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場仗蘇聯損失遠超德國為何還能贏?此戰損失170萬人或可說明

如果大家查看下二戰蘇德戰場兩軍損失的數據後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幾乎每場仗蘇聯的損失都要大於德國,即便蘇聯底子厚,也經不住這樣的折騰吧,為什麼最終蘇聯還是贏了呢?

當然,這裡可能有些問題,那就是德軍許多具體數據其實很難查證了,僕從國的基本上更難查,德軍戰時傷亡統計很有趣。需要各單位自行上報。如果出現某單位沒有上報該月損失就被全殲了,那麼該單位就不存在傷亡損失,即使隔壁的每月戰情彙總上已經寫到該單位在某包圍圈損失了。其他的花樣還包括輕傷不入統計、後送傷病亡不入統計等等,或許減少了德軍在戰爭中的損失。

每場仗蘇聯損失遠超德國為何還能贏?此戰損失170萬人或可說明

最為大眾接受的原因應該就是德軍戰術的弱點了,閃電戰要求迅速打擊敵人核心,使其短期內受到重大打擊喪失抵抗意志(低地三國、法國),不是一種消耗戰略。德軍六個月內瓦解不了蘇聯的抵抗意志(所謂的攻佔莫斯科,其實按蘇聯國情攻佔了莫斯科也不會投降)就標誌著速戰的破產,蘇聯已經全面動員,戰爭進入總體消耗階段(單次巨大的戰役損失都不能使一國承認失敗)以德國的實力是承受不起消耗戰的,失敗是必然的。

每場仗蘇聯損失遠超德國為何還能贏?此戰損失170萬人或可說明

而且在李德哈特二戰後對德軍將領的訪談錄《山那邊》裡寫得非常詳細,在進攻蘇聯時希特勒的戰略目標的更改,都有記錄,可以看出在希特勒的掣肘下,對蘇聯的進攻計劃甚至幾天就更改一次,哈爾德作為總參謀長也無能為力,希特勒是要背鍋的了。

每場仗蘇聯損失遠超德國為何還能贏?此戰損失170萬人或可說明

不過除去這些,最根結的原因是戰役的成敗主要指標從來不是看損失人數坦克數,戰損比等,而是看其預期目標有沒有達到。典型例子就是勒熱夫戰役了,德軍擊敗蘇軍,蘇軍傷亡高達170萬人,如果是德國損失了170萬,那就基本上宣佈德國死刑了,此戰也被公認為是蘇軍戰神朱可夫的最大敗績,儘管從人員犧牲和裝備損失上來看德國佔優,但是蘇軍的火星行動牽制了幾乎所有當時德國的預備隊,使這些部隊無法志願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實際上已經達到了蘇軍的期望。莫德爾的第九集團軍傷亡慘重,兩個禮拜後又投入庫爾斯克戰役,直接導致了德軍在庫爾斯克的戰敗。

每場仗蘇聯損失遠超德國為何還能贏?此戰損失170萬人或可說明

總得來說就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不管德國怎麼贏蘇聯的部隊就是源源不斷後方永遠有戰略中樞城市,德國贏了是為蘇聯後方的部隊和重要城市爭取了時間,德國輸了馬上失去自己的戰略目標,有點像就三條命的魂鬥羅,你怎麼過關都總看不到最後一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