噁心折磨著每一個存活的生命,勒緊繃帶是分散頭痛的慣常方式,由於四肢無力,正常的解手都會變得如產婦生子般艱難。這樣的高度,每一次呼吸都是粗重的,每一口食物都難以下嚥,每一米拔高都舉步維艱。冷硬的風和滿天飛雪,常常使眉毛鬍子都長出冰渣渣,臉蛋變成紅二團。這裡的身影寥寥無幾,卻讓人萬般敬仰。在生命的洪荒地帶,除了雪山冰河的流動聲,和腳下山谷中偶爾掠過的老鷹,他們是唯有的生命。或許,他們留下了地球祕境上人類最初始的腳印。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這是雒勝對哨卡環境的生動總結。也因了這個詼諧的順口溜,通過電視新聞,國人知道了喀喇崑崙,知道了神仙灣哨卡,知道了詼諧背後的嚴酷,對站在那裡的背影更敬仰一份。

酷寒地帶,冰雪之境,孤獨、思親是壓垮意志的一根稻草,雲端上的哨所,只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遙遠的家鄉親人在雲路阻隔之外。和平盛世下的我們,眼裡更多的是崑崙的巍峨雄峻,常年駐守邊防的戰士,讓稀薄的氧氣消耗著,讓肆虐的狂風摧毀著,讓無盡的寂寞吞噬著,讓滿目的洪荒蠶食著,信仰、意志、信念……哪一根精神支柱傾塌,生命或將隕滅。這裡的不少戰士都陪伴經歷過高原肺水腫的戰友越來越微弱的呼吸,生命在喀喇崑崙之巔一點點流逝,最終定格,只剩陣陣狂風呼嘯和山的冷峻。

生死嚴酷,生命可貴。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他們經歷過一場又一場悲痛,一次又一次離別。偉大與渺小、堅韌與脆弱,似乎都在這裡矛盾地存在著。他們用生命做基石,在崑崙之巔站起一個個莊嚴的背影,用堅韌書寫關於生命的證言!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生命禁區,堅守,不是一個簡單的詞,不是兩個簡單的字,是無盡的承受,是融入骨髓裡的信仰。在共和國五萬多公里的邊境線上,他們堅守著從天山以南柯孜勒蘇到喜馬拉雅普蘭縣,地球最恢宏地帶,一千多公里最艱苦的邊防線上近30個哨卡。這是他們心血的長城,生命的長城。在巨大的平靜地帶,他們真實地演繹著最波瀾壯闊的故事。

他們是站在中國脊樑上最美的背影。

1971年4月,在又一個漫長的冬季堅守後,雒勝從哨卡換防下山,第二天,愛人便生下長子。然而沒等好好享受一下初為人父的喜悅,沒給愛人熬兩頓熱湯,便接到部隊再次出發的命令,他只好收拾起對妻兒的萬般不捨,第四天,又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在一次次離別和長久的思念中,他忠誠地履行著軍人的天職。

哨卡上,和星星對話的日子裡,他體恤一線哨兵的寂寒不易,每一個邊防戰士眼裡露出的喜悅,是他任宣傳股長後,一次次深入哨卡的理由和動力。

崑崙以巍峨雄峻折服了世人,也以嚴酷無情淬礪著人的精神,冷峻之下,危機四伏。故事又回到1971年冬,遲來的雪降讓總卡首長生髮起在大雪封山之前再給前線官兵送一次溫暖的念頭。高原天氣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大山深處,先是勁風肆虐,冰雹混瀉,緊接著大雪紛飛,不多功夫,一天一地只剩下白茫茫一色,除了一隻鐵牛在緩慢爬行,冰雪空境中沒有任何生命的痕跡。隨海拔上升,氣溫陡降,天地凝固,路跡越來越難辨認,至天神達阪腳下,準備就地安營紮寨的戰士們,因大風、高海拔未生著火而吃雪臥冰。零下三四十度的徹骨寒境中,大家互相調侃,苦中作樂,在車下和楞坎背風處裹被而臥。天做房,地做床,厚厚雪被蓋身上。他們是崑崙嬌子,是自然之子。狂風夾雜大雪呼嘯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足有一米厚的積雪,埋藏了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雪白寂靜的世界和一些令人詫疑的孔洞。擔任此次行軍重任的雒勝股長,順著一個個因呼出熱氣而融化開的氣孔通道,從厚厚的積雪中刨出了戰友,所幸十餘人團隊均安然無恙。他們被暴風雪阻隔在險遠的天神達阪腳下,卻因未給哨卡戰士送到關懷而心生內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1983年7月在崑崙山工作照)

1984年,春節剛過,時任17團政委的雒勝又受命哈神線(哈瓦克——神仙灣哨卡)指揮,率領全團奔赴喀喇崑崙深處,和兄弟16團一起開山築路。千山空寂、萬里雪霜的季節,這裡忽然有了喧囂,有了沸騰,有了危崖險谷間、絕壁萬仞處忙碌的身影。寂靜了億萬年的大山炮聲隆隆,飛沙走石。十一萬發炮彈,合計上千噸炸藥,在戰士們的肩挑背扛中,從簡易的新藏線運送到施工地段。炮彈一次次在大山深處炸響,天路在一寸寸向前拓進。他們用鐵鍬、撬槓這些最原始的工具,修築著中國海拔最高、道路最險的邊防公路。朔風凜冽,寒冷徹骨,高強紫外線、超強體能消耗和劇烈高原反應鍛礪著每一個戰士的心身。從春到冬,從海拔4000米到5380米,從四五天縮短為2小時車程,結束了老路自三十里營房到神仙灣哨卡必須經紅柳灘——岔路口——天神達阪,遠達400公里的繞道、崎嶇、艱險和遙遠以及大半年封山期的冰雪隔絕。他帶領戰友們用生命鑿通了一條長達122公里,通往神仙灣哨所的天路,給生病的戰士接通了一條生死攸關的生命線。今天通向各哨卡的暢平快捷,是他們用生命打下的基石,他們是共和國不屈的脊樑,不朽的國魂。

在這一場艱苦卓絕、只有炮聲、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三名戰士險境犧牲,兩名戰士因嚴重高原反應長眠崑崙,雒勝政委幾次險情逃生。從勘路到修築,他耗盡心血,和戰友們在危崖絕壁間鑿出一條生命通道,加之前一年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喀喇崑崙深處完成從空喀山口到新藏線及班公措到尼亞格祖兩條共330公里的國防線,這一年,他們團受全軍盛讚,雒政委被樹為英雄典範,頭頂光環。而這一曲壯寫在喀喇崑崙深處高亢激昂、蕩氣迴腸的戰歌,背後的沉沉艱辛、滴滴血淚,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更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今天的三十里營房西山上,仍鐫刻著“高原勁旅,崑崙雄獅”八個大字,一代代衛疆拓路的忠魂和勇士,用生命對這至高讚譽做出最完美的註解。

又一段掠影定格:皮山縣,大漠南緣,他們隨地刨坑,分片建營,住在昏暗、潮溼、陰冷、浮塵嗆人的地窩子搞勞動生產。“皮山人民真辛苦,每天能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是對當時軍營生活的最好寫照。

服役三十六年間,從士兵到各級領導幹部,他十七次深入邊防一線,駐守哨所,開營建卡,關愛戰士,修路築橋,多則一年,少則十多天。他熟悉喀喇崑崙每一條溝,每一座峰,每一個達阪,每一個哨卡。從雲端上的哨所到地層下的穴窩,從崑崙之巔到大漠之南,從宏大隱脈到無垠沙海,三十六年,半生錘鍊,半世風雲,他把自己站成一座山,傲立蒼穹,立成一棵樹,硬骨橫秋。

何為信仰?信仰是一種源於心底的朝聖和徹骨的虔誠,是泰山壓肩,砥礪前行,是千難萬險,身心俱往。他們朝聖在舉手可攬月,俯身能摘星的喀喇崑崙之上,只為固邊強國,只為身後的祖國萬千人的和平與安寧。他們踏入了生命不能踏入之地,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忍耐了生命不能忍耐之苦,經歷了生命不能經歷之難,體悟了生命無法體悟之深,留下了比喀喇崑崙更偉岸的身影,也因此有了他畫筆下對大漠胡楊的千古風流滿紙酣暢淋漓地流瀉。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藝海無涯,硬骨橫秋

軍營中,曾用血肉之軀在巍巍崑崙之上築起一座精神豐碑,退役後,又用一管柔毫之筆抒寫胡楊錚錚鐵骨,烈烈氣韻。雒老先生把胡楊刻畫得超神入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

喀喇崑崙之源的雪水,滋養著他的生命,也浸潤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給了胡楊精神生命,更激發了他的藝術生命。他守護雪山,一如胡楊根植大漠,精神共振和鳴,讓他們氣脈相通。55歲,光榮退役,本該頤養天年的雒勝先生,又選擇了一條比雪山大漠更艱深的國畫之路,痛別了多年集郵、集石、集古幣的愛好,把精神全部投注在書畫學習創作之中,完成從軍營生涯到藝術人生的完美轉型。

擇一事,忠一生。自從選擇了書畫,二十多年來,他每天六點起床,孜孜不倦,苦學勤進,誠拜高師門下,臨摹歷代名家山水畫。這些給了他高屋建瓴的審美,讓他尊崇傳統,以保古法不失,又能復古創新。具備一定的基礎後,融進自己的思想、見解,形成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

這條路上,藝術導師馮其庸先生給了他莫大幫助,讓他透過迷霧,撥雲見山,直指內核。一直以來,他循道而行,遵從古訓,相信一幅臻美的畫作,源於兩份字,兩份畫,六份讀書實踐。為此,他博覽群書,廣採眾長,不斷深入自然,在自然大千中尋找靈感,提煉藝術精魂,加上多年的積澱,他的筆不見死筆,畫足見靈魂。他重太極筆法,又遵自然之道,將《易經》和《道德經》一脈傳承的思想體系融會貫通,熟練運用,深刻悟透陰陽既相互蘊含,又相互促生,相互轉化的道理。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1963年於烏魯木齊)

從此,喀喇崑崙就是他的生命,從英武青年到知命之年,入崑崙,歷硝煙,戍邊防,築天路,斗大漠,在生命的邊緣地帶錘鍊自己。三十六年,彈指揮間,喀喇崑崙讓茂盛的生命成長為鋼鐵戰士,磨礪為驍勇統帥,錘鍊成崑崙的骨骼和脊樑,半世風雲,鐵骨錚錚。

空喀山口,中印戰爭,戰功赫赫的殊榮並沒有讓他和戰友載譽沉溺,年輕的戰士們在共和國軍營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硝煙散盡,固守邊防成當務之要。1964年春,雒勝奉命下連住點,駐守喀喇崑崙邊防哨卡。從海拔5390米的天文點,到海拔5243米的邊防總卡,再到中國哨卡之最——海拔5908米的黃石崗,這一守便是一年,且在生命盡絕的黃石崗堅守完長達半年的慢慢寒冬。從此,中印邊界,喀喇崑崙腹地,中國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邊防哨卡神仙灣、河尾灘等多個哨卡都留下過他的背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信息洪荒的年代,在大多數人從未聽聞過“高山反應”為何物的時候,他和戰友在生命存活的邊緣地帶,在遠天之下的雪山冰嶺,用忠誠,用堅毅,用信仰站立成一尊雕像,一座豐碑,站立成喀喇崑崙的巍峨精神,剛正脊樑。無法想象,在用生命駐守的邊防一線,他和戰友是如何捱過漫漫寒冬,在山溝裡渴盼每天兩小時的陽光。近6000米的海拔,每一位戰士都經歷過吐汁嘔膽般嚴重的高山反應,無力、頭痛、噁心折磨著每一個存活的生命,勒緊繃帶是分散頭痛的慣常方式,由於四肢無力,正常的解手都會變得如產婦生子般艱難。這樣的高度,每一次呼吸都是粗重的,每一口食物都難以下嚥,每一米拔高都舉步維艱。冷硬的風和滿天飛雪,常常使眉毛鬍子都長出冰渣渣,臉蛋變成紅二團。這裡的身影寥寥無幾,卻讓人萬般敬仰。在生命的洪荒地帶,除了雪山冰河的流動聲,和腳下山谷中偶爾掠過的老鷹,他們是唯有的生命。或許,他們留下了地球祕境上人類最初始的腳印。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這是雒勝對哨卡環境的生動總結。也因了這個詼諧的順口溜,通過電視新聞,國人知道了喀喇崑崙,知道了神仙灣哨卡,知道了詼諧背後的嚴酷,對站在那裡的背影更敬仰一份。

酷寒地帶,冰雪之境,孤獨、思親是壓垮意志的一根稻草,雲端上的哨所,只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遙遠的家鄉親人在雲路阻隔之外。和平盛世下的我們,眼裡更多的是崑崙的巍峨雄峻,常年駐守邊防的戰士,讓稀薄的氧氣消耗著,讓肆虐的狂風摧毀著,讓無盡的寂寞吞噬著,讓滿目的洪荒蠶食著,信仰、意志、信念……哪一根精神支柱傾塌,生命或將隕滅。這裡的不少戰士都陪伴經歷過高原肺水腫的戰友越來越微弱的呼吸,生命在喀喇崑崙之巔一點點流逝,最終定格,只剩陣陣狂風呼嘯和山的冷峻。

生死嚴酷,生命可貴。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他們經歷過一場又一場悲痛,一次又一次離別。偉大與渺小、堅韌與脆弱,似乎都在這裡矛盾地存在著。他們用生命做基石,在崑崙之巔站起一個個莊嚴的背影,用堅韌書寫關於生命的證言!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生命禁區,堅守,不是一個簡單的詞,不是兩個簡單的字,是無盡的承受,是融入骨髓裡的信仰。在共和國五萬多公里的邊境線上,他們堅守著從天山以南柯孜勒蘇到喜馬拉雅普蘭縣,地球最恢宏地帶,一千多公里最艱苦的邊防線上近30個哨卡。這是他們心血的長城,生命的長城。在巨大的平靜地帶,他們真實地演繹著最波瀾壯闊的故事。

他們是站在中國脊樑上最美的背影。

1971年4月,在又一個漫長的冬季堅守後,雒勝從哨卡換防下山,第二天,愛人便生下長子。然而沒等好好享受一下初為人父的喜悅,沒給愛人熬兩頓熱湯,便接到部隊再次出發的命令,他只好收拾起對妻兒的萬般不捨,第四天,又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在一次次離別和長久的思念中,他忠誠地履行著軍人的天職。

哨卡上,和星星對話的日子裡,他體恤一線哨兵的寂寒不易,每一個邊防戰士眼裡露出的喜悅,是他任宣傳股長後,一次次深入哨卡的理由和動力。

崑崙以巍峨雄峻折服了世人,也以嚴酷無情淬礪著人的精神,冷峻之下,危機四伏。故事又回到1971年冬,遲來的雪降讓總卡首長生髮起在大雪封山之前再給前線官兵送一次溫暖的念頭。高原天氣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大山深處,先是勁風肆虐,冰雹混瀉,緊接著大雪紛飛,不多功夫,一天一地只剩下白茫茫一色,除了一隻鐵牛在緩慢爬行,冰雪空境中沒有任何生命的痕跡。隨海拔上升,氣溫陡降,天地凝固,路跡越來越難辨認,至天神達阪腳下,準備就地安營紮寨的戰士們,因大風、高海拔未生著火而吃雪臥冰。零下三四十度的徹骨寒境中,大家互相調侃,苦中作樂,在車下和楞坎背風處裹被而臥。天做房,地做床,厚厚雪被蓋身上。他們是崑崙嬌子,是自然之子。狂風夾雜大雪呼嘯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足有一米厚的積雪,埋藏了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雪白寂靜的世界和一些令人詫疑的孔洞。擔任此次行軍重任的雒勝股長,順著一個個因呼出熱氣而融化開的氣孔通道,從厚厚的積雪中刨出了戰友,所幸十餘人團隊均安然無恙。他們被暴風雪阻隔在險遠的天神達阪腳下,卻因未給哨卡戰士送到關懷而心生內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1983年7月在崑崙山工作照)

1984年,春節剛過,時任17團政委的雒勝又受命哈神線(哈瓦克——神仙灣哨卡)指揮,率領全團奔赴喀喇崑崙深處,和兄弟16團一起開山築路。千山空寂、萬里雪霜的季節,這裡忽然有了喧囂,有了沸騰,有了危崖險谷間、絕壁萬仞處忙碌的身影。寂靜了億萬年的大山炮聲隆隆,飛沙走石。十一萬發炮彈,合計上千噸炸藥,在戰士們的肩挑背扛中,從簡易的新藏線運送到施工地段。炮彈一次次在大山深處炸響,天路在一寸寸向前拓進。他們用鐵鍬、撬槓這些最原始的工具,修築著中國海拔最高、道路最險的邊防公路。朔風凜冽,寒冷徹骨,高強紫外線、超強體能消耗和劇烈高原反應鍛礪著每一個戰士的心身。從春到冬,從海拔4000米到5380米,從四五天縮短為2小時車程,結束了老路自三十里營房到神仙灣哨卡必須經紅柳灘——岔路口——天神達阪,遠達400公里的繞道、崎嶇、艱險和遙遠以及大半年封山期的冰雪隔絕。他帶領戰友們用生命鑿通了一條長達122公里,通往神仙灣哨所的天路,給生病的戰士接通了一條生死攸關的生命線。今天通向各哨卡的暢平快捷,是他們用生命打下的基石,他們是共和國不屈的脊樑,不朽的國魂。

在這一場艱苦卓絕、只有炮聲、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三名戰士險境犧牲,兩名戰士因嚴重高原反應長眠崑崙,雒勝政委幾次險情逃生。從勘路到修築,他耗盡心血,和戰友們在危崖絕壁間鑿出一條生命通道,加之前一年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喀喇崑崙深處完成從空喀山口到新藏線及班公措到尼亞格祖兩條共330公里的國防線,這一年,他們團受全軍盛讚,雒政委被樹為英雄典範,頭頂光環。而這一曲壯寫在喀喇崑崙深處高亢激昂、蕩氣迴腸的戰歌,背後的沉沉艱辛、滴滴血淚,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更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今天的三十里營房西山上,仍鐫刻著“高原勁旅,崑崙雄獅”八個大字,一代代衛疆拓路的忠魂和勇士,用生命對這至高讚譽做出最完美的註解。

又一段掠影定格:皮山縣,大漠南緣,他們隨地刨坑,分片建營,住在昏暗、潮溼、陰冷、浮塵嗆人的地窩子搞勞動生產。“皮山人民真辛苦,每天能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是對當時軍營生活的最好寫照。

服役三十六年間,從士兵到各級領導幹部,他十七次深入邊防一線,駐守哨所,開營建卡,關愛戰士,修路築橋,多則一年,少則十多天。他熟悉喀喇崑崙每一條溝,每一座峰,每一個達阪,每一個哨卡。從雲端上的哨所到地層下的穴窩,從崑崙之巔到大漠之南,從宏大隱脈到無垠沙海,三十六年,半生錘鍊,半世風雲,他把自己站成一座山,傲立蒼穹,立成一棵樹,硬骨橫秋。

何為信仰?信仰是一種源於心底的朝聖和徹骨的虔誠,是泰山壓肩,砥礪前行,是千難萬險,身心俱往。他們朝聖在舉手可攬月,俯身能摘星的喀喇崑崙之上,只為固邊強國,只為身後的祖國萬千人的和平與安寧。他們踏入了生命不能踏入之地,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忍耐了生命不能忍耐之苦,經歷了生命不能經歷之難,體悟了生命無法體悟之深,留下了比喀喇崑崙更偉岸的身影,也因此有了他畫筆下對大漠胡楊的千古風流滿紙酣暢淋漓地流瀉。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藝海無涯,硬骨橫秋

軍營中,曾用血肉之軀在巍巍崑崙之上築起一座精神豐碑,退役後,又用一管柔毫之筆抒寫胡楊錚錚鐵骨,烈烈氣韻。雒老先生把胡楊刻畫得超神入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

喀喇崑崙之源的雪水,滋養著他的生命,也浸潤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給了胡楊精神生命,更激發了他的藝術生命。他守護雪山,一如胡楊根植大漠,精神共振和鳴,讓他們氣脈相通。55歲,光榮退役,本該頤養天年的雒勝先生,又選擇了一條比雪山大漠更艱深的國畫之路,痛別了多年集郵、集石、集古幣的愛好,把精神全部投注在書畫學習創作之中,完成從軍營生涯到藝術人生的完美轉型。

擇一事,忠一生。自從選擇了書畫,二十多年來,他每天六點起床,孜孜不倦,苦學勤進,誠拜高師門下,臨摹歷代名家山水畫。這些給了他高屋建瓴的審美,讓他尊崇傳統,以保古法不失,又能復古創新。具備一定的基礎後,融進自己的思想、見解,形成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

這條路上,藝術導師馮其庸先生給了他莫大幫助,讓他透過迷霧,撥雲見山,直指內核。一直以來,他循道而行,遵從古訓,相信一幅臻美的畫作,源於兩份字,兩份畫,六份讀書實踐。為此,他博覽群書,廣採眾長,不斷深入自然,在自然大千中尋找靈感,提煉藝術精魂,加上多年的積澱,他的筆不見死筆,畫足見靈魂。他重太極筆法,又遵自然之道,將《易經》和《道德經》一脈傳承的思想體系融會貫通,熟練運用,深刻悟透陰陽既相互蘊含,又相互促生,相互轉化的道理。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與馮其庸先生)

藝術都在宣洩人格性情和內在靈魂,畫是一種表象,骨子裡的思維,所體現出來的即是一個人的品位等級、精神高度和思維深度,可謂畫為其人,畫為其化。他把喜馬拉雅、喀喇崑崙、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傾注了半世的苦樂、悲壯與豪情,全部抒寫在一座座高山,一棵棵胡楊上。他的書畫從工筆、花鳥、人物、山水到行草,各有建樹,畫風有雄厚大氣,有古雅沉靜,尤以胡楊氣質獨絕,震爍畫壇。

他筆下的山水既顯奇崛雄健,又具清華雅淡。一座山,陡拔威立,精神巍峨;一條龍脊線,雄風強健,昂首雲天,巍巍然,凜凜然,屹立於天地間,餘緒飄忽綿延,如蒼龍騰躍,似雄獅怒吼。蒼松立頂,深壑無底,幾簇紅葉燃亮江山,豪氣沖天中夾雜了一份柔軟。蒼嶺間,一條生命的源流垂落自雲端,騰起白霧,山谷蒙煙。江流奔湧,山河氣壯,整幅圖景,蒼然厚重,浩氣升騰。雒老先生用一隻穩健的筆,把畫的勢與氣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讓觀者讚歎臣服。沒有沉博的積澱、極高的審美視覺,創構不出如此高的立意。這幅《天高紅葉密.秋日勝春朝》,曾被世界《華人報》整版刊載評論。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1963年於烏魯木齊)

從此,喀喇崑崙就是他的生命,從英武青年到知命之年,入崑崙,歷硝煙,戍邊防,築天路,斗大漠,在生命的邊緣地帶錘鍊自己。三十六年,彈指揮間,喀喇崑崙讓茂盛的生命成長為鋼鐵戰士,磨礪為驍勇統帥,錘鍊成崑崙的骨骼和脊樑,半世風雲,鐵骨錚錚。

空喀山口,中印戰爭,戰功赫赫的殊榮並沒有讓他和戰友載譽沉溺,年輕的戰士們在共和國軍營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硝煙散盡,固守邊防成當務之要。1964年春,雒勝奉命下連住點,駐守喀喇崑崙邊防哨卡。從海拔5390米的天文點,到海拔5243米的邊防總卡,再到中國哨卡之最——海拔5908米的黃石崗,這一守便是一年,且在生命盡絕的黃石崗堅守完長達半年的慢慢寒冬。從此,中印邊界,喀喇崑崙腹地,中國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邊防哨卡神仙灣、河尾灘等多個哨卡都留下過他的背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信息洪荒的年代,在大多數人從未聽聞過“高山反應”為何物的時候,他和戰友在生命存活的邊緣地帶,在遠天之下的雪山冰嶺,用忠誠,用堅毅,用信仰站立成一尊雕像,一座豐碑,站立成喀喇崑崙的巍峨精神,剛正脊樑。無法想象,在用生命駐守的邊防一線,他和戰友是如何捱過漫漫寒冬,在山溝裡渴盼每天兩小時的陽光。近6000米的海拔,每一位戰士都經歷過吐汁嘔膽般嚴重的高山反應,無力、頭痛、噁心折磨著每一個存活的生命,勒緊繃帶是分散頭痛的慣常方式,由於四肢無力,正常的解手都會變得如產婦生子般艱難。這樣的高度,每一次呼吸都是粗重的,每一口食物都難以下嚥,每一米拔高都舉步維艱。冷硬的風和滿天飛雪,常常使眉毛鬍子都長出冰渣渣,臉蛋變成紅二團。這裡的身影寥寥無幾,卻讓人萬般敬仰。在生命的洪荒地帶,除了雪山冰河的流動聲,和腳下山谷中偶爾掠過的老鷹,他們是唯有的生命。或許,他們留下了地球祕境上人類最初始的腳印。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這是雒勝對哨卡環境的生動總結。也因了這個詼諧的順口溜,通過電視新聞,國人知道了喀喇崑崙,知道了神仙灣哨卡,知道了詼諧背後的嚴酷,對站在那裡的背影更敬仰一份。

酷寒地帶,冰雪之境,孤獨、思親是壓垮意志的一根稻草,雲端上的哨所,只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遙遠的家鄉親人在雲路阻隔之外。和平盛世下的我們,眼裡更多的是崑崙的巍峨雄峻,常年駐守邊防的戰士,讓稀薄的氧氣消耗著,讓肆虐的狂風摧毀著,讓無盡的寂寞吞噬著,讓滿目的洪荒蠶食著,信仰、意志、信念……哪一根精神支柱傾塌,生命或將隕滅。這裡的不少戰士都陪伴經歷過高原肺水腫的戰友越來越微弱的呼吸,生命在喀喇崑崙之巔一點點流逝,最終定格,只剩陣陣狂風呼嘯和山的冷峻。

生死嚴酷,生命可貴。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他們經歷過一場又一場悲痛,一次又一次離別。偉大與渺小、堅韌與脆弱,似乎都在這裡矛盾地存在著。他們用生命做基石,在崑崙之巔站起一個個莊嚴的背影,用堅韌書寫關於生命的證言!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生命禁區,堅守,不是一個簡單的詞,不是兩個簡單的字,是無盡的承受,是融入骨髓裡的信仰。在共和國五萬多公里的邊境線上,他們堅守著從天山以南柯孜勒蘇到喜馬拉雅普蘭縣,地球最恢宏地帶,一千多公里最艱苦的邊防線上近30個哨卡。這是他們心血的長城,生命的長城。在巨大的平靜地帶,他們真實地演繹著最波瀾壯闊的故事。

他們是站在中國脊樑上最美的背影。

1971年4月,在又一個漫長的冬季堅守後,雒勝從哨卡換防下山,第二天,愛人便生下長子。然而沒等好好享受一下初為人父的喜悅,沒給愛人熬兩頓熱湯,便接到部隊再次出發的命令,他只好收拾起對妻兒的萬般不捨,第四天,又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在一次次離別和長久的思念中,他忠誠地履行著軍人的天職。

哨卡上,和星星對話的日子裡,他體恤一線哨兵的寂寒不易,每一個邊防戰士眼裡露出的喜悅,是他任宣傳股長後,一次次深入哨卡的理由和動力。

崑崙以巍峨雄峻折服了世人,也以嚴酷無情淬礪著人的精神,冷峻之下,危機四伏。故事又回到1971年冬,遲來的雪降讓總卡首長生髮起在大雪封山之前再給前線官兵送一次溫暖的念頭。高原天氣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大山深處,先是勁風肆虐,冰雹混瀉,緊接著大雪紛飛,不多功夫,一天一地只剩下白茫茫一色,除了一隻鐵牛在緩慢爬行,冰雪空境中沒有任何生命的痕跡。隨海拔上升,氣溫陡降,天地凝固,路跡越來越難辨認,至天神達阪腳下,準備就地安營紮寨的戰士們,因大風、高海拔未生著火而吃雪臥冰。零下三四十度的徹骨寒境中,大家互相調侃,苦中作樂,在車下和楞坎背風處裹被而臥。天做房,地做床,厚厚雪被蓋身上。他們是崑崙嬌子,是自然之子。狂風夾雜大雪呼嘯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足有一米厚的積雪,埋藏了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雪白寂靜的世界和一些令人詫疑的孔洞。擔任此次行軍重任的雒勝股長,順著一個個因呼出熱氣而融化開的氣孔通道,從厚厚的積雪中刨出了戰友,所幸十餘人團隊均安然無恙。他們被暴風雪阻隔在險遠的天神達阪腳下,卻因未給哨卡戰士送到關懷而心生內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1983年7月在崑崙山工作照)

1984年,春節剛過,時任17團政委的雒勝又受命哈神線(哈瓦克——神仙灣哨卡)指揮,率領全團奔赴喀喇崑崙深處,和兄弟16團一起開山築路。千山空寂、萬里雪霜的季節,這裡忽然有了喧囂,有了沸騰,有了危崖險谷間、絕壁萬仞處忙碌的身影。寂靜了億萬年的大山炮聲隆隆,飛沙走石。十一萬發炮彈,合計上千噸炸藥,在戰士們的肩挑背扛中,從簡易的新藏線運送到施工地段。炮彈一次次在大山深處炸響,天路在一寸寸向前拓進。他們用鐵鍬、撬槓這些最原始的工具,修築著中國海拔最高、道路最險的邊防公路。朔風凜冽,寒冷徹骨,高強紫外線、超強體能消耗和劇烈高原反應鍛礪著每一個戰士的心身。從春到冬,從海拔4000米到5380米,從四五天縮短為2小時車程,結束了老路自三十里營房到神仙灣哨卡必須經紅柳灘——岔路口——天神達阪,遠達400公里的繞道、崎嶇、艱險和遙遠以及大半年封山期的冰雪隔絕。他帶領戰友們用生命鑿通了一條長達122公里,通往神仙灣哨所的天路,給生病的戰士接通了一條生死攸關的生命線。今天通向各哨卡的暢平快捷,是他們用生命打下的基石,他們是共和國不屈的脊樑,不朽的國魂。

在這一場艱苦卓絕、只有炮聲、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三名戰士險境犧牲,兩名戰士因嚴重高原反應長眠崑崙,雒勝政委幾次險情逃生。從勘路到修築,他耗盡心血,和戰友們在危崖絕壁間鑿出一條生命通道,加之前一年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喀喇崑崙深處完成從空喀山口到新藏線及班公措到尼亞格祖兩條共330公里的國防線,這一年,他們團受全軍盛讚,雒政委被樹為英雄典範,頭頂光環。而這一曲壯寫在喀喇崑崙深處高亢激昂、蕩氣迴腸的戰歌,背後的沉沉艱辛、滴滴血淚,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更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今天的三十里營房西山上,仍鐫刻著“高原勁旅,崑崙雄獅”八個大字,一代代衛疆拓路的忠魂和勇士,用生命對這至高讚譽做出最完美的註解。

又一段掠影定格:皮山縣,大漠南緣,他們隨地刨坑,分片建營,住在昏暗、潮溼、陰冷、浮塵嗆人的地窩子搞勞動生產。“皮山人民真辛苦,每天能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是對當時軍營生活的最好寫照。

服役三十六年間,從士兵到各級領導幹部,他十七次深入邊防一線,駐守哨所,開營建卡,關愛戰士,修路築橋,多則一年,少則十多天。他熟悉喀喇崑崙每一條溝,每一座峰,每一個達阪,每一個哨卡。從雲端上的哨所到地層下的穴窩,從崑崙之巔到大漠之南,從宏大隱脈到無垠沙海,三十六年,半生錘鍊,半世風雲,他把自己站成一座山,傲立蒼穹,立成一棵樹,硬骨橫秋。

何為信仰?信仰是一種源於心底的朝聖和徹骨的虔誠,是泰山壓肩,砥礪前行,是千難萬險,身心俱往。他們朝聖在舉手可攬月,俯身能摘星的喀喇崑崙之上,只為固邊強國,只為身後的祖國萬千人的和平與安寧。他們踏入了生命不能踏入之地,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忍耐了生命不能忍耐之苦,經歷了生命不能經歷之難,體悟了生命無法體悟之深,留下了比喀喇崑崙更偉岸的身影,也因此有了他畫筆下對大漠胡楊的千古風流滿紙酣暢淋漓地流瀉。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藝海無涯,硬骨橫秋

軍營中,曾用血肉之軀在巍巍崑崙之上築起一座精神豐碑,退役後,又用一管柔毫之筆抒寫胡楊錚錚鐵骨,烈烈氣韻。雒老先生把胡楊刻畫得超神入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

喀喇崑崙之源的雪水,滋養著他的生命,也浸潤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給了胡楊精神生命,更激發了他的藝術生命。他守護雪山,一如胡楊根植大漠,精神共振和鳴,讓他們氣脈相通。55歲,光榮退役,本該頤養天年的雒勝先生,又選擇了一條比雪山大漠更艱深的國畫之路,痛別了多年集郵、集石、集古幣的愛好,把精神全部投注在書畫學習創作之中,完成從軍營生涯到藝術人生的完美轉型。

擇一事,忠一生。自從選擇了書畫,二十多年來,他每天六點起床,孜孜不倦,苦學勤進,誠拜高師門下,臨摹歷代名家山水畫。這些給了他高屋建瓴的審美,讓他尊崇傳統,以保古法不失,又能復古創新。具備一定的基礎後,融進自己的思想、見解,形成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

這條路上,藝術導師馮其庸先生給了他莫大幫助,讓他透過迷霧,撥雲見山,直指內核。一直以來,他循道而行,遵從古訓,相信一幅臻美的畫作,源於兩份字,兩份畫,六份讀書實踐。為此,他博覽群書,廣採眾長,不斷深入自然,在自然大千中尋找靈感,提煉藝術精魂,加上多年的積澱,他的筆不見死筆,畫足見靈魂。他重太極筆法,又遵自然之道,將《易經》和《道德經》一脈傳承的思想體系融會貫通,熟練運用,深刻悟透陰陽既相互蘊含,又相互促生,相互轉化的道理。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與馮其庸先生)

藝術都在宣洩人格性情和內在靈魂,畫是一種表象,骨子裡的思維,所體現出來的即是一個人的品位等級、精神高度和思維深度,可謂畫為其人,畫為其化。他把喜馬拉雅、喀喇崑崙、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傾注了半世的苦樂、悲壯與豪情,全部抒寫在一座座高山,一棵棵胡楊上。他的書畫從工筆、花鳥、人物、山水到行草,各有建樹,畫風有雄厚大氣,有古雅沉靜,尤以胡楊氣質獨絕,震爍畫壇。

他筆下的山水既顯奇崛雄健,又具清華雅淡。一座山,陡拔威立,精神巍峨;一條龍脊線,雄風強健,昂首雲天,巍巍然,凜凜然,屹立於天地間,餘緒飄忽綿延,如蒼龍騰躍,似雄獅怒吼。蒼松立頂,深壑無底,幾簇紅葉燃亮江山,豪氣沖天中夾雜了一份柔軟。蒼嶺間,一條生命的源流垂落自雲端,騰起白霧,山谷蒙煙。江流奔湧,山河氣壯,整幅圖景,蒼然厚重,浩氣升騰。雒老先生用一隻穩健的筆,把畫的勢與氣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讓觀者讚歎臣服。沒有沉博的積澱、極高的審美視覺,創構不出如此高的立意。這幅《天高紅葉密.秋日勝春朝》,曾被世界《華人報》整版刊載評論。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吾將上下何所求》,他用肆意張揚的筆,揮就一個詩人對江河日下的堪憂,欲力挽狂瀾,又無力迴天,心中徒留一腔豪情和激昂無處釋放,悲憤難抑,無形無態。寥寥幾筆,大片留白,丟給人一個無限遐思的空間。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1963年於烏魯木齊)

從此,喀喇崑崙就是他的生命,從英武青年到知命之年,入崑崙,歷硝煙,戍邊防,築天路,斗大漠,在生命的邊緣地帶錘鍊自己。三十六年,彈指揮間,喀喇崑崙讓茂盛的生命成長為鋼鐵戰士,磨礪為驍勇統帥,錘鍊成崑崙的骨骼和脊樑,半世風雲,鐵骨錚錚。

空喀山口,中印戰爭,戰功赫赫的殊榮並沒有讓他和戰友載譽沉溺,年輕的戰士們在共和國軍營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硝煙散盡,固守邊防成當務之要。1964年春,雒勝奉命下連住點,駐守喀喇崑崙邊防哨卡。從海拔5390米的天文點,到海拔5243米的邊防總卡,再到中國哨卡之最——海拔5908米的黃石崗,這一守便是一年,且在生命盡絕的黃石崗堅守完長達半年的慢慢寒冬。從此,中印邊界,喀喇崑崙腹地,中國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邊防哨卡神仙灣、河尾灘等多個哨卡都留下過他的背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信息洪荒的年代,在大多數人從未聽聞過“高山反應”為何物的時候,他和戰友在生命存活的邊緣地帶,在遠天之下的雪山冰嶺,用忠誠,用堅毅,用信仰站立成一尊雕像,一座豐碑,站立成喀喇崑崙的巍峨精神,剛正脊樑。無法想象,在用生命駐守的邊防一線,他和戰友是如何捱過漫漫寒冬,在山溝裡渴盼每天兩小時的陽光。近6000米的海拔,每一位戰士都經歷過吐汁嘔膽般嚴重的高山反應,無力、頭痛、噁心折磨著每一個存活的生命,勒緊繃帶是分散頭痛的慣常方式,由於四肢無力,正常的解手都會變得如產婦生子般艱難。這樣的高度,每一次呼吸都是粗重的,每一口食物都難以下嚥,每一米拔高都舉步維艱。冷硬的風和滿天飛雪,常常使眉毛鬍子都長出冰渣渣,臉蛋變成紅二團。這裡的身影寥寥無幾,卻讓人萬般敬仰。在生命的洪荒地帶,除了雪山冰河的流動聲,和腳下山谷中偶爾掠過的老鷹,他們是唯有的生命。或許,他們留下了地球祕境上人類最初始的腳印。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這是雒勝對哨卡環境的生動總結。也因了這個詼諧的順口溜,通過電視新聞,國人知道了喀喇崑崙,知道了神仙灣哨卡,知道了詼諧背後的嚴酷,對站在那裡的背影更敬仰一份。

酷寒地帶,冰雪之境,孤獨、思親是壓垮意志的一根稻草,雲端上的哨所,只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遙遠的家鄉親人在雲路阻隔之外。和平盛世下的我們,眼裡更多的是崑崙的巍峨雄峻,常年駐守邊防的戰士,讓稀薄的氧氣消耗著,讓肆虐的狂風摧毀著,讓無盡的寂寞吞噬著,讓滿目的洪荒蠶食著,信仰、意志、信念……哪一根精神支柱傾塌,生命或將隕滅。這裡的不少戰士都陪伴經歷過高原肺水腫的戰友越來越微弱的呼吸,生命在喀喇崑崙之巔一點點流逝,最終定格,只剩陣陣狂風呼嘯和山的冷峻。

生死嚴酷,生命可貴。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他們經歷過一場又一場悲痛,一次又一次離別。偉大與渺小、堅韌與脆弱,似乎都在這裡矛盾地存在著。他們用生命做基石,在崑崙之巔站起一個個莊嚴的背影,用堅韌書寫關於生命的證言!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生命禁區,堅守,不是一個簡單的詞,不是兩個簡單的字,是無盡的承受,是融入骨髓裡的信仰。在共和國五萬多公里的邊境線上,他們堅守著從天山以南柯孜勒蘇到喜馬拉雅普蘭縣,地球最恢宏地帶,一千多公里最艱苦的邊防線上近30個哨卡。這是他們心血的長城,生命的長城。在巨大的平靜地帶,他們真實地演繹著最波瀾壯闊的故事。

他們是站在中國脊樑上最美的背影。

1971年4月,在又一個漫長的冬季堅守後,雒勝從哨卡換防下山,第二天,愛人便生下長子。然而沒等好好享受一下初為人父的喜悅,沒給愛人熬兩頓熱湯,便接到部隊再次出發的命令,他只好收拾起對妻兒的萬般不捨,第四天,又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在一次次離別和長久的思念中,他忠誠地履行著軍人的天職。

哨卡上,和星星對話的日子裡,他體恤一線哨兵的寂寒不易,每一個邊防戰士眼裡露出的喜悅,是他任宣傳股長後,一次次深入哨卡的理由和動力。

崑崙以巍峨雄峻折服了世人,也以嚴酷無情淬礪著人的精神,冷峻之下,危機四伏。故事又回到1971年冬,遲來的雪降讓總卡首長生髮起在大雪封山之前再給前線官兵送一次溫暖的念頭。高原天氣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大山深處,先是勁風肆虐,冰雹混瀉,緊接著大雪紛飛,不多功夫,一天一地只剩下白茫茫一色,除了一隻鐵牛在緩慢爬行,冰雪空境中沒有任何生命的痕跡。隨海拔上升,氣溫陡降,天地凝固,路跡越來越難辨認,至天神達阪腳下,準備就地安營紮寨的戰士們,因大風、高海拔未生著火而吃雪臥冰。零下三四十度的徹骨寒境中,大家互相調侃,苦中作樂,在車下和楞坎背風處裹被而臥。天做房,地做床,厚厚雪被蓋身上。他們是崑崙嬌子,是自然之子。狂風夾雜大雪呼嘯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足有一米厚的積雪,埋藏了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雪白寂靜的世界和一些令人詫疑的孔洞。擔任此次行軍重任的雒勝股長,順著一個個因呼出熱氣而融化開的氣孔通道,從厚厚的積雪中刨出了戰友,所幸十餘人團隊均安然無恙。他們被暴風雪阻隔在險遠的天神達阪腳下,卻因未給哨卡戰士送到關懷而心生內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1983年7月在崑崙山工作照)

1984年,春節剛過,時任17團政委的雒勝又受命哈神線(哈瓦克——神仙灣哨卡)指揮,率領全團奔赴喀喇崑崙深處,和兄弟16團一起開山築路。千山空寂、萬里雪霜的季節,這裡忽然有了喧囂,有了沸騰,有了危崖險谷間、絕壁萬仞處忙碌的身影。寂靜了億萬年的大山炮聲隆隆,飛沙走石。十一萬發炮彈,合計上千噸炸藥,在戰士們的肩挑背扛中,從簡易的新藏線運送到施工地段。炮彈一次次在大山深處炸響,天路在一寸寸向前拓進。他們用鐵鍬、撬槓這些最原始的工具,修築著中國海拔最高、道路最險的邊防公路。朔風凜冽,寒冷徹骨,高強紫外線、超強體能消耗和劇烈高原反應鍛礪著每一個戰士的心身。從春到冬,從海拔4000米到5380米,從四五天縮短為2小時車程,結束了老路自三十里營房到神仙灣哨卡必須經紅柳灘——岔路口——天神達阪,遠達400公里的繞道、崎嶇、艱險和遙遠以及大半年封山期的冰雪隔絕。他帶領戰友們用生命鑿通了一條長達122公里,通往神仙灣哨所的天路,給生病的戰士接通了一條生死攸關的生命線。今天通向各哨卡的暢平快捷,是他們用生命打下的基石,他們是共和國不屈的脊樑,不朽的國魂。

在這一場艱苦卓絕、只有炮聲、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三名戰士險境犧牲,兩名戰士因嚴重高原反應長眠崑崙,雒勝政委幾次險情逃生。從勘路到修築,他耗盡心血,和戰友們在危崖絕壁間鑿出一條生命通道,加之前一年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喀喇崑崙深處完成從空喀山口到新藏線及班公措到尼亞格祖兩條共330公里的國防線,這一年,他們團受全軍盛讚,雒政委被樹為英雄典範,頭頂光環。而這一曲壯寫在喀喇崑崙深處高亢激昂、蕩氣迴腸的戰歌,背後的沉沉艱辛、滴滴血淚,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更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今天的三十里營房西山上,仍鐫刻著“高原勁旅,崑崙雄獅”八個大字,一代代衛疆拓路的忠魂和勇士,用生命對這至高讚譽做出最完美的註解。

又一段掠影定格:皮山縣,大漠南緣,他們隨地刨坑,分片建營,住在昏暗、潮溼、陰冷、浮塵嗆人的地窩子搞勞動生產。“皮山人民真辛苦,每天能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是對當時軍營生活的最好寫照。

服役三十六年間,從士兵到各級領導幹部,他十七次深入邊防一線,駐守哨所,開營建卡,關愛戰士,修路築橋,多則一年,少則十多天。他熟悉喀喇崑崙每一條溝,每一座峰,每一個達阪,每一個哨卡。從雲端上的哨所到地層下的穴窩,從崑崙之巔到大漠之南,從宏大隱脈到無垠沙海,三十六年,半生錘鍊,半世風雲,他把自己站成一座山,傲立蒼穹,立成一棵樹,硬骨橫秋。

何為信仰?信仰是一種源於心底的朝聖和徹骨的虔誠,是泰山壓肩,砥礪前行,是千難萬險,身心俱往。他們朝聖在舉手可攬月,俯身能摘星的喀喇崑崙之上,只為固邊強國,只為身後的祖國萬千人的和平與安寧。他們踏入了生命不能踏入之地,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忍耐了生命不能忍耐之苦,經歷了生命不能經歷之難,體悟了生命無法體悟之深,留下了比喀喇崑崙更偉岸的身影,也因此有了他畫筆下對大漠胡楊的千古風流滿紙酣暢淋漓地流瀉。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藝海無涯,硬骨橫秋

軍營中,曾用血肉之軀在巍巍崑崙之上築起一座精神豐碑,退役後,又用一管柔毫之筆抒寫胡楊錚錚鐵骨,烈烈氣韻。雒老先生把胡楊刻畫得超神入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

喀喇崑崙之源的雪水,滋養著他的生命,也浸潤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給了胡楊精神生命,更激發了他的藝術生命。他守護雪山,一如胡楊根植大漠,精神共振和鳴,讓他們氣脈相通。55歲,光榮退役,本該頤養天年的雒勝先生,又選擇了一條比雪山大漠更艱深的國畫之路,痛別了多年集郵、集石、集古幣的愛好,把精神全部投注在書畫學習創作之中,完成從軍營生涯到藝術人生的完美轉型。

擇一事,忠一生。自從選擇了書畫,二十多年來,他每天六點起床,孜孜不倦,苦學勤進,誠拜高師門下,臨摹歷代名家山水畫。這些給了他高屋建瓴的審美,讓他尊崇傳統,以保古法不失,又能復古創新。具備一定的基礎後,融進自己的思想、見解,形成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

這條路上,藝術導師馮其庸先生給了他莫大幫助,讓他透過迷霧,撥雲見山,直指內核。一直以來,他循道而行,遵從古訓,相信一幅臻美的畫作,源於兩份字,兩份畫,六份讀書實踐。為此,他博覽群書,廣採眾長,不斷深入自然,在自然大千中尋找靈感,提煉藝術精魂,加上多年的積澱,他的筆不見死筆,畫足見靈魂。他重太極筆法,又遵自然之道,將《易經》和《道德經》一脈傳承的思想體系融會貫通,熟練運用,深刻悟透陰陽既相互蘊含,又相互促生,相互轉化的道理。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與馮其庸先生)

藝術都在宣洩人格性情和內在靈魂,畫是一種表象,骨子裡的思維,所體現出來的即是一個人的品位等級、精神高度和思維深度,可謂畫為其人,畫為其化。他把喜馬拉雅、喀喇崑崙、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傾注了半世的苦樂、悲壯與豪情,全部抒寫在一座座高山,一棵棵胡楊上。他的書畫從工筆、花鳥、人物、山水到行草,各有建樹,畫風有雄厚大氣,有古雅沉靜,尤以胡楊氣質獨絕,震爍畫壇。

他筆下的山水既顯奇崛雄健,又具清華雅淡。一座山,陡拔威立,精神巍峨;一條龍脊線,雄風強健,昂首雲天,巍巍然,凜凜然,屹立於天地間,餘緒飄忽綿延,如蒼龍騰躍,似雄獅怒吼。蒼松立頂,深壑無底,幾簇紅葉燃亮江山,豪氣沖天中夾雜了一份柔軟。蒼嶺間,一條生命的源流垂落自雲端,騰起白霧,山谷蒙煙。江流奔湧,山河氣壯,整幅圖景,蒼然厚重,浩氣升騰。雒老先生用一隻穩健的筆,把畫的勢與氣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讓觀者讚歎臣服。沒有沉博的積澱、極高的審美視覺,創構不出如此高的立意。這幅《天高紅葉密.秋日勝春朝》,曾被世界《華人報》整版刊載評論。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吾將上下何所求》,他用肆意張揚的筆,揮就一個詩人對江河日下的堪憂,欲力挽狂瀾,又無力迴天,心中徒留一腔豪情和激昂無處釋放,悲憤難抑,無形無態。寥寥幾筆,大片留白,丟給人一個無限遐思的空間。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作為國人的精神載體和符號象徵,他厚積薄發,把多年來對生命的體驗,對生活的感悟都釋放到一張張宣紙上。他對胡楊繪畫有著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因為他潛隱了胡楊硬骨的特質。“不與萬物爭風流,荒原大漠度春秋。乾旱少雨不枯萎,霜侵雪壓不低頭。”這是他眼裡的胡楊風骨,也是他一輩子的精神基調。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次次,他深入胡楊林區,踏遍天山南北,大漠腹地,造訪胡楊神韻。當對胡楊的理解足夠深刻,足夠透徹之時,畫筆下便有了噴薄而出的激情,每每此時,便進入物我兩忘、隨心所欲的逍遙之境,也便有了他畫筆下一幅幅令人傾倒,讓人陶醉的胡楊神韻,有了胡楊所折射出浩氣充塞的生命形象。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1963年於烏魯木齊)

從此,喀喇崑崙就是他的生命,從英武青年到知命之年,入崑崙,歷硝煙,戍邊防,築天路,斗大漠,在生命的邊緣地帶錘鍊自己。三十六年,彈指揮間,喀喇崑崙讓茂盛的生命成長為鋼鐵戰士,磨礪為驍勇統帥,錘鍊成崑崙的骨骼和脊樑,半世風雲,鐵骨錚錚。

空喀山口,中印戰爭,戰功赫赫的殊榮並沒有讓他和戰友載譽沉溺,年輕的戰士們在共和國軍營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硝煙散盡,固守邊防成當務之要。1964年春,雒勝奉命下連住點,駐守喀喇崑崙邊防哨卡。從海拔5390米的天文點,到海拔5243米的邊防總卡,再到中國哨卡之最——海拔5908米的黃石崗,這一守便是一年,且在生命盡絕的黃石崗堅守完長達半年的慢慢寒冬。從此,中印邊界,喀喇崑崙腹地,中國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邊防哨卡神仙灣、河尾灘等多個哨卡都留下過他的背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信息洪荒的年代,在大多數人從未聽聞過“高山反應”為何物的時候,他和戰友在生命存活的邊緣地帶,在遠天之下的雪山冰嶺,用忠誠,用堅毅,用信仰站立成一尊雕像,一座豐碑,站立成喀喇崑崙的巍峨精神,剛正脊樑。無法想象,在用生命駐守的邊防一線,他和戰友是如何捱過漫漫寒冬,在山溝裡渴盼每天兩小時的陽光。近6000米的海拔,每一位戰士都經歷過吐汁嘔膽般嚴重的高山反應,無力、頭痛、噁心折磨著每一個存活的生命,勒緊繃帶是分散頭痛的慣常方式,由於四肢無力,正常的解手都會變得如產婦生子般艱難。這樣的高度,每一次呼吸都是粗重的,每一口食物都難以下嚥,每一米拔高都舉步維艱。冷硬的風和滿天飛雪,常常使眉毛鬍子都長出冰渣渣,臉蛋變成紅二團。這裡的身影寥寥無幾,卻讓人萬般敬仰。在生命的洪荒地帶,除了雪山冰河的流動聲,和腳下山谷中偶爾掠過的老鷹,他們是唯有的生命。或許,他們留下了地球祕境上人類最初始的腳印。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這是雒勝對哨卡環境的生動總結。也因了這個詼諧的順口溜,通過電視新聞,國人知道了喀喇崑崙,知道了神仙灣哨卡,知道了詼諧背後的嚴酷,對站在那裡的背影更敬仰一份。

酷寒地帶,冰雪之境,孤獨、思親是壓垮意志的一根稻草,雲端上的哨所,只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遙遠的家鄉親人在雲路阻隔之外。和平盛世下的我們,眼裡更多的是崑崙的巍峨雄峻,常年駐守邊防的戰士,讓稀薄的氧氣消耗著,讓肆虐的狂風摧毀著,讓無盡的寂寞吞噬著,讓滿目的洪荒蠶食著,信仰、意志、信念……哪一根精神支柱傾塌,生命或將隕滅。這裡的不少戰士都陪伴經歷過高原肺水腫的戰友越來越微弱的呼吸,生命在喀喇崑崙之巔一點點流逝,最終定格,只剩陣陣狂風呼嘯和山的冷峻。

生死嚴酷,生命可貴。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他們經歷過一場又一場悲痛,一次又一次離別。偉大與渺小、堅韌與脆弱,似乎都在這裡矛盾地存在著。他們用生命做基石,在崑崙之巔站起一個個莊嚴的背影,用堅韌書寫關於生命的證言!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生命禁區,堅守,不是一個簡單的詞,不是兩個簡單的字,是無盡的承受,是融入骨髓裡的信仰。在共和國五萬多公里的邊境線上,他們堅守著從天山以南柯孜勒蘇到喜馬拉雅普蘭縣,地球最恢宏地帶,一千多公里最艱苦的邊防線上近30個哨卡。這是他們心血的長城,生命的長城。在巨大的平靜地帶,他們真實地演繹著最波瀾壯闊的故事。

他們是站在中國脊樑上最美的背影。

1971年4月,在又一個漫長的冬季堅守後,雒勝從哨卡換防下山,第二天,愛人便生下長子。然而沒等好好享受一下初為人父的喜悅,沒給愛人熬兩頓熱湯,便接到部隊再次出發的命令,他只好收拾起對妻兒的萬般不捨,第四天,又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在一次次離別和長久的思念中,他忠誠地履行著軍人的天職。

哨卡上,和星星對話的日子裡,他體恤一線哨兵的寂寒不易,每一個邊防戰士眼裡露出的喜悅,是他任宣傳股長後,一次次深入哨卡的理由和動力。

崑崙以巍峨雄峻折服了世人,也以嚴酷無情淬礪著人的精神,冷峻之下,危機四伏。故事又回到1971年冬,遲來的雪降讓總卡首長生髮起在大雪封山之前再給前線官兵送一次溫暖的念頭。高原天氣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大山深處,先是勁風肆虐,冰雹混瀉,緊接著大雪紛飛,不多功夫,一天一地只剩下白茫茫一色,除了一隻鐵牛在緩慢爬行,冰雪空境中沒有任何生命的痕跡。隨海拔上升,氣溫陡降,天地凝固,路跡越來越難辨認,至天神達阪腳下,準備就地安營紮寨的戰士們,因大風、高海拔未生著火而吃雪臥冰。零下三四十度的徹骨寒境中,大家互相調侃,苦中作樂,在車下和楞坎背風處裹被而臥。天做房,地做床,厚厚雪被蓋身上。他們是崑崙嬌子,是自然之子。狂風夾雜大雪呼嘯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足有一米厚的積雪,埋藏了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雪白寂靜的世界和一些令人詫疑的孔洞。擔任此次行軍重任的雒勝股長,順著一個個因呼出熱氣而融化開的氣孔通道,從厚厚的積雪中刨出了戰友,所幸十餘人團隊均安然無恙。他們被暴風雪阻隔在險遠的天神達阪腳下,卻因未給哨卡戰士送到關懷而心生內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1983年7月在崑崙山工作照)

1984年,春節剛過,時任17團政委的雒勝又受命哈神線(哈瓦克——神仙灣哨卡)指揮,率領全團奔赴喀喇崑崙深處,和兄弟16團一起開山築路。千山空寂、萬里雪霜的季節,這裡忽然有了喧囂,有了沸騰,有了危崖險谷間、絕壁萬仞處忙碌的身影。寂靜了億萬年的大山炮聲隆隆,飛沙走石。十一萬發炮彈,合計上千噸炸藥,在戰士們的肩挑背扛中,從簡易的新藏線運送到施工地段。炮彈一次次在大山深處炸響,天路在一寸寸向前拓進。他們用鐵鍬、撬槓這些最原始的工具,修築著中國海拔最高、道路最險的邊防公路。朔風凜冽,寒冷徹骨,高強紫外線、超強體能消耗和劇烈高原反應鍛礪著每一個戰士的心身。從春到冬,從海拔4000米到5380米,從四五天縮短為2小時車程,結束了老路自三十里營房到神仙灣哨卡必須經紅柳灘——岔路口——天神達阪,遠達400公里的繞道、崎嶇、艱險和遙遠以及大半年封山期的冰雪隔絕。他帶領戰友們用生命鑿通了一條長達122公里,通往神仙灣哨所的天路,給生病的戰士接通了一條生死攸關的生命線。今天通向各哨卡的暢平快捷,是他們用生命打下的基石,他們是共和國不屈的脊樑,不朽的國魂。

在這一場艱苦卓絕、只有炮聲、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三名戰士險境犧牲,兩名戰士因嚴重高原反應長眠崑崙,雒勝政委幾次險情逃生。從勘路到修築,他耗盡心血,和戰友們在危崖絕壁間鑿出一條生命通道,加之前一年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喀喇崑崙深處完成從空喀山口到新藏線及班公措到尼亞格祖兩條共330公里的國防線,這一年,他們團受全軍盛讚,雒政委被樹為英雄典範,頭頂光環。而這一曲壯寫在喀喇崑崙深處高亢激昂、蕩氣迴腸的戰歌,背後的沉沉艱辛、滴滴血淚,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更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今天的三十里營房西山上,仍鐫刻著“高原勁旅,崑崙雄獅”八個大字,一代代衛疆拓路的忠魂和勇士,用生命對這至高讚譽做出最完美的註解。

又一段掠影定格:皮山縣,大漠南緣,他們隨地刨坑,分片建營,住在昏暗、潮溼、陰冷、浮塵嗆人的地窩子搞勞動生產。“皮山人民真辛苦,每天能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是對當時軍營生活的最好寫照。

服役三十六年間,從士兵到各級領導幹部,他十七次深入邊防一線,駐守哨所,開營建卡,關愛戰士,修路築橋,多則一年,少則十多天。他熟悉喀喇崑崙每一條溝,每一座峰,每一個達阪,每一個哨卡。從雲端上的哨所到地層下的穴窩,從崑崙之巔到大漠之南,從宏大隱脈到無垠沙海,三十六年,半生錘鍊,半世風雲,他把自己站成一座山,傲立蒼穹,立成一棵樹,硬骨橫秋。

何為信仰?信仰是一種源於心底的朝聖和徹骨的虔誠,是泰山壓肩,砥礪前行,是千難萬險,身心俱往。他們朝聖在舉手可攬月,俯身能摘星的喀喇崑崙之上,只為固邊強國,只為身後的祖國萬千人的和平與安寧。他們踏入了生命不能踏入之地,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忍耐了生命不能忍耐之苦,經歷了生命不能經歷之難,體悟了生命無法體悟之深,留下了比喀喇崑崙更偉岸的身影,也因此有了他畫筆下對大漠胡楊的千古風流滿紙酣暢淋漓地流瀉。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藝海無涯,硬骨橫秋

軍營中,曾用血肉之軀在巍巍崑崙之上築起一座精神豐碑,退役後,又用一管柔毫之筆抒寫胡楊錚錚鐵骨,烈烈氣韻。雒老先生把胡楊刻畫得超神入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

喀喇崑崙之源的雪水,滋養著他的生命,也浸潤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給了胡楊精神生命,更激發了他的藝術生命。他守護雪山,一如胡楊根植大漠,精神共振和鳴,讓他們氣脈相通。55歲,光榮退役,本該頤養天年的雒勝先生,又選擇了一條比雪山大漠更艱深的國畫之路,痛別了多年集郵、集石、集古幣的愛好,把精神全部投注在書畫學習創作之中,完成從軍營生涯到藝術人生的完美轉型。

擇一事,忠一生。自從選擇了書畫,二十多年來,他每天六點起床,孜孜不倦,苦學勤進,誠拜高師門下,臨摹歷代名家山水畫。這些給了他高屋建瓴的審美,讓他尊崇傳統,以保古法不失,又能復古創新。具備一定的基礎後,融進自己的思想、見解,形成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

這條路上,藝術導師馮其庸先生給了他莫大幫助,讓他透過迷霧,撥雲見山,直指內核。一直以來,他循道而行,遵從古訓,相信一幅臻美的畫作,源於兩份字,兩份畫,六份讀書實踐。為此,他博覽群書,廣採眾長,不斷深入自然,在自然大千中尋找靈感,提煉藝術精魂,加上多年的積澱,他的筆不見死筆,畫足見靈魂。他重太極筆法,又遵自然之道,將《易經》和《道德經》一脈傳承的思想體系融會貫通,熟練運用,深刻悟透陰陽既相互蘊含,又相互促生,相互轉化的道理。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與馮其庸先生)

藝術都在宣洩人格性情和內在靈魂,畫是一種表象,骨子裡的思維,所體現出來的即是一個人的品位等級、精神高度和思維深度,可謂畫為其人,畫為其化。他把喜馬拉雅、喀喇崑崙、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傾注了半世的苦樂、悲壯與豪情,全部抒寫在一座座高山,一棵棵胡楊上。他的書畫從工筆、花鳥、人物、山水到行草,各有建樹,畫風有雄厚大氣,有古雅沉靜,尤以胡楊氣質獨絕,震爍畫壇。

他筆下的山水既顯奇崛雄健,又具清華雅淡。一座山,陡拔威立,精神巍峨;一條龍脊線,雄風強健,昂首雲天,巍巍然,凜凜然,屹立於天地間,餘緒飄忽綿延,如蒼龍騰躍,似雄獅怒吼。蒼松立頂,深壑無底,幾簇紅葉燃亮江山,豪氣沖天中夾雜了一份柔軟。蒼嶺間,一條生命的源流垂落自雲端,騰起白霧,山谷蒙煙。江流奔湧,山河氣壯,整幅圖景,蒼然厚重,浩氣升騰。雒老先生用一隻穩健的筆,把畫的勢與氣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讓觀者讚歎臣服。沒有沉博的積澱、極高的審美視覺,創構不出如此高的立意。這幅《天高紅葉密.秋日勝春朝》,曾被世界《華人報》整版刊載評論。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吾將上下何所求》,他用肆意張揚的筆,揮就一個詩人對江河日下的堪憂,欲力挽狂瀾,又無力迴天,心中徒留一腔豪情和激昂無處釋放,悲憤難抑,無形無態。寥寥幾筆,大片留白,丟給人一個無限遐思的空間。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作為國人的精神載體和符號象徵,他厚積薄發,把多年來對生命的體驗,對生活的感悟都釋放到一張張宣紙上。他對胡楊繪畫有著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因為他潛隱了胡楊硬骨的特質。“不與萬物爭風流,荒原大漠度春秋。乾旱少雨不枯萎,霜侵雪壓不低頭。”這是他眼裡的胡楊風骨,也是他一輩子的精神基調。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次次,他深入胡楊林區,踏遍天山南北,大漠腹地,造訪胡楊神韻。當對胡楊的理解足夠深刻,足夠透徹之時,畫筆下便有了噴薄而出的激情,每每此時,便進入物我兩忘、隨心所欲的逍遙之境,也便有了他畫筆下一幅幅令人傾倒,讓人陶醉的胡楊神韻,有了胡楊所折射出浩氣充塞的生命形象。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戎馬半生,他把命給了信仰,給了崑崙和大漠。橫戈立馬,雄姿勃發,與其說他在畫胡楊,不如說他在借胡楊抒寫自己。他將高濃度的情感抒發在胡楊的錚錚傲骨中,這是一種流瀉於筆端的生命存在,也是兩種生命形象的精神和鳴與重疊。讀他的胡楊,在每一個將枯的生命裡又能讀到生命的力量。他將胡楊的根枝形態、精神風貌、氣質神韻抒發得淋漓盡致。他筆下的胡楊大都風骨昂然,氣格凜凜。每一個枝幹都鯤鵬展翅,每一個洞穴都滄桑千古,每一處瘢痕都風霜歷盡,每一根殘斷都是生命的抗爭,悲壯的寫實。沒有哪一種生命能如此蘊藏一種精神:千年不死大漠魂,千古還留不倒身,千載猶存傲世骨,千秋不朽是龍根。

唯有大漠胡楊,唯有他畫筆下的胡楊。

《硬骨橫秋.傲立蒼穹》無需喧譁,無需嬌飾,無需濃烈。整幅圖景,一重墨色,蒼勁感、雄渾感、力量感凸現,一副歲月磨礪摧折後的滄桑,一種非千重積壓、萬般錘鍊才有的模樣全然呈現,曾經的風華崢嶸都成過往煙雲,唯有傲骨凜然威然。看到它,如看到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滿刻歲月的皺紋,又通達睿智。每一個疤痕即是一次劫難,每一枝殘斷都是一種熔鍊,每一縷褶皺都需非凡的積澱。容貌粗礪無華,身姿盤根扭錯。他的筆將每一棵死的胡楊都畫活了,都賦予精神意義,縱使斷殘之軀,也蒼美浸魂。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1963年於烏魯木齊)

從此,喀喇崑崙就是他的生命,從英武青年到知命之年,入崑崙,歷硝煙,戍邊防,築天路,斗大漠,在生命的邊緣地帶錘鍊自己。三十六年,彈指揮間,喀喇崑崙讓茂盛的生命成長為鋼鐵戰士,磨礪為驍勇統帥,錘鍊成崑崙的骨骼和脊樑,半世風雲,鐵骨錚錚。

空喀山口,中印戰爭,戰功赫赫的殊榮並沒有讓他和戰友載譽沉溺,年輕的戰士們在共和國軍營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硝煙散盡,固守邊防成當務之要。1964年春,雒勝奉命下連住點,駐守喀喇崑崙邊防哨卡。從海拔5390米的天文點,到海拔5243米的邊防總卡,再到中國哨卡之最——海拔5908米的黃石崗,這一守便是一年,且在生命盡絕的黃石崗堅守完長達半年的慢慢寒冬。從此,中印邊界,喀喇崑崙腹地,中國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邊防哨卡神仙灣、河尾灘等多個哨卡都留下過他的背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信息洪荒的年代,在大多數人從未聽聞過“高山反應”為何物的時候,他和戰友在生命存活的邊緣地帶,在遠天之下的雪山冰嶺,用忠誠,用堅毅,用信仰站立成一尊雕像,一座豐碑,站立成喀喇崑崙的巍峨精神,剛正脊樑。無法想象,在用生命駐守的邊防一線,他和戰友是如何捱過漫漫寒冬,在山溝裡渴盼每天兩小時的陽光。近6000米的海拔,每一位戰士都經歷過吐汁嘔膽般嚴重的高山反應,無力、頭痛、噁心折磨著每一個存活的生命,勒緊繃帶是分散頭痛的慣常方式,由於四肢無力,正常的解手都會變得如產婦生子般艱難。這樣的高度,每一次呼吸都是粗重的,每一口食物都難以下嚥,每一米拔高都舉步維艱。冷硬的風和滿天飛雪,常常使眉毛鬍子都長出冰渣渣,臉蛋變成紅二團。這裡的身影寥寥無幾,卻讓人萬般敬仰。在生命的洪荒地帶,除了雪山冰河的流動聲,和腳下山谷中偶爾掠過的老鷹,他們是唯有的生命。或許,他們留下了地球祕境上人類最初始的腳印。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這是雒勝對哨卡環境的生動總結。也因了這個詼諧的順口溜,通過電視新聞,國人知道了喀喇崑崙,知道了神仙灣哨卡,知道了詼諧背後的嚴酷,對站在那裡的背影更敬仰一份。

酷寒地帶,冰雪之境,孤獨、思親是壓垮意志的一根稻草,雲端上的哨所,只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遙遠的家鄉親人在雲路阻隔之外。和平盛世下的我們,眼裡更多的是崑崙的巍峨雄峻,常年駐守邊防的戰士,讓稀薄的氧氣消耗著,讓肆虐的狂風摧毀著,讓無盡的寂寞吞噬著,讓滿目的洪荒蠶食著,信仰、意志、信念……哪一根精神支柱傾塌,生命或將隕滅。這裡的不少戰士都陪伴經歷過高原肺水腫的戰友越來越微弱的呼吸,生命在喀喇崑崙之巔一點點流逝,最終定格,只剩陣陣狂風呼嘯和山的冷峻。

生死嚴酷,生命可貴。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他們經歷過一場又一場悲痛,一次又一次離別。偉大與渺小、堅韌與脆弱,似乎都在這裡矛盾地存在著。他們用生命做基石,在崑崙之巔站起一個個莊嚴的背影,用堅韌書寫關於生命的證言!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生命禁區,堅守,不是一個簡單的詞,不是兩個簡單的字,是無盡的承受,是融入骨髓裡的信仰。在共和國五萬多公里的邊境線上,他們堅守著從天山以南柯孜勒蘇到喜馬拉雅普蘭縣,地球最恢宏地帶,一千多公里最艱苦的邊防線上近30個哨卡。這是他們心血的長城,生命的長城。在巨大的平靜地帶,他們真實地演繹著最波瀾壯闊的故事。

他們是站在中國脊樑上最美的背影。

1971年4月,在又一個漫長的冬季堅守後,雒勝從哨卡換防下山,第二天,愛人便生下長子。然而沒等好好享受一下初為人父的喜悅,沒給愛人熬兩頓熱湯,便接到部隊再次出發的命令,他只好收拾起對妻兒的萬般不捨,第四天,又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在一次次離別和長久的思念中,他忠誠地履行著軍人的天職。

哨卡上,和星星對話的日子裡,他體恤一線哨兵的寂寒不易,每一個邊防戰士眼裡露出的喜悅,是他任宣傳股長後,一次次深入哨卡的理由和動力。

崑崙以巍峨雄峻折服了世人,也以嚴酷無情淬礪著人的精神,冷峻之下,危機四伏。故事又回到1971年冬,遲來的雪降讓總卡首長生髮起在大雪封山之前再給前線官兵送一次溫暖的念頭。高原天氣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大山深處,先是勁風肆虐,冰雹混瀉,緊接著大雪紛飛,不多功夫,一天一地只剩下白茫茫一色,除了一隻鐵牛在緩慢爬行,冰雪空境中沒有任何生命的痕跡。隨海拔上升,氣溫陡降,天地凝固,路跡越來越難辨認,至天神達阪腳下,準備就地安營紮寨的戰士們,因大風、高海拔未生著火而吃雪臥冰。零下三四十度的徹骨寒境中,大家互相調侃,苦中作樂,在車下和楞坎背風處裹被而臥。天做房,地做床,厚厚雪被蓋身上。他們是崑崙嬌子,是自然之子。狂風夾雜大雪呼嘯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足有一米厚的積雪,埋藏了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雪白寂靜的世界和一些令人詫疑的孔洞。擔任此次行軍重任的雒勝股長,順著一個個因呼出熱氣而融化開的氣孔通道,從厚厚的積雪中刨出了戰友,所幸十餘人團隊均安然無恙。他們被暴風雪阻隔在險遠的天神達阪腳下,卻因未給哨卡戰士送到關懷而心生內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1983年7月在崑崙山工作照)

1984年,春節剛過,時任17團政委的雒勝又受命哈神線(哈瓦克——神仙灣哨卡)指揮,率領全團奔赴喀喇崑崙深處,和兄弟16團一起開山築路。千山空寂、萬里雪霜的季節,這裡忽然有了喧囂,有了沸騰,有了危崖險谷間、絕壁萬仞處忙碌的身影。寂靜了億萬年的大山炮聲隆隆,飛沙走石。十一萬發炮彈,合計上千噸炸藥,在戰士們的肩挑背扛中,從簡易的新藏線運送到施工地段。炮彈一次次在大山深處炸響,天路在一寸寸向前拓進。他們用鐵鍬、撬槓這些最原始的工具,修築著中國海拔最高、道路最險的邊防公路。朔風凜冽,寒冷徹骨,高強紫外線、超強體能消耗和劇烈高原反應鍛礪著每一個戰士的心身。從春到冬,從海拔4000米到5380米,從四五天縮短為2小時車程,結束了老路自三十里營房到神仙灣哨卡必須經紅柳灘——岔路口——天神達阪,遠達400公里的繞道、崎嶇、艱險和遙遠以及大半年封山期的冰雪隔絕。他帶領戰友們用生命鑿通了一條長達122公里,通往神仙灣哨所的天路,給生病的戰士接通了一條生死攸關的生命線。今天通向各哨卡的暢平快捷,是他們用生命打下的基石,他們是共和國不屈的脊樑,不朽的國魂。

在這一場艱苦卓絕、只有炮聲、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三名戰士險境犧牲,兩名戰士因嚴重高原反應長眠崑崙,雒勝政委幾次險情逃生。從勘路到修築,他耗盡心血,和戰友們在危崖絕壁間鑿出一條生命通道,加之前一年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喀喇崑崙深處完成從空喀山口到新藏線及班公措到尼亞格祖兩條共330公里的國防線,這一年,他們團受全軍盛讚,雒政委被樹為英雄典範,頭頂光環。而這一曲壯寫在喀喇崑崙深處高亢激昂、蕩氣迴腸的戰歌,背後的沉沉艱辛、滴滴血淚,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更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今天的三十里營房西山上,仍鐫刻著“高原勁旅,崑崙雄獅”八個大字,一代代衛疆拓路的忠魂和勇士,用生命對這至高讚譽做出最完美的註解。

又一段掠影定格:皮山縣,大漠南緣,他們隨地刨坑,分片建營,住在昏暗、潮溼、陰冷、浮塵嗆人的地窩子搞勞動生產。“皮山人民真辛苦,每天能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是對當時軍營生活的最好寫照。

服役三十六年間,從士兵到各級領導幹部,他十七次深入邊防一線,駐守哨所,開營建卡,關愛戰士,修路築橋,多則一年,少則十多天。他熟悉喀喇崑崙每一條溝,每一座峰,每一個達阪,每一個哨卡。從雲端上的哨所到地層下的穴窩,從崑崙之巔到大漠之南,從宏大隱脈到無垠沙海,三十六年,半生錘鍊,半世風雲,他把自己站成一座山,傲立蒼穹,立成一棵樹,硬骨橫秋。

何為信仰?信仰是一種源於心底的朝聖和徹骨的虔誠,是泰山壓肩,砥礪前行,是千難萬險,身心俱往。他們朝聖在舉手可攬月,俯身能摘星的喀喇崑崙之上,只為固邊強國,只為身後的祖國萬千人的和平與安寧。他們踏入了生命不能踏入之地,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忍耐了生命不能忍耐之苦,經歷了生命不能經歷之難,體悟了生命無法體悟之深,留下了比喀喇崑崙更偉岸的身影,也因此有了他畫筆下對大漠胡楊的千古風流滿紙酣暢淋漓地流瀉。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藝海無涯,硬骨橫秋

軍營中,曾用血肉之軀在巍巍崑崙之上築起一座精神豐碑,退役後,又用一管柔毫之筆抒寫胡楊錚錚鐵骨,烈烈氣韻。雒老先生把胡楊刻畫得超神入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

喀喇崑崙之源的雪水,滋養著他的生命,也浸潤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給了胡楊精神生命,更激發了他的藝術生命。他守護雪山,一如胡楊根植大漠,精神共振和鳴,讓他們氣脈相通。55歲,光榮退役,本該頤養天年的雒勝先生,又選擇了一條比雪山大漠更艱深的國畫之路,痛別了多年集郵、集石、集古幣的愛好,把精神全部投注在書畫學習創作之中,完成從軍營生涯到藝術人生的完美轉型。

擇一事,忠一生。自從選擇了書畫,二十多年來,他每天六點起床,孜孜不倦,苦學勤進,誠拜高師門下,臨摹歷代名家山水畫。這些給了他高屋建瓴的審美,讓他尊崇傳統,以保古法不失,又能復古創新。具備一定的基礎後,融進自己的思想、見解,形成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

這條路上,藝術導師馮其庸先生給了他莫大幫助,讓他透過迷霧,撥雲見山,直指內核。一直以來,他循道而行,遵從古訓,相信一幅臻美的畫作,源於兩份字,兩份畫,六份讀書實踐。為此,他博覽群書,廣採眾長,不斷深入自然,在自然大千中尋找靈感,提煉藝術精魂,加上多年的積澱,他的筆不見死筆,畫足見靈魂。他重太極筆法,又遵自然之道,將《易經》和《道德經》一脈傳承的思想體系融會貫通,熟練運用,深刻悟透陰陽既相互蘊含,又相互促生,相互轉化的道理。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與馮其庸先生)

藝術都在宣洩人格性情和內在靈魂,畫是一種表象,骨子裡的思維,所體現出來的即是一個人的品位等級、精神高度和思維深度,可謂畫為其人,畫為其化。他把喜馬拉雅、喀喇崑崙、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傾注了半世的苦樂、悲壯與豪情,全部抒寫在一座座高山,一棵棵胡楊上。他的書畫從工筆、花鳥、人物、山水到行草,各有建樹,畫風有雄厚大氣,有古雅沉靜,尤以胡楊氣質獨絕,震爍畫壇。

他筆下的山水既顯奇崛雄健,又具清華雅淡。一座山,陡拔威立,精神巍峨;一條龍脊線,雄風強健,昂首雲天,巍巍然,凜凜然,屹立於天地間,餘緒飄忽綿延,如蒼龍騰躍,似雄獅怒吼。蒼松立頂,深壑無底,幾簇紅葉燃亮江山,豪氣沖天中夾雜了一份柔軟。蒼嶺間,一條生命的源流垂落自雲端,騰起白霧,山谷蒙煙。江流奔湧,山河氣壯,整幅圖景,蒼然厚重,浩氣升騰。雒老先生用一隻穩健的筆,把畫的勢與氣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讓觀者讚歎臣服。沒有沉博的積澱、極高的審美視覺,創構不出如此高的立意。這幅《天高紅葉密.秋日勝春朝》,曾被世界《華人報》整版刊載評論。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吾將上下何所求》,他用肆意張揚的筆,揮就一個詩人對江河日下的堪憂,欲力挽狂瀾,又無力迴天,心中徒留一腔豪情和激昂無處釋放,悲憤難抑,無形無態。寥寥幾筆,大片留白,丟給人一個無限遐思的空間。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作為國人的精神載體和符號象徵,他厚積薄發,把多年來對生命的體驗,對生活的感悟都釋放到一張張宣紙上。他對胡楊繪畫有著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因為他潛隱了胡楊硬骨的特質。“不與萬物爭風流,荒原大漠度春秋。乾旱少雨不枯萎,霜侵雪壓不低頭。”這是他眼裡的胡楊風骨,也是他一輩子的精神基調。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次次,他深入胡楊林區,踏遍天山南北,大漠腹地,造訪胡楊神韻。當對胡楊的理解足夠深刻,足夠透徹之時,畫筆下便有了噴薄而出的激情,每每此時,便進入物我兩忘、隨心所欲的逍遙之境,也便有了他畫筆下一幅幅令人傾倒,讓人陶醉的胡楊神韻,有了胡楊所折射出浩氣充塞的生命形象。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戎馬半生,他把命給了信仰,給了崑崙和大漠。橫戈立馬,雄姿勃發,與其說他在畫胡楊,不如說他在借胡楊抒寫自己。他將高濃度的情感抒發在胡楊的錚錚傲骨中,這是一種流瀉於筆端的生命存在,也是兩種生命形象的精神和鳴與重疊。讀他的胡楊,在每一個將枯的生命裡又能讀到生命的力量。他將胡楊的根枝形態、精神風貌、氣質神韻抒發得淋漓盡致。他筆下的胡楊大都風骨昂然,氣格凜凜。每一個枝幹都鯤鵬展翅,每一個洞穴都滄桑千古,每一處瘢痕都風霜歷盡,每一根殘斷都是生命的抗爭,悲壯的寫實。沒有哪一種生命能如此蘊藏一種精神:千年不死大漠魂,千古還留不倒身,千載猶存傲世骨,千秋不朽是龍根。

唯有大漠胡楊,唯有他畫筆下的胡楊。

《硬骨橫秋.傲立蒼穹》無需喧譁,無需嬌飾,無需濃烈。整幅圖景,一重墨色,蒼勁感、雄渾感、力量感凸現,一副歲月磨礪摧折後的滄桑,一種非千重積壓、萬般錘鍊才有的模樣全然呈現,曾經的風華崢嶸都成過往煙雲,唯有傲骨凜然威然。看到它,如看到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滿刻歲月的皺紋,又通達睿智。每一個疤痕即是一次劫難,每一枝殘斷都是一種熔鍊,每一縷褶皺都需非凡的積澱。容貌粗礪無華,身姿盤根扭錯。他的筆將每一棵死的胡楊都畫活了,都賦予精神意義,縱使斷殘之軀,也蒼美浸魂。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最是那一幅《大漠雄魂根底堅.硬骨橫秋氣更蒼》震撼著我,大幅畫卷枯根殘斷,蒼枝縱橫,氣格滿紙,骨韻錚錚。一種烈烈勇士浴血疆場的悲壯感,每一棵胡楊都凝化成不朽的姿勢,如忠臣義士忠烈、仁勇的化身,坦然從容,氣貫長虹,沒有膽怯,沒有脂粉,幹烈著,粗礪著,不屈不撓,向天而歌。遠山蒼淡,影影綽綽,蒼根上又冒出一抹生命的顏色,璀璨,厚重,有了它,就有了生命的歡動,讀到它,即讀到了千年不朽的靈魂。遭雷電,抗風沙,耐鹼旱,歷霜侵。觀每一棵胡楊,都如蒼茫大地上站起一個不屈的生命,沉靜中蘊涵著強大的高貴,滿紙間流淌著千年磨礪出的生命狀態。我們從畫中能感受到難以消散的凜然氣節,能讀到一個軍人的昂然氣度,不屈的骨魂。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1963年於烏魯木齊)

從此,喀喇崑崙就是他的生命,從英武青年到知命之年,入崑崙,歷硝煙,戍邊防,築天路,斗大漠,在生命的邊緣地帶錘鍊自己。三十六年,彈指揮間,喀喇崑崙讓茂盛的生命成長為鋼鐵戰士,磨礪為驍勇統帥,錘鍊成崑崙的骨骼和脊樑,半世風雲,鐵骨錚錚。

空喀山口,中印戰爭,戰功赫赫的殊榮並沒有讓他和戰友載譽沉溺,年輕的戰士們在共和國軍營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硝煙散盡,固守邊防成當務之要。1964年春,雒勝奉命下連住點,駐守喀喇崑崙邊防哨卡。從海拔5390米的天文點,到海拔5243米的邊防總卡,再到中國哨卡之最——海拔5908米的黃石崗,這一守便是一年,且在生命盡絕的黃石崗堅守完長達半年的慢慢寒冬。從此,中印邊界,喀喇崑崙腹地,中國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邊防哨卡神仙灣、河尾灘等多個哨卡都留下過他的背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信息洪荒的年代,在大多數人從未聽聞過“高山反應”為何物的時候,他和戰友在生命存活的邊緣地帶,在遠天之下的雪山冰嶺,用忠誠,用堅毅,用信仰站立成一尊雕像,一座豐碑,站立成喀喇崑崙的巍峨精神,剛正脊樑。無法想象,在用生命駐守的邊防一線,他和戰友是如何捱過漫漫寒冬,在山溝裡渴盼每天兩小時的陽光。近6000米的海拔,每一位戰士都經歷過吐汁嘔膽般嚴重的高山反應,無力、頭痛、噁心折磨著每一個存活的生命,勒緊繃帶是分散頭痛的慣常方式,由於四肢無力,正常的解手都會變得如產婦生子般艱難。這樣的高度,每一次呼吸都是粗重的,每一口食物都難以下嚥,每一米拔高都舉步維艱。冷硬的風和滿天飛雪,常常使眉毛鬍子都長出冰渣渣,臉蛋變成紅二團。這裡的身影寥寥無幾,卻讓人萬般敬仰。在生命的洪荒地帶,除了雪山冰河的流動聲,和腳下山谷中偶爾掠過的老鷹,他們是唯有的生命。或許,他們留下了地球祕境上人類最初始的腳印。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這是雒勝對哨卡環境的生動總結。也因了這個詼諧的順口溜,通過電視新聞,國人知道了喀喇崑崙,知道了神仙灣哨卡,知道了詼諧背後的嚴酷,對站在那裡的背影更敬仰一份。

酷寒地帶,冰雪之境,孤獨、思親是壓垮意志的一根稻草,雲端上的哨所,只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遙遠的家鄉親人在雲路阻隔之外。和平盛世下的我們,眼裡更多的是崑崙的巍峨雄峻,常年駐守邊防的戰士,讓稀薄的氧氣消耗著,讓肆虐的狂風摧毀著,讓無盡的寂寞吞噬著,讓滿目的洪荒蠶食著,信仰、意志、信念……哪一根精神支柱傾塌,生命或將隕滅。這裡的不少戰士都陪伴經歷過高原肺水腫的戰友越來越微弱的呼吸,生命在喀喇崑崙之巔一點點流逝,最終定格,只剩陣陣狂風呼嘯和山的冷峻。

生死嚴酷,生命可貴。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他們經歷過一場又一場悲痛,一次又一次離別。偉大與渺小、堅韌與脆弱,似乎都在這裡矛盾地存在著。他們用生命做基石,在崑崙之巔站起一個個莊嚴的背影,用堅韌書寫關於生命的證言!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生命禁區,堅守,不是一個簡單的詞,不是兩個簡單的字,是無盡的承受,是融入骨髓裡的信仰。在共和國五萬多公里的邊境線上,他們堅守著從天山以南柯孜勒蘇到喜馬拉雅普蘭縣,地球最恢宏地帶,一千多公里最艱苦的邊防線上近30個哨卡。這是他們心血的長城,生命的長城。在巨大的平靜地帶,他們真實地演繹著最波瀾壯闊的故事。

他們是站在中國脊樑上最美的背影。

1971年4月,在又一個漫長的冬季堅守後,雒勝從哨卡換防下山,第二天,愛人便生下長子。然而沒等好好享受一下初為人父的喜悅,沒給愛人熬兩頓熱湯,便接到部隊再次出發的命令,他只好收拾起對妻兒的萬般不捨,第四天,又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在一次次離別和長久的思念中,他忠誠地履行著軍人的天職。

哨卡上,和星星對話的日子裡,他體恤一線哨兵的寂寒不易,每一個邊防戰士眼裡露出的喜悅,是他任宣傳股長後,一次次深入哨卡的理由和動力。

崑崙以巍峨雄峻折服了世人,也以嚴酷無情淬礪著人的精神,冷峻之下,危機四伏。故事又回到1971年冬,遲來的雪降讓總卡首長生髮起在大雪封山之前再給前線官兵送一次溫暖的念頭。高原天氣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大山深處,先是勁風肆虐,冰雹混瀉,緊接著大雪紛飛,不多功夫,一天一地只剩下白茫茫一色,除了一隻鐵牛在緩慢爬行,冰雪空境中沒有任何生命的痕跡。隨海拔上升,氣溫陡降,天地凝固,路跡越來越難辨認,至天神達阪腳下,準備就地安營紮寨的戰士們,因大風、高海拔未生著火而吃雪臥冰。零下三四十度的徹骨寒境中,大家互相調侃,苦中作樂,在車下和楞坎背風處裹被而臥。天做房,地做床,厚厚雪被蓋身上。他們是崑崙嬌子,是自然之子。狂風夾雜大雪呼嘯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足有一米厚的積雪,埋藏了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雪白寂靜的世界和一些令人詫疑的孔洞。擔任此次行軍重任的雒勝股長,順著一個個因呼出熱氣而融化開的氣孔通道,從厚厚的積雪中刨出了戰友,所幸十餘人團隊均安然無恙。他們被暴風雪阻隔在險遠的天神達阪腳下,卻因未給哨卡戰士送到關懷而心生內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1983年7月在崑崙山工作照)

1984年,春節剛過,時任17團政委的雒勝又受命哈神線(哈瓦克——神仙灣哨卡)指揮,率領全團奔赴喀喇崑崙深處,和兄弟16團一起開山築路。千山空寂、萬里雪霜的季節,這裡忽然有了喧囂,有了沸騰,有了危崖險谷間、絕壁萬仞處忙碌的身影。寂靜了億萬年的大山炮聲隆隆,飛沙走石。十一萬發炮彈,合計上千噸炸藥,在戰士們的肩挑背扛中,從簡易的新藏線運送到施工地段。炮彈一次次在大山深處炸響,天路在一寸寸向前拓進。他們用鐵鍬、撬槓這些最原始的工具,修築著中國海拔最高、道路最險的邊防公路。朔風凜冽,寒冷徹骨,高強紫外線、超強體能消耗和劇烈高原反應鍛礪著每一個戰士的心身。從春到冬,從海拔4000米到5380米,從四五天縮短為2小時車程,結束了老路自三十里營房到神仙灣哨卡必須經紅柳灘——岔路口——天神達阪,遠達400公里的繞道、崎嶇、艱險和遙遠以及大半年封山期的冰雪隔絕。他帶領戰友們用生命鑿通了一條長達122公里,通往神仙灣哨所的天路,給生病的戰士接通了一條生死攸關的生命線。今天通向各哨卡的暢平快捷,是他們用生命打下的基石,他們是共和國不屈的脊樑,不朽的國魂。

在這一場艱苦卓絕、只有炮聲、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三名戰士險境犧牲,兩名戰士因嚴重高原反應長眠崑崙,雒勝政委幾次險情逃生。從勘路到修築,他耗盡心血,和戰友們在危崖絕壁間鑿出一條生命通道,加之前一年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喀喇崑崙深處完成從空喀山口到新藏線及班公措到尼亞格祖兩條共330公里的國防線,這一年,他們團受全軍盛讚,雒政委被樹為英雄典範,頭頂光環。而這一曲壯寫在喀喇崑崙深處高亢激昂、蕩氣迴腸的戰歌,背後的沉沉艱辛、滴滴血淚,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更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今天的三十里營房西山上,仍鐫刻著“高原勁旅,崑崙雄獅”八個大字,一代代衛疆拓路的忠魂和勇士,用生命對這至高讚譽做出最完美的註解。

又一段掠影定格:皮山縣,大漠南緣,他們隨地刨坑,分片建營,住在昏暗、潮溼、陰冷、浮塵嗆人的地窩子搞勞動生產。“皮山人民真辛苦,每天能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是對當時軍營生活的最好寫照。

服役三十六年間,從士兵到各級領導幹部,他十七次深入邊防一線,駐守哨所,開營建卡,關愛戰士,修路築橋,多則一年,少則十多天。他熟悉喀喇崑崙每一條溝,每一座峰,每一個達阪,每一個哨卡。從雲端上的哨所到地層下的穴窩,從崑崙之巔到大漠之南,從宏大隱脈到無垠沙海,三十六年,半生錘鍊,半世風雲,他把自己站成一座山,傲立蒼穹,立成一棵樹,硬骨橫秋。

何為信仰?信仰是一種源於心底的朝聖和徹骨的虔誠,是泰山壓肩,砥礪前行,是千難萬險,身心俱往。他們朝聖在舉手可攬月,俯身能摘星的喀喇崑崙之上,只為固邊強國,只為身後的祖國萬千人的和平與安寧。他們踏入了生命不能踏入之地,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忍耐了生命不能忍耐之苦,經歷了生命不能經歷之難,體悟了生命無法體悟之深,留下了比喀喇崑崙更偉岸的身影,也因此有了他畫筆下對大漠胡楊的千古風流滿紙酣暢淋漓地流瀉。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藝海無涯,硬骨橫秋

軍營中,曾用血肉之軀在巍巍崑崙之上築起一座精神豐碑,退役後,又用一管柔毫之筆抒寫胡楊錚錚鐵骨,烈烈氣韻。雒老先生把胡楊刻畫得超神入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

喀喇崑崙之源的雪水,滋養著他的生命,也浸潤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給了胡楊精神生命,更激發了他的藝術生命。他守護雪山,一如胡楊根植大漠,精神共振和鳴,讓他們氣脈相通。55歲,光榮退役,本該頤養天年的雒勝先生,又選擇了一條比雪山大漠更艱深的國畫之路,痛別了多年集郵、集石、集古幣的愛好,把精神全部投注在書畫學習創作之中,完成從軍營生涯到藝術人生的完美轉型。

擇一事,忠一生。自從選擇了書畫,二十多年來,他每天六點起床,孜孜不倦,苦學勤進,誠拜高師門下,臨摹歷代名家山水畫。這些給了他高屋建瓴的審美,讓他尊崇傳統,以保古法不失,又能復古創新。具備一定的基礎後,融進自己的思想、見解,形成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

這條路上,藝術導師馮其庸先生給了他莫大幫助,讓他透過迷霧,撥雲見山,直指內核。一直以來,他循道而行,遵從古訓,相信一幅臻美的畫作,源於兩份字,兩份畫,六份讀書實踐。為此,他博覽群書,廣採眾長,不斷深入自然,在自然大千中尋找靈感,提煉藝術精魂,加上多年的積澱,他的筆不見死筆,畫足見靈魂。他重太極筆法,又遵自然之道,將《易經》和《道德經》一脈傳承的思想體系融會貫通,熟練運用,深刻悟透陰陽既相互蘊含,又相互促生,相互轉化的道理。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與馮其庸先生)

藝術都在宣洩人格性情和內在靈魂,畫是一種表象,骨子裡的思維,所體現出來的即是一個人的品位等級、精神高度和思維深度,可謂畫為其人,畫為其化。他把喜馬拉雅、喀喇崑崙、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傾注了半世的苦樂、悲壯與豪情,全部抒寫在一座座高山,一棵棵胡楊上。他的書畫從工筆、花鳥、人物、山水到行草,各有建樹,畫風有雄厚大氣,有古雅沉靜,尤以胡楊氣質獨絕,震爍畫壇。

他筆下的山水既顯奇崛雄健,又具清華雅淡。一座山,陡拔威立,精神巍峨;一條龍脊線,雄風強健,昂首雲天,巍巍然,凜凜然,屹立於天地間,餘緒飄忽綿延,如蒼龍騰躍,似雄獅怒吼。蒼松立頂,深壑無底,幾簇紅葉燃亮江山,豪氣沖天中夾雜了一份柔軟。蒼嶺間,一條生命的源流垂落自雲端,騰起白霧,山谷蒙煙。江流奔湧,山河氣壯,整幅圖景,蒼然厚重,浩氣升騰。雒老先生用一隻穩健的筆,把畫的勢與氣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讓觀者讚歎臣服。沒有沉博的積澱、極高的審美視覺,創構不出如此高的立意。這幅《天高紅葉密.秋日勝春朝》,曾被世界《華人報》整版刊載評論。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吾將上下何所求》,他用肆意張揚的筆,揮就一個詩人對江河日下的堪憂,欲力挽狂瀾,又無力迴天,心中徒留一腔豪情和激昂無處釋放,悲憤難抑,無形無態。寥寥幾筆,大片留白,丟給人一個無限遐思的空間。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作為國人的精神載體和符號象徵,他厚積薄發,把多年來對生命的體驗,對生活的感悟都釋放到一張張宣紙上。他對胡楊繪畫有著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因為他潛隱了胡楊硬骨的特質。“不與萬物爭風流,荒原大漠度春秋。乾旱少雨不枯萎,霜侵雪壓不低頭。”這是他眼裡的胡楊風骨,也是他一輩子的精神基調。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次次,他深入胡楊林區,踏遍天山南北,大漠腹地,造訪胡楊神韻。當對胡楊的理解足夠深刻,足夠透徹之時,畫筆下便有了噴薄而出的激情,每每此時,便進入物我兩忘、隨心所欲的逍遙之境,也便有了他畫筆下一幅幅令人傾倒,讓人陶醉的胡楊神韻,有了胡楊所折射出浩氣充塞的生命形象。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戎馬半生,他把命給了信仰,給了崑崙和大漠。橫戈立馬,雄姿勃發,與其說他在畫胡楊,不如說他在借胡楊抒寫自己。他將高濃度的情感抒發在胡楊的錚錚傲骨中,這是一種流瀉於筆端的生命存在,也是兩種生命形象的精神和鳴與重疊。讀他的胡楊,在每一個將枯的生命裡又能讀到生命的力量。他將胡楊的根枝形態、精神風貌、氣質神韻抒發得淋漓盡致。他筆下的胡楊大都風骨昂然,氣格凜凜。每一個枝幹都鯤鵬展翅,每一個洞穴都滄桑千古,每一處瘢痕都風霜歷盡,每一根殘斷都是生命的抗爭,悲壯的寫實。沒有哪一種生命能如此蘊藏一種精神:千年不死大漠魂,千古還留不倒身,千載猶存傲世骨,千秋不朽是龍根。

唯有大漠胡楊,唯有他畫筆下的胡楊。

《硬骨橫秋.傲立蒼穹》無需喧譁,無需嬌飾,無需濃烈。整幅圖景,一重墨色,蒼勁感、雄渾感、力量感凸現,一副歲月磨礪摧折後的滄桑,一種非千重積壓、萬般錘鍊才有的模樣全然呈現,曾經的風華崢嶸都成過往煙雲,唯有傲骨凜然威然。看到它,如看到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滿刻歲月的皺紋,又通達睿智。每一個疤痕即是一次劫難,每一枝殘斷都是一種熔鍊,每一縷褶皺都需非凡的積澱。容貌粗礪無華,身姿盤根扭錯。他的筆將每一棵死的胡楊都畫活了,都賦予精神意義,縱使斷殘之軀,也蒼美浸魂。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最是那一幅《大漠雄魂根底堅.硬骨橫秋氣更蒼》震撼著我,大幅畫卷枯根殘斷,蒼枝縱橫,氣格滿紙,骨韻錚錚。一種烈烈勇士浴血疆場的悲壯感,每一棵胡楊都凝化成不朽的姿勢,如忠臣義士忠烈、仁勇的化身,坦然從容,氣貫長虹,沒有膽怯,沒有脂粉,幹烈著,粗礪著,不屈不撓,向天而歌。遠山蒼淡,影影綽綽,蒼根上又冒出一抹生命的顏色,璀璨,厚重,有了它,就有了生命的歡動,讀到它,即讀到了千年不朽的靈魂。遭雷電,抗風沙,耐鹼旱,歷霜侵。觀每一棵胡楊,都如蒼茫大地上站起一個不屈的生命,沉靜中蘊涵著強大的高貴,滿紙間流淌著千年磨礪出的生命狀態。我們從畫中能感受到難以消散的凜然氣節,能讀到一個軍人的昂然氣度,不屈的骨魂。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老把握了胡楊繪畫藝術的靈魂,在沒有前人法度的制約中,他成為國畫界“胡楊風”的開拓者和引領者,一座讓無數人高山仰止的藝術高峰,只可仰望,無法超越。他的數百幅作品在全國、全軍等各級畫展中參展、參賽,並多次獲獎,被刊載在各類刊物上,甚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一座山的偉岸和一棵樹的奇絕。

中國版圖上的崑崙巨脈、大漠瀚海,這些世界級創構,讓磊落、磅礴、剛毅、脊樑、坦蕩這些詞駐進內心,並永久定格。他的精神品級早已登極,別人在敬仰高山,膜拜蒼根,他在用生命註解。“功垂大漠,中華砥柱”,是馮其庸老先生對他戎馬一生的千鈞定論、精準詮釋。

崑崙彰顯巍峨,大漠袒露廣博,胡楊抒意骨魂。三者呼應和鳴,合成載體一種。

一座山,超拔剛正。一棵樹,千古不朽。

一個人,從生命的地平線上站起,站成一種大立的姿勢。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1963年於烏魯木齊)

從此,喀喇崑崙就是他的生命,從英武青年到知命之年,入崑崙,歷硝煙,戍邊防,築天路,斗大漠,在生命的邊緣地帶錘鍊自己。三十六年,彈指揮間,喀喇崑崙讓茂盛的生命成長為鋼鐵戰士,磨礪為驍勇統帥,錘鍊成崑崙的骨骼和脊樑,半世風雲,鐵骨錚錚。

空喀山口,中印戰爭,戰功赫赫的殊榮並沒有讓他和戰友載譽沉溺,年輕的戰士們在共和國軍營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硝煙散盡,固守邊防成當務之要。1964年春,雒勝奉命下連住點,駐守喀喇崑崙邊防哨卡。從海拔5390米的天文點,到海拔5243米的邊防總卡,再到中國哨卡之最——海拔5908米的黃石崗,這一守便是一年,且在生命盡絕的黃石崗堅守完長達半年的慢慢寒冬。從此,中印邊界,喀喇崑崙腹地,中國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邊防哨卡神仙灣、河尾灘等多個哨卡都留下過他的背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信息洪荒的年代,在大多數人從未聽聞過“高山反應”為何物的時候,他和戰友在生命存活的邊緣地帶,在遠天之下的雪山冰嶺,用忠誠,用堅毅,用信仰站立成一尊雕像,一座豐碑,站立成喀喇崑崙的巍峨精神,剛正脊樑。無法想象,在用生命駐守的邊防一線,他和戰友是如何捱過漫漫寒冬,在山溝裡渴盼每天兩小時的陽光。近6000米的海拔,每一位戰士都經歷過吐汁嘔膽般嚴重的高山反應,無力、頭痛、噁心折磨著每一個存活的生命,勒緊繃帶是分散頭痛的慣常方式,由於四肢無力,正常的解手都會變得如產婦生子般艱難。這樣的高度,每一次呼吸都是粗重的,每一口食物都難以下嚥,每一米拔高都舉步維艱。冷硬的風和滿天飛雪,常常使眉毛鬍子都長出冰渣渣,臉蛋變成紅二團。這裡的身影寥寥無幾,卻讓人萬般敬仰。在生命的洪荒地帶,除了雪山冰河的流動聲,和腳下山谷中偶爾掠過的老鷹,他們是唯有的生命。或許,他們留下了地球祕境上人類最初始的腳印。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這是雒勝對哨卡環境的生動總結。也因了這個詼諧的順口溜,通過電視新聞,國人知道了喀喇崑崙,知道了神仙灣哨卡,知道了詼諧背後的嚴酷,對站在那裡的背影更敬仰一份。

酷寒地帶,冰雪之境,孤獨、思親是壓垮意志的一根稻草,雲端上的哨所,只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遙遠的家鄉親人在雲路阻隔之外。和平盛世下的我們,眼裡更多的是崑崙的巍峨雄峻,常年駐守邊防的戰士,讓稀薄的氧氣消耗著,讓肆虐的狂風摧毀著,讓無盡的寂寞吞噬著,讓滿目的洪荒蠶食著,信仰、意志、信念……哪一根精神支柱傾塌,生命或將隕滅。這裡的不少戰士都陪伴經歷過高原肺水腫的戰友越來越微弱的呼吸,生命在喀喇崑崙之巔一點點流逝,最終定格,只剩陣陣狂風呼嘯和山的冷峻。

生死嚴酷,生命可貴。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他們經歷過一場又一場悲痛,一次又一次離別。偉大與渺小、堅韌與脆弱,似乎都在這裡矛盾地存在著。他們用生命做基石,在崑崙之巔站起一個個莊嚴的背影,用堅韌書寫關於生命的證言!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生命禁區,堅守,不是一個簡單的詞,不是兩個簡單的字,是無盡的承受,是融入骨髓裡的信仰。在共和國五萬多公里的邊境線上,他們堅守著從天山以南柯孜勒蘇到喜馬拉雅普蘭縣,地球最恢宏地帶,一千多公里最艱苦的邊防線上近30個哨卡。這是他們心血的長城,生命的長城。在巨大的平靜地帶,他們真實地演繹著最波瀾壯闊的故事。

他們是站在中國脊樑上最美的背影。

1971年4月,在又一個漫長的冬季堅守後,雒勝從哨卡換防下山,第二天,愛人便生下長子。然而沒等好好享受一下初為人父的喜悅,沒給愛人熬兩頓熱湯,便接到部隊再次出發的命令,他只好收拾起對妻兒的萬般不捨,第四天,又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在一次次離別和長久的思念中,他忠誠地履行著軍人的天職。

哨卡上,和星星對話的日子裡,他體恤一線哨兵的寂寒不易,每一個邊防戰士眼裡露出的喜悅,是他任宣傳股長後,一次次深入哨卡的理由和動力。

崑崙以巍峨雄峻折服了世人,也以嚴酷無情淬礪著人的精神,冷峻之下,危機四伏。故事又回到1971年冬,遲來的雪降讓總卡首長生髮起在大雪封山之前再給前線官兵送一次溫暖的念頭。高原天氣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大山深處,先是勁風肆虐,冰雹混瀉,緊接著大雪紛飛,不多功夫,一天一地只剩下白茫茫一色,除了一隻鐵牛在緩慢爬行,冰雪空境中沒有任何生命的痕跡。隨海拔上升,氣溫陡降,天地凝固,路跡越來越難辨認,至天神達阪腳下,準備就地安營紮寨的戰士們,因大風、高海拔未生著火而吃雪臥冰。零下三四十度的徹骨寒境中,大家互相調侃,苦中作樂,在車下和楞坎背風處裹被而臥。天做房,地做床,厚厚雪被蓋身上。他們是崑崙嬌子,是自然之子。狂風夾雜大雪呼嘯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足有一米厚的積雪,埋藏了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雪白寂靜的世界和一些令人詫疑的孔洞。擔任此次行軍重任的雒勝股長,順著一個個因呼出熱氣而融化開的氣孔通道,從厚厚的積雪中刨出了戰友,所幸十餘人團隊均安然無恙。他們被暴風雪阻隔在險遠的天神達阪腳下,卻因未給哨卡戰士送到關懷而心生內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1983年7月在崑崙山工作照)

1984年,春節剛過,時任17團政委的雒勝又受命哈神線(哈瓦克——神仙灣哨卡)指揮,率領全團奔赴喀喇崑崙深處,和兄弟16團一起開山築路。千山空寂、萬里雪霜的季節,這裡忽然有了喧囂,有了沸騰,有了危崖險谷間、絕壁萬仞處忙碌的身影。寂靜了億萬年的大山炮聲隆隆,飛沙走石。十一萬發炮彈,合計上千噸炸藥,在戰士們的肩挑背扛中,從簡易的新藏線運送到施工地段。炮彈一次次在大山深處炸響,天路在一寸寸向前拓進。他們用鐵鍬、撬槓這些最原始的工具,修築著中國海拔最高、道路最險的邊防公路。朔風凜冽,寒冷徹骨,高強紫外線、超強體能消耗和劇烈高原反應鍛礪著每一個戰士的心身。從春到冬,從海拔4000米到5380米,從四五天縮短為2小時車程,結束了老路自三十里營房到神仙灣哨卡必須經紅柳灘——岔路口——天神達阪,遠達400公里的繞道、崎嶇、艱險和遙遠以及大半年封山期的冰雪隔絕。他帶領戰友們用生命鑿通了一條長達122公里,通往神仙灣哨所的天路,給生病的戰士接通了一條生死攸關的生命線。今天通向各哨卡的暢平快捷,是他們用生命打下的基石,他們是共和國不屈的脊樑,不朽的國魂。

在這一場艱苦卓絕、只有炮聲、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三名戰士險境犧牲,兩名戰士因嚴重高原反應長眠崑崙,雒勝政委幾次險情逃生。從勘路到修築,他耗盡心血,和戰友們在危崖絕壁間鑿出一條生命通道,加之前一年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喀喇崑崙深處完成從空喀山口到新藏線及班公措到尼亞格祖兩條共330公里的國防線,這一年,他們團受全軍盛讚,雒政委被樹為英雄典範,頭頂光環。而這一曲壯寫在喀喇崑崙深處高亢激昂、蕩氣迴腸的戰歌,背後的沉沉艱辛、滴滴血淚,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更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今天的三十里營房西山上,仍鐫刻著“高原勁旅,崑崙雄獅”八個大字,一代代衛疆拓路的忠魂和勇士,用生命對這至高讚譽做出最完美的註解。

又一段掠影定格:皮山縣,大漠南緣,他們隨地刨坑,分片建營,住在昏暗、潮溼、陰冷、浮塵嗆人的地窩子搞勞動生產。“皮山人民真辛苦,每天能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是對當時軍營生活的最好寫照。

服役三十六年間,從士兵到各級領導幹部,他十七次深入邊防一線,駐守哨所,開營建卡,關愛戰士,修路築橋,多則一年,少則十多天。他熟悉喀喇崑崙每一條溝,每一座峰,每一個達阪,每一個哨卡。從雲端上的哨所到地層下的穴窩,從崑崙之巔到大漠之南,從宏大隱脈到無垠沙海,三十六年,半生錘鍊,半世風雲,他把自己站成一座山,傲立蒼穹,立成一棵樹,硬骨橫秋。

何為信仰?信仰是一種源於心底的朝聖和徹骨的虔誠,是泰山壓肩,砥礪前行,是千難萬險,身心俱往。他們朝聖在舉手可攬月,俯身能摘星的喀喇崑崙之上,只為固邊強國,只為身後的祖國萬千人的和平與安寧。他們踏入了生命不能踏入之地,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忍耐了生命不能忍耐之苦,經歷了生命不能經歷之難,體悟了生命無法體悟之深,留下了比喀喇崑崙更偉岸的身影,也因此有了他畫筆下對大漠胡楊的千古風流滿紙酣暢淋漓地流瀉。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藝海無涯,硬骨橫秋

軍營中,曾用血肉之軀在巍巍崑崙之上築起一座精神豐碑,退役後,又用一管柔毫之筆抒寫胡楊錚錚鐵骨,烈烈氣韻。雒老先生把胡楊刻畫得超神入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

喀喇崑崙之源的雪水,滋養著他的生命,也浸潤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給了胡楊精神生命,更激發了他的藝術生命。他守護雪山,一如胡楊根植大漠,精神共振和鳴,讓他們氣脈相通。55歲,光榮退役,本該頤養天年的雒勝先生,又選擇了一條比雪山大漠更艱深的國畫之路,痛別了多年集郵、集石、集古幣的愛好,把精神全部投注在書畫學習創作之中,完成從軍營生涯到藝術人生的完美轉型。

擇一事,忠一生。自從選擇了書畫,二十多年來,他每天六點起床,孜孜不倦,苦學勤進,誠拜高師門下,臨摹歷代名家山水畫。這些給了他高屋建瓴的審美,讓他尊崇傳統,以保古法不失,又能復古創新。具備一定的基礎後,融進自己的思想、見解,形成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

這條路上,藝術導師馮其庸先生給了他莫大幫助,讓他透過迷霧,撥雲見山,直指內核。一直以來,他循道而行,遵從古訓,相信一幅臻美的畫作,源於兩份字,兩份畫,六份讀書實踐。為此,他博覽群書,廣採眾長,不斷深入自然,在自然大千中尋找靈感,提煉藝術精魂,加上多年的積澱,他的筆不見死筆,畫足見靈魂。他重太極筆法,又遵自然之道,將《易經》和《道德經》一脈傳承的思想體系融會貫通,熟練運用,深刻悟透陰陽既相互蘊含,又相互促生,相互轉化的道理。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與馮其庸先生)

藝術都在宣洩人格性情和內在靈魂,畫是一種表象,骨子裡的思維,所體現出來的即是一個人的品位等級、精神高度和思維深度,可謂畫為其人,畫為其化。他把喜馬拉雅、喀喇崑崙、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傾注了半世的苦樂、悲壯與豪情,全部抒寫在一座座高山,一棵棵胡楊上。他的書畫從工筆、花鳥、人物、山水到行草,各有建樹,畫風有雄厚大氣,有古雅沉靜,尤以胡楊氣質獨絕,震爍畫壇。

他筆下的山水既顯奇崛雄健,又具清華雅淡。一座山,陡拔威立,精神巍峨;一條龍脊線,雄風強健,昂首雲天,巍巍然,凜凜然,屹立於天地間,餘緒飄忽綿延,如蒼龍騰躍,似雄獅怒吼。蒼松立頂,深壑無底,幾簇紅葉燃亮江山,豪氣沖天中夾雜了一份柔軟。蒼嶺間,一條生命的源流垂落自雲端,騰起白霧,山谷蒙煙。江流奔湧,山河氣壯,整幅圖景,蒼然厚重,浩氣升騰。雒老先生用一隻穩健的筆,把畫的勢與氣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讓觀者讚歎臣服。沒有沉博的積澱、極高的審美視覺,創構不出如此高的立意。這幅《天高紅葉密.秋日勝春朝》,曾被世界《華人報》整版刊載評論。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吾將上下何所求》,他用肆意張揚的筆,揮就一個詩人對江河日下的堪憂,欲力挽狂瀾,又無力迴天,心中徒留一腔豪情和激昂無處釋放,悲憤難抑,無形無態。寥寥幾筆,大片留白,丟給人一個無限遐思的空間。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作為國人的精神載體和符號象徵,他厚積薄發,把多年來對生命的體驗,對生活的感悟都釋放到一張張宣紙上。他對胡楊繪畫有著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因為他潛隱了胡楊硬骨的特質。“不與萬物爭風流,荒原大漠度春秋。乾旱少雨不枯萎,霜侵雪壓不低頭。”這是他眼裡的胡楊風骨,也是他一輩子的精神基調。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次次,他深入胡楊林區,踏遍天山南北,大漠腹地,造訪胡楊神韻。當對胡楊的理解足夠深刻,足夠透徹之時,畫筆下便有了噴薄而出的激情,每每此時,便進入物我兩忘、隨心所欲的逍遙之境,也便有了他畫筆下一幅幅令人傾倒,讓人陶醉的胡楊神韻,有了胡楊所折射出浩氣充塞的生命形象。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戎馬半生,他把命給了信仰,給了崑崙和大漠。橫戈立馬,雄姿勃發,與其說他在畫胡楊,不如說他在借胡楊抒寫自己。他將高濃度的情感抒發在胡楊的錚錚傲骨中,這是一種流瀉於筆端的生命存在,也是兩種生命形象的精神和鳴與重疊。讀他的胡楊,在每一個將枯的生命裡又能讀到生命的力量。他將胡楊的根枝形態、精神風貌、氣質神韻抒發得淋漓盡致。他筆下的胡楊大都風骨昂然,氣格凜凜。每一個枝幹都鯤鵬展翅,每一個洞穴都滄桑千古,每一處瘢痕都風霜歷盡,每一根殘斷都是生命的抗爭,悲壯的寫實。沒有哪一種生命能如此蘊藏一種精神:千年不死大漠魂,千古還留不倒身,千載猶存傲世骨,千秋不朽是龍根。

唯有大漠胡楊,唯有他畫筆下的胡楊。

《硬骨橫秋.傲立蒼穹》無需喧譁,無需嬌飾,無需濃烈。整幅圖景,一重墨色,蒼勁感、雄渾感、力量感凸現,一副歲月磨礪摧折後的滄桑,一種非千重積壓、萬般錘鍊才有的模樣全然呈現,曾經的風華崢嶸都成過往煙雲,唯有傲骨凜然威然。看到它,如看到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滿刻歲月的皺紋,又通達睿智。每一個疤痕即是一次劫難,每一枝殘斷都是一種熔鍊,每一縷褶皺都需非凡的積澱。容貌粗礪無華,身姿盤根扭錯。他的筆將每一棵死的胡楊都畫活了,都賦予精神意義,縱使斷殘之軀,也蒼美浸魂。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最是那一幅《大漠雄魂根底堅.硬骨橫秋氣更蒼》震撼著我,大幅畫卷枯根殘斷,蒼枝縱橫,氣格滿紙,骨韻錚錚。一種烈烈勇士浴血疆場的悲壯感,每一棵胡楊都凝化成不朽的姿勢,如忠臣義士忠烈、仁勇的化身,坦然從容,氣貫長虹,沒有膽怯,沒有脂粉,幹烈著,粗礪著,不屈不撓,向天而歌。遠山蒼淡,影影綽綽,蒼根上又冒出一抹生命的顏色,璀璨,厚重,有了它,就有了生命的歡動,讀到它,即讀到了千年不朽的靈魂。遭雷電,抗風沙,耐鹼旱,歷霜侵。觀每一棵胡楊,都如蒼茫大地上站起一個不屈的生命,沉靜中蘊涵著強大的高貴,滿紙間流淌著千年磨礪出的生命狀態。我們從畫中能感受到難以消散的凜然氣節,能讀到一個軍人的昂然氣度,不屈的骨魂。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老把握了胡楊繪畫藝術的靈魂,在沒有前人法度的制約中,他成為國畫界“胡楊風”的開拓者和引領者,一座讓無數人高山仰止的藝術高峰,只可仰望,無法超越。他的數百幅作品在全國、全軍等各級畫展中參展、參賽,並多次獲獎,被刊載在各類刊物上,甚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一座山的偉岸和一棵樹的奇絕。

中國版圖上的崑崙巨脈、大漠瀚海,這些世界級創構,讓磊落、磅礴、剛毅、脊樑、坦蕩這些詞駐進內心,並永久定格。他的精神品級早已登極,別人在敬仰高山,膜拜蒼根,他在用生命註解。“功垂大漠,中華砥柱”,是馮其庸老先生對他戎馬一生的千鈞定論、精準詮釋。

崑崙彰顯巍峨,大漠袒露廣博,胡楊抒意骨魂。三者呼應和鳴,合成載體一種。

一座山,超拔剛正。一棵樹,千古不朽。

一個人,從生命的地平線上站起,站成一種大立的姿勢。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2019.08.16

(攝影:魏其儒 甘永平)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1963年於烏魯木齊)

從此,喀喇崑崙就是他的生命,從英武青年到知命之年,入崑崙,歷硝煙,戍邊防,築天路,斗大漠,在生命的邊緣地帶錘鍊自己。三十六年,彈指揮間,喀喇崑崙讓茂盛的生命成長為鋼鐵戰士,磨礪為驍勇統帥,錘鍊成崑崙的骨骼和脊樑,半世風雲,鐵骨錚錚。

空喀山口,中印戰爭,戰功赫赫的殊榮並沒有讓他和戰友載譽沉溺,年輕的戰士們在共和國軍營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硝煙散盡,固守邊防成當務之要。1964年春,雒勝奉命下連住點,駐守喀喇崑崙邊防哨卡。從海拔5390米的天文點,到海拔5243米的邊防總卡,再到中國哨卡之最——海拔5908米的黃石崗,這一守便是一年,且在生命盡絕的黃石崗堅守完長達半年的慢慢寒冬。從此,中印邊界,喀喇崑崙腹地,中國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邊防哨卡神仙灣、河尾灘等多個哨卡都留下過他的背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信息洪荒的年代,在大多數人從未聽聞過“高山反應”為何物的時候,他和戰友在生命存活的邊緣地帶,在遠天之下的雪山冰嶺,用忠誠,用堅毅,用信仰站立成一尊雕像,一座豐碑,站立成喀喇崑崙的巍峨精神,剛正脊樑。無法想象,在用生命駐守的邊防一線,他和戰友是如何捱過漫漫寒冬,在山溝裡渴盼每天兩小時的陽光。近6000米的海拔,每一位戰士都經歷過吐汁嘔膽般嚴重的高山反應,無力、頭痛、噁心折磨著每一個存活的生命,勒緊繃帶是分散頭痛的慣常方式,由於四肢無力,正常的解手都會變得如產婦生子般艱難。這樣的高度,每一次呼吸都是粗重的,每一口食物都難以下嚥,每一米拔高都舉步維艱。冷硬的風和滿天飛雪,常常使眉毛鬍子都長出冰渣渣,臉蛋變成紅二團。這裡的身影寥寥無幾,卻讓人萬般敬仰。在生命的洪荒地帶,除了雪山冰河的流動聲,和腳下山谷中偶爾掠過的老鷹,他們是唯有的生命。或許,他們留下了地球祕境上人類最初始的腳印。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這是雒勝對哨卡環境的生動總結。也因了這個詼諧的順口溜,通過電視新聞,國人知道了喀喇崑崙,知道了神仙灣哨卡,知道了詼諧背後的嚴酷,對站在那裡的背影更敬仰一份。

酷寒地帶,冰雪之境,孤獨、思親是壓垮意志的一根稻草,雲端上的哨所,只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遙遠的家鄉親人在雲路阻隔之外。和平盛世下的我們,眼裡更多的是崑崙的巍峨雄峻,常年駐守邊防的戰士,讓稀薄的氧氣消耗著,讓肆虐的狂風摧毀著,讓無盡的寂寞吞噬著,讓滿目的洪荒蠶食著,信仰、意志、信念……哪一根精神支柱傾塌,生命或將隕滅。這裡的不少戰士都陪伴經歷過高原肺水腫的戰友越來越微弱的呼吸,生命在喀喇崑崙之巔一點點流逝,最終定格,只剩陣陣狂風呼嘯和山的冷峻。

生死嚴酷,生命可貴。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他們經歷過一場又一場悲痛,一次又一次離別。偉大與渺小、堅韌與脆弱,似乎都在這裡矛盾地存在著。他們用生命做基石,在崑崙之巔站起一個個莊嚴的背影,用堅韌書寫關於生命的證言!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生命禁區,堅守,不是一個簡單的詞,不是兩個簡單的字,是無盡的承受,是融入骨髓裡的信仰。在共和國五萬多公里的邊境線上,他們堅守著從天山以南柯孜勒蘇到喜馬拉雅普蘭縣,地球最恢宏地帶,一千多公里最艱苦的邊防線上近30個哨卡。這是他們心血的長城,生命的長城。在巨大的平靜地帶,他們真實地演繹著最波瀾壯闊的故事。

他們是站在中國脊樑上最美的背影。

1971年4月,在又一個漫長的冬季堅守後,雒勝從哨卡換防下山,第二天,愛人便生下長子。然而沒等好好享受一下初為人父的喜悅,沒給愛人熬兩頓熱湯,便接到部隊再次出發的命令,他只好收拾起對妻兒的萬般不捨,第四天,又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在一次次離別和長久的思念中,他忠誠地履行著軍人的天職。

哨卡上,和星星對話的日子裡,他體恤一線哨兵的寂寒不易,每一個邊防戰士眼裡露出的喜悅,是他任宣傳股長後,一次次深入哨卡的理由和動力。

崑崙以巍峨雄峻折服了世人,也以嚴酷無情淬礪著人的精神,冷峻之下,危機四伏。故事又回到1971年冬,遲來的雪降讓總卡首長生髮起在大雪封山之前再給前線官兵送一次溫暖的念頭。高原天氣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大山深處,先是勁風肆虐,冰雹混瀉,緊接著大雪紛飛,不多功夫,一天一地只剩下白茫茫一色,除了一隻鐵牛在緩慢爬行,冰雪空境中沒有任何生命的痕跡。隨海拔上升,氣溫陡降,天地凝固,路跡越來越難辨認,至天神達阪腳下,準備就地安營紮寨的戰士們,因大風、高海拔未生著火而吃雪臥冰。零下三四十度的徹骨寒境中,大家互相調侃,苦中作樂,在車下和楞坎背風處裹被而臥。天做房,地做床,厚厚雪被蓋身上。他們是崑崙嬌子,是自然之子。狂風夾雜大雪呼嘯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足有一米厚的積雪,埋藏了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雪白寂靜的世界和一些令人詫疑的孔洞。擔任此次行軍重任的雒勝股長,順著一個個因呼出熱氣而融化開的氣孔通道,從厚厚的積雪中刨出了戰友,所幸十餘人團隊均安然無恙。他們被暴風雪阻隔在險遠的天神達阪腳下,卻因未給哨卡戰士送到關懷而心生內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1983年7月在崑崙山工作照)

1984年,春節剛過,時任17團政委的雒勝又受命哈神線(哈瓦克——神仙灣哨卡)指揮,率領全團奔赴喀喇崑崙深處,和兄弟16團一起開山築路。千山空寂、萬里雪霜的季節,這裡忽然有了喧囂,有了沸騰,有了危崖險谷間、絕壁萬仞處忙碌的身影。寂靜了億萬年的大山炮聲隆隆,飛沙走石。十一萬發炮彈,合計上千噸炸藥,在戰士們的肩挑背扛中,從簡易的新藏線運送到施工地段。炮彈一次次在大山深處炸響,天路在一寸寸向前拓進。他們用鐵鍬、撬槓這些最原始的工具,修築著中國海拔最高、道路最險的邊防公路。朔風凜冽,寒冷徹骨,高強紫外線、超強體能消耗和劇烈高原反應鍛礪著每一個戰士的心身。從春到冬,從海拔4000米到5380米,從四五天縮短為2小時車程,結束了老路自三十里營房到神仙灣哨卡必須經紅柳灘——岔路口——天神達阪,遠達400公里的繞道、崎嶇、艱險和遙遠以及大半年封山期的冰雪隔絕。他帶領戰友們用生命鑿通了一條長達122公里,通往神仙灣哨所的天路,給生病的戰士接通了一條生死攸關的生命線。今天通向各哨卡的暢平快捷,是他們用生命打下的基石,他們是共和國不屈的脊樑,不朽的國魂。

在這一場艱苦卓絕、只有炮聲、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三名戰士險境犧牲,兩名戰士因嚴重高原反應長眠崑崙,雒勝政委幾次險情逃生。從勘路到修築,他耗盡心血,和戰友們在危崖絕壁間鑿出一條生命通道,加之前一年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喀喇崑崙深處完成從空喀山口到新藏線及班公措到尼亞格祖兩條共330公里的國防線,這一年,他們團受全軍盛讚,雒政委被樹為英雄典範,頭頂光環。而這一曲壯寫在喀喇崑崙深處高亢激昂、蕩氣迴腸的戰歌,背後的沉沉艱辛、滴滴血淚,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更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今天的三十里營房西山上,仍鐫刻著“高原勁旅,崑崙雄獅”八個大字,一代代衛疆拓路的忠魂和勇士,用生命對這至高讚譽做出最完美的註解。

又一段掠影定格:皮山縣,大漠南緣,他們隨地刨坑,分片建營,住在昏暗、潮溼、陰冷、浮塵嗆人的地窩子搞勞動生產。“皮山人民真辛苦,每天能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是對當時軍營生活的最好寫照。

服役三十六年間,從士兵到各級領導幹部,他十七次深入邊防一線,駐守哨所,開營建卡,關愛戰士,修路築橋,多則一年,少則十多天。他熟悉喀喇崑崙每一條溝,每一座峰,每一個達阪,每一個哨卡。從雲端上的哨所到地層下的穴窩,從崑崙之巔到大漠之南,從宏大隱脈到無垠沙海,三十六年,半生錘鍊,半世風雲,他把自己站成一座山,傲立蒼穹,立成一棵樹,硬骨橫秋。

何為信仰?信仰是一種源於心底的朝聖和徹骨的虔誠,是泰山壓肩,砥礪前行,是千難萬險,身心俱往。他們朝聖在舉手可攬月,俯身能摘星的喀喇崑崙之上,只為固邊強國,只為身後的祖國萬千人的和平與安寧。他們踏入了生命不能踏入之地,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忍耐了生命不能忍耐之苦,經歷了生命不能經歷之難,體悟了生命無法體悟之深,留下了比喀喇崑崙更偉岸的身影,也因此有了他畫筆下對大漠胡楊的千古風流滿紙酣暢淋漓地流瀉。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藝海無涯,硬骨橫秋

軍營中,曾用血肉之軀在巍巍崑崙之上築起一座精神豐碑,退役後,又用一管柔毫之筆抒寫胡楊錚錚鐵骨,烈烈氣韻。雒老先生把胡楊刻畫得超神入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

喀喇崑崙之源的雪水,滋養著他的生命,也浸潤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給了胡楊精神生命,更激發了他的藝術生命。他守護雪山,一如胡楊根植大漠,精神共振和鳴,讓他們氣脈相通。55歲,光榮退役,本該頤養天年的雒勝先生,又選擇了一條比雪山大漠更艱深的國畫之路,痛別了多年集郵、集石、集古幣的愛好,把精神全部投注在書畫學習創作之中,完成從軍營生涯到藝術人生的完美轉型。

擇一事,忠一生。自從選擇了書畫,二十多年來,他每天六點起床,孜孜不倦,苦學勤進,誠拜高師門下,臨摹歷代名家山水畫。這些給了他高屋建瓴的審美,讓他尊崇傳統,以保古法不失,又能復古創新。具備一定的基礎後,融進自己的思想、見解,形成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

這條路上,藝術導師馮其庸先生給了他莫大幫助,讓他透過迷霧,撥雲見山,直指內核。一直以來,他循道而行,遵從古訓,相信一幅臻美的畫作,源於兩份字,兩份畫,六份讀書實踐。為此,他博覽群書,廣採眾長,不斷深入自然,在自然大千中尋找靈感,提煉藝術精魂,加上多年的積澱,他的筆不見死筆,畫足見靈魂。他重太極筆法,又遵自然之道,將《易經》和《道德經》一脈傳承的思想體系融會貫通,熟練運用,深刻悟透陰陽既相互蘊含,又相互促生,相互轉化的道理。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與馮其庸先生)

藝術都在宣洩人格性情和內在靈魂,畫是一種表象,骨子裡的思維,所體現出來的即是一個人的品位等級、精神高度和思維深度,可謂畫為其人,畫為其化。他把喜馬拉雅、喀喇崑崙、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傾注了半世的苦樂、悲壯與豪情,全部抒寫在一座座高山,一棵棵胡楊上。他的書畫從工筆、花鳥、人物、山水到行草,各有建樹,畫風有雄厚大氣,有古雅沉靜,尤以胡楊氣質獨絕,震爍畫壇。

他筆下的山水既顯奇崛雄健,又具清華雅淡。一座山,陡拔威立,精神巍峨;一條龍脊線,雄風強健,昂首雲天,巍巍然,凜凜然,屹立於天地間,餘緒飄忽綿延,如蒼龍騰躍,似雄獅怒吼。蒼松立頂,深壑無底,幾簇紅葉燃亮江山,豪氣沖天中夾雜了一份柔軟。蒼嶺間,一條生命的源流垂落自雲端,騰起白霧,山谷蒙煙。江流奔湧,山河氣壯,整幅圖景,蒼然厚重,浩氣升騰。雒老先生用一隻穩健的筆,把畫的勢與氣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讓觀者讚歎臣服。沒有沉博的積澱、極高的審美視覺,創構不出如此高的立意。這幅《天高紅葉密.秋日勝春朝》,曾被世界《華人報》整版刊載評論。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吾將上下何所求》,他用肆意張揚的筆,揮就一個詩人對江河日下的堪憂,欲力挽狂瀾,又無力迴天,心中徒留一腔豪情和激昂無處釋放,悲憤難抑,無形無態。寥寥幾筆,大片留白,丟給人一個無限遐思的空間。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作為國人的精神載體和符號象徵,他厚積薄發,把多年來對生命的體驗,對生活的感悟都釋放到一張張宣紙上。他對胡楊繪畫有著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因為他潛隱了胡楊硬骨的特質。“不與萬物爭風流,荒原大漠度春秋。乾旱少雨不枯萎,霜侵雪壓不低頭。”這是他眼裡的胡楊風骨,也是他一輩子的精神基調。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次次,他深入胡楊林區,踏遍天山南北,大漠腹地,造訪胡楊神韻。當對胡楊的理解足夠深刻,足夠透徹之時,畫筆下便有了噴薄而出的激情,每每此時,便進入物我兩忘、隨心所欲的逍遙之境,也便有了他畫筆下一幅幅令人傾倒,讓人陶醉的胡楊神韻,有了胡楊所折射出浩氣充塞的生命形象。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戎馬半生,他把命給了信仰,給了崑崙和大漠。橫戈立馬,雄姿勃發,與其說他在畫胡楊,不如說他在借胡楊抒寫自己。他將高濃度的情感抒發在胡楊的錚錚傲骨中,這是一種流瀉於筆端的生命存在,也是兩種生命形象的精神和鳴與重疊。讀他的胡楊,在每一個將枯的生命裡又能讀到生命的力量。他將胡楊的根枝形態、精神風貌、氣質神韻抒發得淋漓盡致。他筆下的胡楊大都風骨昂然,氣格凜凜。每一個枝幹都鯤鵬展翅,每一個洞穴都滄桑千古,每一處瘢痕都風霜歷盡,每一根殘斷都是生命的抗爭,悲壯的寫實。沒有哪一種生命能如此蘊藏一種精神:千年不死大漠魂,千古還留不倒身,千載猶存傲世骨,千秋不朽是龍根。

唯有大漠胡楊,唯有他畫筆下的胡楊。

《硬骨橫秋.傲立蒼穹》無需喧譁,無需嬌飾,無需濃烈。整幅圖景,一重墨色,蒼勁感、雄渾感、力量感凸現,一副歲月磨礪摧折後的滄桑,一種非千重積壓、萬般錘鍊才有的模樣全然呈現,曾經的風華崢嶸都成過往煙雲,唯有傲骨凜然威然。看到它,如看到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滿刻歲月的皺紋,又通達睿智。每一個疤痕即是一次劫難,每一枝殘斷都是一種熔鍊,每一縷褶皺都需非凡的積澱。容貌粗礪無華,身姿盤根扭錯。他的筆將每一棵死的胡楊都畫活了,都賦予精神意義,縱使斷殘之軀,也蒼美浸魂。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最是那一幅《大漠雄魂根底堅.硬骨橫秋氣更蒼》震撼著我,大幅畫卷枯根殘斷,蒼枝縱橫,氣格滿紙,骨韻錚錚。一種烈烈勇士浴血疆場的悲壯感,每一棵胡楊都凝化成不朽的姿勢,如忠臣義士忠烈、仁勇的化身,坦然從容,氣貫長虹,沒有膽怯,沒有脂粉,幹烈著,粗礪著,不屈不撓,向天而歌。遠山蒼淡,影影綽綽,蒼根上又冒出一抹生命的顏色,璀璨,厚重,有了它,就有了生命的歡動,讀到它,即讀到了千年不朽的靈魂。遭雷電,抗風沙,耐鹼旱,歷霜侵。觀每一棵胡楊,都如蒼茫大地上站起一個不屈的生命,沉靜中蘊涵著強大的高貴,滿紙間流淌著千年磨礪出的生命狀態。我們從畫中能感受到難以消散的凜然氣節,能讀到一個軍人的昂然氣度,不屈的骨魂。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老把握了胡楊繪畫藝術的靈魂,在沒有前人法度的制約中,他成為國畫界“胡楊風”的開拓者和引領者,一座讓無數人高山仰止的藝術高峰,只可仰望,無法超越。他的數百幅作品在全國、全軍等各級畫展中參展、參賽,並多次獲獎,被刊載在各類刊物上,甚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一座山的偉岸和一棵樹的奇絕。

中國版圖上的崑崙巨脈、大漠瀚海,這些世界級創構,讓磊落、磅礴、剛毅、脊樑、坦蕩這些詞駐進內心,並永久定格。他的精神品級早已登極,別人在敬仰高山,膜拜蒼根,他在用生命註解。“功垂大漠,中華砥柱”,是馮其庸老先生對他戎馬一生的千鈞定論、精準詮釋。

崑崙彰顯巍峨,大漠袒露廣博,胡楊抒意骨魂。三者呼應和鳴,合成載體一種。

一座山,超拔剛正。一棵樹,千古不朽。

一個人,從生命的地平線上站起,站成一種大立的姿勢。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2019.08.16

(攝影:魏其儒 甘永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字永徴,筆名一默,1941年生,甘肅靖遠平堡人,靖遠二中首屆畢業生,大專學歷。1962年參軍,原任新疆和田軍分區政委,大校軍銜。服役三十六年,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十七次嘉獎。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將軍書畫院新分院副院長、新疆軍區軍旅書畫院副院長、一級書畫師、新疆老幹部書畫學會常務副會長、國畫院院長等職,現任藝委會主任。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1963年於烏魯木齊)

從此,喀喇崑崙就是他的生命,從英武青年到知命之年,入崑崙,歷硝煙,戍邊防,築天路,斗大漠,在生命的邊緣地帶錘鍊自己。三十六年,彈指揮間,喀喇崑崙讓茂盛的生命成長為鋼鐵戰士,磨礪為驍勇統帥,錘鍊成崑崙的骨骼和脊樑,半世風雲,鐵骨錚錚。

空喀山口,中印戰爭,戰功赫赫的殊榮並沒有讓他和戰友載譽沉溺,年輕的戰士們在共和國軍營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硝煙散盡,固守邊防成當務之要。1964年春,雒勝奉命下連住點,駐守喀喇崑崙邊防哨卡。從海拔5390米的天文點,到海拔5243米的邊防總卡,再到中國哨卡之最——海拔5908米的黃石崗,這一守便是一年,且在生命盡絕的黃石崗堅守完長達半年的慢慢寒冬。從此,中印邊界,喀喇崑崙腹地,中國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邊防哨卡神仙灣、河尾灘等多個哨卡都留下過他的背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信息洪荒的年代,在大多數人從未聽聞過“高山反應”為何物的時候,他和戰友在生命存活的邊緣地帶,在遠天之下的雪山冰嶺,用忠誠,用堅毅,用信仰站立成一尊雕像,一座豐碑,站立成喀喇崑崙的巍峨精神,剛正脊樑。無法想象,在用生命駐守的邊防一線,他和戰友是如何捱過漫漫寒冬,在山溝裡渴盼每天兩小時的陽光。近6000米的海拔,每一位戰士都經歷過吐汁嘔膽般嚴重的高山反應,無力、頭痛、噁心折磨著每一個存活的生命,勒緊繃帶是分散頭痛的慣常方式,由於四肢無力,正常的解手都會變得如產婦生子般艱難。這樣的高度,每一次呼吸都是粗重的,每一口食物都難以下嚥,每一米拔高都舉步維艱。冷硬的風和滿天飛雪,常常使眉毛鬍子都長出冰渣渣,臉蛋變成紅二團。這裡的身影寥寥無幾,卻讓人萬般敬仰。在生命的洪荒地帶,除了雪山冰河的流動聲,和腳下山谷中偶爾掠過的老鷹,他們是唯有的生命。或許,他們留下了地球祕境上人類最初始的腳印。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這是雒勝對哨卡環境的生動總結。也因了這個詼諧的順口溜,通過電視新聞,國人知道了喀喇崑崙,知道了神仙灣哨卡,知道了詼諧背後的嚴酷,對站在那裡的背影更敬仰一份。

酷寒地帶,冰雪之境,孤獨、思親是壓垮意志的一根稻草,雲端上的哨所,只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遙遠的家鄉親人在雲路阻隔之外。和平盛世下的我們,眼裡更多的是崑崙的巍峨雄峻,常年駐守邊防的戰士,讓稀薄的氧氣消耗著,讓肆虐的狂風摧毀著,讓無盡的寂寞吞噬著,讓滿目的洪荒蠶食著,信仰、意志、信念……哪一根精神支柱傾塌,生命或將隕滅。這裡的不少戰士都陪伴經歷過高原肺水腫的戰友越來越微弱的呼吸,生命在喀喇崑崙之巔一點點流逝,最終定格,只剩陣陣狂風呼嘯和山的冷峻。

生死嚴酷,生命可貴。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他們經歷過一場又一場悲痛,一次又一次離別。偉大與渺小、堅韌與脆弱,似乎都在這裡矛盾地存在著。他們用生命做基石,在崑崙之巔站起一個個莊嚴的背影,用堅韌書寫關於生命的證言!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生命禁區,堅守,不是一個簡單的詞,不是兩個簡單的字,是無盡的承受,是融入骨髓裡的信仰。在共和國五萬多公里的邊境線上,他們堅守著從天山以南柯孜勒蘇到喜馬拉雅普蘭縣,地球最恢宏地帶,一千多公里最艱苦的邊防線上近30個哨卡。這是他們心血的長城,生命的長城。在巨大的平靜地帶,他們真實地演繹著最波瀾壯闊的故事。

他們是站在中國脊樑上最美的背影。

1971年4月,在又一個漫長的冬季堅守後,雒勝從哨卡換防下山,第二天,愛人便生下長子。然而沒等好好享受一下初為人父的喜悅,沒給愛人熬兩頓熱湯,便接到部隊再次出發的命令,他只好收拾起對妻兒的萬般不捨,第四天,又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在一次次離別和長久的思念中,他忠誠地履行著軍人的天職。

哨卡上,和星星對話的日子裡,他體恤一線哨兵的寂寒不易,每一個邊防戰士眼裡露出的喜悅,是他任宣傳股長後,一次次深入哨卡的理由和動力。

崑崙以巍峨雄峻折服了世人,也以嚴酷無情淬礪著人的精神,冷峻之下,危機四伏。故事又回到1971年冬,遲來的雪降讓總卡首長生髮起在大雪封山之前再給前線官兵送一次溫暖的念頭。高原天氣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大山深處,先是勁風肆虐,冰雹混瀉,緊接著大雪紛飛,不多功夫,一天一地只剩下白茫茫一色,除了一隻鐵牛在緩慢爬行,冰雪空境中沒有任何生命的痕跡。隨海拔上升,氣溫陡降,天地凝固,路跡越來越難辨認,至天神達阪腳下,準備就地安營紮寨的戰士們,因大風、高海拔未生著火而吃雪臥冰。零下三四十度的徹骨寒境中,大家互相調侃,苦中作樂,在車下和楞坎背風處裹被而臥。天做房,地做床,厚厚雪被蓋身上。他們是崑崙嬌子,是自然之子。狂風夾雜大雪呼嘯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足有一米厚的積雪,埋藏了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雪白寂靜的世界和一些令人詫疑的孔洞。擔任此次行軍重任的雒勝股長,順著一個個因呼出熱氣而融化開的氣孔通道,從厚厚的積雪中刨出了戰友,所幸十餘人團隊均安然無恙。他們被暴風雪阻隔在險遠的天神達阪腳下,卻因未給哨卡戰士送到關懷而心生內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1983年7月在崑崙山工作照)

1984年,春節剛過,時任17團政委的雒勝又受命哈神線(哈瓦克——神仙灣哨卡)指揮,率領全團奔赴喀喇崑崙深處,和兄弟16團一起開山築路。千山空寂、萬里雪霜的季節,這裡忽然有了喧囂,有了沸騰,有了危崖險谷間、絕壁萬仞處忙碌的身影。寂靜了億萬年的大山炮聲隆隆,飛沙走石。十一萬發炮彈,合計上千噸炸藥,在戰士們的肩挑背扛中,從簡易的新藏線運送到施工地段。炮彈一次次在大山深處炸響,天路在一寸寸向前拓進。他們用鐵鍬、撬槓這些最原始的工具,修築著中國海拔最高、道路最險的邊防公路。朔風凜冽,寒冷徹骨,高強紫外線、超強體能消耗和劇烈高原反應鍛礪著每一個戰士的心身。從春到冬,從海拔4000米到5380米,從四五天縮短為2小時車程,結束了老路自三十里營房到神仙灣哨卡必須經紅柳灘——岔路口——天神達阪,遠達400公里的繞道、崎嶇、艱險和遙遠以及大半年封山期的冰雪隔絕。他帶領戰友們用生命鑿通了一條長達122公里,通往神仙灣哨所的天路,給生病的戰士接通了一條生死攸關的生命線。今天通向各哨卡的暢平快捷,是他們用生命打下的基石,他們是共和國不屈的脊樑,不朽的國魂。

在這一場艱苦卓絕、只有炮聲、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三名戰士險境犧牲,兩名戰士因嚴重高原反應長眠崑崙,雒勝政委幾次險情逃生。從勘路到修築,他耗盡心血,和戰友們在危崖絕壁間鑿出一條生命通道,加之前一年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喀喇崑崙深處完成從空喀山口到新藏線及班公措到尼亞格祖兩條共330公里的國防線,這一年,他們團受全軍盛讚,雒政委被樹為英雄典範,頭頂光環。而這一曲壯寫在喀喇崑崙深處高亢激昂、蕩氣迴腸的戰歌,背後的沉沉艱辛、滴滴血淚,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更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今天的三十里營房西山上,仍鐫刻著“高原勁旅,崑崙雄獅”八個大字,一代代衛疆拓路的忠魂和勇士,用生命對這至高讚譽做出最完美的註解。

又一段掠影定格:皮山縣,大漠南緣,他們隨地刨坑,分片建營,住在昏暗、潮溼、陰冷、浮塵嗆人的地窩子搞勞動生產。“皮山人民真辛苦,每天能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是對當時軍營生活的最好寫照。

服役三十六年間,從士兵到各級領導幹部,他十七次深入邊防一線,駐守哨所,開營建卡,關愛戰士,修路築橋,多則一年,少則十多天。他熟悉喀喇崑崙每一條溝,每一座峰,每一個達阪,每一個哨卡。從雲端上的哨所到地層下的穴窩,從崑崙之巔到大漠之南,從宏大隱脈到無垠沙海,三十六年,半生錘鍊,半世風雲,他把自己站成一座山,傲立蒼穹,立成一棵樹,硬骨橫秋。

何為信仰?信仰是一種源於心底的朝聖和徹骨的虔誠,是泰山壓肩,砥礪前行,是千難萬險,身心俱往。他們朝聖在舉手可攬月,俯身能摘星的喀喇崑崙之上,只為固邊強國,只為身後的祖國萬千人的和平與安寧。他們踏入了生命不能踏入之地,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忍耐了生命不能忍耐之苦,經歷了生命不能經歷之難,體悟了生命無法體悟之深,留下了比喀喇崑崙更偉岸的身影,也因此有了他畫筆下對大漠胡楊的千古風流滿紙酣暢淋漓地流瀉。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藝海無涯,硬骨橫秋

軍營中,曾用血肉之軀在巍巍崑崙之上築起一座精神豐碑,退役後,又用一管柔毫之筆抒寫胡楊錚錚鐵骨,烈烈氣韻。雒老先生把胡楊刻畫得超神入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

喀喇崑崙之源的雪水,滋養著他的生命,也浸潤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給了胡楊精神生命,更激發了他的藝術生命。他守護雪山,一如胡楊根植大漠,精神共振和鳴,讓他們氣脈相通。55歲,光榮退役,本該頤養天年的雒勝先生,又選擇了一條比雪山大漠更艱深的國畫之路,痛別了多年集郵、集石、集古幣的愛好,把精神全部投注在書畫學習創作之中,完成從軍營生涯到藝術人生的完美轉型。

擇一事,忠一生。自從選擇了書畫,二十多年來,他每天六點起床,孜孜不倦,苦學勤進,誠拜高師門下,臨摹歷代名家山水畫。這些給了他高屋建瓴的審美,讓他尊崇傳統,以保古法不失,又能復古創新。具備一定的基礎後,融進自己的思想、見解,形成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

這條路上,藝術導師馮其庸先生給了他莫大幫助,讓他透過迷霧,撥雲見山,直指內核。一直以來,他循道而行,遵從古訓,相信一幅臻美的畫作,源於兩份字,兩份畫,六份讀書實踐。為此,他博覽群書,廣採眾長,不斷深入自然,在自然大千中尋找靈感,提煉藝術精魂,加上多年的積澱,他的筆不見死筆,畫足見靈魂。他重太極筆法,又遵自然之道,將《易經》和《道德經》一脈傳承的思想體系融會貫通,熟練運用,深刻悟透陰陽既相互蘊含,又相互促生,相互轉化的道理。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與馮其庸先生)

藝術都在宣洩人格性情和內在靈魂,畫是一種表象,骨子裡的思維,所體現出來的即是一個人的品位等級、精神高度和思維深度,可謂畫為其人,畫為其化。他把喜馬拉雅、喀喇崑崙、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傾注了半世的苦樂、悲壯與豪情,全部抒寫在一座座高山,一棵棵胡楊上。他的書畫從工筆、花鳥、人物、山水到行草,各有建樹,畫風有雄厚大氣,有古雅沉靜,尤以胡楊氣質獨絕,震爍畫壇。

他筆下的山水既顯奇崛雄健,又具清華雅淡。一座山,陡拔威立,精神巍峨;一條龍脊線,雄風強健,昂首雲天,巍巍然,凜凜然,屹立於天地間,餘緒飄忽綿延,如蒼龍騰躍,似雄獅怒吼。蒼松立頂,深壑無底,幾簇紅葉燃亮江山,豪氣沖天中夾雜了一份柔軟。蒼嶺間,一條生命的源流垂落自雲端,騰起白霧,山谷蒙煙。江流奔湧,山河氣壯,整幅圖景,蒼然厚重,浩氣升騰。雒老先生用一隻穩健的筆,把畫的勢與氣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讓觀者讚歎臣服。沒有沉博的積澱、極高的審美視覺,創構不出如此高的立意。這幅《天高紅葉密.秋日勝春朝》,曾被世界《華人報》整版刊載評論。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吾將上下何所求》,他用肆意張揚的筆,揮就一個詩人對江河日下的堪憂,欲力挽狂瀾,又無力迴天,心中徒留一腔豪情和激昂無處釋放,悲憤難抑,無形無態。寥寥幾筆,大片留白,丟給人一個無限遐思的空間。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作為國人的精神載體和符號象徵,他厚積薄發,把多年來對生命的體驗,對生活的感悟都釋放到一張張宣紙上。他對胡楊繪畫有著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因為他潛隱了胡楊硬骨的特質。“不與萬物爭風流,荒原大漠度春秋。乾旱少雨不枯萎,霜侵雪壓不低頭。”這是他眼裡的胡楊風骨,也是他一輩子的精神基調。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次次,他深入胡楊林區,踏遍天山南北,大漠腹地,造訪胡楊神韻。當對胡楊的理解足夠深刻,足夠透徹之時,畫筆下便有了噴薄而出的激情,每每此時,便進入物我兩忘、隨心所欲的逍遙之境,也便有了他畫筆下一幅幅令人傾倒,讓人陶醉的胡楊神韻,有了胡楊所折射出浩氣充塞的生命形象。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戎馬半生,他把命給了信仰,給了崑崙和大漠。橫戈立馬,雄姿勃發,與其說他在畫胡楊,不如說他在借胡楊抒寫自己。他將高濃度的情感抒發在胡楊的錚錚傲骨中,這是一種流瀉於筆端的生命存在,也是兩種生命形象的精神和鳴與重疊。讀他的胡楊,在每一個將枯的生命裡又能讀到生命的力量。他將胡楊的根枝形態、精神風貌、氣質神韻抒發得淋漓盡致。他筆下的胡楊大都風骨昂然,氣格凜凜。每一個枝幹都鯤鵬展翅,每一個洞穴都滄桑千古,每一處瘢痕都風霜歷盡,每一根殘斷都是生命的抗爭,悲壯的寫實。沒有哪一種生命能如此蘊藏一種精神:千年不死大漠魂,千古還留不倒身,千載猶存傲世骨,千秋不朽是龍根。

唯有大漠胡楊,唯有他畫筆下的胡楊。

《硬骨橫秋.傲立蒼穹》無需喧譁,無需嬌飾,無需濃烈。整幅圖景,一重墨色,蒼勁感、雄渾感、力量感凸現,一副歲月磨礪摧折後的滄桑,一種非千重積壓、萬般錘鍊才有的模樣全然呈現,曾經的風華崢嶸都成過往煙雲,唯有傲骨凜然威然。看到它,如看到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滿刻歲月的皺紋,又通達睿智。每一個疤痕即是一次劫難,每一枝殘斷都是一種熔鍊,每一縷褶皺都需非凡的積澱。容貌粗礪無華,身姿盤根扭錯。他的筆將每一棵死的胡楊都畫活了,都賦予精神意義,縱使斷殘之軀,也蒼美浸魂。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最是那一幅《大漠雄魂根底堅.硬骨橫秋氣更蒼》震撼著我,大幅畫卷枯根殘斷,蒼枝縱橫,氣格滿紙,骨韻錚錚。一種烈烈勇士浴血疆場的悲壯感,每一棵胡楊都凝化成不朽的姿勢,如忠臣義士忠烈、仁勇的化身,坦然從容,氣貫長虹,沒有膽怯,沒有脂粉,幹烈著,粗礪著,不屈不撓,向天而歌。遠山蒼淡,影影綽綽,蒼根上又冒出一抹生命的顏色,璀璨,厚重,有了它,就有了生命的歡動,讀到它,即讀到了千年不朽的靈魂。遭雷電,抗風沙,耐鹼旱,歷霜侵。觀每一棵胡楊,都如蒼茫大地上站起一個不屈的生命,沉靜中蘊涵著強大的高貴,滿紙間流淌著千年磨礪出的生命狀態。我們從畫中能感受到難以消散的凜然氣節,能讀到一個軍人的昂然氣度,不屈的骨魂。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老把握了胡楊繪畫藝術的靈魂,在沒有前人法度的制約中,他成為國畫界“胡楊風”的開拓者和引領者,一座讓無數人高山仰止的藝術高峰,只可仰望,無法超越。他的數百幅作品在全國、全軍等各級畫展中參展、參賽,並多次獲獎,被刊載在各類刊物上,甚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一座山的偉岸和一棵樹的奇絕。

中國版圖上的崑崙巨脈、大漠瀚海,這些世界級創構,讓磊落、磅礴、剛毅、脊樑、坦蕩這些詞駐進內心,並永久定格。他的精神品級早已登極,別人在敬仰高山,膜拜蒼根,他在用生命註解。“功垂大漠,中華砥柱”,是馮其庸老先生對他戎馬一生的千鈞定論、精準詮釋。

崑崙彰顯巍峨,大漠袒露廣博,胡楊抒意骨魂。三者呼應和鳴,合成載體一種。

一座山,超拔剛正。一棵樹,千古不朽。

一個人,從生命的地平線上站起,站成一種大立的姿勢。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2019.08.16

(攝影:魏其儒 甘永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字永徴,筆名一默,1941年生,甘肅靖遠平堡人,靖遠二中首屆畢業生,大專學歷。1962年參軍,原任新疆和田軍分區政委,大校軍銜。服役三十六年,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十七次嘉獎。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將軍書畫院新分院副院長、新疆軍區軍旅書畫院副院長、一級書畫師、新疆老幹部書畫學會常務副會長、國畫院院長等職,現任藝委會主任。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那一年,我走進了喀喇崑崙,脊樑之美永遠定格,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那一天,我走進《隴上風情》讀書會,被一部蒼老的詩情畫卷滿心裹挾,氣格之美久久凝固,刻進生命。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講臺上的嘉賓挺拔健朗,神氣具足,音色洪亮,膚質略泛黝光,雖近耄耋之年,卻並無垂暮之相,潛隱不了的爍爍氣華透散全場。身後,十餘米之長的胡楊畫卷通幅墨色,獨具神韻。畫中胡楊盤龍蚱枝,縱橫倒戈,努而不屈的烈烈形象掩蓋不了蒼穹之下的悲愴之情,似烽火疆場上的英勇將士,每一棵都站成一種悲壯的姿勢,每一根枝幹都被創造出一種生命形象,透射出千鈞力量。零星片葉從枯乾殘枝間冒出,凝重蕭瑟中透出一縷生命的亮光。一種殘斷之美、滄桑之美、力量之美、氣格之美全然呈現。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賦》題刻進畫中,被賦予精神性。我的目光被整幅畫卷緊緊攥住,很久沒有離開。內心被這種倔強的生命深深折服,對這種無言的生命越發欽佩。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肅然起敬,這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徹骨震撼。

教室四周佈滿尺幅不等、內容各異的山水、胡楊畫,畫風莊嚴威重,意境深遠。畫的創造者便是眼前這位頗具大家風範的軍旅書畫家雒勝老先生,從他的氣質神態中便可讀到他畫筆下的胡楊風骨。

故事很遠,故事中的英雄很近。臺上的雒老先生只是以軍人的幹練,用最簡短的語言,回憶用生命走過的半世風雲和藝涯丹青。我知道,這座喀喇崑崙般巍峨的高山需要懷著虔敬之心、欽佩之情慢慢解讀,細細品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崑崙之上,半世風雲

1941年,雒勝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平堡鎮蔣灘村,貧寒的年月、困頓的家境並沒有掠劫他的精神世界。黃河大浪給了他坦蕩的胸襟,樸實的父母、淳厚的民風教給他和善寬平,平堡古鎮厚重的鄉村文化和受叔父濡染,書畫藝術自幼在心底紮根發芽,經過半世的積澱,終成一顆震爍畫壇的星。農民兒子特有的堅韌,又讓他在三十六年的軍營生涯中歷盡磨難,步步前行,最終被委任新疆和田軍分區師級政委,成長為果敢堅毅的軍中統帥。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雒勝曾從廢紙堆裡撿拾出殘缺的書聖法帖《蘭亭序》,如獲至寶,細心臨摹,並在繪畫創作中意外獲獎,備受鼓舞,這成為他退役後走進畫壇的一個引擎燃點。

信仰至上的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大時代背景下,激情澎湃的年歲所崇尚的赤誠、錘鍊、磨礪、意志等的代名詞,並引領著一代人的價值走向。

時間回到1962年,高考前夕,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國共兩黨仍暗流湧動,熱血青年雒勝毅然放棄高考,棄筆從軍,用赤膽忠心誓衛家國。一個茂騰騰的生命,離親別家,奔赴軍營,奔向青春夢想,一路向西,穿戈壁,越大漠,歷時半月,抵達崑崙腳下的葉城。

此時的葉城,已是“沙土城,兵一片,上下繁忙搞備戰”的沸騰場面。兩個月後,中印紛爭從白熱灼氣升級到硝煙滾滾,此時的雒勝已難抑制報國之心,寫血書,表丹心,終圓男兒前線夢。他隨團部保障運輸隊,離開大漠,走進喀喇崑崙空氣稀薄地帶,走進山巒阻隔的遙遠寒境,走進硝煙瀰漫的空喀山口戰區後防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1963年於烏魯木齊)

從此,喀喇崑崙就是他的生命,從英武青年到知命之年,入崑崙,歷硝煙,戍邊防,築天路,斗大漠,在生命的邊緣地帶錘鍊自己。三十六年,彈指揮間,喀喇崑崙讓茂盛的生命成長為鋼鐵戰士,磨礪為驍勇統帥,錘鍊成崑崙的骨骼和脊樑,半世風雲,鐵骨錚錚。

空喀山口,中印戰爭,戰功赫赫的殊榮並沒有讓他和戰友載譽沉溺,年輕的戰士們在共和國軍營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硝煙散盡,固守邊防成當務之要。1964年春,雒勝奉命下連住點,駐守喀喇崑崙邊防哨卡。從海拔5390米的天文點,到海拔5243米的邊防總卡,再到中國哨卡之最——海拔5908米的黃石崗,這一守便是一年,且在生命盡絕的黃石崗堅守完長達半年的慢慢寒冬。從此,中印邊界,喀喇崑崙腹地,中國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邊防哨卡神仙灣、河尾灘等多個哨卡都留下過他的背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信息洪荒的年代,在大多數人從未聽聞過“高山反應”為何物的時候,他和戰友在生命存活的邊緣地帶,在遠天之下的雪山冰嶺,用忠誠,用堅毅,用信仰站立成一尊雕像,一座豐碑,站立成喀喇崑崙的巍峨精神,剛正脊樑。無法想象,在用生命駐守的邊防一線,他和戰友是如何捱過漫漫寒冬,在山溝裡渴盼每天兩小時的陽光。近6000米的海拔,每一位戰士都經歷過吐汁嘔膽般嚴重的高山反應,無力、頭痛、噁心折磨著每一個存活的生命,勒緊繃帶是分散頭痛的慣常方式,由於四肢無力,正常的解手都會變得如產婦生子般艱難。這樣的高度,每一次呼吸都是粗重的,每一口食物都難以下嚥,每一米拔高都舉步維艱。冷硬的風和滿天飛雪,常常使眉毛鬍子都長出冰渣渣,臉蛋變成紅二團。這裡的身影寥寥無幾,卻讓人萬般敬仰。在生命的洪荒地帶,除了雪山冰河的流動聲,和腳下山谷中偶爾掠過的老鷹,他們是唯有的生命。或許,他們留下了地球祕境上人類最初始的腳印。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這是雒勝對哨卡環境的生動總結。也因了這個詼諧的順口溜,通過電視新聞,國人知道了喀喇崑崙,知道了神仙灣哨卡,知道了詼諧背後的嚴酷,對站在那裡的背影更敬仰一份。

酷寒地帶,冰雪之境,孤獨、思親是壓垮意志的一根稻草,雲端上的哨所,只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遙遠的家鄉親人在雲路阻隔之外。和平盛世下的我們,眼裡更多的是崑崙的巍峨雄峻,常年駐守邊防的戰士,讓稀薄的氧氣消耗著,讓肆虐的狂風摧毀著,讓無盡的寂寞吞噬著,讓滿目的洪荒蠶食著,信仰、意志、信念……哪一根精神支柱傾塌,生命或將隕滅。這裡的不少戰士都陪伴經歷過高原肺水腫的戰友越來越微弱的呼吸,生命在喀喇崑崙之巔一點點流逝,最終定格,只剩陣陣狂風呼嘯和山的冷峻。

生死嚴酷,生命可貴。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他們經歷過一場又一場悲痛,一次又一次離別。偉大與渺小、堅韌與脆弱,似乎都在這裡矛盾地存在著。他們用生命做基石,在崑崙之巔站起一個個莊嚴的背影,用堅韌書寫關於生命的證言!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生命禁區,堅守,不是一個簡單的詞,不是兩個簡單的字,是無盡的承受,是融入骨髓裡的信仰。在共和國五萬多公里的邊境線上,他們堅守著從天山以南柯孜勒蘇到喜馬拉雅普蘭縣,地球最恢宏地帶,一千多公里最艱苦的邊防線上近30個哨卡。這是他們心血的長城,生命的長城。在巨大的平靜地帶,他們真實地演繹著最波瀾壯闊的故事。

他們是站在中國脊樑上最美的背影。

1971年4月,在又一個漫長的冬季堅守後,雒勝從哨卡換防下山,第二天,愛人便生下長子。然而沒等好好享受一下初為人父的喜悅,沒給愛人熬兩頓熱湯,便接到部隊再次出發的命令,他只好收拾起對妻兒的萬般不捨,第四天,又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在一次次離別和長久的思念中,他忠誠地履行著軍人的天職。

哨卡上,和星星對話的日子裡,他體恤一線哨兵的寂寒不易,每一個邊防戰士眼裡露出的喜悅,是他任宣傳股長後,一次次深入哨卡的理由和動力。

崑崙以巍峨雄峻折服了世人,也以嚴酷無情淬礪著人的精神,冷峻之下,危機四伏。故事又回到1971年冬,遲來的雪降讓總卡首長生髮起在大雪封山之前再給前線官兵送一次溫暖的念頭。高原天氣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大山深處,先是勁風肆虐,冰雹混瀉,緊接著大雪紛飛,不多功夫,一天一地只剩下白茫茫一色,除了一隻鐵牛在緩慢爬行,冰雪空境中沒有任何生命的痕跡。隨海拔上升,氣溫陡降,天地凝固,路跡越來越難辨認,至天神達阪腳下,準備就地安營紮寨的戰士們,因大風、高海拔未生著火而吃雪臥冰。零下三四十度的徹骨寒境中,大家互相調侃,苦中作樂,在車下和楞坎背風處裹被而臥。天做房,地做床,厚厚雪被蓋身上。他們是崑崙嬌子,是自然之子。狂風夾雜大雪呼嘯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足有一米厚的積雪,埋藏了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雪白寂靜的世界和一些令人詫疑的孔洞。擔任此次行軍重任的雒勝股長,順著一個個因呼出熱氣而融化開的氣孔通道,從厚厚的積雪中刨出了戰友,所幸十餘人團隊均安然無恙。他們被暴風雪阻隔在險遠的天神達阪腳下,卻因未給哨卡戰士送到關懷而心生內疚。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1983年7月在崑崙山工作照)

1984年,春節剛過,時任17團政委的雒勝又受命哈神線(哈瓦克——神仙灣哨卡)指揮,率領全團奔赴喀喇崑崙深處,和兄弟16團一起開山築路。千山空寂、萬里雪霜的季節,這裡忽然有了喧囂,有了沸騰,有了危崖險谷間、絕壁萬仞處忙碌的身影。寂靜了億萬年的大山炮聲隆隆,飛沙走石。十一萬發炮彈,合計上千噸炸藥,在戰士們的肩挑背扛中,從簡易的新藏線運送到施工地段。炮彈一次次在大山深處炸響,天路在一寸寸向前拓進。他們用鐵鍬、撬槓這些最原始的工具,修築著中國海拔最高、道路最險的邊防公路。朔風凜冽,寒冷徹骨,高強紫外線、超強體能消耗和劇烈高原反應鍛礪著每一個戰士的心身。從春到冬,從海拔4000米到5380米,從四五天縮短為2小時車程,結束了老路自三十里營房到神仙灣哨卡必須經紅柳灘——岔路口——天神達阪,遠達400公里的繞道、崎嶇、艱險和遙遠以及大半年封山期的冰雪隔絕。他帶領戰友們用生命鑿通了一條長達122公里,通往神仙灣哨所的天路,給生病的戰士接通了一條生死攸關的生命線。今天通向各哨卡的暢平快捷,是他們用生命打下的基石,他們是共和國不屈的脊樑,不朽的國魂。

在這一場艱苦卓絕、只有炮聲、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三名戰士險境犧牲,兩名戰士因嚴重高原反應長眠崑崙,雒勝政委幾次險情逃生。從勘路到修築,他耗盡心血,和戰友們在危崖絕壁間鑿出一條生命通道,加之前一年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喀喇崑崙深處完成從空喀山口到新藏線及班公措到尼亞格祖兩條共330公里的國防線,這一年,他們團受全軍盛讚,雒政委被樹為英雄典範,頭頂光環。而這一曲壯寫在喀喇崑崙深處高亢激昂、蕩氣迴腸的戰歌,背後的沉沉艱辛、滴滴血淚,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更深。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今天的三十里營房西山上,仍鐫刻著“高原勁旅,崑崙雄獅”八個大字,一代代衛疆拓路的忠魂和勇士,用生命對這至高讚譽做出最完美的註解。

又一段掠影定格:皮山縣,大漠南緣,他們隨地刨坑,分片建營,住在昏暗、潮溼、陰冷、浮塵嗆人的地窩子搞勞動生產。“皮山人民真辛苦,每天能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是對當時軍營生活的最好寫照。

服役三十六年間,從士兵到各級領導幹部,他十七次深入邊防一線,駐守哨所,開營建卡,關愛戰士,修路築橋,多則一年,少則十多天。他熟悉喀喇崑崙每一條溝,每一座峰,每一個達阪,每一個哨卡。從雲端上的哨所到地層下的穴窩,從崑崙之巔到大漠之南,從宏大隱脈到無垠沙海,三十六年,半生錘鍊,半世風雲,他把自己站成一座山,傲立蒼穹,立成一棵樹,硬骨橫秋。

何為信仰?信仰是一種源於心底的朝聖和徹骨的虔誠,是泰山壓肩,砥礪前行,是千難萬險,身心俱往。他們朝聖在舉手可攬月,俯身能摘星的喀喇崑崙之上,只為固邊強國,只為身後的祖國萬千人的和平與安寧。他們踏入了生命不能踏入之地,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忍耐了生命不能忍耐之苦,經歷了生命不能經歷之難,體悟了生命無法體悟之深,留下了比喀喇崑崙更偉岸的身影,也因此有了他畫筆下對大漠胡楊的千古風流滿紙酣暢淋漓地流瀉。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藝海無涯,硬骨橫秋

軍營中,曾用血肉之軀在巍巍崑崙之上築起一座精神豐碑,退役後,又用一管柔毫之筆抒寫胡楊錚錚鐵骨,烈烈氣韻。雒老先生把胡楊刻畫得超神入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

喀喇崑崙之源的雪水,滋養著他的生命,也浸潤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給了胡楊精神生命,更激發了他的藝術生命。他守護雪山,一如胡楊根植大漠,精神共振和鳴,讓他們氣脈相通。55歲,光榮退役,本該頤養天年的雒勝先生,又選擇了一條比雪山大漠更艱深的國畫之路,痛別了多年集郵、集石、集古幣的愛好,把精神全部投注在書畫學習創作之中,完成從軍營生涯到藝術人生的完美轉型。

擇一事,忠一生。自從選擇了書畫,二十多年來,他每天六點起床,孜孜不倦,苦學勤進,誠拜高師門下,臨摹歷代名家山水畫。這些給了他高屋建瓴的審美,讓他尊崇傳統,以保古法不失,又能復古創新。具備一定的基礎後,融進自己的思想、見解,形成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

這條路上,藝術導師馮其庸先生給了他莫大幫助,讓他透過迷霧,撥雲見山,直指內核。一直以來,他循道而行,遵從古訓,相信一幅臻美的畫作,源於兩份字,兩份畫,六份讀書實踐。為此,他博覽群書,廣採眾長,不斷深入自然,在自然大千中尋找靈感,提煉藝術精魂,加上多年的積澱,他的筆不見死筆,畫足見靈魂。他重太極筆法,又遵自然之道,將《易經》和《道德經》一脈傳承的思想體系融會貫通,熟練運用,深刻悟透陰陽既相互蘊含,又相互促生,相互轉化的道理。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與馮其庸先生)

藝術都在宣洩人格性情和內在靈魂,畫是一種表象,骨子裡的思維,所體現出來的即是一個人的品位等級、精神高度和思維深度,可謂畫為其人,畫為其化。他把喜馬拉雅、喀喇崑崙、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傾注了半世的苦樂、悲壯與豪情,全部抒寫在一座座高山,一棵棵胡楊上。他的書畫從工筆、花鳥、人物、山水到行草,各有建樹,畫風有雄厚大氣,有古雅沉靜,尤以胡楊氣質獨絕,震爍畫壇。

他筆下的山水既顯奇崛雄健,又具清華雅淡。一座山,陡拔威立,精神巍峨;一條龍脊線,雄風強健,昂首雲天,巍巍然,凜凜然,屹立於天地間,餘緒飄忽綿延,如蒼龍騰躍,似雄獅怒吼。蒼松立頂,深壑無底,幾簇紅葉燃亮江山,豪氣沖天中夾雜了一份柔軟。蒼嶺間,一條生命的源流垂落自雲端,騰起白霧,山谷蒙煙。江流奔湧,山河氣壯,整幅圖景,蒼然厚重,浩氣升騰。雒老先生用一隻穩健的筆,把畫的勢與氣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讓觀者讚歎臣服。沒有沉博的積澱、極高的審美視覺,創構不出如此高的立意。這幅《天高紅葉密.秋日勝春朝》,曾被世界《華人報》整版刊載評論。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吾將上下何所求》,他用肆意張揚的筆,揮就一個詩人對江河日下的堪憂,欲力挽狂瀾,又無力迴天,心中徒留一腔豪情和激昂無處釋放,悲憤難抑,無形無態。寥寥幾筆,大片留白,丟給人一個無限遐思的空間。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胡楊作為國人的精神載體和符號象徵,他厚積薄發,把多年來對生命的體驗,對生活的感悟都釋放到一張張宣紙上。他對胡楊繪畫有著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因為他潛隱了胡楊硬骨的特質。“不與萬物爭風流,荒原大漠度春秋。乾旱少雨不枯萎,霜侵雪壓不低頭。”這是他眼裡的胡楊風骨,也是他一輩子的精神基調。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次次,他深入胡楊林區,踏遍天山南北,大漠腹地,造訪胡楊神韻。當對胡楊的理解足夠深刻,足夠透徹之時,畫筆下便有了噴薄而出的激情,每每此時,便進入物我兩忘、隨心所欲的逍遙之境,也便有了他畫筆下一幅幅令人傾倒,讓人陶醉的胡楊神韻,有了胡楊所折射出浩氣充塞的生命形象。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戎馬半生,他把命給了信仰,給了崑崙和大漠。橫戈立馬,雄姿勃發,與其說他在畫胡楊,不如說他在借胡楊抒寫自己。他將高濃度的情感抒發在胡楊的錚錚傲骨中,這是一種流瀉於筆端的生命存在,也是兩種生命形象的精神和鳴與重疊。讀他的胡楊,在每一個將枯的生命裡又能讀到生命的力量。他將胡楊的根枝形態、精神風貌、氣質神韻抒發得淋漓盡致。他筆下的胡楊大都風骨昂然,氣格凜凜。每一個枝幹都鯤鵬展翅,每一個洞穴都滄桑千古,每一處瘢痕都風霜歷盡,每一根殘斷都是生命的抗爭,悲壯的寫實。沒有哪一種生命能如此蘊藏一種精神:千年不死大漠魂,千古還留不倒身,千載猶存傲世骨,千秋不朽是龍根。

唯有大漠胡楊,唯有他畫筆下的胡楊。

《硬骨橫秋.傲立蒼穹》無需喧譁,無需嬌飾,無需濃烈。整幅圖景,一重墨色,蒼勁感、雄渾感、力量感凸現,一副歲月磨礪摧折後的滄桑,一種非千重積壓、萬般錘鍊才有的模樣全然呈現,曾經的風華崢嶸都成過往煙雲,唯有傲骨凜然威然。看到它,如看到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滿刻歲月的皺紋,又通達睿智。每一個疤痕即是一次劫難,每一枝殘斷都是一種熔鍊,每一縷褶皺都需非凡的積澱。容貌粗礪無華,身姿盤根扭錯。他的筆將每一棵死的胡楊都畫活了,都賦予精神意義,縱使斷殘之軀,也蒼美浸魂。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最是那一幅《大漠雄魂根底堅.硬骨橫秋氣更蒼》震撼著我,大幅畫卷枯根殘斷,蒼枝縱橫,氣格滿紙,骨韻錚錚。一種烈烈勇士浴血疆場的悲壯感,每一棵胡楊都凝化成不朽的姿勢,如忠臣義士忠烈、仁勇的化身,坦然從容,氣貫長虹,沒有膽怯,沒有脂粉,幹烈著,粗礪著,不屈不撓,向天而歌。遠山蒼淡,影影綽綽,蒼根上又冒出一抹生命的顏色,璀璨,厚重,有了它,就有了生命的歡動,讀到它,即讀到了千年不朽的靈魂。遭雷電,抗風沙,耐鹼旱,歷霜侵。觀每一棵胡楊,都如蒼茫大地上站起一個不屈的生命,沉靜中蘊涵著強大的高貴,滿紙間流淌著千年磨礪出的生命狀態。我們從畫中能感受到難以消散的凜然氣節,能讀到一個軍人的昂然氣度,不屈的骨魂。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老把握了胡楊繪畫藝術的靈魂,在沒有前人法度的制約中,他成為國畫界“胡楊風”的開拓者和引領者,一座讓無數人高山仰止的藝術高峰,只可仰望,無法超越。他的數百幅作品在全國、全軍等各級畫展中參展、參賽,並多次獲獎,被刊載在各類刊物上,甚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一座山的偉岸和一棵樹的奇絕。

中國版圖上的崑崙巨脈、大漠瀚海,這些世界級創構,讓磊落、磅礴、剛毅、脊樑、坦蕩這些詞駐進內心,並永久定格。他的精神品級早已登極,別人在敬仰高山,膜拜蒼根,他在用生命註解。“功垂大漠,中華砥柱”,是馮其庸老先生對他戎馬一生的千鈞定論、精準詮釋。

崑崙彰顯巍峨,大漠袒露廣博,胡楊抒意骨魂。三者呼應和鳴,合成載體一種。

一座山,超拔剛正。一棵樹,千古不朽。

一個人,從生命的地平線上站起,站成一種大立的姿勢。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2019.08.16

(攝影:魏其儒 甘永平)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雒勝,字永徴,筆名一默,1941年生,甘肅靖遠平堡人,靖遠二中首屆畢業生,大專學歷。1962年參軍,原任新疆和田軍分區政委,大校軍銜。服役三十六年,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十七次嘉獎。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將軍書畫院新分院副院長、新疆軍區軍旅書畫院副院長、一級書畫師、新疆老幹部書畫學會常務副會長、國畫院院長等職,現任藝委會主任。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高山鑄魂,蒼根存氣——軍旅書畫家雒勝奇記

(作者白愛與雒勝先生在平堡合影)

作 者 簡 介

白愛,網名,雪瓊,供職於國家能源集團靖遠熱電公司。一個在行走中感受生命之美、自然之美的人,在行走中感受內心的豐盈、山川大地的磅礴。用痴心,用相機,用拙筆記錄生命中那些波瀾壯闊的聖境,亦或寧靜恬淡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