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技術 深圳 飼料 歷史 南方plus客戶端 2019-09-16
"

很多圳美村的老人記憶裡還留存著這樣的畫面:早晨的奶牛養殖場煙霧繚繞,女工忙碌著為奶牛添加飼料……這種場景早已難得一見。

不過在不久的將來,在這片曾經是牛場的土地上,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及附屬中學小學、光明科學城、天安雲谷等重大項目將會崛起。圳美,將會以大美村落、科教新城的面貌面向世人。

"

很多圳美村的老人記憶裡還留存著這樣的畫面:早晨的奶牛養殖場煙霧繚繞,女工忙碌著為奶牛添加飼料……這種場景早已難得一見。

不過在不久的將來,在這片曾經是牛場的土地上,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及附屬中學小學、光明科學城、天安雲谷等重大項目將會崛起。圳美,將會以大美村落、科教新城的面貌面向世人。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當然,這一重大轉變並非一蹴而就,城市發展的進程中總有眾多矛盾需要解決。

據瞭解,新湖街道圳美社區位於深圳市光明區北部,地理區位特殊、人口結構複雜、組織形態多元、社會訴求多樣。那麼,社會治理要如何整合力量,凝聚人心,尋找社會管理與服務的最大公約數?

經過多年探索,圳美社區建立了以黨委為核心,通過黨建聯盟有機聯結區域內單位、行業及各領域黨組織,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問題共商、機制銜接的系統化管理治理方案。下面就來一一破解其中的密碼吧!

"

很多圳美村的老人記憶裡還留存著這樣的畫面:早晨的奶牛養殖場煙霧繚繞,女工忙碌著為奶牛添加飼料……這種場景早已難得一見。

不過在不久的將來,在這片曾經是牛場的土地上,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及附屬中學小學、光明科學城、天安雲谷等重大項目將會崛起。圳美,將會以大美村落、科教新城的面貌面向世人。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當然,這一重大轉變並非一蹴而就,城市發展的進程中總有眾多矛盾需要解決。

據瞭解,新湖街道圳美社區位於深圳市光明區北部,地理區位特殊、人口結構複雜、組織形態多元、社會訴求多樣。那麼,社會治理要如何整合力量,凝聚人心,尋找社會管理與服務的最大公約數?

經過多年探索,圳美社區建立了以黨委為核心,通過黨建聯盟有機聯結區域內單位、行業及各領域黨組織,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問題共商、機制銜接的系統化管理治理方案。下面就來一一破解其中的密碼吧!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解碼一:身份之變

從農場職工到社區熱心人,凝心聚力謀發展

耄耋之年的陳坤容依然熱心地奔走於社區的大小事務,關心著鄉里鄉親的柴米油鹽醬醋茶。30年前,坤容叔還是這裡遠近聞名的“牛場書記”。

作為土生土長的圳美人,陳坤容的身份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轉變。光明農場20世紀50年代年建立, 隨著發展的需要,1980年光明農場在原有奶牛場上再建立了現代化城市型牧場——圳美牛場。在這個過程中,陳坤容也經歷了從農民到職工的轉變。

如今,坤容叔的新身份是圳美社區退休支部書記、社區股份公司監事會成員。圳美社區黨工委書記樑福財和坤容叔是老搭檔,說起這位老前輩的認真負責,樑福財十分欽佩,“他經常提出很細緻的建議,公園哪裡種什麼樹,哪裡加幾個椅子,哪裡應該做宣傳欄,還會來到在現場督促工程的執行。”

在圳美社區退休支部,共有23位像坤叔這樣的老黨員。近年來,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圳美社區把黨建工作放在社區工作大局的首位,把政治素質高、群眾認可、工作能力強的幹部吸收到黨組織中來。包括退休黨支部在內,社區黨委下設園區黨委、居民黨支部等21個黨組織,共吸納黨員149名。以擴大黨組織覆蓋為硬任務,圳美社區抓牢 “兩新”黨組織黨建工作。今年上半年,對社區內的292家非公企業摸底排查,共組建87家“兩新”黨組織

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主要核心,圳美社區逐漸完善了社區服務治理新機制,形成了7個領域服務人群全覆蓋與N個社區資源有效整合的1+7+N的多元服務模式。7個服務領域包含老年人、青少年、殘障人士、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婦女兒童以及其他服務領域。同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聯絡和整合社區現有資源,如社區黨、團、工會、婦聯組織、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及企業社會組織等,通過黨員引領、群眾參與、社會協同,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解碼二:民生之變

社區管理精細化,手段日趨信息化

或許你不瞭解圳美牛場,但你一定知道它生產的新鮮牛奶——晨光牛奶。回憶當年圳美牛場精益求精的管理,陳坤容如數家珍,“每一頭奶牛都有專門的檔案,編上編號存檔,清楚記下奶牛的來源、品種、體重、產奶量等信息。”

雖然牛場已是歷史,然而精細化的管理理念,在圳美的城市治理中一以貫之。如今,在圳美新村農貿市場附近,有3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劃分113個小車位供轄區居民免費停放,解決了電動車輛亂停放的問題,社區面貌大為改觀。

據瞭解,圳美社區有8個居民居住點,“六小”場所約600間,大小工廠企業一百多家,這讓安全管理成為難題。樑福財表示,面對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需要,圳美社區在街道黨委的支持下,結合社區的實際情況,不斷努力創新創優基層黨建工作方法,為轄區黨員群眾提供精細化、精準化的服務。

"

很多圳美村的老人記憶裡還留存著這樣的畫面:早晨的奶牛養殖場煙霧繚繞,女工忙碌著為奶牛添加飼料……這種場景早已難得一見。

不過在不久的將來,在這片曾經是牛場的土地上,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及附屬中學小學、光明科學城、天安雲谷等重大項目將會崛起。圳美,將會以大美村落、科教新城的面貌面向世人。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當然,這一重大轉變並非一蹴而就,城市發展的進程中總有眾多矛盾需要解決。

據瞭解,新湖街道圳美社區位於深圳市光明區北部,地理區位特殊、人口結構複雜、組織形態多元、社會訴求多樣。那麼,社會治理要如何整合力量,凝聚人心,尋找社會管理與服務的最大公約數?

經過多年探索,圳美社區建立了以黨委為核心,通過黨建聯盟有機聯結區域內單位、行業及各領域黨組織,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問題共商、機制銜接的系統化管理治理方案。下面就來一一破解其中的密碼吧!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解碼一:身份之變

從農場職工到社區熱心人,凝心聚力謀發展

耄耋之年的陳坤容依然熱心地奔走於社區的大小事務,關心著鄉里鄉親的柴米油鹽醬醋茶。30年前,坤容叔還是這裡遠近聞名的“牛場書記”。

作為土生土長的圳美人,陳坤容的身份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轉變。光明農場20世紀50年代年建立, 隨著發展的需要,1980年光明農場在原有奶牛場上再建立了現代化城市型牧場——圳美牛場。在這個過程中,陳坤容也經歷了從農民到職工的轉變。

如今,坤容叔的新身份是圳美社區退休支部書記、社區股份公司監事會成員。圳美社區黨工委書記樑福財和坤容叔是老搭檔,說起這位老前輩的認真負責,樑福財十分欽佩,“他經常提出很細緻的建議,公園哪裡種什麼樹,哪裡加幾個椅子,哪裡應該做宣傳欄,還會來到在現場督促工程的執行。”

在圳美社區退休支部,共有23位像坤叔這樣的老黨員。近年來,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圳美社區把黨建工作放在社區工作大局的首位,把政治素質高、群眾認可、工作能力強的幹部吸收到黨組織中來。包括退休黨支部在內,社區黨委下設園區黨委、居民黨支部等21個黨組織,共吸納黨員149名。以擴大黨組織覆蓋為硬任務,圳美社區抓牢 “兩新”黨組織黨建工作。今年上半年,對社區內的292家非公企業摸底排查,共組建87家“兩新”黨組織

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主要核心,圳美社區逐漸完善了社區服務治理新機制,形成了7個領域服務人群全覆蓋與N個社區資源有效整合的1+7+N的多元服務模式。7個服務領域包含老年人、青少年、殘障人士、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婦女兒童以及其他服務領域。同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聯絡和整合社區現有資源,如社區黨、團、工會、婦聯組織、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及企業社會組織等,通過黨員引領、群眾參與、社會協同,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解碼二:民生之變

社區管理精細化,手段日趨信息化

或許你不瞭解圳美牛場,但你一定知道它生產的新鮮牛奶——晨光牛奶。回憶當年圳美牛場精益求精的管理,陳坤容如數家珍,“每一頭奶牛都有專門的檔案,編上編號存檔,清楚記下奶牛的來源、品種、體重、產奶量等信息。”

雖然牛場已是歷史,然而精細化的管理理念,在圳美的城市治理中一以貫之。如今,在圳美新村農貿市場附近,有3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劃分113個小車位供轄區居民免費停放,解決了電動車輛亂停放的問題,社區面貌大為改觀。

據瞭解,圳美社區有8個居民居住點,“六小”場所約600間,大小工廠企業一百多家,這讓安全管理成為難題。樑福財表示,面對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需要,圳美社區在街道黨委的支持下,結合社區的實際情況,不斷努力創新創優基層黨建工作方法,為轄區黨員群眾提供精細化、精準化的服務。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關於精細化管理,新湖街道層面已在各社區實行網格化管理,形成了從社區、居民小組到樓棟三級管理網格。與此同時,在“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的要求下,街道著力完善各部門單位、社區信息互通渠道,增強部門協同聯動能力,切實為社區老百姓解決實質性問題。

多部門聯動助力社區治理已經發揮了實效。在圳美社區加強消防安全管理的過程中,定期牽頭聯合街道派出所、安監辦、網格中心、城管辦、社區品質辦等部門開展隱患排查工作。今年上半年,清查居民自建房及三小場所電動自行車違規充電、違規停放行動,發現隱患218條,現已全部整改。

此外,信息技術在精細化治理中運用,已經是現代化治理的必然要求。圳美社區工作站有個微信群, 100多戶社區常住居民已經加入該群,成為社區治理的參與者。樑福財告訴記者,前些日子陰雨連綿,一處下水道堵塞造成路面積水,居民第一時間現場拍照發在微信群裡,社區工作站人員看到信息後,立刻聯繫街道相關部門前來處理,對方從接到信息到趕到現場,僅用了15分鐘。

"

很多圳美村的老人記憶裡還留存著這樣的畫面:早晨的奶牛養殖場煙霧繚繞,女工忙碌著為奶牛添加飼料……這種場景早已難得一見。

不過在不久的將來,在這片曾經是牛場的土地上,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及附屬中學小學、光明科學城、天安雲谷等重大項目將會崛起。圳美,將會以大美村落、科教新城的面貌面向世人。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當然,這一重大轉變並非一蹴而就,城市發展的進程中總有眾多矛盾需要解決。

據瞭解,新湖街道圳美社區位於深圳市光明區北部,地理區位特殊、人口結構複雜、組織形態多元、社會訴求多樣。那麼,社會治理要如何整合力量,凝聚人心,尋找社會管理與服務的最大公約數?

經過多年探索,圳美社區建立了以黨委為核心,通過黨建聯盟有機聯結區域內單位、行業及各領域黨組織,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問題共商、機制銜接的系統化管理治理方案。下面就來一一破解其中的密碼吧!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解碼一:身份之變

從農場職工到社區熱心人,凝心聚力謀發展

耄耋之年的陳坤容依然熱心地奔走於社區的大小事務,關心著鄉里鄉親的柴米油鹽醬醋茶。30年前,坤容叔還是這裡遠近聞名的“牛場書記”。

作為土生土長的圳美人,陳坤容的身份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轉變。光明農場20世紀50年代年建立, 隨著發展的需要,1980年光明農場在原有奶牛場上再建立了現代化城市型牧場——圳美牛場。在這個過程中,陳坤容也經歷了從農民到職工的轉變。

如今,坤容叔的新身份是圳美社區退休支部書記、社區股份公司監事會成員。圳美社區黨工委書記樑福財和坤容叔是老搭檔,說起這位老前輩的認真負責,樑福財十分欽佩,“他經常提出很細緻的建議,公園哪裡種什麼樹,哪裡加幾個椅子,哪裡應該做宣傳欄,還會來到在現場督促工程的執行。”

在圳美社區退休支部,共有23位像坤叔這樣的老黨員。近年來,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圳美社區把黨建工作放在社區工作大局的首位,把政治素質高、群眾認可、工作能力強的幹部吸收到黨組織中來。包括退休黨支部在內,社區黨委下設園區黨委、居民黨支部等21個黨組織,共吸納黨員149名。以擴大黨組織覆蓋為硬任務,圳美社區抓牢 “兩新”黨組織黨建工作。今年上半年,對社區內的292家非公企業摸底排查,共組建87家“兩新”黨組織

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主要核心,圳美社區逐漸完善了社區服務治理新機制,形成了7個領域服務人群全覆蓋與N個社區資源有效整合的1+7+N的多元服務模式。7個服務領域包含老年人、青少年、殘障人士、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婦女兒童以及其他服務領域。同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聯絡和整合社區現有資源,如社區黨、團、工會、婦聯組織、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及企業社會組織等,通過黨員引領、群眾參與、社會協同,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解碼二:民生之變

社區管理精細化,手段日趨信息化

或許你不瞭解圳美牛場,但你一定知道它生產的新鮮牛奶——晨光牛奶。回憶當年圳美牛場精益求精的管理,陳坤容如數家珍,“每一頭奶牛都有專門的檔案,編上編號存檔,清楚記下奶牛的來源、品種、體重、產奶量等信息。”

雖然牛場已是歷史,然而精細化的管理理念,在圳美的城市治理中一以貫之。如今,在圳美新村農貿市場附近,有3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劃分113個小車位供轄區居民免費停放,解決了電動車輛亂停放的問題,社區面貌大為改觀。

據瞭解,圳美社區有8個居民居住點,“六小”場所約600間,大小工廠企業一百多家,這讓安全管理成為難題。樑福財表示,面對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需要,圳美社區在街道黨委的支持下,結合社區的實際情況,不斷努力創新創優基層黨建工作方法,為轄區黨員群眾提供精細化、精準化的服務。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關於精細化管理,新湖街道層面已在各社區實行網格化管理,形成了從社區、居民小組到樓棟三級管理網格。與此同時,在“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的要求下,街道著力完善各部門單位、社區信息互通渠道,增強部門協同聯動能力,切實為社區老百姓解決實質性問題。

多部門聯動助力社區治理已經發揮了實效。在圳美社區加強消防安全管理的過程中,定期牽頭聯合街道派出所、安監辦、網格中心、城管辦、社區品質辦等部門開展隱患排查工作。今年上半年,清查居民自建房及三小場所電動自行車違規充電、違規停放行動,發現隱患218條,現已全部整改。

此外,信息技術在精細化治理中運用,已經是現代化治理的必然要求。圳美社區工作站有個微信群, 100多戶社區常住居民已經加入該群,成為社區治理的參與者。樑福財告訴記者,前些日子陰雨連綿,一處下水道堵塞造成路面積水,居民第一時間現場拍照發在微信群裡,社區工作站人員看到信息後,立刻聯繫街道相關部門前來處理,對方從接到信息到趕到現場,僅用了15分鐘。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解碼三:民風之變

保護舊村遺風,融入時尚新城

陳坤容老書記站在自家陽臺上,可以看到大半個圳美的面貌,如今新樓林立老房子所剩無幾,零零散散隱藏在“石屎森林”之中。其中,德淳書室建於乾隆年間,是光明區歷史最悠久且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書院。

“清朝給秀才住,後來成了革命根據地,中共遊擊隊曾經在這裡面印報紙……”在當地老人們的追溯中,時光彷彿倒流,舊書室、老祠堂裡的人和事物又鮮活起來。陳坤容書記還代表社區黨組織牽頭成立了文物保護小組,希望這裡的德淳書室和遺愛陳公祠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

很多圳美村的老人記憶裡還留存著這樣的畫面:早晨的奶牛養殖場煙霧繚繞,女工忙碌著為奶牛添加飼料……這種場景早已難得一見。

不過在不久的將來,在這片曾經是牛場的土地上,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及附屬中學小學、光明科學城、天安雲谷等重大項目將會崛起。圳美,將會以大美村落、科教新城的面貌面向世人。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當然,這一重大轉變並非一蹴而就,城市發展的進程中總有眾多矛盾需要解決。

據瞭解,新湖街道圳美社區位於深圳市光明區北部,地理區位特殊、人口結構複雜、組織形態多元、社會訴求多樣。那麼,社會治理要如何整合力量,凝聚人心,尋找社會管理與服務的最大公約數?

經過多年探索,圳美社區建立了以黨委為核心,通過黨建聯盟有機聯結區域內單位、行業及各領域黨組織,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問題共商、機制銜接的系統化管理治理方案。下面就來一一破解其中的密碼吧!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解碼一:身份之變

從農場職工到社區熱心人,凝心聚力謀發展

耄耋之年的陳坤容依然熱心地奔走於社區的大小事務,關心著鄉里鄉親的柴米油鹽醬醋茶。30年前,坤容叔還是這裡遠近聞名的“牛場書記”。

作為土生土長的圳美人,陳坤容的身份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轉變。光明農場20世紀50年代年建立, 隨著發展的需要,1980年光明農場在原有奶牛場上再建立了現代化城市型牧場——圳美牛場。在這個過程中,陳坤容也經歷了從農民到職工的轉變。

如今,坤容叔的新身份是圳美社區退休支部書記、社區股份公司監事會成員。圳美社區黨工委書記樑福財和坤容叔是老搭檔,說起這位老前輩的認真負責,樑福財十分欽佩,“他經常提出很細緻的建議,公園哪裡種什麼樹,哪裡加幾個椅子,哪裡應該做宣傳欄,還會來到在現場督促工程的執行。”

在圳美社區退休支部,共有23位像坤叔這樣的老黨員。近年來,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圳美社區把黨建工作放在社區工作大局的首位,把政治素質高、群眾認可、工作能力強的幹部吸收到黨組織中來。包括退休黨支部在內,社區黨委下設園區黨委、居民黨支部等21個黨組織,共吸納黨員149名。以擴大黨組織覆蓋為硬任務,圳美社區抓牢 “兩新”黨組織黨建工作。今年上半年,對社區內的292家非公企業摸底排查,共組建87家“兩新”黨組織

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主要核心,圳美社區逐漸完善了社區服務治理新機制,形成了7個領域服務人群全覆蓋與N個社區資源有效整合的1+7+N的多元服務模式。7個服務領域包含老年人、青少年、殘障人士、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婦女兒童以及其他服務領域。同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聯絡和整合社區現有資源,如社區黨、團、工會、婦聯組織、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及企業社會組織等,通過黨員引領、群眾參與、社會協同,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解碼二:民生之變

社區管理精細化,手段日趨信息化

或許你不瞭解圳美牛場,但你一定知道它生產的新鮮牛奶——晨光牛奶。回憶當年圳美牛場精益求精的管理,陳坤容如數家珍,“每一頭奶牛都有專門的檔案,編上編號存檔,清楚記下奶牛的來源、品種、體重、產奶量等信息。”

雖然牛場已是歷史,然而精細化的管理理念,在圳美的城市治理中一以貫之。如今,在圳美新村農貿市場附近,有3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劃分113個小車位供轄區居民免費停放,解決了電動車輛亂停放的問題,社區面貌大為改觀。

據瞭解,圳美社區有8個居民居住點,“六小”場所約600間,大小工廠企業一百多家,這讓安全管理成為難題。樑福財表示,面對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需要,圳美社區在街道黨委的支持下,結合社區的實際情況,不斷努力創新創優基層黨建工作方法,為轄區黨員群眾提供精細化、精準化的服務。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關於精細化管理,新湖街道層面已在各社區實行網格化管理,形成了從社區、居民小組到樓棟三級管理網格。與此同時,在“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的要求下,街道著力完善各部門單位、社區信息互通渠道,增強部門協同聯動能力,切實為社區老百姓解決實質性問題。

多部門聯動助力社區治理已經發揮了實效。在圳美社區加強消防安全管理的過程中,定期牽頭聯合街道派出所、安監辦、網格中心、城管辦、社區品質辦等部門開展隱患排查工作。今年上半年,清查居民自建房及三小場所電動自行車違規充電、違規停放行動,發現隱患218條,現已全部整改。

此外,信息技術在精細化治理中運用,已經是現代化治理的必然要求。圳美社區工作站有個微信群, 100多戶社區常住居民已經加入該群,成為社區治理的參與者。樑福財告訴記者,前些日子陰雨連綿,一處下水道堵塞造成路面積水,居民第一時間現場拍照發在微信群裡,社區工作站人員看到信息後,立刻聯繫街道相關部門前來處理,對方從接到信息到趕到現場,僅用了15分鐘。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解碼三:民風之變

保護舊村遺風,融入時尚新城

陳坤容老書記站在自家陽臺上,可以看到大半個圳美的面貌,如今新樓林立老房子所剩無幾,零零散散隱藏在“石屎森林”之中。其中,德淳書室建於乾隆年間,是光明區歷史最悠久且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書院。

“清朝給秀才住,後來成了革命根據地,中共遊擊隊曾經在這裡面印報紙……”在當地老人們的追溯中,時光彷彿倒流,舊書室、老祠堂裡的人和事物又鮮活起來。陳坤容書記還代表社區黨組織牽頭成立了文物保護小組,希望這裡的德淳書室和遺愛陳公祠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圳美的老人們對舊村舊人充滿懷念,也對新人新事滿懷熱情。樑福財表示,根據 “百姓點菜、政府買單”的要求,圳美社區黨委開展民生微實事活動,去年在荔山公園組織了20對自願報名的老夫婦拍攝婚紗照,其中年齡最大的馬豐夫婦已有82歲,“他們說自己年輕時沒這個條件,如今也想趕一回時髦,讓晚年生活多一些精彩記憶。”

“如今的圳美舊習俗與新時代發展需要衝撞,本土文化與僑民文化並存,要想提升圳美社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就得腳踏實地的根據自己的特點來。”樑福財說。

據悉,圳美是個典型的混合型社區,外地居民佔比約95%,其中大量人口的是歸僑和僑眷。近年來,歸僑的基本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他們更關注下一代的培養教育問題。為了給歸僑家庭輸送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圳美社區黨委組織開展了“金色朝陽——和諧社區家庭教育計劃”項目,援助歸僑子女成長,改善家庭教育現狀,同時促使歸僑及僑眷觀念轉變,增強能力建設,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改革帶來的結構性變遷。

"

很多圳美村的老人記憶裡還留存著這樣的畫面:早晨的奶牛養殖場煙霧繚繞,女工忙碌著為奶牛添加飼料……這種場景早已難得一見。

不過在不久的將來,在這片曾經是牛場的土地上,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及附屬中學小學、光明科學城、天安雲谷等重大項目將會崛起。圳美,將會以大美村落、科教新城的面貌面向世人。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當然,這一重大轉變並非一蹴而就,城市發展的進程中總有眾多矛盾需要解決。

據瞭解,新湖街道圳美社區位於深圳市光明區北部,地理區位特殊、人口結構複雜、組織形態多元、社會訴求多樣。那麼,社會治理要如何整合力量,凝聚人心,尋找社會管理與服務的最大公約數?

經過多年探索,圳美社區建立了以黨委為核心,通過黨建聯盟有機聯結區域內單位、行業及各領域黨組織,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問題共商、機制銜接的系統化管理治理方案。下面就來一一破解其中的密碼吧!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解碼一:身份之變

從農場職工到社區熱心人,凝心聚力謀發展

耄耋之年的陳坤容依然熱心地奔走於社區的大小事務,關心著鄉里鄉親的柴米油鹽醬醋茶。30年前,坤容叔還是這裡遠近聞名的“牛場書記”。

作為土生土長的圳美人,陳坤容的身份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轉變。光明農場20世紀50年代年建立, 隨著發展的需要,1980年光明農場在原有奶牛場上再建立了現代化城市型牧場——圳美牛場。在這個過程中,陳坤容也經歷了從農民到職工的轉變。

如今,坤容叔的新身份是圳美社區退休支部書記、社區股份公司監事會成員。圳美社區黨工委書記樑福財和坤容叔是老搭檔,說起這位老前輩的認真負責,樑福財十分欽佩,“他經常提出很細緻的建議,公園哪裡種什麼樹,哪裡加幾個椅子,哪裡應該做宣傳欄,還會來到在現場督促工程的執行。”

在圳美社區退休支部,共有23位像坤叔這樣的老黨員。近年來,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圳美社區把黨建工作放在社區工作大局的首位,把政治素質高、群眾認可、工作能力強的幹部吸收到黨組織中來。包括退休黨支部在內,社區黨委下設園區黨委、居民黨支部等21個黨組織,共吸納黨員149名。以擴大黨組織覆蓋為硬任務,圳美社區抓牢 “兩新”黨組織黨建工作。今年上半年,對社區內的292家非公企業摸底排查,共組建87家“兩新”黨組織

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主要核心,圳美社區逐漸完善了社區服務治理新機制,形成了7個領域服務人群全覆蓋與N個社區資源有效整合的1+7+N的多元服務模式。7個服務領域包含老年人、青少年、殘障人士、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婦女兒童以及其他服務領域。同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聯絡和整合社區現有資源,如社區黨、團、工會、婦聯組織、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及企業社會組織等,通過黨員引領、群眾參與、社會協同,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解碼二:民生之變

社區管理精細化,手段日趨信息化

或許你不瞭解圳美牛場,但你一定知道它生產的新鮮牛奶——晨光牛奶。回憶當年圳美牛場精益求精的管理,陳坤容如數家珍,“每一頭奶牛都有專門的檔案,編上編號存檔,清楚記下奶牛的來源、品種、體重、產奶量等信息。”

雖然牛場已是歷史,然而精細化的管理理念,在圳美的城市治理中一以貫之。如今,在圳美新村農貿市場附近,有3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劃分113個小車位供轄區居民免費停放,解決了電動車輛亂停放的問題,社區面貌大為改觀。

據瞭解,圳美社區有8個居民居住點,“六小”場所約600間,大小工廠企業一百多家,這讓安全管理成為難題。樑福財表示,面對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需要,圳美社區在街道黨委的支持下,結合社區的實際情況,不斷努力創新創優基層黨建工作方法,為轄區黨員群眾提供精細化、精準化的服務。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關於精細化管理,新湖街道層面已在各社區實行網格化管理,形成了從社區、居民小組到樓棟三級管理網格。與此同時,在“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的要求下,街道著力完善各部門單位、社區信息互通渠道,增強部門協同聯動能力,切實為社區老百姓解決實質性問題。

多部門聯動助力社區治理已經發揮了實效。在圳美社區加強消防安全管理的過程中,定期牽頭聯合街道派出所、安監辦、網格中心、城管辦、社區品質辦等部門開展隱患排查工作。今年上半年,清查居民自建房及三小場所電動自行車違規充電、違規停放行動,發現隱患218條,現已全部整改。

此外,信息技術在精細化治理中運用,已經是現代化治理的必然要求。圳美社區工作站有個微信群, 100多戶社區常住居民已經加入該群,成為社區治理的參與者。樑福財告訴記者,前些日子陰雨連綿,一處下水道堵塞造成路面積水,居民第一時間現場拍照發在微信群裡,社區工作站人員看到信息後,立刻聯繫街道相關部門前來處理,對方從接到信息到趕到現場,僅用了15分鐘。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解碼三:民風之變

保護舊村遺風,融入時尚新城

陳坤容老書記站在自家陽臺上,可以看到大半個圳美的面貌,如今新樓林立老房子所剩無幾,零零散散隱藏在“石屎森林”之中。其中,德淳書室建於乾隆年間,是光明區歷史最悠久且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書院。

“清朝給秀才住,後來成了革命根據地,中共遊擊隊曾經在這裡面印報紙……”在當地老人們的追溯中,時光彷彿倒流,舊書室、老祠堂裡的人和事物又鮮活起來。陳坤容書記還代表社區黨組織牽頭成立了文物保護小組,希望這裡的德淳書室和遺愛陳公祠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圳美的老人們對舊村舊人充滿懷念,也對新人新事滿懷熱情。樑福財表示,根據 “百姓點菜、政府買單”的要求,圳美社區黨委開展民生微實事活動,去年在荔山公園組織了20對自願報名的老夫婦拍攝婚紗照,其中年齡最大的馬豐夫婦已有82歲,“他們說自己年輕時沒這個條件,如今也想趕一回時髦,讓晚年生活多一些精彩記憶。”

“如今的圳美舊習俗與新時代發展需要衝撞,本土文化與僑民文化並存,要想提升圳美社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就得腳踏實地的根據自己的特點來。”樑福財說。

據悉,圳美是個典型的混合型社區,外地居民佔比約95%,其中大量人口的是歸僑和僑眷。近年來,歸僑的基本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他們更關注下一代的培養教育問題。為了給歸僑家庭輸送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圳美社區黨委組織開展了“金色朝陽——和諧社區家庭教育計劃”項目,援助歸僑子女成長,改善家庭教育現狀,同時促使歸僑及僑眷觀念轉變,增強能力建設,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改革帶來的結構性變遷。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加強社區的公共文化建設。在抓牢社區治理的同時,圳美社區黨委不斷提升服務的意識和水平,豐富服務內容,改進服務手段,吸引更多群眾參與。

除了走訪、調查徵集民生微實事項目,圳美社區還有部分民微項目由居民自主策劃,自主安排。例如,合唱隊、氣排球隊、太極柔力球隊,社區通過這些活動建立了以老年人為主的志願者服務隊伍。樑福財表示,通過這些團隊更有效地發揮了老年參與社會事務、監督社區工作、促進社區和諧的作用,為社區服務做貢獻,更好的回饋社區。

解碼四:格局之變

重大項目落戶,大美村落起航

時過境遷,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日新月異;牛場變遷,則是生息發展的必然環節。2016年,圳美牛場遷至惠州龍門,樑福財忘不了牛場搬遷時老工人們的依依不捨,那棟二層辦公樓歷經近40年風吹雨打,斑駁的牆面刻滿時光的印記。隨著舊的記憶漸行漸遠,牛場曾經屹立的這片土地即將開始新的征程。

近年來,在圳美社區周邊,多個備受市民關注的重大項目正在陸續開展,包括中山大學深圳附屬配套設施項目、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項目、光明科學城項目、圳美五路項目、天安雲谷項目等。這些重大項目集中佈局於此地,圳美社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同時圳美社區的土地整備工作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

很多圳美村的老人記憶裡還留存著這樣的畫面:早晨的奶牛養殖場煙霧繚繞,女工忙碌著為奶牛添加飼料……這種場景早已難得一見。

不過在不久的將來,在這片曾經是牛場的土地上,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及附屬中學小學、光明科學城、天安雲谷等重大項目將會崛起。圳美,將會以大美村落、科教新城的面貌面向世人。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當然,這一重大轉變並非一蹴而就,城市發展的進程中總有眾多矛盾需要解決。

據瞭解,新湖街道圳美社區位於深圳市光明區北部,地理區位特殊、人口結構複雜、組織形態多元、社會訴求多樣。那麼,社會治理要如何整合力量,凝聚人心,尋找社會管理與服務的最大公約數?

經過多年探索,圳美社區建立了以黨委為核心,通過黨建聯盟有機聯結區域內單位、行業及各領域黨組織,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問題共商、機制銜接的系統化管理治理方案。下面就來一一破解其中的密碼吧!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解碼一:身份之變

從農場職工到社區熱心人,凝心聚力謀發展

耄耋之年的陳坤容依然熱心地奔走於社區的大小事務,關心著鄉里鄉親的柴米油鹽醬醋茶。30年前,坤容叔還是這裡遠近聞名的“牛場書記”。

作為土生土長的圳美人,陳坤容的身份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轉變。光明農場20世紀50年代年建立, 隨著發展的需要,1980年光明農場在原有奶牛場上再建立了現代化城市型牧場——圳美牛場。在這個過程中,陳坤容也經歷了從農民到職工的轉變。

如今,坤容叔的新身份是圳美社區退休支部書記、社區股份公司監事會成員。圳美社區黨工委書記樑福財和坤容叔是老搭檔,說起這位老前輩的認真負責,樑福財十分欽佩,“他經常提出很細緻的建議,公園哪裡種什麼樹,哪裡加幾個椅子,哪裡應該做宣傳欄,還會來到在現場督促工程的執行。”

在圳美社區退休支部,共有23位像坤叔這樣的老黨員。近年來,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圳美社區把黨建工作放在社區工作大局的首位,把政治素質高、群眾認可、工作能力強的幹部吸收到黨組織中來。包括退休黨支部在內,社區黨委下設園區黨委、居民黨支部等21個黨組織,共吸納黨員149名。以擴大黨組織覆蓋為硬任務,圳美社區抓牢 “兩新”黨組織黨建工作。今年上半年,對社區內的292家非公企業摸底排查,共組建87家“兩新”黨組織

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主要核心,圳美社區逐漸完善了社區服務治理新機制,形成了7個領域服務人群全覆蓋與N個社區資源有效整合的1+7+N的多元服務模式。7個服務領域包含老年人、青少年、殘障人士、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婦女兒童以及其他服務領域。同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聯絡和整合社區現有資源,如社區黨、團、工會、婦聯組織、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及企業社會組織等,通過黨員引領、群眾參與、社會協同,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解碼二:民生之變

社區管理精細化,手段日趨信息化

或許你不瞭解圳美牛場,但你一定知道它生產的新鮮牛奶——晨光牛奶。回憶當年圳美牛場精益求精的管理,陳坤容如數家珍,“每一頭奶牛都有專門的檔案,編上編號存檔,清楚記下奶牛的來源、品種、體重、產奶量等信息。”

雖然牛場已是歷史,然而精細化的管理理念,在圳美的城市治理中一以貫之。如今,在圳美新村農貿市場附近,有3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劃分113個小車位供轄區居民免費停放,解決了電動車輛亂停放的問題,社區面貌大為改觀。

據瞭解,圳美社區有8個居民居住點,“六小”場所約600間,大小工廠企業一百多家,這讓安全管理成為難題。樑福財表示,面對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需要,圳美社區在街道黨委的支持下,結合社區的實際情況,不斷努力創新創優基層黨建工作方法,為轄區黨員群眾提供精細化、精準化的服務。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關於精細化管理,新湖街道層面已在各社區實行網格化管理,形成了從社區、居民小組到樓棟三級管理網格。與此同時,在“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的要求下,街道著力完善各部門單位、社區信息互通渠道,增強部門協同聯動能力,切實為社區老百姓解決實質性問題。

多部門聯動助力社區治理已經發揮了實效。在圳美社區加強消防安全管理的過程中,定期牽頭聯合街道派出所、安監辦、網格中心、城管辦、社區品質辦等部門開展隱患排查工作。今年上半年,清查居民自建房及三小場所電動自行車違規充電、違規停放行動,發現隱患218條,現已全部整改。

此外,信息技術在精細化治理中運用,已經是現代化治理的必然要求。圳美社區工作站有個微信群, 100多戶社區常住居民已經加入該群,成為社區治理的參與者。樑福財告訴記者,前些日子陰雨連綿,一處下水道堵塞造成路面積水,居民第一時間現場拍照發在微信群裡,社區工作站人員看到信息後,立刻聯繫街道相關部門前來處理,對方從接到信息到趕到現場,僅用了15分鐘。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解碼三:民風之變

保護舊村遺風,融入時尚新城

陳坤容老書記站在自家陽臺上,可以看到大半個圳美的面貌,如今新樓林立老房子所剩無幾,零零散散隱藏在“石屎森林”之中。其中,德淳書室建於乾隆年間,是光明區歷史最悠久且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書院。

“清朝給秀才住,後來成了革命根據地,中共遊擊隊曾經在這裡面印報紙……”在當地老人們的追溯中,時光彷彿倒流,舊書室、老祠堂裡的人和事物又鮮活起來。陳坤容書記還代表社區黨組織牽頭成立了文物保護小組,希望這裡的德淳書室和遺愛陳公祠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圳美的老人們對舊村舊人充滿懷念,也對新人新事滿懷熱情。樑福財表示,根據 “百姓點菜、政府買單”的要求,圳美社區黨委開展民生微實事活動,去年在荔山公園組織了20對自願報名的老夫婦拍攝婚紗照,其中年齡最大的馬豐夫婦已有82歲,“他們說自己年輕時沒這個條件,如今也想趕一回時髦,讓晚年生活多一些精彩記憶。”

“如今的圳美舊習俗與新時代發展需要衝撞,本土文化與僑民文化並存,要想提升圳美社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就得腳踏實地的根據自己的特點來。”樑福財說。

據悉,圳美是個典型的混合型社區,外地居民佔比約95%,其中大量人口的是歸僑和僑眷。近年來,歸僑的基本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他們更關注下一代的培養教育問題。為了給歸僑家庭輸送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圳美社區黨委組織開展了“金色朝陽——和諧社區家庭教育計劃”項目,援助歸僑子女成長,改善家庭教育現狀,同時促使歸僑及僑眷觀念轉變,增強能力建設,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改革帶來的結構性變遷。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加強社區的公共文化建設。在抓牢社區治理的同時,圳美社區黨委不斷提升服務的意識和水平,豐富服務內容,改進服務手段,吸引更多群眾參與。

除了走訪、調查徵集民生微實事項目,圳美社區還有部分民微項目由居民自主策劃,自主安排。例如,合唱隊、氣排球隊、太極柔力球隊,社區通過這些活動建立了以老年人為主的志願者服務隊伍。樑福財表示,通過這些團隊更有效地發揮了老年參與社會事務、監督社區工作、促進社區和諧的作用,為社區服務做貢獻,更好的回饋社區。

解碼四:格局之變

重大項目落戶,大美村落起航

時過境遷,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日新月異;牛場變遷,則是生息發展的必然環節。2016年,圳美牛場遷至惠州龍門,樑福財忘不了牛場搬遷時老工人們的依依不捨,那棟二層辦公樓歷經近40年風吹雨打,斑駁的牆面刻滿時光的印記。隨著舊的記憶漸行漸遠,牛場曾經屹立的這片土地即將開始新的征程。

近年來,在圳美社區周邊,多個備受市民關注的重大項目正在陸續開展,包括中山大學深圳附屬配套設施項目、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項目、光明科學城項目、圳美五路項目、天安雲谷項目等。這些重大項目集中佈局於此地,圳美社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同時圳美社區的土地整備工作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由於圳美社區黨建工作紮實有力,黨員在關鍵時刻都發揮出了模範帶頭作用,給群眾樹立了榜樣。莫橋生是一名有著41年黨齡的老黨員,在這次科學城項目土地整備工作中表現出了一名黨員的先進模範作用。圳美社區土地整備部門的陳瑛棋告訴記者,莫老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黨員,科學城項目去年9月15日進場測繪、評估時莫老就說他要第一個簽約,堅決不給政府提任何無理要求。在他的影響下,被搬遷戶紛紛簽約,科學城提前9天完成簽約。

目前,光明科學城、贛深客運專線涉及圳美社區的土地整備工作已完成階段性任務,現在正大力推進大美特色村落、光明雲谷片區項目。據瞭解,新湖街道選取圳美新舊村作為大美光明特色城中村試點項目,在城中村綜合治理的基礎上,根據現場實際,對圳美新舊村環境進行進一步提升改造。

"

很多圳美村的老人記憶裡還留存著這樣的畫面:早晨的奶牛養殖場煙霧繚繞,女工忙碌著為奶牛添加飼料……這種場景早已難得一見。

不過在不久的將來,在這片曾經是牛場的土地上,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及附屬中學小學、光明科學城、天安雲谷等重大項目將會崛起。圳美,將會以大美村落、科教新城的面貌面向世人。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當然,這一重大轉變並非一蹴而就,城市發展的進程中總有眾多矛盾需要解決。

據瞭解,新湖街道圳美社區位於深圳市光明區北部,地理區位特殊、人口結構複雜、組織形態多元、社會訴求多樣。那麼,社會治理要如何整合力量,凝聚人心,尋找社會管理與服務的最大公約數?

經過多年探索,圳美社區建立了以黨委為核心,通過黨建聯盟有機聯結區域內單位、行業及各領域黨組織,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問題共商、機制銜接的系統化管理治理方案。下面就來一一破解其中的密碼吧!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解碼一:身份之變

從農場職工到社區熱心人,凝心聚力謀發展

耄耋之年的陳坤容依然熱心地奔走於社區的大小事務,關心著鄉里鄉親的柴米油鹽醬醋茶。30年前,坤容叔還是這裡遠近聞名的“牛場書記”。

作為土生土長的圳美人,陳坤容的身份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轉變。光明農場20世紀50年代年建立, 隨著發展的需要,1980年光明農場在原有奶牛場上再建立了現代化城市型牧場——圳美牛場。在這個過程中,陳坤容也經歷了從農民到職工的轉變。

如今,坤容叔的新身份是圳美社區退休支部書記、社區股份公司監事會成員。圳美社區黨工委書記樑福財和坤容叔是老搭檔,說起這位老前輩的認真負責,樑福財十分欽佩,“他經常提出很細緻的建議,公園哪裡種什麼樹,哪裡加幾個椅子,哪裡應該做宣傳欄,還會來到在現場督促工程的執行。”

在圳美社區退休支部,共有23位像坤叔這樣的老黨員。近年來,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圳美社區把黨建工作放在社區工作大局的首位,把政治素質高、群眾認可、工作能力強的幹部吸收到黨組織中來。包括退休黨支部在內,社區黨委下設園區黨委、居民黨支部等21個黨組織,共吸納黨員149名。以擴大黨組織覆蓋為硬任務,圳美社區抓牢 “兩新”黨組織黨建工作。今年上半年,對社區內的292家非公企業摸底排查,共組建87家“兩新”黨組織

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主要核心,圳美社區逐漸完善了社區服務治理新機制,形成了7個領域服務人群全覆蓋與N個社區資源有效整合的1+7+N的多元服務模式。7個服務領域包含老年人、青少年、殘障人士、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婦女兒童以及其他服務領域。同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聯絡和整合社區現有資源,如社區黨、團、工會、婦聯組織、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及企業社會組織等,通過黨員引領、群眾參與、社會協同,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解碼二:民生之變

社區管理精細化,手段日趨信息化

或許你不瞭解圳美牛場,但你一定知道它生產的新鮮牛奶——晨光牛奶。回憶當年圳美牛場精益求精的管理,陳坤容如數家珍,“每一頭奶牛都有專門的檔案,編上編號存檔,清楚記下奶牛的來源、品種、體重、產奶量等信息。”

雖然牛場已是歷史,然而精細化的管理理念,在圳美的城市治理中一以貫之。如今,在圳美新村農貿市場附近,有3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劃分113個小車位供轄區居民免費停放,解決了電動車輛亂停放的問題,社區面貌大為改觀。

據瞭解,圳美社區有8個居民居住點,“六小”場所約600間,大小工廠企業一百多家,這讓安全管理成為難題。樑福財表示,面對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需要,圳美社區在街道黨委的支持下,結合社區的實際情況,不斷努力創新創優基層黨建工作方法,為轄區黨員群眾提供精細化、精準化的服務。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關於精細化管理,新湖街道層面已在各社區實行網格化管理,形成了從社區、居民小組到樓棟三級管理網格。與此同時,在“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的要求下,街道著力完善各部門單位、社區信息互通渠道,增強部門協同聯動能力,切實為社區老百姓解決實質性問題。

多部門聯動助力社區治理已經發揮了實效。在圳美社區加強消防安全管理的過程中,定期牽頭聯合街道派出所、安監辦、網格中心、城管辦、社區品質辦等部門開展隱患排查工作。今年上半年,清查居民自建房及三小場所電動自行車違規充電、違規停放行動,發現隱患218條,現已全部整改。

此外,信息技術在精細化治理中運用,已經是現代化治理的必然要求。圳美社區工作站有個微信群, 100多戶社區常住居民已經加入該群,成為社區治理的參與者。樑福財告訴記者,前些日子陰雨連綿,一處下水道堵塞造成路面積水,居民第一時間現場拍照發在微信群裡,社區工作站人員看到信息後,立刻聯繫街道相關部門前來處理,對方從接到信息到趕到現場,僅用了15分鐘。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解碼三:民風之變

保護舊村遺風,融入時尚新城

陳坤容老書記站在自家陽臺上,可以看到大半個圳美的面貌,如今新樓林立老房子所剩無幾,零零散散隱藏在“石屎森林”之中。其中,德淳書室建於乾隆年間,是光明區歷史最悠久且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書院。

“清朝給秀才住,後來成了革命根據地,中共遊擊隊曾經在這裡面印報紙……”在當地老人們的追溯中,時光彷彿倒流,舊書室、老祠堂裡的人和事物又鮮活起來。陳坤容書記還代表社區黨組織牽頭成立了文物保護小組,希望這裡的德淳書室和遺愛陳公祠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圳美的老人們對舊村舊人充滿懷念,也對新人新事滿懷熱情。樑福財表示,根據 “百姓點菜、政府買單”的要求,圳美社區黨委開展民生微實事活動,去年在荔山公園組織了20對自願報名的老夫婦拍攝婚紗照,其中年齡最大的馬豐夫婦已有82歲,“他們說自己年輕時沒這個條件,如今也想趕一回時髦,讓晚年生活多一些精彩記憶。”

“如今的圳美舊習俗與新時代發展需要衝撞,本土文化與僑民文化並存,要想提升圳美社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就得腳踏實地的根據自己的特點來。”樑福財說。

據悉,圳美是個典型的混合型社區,外地居民佔比約95%,其中大量人口的是歸僑和僑眷。近年來,歸僑的基本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他們更關注下一代的培養教育問題。為了給歸僑家庭輸送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圳美社區黨委組織開展了“金色朝陽——和諧社區家庭教育計劃”項目,援助歸僑子女成長,改善家庭教育現狀,同時促使歸僑及僑眷觀念轉變,增強能力建設,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改革帶來的結構性變遷。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加強社區的公共文化建設。在抓牢社區治理的同時,圳美社區黨委不斷提升服務的意識和水平,豐富服務內容,改進服務手段,吸引更多群眾參與。

除了走訪、調查徵集民生微實事項目,圳美社區還有部分民微項目由居民自主策劃,自主安排。例如,合唱隊、氣排球隊、太極柔力球隊,社區通過這些活動建立了以老年人為主的志願者服務隊伍。樑福財表示,通過這些團隊更有效地發揮了老年參與社會事務、監督社區工作、促進社區和諧的作用,為社區服務做貢獻,更好的回饋社區。

解碼四:格局之變

重大項目落戶,大美村落起航

時過境遷,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日新月異;牛場變遷,則是生息發展的必然環節。2016年,圳美牛場遷至惠州龍門,樑福財忘不了牛場搬遷時老工人們的依依不捨,那棟二層辦公樓歷經近40年風吹雨打,斑駁的牆面刻滿時光的印記。隨著舊的記憶漸行漸遠,牛場曾經屹立的這片土地即將開始新的征程。

近年來,在圳美社區周邊,多個備受市民關注的重大項目正在陸續開展,包括中山大學深圳附屬配套設施項目、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項目、光明科學城項目、圳美五路項目、天安雲谷項目等。這些重大項目集中佈局於此地,圳美社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同時圳美社區的土地整備工作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由於圳美社區黨建工作紮實有力,黨員在關鍵時刻都發揮出了模範帶頭作用,給群眾樹立了榜樣。莫橋生是一名有著41年黨齡的老黨員,在這次科學城項目土地整備工作中表現出了一名黨員的先進模範作用。圳美社區土地整備部門的陳瑛棋告訴記者,莫老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黨員,科學城項目去年9月15日進場測繪、評估時莫老就說他要第一個簽約,堅決不給政府提任何無理要求。在他的影響下,被搬遷戶紛紛簽約,科學城提前9天完成簽約。

目前,光明科學城、贛深客運專線涉及圳美社區的土地整備工作已完成階段性任務,現在正大力推進大美特色村落、光明雲谷片區項目。據瞭解,新湖街道選取圳美新舊村作為大美光明特色城中村試點項目,在城中村綜合治理的基礎上,根據現場實際,對圳美新舊村環境進行進一步提升改造。

一座牛場的記憶與興盛:從國營農場邁向光明科學城

說到此處,樑福財興奮不已,“將來社區地面、立面要煥然一新,有更好的商業區;地鐵6號線出口,我們要打造一個市民廣場;光僑路燈光的打造,會讓開車經過的人們感受到這裡的現代化……”此外,按照全域景區理念,大美村落項目將結合各村落業態、歷史文化、生態稟賦等特徵,進一步挖掘其營商環境、生態文明、旅遊開發等軟環境,著力凸顯光明特色。

“未來圳美環繞著的都是一流的學府、科研基地,還有最美的旅遊度假區,會吸引無數優秀人才和遊客來到此地。”樑福財表示,“圳美歷史悠久的村落不經歷一次脫胎換骨,怎跟得上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的步伐!”

【撰文】穆玉潔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