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客戶集中度過高藏隱憂 會造成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客戶集中度高,單個客戶的銷售量較大,會造成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如果客戶發生風險或變化,可能會對公司銷售產生重要不利影響。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科創板系列報道】瀚川智能從創業板“轉投”科創板 客戶集中度過高藏隱憂

【財聯社】(記者 陳默)4月4日,上交所新受理的科創板公司名單再添一家蘇州企業。

蘇州瀚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了招股說明書(申報稿)顯示,其擬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2700萬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低於25%,保薦機構為安信證券。瀚川智能此次擬募資金額約4.68億元,投向“智能製造系統及高端裝備的新建項目”。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瀚川智能曾在安信證券的輔導下準備選擇創業板,不過一直未正式披露招股書,而此番披露時已將上市板塊目標定為科創板。

除此之外,瀚川智能還存在研發費用在營收中的佔比逐年降低、客戶集中度過高等一系列問題值得關注。

轉向科創板

宋清輝:客戶集中度過高藏隱憂 會造成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

客戶集中度過高藏隱憂 會造成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


資料顯示,瀚川智能是一家專業的智能製造裝備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主要從事汽車電子、醫療健康、新能源電池等行業智能製造裝備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及服務,助力製造行業客戶實現智能製造。泰科電子、大陸集團等國際知名企業均為其客戶。

事實上,瀚川智能早就在籌劃上市。

2018年7月,江蘇證監局官網曾發佈通告稱,已收悉《關於對蘇州瀚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進行輔導備案的申請》(安證報〔2018〕410號),經研究,確認安信證券對瀚川智能的輔導備案日為2018年6月26日。

瀚川智能IPO的輔導機構、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律師事務所與此次科創板招股書申報稿中的中介機構均一致。

記者獲得的信息顯示,當時瀚川智能準備公開發行A股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今年1月初,安信證券完成對瀚川智能第二階段的輔導工作。

然而現實是,瀚川智能很快轉向了科創板,其在今年3月19日召開股東大會審議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管理制度等事宜,並很快於4月4日在上交所網站上披露了招股書,認為其符合《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規則》中“(一)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的上市標準。

瀚川智能也確實和“科創”一詞有淵源。

該公司秉承“研發技術驅動市場”的理念,科研成果主要致力於全球知名企業核心生產線的智能化,截至2018年底,瀚川智能的員工中研發與技術人員共366人,在員工總數中的佔比近52%。

根據招股書申報稿,行業內著名公司Komax Holding AG(證券代碼:KOMN),是全球線束加工解決方案領域的市場和技術領導者,截至2018年末,Komax研發人員為217 人,約佔員工總數的10%;國內可比上市公司為克來機電,截至2018年末,克來機電研發人員為231人,佔公司員工人數的 27.08%。

宋清輝:客戶集中度過高藏隱憂 會造成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

客戶集中度過高藏隱憂 會造成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



但從研發費用佔比上來看,瀚川智能稍遜一籌。

瀚川智能招股書申報稿顯示,2018年度Komax研發支出為4110萬瑞士法郎,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8.6%;2018 年度,克來機電研發費用為3101.47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5.32%。

2016年-2018年,瀚川智能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142.54萬元、1266.69萬元和1959.96萬元,雖然2017年度和2018年度分別同比增長10.87%和54.73%,然而2016年至2018年,瀚川智能研發費用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卻逐年下滑,分別為7.61%、5.19%和4.5%。

對此,瀚川智能僅解釋稱:“主要是因為公司營業收入快速增長。”

客戶集中度較高

宋清輝:客戶集中度過高藏隱憂 會造成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

客戶集中度過高藏隱憂 會造成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


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瀚川智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5億元、2.44億元和4.36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分別為216.87萬元、3219.68萬元和7025.66萬元,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分別為70.36%和441.29%。

分板塊來看,瀚川智能來自於“汽車電子智能製造裝備”的收入最高,2016年-2018年分別為1.37億元、2.17億元和3.73億元,在營收中的佔比分別為91.09%、89.05%和85.53%,呈逐年下降趨勢。

對此,瀚川智能表示,一方面受制於現有的生產規模、技術人員和資金等條件,公司無法全面的覆蓋下游應用行業, 另一方面汽車電子行業本身是智能製造下游應用最大的領域之一,且行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所以,公司結合行業的需求及自身技術特點和優勢,報告期內將主要資源集中運用在汽車電子等細分應用領域。但下游產業的發展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波動,從而會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而從客戶集中度來看,2016年-2018年,瀚川智能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25億元、1.77億元和3.27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3.04%、72.82%和75.07%,其中,對泰科電子的銷售收入分別為8707.09萬元、1.23億元和1.57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8.03%、50.67%和35.94%。

宋清輝:客戶集中度過高藏隱憂 會造成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客戶集中度高,單個客戶的銷售量較大,會造成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如果客戶發生風險或變化,可能會對公司銷售產生重要不利影響。

記者注意到,瀚川智能也在開拓其他板塊的銷售,但其未來發展如何還有待時間檢驗。

根據招股書申報稿,2015年和2017年,瀚川智能利用既有技術積累及課題攻關,分別進入了醫療健康及新能源電池行業,這兩個行業的智能製造裝備業務成為瀚川智能新的盈利增長點。

然而,2016年-2018年,瀚川智能在“醫療健康智能製造裝備”領域的營收分別為150.27萬元、1510.17萬元和1265.09萬元,收入趨勢起伏不定;2018年瀚川智能首次在新能源電池智能製造裝備領域獲得營收3603.42萬元,不過這筆收入全部來自於一位客戶——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原標題:【科創板系列報道】瀚川智能從創業板“轉投”科創板 客戶集中度過高藏隱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