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軍事歷史 王國 二戰 匈牙利 查理大帝 左手槍炮右手玫瑰 2018-11-29

二戰時的黨衛軍部隊的名稱多以歷史上的英雄,地名等命名,都賦予了其特殊的意義,接下來介紹一下二戰德國黨衛軍四十五個武裝師的名字,組成,標誌等的由來。歡迎廣大軍迷朋友們的指點和討論。

黨衛軍——原文“Die Waffen Schutzstaffel”,簡稱“Waffen-ss”,原意為“近衛軍”。其閃電標誌由瓦爾特·赫克〔Walter Heck〕在一九三二年設計,他以兩道閃電作為SS象徵,在北歐神話中一道閃電〔其實它的意義代表太陽〕代表勝利。

其作戰師一般分為三類:

SS-師〔SS-Division〕:由純德國人〔Deutsche〕組成,被定為一級戰鬥部隊-“Kampftruppe der Klasse 1”,被用於戰場主要位置或擔當“消防隊”〔Feuerwehr〕挽救前線緊張局勢。

SS-志願師〔SS-Freiwilligen-Division〕:由歐洲日爾曼裔人和德意志裔人〔Volksdeutsche〕組成,被定為二級作戰部隊-“Kampftruppe der Klasse 2”,主要用於非主要方向和防禦戰。

SS-武裝師〔Waffen-Division der SS〕由東歐人〔德國稱之為東方人-Ostländer〕和巴爾幹人組成。雖為黨衛軍控制,但是名義並不正式屬於黨衛軍部隊序列,主要執行主戰線後游擊隊的清掃和佔領區的控制等工作。

這是理論情況,大戰時期黨衛軍的人員組成及其複雜,例如SS第一裝甲師內就有部份匈牙利人,而SS-志願師和武裝師裡的軍官大部份都是德國人。

而各師標誌盾牌右上角的缺口代表裝甲師,左上角缺口代表裝甲擲彈兵師,中間缺口代表其它用途師:騎兵師和山地師。無缺口代表武裝師。

黨衛軍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

1.SS-Panzer-Division "Leibstandarte Adolf Hitler"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最初是希特勒的私人衛隊,後發展為師級部隊,“Leib”在本意為“身體”,旗隊——“standarte”:相當於團級部隊,這隻在黨衛隊和衝鋒隊中使用,是納粹黨在建立自己的政治部隊時為了避開和陸軍編制重名而創建的名稱〔儘管在編制上還是參照陸軍〕,規模大致相當於團。一九四○年被取消這一名稱。而為了保持“警衛旗隊”的傳統稱謂,所以這支部隊的名字仍然保留了下來,該師的標誌是一把鑰匙,這是由於其首任師長迪特里希〔Dietrich〕的名字在德語中是“偽造的鑰匙”和“橇鎖工具”的意思。

黨衛軍第二“帝國”裝甲師

2.SS-Panzer-Division "Das Reich"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以納粹政權的第三帝國〔Das Dritterecich 1933-1945〕命名,該師標誌是北歐古文字“魯納”〔Rune〕中的“狼之鉤”〔wolfsangel〕,其據說可以賜予持有者神祕的力量嚇走荒野中的狼群,所以也被看做為是捕狼陷阱的標誌。在15世紀的農民反抗德國國君麾下僱傭兵的戰鬥中,被作為起義軍的標誌,儘管它曾經在歷史上的公元一六一八~一六四八年的“三十年戰爭”中以“殘暴專制之章〔Zeichen der Willkür〕” 而聞名,但是仍然被看做是自由和獨立的象徵。

另簡介一下北歐古字的來由:在北歐,文字首先出現在丹麥,這種文字充滿神祕性,就是神話裡由大神“Odin”所創的魯那〔rune〕文字。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碑、器具〔如號角〕上,或是紀念某事、或是戀愛之詞、或是頌神之語,或是各種未知咒語。這也是古日爾曼人最初使用的文字,但是他們把其當作是一種帶有魔力的咒文,如果把語言定性為文字,等於將神祕力量傳授給敵人,總共有大約二十六個。黨衛軍各作戰師的標誌大多數都是這種文字。

黨衛軍第三“骷髏”裝甲師

3.S-Panzer-Division "Totenkopf"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其最初成員大多來自“骷髏部隊”〔Totenkopfverbande〕,而骷髏部隊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七四○年腓特烈·威廉一世〔Frederick William I〕葬禮旗幟上的骷髏圖案,為了紀念這位先皇,在次年成立了皇家近衛隊——第一和第二近衛輕騎兵團〔Leib-Haussaren Regiment〕,他們身著黑色制服並且在皮毛帽子上繡上骷髏標誌。在一次大戰中骷髏圖案也成為德軍精銳部隊的標誌,例如突擊部隊和裝甲部隊等等。在一戰結束後少數的自由軍團也把骷髏標誌漆在鋼盔和車輛上,因為它也有著傳統主義、反自由主義的涵義。後來在三十年代初被定為黨衛隊和其下屬骷髏部隊的標誌,其意義黨衛隊高級指導處的真正創建者阿洛伊斯·羅森溫克曾說過:“我們在我們的黑色帽子上佩帶骷髏標誌,藉以警告我們的敵人,並向我們的領袖表示,我們隨時準備用自己的生命去實現他的理想。”

黨衛軍第四“警察”裝甲擲彈兵師

4.SS-Polizei-Panzergrenadier-Division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其成員大多來自由黨衛隊控制的秩序警察部隊〔Ordnungspolizei,縮寫Orpo〕,其標誌同樣是“狼之鉤”。

黨衛軍第五“維京”裝甲師

5.SS-Panzer-Division "Wiking"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維京:英語“Viking”一詞來自冰島語中的“Vik”,意為“海灣”。

維京人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北歐,今天的挪威、丹麥和瑞典。當時歐洲人更多將之稱為“Northman”,即北方來客。維京是他們的自稱,在北歐的語言中,這個詞語包含著兩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後是掠奪。維京人也是最後一些被羅馬人稱為“日爾曼人”的野蠻人部落,他們曾經使整個歐洲處於恐怖之中。從他們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故鄉開始,維京人乘坐龍船,穿越海洋對其它文明發動突然襲擊。人們之所以把維京人乘坐的船稱為龍船,主要是因為這些船的船頭和船尾都雕刻著龍頭。剛開始的時候,維京人在被襲擊地區的正規武裝力量抵達之前,迅速完成掠奪和撤退等一系列行動,但隨著自身實力的增強,他們的膽子也變得越來越大,到了最後,維京人佔領了歐洲許多重要地區,並在被佔領區定居下來。做為基督教徒眼中的異教徒,維京人會毫不猶豫地殺死教堂裡面的神職人員,並搶劫教堂中的財物。出於對他們冷酷無情和凶猛殘暴的恐懼,當時的人們把維京人比作地獄裡來的魔鬼。他們遠航的足跡遍及整個歐洲,南臨紅海,西到北美,東至巴格達。但他們第一次在當地百姓面前出現,就是以海盜的身份搶劫掠奪。

維京人的足跡:從八世紀到十一世紀,維京人四處征戰,侵略鄰國。他們逐漸有了國籍,逐漸有了瑞典維京人,挪威維京人和丹麥維京人的名稱。每個國家各選擇一個戰場:瑞典人朝東打;丹麥人向西航行;挪威人經常在海上打劫,侵佔未開發的地方或人口稀少的地區。七百九十三年維京劫掠了英國東海岸的林第斯法恩修道院,預示了維京時代的來臨,預告了一首將持續近三百年曆史。維京人縱橫四海:發現格陵蘭,駕著長船直達美洲,移民冰島,掠奪愛爾蘭,遠征俄國,陷法國於血海。八世紀的歐洲,響起這樣的祈禱:“上帝啊,保佑我們逃過北方人的暴行吧!別叫我們遇上他們的暴行。”不過,維京人同時也以出色的手藝人,

海員,探險家和商人而著稱。

特別是他們的頭目,是知識和智慧都相當出色的人物。他們熱衷於激動人心的傳奇與漂亮的幽默,也同樣熱愛美術和精緻的工藝;即使是用於血與火的戰船和長劍上,他們也一定要裝飾得富麗堂皇。這就構成了維京人的一個意味深長的特點:他們崇尚強大智慧的程度恰好同崇尚強大武力相同。在他們中間,一個出口成章的詩人和一個戰無不勝的勇士能夠贏得同樣的讚譽,同樣地出人頭地;而對一個既能出口成章,又能殺敵無算的維京人來說,整個世界幾乎就在他的腳下。

隨著基督教在歐洲大陸的推廣,維京人在金錢或者刀劍下逐漸改變了信仰,宗教終於讓他們放棄了拳頭上討生活的做法,漂泊不定的海盜在各地定居下來。而在伏爾加河流域的原住民是斯拉夫人,部落之間多年不斷的爭鬥之下,有人去北歐請來強有力的傭兵和領導人。於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瓦蘭吉亞人結束了紛爭,大量湧進的維京移民被當地人稱為“Rus”,羅斯人。直到公元八八二年奧列格大公建立起羅斯國家,將他們居住的國家稱為“Rusland”,即今天的“Russia”-俄羅斯。這裡實在很具有諷刺意味,黨衛軍一直嚮往的維京族居然和他們眼中不共戴天的敵人有著血緣的關係!該師標誌在古代北歐文字中代表太陽。

黨衛軍第六“北方”山地師

6.SS-Gebirgs-Division "Nord"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前身是駐紮在挪威的“北方”戰鬥集群〔Kampfgruppe "Nord"〕,該師標誌在北歐古代文字中代表堅定不移的信念。

黨衛軍第七“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

7.SS-Freiwilligen-Gebirgs-Division Prinz Eugen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黨衛軍第七“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歐根親王——原名薩伏伊·歐根〔Savoy Eugene〕,十七~十八世紀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s〕最傑出的外籍將領之一。這位相貌平平,身材單薄的親王在法國出生長大,但是他並沒有被法皇路易十四〔Louis XIV〕的軍隊接受,在一六八三年歐根很幸運的加入奧皇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的軍隊,並且以志願者身份參加瞭解除土耳其人對維也納包圍的戰役。後來又參加了驅除奧特曼帝國〔Ottoman〕對匈牙利統治的戰鬥。歐根在這些戰役中顯示了出他那驚人的勇氣和卓越的指揮才能,這使得他很快就獲命指揮一支自己的部隊。他在對土耳其人的戰鬥中贏得了三次輝煌的勝利:一六九七年在Zenta,一七一六年在Peterwardein 和一七一七年攻佔貝爾格來德〔Belgrade〕。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在一七○一年~一七一三年的爭奪西班牙王位的戰爭中,歐根和英國的天才統帥約翰·丘吉爾〔John Churchill,Marlborough 公爵〕指揮聯合軍在一系列的血戰中打敗了自己的祖國-法國軍隊。歐根作為勇敢一個戰士,精明的政治家和慷慨的藝術資助者而在整個歐洲受到頌揚。

該師的標誌在北歐古字中叫“Odal”,代表家族血緣關係,古人認為具有將相同血緣的人們聚集起來,而這個師裡很多人都是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德意志裔人。

黨衛軍第八“弗洛裡安·蓋依”

8.SS-Kavallerie-Division Florian Geyer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弗洛裡安·蓋依〔Florian Geyer 1490-1525〕-德國南部法蘭哥尼亞公國〔Franconian〕的騎士,在天主教改革時期支持基督新教的創始人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後在一五二二~一五二五年的農民戰爭中領導農民起義軍。

該師因為是騎兵師,所以標誌由馬頭和寶劍組成。

黨衛軍第九“霍亨斯陶芬”裝甲師

9th SS-Panzer Division "Hohenstaufen"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霍亨斯陶芬:一一三八年~一二五○年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霍亨斯陶芬王朝。該家族最早在德國西南部的斯華比亞〔Swabia〕和阿爾撒斯〔Alsace〕地區。其名字“霍亨斯陶芬”來自於家族祖先們在德國南部的城堡-斯陶芬〔Staufen〕。後來由於在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初的紛爭中支持撒裡族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四世〔Henry IV〕使得家族實力崛起。後來第三次東征的領導者之一——腓特列·巴巴羅薩皇帝即是其家族成員之一。

該師的標誌是代表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字母“H”加一把寶劍。

黨衛軍第十“福隆德斯伯格”裝甲師

10th SS-Panzer Division "Frundsberg"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喬治·馮·福隆德斯伯格〔Georg von Frundsberg〕——烏爾裡希·馮·福隆德斯伯格〔Ulrich von Frundsberg〕之子,斯華比亞聯盟的首批統帥之一,於一四七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出生在Memmingen 的Mindelheim,他在一四九九年開始效忠於皇帝馬克西姆連一世〔Maximillian I〕的軍隊,隨即參加對瑞士人的戰爭並於一五○四年獲得爵士勳位。一五一三年,福隆德斯伯格參加了對威尼斯的戰役並且統帥斯華比亞聯盟的步兵對抗烏爾裡希·馮·沃特姆伯格〔Ullrich von Wurtemberg〕。而福隆德斯伯格和馬丁·路德於一五二一年在德國西南部萊茵河岸伏姆斯的會面也成為德國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在意大利戰役時,皇帝卡爾五世〔Karl V〕對福隆德斯伯格信賴有加,事實也證明了這位傑出的統帥沒有辜負皇帝對他的信任。他在和法國人的作戰中為帝國贏得了兩次重大勝利:一五二二年在Bicocca 和一五二五年在Pavia 。後來他參加了鎮壓德國農民起義的戰爭,並在一五二六年回到了意大利幫助對抗科涅克〔這裡的白蘭地很不錯喲〕的反帝國同盟。然而一五二八年八月二十日在一次平息由一場謠傳〔因為部隊從來沒有領過軍餉,所以有人造謠說戰爭已經結束〕引起的暴動中,福隆德斯伯格被殺死,他的部隊後來繼續在Charles de Bourbon 的統帥下向羅馬挺進,並最終攻佔該城。

喬治·馮·福隆德斯伯格也是帝國僱傭軍〔Landsnechts〕的創始人和統帥,所以歷史上把他稱為的僱傭兵之父,他將這支他的僱傭兵變成全歐洲最勇敢堅強的部隊。而他的兒子——卡斯佩〔Kasper〕也是一名僱傭兵統帥。福隆德斯伯格家族的最後一代〔喬治的孫子〕在一五八六年斷代。

該師的標誌即是歷史上僱傭軍團的旗徽。

黨衛軍第十一“北歐”志願裝甲擲彈兵師

11.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ordland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Nordland”本意是“北部的地方,北部的國家”,而該師主要的外籍成員來自北歐的挪威和丹麥,所以譯為“北歐”。這裡順便要說明一下地理學上的北歐,包括今天的瑞典、挪威、丹麥、冰島和芬蘭,不過一般從歷史或是人種學的角度〔甚至北歐神話的角度〕上來說並不包括芬蘭,這是因為芬蘭人的祖先,主要是亞洲的匈奴人—芬族。也就是說,芬蘭人有40%的亞洲人血統〔雖然他

們大多金髮碧眼,但這是事實〕。而真正歷史〔或者神話〕意義上的北歐應該是指挪威,丹麥,瑞典,冰島和德國的東北部地區。

該師的標誌和第五黨衛軍“維京”裝甲師大致相同,這是因為該師成立之初,黨衛軍計劃將其和“維京”師作為第一批成立的外籍人員姐妹部隊組成一個裝甲軍——第三黨衛軍“日爾曼”裝甲軍。

其標誌不同之處在於顏色相反,另外其盾牌缺口在左上角,意為裝甲擲彈兵師。

黨衛軍第十二“希特勒青年”裝甲師

12th SS-Panzer Division Hitlerjugend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該師絕大部份成員來自“希特勒青年團”,故以此為名。該師的標誌是在一次於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在全師內舉行的師徽徵集比賽之中的獲勝設計方案,設計者是一名叫弗蘭茲·朗〔Franz Lang〕的參謀軍官。中間類似閃電的標記〔北歐古字中代表勝利〕是希特勒青年團團徽,鑰匙代表由第一黨衛軍“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派遣到該師的軍官和士官們,下面的橡葉表示當時的師長弗里茲·維特是橡葉騎士十字勳章獲得者。

黨衛軍第十三“彎刀”武裝山地師〔克羅地亞第一〕

13th WAFFEN-GEBIRGS DIVISION DER SS Handschar (Kroatische Nr.1) Handschar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在克羅地亞語中指穆斯林的一把傳統的阿拉伯式彎刀,傳說中是真主安拉的先知慕翰默得擁有。在波斯尼亞語裡被稱為“Hanzar”。而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克羅地亞的警察部隊也配有這種彎刀。該師的標誌是彎刀“Handschar”。

黨衛軍第十四武裝擲彈兵師〔烏克蘭第一〕

14th WAFFEN-GRENADIER DIVISION DER SS (ukranische Nr 1)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該師大部份成員來自烏克蘭西部的加里西亞〔Galicia〕,該師標誌來自俄皇列夫·丹伊洛夫伊維奇〔Lev Danylovych 1264 - 1301〕統治時期烏克蘭軍隊的軍服上代表王室的徽章,“lev”的意思是“獅子”。

黨衛軍第十五武裝擲彈兵師〔拉脫維亞第一〕

15.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lettische Nr.1)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該師大部份由拉脫維亞志願者組成,由此得名。該師的標誌中字母L和羅馬數字I表示是第一個黨衛軍拉脫維亞部隊。

黨衛軍第十六“黨衛隊全國領袖”裝甲擲彈兵師

16.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 Reichsführer SS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該師是以黨衛隊頭子希姆萊的警衛營為基幹發展起來的一支部隊,而希姆萊本人也希望其成為自己的“私人部隊”,故由此得名。該師的標誌即是“黨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制服的領章。

黨衛軍第十七“古茲·馮·伯利辛根”裝甲擲彈兵師

17th SS-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Götz von Berlichingen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古茲·馮·伯利辛根〔一四八○~一五六二〕——十六世紀德國著名的僱傭兵統帥之一,斯華比亞騎士。

他在一五○四年的Landshut 之戰中失去了右手,後來裝上了一支鐵手。他在對歐洲一系列城市進行的侵略中壯大了自己的聲望。在一五二四年~一五二六年的農民戰爭中,他很不情願的領導德國南部法蘭哥尼亞的農民起義軍,後來在農民軍被擊敗之前拋棄他們而去。在一五四二年他加入神聖羅馬皇帝查里斯五世〔Charles V〕的軍隊,參加了對土耳其人的戰鬥,兩年後又和法國人交戰。關於他最後的結局很抱歉我沒有資料。

一件很有名的事是:他曾經對蘭姆伯格的騎士們說到“吻我的屁股!”另外他的口頭禪是:“是”就應該是“是”,“不”就應該是“不”!該師的標記即是伯利辛根的鐵手。

黨衛軍第十八“霍斯特·維瑟爾”志願裝甲擲彈兵師

18th SS- 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Horst Wessel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霍斯特·維瑟爾——納粹黨最出名的人物之一。他本是一個頗有名望的基督教牧師魯得維格·維瑟爾〔Ludwig Wessel〕的兒子,後來不顧父母的反對放棄自己的法律學業參加了衝鋒隊。二十年代末任衝鋒隊第五突擊隊〔Sturm5, SA〕隊長,在爭取德國領導權時由於領導了幾次運動因而在納粹黨徒中頗有威望。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在一九三○年一月他被人開槍射傷,在二月傷重不治。德國宣傳部長戈倍爾遂將其吹捧成一位“英雄”人物。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他是在嫖娼時,被身為紅色前線〔Rot Front,一個德國無產階級組織〕成員的妓院老闆開槍擊中嘴部打傷。

在一九三三年希特勒掌權後,納粹為維瑟爾修建了一座紀念碑,並且每年都要在這裡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在戰爭臨近結束前,納粹分子將紀念碑轉移〔有資料說維瑟爾的屍體也被運走〕,具體下落不明。而現在在原地的墓碑是他父親的,但是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維瑟爾在死前所作的一首遊行時的樂曲《高舉旗幟〔Die Fahne Hoch〕》被定為納粹黨遊行時的非正式歌曲。該師原計劃由衝鋒隊志願者組成,但是這個計劃沒有實現,而名稱卻保留了下來。該師的標誌就是衝鋒隊的標誌。

黨衛軍第十九武裝擲彈兵師〔拉脫維亞第二〕

19th WAFFEN-GRENADIER DIVISION DER SS ( lettische Nr 2)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該師也是由拉脫維亞志願者組成,標誌字母“L”和羅馬數字“Ⅱ”代表黨衛軍的第二個拉脫維亞人部隊。

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愛沙尼亞第一”〕

20.Waffen-Grenadier-Division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該師由愛沙尼亞志願者組成。標誌上上的“e”字母代表愛沙尼亞的縮寫。

黨衛軍第二十一“斯坎德培”武裝擲彈兵師

21st WAFFEN-GEBIRGS DIVISION DER SS Skanderbeg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斯坎德培〔約一四○五年~一四六八年一月十七日〕——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

原名喬治·卡斯特里奧蒂〔George Kastrioti〕,出身貴族,其父親是阿爾巴尼亞的大公。一四二三年作為人質羈留奧托曼土耳其蘇丹宮廷,接受伊斯蘭教,得教名斯坎德〔Skander〕。宮廷禁衛軍事學校畢業後參加土耳其軍隊,因作戰有功,受軍銜“培”〔“beg”-蘇丹軍隊中的一種軍銜〕,從此稱斯坎德培。一四三八年任克魯亞區蘇巴什〔區長〕,著手準備起義。

一四四○年任迪勃拉總管。一四四三年十一月領導阿爾巴尼亞人民舉行反抗土耳其侵略的總起義,率三百名騎兵佔領中部要塞克魯亞,宣佈阿爾巴尼亞公國恢復獨立。一四四四年三月聯合各地貴族成立阿爾巴尼亞聯盟並組建阿爾巴尼亞軍隊,被推為聯盟領袖和軍隊最高統帥。一四四四~一四六六年領導阿爾巴尼亞人民擊退土耳其軍隊十三次大規模進攻,其中一四五○年的克魯亞保衛戰最為著名,使阿爾巴尼亞獲得半個多世紀的獨立。一四六八年斯坎德培死後,阿爾巴尼亞又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並統治到一九一二年。

該師的標誌“雙頭鷹”也是阿爾巴尼亞國旗的圖案,阿爾巴尼亞號稱“山鷹之國”,鷹被認為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象徵。

黨衛軍第二十二“瑪利亞·特雷西亞”志願騎兵師

22nd FREIWILLIGEN-KAVALLERIE DIVISION DER SS Maria Theresa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瑪利亞·特雷西亞〔一七一七~一七八○〕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Charle VI〕的長女。查理六世因為無嗣,只能開創哈布斯堡王朝的先例,將其女兒確定為哈布斯堡〔Hapsburg〕王朝繼承人,一七四○年年僅二十三歲的瑪麗亞·特蕾西亞成了哈布斯堡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女皇,同時也當上了匈牙利的女王和奧地利大公,當時她加冕後曾遭受除匈牙利和奧地利以外歐洲許多國家的反對。為了避免周邊的大公國和選帝侯們造反。卡爾六世在生前做了慷慨的施捨。但是卡爾六世過世沒有多久,巴伐利亞、法國和普魯士的貴族們已經開始反目。瑪麗亞·特蕾西亞這位“國母”,以堅韌不拔的勇氣和通情達理的政策,挽救了這一危機四伏的帝國。她雖然在七年的西里西亞戰爭中未能擊敗夙敵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但是從未違背過她的格言:“寧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輝煌的戰爭!”這位養育了十六個子女的女君主從未因此中輟她的治國大業。一七四五年她的丈夫佛蘭茲〔Frantz I〕取得神聖羅馬帝國皇位。但她仍大權獨攬,縱橫捭闔,博得歐洲外交家的名聲在國內,她推行了一系列促進商貿、改良機構、普及教育的政策,同時大力宣揚文化藝術,開創了奧地利的文藝黃金時期。一七六五年佛蘭茲一世突然去世,瑪麗亞·特蕾西亞在長期悲痛中於一七八○年歿於維也納霍夫堡〔hoffburg〕宮。她的四十年執政,為奧地利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該師的標誌是矢車菊,也叫“Kartsblum”,這是德國的國花。而當時奧地利已經被吞併入第三帝國。故以此為標誌。

黨衛軍第二十三“卡馬”武裝山地師〔克羅地亞第二〕

23rd WAFFEN-GEBIRGS DIVISION DER SS Kama (kroatische Nr. 2)

卡馬是一種土耳其短劍,該師沒有標誌,其於一九四四年十月被解散,番號二十三給予荷蘭志願部隊。

黨衛軍第二十三“尼德蘭”志願裝甲擲彈兵師〔尼德蘭第一〕

23.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ederland" (Niederlandische Nr. 1)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該師由荷蘭志願者組成,由此得名。“尼德蘭”〔也叫Netherland〕是從古時開始對荷蘭的稱呼,而到後來其中部的Holland 地區日益強大,所以人們又將Holland 作為另一稱呼。而如今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仍稱之為“Netherland”〔比如世界盃,相同的例子還有芬蘭語中的“德國”-“Saksa”,這是由原來德國的一個邦-“薩克森”-“Sachsen”而來。另外還有英語中的中國-“China”,即來自於我國古代的王朝“秦”-“Chin”〕。

該師的標誌在北歐古字中叫“OTHILA”,原意是“遺產”,意思是分佈在不同地區但卻具有相同血緣的人們為了一箇中心而聚集起來〔戈培爾將其形容為“天賜的福氣”〕。

黨衛軍第二十四“卡斯特獵手”武裝山地師

24.Waffen-Gebirgs-(Karstjager) Division der SS

卡斯特是位於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之間伊士特里亞半島〔Istria〕的一座荒涼多岩石的山脈。〔喀斯特是有名的山區,因為這個地形十分複雜,絕大多數山地為典型的岩溶地貌,因此現在稱岩溶地貌也叫做喀斯特地形—— Dazui 注〕

該師最初的成員就大多來自這個地區,他們都有著豐富的山地經驗,由此得名。

黨衛軍第二十五“匈雅提”武裝擲彈兵師〔匈牙利第一〕

25.Waffen-Grenadier-Divison der SS Hunyadi(ungarnischeNr.1)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匈雅提·雅諾斯〔Hunyadi Janos 1385~1456〕,匈牙利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奧托曼帝國反抗力量的領導者之一。一四四二年,他被國王烏拉迪斯勞斯一世〔Uladislaus I〕任命為特蘭西法尼亞〔Transylvania〕總督並且在對奧托曼帝國軍隊的作戰中贏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一四四四年,基督徒由瓦那〔Varna〕攻入匈牙利,國王被殺死。在經過了這一動盪的時期後,匈雅提於一四四六年被匈牙利議會選為攝政王。而新國王——年幼的拉迪斯勞斯五世〔Ladislaus V,於一四四四年登基〕一直被他的監護人——神聖羅馬皇帝腓特列三世〔Frederick III〕所控制。直到一四五三年,拉迪斯勞斯五世開始擬定自己的憲法。匈雅提馬上成立了攝政政府並且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來對抗奧托曼帝國。他在教皇卡利克斯圖斯三世〔Calixtus II〕的支持下發動了一次基督教聖戰——十字軍東征。

一四五六年,匈雅提和聖·約翰·卡皮斯特蘭〔St. John Capistran〕聯合在貝爾格來德大敗奧托曼軍隊,從而結識了土耳其人對該城七十年的統治。然而匈雅提卻悲慘的被匈牙利貴族所仇視,他的大兒子拉迪斯勞斯在一四五七年由於暗殺國王的叔叔而被拉迪斯勞斯五世下令處決。

該師的標誌代表教皇希爾維思特二世曾經賜予匈牙利國王聖·斯蒂芬的一枚白色十字。

黨衛軍第二十六“匈牙利人”武裝擲彈兵師〔匈牙利第二〕

26th WAFFEN-GRENADIER DIVISION DER SS ( ungarische Nr 2) Hungaria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該師由匈牙利人組成,由此得名。

黨衛軍第二十七“蘭格馬克”志願擲彈兵師〔弗來明第一〕

27.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Langemarck(flämische Nr. 1)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蘭格馬克——是位於比利時西部葉普斯〔Ypres〕的一個村莊,一九一七年八月至十一月,德國和協約國在這裡展開了血戰,德軍總共大約四萬四千人在這裡陣亡,其中有六千三百一十三名年輕的學生士兵。後來在一九三二年德國為其修建了一個紀念公墓。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該師成員大部份來自SS“法弗德”志願軍團〔Freiwilligen-Legion Flandern〕,弗蘭德斯〔Flanders〕是歐洲一個古國,包括比利時西部,荷蘭西南部,法國北部,而在這塊區域內的說荷蘭語的比利時人被稱為弗來明人。

黨衛軍第二十八“華隆人”志願裝甲擲彈兵師

28.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Wallonien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歷史上比利時先後被西班牙、奧地利、法國、荷蘭統治過,於一八三○年才脫離荷蘭統治。所以比利時分為兩大語言集團——南方是講法語的華隆人〔Walloon〕,北方是講弗萊姆語〔既荷蘭語的一支〕的弗萊姆人〔Fleming〕。

該師成員大多數由華隆人組成,故由此得名。

黨衛軍第二十九武裝擲彈兵師〔俄羅斯第一〕

29th WAFFEN-GRENADIER DIVISION DER SS (russische Nr 1)

該師成員大部份由俄羅斯叛軍組織“卡明斯基”旅〔Kaminski Brigade〕成員組成,故由此得名。該師一九四四年底被解散,成員被送往蘇聯叛將瓦拉索夫〔Vlassov〕的部隊和黨衛軍第三十武裝擲彈兵師。番號二十九給予新成立的黨衛軍意大利人部隊。

黨衛軍第二十九武裝擲彈兵師〔意大利第一〕

29.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italienische Nr.1)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該師成員大部份由意大利人組成,由此得名。

該師的標誌是古羅馬時期的權杖——“法西斯”〔Fascista〕,代表著人們團結一致和對中心集權的絕對服從,也是羅馬元老院權力的象徵。一九一九年墨索里尼建立了獨裁政黨——“黑衫黨”〔Fascisti〕並以此作為黨徽。

黨衛軍第三十武裝擲彈師

30.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黨衛軍第三十一志願擲彈師

31. 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黨衛軍第三十二“一月三十日”志願擲彈兵師

32. 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30 Januar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該師於一九四五年一月三十日由SS訓練學校的學員和其它部隊殘部組成,故此得名。

該師的標誌在北歐古字中叫“Tyr”,代表戰鬥中的領袖。在北歐神話裡這是戰神“Tyr”的標誌。黨衛隊將其作為成員墳墓十字架上的裝飾,後來成為黨衛隊徵兵和訓練部門的標誌。

黨衛軍第三十三武裝騎兵師〔匈牙利第三〕

33. Waffen-Kavallerie-Division der SS (ungarische Nr. 3)

由匈牙利志願者組成,但是由於人員以及裝備的短缺,很快便被解散。番號三十三給予另一支黨衛軍法國志願者部隊。該師沒有標誌。

黨衛軍第三十三“查裡曼大帝”武裝擲彈兵師〔法蘭西第一〕

33.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Charlemagne (französische Nr. 1)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查裡曼大帝〔七四二年~八一四年〕,查里斯〔Charles〕家族最後一代,法蘭克〔Franks〕國王。

帕潘三世〔Pepin III〕之子,於公元七四二年四月二日出生,儘管在出世時他的父母還沒有結婚,查裡曼還是在七五四年和弟弟卡洛曼〔Carloman〕一起被教皇斯蒂芬二世〔Pope Stephen II〕任命為法蘭克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王權繼承人。在七六八年帕潘死後繼承了王國大部份的土地。而倆兄弟也一直維持著表面化的和平,這一局面直到三年後卡洛曼死去。而查裡曼成為法蘭克王國唯一的統治者。在接下來的二十八年中他一直熱衷於爭戰並且統一了西歐大部份的土地。使王國疆域西鄰大西洋,東至易北河和波西米亞,北達北海,南迄意大利中部。然而他在西班牙對穆斯林發動的最初的戰爭中卻遭到了失敗,並且還遭到了巴斯克人〔Basque〕從後面的突襲,這段歷史後來成為著名的“羅蘭之歌”〔The Song of Roland〕。在八○一年,查裡曼終於在西班牙建立了一個省,然而也正是從此開始,他的軍隊停止了擴張的腳步,轉入防禦。

查裡曼的政府也慢慢開始失去貴族們的忠誠和信賴,為了應付這一不利局面,他派出官員前往王國的各個地方。這些“特派管理者”〔missi dominici〕負責審問各種法律案件和宣揚國王的憲法,除此之外建立為兒童們建立學校,而這套制度在八一四年查裡曼去世時卻因為腐敗的猖狂和當地貴族勢力的日益崛起而最終崩潰。

在八○○年聖誕節,教皇利奧三世〔Leo III〕為了感謝查裡曼拯救了自己和羅馬,正式任命查裡曼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查裡曼也是一個好學的人,他懂得拉丁文和希臘文。他經常研究早期基督教會領袖奧古斯丁〔Augustine〕的“神之城”,而且他的法庭也是由著名的學者組成,例如英國神學家阿爾昆〔Alcuin〕等。這些學者們創造了卡洛林王朝小草書體〔Carolingian miniscule〕——這種字體也成為現代印刷草體的基礎。

查裡曼同時也很積極的參加教廷的事務。七九四年他在法蘭克福召開教會會議討關於論洪水賑災,過繼法律和聖像的問題。八一三年,查裡曼將皇位傳授給他唯一還在世的兒子路易斯〔Louis〕。次年一月二十八日,查裡曼在德國萊茵地區的阿肯〔Aachen〕去世。一一六五年,對立教皇帕斯卡三世〔Pascal III〕在皇帝腓特烈巴巴羅薩〔Frederick Barbarossa〕的許可下將他封為聖徒。

該師的標誌即是歷史上查裡曼皇朝的徽章。

34. 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Landstorm Nederland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該師最初由荷蘭的本土防衛部隊“尼德蘭國土守衛隊”〔Landwacht Nederland〕在一九四三年三月組成,後於同年十月併入黨衛軍,該名為“尼德蘭國土風暴”。

該師的標誌為“狼之鉤”。

黨衛軍第三十五警察擲彈兵師

35. SS- und Polizei-Grenadier-Division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一九四五年三月由黨衛軍第二十九和第三十警察團組成,由此得名。

該師的標誌在古代北歐文字中叫“Hagall”,代表堅定的信念,另外在其它一些納粹集會上也經常有出現。羅馬數字“Ⅱ”代表是第二支黨衛軍警察部隊。

黨衛軍第三十六“迭勒汪格”武裝擲彈兵師

36.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Dirlewanger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該師師長即使臭名昭著的劊子手迭勒汪格,前身SS“迭勒汪格”特別指揮隊〔SS-Sonderkommando Dirlewanger〕由此得名。

黨衛軍第三十七“呂佐”志願騎兵師

37. SS-Freiwilligen-Kavallerie-Division Lützow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阿道夫·馮·呂佐男爵〔Baron Adolf von Lüzow 1782 ~1843〕——普魯士著名統帥。首次成名是在一八○六年對戰拿破崙的Auerstädt 戰役。

黨衛軍第三十八“尼伯龍根”裝甲擲彈兵師

38. 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ibelungen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尼伯龍根,起源於古代北歐的Nilfheim〔Nibelheim〕,意為“死人之國”或“霧之國”。中世紀德語稱住在那裡的人為“Nibelung”〔複數“Niebelungen”〕,即生活在“霧之國”中之人。在中世紀德國有民間敘事史詩《尼伯龍根之歌( Das Nidelungenlied)》,後由德國歌劇家理查德·瓦格納〔Wagner,Richard 1813-1883〕改編創作為經典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

該師的標誌即使傳說中尼伯龍根人的頭盔。

以下是幾個戰爭結束前黨衛軍計劃組建的師,只停留在文件階段,所以沒有任何標誌,由於大家可能對其知道的比較少,所以我做了一點簡介:

黨衛軍第三十九“安德瑞斯·霍菲”山地師

39. Gebirgs Division der SS Andreas Höfer

安德瑞斯·霍菲,瑞士提洛爾地區的愛國者,農民領袖,因河〔Inn〕守衛者之一,他領導提洛爾起義者抵抗拿破崙以及其巴伐利亞傀儡。

簡介: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二日,黨衛隊旅隊長馮·奧貝坎普〔Brigfhr von Oberkamp〕寫信給希姆萊,建議成立一個由提洛爾人〔Tirol〕組成的山地師。隨後希姆萊又寫信給提洛爾地方長官,但是該計劃由於沒有足夠的人員而被取消。

黨衛軍第四十“統帥堂”志願裝甲擲彈兵師

40. SS Freiwilligen 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Feldherrnhalle

二戰德國黨衛軍45個作戰師的名稱標誌的由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

統帥堂〔Feldherrnhalle〕坐落於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的Odeonsplat 廣場,由路得維希一世〔Ludswig I〕下令腓特列·馮·加特內〔Friedrich von Gärtner〕於一八四一~四四年建造,取法佛羅倫斯〔Florence〕建築風格的統帥堂是為紀念巴伐利亞的統帥們而建立的。

簡介:該師本計劃和黨衛軍第十八“霍斯特·維瑟爾”志願裝甲擲彈兵師組建一個新的由前衝鋒隊員組成的SS軍。其兵員來自被重創的陸軍“統帥堂”裝甲擲彈兵師〔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Feldherrnhalle〕。但是後來由於衝鋒隊和黨衛隊之間的敵對關係,該計劃被取消。

黨衛軍第四十一“卡勒瓦拉”武裝擲彈兵師〔芬蘭第一〕

41. Waffen Grenadier Division der SS Kalevala ( Finnisches Nr. I )

《卡勒瓦拉〔Kalevala〕》是芬蘭的民族史詩,由埃利亞斯·倫洛特〔Elias Lonnrot〕收集編纂,並於一八三五年出版了第一版。一八四九年出版的第二版,分為五十篇,共計22795行。《卡勒瓦拉》中的卡勒瓦拉是指英雄們的祖先卡勒瓦〔Kaleva〕

的鄰地,原意“英雄國”,全書敘述了從世界的創造到萬奈摩寧〔Va"ina"mo"inen,原始歌手和“文化英雄”,大氣之女,世界的創造者-伊爾瑪達爾「Ilmatar」之子〕的離開。全書的主題是三寶〔一種帶來財富的神磨〕的製造、被奪和找回。為爭奪三寶,象徵光明和善良的卡勒瓦拉三英雄——萬奈摩寧、伊爾瑪利寧〔Ilmarinen,原始的工匠〕、勒明蓋寧〔Lemminka"inen,一個勇敢但又輕率的冒險家〕與象徵黑暗和邪惡的波赫尤拉〔Pohjola,陰暗的國家,在芬蘭北部拉普蘭「Lappland」之北,但亦指拉普蘭,意為“北國”〕的女主人婁希〔Louhi〕進行鬥爭。全書另一主題是英雄們都想娶波赫尤拉的少女為自己的妻子。

簡介: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二年,黨衛軍在吸收了芬蘭志願者後,計劃將其組成一個團。除此之外還加入愛沙尼亞和英格里安人〔位於列寧格勒和愛沙尼亞之間〕,但是這個計劃沒有實現。當一九四三年SS芬蘭志願營被解散的時候,黨衛軍指揮部對其在作戰中的表現極為滿意,於是希望擴編一支德國-芬蘭混合團。希姆萊親自為其命名為“卡勒瓦拉”。一九四四年九月,芬蘭和蘇聯停戰後。駐紮在其境內的德軍開始向北部的挪威撤退。大約有一百~二百名芬蘭人由於種種原因,跟隨了德軍。他們當中有的人最後被派往德國進行破壞和無線電訓練,而其他的人則留在挪威,計劃在未來成立一支SS芬蘭人部隊。德國人預計日後如果蘇聯完全佔領芬蘭後,將會有大批芬蘭人逃亡至挪威。那時就有足夠的人員組建一個完整的師。眾所周知,他們預期的情況最終沒有出現。

黨衛軍第四十二“下薩克森”師

42.Division Niederschsen

下薩克森——位於德國北部的一個州。

簡介: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七日,南漢諾威-勃勞恩施維格〔Sudhannover-Braunschweig〕地方長官勞特巴徹〔Lauterbacher〕寫信給希姆萊提議由其所掌管的地區內徵集人員,成立一支新的黨衛軍師。五月二十五日,希姆萊在回信中拒絕了這一建議。

黨衛軍第四十三“帝國元帥”裝甲師

43.Panzerdivision Reichsmarschall

帝國元帥——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

簡介:一九四四年夏天,黨衛軍計劃由德國空軍轉調人員成立一支“SS空軍野戰師”〔SS-Luftwaffe Feld Division〕。但是由於人員明顯不足,SS全國領袖參謀部於一九四四年七月十六日的一次會議上取消了該計劃。

黨衛軍第四十四“瓦恩思坦”裝甲擲彈兵師

44. SS Panzer Grenadier Division Wallenstein

瓦恩思坦——三十年戰爭中的德國著名統帥。曾經成功鎮壓了捷克波希米亞起義並且擊敗了丹麥人的入侵。第二帝國創建者之一,創立了德國大約二百五十年的聯盟。最終他被瑞典人擊敗。

簡介:一九四五年四月下旬,黨衛軍波希米亞-摩拉維亞指揮部〔Befehlshaber der Waffen-SS Bohmen-MahrenSS-Brigfhr〕指揮官黨衛隊旅隊長兼黨衛軍少將馮·普克勒·布格豪斯伯爵〔SS-Brigadefuhrer und GenMajor der Waffen-SS Graf von Pueckler-Burghaus〕奉命成立一支由駐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黨衛軍部隊組成的黨衛軍師。這些部隊全部來自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安區〔Protektorat Bohmen-u-Mahren〕的學校和SS後備部隊。但是,隨著捷克起義的爆發,該計劃被取消。

黨衛軍第四十五“瓦拉格”師

45. SS Division Waräger

瓦拉格——這是一位效忠於拜占庭帝國〔Byzantium〕的挪威瓦蘭吉衛士〔Varangia〕。

該師由北歐志願者組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