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書寫擔當——追記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監察專員李夏'

"

狂風肆虐,暴雨傾盆,8月10日凌晨,今年最強颱風“利奇馬”在浙江省溫嶺市沿海登陸,距離颱風登陸中心300公里的安徽省績溪縣受災嚴重。其中,荊州鄉3小時降雨量達96.5毫米,強降雨導致多處山體塌方、道路中斷。險情中,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監察專員李夏深入村組開展搶險救援工作,途中突遇山體塌方,因公殉職。

“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這是李夏的微信簽名。他用自己年僅33歲的生命,書寫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無悔青春。

迎險而上,33歲生命定格在搶險路上

8月12日,在績溪縣委縣政府,記者見到了事發時與李夏共同搶險的荊州鄉人大主席王全勝。他剛參加完李夏同志的遺體告別儀式,手臂上仍戴著黑色袖章。提及李夏的不幸遇難,他難過不已。

10日下午3時35分左右,得知位於荊州鄉下胡家村的鄉敬老院等地發生險情後,李夏與王全勝、下胡家村黨支部書記胡嚮明一起趕赴敬老院。做好18位老人的轉移、安撫工作後,三人繞行敬老院途中,發現70多歲的胡今古夫妻倆還涉險滯留在家,立即進行勸離。在李夏的耐心勸說下,老人終於被安全轉移到地勢較高的鄰居家。

“下胡家村村口可能有發生塌方的危險!”正在這時,收到村民報告後,三人立刻趕往村口。途中,遇到因碎石阻攔而停在路上的荊州鄉派出所車輛。他們搬離碎石,讓派出所車輛順利趕往九華村深坑村民組。

此時,一棵山核桃樹帶著砂石從山坡上滑下,將路旁電線壓倒在道路上。“下胡家村土地廟這裡塌方,樹倒下來把路攔了,電線疑似被打斷……”李夏拍了路況照片,在荊州鄉黨政領導幹部微信群發佈了險情,提醒大家注意。而這竟成了他發出的最後一條信息。

情況緊急,三人決定先回到安全處討論處理方案。返回途中,正遇見一對母子帶著物品往塌方地段趕路。“這個地方危險,趕快離開!”李夏擔心這對母子安全,三人折返護送他們到安全地帶。

約16時30分,三人再次返回,路過塌方地段時,忽然從山頂傳來“轟隆隆”的聲音。

“塌方!快跑!”王全勝反應過來,大喊一聲。但說話間,山高坡陡,大塌方泥石流瞬間向下滑落,氣流把王全勝推出了2米多遠。

胡嚮明在最前面,跑了出來,急忙回頭看。“李書記,李書記!”王全勝、胡嚮明大聲呼喊,但第二次泥石流緊接著下來了。路面、下胡家村健身廣場被淹沒,附近的兩棵古樹被連根拔起,李夏不見了蹤影。

經過13個半小時的搜救,8月11日6時左右,李夏同志遺體在下游約2公里的九華村王仙莊村民組被找到。當時被李夏護送,平安經過塌方地段的九華村王仙莊村民組村民胡日紅當晚得知了消息:“我難過得幾夜都沒睡著。真是可惜,他是人民的好乾部!”

勤勉工作,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

“我們每天晚上都會視頻聊天一個多小時,出事那天,他中午說有很多事要和我說,晚上給我打電話。但晚上我沒有等到電話,打他的電話也打不通。”12日,李夏妻子哽咽著對記者說,以前李夏即使手機沒電了,晚上也會借別人的電話與她通話,第二天,等來的卻是李夏出事的消息。

就在上週,李夏的女兒鋼琴考試通過了,他答應給女兒買一個電話手錶。“從網上買的,已經到貨了,就在我口袋裡,他說這個星期回來給女兒辦卡。”李夏的妻子從口袋裡拿出了那個還沒有辦卡的電話手錶。

2018年12月,組織安排李夏到績溪縣最偏遠的荊州鄉政府任鄉黨委委員候選人、紀委書記。2019年4月至今,任荊州鄉政府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愛人心疼他到艱苦鄉鎮工作時,他只說了一句,“工作總要有人幹”。

李夏家在黃山,一般一個星期回去一次,但若是碰到週末加班或者值班,可能就半個月不能回家。“週末雖然都儘量陪在我們身邊。但他每次回家都帶兩個包,一個裝衣服,一個裝的都是工作文件。”李夏妻子說,週末他就在家中辦公。

到荊州鄉後,李夏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對群眾來信來訪反映的問題逐一認真調查走訪,以公正的態度和嚴格的執紀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在半年時間內就辦結了6起審查調查案件。期間還被抽調參加縣委巡察,在參與巡察的一個月時間裡,經常加班加點,白天、晚上連軸轉。

調任荊州鄉之前,長安鎮是李夏在績溪工作的第一個、也是時間最長的地方。2011年9月至2018年12月,整整7年,他先後擔任長安鎮政府黨政辦科員、紀委副書記、監察室主任,參與處理問題線索75起,立案審查26起,處分26人。在開展死亡五保戶社會供養資金超發問題專項整治中,調查核實死亡五保對象20人,追繳超發資金1.2萬餘元。

“上個星期,他和我說,這個月底是我生日,他要回來陪我過。”李夏的妻子忍不住哭了。在妻子的心中,李夏是一個說到做到、重承諾的人。但這一次,關於妻子的生日,關於女兒電話手錶辦卡,他都無法兌現承諾了。

8月12日,共青團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聯決定追授李夏同志“安徽青年五四獎章”榮譽稱號;績溪縣委追授李夏同志“績溪縣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傾心扶貧,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

“他很低調,善於學習溝通,又能團結同志。”這幾天,王全勝追憶李夏,在荊州的工作時間還不到一年,因為經常到群眾家中走訪,很多群眾都認識他。而在長安鎮,更多群眾惦記著李夏。

12日下午,在績溪縣長安鎮高楊村村委會,村民許冬仙和汪根託找到村黨支部書王慶華,想去送績溪縣殯儀館送李夏最後一程。“早晨村民隊長打電話說有人出事了,聽說是李書記,我都發抖了。”許冬仙是李夏負責聯繫幫扶的貧困戶,說著說著就哽咽了。“李書記和我兒子差不多大,他女兒和我孫女年齡也差不多。他就是我們的親人!”

許冬仙家堂屋的牆上,還貼著一張“績溪縣精準扶貧明白卡”,上面有李夏的照片、姓名、手機號碼,旁邊還貼有五張文件,包括“精準幫扶計劃”、“貧困戶幫扶措施告知單”、“貧困戶走訪全程記錄表”。

走訪記錄表中,從2017年10月到2018年9月,李夏每一次走訪的內容都有記錄。“他一個月不止來一次,總是晚上我們吃過飯之後來,從不在家裡吃飯。”許冬仙說,每次李夏來,今年8歲的孫女胡心怡都十分高興,總會跑過去黏著他說話。在李夏的幫助下,許冬仙養殖了七八十隻雞鴨,生活漸漸好轉。

雖然去年12月離開了長安鎮,但今年3月,李夏抽空回到這裡,看望曾經幫扶的6戶貧困戶。“從2017年成為我們村的黨建指導員,村裡一共24戶貧困戶,他一個人就主動幫扶了6戶。”高楊村黨支部書記王慶華告訴記者。

在產業幫扶方面,李夏給高楊村帶來很大變化。“之前我們村裡村民們種了三、四百畝黃山貢菊。李夏給我們從歙縣請來了技術專家,村民們的貢菊種得越來越好。”王慶華說,高楊村共1059人,現在黃山貢菊種植面積已經增加到了1400餘畝。“李書記生前一直惦記著我們,我們也不會忘記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