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光啟技術“隱身衣”之下:黑科技還是?

導讀:也許,神祕外表之後只是普通的皮囊。這是我仔細通讀光啟年報後的感想。正如巴菲特所說:“只有當潮水退卻時,才知道誰在裸泳。”

科普一下,隱身所用的超材料可以引導微波‘轉向’,避開儀器探測,從而防止物體被發現,這一材料在2009年由光啟技術董事長劉若鵬帶領團隊研發。

和訊網消息 5月21日晚間,光啟技術發佈一則關於簽訂超材料隱身產品訂貨合同公告,22日早盤競價觸及漲停板,尾盤微漲1.38%,報收9.53元。

這樣的市場表現,光啟和他的投資者也許會有點意外,因為過往每次一發諸如此類的利好消息,當天以及第二天股價便會有不俗的表現。

大利好,投資者不再買賬

據公告消息,光啟技術該客戶2019年合作金額已達到3776萬元,據公司2018年年報披露的前五大客戶數據,如果按半年時間、無季節性條件粗略計算,該客戶預計年創收可能達到7600萬元,很可能是光啟技術的第一大客戶。與2018年相比,僅該客戶同比增加59.75%,所以這對於光啟來說,確實是一大利好消息。

產業觀察|光啟技術“隱身衣”之下:黑科技還是?

另外,和訊網還總結了2019年來光啟技術發佈利好消息的股價表現(如下表),如表可見地是,投資者對利好消息似乎越來越不買賬,當然也不乏外界市場因素影響。

數據源:和訊網根據公告繪製

其實,投資者信心下降是有跡可循的。

近期,光啟技術投資者問答頁面大多都是關於公司業績、募投項目效益實現、未來發展等情況的擔憂,如下圖:

產業觀察|光啟技術“隱身衣”之下:黑科技還是?

能理解地是,在當前的環境下,投資者趨於謹慎,越來越重視業績面和現金流,而後是成長性,那些資本故事開始步入兌現的階段了,投資者也變得更機動了,一旦苗頭不對,便成為資本棄兒,這也正是值得擔憂的地方。

5月13日,光啟技術也收到了來自深交所關於年報問題的監管函,5月22日晚間,光啟技術在截止時間披露對監管函的回覆。

接下來,和訊網將詳細介紹下監管函關注的點及光啟的回覆:

第一點,增收不增利。

報告期內,光啟技術實現營業收入4.64億元,同比增長22.1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053.29萬元,同比下降12.7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非淨利潤4,572.48萬元,同比下降25.61%。

在回覆函中,光啟稱主要是由於2017年研究項目階段性結題導致合同金額增加,另收購光啟尖端導致費用增加,還存在部分政府補助導致。

簡單解釋下:首先,光啟技術有兩大主營業務,其中原有殼公司的汽車零部件業務佔營收63.11%,同比下降12.11%,近兩年光啟一直在縮減該業務的比例;另外,就是超材料業務,光啟一直在主攻的業務方向,2018年該業務佔營收比例為28.93%,前值為8.2%。

而增收不增利的原因,最直接表現就是成本費用端增幅超過收入增幅,拿光啟來說,其超材料業務和其他業務正是導致增收不增利尷尬境遇“元凶”之一。

產業觀察|光啟技術“隱身衣”之下:黑科技還是?

由於其他業務佔比偏低,所以接下來主要在剖析超材料業務上。

談到隱身超材料,不得不提光啟技術董事長劉若鵬,杜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畢業,27歲便創立深圳光啟,曾被鼓勵“爭取成為新時期的錢學森們”,在普通人眼中,他便是天才般的存在。

同樣,一方面超材料門檻非常高,一方面有劉若鵬帶隊,光啟在業內也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但軍用產品的議價權很難界定強弱,這關係下文收入、淨利潤以及現金流呈現的差異性。

光啟的超材料業務,主要來自於其子公司深圳光啟尖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2018年該公司成績可嘉,實現營收1.28億元,淨利潤5517萬元,但是卻被2018年光啟新設立的幾家子公司卻拖了後腿,因處於設立初期,前期無法實現收入,但卻需要很大投入。

產業觀察|光啟技術“隱身衣”之下:黑科技還是?

從數據上來看,深圳光啟超材料、深圳光啟高端裝備、保定光啟超材料創收分別為572萬、0元、0元,還分別虧損1735萬、1957萬、86萬。

第二點,收入、淨利潤、現金流季節性差異大。

根據光啟年報,其2018年各季度營業收入分別為9,371.64萬元、1.01億元、8,249.71萬元和1.86億元,各季度淨利潤分別為1,208.20萬元、1,483.61萬元、612.61萬元和3,748.86萬元。

可以看到,光啟第四季度業績明顯好於前三季度,監管層提出收入確認、成本結轉、是否存在季節性的質疑。

光啟回覆稱汽車零部件存在季節性差異,超材料業務交付主要集中於四季度,所以造成差異。

另外,收入確認也是關鍵點,對此,會計師事務所也把該項作為關鍵審計事項。

首先,光啟技術兩大業務分別適用於不同的收入確認方法,汽車零部件業務收入確認比較明確,最值得注意地是,其研製服務業務(即超材料研製業務)的收入確認很難界定清楚,因而容易存在操作空間,這也正是引起監管層關注的點。

光啟方面也在回覆中再次強調,不存在提前確認收入和結轉成本的情況。

另根據年報,光啟各季度現金流分別為3,540.58萬元、5,758.82萬元、-234.67萬元和-3,835.53萬元。

如果將收入、淨利潤、現金流聯繫起來,一方面收入、淨利端增加,另一方面現金流減少,就很有可能信用賬期放款的情況,光啟第四季度的情況有點類似,這點也被監管層關注,但光啟在回覆函中表示,主要受軍方研製撥款特殊性影響。

但仍值得注意地是,光啟存在業績承諾。

2017年12月,公司完成對深圳光啟尖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的收購,2017年度、2018年度光啟尖端業績承諾金額為3,700萬元和4,100萬元,當期實際業績為3,779.09萬元和4,448.61萬元,兩年業績承諾完成率為102.14%和108.50%。

第三點,多次變更募集資金用途。

監管函顯示,光啟技術2017年通過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68.37億元,變更用途的募集資金總額為5.14億元,擬終止投入49.96億元募集資金的產業化項目,並進行新項目投資與永久性補充。

這一點,也是投資者最為關心的一點,在上文中有提到。據回覆函,光啟在2017年1月原計劃將54.54億元投入超材料智能結構及裝備產業化項目,項目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間為2020年2月。到2018年2月,一年時間,光啟使用資金4241萬元,項目進度為0.78%。

由於建設進度太過緩慢,2018年3月,光啟第一次變更募投項目。

2018年3月,光啟技術增加運營中心項目和信息化項目,兩項目預計投入5.14億元,資金來自超材料產業化項目的調減,到2019年3月31日,產業化項目累計進度為1.06%,又是一年,募集資金使用進度仍大幅落後預期進度。

2019年4月,光啟再一次調整募投項目。

這一次,超材料產業化項目被終止,新設順德項目和瀋陽項目,擬投資累計18.5億元,另有10億元進行永久性補充流動資金,擬投入募集資金48億元,原計劃為69.5億元。

產業觀察|光啟技術“隱身衣”之下:黑科技還是?

和訊網給大家簡單理一下全過程:

首先,原來54億要投資建設的超材料產業項目,建了2年,未通過可行性驗證,最後終止了;

其次,在項目驗證過程中,光啟近70億融資,消耗緩慢,只能用來銀行理財或閒置,目前21.6億閒置,未來可能還存在這樣的情況。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光啟其實也在嘗試解決,據年報披露,其募集資金用途變更中有一項,便是將超材料產業化項目由租賃地上建築物變更為購買土地自建,不過,回覆函中顯示,該項目已被終止,關於這塊土地具體情況也成為疑問。

不得不說,相比於大多數缺錢的公司來說,光啟是幸運的,據年報披露,截至2018年報告期,光啟存放於募集資金監管賬戶的資金有40.19億元,用於購買理財產品、期末尚未到期的金額有25.15億元,補充流動資金5億元。

以上看來,便能理解大多數光啟投資者為什麼如此擔憂募投效益的實現了,也能理解和訊網彼時採訪劉若鵬時,他說得任重道遠了。

第四點,研發投入全部費用化。

報告期內,光啟管理費用本期發生額1.27億元,同比增加30.12%,佔營業收入比例為27.49%。同期研發費用7,822.40萬元,同比增加205.71%,佔營業收入比例為16.87%,研發投入全部費用化。

截至2019年5月10日,公司已獲得專利授權223項,其中發明專利91項、實用新型專利129項、外觀專利3項。

解析一下,和訊網發現光啟這些點有點矛盾之處,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首先,一方面,光啟稱,研發投入的增加最主要來源於職工薪酬的激增320.94%,但另一方面,其研發人員人數卻由265人降為249人了。

產業觀察|光啟技術“隱身衣”之下:黑科技還是?

其次,研發人員總薪酬為3912.7萬元,核算下來平均年薪為15.72萬元。據獵頭透露,這樣的年薪在深圳,往往是新人,3年經驗以下。

另外,據光啟披露的數據,截至年報日,公司員工920人,研發人員佔比27%,本科及以上佔38%。超材料作為前沿性學科,與人工智能、物聯網行業一樣,屬於密集資本人才型產業,拿AIOT頭部公司特斯聯作比,其全國有500多人,研發人員260人,本科及以上佔64%。

產業觀察|光啟技術“隱身衣”之下:黑科技還是?

再者,按照光啟的人才配置,碩博154人,佔研發人員60%以上,按照2018年人均15萬的水平;加上光啟在2014年曾對72名高管在內的職員進行股權激勵,早已實施完畢,近期無股權激勵。

如此兩個條件,外加地處深圳,或許反過來驗證其研發人員大多可能經驗不足的事實,針對全文的質疑,光啟方面迴應如上,僅有此條未迴應。

第五點,高額補助充當利潤的持續性探討。

巴菲特曾說:“只有當潮水退卻時,才知道誰在裸泳。”

也許,神祕外表之後只是普通的皮囊。這是我仔細通讀光啟年報後的感想。

光啟年報顯示,其計入其他收益的款項為7214萬元,同比激增416.76%,其營業利潤(包含其他收益)為9546萬元,同比下降14.14%。

而其他收益主要系與企業日常活動相關,但不宜確認收入或衝減成本費用的政府補助。也就是說,光啟由業務帶來的利潤僅有2000多萬。

需要關注地是,這些補助的持續性,以及公司盈利對該科目的依賴性。

如果說,項目進度一直緩慢,拖了2年多而後被終止,這樣的情況發生多了,項目的真實性便會受到懷疑。此前,和訊網曾出過一篇《“鵬欣系”姜照柏擬清空光啟技術剩餘無限售流通股》的報道,如今看來,一方面,“鵬欣系”資本老玩家真不是浪得虛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資本耐性的逐漸下降。

2015年,光啟準備借殼龍生股份(002625)時,股價從5元一路飆升至70元,說是資本神話也不為過,可是到現在,股價回到了個位數時代,令人擔憂地是,身披神祕“隱形衣”的光啟神話還能繼續嗎?如果能,還有多久呢?

關於本篇文章的更多報道,我們已在【和訊財經APP】上刊登,應用商店搜索“和訊財經”,下載並參與猜指數活動贏取京東卡和萬元現金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