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馬路40年|華山路:胡歌、徐崢、焦晃、餘秋雨、童自榮……中國演藝“半壁江山”從這裡出發

酒店 華山 焦晃 徐崢 童自榮 文匯網 2018-12-02
上海馬路40年|華山路:胡歌、徐崢、焦晃、餘秋雨、童自榮……中國演藝“半壁江山”從這裡出發

改造前的華山路(資料圖片)

白日裡,華山路常常車水馬龍。在百多年前,它是從靜安寺到徐家彙的唯一通道,名字叫“徐家彙路”。數個傳說發生在這裡,比如以前的丁香花園,傳說是當年李鴻章為愛妾丁香所建;而與它交界的武康路,就是張愛玲筆下的“福開森路”。

上海馬路40年|華山路:胡歌、徐崢、焦晃、餘秋雨、童自榮……中國演藝“半壁江山”從這裡出發

華山路街景(壽幼森攝)

華山路現在的姿態,歸功於那些依然筆挺矗立在街道兩邊的建築。這條路上,有出過許多大明星的上海戲劇學院,門口常會出現張揚又貌美的年輕人;有很多名人都曾入住過的枕流公寓。如果你拐進某一個弄堂,又會被竹籬笆圍起的靜謐所籠罩,這種外表熱烈內裡內斂的氣質,正是上海人最推崇的精神實質。

上海馬路40年|華山路:胡歌、徐崢、焦晃、餘秋雨、童自榮……中國演藝“半壁江山”從這裡出發

華山路街景(資料圖片)

如今的華山路跨越了靜安、長寧、徐匯三區,全長4320米,連接的依舊是那兩個上海最著名的商業核心區域:靜安寺和徐家彙。上海人有時也會恍惚,華山路到底東西向還是南北向。只因這條漫長的華山路,並非直線狀的馬路。在靠近常熟路和興國路的地方,它分別拐出了兩個90度和150度左右的大彎。華山路的風貌,是寧靜的樹葉沙沙,是一個個Ar t Deco風格的窗櫺,是弄堂口的一片竹籬笆牆,也是歷史的回聲。大量名人故居,時窄時寬的街面,連綿不斷的百年老建築、兩所口碑在外的高等學府和一座上海最繁忙的三甲醫院,在它蜿蜒曲折的身體上,走出了獨屬華山路的趣味和氣息。

這裡無限接近於“傳奇”:從上海唯一的衚衕到最早掛牌的五星級酒店

華山路的最北段處於靜安寺鬧市區。從靜安寺出發一路向西,過延安西路,沿途的住宅便呈現出東西迥異的景象。靠東的一面多為新式里弄房,其中有多處名人故居及重要建築。華山路303弄16號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故居,1937年底,蔡元培在遷居香港之前便住在這裡。正是在此地居住期間,元培先生曾與眾多大學校長聯名上書,堅決要求政府進行抗日。

上海馬路40年|華山路:胡歌、徐崢、焦晃、餘秋雨、童自榮……中國演藝“半壁江山”從這裡出發

大勝衚衕(資料圖片)

與蔡元培故居一牆之隔的“大勝衚衕”是個神奇的存在。上海是個以弄堂出名的城市,但偏偏在華山路有一片里弄房子叫衚衕,很多老上海也不明就裡。據瞭解,“大勝衚衕”誕生於1930年,是由一位來自英國的神父建造的。這位名叫德拉蒙德的神父來上海之前住在北京,於是便給這個建築群取名“衚衕”。其實,大勝衚衕與北京典型衚衕式建築毫無相似之處,反而具典型英國古典式花園住宅的特點:住宅為雙坡複式折線型屋頂,鋪蓋紅色平瓦;南側屋頂置對稱券式老虎窗;兩端設一對斷簷三角形山牆,受中國傳統建築影響設有封簷板,但中間卻是一個巴洛克風格的弓形山牆,作為裝飾構件。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大力保護歷史建築,“大勝衚衕”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保護建築名錄。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曾住過大勝衚衕35號,在他去往美國之後,曾於1960年春給位於大勝衚衕的家裡拍來一封電報,電報中提到自己將赴日內瓦工作一段時間,希望雙親能來日內瓦與自己團聚。正是這次團聚,使楊振寧更多地瞭解到國內的情況,回國報效的想法在他的腦海中變得逐漸清晰……

上海馬路40年|華山路:胡歌、徐崢、焦晃、餘秋雨、童自榮……中國演藝“半壁江山”從這裡出發

靜安崑崙大酒店(資料圖片)

而華山路的西面,與“大勝衚衕”相望的則是上海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希爾頓”。熟悉是因為,作為中國最早掛牌的五星級酒店之一,靜安希爾頓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於1988年6月28日開業,開業典禮辦足三天三夜,受邀前來的海內外嘉賓住滿了整個賓館。門口的“打樁模子”把宴會上的幾十種進口水果,說得頭頭是道。一夜之間,“希爾頓”三個字便在上海成了最豪華賓館的代名詞。當年,上海的高星級酒店並不多,上世紀90年代的歐美貴賓來滬,一般都會入住“希爾頓”。據說美國女歌手惠特尼·休斯頓來滬時,她的經紀公司一下子預訂了180個房間。陌生是因為,對弄堂里長大的上海小囡來說,“希爾頓”三個字是那麼遙不可及。當年,在“希爾頓”住一晚的價格相當於一名普通工人20個月的工資。近年來,隨著大量五星級酒店在上海紮根,當年的上海小囡對奢華酒店不再陌生,“希爾頓”卻已不如往昔那麼光鮮亮麗。今年年初,與管理方希爾頓酒店管理公司合約到期之後,靜安希爾頓正式更名為靜安崑崙大酒店,由本土的酒店管理公司——錦江首選酒店管理公司管理。實際上,在多年與國外先進管理團隊合作學習中,本土酒店品牌不斷地積累著經驗,培養著人才,並逐漸擁有了按照國際標準打造自己高星級酒店品牌的能力。華山路見證了本土酒店品牌的崛起,正是在改革開放的40年裡,“錦江集團”從一家地區性公司成長為全球酒店集團排名第五的國際企業,這讓他們有了充分的自信,來管理自有的高端酒店品牌。

華山路的底蘊是用“星光”來打底的:上海戲劇學院、兒童藝術劇院、華山美校、枕流公寓

有人說,華山路的底蘊是用“星光”來打底的。上海戲劇學院、兒童藝術劇院、華山美校、枕流公寓……在上海,還有哪條馬路像她那樣,幾乎走出了中國演藝界的半壁江山?

華山路630號,坐落著一所藝術的殿堂,上海戲劇學院的正門就在這兒。2008年,上戲實驗劇院外圍的圍牆被正式拆除。白天,華山路便是這大舞臺的觀者;每當夜晚降臨,這裡迎來送往多少觀眾。實驗劇院裡演大戲,端鈞劇院裡演小戲,最有意思的屬小紅樓頂層的黑匣子藝術空間,最具實驗精神和藝術創想的戲劇,才能在此登堂入室。

上海馬路40年|華山路:胡歌、徐崢、焦晃、餘秋雨、童自榮……中國演藝“半壁江山”從這裡出發

這個不大的校園,誕生了中國藝術發展的諸多“第一”:第一個電影百花獎女主角獎——祝希娟;第一批少數民族話劇影視演員——西藏表演班;第一個飾演百老匯男一號的中國演員——王洛勇;第一個用煙火禮花點亮奧運開幕式的設計師——蔡國強……說它是“藝術家的搖籃”並不為過,很多為人熟知的演員都在這裡留下過青蔥往事。

從陸毅、任泉、李冰冰、佟大為、馬伊俐、廖凡、郝蕾、徐崢,到比他們更年輕一些的郭京飛、胡歌、馮紹峰、韓雪、小宋佳、林更新、江疏影、迪麗熱巴……在這片被稱為夢想起航的舞臺上,走出了一大批當下影視圈的當紅人物。只需盤點最近一段時間曝光率頗高的一些演技派“扛把子”,很多都是從這個校園中“走出來”的。

上海馬路40年|華山路:胡歌、徐崢、焦晃、餘秋雨、童自榮……中國演藝“半壁江山”從這裡出發

在華山路630號,唱著《賣湯圓》的青澀男生,成長為了“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的演員胡歌;橫跨演員和導演兩界且都表現出色的“山爭哥”徐崢,是上戲90級表演系畢業,很少人知道他和滬上知名主持人程雷是同班同學;還有勢頭很猛的“前夫哥”雷佳音,也是上戲人。

上海馬路40年|華山路:胡歌、徐崢、焦晃、餘秋雨、童自榮……中國演藝“半壁江山”從這裡出發

自建校起,老院長熊佛西給學校的定位便是:“首先應注重人格的陶鑄,使每個戲劇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然後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上海馬路40年|華山路:胡歌、徐崢、焦晃、餘秋雨、童自榮……中國演藝“半壁江山”從這裡出發

焦晃、胡慶樹、楊在葆、祝希娟、曹雷、劉子楓、趙有亮、喬榛、童自榮、奚美娟、李媛媛、潘虹、孫淳、李幼斌、餘秋雨、陳祖芬、葉長海、丁羅男、周本義、胡妙勝、龔和德、蔡國強、俞曉夫、李翰祥、王扶林、胡偉民、熊源偉、毛衛寧……70多年來,華山路的這方校園裡培養了萬餘名文藝專業人才,在上海、中國乃至世界戲劇、影視、美術和設計界的“舞臺”上發出時代的強音。

上海馬路40年|華山路:胡歌、徐崢、焦晃、餘秋雨、童自榮……中國演藝“半壁江山”從這裡出發

與其他規模龐大樓宇恢弘的高等學府不同,地處華山路的上戲很袖珍。1955年,學院首任院長熊佛西從陳毅市長手裡得到這塊位於上海西區的幽靜所在,55歲的熊院長像孩子一樣高興,他找來花匠,謀劃栽樹種草。之後幾年,佛西先生幾乎每個清晨都在這片散發著藝術氣息的校園中散步。要知道,如今的熊佛西樓原來可是德國鄉村俱樂部。與19世紀20年代的其他海派建築一樣,它的美學手段不是炫耀的、喧鬧的,而是含蓄的、寧靜的,代表了當時中西雜糅的建築特點。1945年抗戰勝利後,這裡成了從大後方回到上海的“中央電影製片廠”工作場地和演職員宿舍。鄉村俱樂部的舞廳和電影院成了製片廠的放映間和錄音棚。上世紀30年代,著名電影人費穆、沈浮、金焰、趙丹、謝添、藍馬、蔡楚生、湯曉丹、陶金等經常在這裡工作,指揮家黃貽鈞在這裡錄製電影配樂,音樂人陳歌辛、嚴華,歌星周璇在這裡寫歌配樂……可以說,它從來就是戲劇人和電影人的家園,是上海城市的一個重要文化舊址。這裡有太多的精彩故事和大學精神的融合。

上海馬路40年|華山路:胡歌、徐崢、焦晃、餘秋雨、童自榮……中國演藝“半壁江山”從這裡出發

熊佛西樓(資料圖片)

很難想象,如果離開了華山路,上戲會是什麼景象。這方土壤給予上戲人的印記是難以磨滅的,一種類似於集體記憶的東西,譬如:開放的思想、精緻的上海氣質、中西方文化碰撞所產生的火花。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對是不是要保留這所從前門跑步到後門不到半分鐘的藝術高校,還是將它遷往地域更大更寬鬆的地帶,上海曾進行過幾輪探討。最終的決定是,還是要把上戲的根留在華山路。因為上戲和華山路是互相成就相互輝映的。如今的上戲劇院門口的小廣場上,依然佇立著幾位戲劇大師的雕像。大學問家王元化曾在這裡為莎翁雕像揭幕,他的夫人張可曾在此執教,教的課便是莎士比亞,而餘秋雨則是她教過的眾多學生中的一位。

夜晚,出上戲校門沿著華山路一路西行,不遠處便是滬上最有人文氣息的建築:枕流公寓。

上海馬路40年|華山路:胡歌、徐崢、焦晃、餘秋雨、童自榮……中國演藝“半壁江山”從這裡出發

枕流公寓(資料圖片)

上海的晚間有那種讓人心猛地一沉的昏黃色路燈,枕流公寓則是這燈光下的一位“名角”。這幢西班牙式的公寓大樓,原來是英資泰興銀行大班1900年建造的花園住宅,1930年被翻建成地上7層的公寓大樓。現在,枕流公寓已然成為了上海市政府掛牌保護的“文化名人樓”,也被稱作“文藝界集體宿舍”。這裡的六樓住過“金嗓子”周璇,1949年後迎來了更多的文化名流和學者報人:曾任《文匯報》總編輯的老報人徐鑄成,電影演員孫道臨,越劇演員王文娟、範瑞娟、傅全香、餘紅仙,學者、文藝理論家葉以群、胡河清,篆刻家吳樸堂,著名導演朱端鈞和作家周而復等都曾在此居住。

上海馬路40年|華山路:胡歌、徐崢、焦晃、餘秋雨、童自榮……中國演藝“半壁江山”從這裡出發

枕流公寓內景(資料圖片)

據傳,枕流公寓的得名很有趣。它最早的英文名叫“Brookside Apartment”,Brook是流動的小溪的意思,直譯小溪公寓顯然是不夠雅緻的。公寓的主人便向社會公開徵名。有一封來信援引了《世說新語》中的“枕石漱流”的典故,給公寓命名為“枕流”,有大隱於市,磨練心性的意思,從此這幢樓便有了這麼一個特別的幽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