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SIM卡,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隨著技術的發展,SIM卡又多出了兩位小弟——eSIM卡和iSIM卡。eSIM卡和iSIM卡究竟有什麼區別?快和筆者一起來看看吧~

提起eSIM卡,關注科技圈的小夥伴肯定不會陌生,它沒有實體卡片,而是將芯片直接集成在終端設備(如手機、筆記本、可穿戴設備)內,理論上可以讓用戶自主選擇移動網絡的運營商,堪稱攜號轉網的一大助力。

"

對於SIM卡,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隨著技術的發展,SIM卡又多出了兩位小弟——eSIM卡和iSIM卡。eSIM卡和iSIM卡究竟有什麼區別?快和筆者一起來看看吧~

提起eSIM卡,關注科技圈的小夥伴肯定不會陌生,它沒有實體卡片,而是將芯片直接集成在終端設備(如手機、筆記本、可穿戴設備)內,理論上可以讓用戶自主選擇移動網絡的運營商,堪稱攜號轉網的一大助力。

iSIM卡和eSIM卡傻傻分不清?一文帶你瞭解SIM卡的變革

在結束不久的的MWC2019上海上,中國聯通在展示5G業務之餘,也開放了eSIM展示區,參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eSIM在個人消費電子領域、醫療健康領域以及物聯網行業終端上的應用。

實際上,早在今年3月,中國聯通就率先啟動“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的辦理。6月1日,中國移動“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也正式啟動。換句話說,運營商方面已經對eSIM業務做好了準備。

eSIM是個什麼

我們都知道,如今SIM卡擁有3種規格:標準SIM卡尺寸為25mm×15mm×0.8mm;Micro SIM卡尺寸為12mm×15mm×0.8mm;Nano SIM卡尺寸為12.3mm×8.8mm×0.7mm,體積越來越小。

"

對於SIM卡,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隨著技術的發展,SIM卡又多出了兩位小弟——eSIM卡和iSIM卡。eSIM卡和iSIM卡究竟有什麼區別?快和筆者一起來看看吧~

提起eSIM卡,關注科技圈的小夥伴肯定不會陌生,它沒有實體卡片,而是將芯片直接集成在終端設備(如手機、筆記本、可穿戴設備)內,理論上可以讓用戶自主選擇移動網絡的運營商,堪稱攜號轉網的一大助力。

iSIM卡和eSIM卡傻傻分不清?一文帶你瞭解SIM卡的變革

在結束不久的的MWC2019上海上,中國聯通在展示5G業務之餘,也開放了eSIM展示區,參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eSIM在個人消費電子領域、醫療健康領域以及物聯網行業終端上的應用。

實際上,早在今年3月,中國聯通就率先啟動“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的辦理。6月1日,中國移動“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也正式啟動。換句話說,運營商方面已經對eSIM業務做好了準備。

eSIM是個什麼

我們都知道,如今SIM卡擁有3種規格:標準SIM卡尺寸為25mm×15mm×0.8mm;Micro SIM卡尺寸為12mm×15mm×0.8mm;Nano SIM卡尺寸為12.3mm×8.8mm×0.7mm,體積越來越小。

iSIM卡和eSIM卡傻傻分不清?一文帶你瞭解SIM卡的變革

問題來了,哪怕是Nano SIM卡,它的尺寸也有小拇指的指甲蓋大小,而國內的智能手機基本是雙卡雙待,安裝2張Nano SIM卡的卡槽註定會佔用手機內部不小的空間。同理,對智能手錶、智能眼鏡等穿戴式設備而言,Nano SIM卡同樣屬於“巨無霸”性質的存在。

eSIM卡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尷尬而生的存在。它最早由GSM協會於2016年初發布,是一種針對物聯網、智能穿戴產品和平板電腦的可編程(擦寫)SIM卡,又稱虛擬SIM卡。不同於傳統的物理SIM卡,eSIM卡摒棄了傳統的可拆卸式SIM卡的設計思路,而是讓卡可以作為一顆零部件被直接嵌入到設備中,從而徹底消滅實體SIM卡。

eSIM卡可謂優勢多多,它無需終端設備再預備卡槽,所以可以幫助終端設備進一步瘦身。同時,由於eSIM卡直接集成在設備內,所以沒有接觸不實的隱憂,還全面提升了防水和抗震性能。最後,eSIM卡對應的號碼可以遠程下載,可以隨意選擇運營商,還杜絕了SIM卡複製的安全風險。

何謂iSIM卡?

eSIM卡之所以遲遲未能普及,就是因為需要手機廠商在eSIM和物理卡槽之間進行取捨,在運營商全面開放支持以前,誰也不敢第一個吃螃蟹。那麼,如果有一種在體驗上和eSIM卡相似,但沒有任何額外成本的虛擬SIM卡出現,會不會解決eSIM的尷尬?在MWC19上海展中,高通帶來了全新的“iSIM卡”技術。相當於把SIM卡虛擬進了處理器內部,完全無需額外的硬件成本和空間佔用,屬於純軟件的解決方案。

"

對於SIM卡,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隨著技術的發展,SIM卡又多出了兩位小弟——eSIM卡和iSIM卡。eSIM卡和iSIM卡究竟有什麼區別?快和筆者一起來看看吧~

提起eSIM卡,關注科技圈的小夥伴肯定不會陌生,它沒有實體卡片,而是將芯片直接集成在終端設備(如手機、筆記本、可穿戴設備)內,理論上可以讓用戶自主選擇移動網絡的運營商,堪稱攜號轉網的一大助力。

iSIM卡和eSIM卡傻傻分不清?一文帶你瞭解SIM卡的變革

在結束不久的的MWC2019上海上,中國聯通在展示5G業務之餘,也開放了eSIM展示區,參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eSIM在個人消費電子領域、醫療健康領域以及物聯網行業終端上的應用。

實際上,早在今年3月,中國聯通就率先啟動“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的辦理。6月1日,中國移動“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也正式啟動。換句話說,運營商方面已經對eSIM業務做好了準備。

eSIM是個什麼

我們都知道,如今SIM卡擁有3種規格:標準SIM卡尺寸為25mm×15mm×0.8mm;Micro SIM卡尺寸為12mm×15mm×0.8mm;Nano SIM卡尺寸為12.3mm×8.8mm×0.7mm,體積越來越小。

iSIM卡和eSIM卡傻傻分不清?一文帶你瞭解SIM卡的變革

問題來了,哪怕是Nano SIM卡,它的尺寸也有小拇指的指甲蓋大小,而國內的智能手機基本是雙卡雙待,安裝2張Nano SIM卡的卡槽註定會佔用手機內部不小的空間。同理,對智能手錶、智能眼鏡等穿戴式設備而言,Nano SIM卡同樣屬於“巨無霸”性質的存在。

eSIM卡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尷尬而生的存在。它最早由GSM協會於2016年初發布,是一種針對物聯網、智能穿戴產品和平板電腦的可編程(擦寫)SIM卡,又稱虛擬SIM卡。不同於傳統的物理SIM卡,eSIM卡摒棄了傳統的可拆卸式SIM卡的設計思路,而是讓卡可以作為一顆零部件被直接嵌入到設備中,從而徹底消滅實體SIM卡。

eSIM卡可謂優勢多多,它無需終端設備再預備卡槽,所以可以幫助終端設備進一步瘦身。同時,由於eSIM卡直接集成在設備內,所以沒有接觸不實的隱憂,還全面提升了防水和抗震性能。最後,eSIM卡對應的號碼可以遠程下載,可以隨意選擇運營商,還杜絕了SIM卡複製的安全風險。

何謂iSIM卡?

eSIM卡之所以遲遲未能普及,就是因為需要手機廠商在eSIM和物理卡槽之間進行取捨,在運營商全面開放支持以前,誰也不敢第一個吃螃蟹。那麼,如果有一種在體驗上和eSIM卡相似,但沒有任何額外成本的虛擬SIM卡出現,會不會解決eSIM的尷尬?在MWC19上海展中,高通帶來了全新的“iSIM卡”技術。相當於把SIM卡虛擬進了處理器內部,完全無需額外的硬件成本和空間佔用,屬於純軟件的解決方案。

iSIM卡和eSIM卡傻傻分不清?一文帶你瞭解SIM卡的變革

實際上,iSIM並非高通原創,它是由ARM在2018年初發布的一個新方案 Kigen,將SIM卡集成進設備的處理器中,以減少對 Wi-Fi 的依賴,隨時隨地都可聯網,同時還能減少生產所需的成本(完全無需任何其他硬件,由處理器安全模塊軟件模擬)。

iSIM卡功耗如何?

由於iSIM技術發佈較晚,所以它的技術指標也更加先進,比如iSIM完整支持3GPP組織對於“5G SIM卡”的技術要求,在實際使用中能夠提供比現有實體SIM卡更高的安全性、隱匿性、甚至還具備專為5G時代設計的省電技術,能有效降低5G手機的通訊功耗。

無論是傳統SIM卡還是eSIM卡,它們都需要以零部件的形態安裝進手機裡,只是前者為可插拔的卡片,後者是一顆更小的芯片。

eSIM卡和iSIM卡何時能用?

可惜,無論是eSIM還是iSIM,都繞不開運營商的支持。eSIM卡在IoT和穿戴式設備大熱的今天終於有了解禁的苗頭,而iSIM在國內天生就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沒有運營商在背後背書的SIM卡技術都是“耍流氓”。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手機的一體化趨勢,相信這種方便的技術最終會普及到我們身邊,你們期待eSIM卡和iSIM卡的到來嗎?

*本文來自花粉俱樂部論壇-請稱呼我所長,圖片源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