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

1941年7月8日江蘇鹽城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李立浧,李立浧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伴隨著哥哥出去革命姐姐出嫁,整個家庭就只剩下他和父母三人。

父母希望李立浧可以幫助他們務農,然而李立浧卻一心想要讀書,生氣的父親將牛和他綁在地裡,李立浧選擇用哭來進行反抗。在這場父子博弈中,李立浧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的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妥協最終為中國換來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

1941年7月8日江蘇鹽城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李立浧,李立浧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伴隨著哥哥出去革命姐姐出嫁,整個家庭就只剩下他和父母三人。

父母希望李立浧可以幫助他們務農,然而李立浧卻一心想要讀書,生氣的父親將牛和他綁在地裡,李立浧選擇用哭來進行反抗。在這場父子博弈中,李立浧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的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妥協最終為中國換來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的確是一塊讀書的料,多次跳級最終進入了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學習,1968年9月,大學畢業分配,科研院所基本不留,全部面向基層。大家填志願,李立浧寫了西北,那裡正在建設全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李立浧想為祖國做些事業。

1968年9月,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駛向甘肅。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李立浧,望向窗外,身體隨著火車搖晃,腳邊的行李箱鼓鼓囊囊,裝滿了書籍。這些書籍,正是他最初的“依託”。

然而剛到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李立浧卻成了一個送電工,要到輸電線路施工,到野外挖基礎、爬電杆、架電線。這讓李立浧有些難以接受,自己學習了這麼多年,最終卻成了一個送電工。他暗暗發誓:“肯定不會一輩子幹這個,必須發揮所學,為祖國做更多貢獻”。

"

1941年7月8日江蘇鹽城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李立浧,李立浧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伴隨著哥哥出去革命姐姐出嫁,整個家庭就只剩下他和父母三人。

父母希望李立浧可以幫助他們務農,然而李立浧卻一心想要讀書,生氣的父親將牛和他綁在地裡,李立浧選擇用哭來進行反抗。在這場父子博弈中,李立浧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的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妥協最終為中國換來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的確是一塊讀書的料,多次跳級最終進入了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學習,1968年9月,大學畢業分配,科研院所基本不留,全部面向基層。大家填志願,李立浧寫了西北,那裡正在建設全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李立浧想為祖國做些事業。

1968年9月,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駛向甘肅。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李立浧,望向窗外,身體隨著火車搖晃,腳邊的行李箱鼓鼓囊囊,裝滿了書籍。這些書籍,正是他最初的“依託”。

然而剛到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李立浧卻成了一個送電工,要到輸電線路施工,到野外挖基礎、爬電杆、架電線。這讓李立浧有些難以接受,自己學習了這麼多年,最終卻成了一個送電工。他暗暗發誓:“肯定不會一輩子幹這個,必須發揮所學,為祖國做更多貢獻”。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只要有空,李立浧就會看書充實自己,在我國330千伏雙分裂導線第一次施工中,由於缺乏相關知識,一個月都沒能架成一檔線,這可愁壞了大家,而這個時候,李立浧的知識終究有了用武之地。

李立浧利用材料力學柔索理論中的懸鏈線方程,反覆計算驗證,終於找到了最佳答案,在他的巧妙設計下,5天就架好一檔線。

由此李立浧也擺脫了送電工的身份,開始負責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技術工作,成為了總工程師。由此開始了自己近50年的電力生涯。

"

1941年7月8日江蘇鹽城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李立浧,李立浧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伴隨著哥哥出去革命姐姐出嫁,整個家庭就只剩下他和父母三人。

父母希望李立浧可以幫助他們務農,然而李立浧卻一心想要讀書,生氣的父親將牛和他綁在地裡,李立浧選擇用哭來進行反抗。在這場父子博弈中,李立浧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的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妥協最終為中國換來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的確是一塊讀書的料,多次跳級最終進入了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學習,1968年9月,大學畢業分配,科研院所基本不留,全部面向基層。大家填志願,李立浧寫了西北,那裡正在建設全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李立浧想為祖國做些事業。

1968年9月,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駛向甘肅。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李立浧,望向窗外,身體隨著火車搖晃,腳邊的行李箱鼓鼓囊囊,裝滿了書籍。這些書籍,正是他最初的“依託”。

然而剛到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李立浧卻成了一個送電工,要到輸電線路施工,到野外挖基礎、爬電杆、架電線。這讓李立浧有些難以接受,自己學習了這麼多年,最終卻成了一個送電工。他暗暗發誓:“肯定不會一輩子幹這個,必須發揮所學,為祖國做更多貢獻”。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只要有空,李立浧就會看書充實自己,在我國330千伏雙分裂導線第一次施工中,由於缺乏相關知識,一個月都沒能架成一檔線,這可愁壞了大家,而這個時候,李立浧的知識終究有了用武之地。

李立浧利用材料力學柔索理論中的懸鏈線方程,反覆計算驗證,終於找到了最佳答案,在他的巧妙設計下,5天就架好一檔線。

由此李立浧也擺脫了送電工的身份,開始負責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技術工作,成為了總工程師。由此開始了自己近50年的電力生涯。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從±500千伏葛洲壩到上海直流輸電工程技術和工程負責人到著±500千伏天生橋—廣東直流輸電工程、貴廣直流輸電工程的投運。

李立浧使我國基本掌握了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直流輸電技術人才,他更是大膽主持編制貴廣直流工程設備技術規範,結束了巨資聘請外國諮詢公司編制技術規範的歷史。

"

1941年7月8日江蘇鹽城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李立浧,李立浧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伴隨著哥哥出去革命姐姐出嫁,整個家庭就只剩下他和父母三人。

父母希望李立浧可以幫助他們務農,然而李立浧卻一心想要讀書,生氣的父親將牛和他綁在地裡,李立浧選擇用哭來進行反抗。在這場父子博弈中,李立浧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的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妥協最終為中國換來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的確是一塊讀書的料,多次跳級最終進入了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學習,1968年9月,大學畢業分配,科研院所基本不留,全部面向基層。大家填志願,李立浧寫了西北,那裡正在建設全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李立浧想為祖國做些事業。

1968年9月,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駛向甘肅。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李立浧,望向窗外,身體隨著火車搖晃,腳邊的行李箱鼓鼓囊囊,裝滿了書籍。這些書籍,正是他最初的“依託”。

然而剛到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李立浧卻成了一個送電工,要到輸電線路施工,到野外挖基礎、爬電杆、架電線。這讓李立浧有些難以接受,自己學習了這麼多年,最終卻成了一個送電工。他暗暗發誓:“肯定不會一輩子幹這個,必須發揮所學,為祖國做更多貢獻”。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只要有空,李立浧就會看書充實自己,在我國330千伏雙分裂導線第一次施工中,由於缺乏相關知識,一個月都沒能架成一檔線,這可愁壞了大家,而這個時候,李立浧的知識終究有了用武之地。

李立浧利用材料力學柔索理論中的懸鏈線方程,反覆計算驗證,終於找到了最佳答案,在他的巧妙設計下,5天就架好一檔線。

由此李立浧也擺脫了送電工的身份,開始負責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技術工作,成為了總工程師。由此開始了自己近50年的電力生涯。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從±500千伏葛洲壩到上海直流輸電工程技術和工程負責人到著±500千伏天生橋—廣東直流輸電工程、貴廣直流輸電工程的投運。

李立浧使我國基本掌握了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直流輸電技術人才,他更是大膽主持編制貴廣直流工程設備技術規範,結束了巨資聘請外國諮詢公司編制技術規範的歷史。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就聯合科研院所、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協同攻關,開展309項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連續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成功研製世界上通流能力最大的6英寸晶閘管、換流閥、變壓器等一批國際領先的電工裝備,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壓大容量輸電系統集成、大電網運行控制等技術,研製成功了全套特高壓設備,建立起完整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標準體系。

中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開始領先世界,並且成為全球標準。

而這個時候西南水電開發需求強烈,一批大型水電站陸續開建,要將西部水電跨越大半個祖國,調往東部地區,就必須提高電壓等級,在原有的特高壓輸電技術上再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李立浧提出要建設±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他認為這是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佈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和電力跨區域大範圍輸送的核心技術。但國際上既沒有現成的設備,也沒有任何工程和運行經驗可以參考,需要完全從0開始摸索。

"

1941年7月8日江蘇鹽城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李立浧,李立浧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伴隨著哥哥出去革命姐姐出嫁,整個家庭就只剩下他和父母三人。

父母希望李立浧可以幫助他們務農,然而李立浧卻一心想要讀書,生氣的父親將牛和他綁在地裡,李立浧選擇用哭來進行反抗。在這場父子博弈中,李立浧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的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妥協最終為中國換來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的確是一塊讀書的料,多次跳級最終進入了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學習,1968年9月,大學畢業分配,科研院所基本不留,全部面向基層。大家填志願,李立浧寫了西北,那裡正在建設全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李立浧想為祖國做些事業。

1968年9月,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駛向甘肅。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李立浧,望向窗外,身體隨著火車搖晃,腳邊的行李箱鼓鼓囊囊,裝滿了書籍。這些書籍,正是他最初的“依託”。

然而剛到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李立浧卻成了一個送電工,要到輸電線路施工,到野外挖基礎、爬電杆、架電線。這讓李立浧有些難以接受,自己學習了這麼多年,最終卻成了一個送電工。他暗暗發誓:“肯定不會一輩子幹這個,必須發揮所學,為祖國做更多貢獻”。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只要有空,李立浧就會看書充實自己,在我國330千伏雙分裂導線第一次施工中,由於缺乏相關知識,一個月都沒能架成一檔線,這可愁壞了大家,而這個時候,李立浧的知識終究有了用武之地。

李立浧利用材料力學柔索理論中的懸鏈線方程,反覆計算驗證,終於找到了最佳答案,在他的巧妙設計下,5天就架好一檔線。

由此李立浧也擺脫了送電工的身份,開始負責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技術工作,成為了總工程師。由此開始了自己近50年的電力生涯。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從±500千伏葛洲壩到上海直流輸電工程技術和工程負責人到著±500千伏天生橋—廣東直流輸電工程、貴廣直流輸電工程的投運。

李立浧使我國基本掌握了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直流輸電技術人才,他更是大膽主持編制貴廣直流工程設備技術規範,結束了巨資聘請外國諮詢公司編制技術規範的歷史。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就聯合科研院所、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協同攻關,開展309項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連續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成功研製世界上通流能力最大的6英寸晶閘管、換流閥、變壓器等一批國際領先的電工裝備,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壓大容量輸電系統集成、大電網運行控制等技術,研製成功了全套特高壓設備,建立起完整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標準體系。

中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開始領先世界,並且成為全球標準。

而這個時候西南水電開發需求強烈,一批大型水電站陸續開建,要將西部水電跨越大半個祖國,調往東部地區,就必須提高電壓等級,在原有的特高壓輸電技術上再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李立浧提出要建設±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他認為這是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佈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和電力跨區域大範圍輸送的核心技術。但國際上既沒有現成的設備,也沒有任何工程和運行經驗可以參考,需要完全從0開始摸索。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全世界都質疑李立浧的想法,但是李立浧並沒有放棄,他說:“祖國的需求是我畢生追求”!

李立浧團隊在全面總結我國±500kV直流輸電工程的設計、施工、運行經驗並借鑑國內外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的特點和難點,密切跟蹤與工程相關的科研攻關成果,開展了包括±800kV直流系統工程設計、±800kV級直流系統換流站設計規範等30餘項技術專題研究,形成了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標準和規範。

"

1941年7月8日江蘇鹽城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李立浧,李立浧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伴隨著哥哥出去革命姐姐出嫁,整個家庭就只剩下他和父母三人。

父母希望李立浧可以幫助他們務農,然而李立浧卻一心想要讀書,生氣的父親將牛和他綁在地裡,李立浧選擇用哭來進行反抗。在這場父子博弈中,李立浧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的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妥協最終為中國換來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的確是一塊讀書的料,多次跳級最終進入了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學習,1968年9月,大學畢業分配,科研院所基本不留,全部面向基層。大家填志願,李立浧寫了西北,那裡正在建設全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李立浧想為祖國做些事業。

1968年9月,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駛向甘肅。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李立浧,望向窗外,身體隨著火車搖晃,腳邊的行李箱鼓鼓囊囊,裝滿了書籍。這些書籍,正是他最初的“依託”。

然而剛到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李立浧卻成了一個送電工,要到輸電線路施工,到野外挖基礎、爬電杆、架電線。這讓李立浧有些難以接受,自己學習了這麼多年,最終卻成了一個送電工。他暗暗發誓:“肯定不會一輩子幹這個,必須發揮所學,為祖國做更多貢獻”。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只要有空,李立浧就會看書充實自己,在我國330千伏雙分裂導線第一次施工中,由於缺乏相關知識,一個月都沒能架成一檔線,這可愁壞了大家,而這個時候,李立浧的知識終究有了用武之地。

李立浧利用材料力學柔索理論中的懸鏈線方程,反覆計算驗證,終於找到了最佳答案,在他的巧妙設計下,5天就架好一檔線。

由此李立浧也擺脫了送電工的身份,開始負責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技術工作,成為了總工程師。由此開始了自己近50年的電力生涯。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從±500千伏葛洲壩到上海直流輸電工程技術和工程負責人到著±500千伏天生橋—廣東直流輸電工程、貴廣直流輸電工程的投運。

李立浧使我國基本掌握了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直流輸電技術人才,他更是大膽主持編制貴廣直流工程設備技術規範,結束了巨資聘請外國諮詢公司編制技術規範的歷史。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就聯合科研院所、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協同攻關,開展309項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連續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成功研製世界上通流能力最大的6英寸晶閘管、換流閥、變壓器等一批國際領先的電工裝備,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壓大容量輸電系統集成、大電網運行控制等技術,研製成功了全套特高壓設備,建立起完整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標準體系。

中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開始領先世界,並且成為全球標準。

而這個時候西南水電開發需求強烈,一批大型水電站陸續開建,要將西部水電跨越大半個祖國,調往東部地區,就必須提高電壓等級,在原有的特高壓輸電技術上再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李立浧提出要建設±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他認為這是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佈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和電力跨區域大範圍輸送的核心技術。但國際上既沒有現成的設備,也沒有任何工程和運行經驗可以參考,需要完全從0開始摸索。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全世界都質疑李立浧的想法,但是李立浧並沒有放棄,他說:“祖國的需求是我畢生追求”!

李立浧團隊在全面總結我國±500kV直流輸電工程的設計、施工、運行經驗並借鑑國內外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的特點和難點,密切跟蹤與工程相關的科研攻關成果,開展了包括±800kV直流系統工程設計、±800kV級直流系統換流站設計規範等30餘項技術專題研究,形成了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標準和規範。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有數十名專家,160多家單位的上萬名科技人員,聚集到這個項目中。李立浧要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開會討論,做重大技術決策,看似運籌帷幄,背後卻是巨大壓力,因為很多工作都是從來沒有人去嘗試過的,你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摸索。

比如雙12脈動換流器,最開始國內曾有“500千伏十300千伏”或“600千伏十200千伏”兩個不同電壓的串聯組合方式的建議。

李立浧認為不能根據已有的技術考慮問題,要看到對未來產生的影響。他認為“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不是隻做一兩個,哪種形式對電網運行有利,就採用哪個”。

最後±800千伏的直流輸電工程均採用了兩個±400千伏的12脈動換流器串聯,這樣巨大的功率輸送能力,如果出現一個12脈動換流器故障,健全的換流器仍然可以和同一個極對端換流站的任意一個換流器共同運行,因此單極停運的概率將顯著降低。這個結構成為現在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標準形式。

"

1941年7月8日江蘇鹽城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李立浧,李立浧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伴隨著哥哥出去革命姐姐出嫁,整個家庭就只剩下他和父母三人。

父母希望李立浧可以幫助他們務農,然而李立浧卻一心想要讀書,生氣的父親將牛和他綁在地裡,李立浧選擇用哭來進行反抗。在這場父子博弈中,李立浧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的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妥協最終為中國換來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的確是一塊讀書的料,多次跳級最終進入了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學習,1968年9月,大學畢業分配,科研院所基本不留,全部面向基層。大家填志願,李立浧寫了西北,那裡正在建設全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李立浧想為祖國做些事業。

1968年9月,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駛向甘肅。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李立浧,望向窗外,身體隨著火車搖晃,腳邊的行李箱鼓鼓囊囊,裝滿了書籍。這些書籍,正是他最初的“依託”。

然而剛到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李立浧卻成了一個送電工,要到輸電線路施工,到野外挖基礎、爬電杆、架電線。這讓李立浧有些難以接受,自己學習了這麼多年,最終卻成了一個送電工。他暗暗發誓:“肯定不會一輩子幹這個,必須發揮所學,為祖國做更多貢獻”。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只要有空,李立浧就會看書充實自己,在我國330千伏雙分裂導線第一次施工中,由於缺乏相關知識,一個月都沒能架成一檔線,這可愁壞了大家,而這個時候,李立浧的知識終究有了用武之地。

李立浧利用材料力學柔索理論中的懸鏈線方程,反覆計算驗證,終於找到了最佳答案,在他的巧妙設計下,5天就架好一檔線。

由此李立浧也擺脫了送電工的身份,開始負責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技術工作,成為了總工程師。由此開始了自己近50年的電力生涯。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從±500千伏葛洲壩到上海直流輸電工程技術和工程負責人到著±500千伏天生橋—廣東直流輸電工程、貴廣直流輸電工程的投運。

李立浧使我國基本掌握了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直流輸電技術人才,他更是大膽主持編制貴廣直流工程設備技術規範,結束了巨資聘請外國諮詢公司編制技術規範的歷史。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就聯合科研院所、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協同攻關,開展309項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連續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成功研製世界上通流能力最大的6英寸晶閘管、換流閥、變壓器等一批國際領先的電工裝備,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壓大容量輸電系統集成、大電網運行控制等技術,研製成功了全套特高壓設備,建立起完整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標準體系。

中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開始領先世界,並且成為全球標準。

而這個時候西南水電開發需求強烈,一批大型水電站陸續開建,要將西部水電跨越大半個祖國,調往東部地區,就必須提高電壓等級,在原有的特高壓輸電技術上再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李立浧提出要建設±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他認為這是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佈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和電力跨區域大範圍輸送的核心技術。但國際上既沒有現成的設備,也沒有任何工程和運行經驗可以參考,需要完全從0開始摸索。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全世界都質疑李立浧的想法,但是李立浧並沒有放棄,他說:“祖國的需求是我畢生追求”!

李立浧團隊在全面總結我國±500kV直流輸電工程的設計、施工、運行經驗並借鑑國內外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的特點和難點,密切跟蹤與工程相關的科研攻關成果,開展了包括±800kV直流系統工程設計、±800kV級直流系統換流站設計規範等30餘項技術專題研究,形成了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標準和規範。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有數十名專家,160多家單位的上萬名科技人員,聚集到這個項目中。李立浧要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開會討論,做重大技術決策,看似運籌帷幄,背後卻是巨大壓力,因為很多工作都是從來沒有人去嘗試過的,你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摸索。

比如雙12脈動換流器,最開始國內曾有“500千伏十300千伏”或“600千伏十200千伏”兩個不同電壓的串聯組合方式的建議。

李立浧認為不能根據已有的技術考慮問題,要看到對未來產生的影響。他認為“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不是隻做一兩個,哪種形式對電網運行有利,就採用哪個”。

最後±800千伏的直流輸電工程均採用了兩個±400千伏的12脈動換流器串聯,這樣巨大的功率輸送能力,如果出現一個12脈動換流器故障,健全的換流器仍然可以和同一個極對端換流站的任意一個換流器共同運行,因此單極停運的概率將顯著降低。這個結構成為現在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標準形式。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團隊還聯合科研、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聯合攻關,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最終在2010年建成了雲南—廣東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示範工程。

李立浧對具體技術的把握更是事無鉅細,比如汙穢環境下絕緣子的配置。傳統陶瓷絕緣材料無法滿足800千伏特高壓對絕緣的要求。李立浧帶領科研團隊,蒐集數據材料,反覆研究論證,最終確定硅橡膠複合絕緣材料的技術路線。之後,他組織國內廠家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個“全電壓全尺寸”複合絕緣子。

"

1941年7月8日江蘇鹽城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李立浧,李立浧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伴隨著哥哥出去革命姐姐出嫁,整個家庭就只剩下他和父母三人。

父母希望李立浧可以幫助他們務農,然而李立浧卻一心想要讀書,生氣的父親將牛和他綁在地裡,李立浧選擇用哭來進行反抗。在這場父子博弈中,李立浧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的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妥協最終為中國換來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的確是一塊讀書的料,多次跳級最終進入了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學習,1968年9月,大學畢業分配,科研院所基本不留,全部面向基層。大家填志願,李立浧寫了西北,那裡正在建設全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李立浧想為祖國做些事業。

1968年9月,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駛向甘肅。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李立浧,望向窗外,身體隨著火車搖晃,腳邊的行李箱鼓鼓囊囊,裝滿了書籍。這些書籍,正是他最初的“依託”。

然而剛到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李立浧卻成了一個送電工,要到輸電線路施工,到野外挖基礎、爬電杆、架電線。這讓李立浧有些難以接受,自己學習了這麼多年,最終卻成了一個送電工。他暗暗發誓:“肯定不會一輩子幹這個,必須發揮所學,為祖國做更多貢獻”。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只要有空,李立浧就會看書充實自己,在我國330千伏雙分裂導線第一次施工中,由於缺乏相關知識,一個月都沒能架成一檔線,這可愁壞了大家,而這個時候,李立浧的知識終究有了用武之地。

李立浧利用材料力學柔索理論中的懸鏈線方程,反覆計算驗證,終於找到了最佳答案,在他的巧妙設計下,5天就架好一檔線。

由此李立浧也擺脫了送電工的身份,開始負責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技術工作,成為了總工程師。由此開始了自己近50年的電力生涯。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從±500千伏葛洲壩到上海直流輸電工程技術和工程負責人到著±500千伏天生橋—廣東直流輸電工程、貴廣直流輸電工程的投運。

李立浧使我國基本掌握了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直流輸電技術人才,他更是大膽主持編制貴廣直流工程設備技術規範,結束了巨資聘請外國諮詢公司編制技術規範的歷史。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就聯合科研院所、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協同攻關,開展309項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連續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成功研製世界上通流能力最大的6英寸晶閘管、換流閥、變壓器等一批國際領先的電工裝備,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壓大容量輸電系統集成、大電網運行控制等技術,研製成功了全套特高壓設備,建立起完整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標準體系。

中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開始領先世界,並且成為全球標準。

而這個時候西南水電開發需求強烈,一批大型水電站陸續開建,要將西部水電跨越大半個祖國,調往東部地區,就必須提高電壓等級,在原有的特高壓輸電技術上再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李立浧提出要建設±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他認為這是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佈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和電力跨區域大範圍輸送的核心技術。但國際上既沒有現成的設備,也沒有任何工程和運行經驗可以參考,需要完全從0開始摸索。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全世界都質疑李立浧的想法,但是李立浧並沒有放棄,他說:“祖國的需求是我畢生追求”!

李立浧團隊在全面總結我國±500kV直流輸電工程的設計、施工、運行經驗並借鑑國內外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的特點和難點,密切跟蹤與工程相關的科研攻關成果,開展了包括±800kV直流系統工程設計、±800kV級直流系統換流站設計規範等30餘項技術專題研究,形成了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標準和規範。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有數十名專家,160多家單位的上萬名科技人員,聚集到這個項目中。李立浧要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開會討論,做重大技術決策,看似運籌帷幄,背後卻是巨大壓力,因為很多工作都是從來沒有人去嘗試過的,你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摸索。

比如雙12脈動換流器,最開始國內曾有“500千伏十300千伏”或“600千伏十200千伏”兩個不同電壓的串聯組合方式的建議。

李立浧認為不能根據已有的技術考慮問題,要看到對未來產生的影響。他認為“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不是隻做一兩個,哪種形式對電網運行有利,就採用哪個”。

最後±800千伏的直流輸電工程均採用了兩個±400千伏的12脈動換流器串聯,這樣巨大的功率輸送能力,如果出現一個12脈動換流器故障,健全的換流器仍然可以和同一個極對端換流站的任意一個換流器共同運行,因此單極停運的概率將顯著降低。這個結構成為現在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標準形式。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團隊還聯合科研、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聯合攻關,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最終在2010年建成了雲南—廣東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示範工程。

李立浧對具體技術的把握更是事無鉅細,比如汙穢環境下絕緣子的配置。傳統陶瓷絕緣材料無法滿足800千伏特高壓對絕緣的要求。李立浧帶領科研團隊,蒐集數據材料,反覆研究論證,最終確定硅橡膠複合絕緣材料的技術路線。之後,他組織國內廠家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個“全電壓全尺寸”複合絕緣子。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雲南—廣東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示範工程中,李立浧團隊研製了13大類73種主要電氣設備,獲得關鍵技術141項,創造了世界37項第一,締造了能源運輸史上的奇蹟,這一技術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輸電技術,可以說將輸電技術從“高速公路”提速至“直飛航班”。

從2014年到2018年來,南方電網公司已通過該工程累計向廣東輸送清潔電量903.35億千瓦時。其中,2014年上半年累計輸送電量已突破100億千瓦時,為歷年同期最高。雲廣直流工程累計向廣東輸送的清潔電量,相當於為國家節約標煤3600餘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00餘萬噸。

李立浧更是因此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個獎項的含金量相當於中國諾獎,是多少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李立浧由此被譽為“中國直流輸電第一人”。。

2018年5月,滇西北至廣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運,成為世界海拔最高、設防抗震級別最高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

1941年7月8日江蘇鹽城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李立浧,李立浧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伴隨著哥哥出去革命姐姐出嫁,整個家庭就只剩下他和父母三人。

父母希望李立浧可以幫助他們務農,然而李立浧卻一心想要讀書,生氣的父親將牛和他綁在地裡,李立浧選擇用哭來進行反抗。在這場父子博弈中,李立浧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的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妥協最終為中國換來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的確是一塊讀書的料,多次跳級最終進入了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學習,1968年9月,大學畢業分配,科研院所基本不留,全部面向基層。大家填志願,李立浧寫了西北,那裡正在建設全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李立浧想為祖國做些事業。

1968年9月,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駛向甘肅。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李立浧,望向窗外,身體隨著火車搖晃,腳邊的行李箱鼓鼓囊囊,裝滿了書籍。這些書籍,正是他最初的“依託”。

然而剛到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李立浧卻成了一個送電工,要到輸電線路施工,到野外挖基礎、爬電杆、架電線。這讓李立浧有些難以接受,自己學習了這麼多年,最終卻成了一個送電工。他暗暗發誓:“肯定不會一輩子幹這個,必須發揮所學,為祖國做更多貢獻”。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只要有空,李立浧就會看書充實自己,在我國330千伏雙分裂導線第一次施工中,由於缺乏相關知識,一個月都沒能架成一檔線,這可愁壞了大家,而這個時候,李立浧的知識終究有了用武之地。

李立浧利用材料力學柔索理論中的懸鏈線方程,反覆計算驗證,終於找到了最佳答案,在他的巧妙設計下,5天就架好一檔線。

由此李立浧也擺脫了送電工的身份,開始負責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技術工作,成為了總工程師。由此開始了自己近50年的電力生涯。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從±500千伏葛洲壩到上海直流輸電工程技術和工程負責人到著±500千伏天生橋—廣東直流輸電工程、貴廣直流輸電工程的投運。

李立浧使我國基本掌握了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直流輸電技術人才,他更是大膽主持編制貴廣直流工程設備技術規範,結束了巨資聘請外國諮詢公司編制技術規範的歷史。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就聯合科研院所、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協同攻關,開展309項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連續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成功研製世界上通流能力最大的6英寸晶閘管、換流閥、變壓器等一批國際領先的電工裝備,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壓大容量輸電系統集成、大電網運行控制等技術,研製成功了全套特高壓設備,建立起完整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標準體系。

中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開始領先世界,並且成為全球標準。

而這個時候西南水電開發需求強烈,一批大型水電站陸續開建,要將西部水電跨越大半個祖國,調往東部地區,就必須提高電壓等級,在原有的特高壓輸電技術上再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李立浧提出要建設±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他認為這是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佈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和電力跨區域大範圍輸送的核心技術。但國際上既沒有現成的設備,也沒有任何工程和運行經驗可以參考,需要完全從0開始摸索。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全世界都質疑李立浧的想法,但是李立浧並沒有放棄,他說:“祖國的需求是我畢生追求”!

李立浧團隊在全面總結我國±500kV直流輸電工程的設計、施工、運行經驗並借鑑國內外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的特點和難點,密切跟蹤與工程相關的科研攻關成果,開展了包括±800kV直流系統工程設計、±800kV級直流系統換流站設計規範等30餘項技術專題研究,形成了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標準和規範。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有數十名專家,160多家單位的上萬名科技人員,聚集到這個項目中。李立浧要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開會討論,做重大技術決策,看似運籌帷幄,背後卻是巨大壓力,因為很多工作都是從來沒有人去嘗試過的,你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摸索。

比如雙12脈動換流器,最開始國內曾有“500千伏十300千伏”或“600千伏十200千伏”兩個不同電壓的串聯組合方式的建議。

李立浧認為不能根據已有的技術考慮問題,要看到對未來產生的影響。他認為“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不是隻做一兩個,哪種形式對電網運行有利,就採用哪個”。

最後±800千伏的直流輸電工程均採用了兩個±400千伏的12脈動換流器串聯,這樣巨大的功率輸送能力,如果出現一個12脈動換流器故障,健全的換流器仍然可以和同一個極對端換流站的任意一個換流器共同運行,因此單極停運的概率將顯著降低。這個結構成為現在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標準形式。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團隊還聯合科研、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聯合攻關,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最終在2010年建成了雲南—廣東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示範工程。

李立浧對具體技術的把握更是事無鉅細,比如汙穢環境下絕緣子的配置。傳統陶瓷絕緣材料無法滿足800千伏特高壓對絕緣的要求。李立浧帶領科研團隊,蒐集數據材料,反覆研究論證,最終確定硅橡膠複合絕緣材料的技術路線。之後,他組織國內廠家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個“全電壓全尺寸”複合絕緣子。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雲南—廣東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示範工程中,李立浧團隊研製了13大類73種主要電氣設備,獲得關鍵技術141項,創造了世界37項第一,締造了能源運輸史上的奇蹟,這一技術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輸電技術,可以說將輸電技術從“高速公路”提速至“直飛航班”。

從2014年到2018年來,南方電網公司已通過該工程累計向廣東輸送清潔電量903.35億千瓦時。其中,2014年上半年累計輸送電量已突破100億千瓦時,為歷年同期最高。雲廣直流工程累計向廣東輸送的清潔電量,相當於為國家節約標煤3600餘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00餘萬噸。

李立浧更是因此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個獎項的含金量相當於中國諾獎,是多少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李立浧由此被譽為“中國直流輸電第一人”。。

2018年5月,滇西北至廣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運,成為世界海拔最高、設防抗震級別最高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投運了“八交十三直”21項特高壓工程,保證了新增17億千瓦的電源併網,滿足了新增6萬億千瓦時的電能需求,支撐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西電東送、南北互供、全國聯網”的電網配置資源格局基本建成,8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線路和13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線路相繼投運,電力資源的大範圍調配成為常態。

"

1941年7月8日江蘇鹽城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李立浧,李立浧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伴隨著哥哥出去革命姐姐出嫁,整個家庭就只剩下他和父母三人。

父母希望李立浧可以幫助他們務農,然而李立浧卻一心想要讀書,生氣的父親將牛和他綁在地裡,李立浧選擇用哭來進行反抗。在這場父子博弈中,李立浧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的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妥協最終為中國換來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的確是一塊讀書的料,多次跳級最終進入了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學習,1968年9月,大學畢業分配,科研院所基本不留,全部面向基層。大家填志願,李立浧寫了西北,那裡正在建設全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李立浧想為祖國做些事業。

1968年9月,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駛向甘肅。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李立浧,望向窗外,身體隨著火車搖晃,腳邊的行李箱鼓鼓囊囊,裝滿了書籍。這些書籍,正是他最初的“依託”。

然而剛到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李立浧卻成了一個送電工,要到輸電線路施工,到野外挖基礎、爬電杆、架電線。這讓李立浧有些難以接受,自己學習了這麼多年,最終卻成了一個送電工。他暗暗發誓:“肯定不會一輩子幹這個,必須發揮所學,為祖國做更多貢獻”。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只要有空,李立浧就會看書充實自己,在我國330千伏雙分裂導線第一次施工中,由於缺乏相關知識,一個月都沒能架成一檔線,這可愁壞了大家,而這個時候,李立浧的知識終究有了用武之地。

李立浧利用材料力學柔索理論中的懸鏈線方程,反覆計算驗證,終於找到了最佳答案,在他的巧妙設計下,5天就架好一檔線。

由此李立浧也擺脫了送電工的身份,開始負責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技術工作,成為了總工程師。由此開始了自己近50年的電力生涯。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從±500千伏葛洲壩到上海直流輸電工程技術和工程負責人到著±500千伏天生橋—廣東直流輸電工程、貴廣直流輸電工程的投運。

李立浧使我國基本掌握了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直流輸電技術人才,他更是大膽主持編制貴廣直流工程設備技術規範,結束了巨資聘請外國諮詢公司編制技術規範的歷史。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就聯合科研院所、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協同攻關,開展309項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連續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成功研製世界上通流能力最大的6英寸晶閘管、換流閥、變壓器等一批國際領先的電工裝備,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壓大容量輸電系統集成、大電網運行控制等技術,研製成功了全套特高壓設備,建立起完整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標準體系。

中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開始領先世界,並且成為全球標準。

而這個時候西南水電開發需求強烈,一批大型水電站陸續開建,要將西部水電跨越大半個祖國,調往東部地區,就必須提高電壓等級,在原有的特高壓輸電技術上再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李立浧提出要建設±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他認為這是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佈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和電力跨區域大範圍輸送的核心技術。但國際上既沒有現成的設備,也沒有任何工程和運行經驗可以參考,需要完全從0開始摸索。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全世界都質疑李立浧的想法,但是李立浧並沒有放棄,他說:“祖國的需求是我畢生追求”!

李立浧團隊在全面總結我國±500kV直流輸電工程的設計、施工、運行經驗並借鑑國內外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的特點和難點,密切跟蹤與工程相關的科研攻關成果,開展了包括±800kV直流系統工程設計、±800kV級直流系統換流站設計規範等30餘項技術專題研究,形成了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標準和規範。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有數十名專家,160多家單位的上萬名科技人員,聚集到這個項目中。李立浧要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開會討論,做重大技術決策,看似運籌帷幄,背後卻是巨大壓力,因為很多工作都是從來沒有人去嘗試過的,你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摸索。

比如雙12脈動換流器,最開始國內曾有“500千伏十300千伏”或“600千伏十200千伏”兩個不同電壓的串聯組合方式的建議。

李立浧認為不能根據已有的技術考慮問題,要看到對未來產生的影響。他認為“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不是隻做一兩個,哪種形式對電網運行有利,就採用哪個”。

最後±800千伏的直流輸電工程均採用了兩個±400千伏的12脈動換流器串聯,這樣巨大的功率輸送能力,如果出現一個12脈動換流器故障,健全的換流器仍然可以和同一個極對端換流站的任意一個換流器共同運行,因此單極停運的概率將顯著降低。這個結構成為現在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標準形式。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團隊還聯合科研、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聯合攻關,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最終在2010年建成了雲南—廣東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示範工程。

李立浧對具體技術的把握更是事無鉅細,比如汙穢環境下絕緣子的配置。傳統陶瓷絕緣材料無法滿足800千伏特高壓對絕緣的要求。李立浧帶領科研團隊,蒐集數據材料,反覆研究論證,最終確定硅橡膠複合絕緣材料的技術路線。之後,他組織國內廠家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個“全電壓全尺寸”複合絕緣子。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雲南—廣東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示範工程中,李立浧團隊研製了13大類73種主要電氣設備,獲得關鍵技術141項,創造了世界37項第一,締造了能源運輸史上的奇蹟,這一技術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輸電技術,可以說將輸電技術從“高速公路”提速至“直飛航班”。

從2014年到2018年來,南方電網公司已通過該工程累計向廣東輸送清潔電量903.35億千瓦時。其中,2014年上半年累計輸送電量已突破100億千瓦時,為歷年同期最高。雲廣直流工程累計向廣東輸送的清潔電量,相當於為國家節約標煤3600餘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00餘萬噸。

李立浧更是因此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個獎項的含金量相當於中國諾獎,是多少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李立浧由此被譽為“中國直流輸電第一人”。。

2018年5月,滇西北至廣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運,成為世界海拔最高、設防抗震級別最高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投運了“八交十三直”21項特高壓工程,保證了新增17億千瓦的電源併網,滿足了新增6萬億千瓦時的電能需求,支撐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西電東送、南北互供、全國聯網”的電網配置資源格局基本建成,8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線路和13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線路相繼投運,電力資源的大範圍調配成為常態。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可以說中國特高壓輸電技術保證了全中國13億人的正常用電,中國人都離不開的一項技術。

國際大電網委員會(CIGRE)祕書長讓·科瓦爾認為特高壓交流工程的投運“是電力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這都離不開李立浧等科學家的努力。

如今,已經接近80高齡的李立浧還奔走在科研第一線,他多次奔走各地查看特高壓多端直流示範工程主設備研發的最新進展。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跨越一河二江,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對於一個近80歲的老人而言是非常艱辛的,但他說自己還有很多夢想要去實現。

"

1941年7月8日江蘇鹽城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李立浧,李立浧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伴隨著哥哥出去革命姐姐出嫁,整個家庭就只剩下他和父母三人。

父母希望李立浧可以幫助他們務農,然而李立浧卻一心想要讀書,生氣的父親將牛和他綁在地裡,李立浧選擇用哭來進行反抗。在這場父子博弈中,李立浧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的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妥協最終為中國換來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的確是一塊讀書的料,多次跳級最終進入了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學習,1968年9月,大學畢業分配,科研院所基本不留,全部面向基層。大家填志願,李立浧寫了西北,那裡正在建設全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李立浧想為祖國做些事業。

1968年9月,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駛向甘肅。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李立浧,望向窗外,身體隨著火車搖晃,腳邊的行李箱鼓鼓囊囊,裝滿了書籍。這些書籍,正是他最初的“依託”。

然而剛到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李立浧卻成了一個送電工,要到輸電線路施工,到野外挖基礎、爬電杆、架電線。這讓李立浧有些難以接受,自己學習了這麼多年,最終卻成了一個送電工。他暗暗發誓:“肯定不會一輩子幹這個,必須發揮所學,為祖國做更多貢獻”。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只要有空,李立浧就會看書充實自己,在我國330千伏雙分裂導線第一次施工中,由於缺乏相關知識,一個月都沒能架成一檔線,這可愁壞了大家,而這個時候,李立浧的知識終究有了用武之地。

李立浧利用材料力學柔索理論中的懸鏈線方程,反覆計算驗證,終於找到了最佳答案,在他的巧妙設計下,5天就架好一檔線。

由此李立浧也擺脫了送電工的身份,開始負責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技術工作,成為了總工程師。由此開始了自己近50年的電力生涯。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從±500千伏葛洲壩到上海直流輸電工程技術和工程負責人到著±500千伏天生橋—廣東直流輸電工程、貴廣直流輸電工程的投運。

李立浧使我國基本掌握了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直流輸電技術人才,他更是大膽主持編制貴廣直流工程設備技術規範,結束了巨資聘請外國諮詢公司編制技術規範的歷史。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就聯合科研院所、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協同攻關,開展309項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連續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成功研製世界上通流能力最大的6英寸晶閘管、換流閥、變壓器等一批國際領先的電工裝備,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壓大容量輸電系統集成、大電網運行控制等技術,研製成功了全套特高壓設備,建立起完整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標準體系。

中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開始領先世界,並且成為全球標準。

而這個時候西南水電開發需求強烈,一批大型水電站陸續開建,要將西部水電跨越大半個祖國,調往東部地區,就必須提高電壓等級,在原有的特高壓輸電技術上再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李立浧提出要建設±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他認為這是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佈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和電力跨區域大範圍輸送的核心技術。但國際上既沒有現成的設備,也沒有任何工程和運行經驗可以參考,需要完全從0開始摸索。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全世界都質疑李立浧的想法,但是李立浧並沒有放棄,他說:“祖國的需求是我畢生追求”!

李立浧團隊在全面總結我國±500kV直流輸電工程的設計、施工、運行經驗並借鑑國內外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的特點和難點,密切跟蹤與工程相關的科研攻關成果,開展了包括±800kV直流系統工程設計、±800kV級直流系統換流站設計規範等30餘項技術專題研究,形成了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標準和規範。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有數十名專家,160多家單位的上萬名科技人員,聚集到這個項目中。李立浧要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開會討論,做重大技術決策,看似運籌帷幄,背後卻是巨大壓力,因為很多工作都是從來沒有人去嘗試過的,你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摸索。

比如雙12脈動換流器,最開始國內曾有“500千伏十300千伏”或“600千伏十200千伏”兩個不同電壓的串聯組合方式的建議。

李立浧認為不能根據已有的技術考慮問題,要看到對未來產生的影響。他認為“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不是隻做一兩個,哪種形式對電網運行有利,就採用哪個”。

最後±800千伏的直流輸電工程均採用了兩個±400千伏的12脈動換流器串聯,這樣巨大的功率輸送能力,如果出現一個12脈動換流器故障,健全的換流器仍然可以和同一個極對端換流站的任意一個換流器共同運行,因此單極停運的概率將顯著降低。這個結構成為現在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標準形式。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團隊還聯合科研、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聯合攻關,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最終在2010年建成了雲南—廣東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示範工程。

李立浧對具體技術的把握更是事無鉅細,比如汙穢環境下絕緣子的配置。傳統陶瓷絕緣材料無法滿足800千伏特高壓對絕緣的要求。李立浧帶領科研團隊,蒐集數據材料,反覆研究論證,最終確定硅橡膠複合絕緣材料的技術路線。之後,他組織國內廠家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個“全電壓全尺寸”複合絕緣子。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雲南—廣東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示範工程中,李立浧團隊研製了13大類73種主要電氣設備,獲得關鍵技術141項,創造了世界37項第一,締造了能源運輸史上的奇蹟,這一技術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輸電技術,可以說將輸電技術從“高速公路”提速至“直飛航班”。

從2014年到2018年來,南方電網公司已通過該工程累計向廣東輸送清潔電量903.35億千瓦時。其中,2014年上半年累計輸送電量已突破100億千瓦時,為歷年同期最高。雲廣直流工程累計向廣東輸送的清潔電量,相當於為國家節約標煤3600餘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00餘萬噸。

李立浧更是因此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個獎項的含金量相當於中國諾獎,是多少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李立浧由此被譽為“中國直流輸電第一人”。。

2018年5月,滇西北至廣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運,成為世界海拔最高、設防抗震級別最高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投運了“八交十三直”21項特高壓工程,保證了新增17億千瓦的電源併網,滿足了新增6萬億千瓦時的電能需求,支撐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西電東送、南北互供、全國聯網”的電網配置資源格局基本建成,8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線路和13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線路相繼投運,電力資源的大範圍調配成為常態。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可以說中國特高壓輸電技術保證了全中國13億人的正常用電,中國人都離不開的一項技術。

國際大電網委員會(CIGRE)祕書長讓·科瓦爾認為特高壓交流工程的投運“是電力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這都離不開李立浧等科學家的努力。

如今,已經接近80高齡的李立浧還奔走在科研第一線,他多次奔走各地查看特高壓多端直流示範工程主設備研發的最新進展。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跨越一河二江,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對於一個近80歲的老人而言是非常艱辛的,但他說自己還有很多夢想要去實現。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如今,他在全世界首次提出了“透明電網”的概念。“透明電網”的概念實際上是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數據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電子控制技術、自動控制理論、運籌學、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有效地綜合運用於電力系統。通過在電網中安裝多個小微智能傳感器,使每一個設備都處於數據影像下。形成小微智能傳感器的傳感。智能設備和設備的智能化,智能二次系統,強大的軟件平臺、大數據平臺、小微燃料獲取的自由化,這些就構成了整個透明電網。透明電網會徹底改變電網的信息形態,整個電網系統都將是智能的、透明的。

"

1941年7月8日江蘇鹽城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李立浧,李立浧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伴隨著哥哥出去革命姐姐出嫁,整個家庭就只剩下他和父母三人。

父母希望李立浧可以幫助他們務農,然而李立浧卻一心想要讀書,生氣的父親將牛和他綁在地裡,李立浧選擇用哭來進行反抗。在這場父子博弈中,李立浧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的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妥協最終為中國換來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的確是一塊讀書的料,多次跳級最終進入了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學習,1968年9月,大學畢業分配,科研院所基本不留,全部面向基層。大家填志願,李立浧寫了西北,那裡正在建設全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李立浧想為祖國做些事業。

1968年9月,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駛向甘肅。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李立浧,望向窗外,身體隨著火車搖晃,腳邊的行李箱鼓鼓囊囊,裝滿了書籍。這些書籍,正是他最初的“依託”。

然而剛到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李立浧卻成了一個送電工,要到輸電線路施工,到野外挖基礎、爬電杆、架電線。這讓李立浧有些難以接受,自己學習了這麼多年,最終卻成了一個送電工。他暗暗發誓:“肯定不會一輩子幹這個,必須發揮所學,為祖國做更多貢獻”。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只要有空,李立浧就會看書充實自己,在我國330千伏雙分裂導線第一次施工中,由於缺乏相關知識,一個月都沒能架成一檔線,這可愁壞了大家,而這個時候,李立浧的知識終究有了用武之地。

李立浧利用材料力學柔索理論中的懸鏈線方程,反覆計算驗證,終於找到了最佳答案,在他的巧妙設計下,5天就架好一檔線。

由此李立浧也擺脫了送電工的身份,開始負責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技術工作,成為了總工程師。由此開始了自己近50年的電力生涯。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從±500千伏葛洲壩到上海直流輸電工程技術和工程負責人到著±500千伏天生橋—廣東直流輸電工程、貴廣直流輸電工程的投運。

李立浧使我國基本掌握了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直流輸電技術人才,他更是大膽主持編制貴廣直流工程設備技術規範,結束了巨資聘請外國諮詢公司編制技術規範的歷史。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就聯合科研院所、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協同攻關,開展309項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連續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成功研製世界上通流能力最大的6英寸晶閘管、換流閥、變壓器等一批國際領先的電工裝備,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壓大容量輸電系統集成、大電網運行控制等技術,研製成功了全套特高壓設備,建立起完整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標準體系。

中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開始領先世界,並且成為全球標準。

而這個時候西南水電開發需求強烈,一批大型水電站陸續開建,要將西部水電跨越大半個祖國,調往東部地區,就必須提高電壓等級,在原有的特高壓輸電技術上再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李立浧提出要建設±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他認為這是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佈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和電力跨區域大範圍輸送的核心技術。但國際上既沒有現成的設備,也沒有任何工程和運行經驗可以參考,需要完全從0開始摸索。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全世界都質疑李立浧的想法,但是李立浧並沒有放棄,他說:“祖國的需求是我畢生追求”!

李立浧團隊在全面總結我國±500kV直流輸電工程的設計、施工、運行經驗並借鑑國內外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的特點和難點,密切跟蹤與工程相關的科研攻關成果,開展了包括±800kV直流系統工程設計、±800kV級直流系統換流站設計規範等30餘項技術專題研究,形成了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標準和規範。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有數十名專家,160多家單位的上萬名科技人員,聚集到這個項目中。李立浧要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開會討論,做重大技術決策,看似運籌帷幄,背後卻是巨大壓力,因為很多工作都是從來沒有人去嘗試過的,你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摸索。

比如雙12脈動換流器,最開始國內曾有“500千伏十300千伏”或“600千伏十200千伏”兩個不同電壓的串聯組合方式的建議。

李立浧認為不能根據已有的技術考慮問題,要看到對未來產生的影響。他認為“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不是隻做一兩個,哪種形式對電網運行有利,就採用哪個”。

最後±800千伏的直流輸電工程均採用了兩個±400千伏的12脈動換流器串聯,這樣巨大的功率輸送能力,如果出現一個12脈動換流器故障,健全的換流器仍然可以和同一個極對端換流站的任意一個換流器共同運行,因此單極停運的概率將顯著降低。這個結構成為現在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標準形式。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團隊還聯合科研、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聯合攻關,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最終在2010年建成了雲南—廣東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示範工程。

李立浧對具體技術的把握更是事無鉅細,比如汙穢環境下絕緣子的配置。傳統陶瓷絕緣材料無法滿足800千伏特高壓對絕緣的要求。李立浧帶領科研團隊,蒐集數據材料,反覆研究論證,最終確定硅橡膠複合絕緣材料的技術路線。之後,他組織國內廠家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個“全電壓全尺寸”複合絕緣子。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雲南—廣東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示範工程中,李立浧團隊研製了13大類73種主要電氣設備,獲得關鍵技術141項,創造了世界37項第一,締造了能源運輸史上的奇蹟,這一技術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輸電技術,可以說將輸電技術從“高速公路”提速至“直飛航班”。

從2014年到2018年來,南方電網公司已通過該工程累計向廣東輸送清潔電量903.35億千瓦時。其中,2014年上半年累計輸送電量已突破100億千瓦時,為歷年同期最高。雲廣直流工程累計向廣東輸送的清潔電量,相當於為國家節約標煤3600餘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00餘萬噸。

李立浧更是因此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個獎項的含金量相當於中國諾獎,是多少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李立浧由此被譽為“中國直流輸電第一人”。。

2018年5月,滇西北至廣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運,成為世界海拔最高、設防抗震級別最高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投運了“八交十三直”21項特高壓工程,保證了新增17億千瓦的電源併網,滿足了新增6萬億千瓦時的電能需求,支撐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西電東送、南北互供、全國聯網”的電網配置資源格局基本建成,8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線路和13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線路相繼投運,電力資源的大範圍調配成為常態。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可以說中國特高壓輸電技術保證了全中國13億人的正常用電,中國人都離不開的一項技術。

國際大電網委員會(CIGRE)祕書長讓·科瓦爾認為特高壓交流工程的投運“是電力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這都離不開李立浧等科學家的努力。

如今,已經接近80高齡的李立浧還奔走在科研第一線,他多次奔走各地查看特高壓多端直流示範工程主設備研發的最新進展。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跨越一河二江,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對於一個近80歲的老人而言是非常艱辛的,但他說自己還有很多夢想要去實現。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如今,他在全世界首次提出了“透明電網”的概念。“透明電網”的概念實際上是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數據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電子控制技術、自動控制理論、運籌學、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有效地綜合運用於電力系統。通過在電網中安裝多個小微智能傳感器,使每一個設備都處於數據影像下。形成小微智能傳感器的傳感。智能設備和設備的智能化,智能二次系統,強大的軟件平臺、大數據平臺、小微燃料獲取的自由化,這些就構成了整個透明電網。透明電網會徹底改變電網的信息形態,整個電網系統都將是智能的、透明的。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利用信息技術,整個電網將實現全面可見、可知、可控。在規則的允許下,誰需要信息都可以獲取,它透明地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樣公眾才能掌握需要的信息。包括電源信息透明、網絡信息透明、市場信息透明、設備狀態透明、運行狀態透明、交易狀態透明等等,可以讓社會各方廣泛深入參與電力生產、傳輸、消費等各個環節,協同促進能源電力的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發展。

"

1941年7月8日江蘇鹽城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李立浧,李立浧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伴隨著哥哥出去革命姐姐出嫁,整個家庭就只剩下他和父母三人。

父母希望李立浧可以幫助他們務農,然而李立浧卻一心想要讀書,生氣的父親將牛和他綁在地裡,李立浧選擇用哭來進行反抗。在這場父子博弈中,李立浧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的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妥協最終為中國換來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的確是一塊讀書的料,多次跳級最終進入了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學習,1968年9月,大學畢業分配,科研院所基本不留,全部面向基層。大家填志願,李立浧寫了西北,那裡正在建設全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李立浧想為祖國做些事業。

1968年9月,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駛向甘肅。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李立浧,望向窗外,身體隨著火車搖晃,腳邊的行李箱鼓鼓囊囊,裝滿了書籍。這些書籍,正是他最初的“依託”。

然而剛到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李立浧卻成了一個送電工,要到輸電線路施工,到野外挖基礎、爬電杆、架電線。這讓李立浧有些難以接受,自己學習了這麼多年,最終卻成了一個送電工。他暗暗發誓:“肯定不會一輩子幹這個,必須發揮所學,為祖國做更多貢獻”。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只要有空,李立浧就會看書充實自己,在我國330千伏雙分裂導線第一次施工中,由於缺乏相關知識,一個月都沒能架成一檔線,這可愁壞了大家,而這個時候,李立浧的知識終究有了用武之地。

李立浧利用材料力學柔索理論中的懸鏈線方程,反覆計算驗證,終於找到了最佳答案,在他的巧妙設計下,5天就架好一檔線。

由此李立浧也擺脫了送電工的身份,開始負責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技術工作,成為了總工程師。由此開始了自己近50年的電力生涯。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從±500千伏葛洲壩到上海直流輸電工程技術和工程負責人到著±500千伏天生橋—廣東直流輸電工程、貴廣直流輸電工程的投運。

李立浧使我國基本掌握了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直流輸電技術人才,他更是大膽主持編制貴廣直流工程設備技術規範,結束了巨資聘請外國諮詢公司編制技術規範的歷史。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就聯合科研院所、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協同攻關,開展309項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連續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成功研製世界上通流能力最大的6英寸晶閘管、換流閥、變壓器等一批國際領先的電工裝備,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壓大容量輸電系統集成、大電網運行控制等技術,研製成功了全套特高壓設備,建立起完整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標準體系。

中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開始領先世界,並且成為全球標準。

而這個時候西南水電開發需求強烈,一批大型水電站陸續開建,要將西部水電跨越大半個祖國,調往東部地區,就必須提高電壓等級,在原有的特高壓輸電技術上再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李立浧提出要建設±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他認為這是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佈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和電力跨區域大範圍輸送的核心技術。但國際上既沒有現成的設備,也沒有任何工程和運行經驗可以參考,需要完全從0開始摸索。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全世界都質疑李立浧的想法,但是李立浧並沒有放棄,他說:“祖國的需求是我畢生追求”!

李立浧團隊在全面總結我國±500kV直流輸電工程的設計、施工、運行經驗並借鑑國內外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的特點和難點,密切跟蹤與工程相關的科研攻關成果,開展了包括±800kV直流系統工程設計、±800kV級直流系統換流站設計規範等30餘項技術專題研究,形成了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標準和規範。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有數十名專家,160多家單位的上萬名科技人員,聚集到這個項目中。李立浧要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開會討論,做重大技術決策,看似運籌帷幄,背後卻是巨大壓力,因為很多工作都是從來沒有人去嘗試過的,你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摸索。

比如雙12脈動換流器,最開始國內曾有“500千伏十300千伏”或“600千伏十200千伏”兩個不同電壓的串聯組合方式的建議。

李立浧認為不能根據已有的技術考慮問題,要看到對未來產生的影響。他認為“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不是隻做一兩個,哪種形式對電網運行有利,就採用哪個”。

最後±800千伏的直流輸電工程均採用了兩個±400千伏的12脈動換流器串聯,這樣巨大的功率輸送能力,如果出現一個12脈動換流器故障,健全的換流器仍然可以和同一個極對端換流站的任意一個換流器共同運行,因此單極停運的概率將顯著降低。這個結構成為現在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標準形式。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團隊還聯合科研、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聯合攻關,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最終在2010年建成了雲南—廣東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示範工程。

李立浧對具體技術的把握更是事無鉅細,比如汙穢環境下絕緣子的配置。傳統陶瓷絕緣材料無法滿足800千伏特高壓對絕緣的要求。李立浧帶領科研團隊,蒐集數據材料,反覆研究論證,最終確定硅橡膠複合絕緣材料的技術路線。之後,他組織國內廠家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個“全電壓全尺寸”複合絕緣子。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雲南—廣東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示範工程中,李立浧團隊研製了13大類73種主要電氣設備,獲得關鍵技術141項,創造了世界37項第一,締造了能源運輸史上的奇蹟,這一技術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輸電技術,可以說將輸電技術從“高速公路”提速至“直飛航班”。

從2014年到2018年來,南方電網公司已通過該工程累計向廣東輸送清潔電量903.35億千瓦時。其中,2014年上半年累計輸送電量已突破100億千瓦時,為歷年同期最高。雲廣直流工程累計向廣東輸送的清潔電量,相當於為國家節約標煤3600餘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00餘萬噸。

李立浧更是因此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個獎項的含金量相當於中國諾獎,是多少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李立浧由此被譽為“中國直流輸電第一人”。。

2018年5月,滇西北至廣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運,成為世界海拔最高、設防抗震級別最高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投運了“八交十三直”21項特高壓工程,保證了新增17億千瓦的電源併網,滿足了新增6萬億千瓦時的電能需求,支撐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西電東送、南北互供、全國聯網”的電網配置資源格局基本建成,8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線路和13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線路相繼投運,電力資源的大範圍調配成為常態。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可以說中國特高壓輸電技術保證了全中國13億人的正常用電,中國人都離不開的一項技術。

國際大電網委員會(CIGRE)祕書長讓·科瓦爾認為特高壓交流工程的投運“是電力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這都離不開李立浧等科學家的努力。

如今,已經接近80高齡的李立浧還奔走在科研第一線,他多次奔走各地查看特高壓多端直流示範工程主設備研發的最新進展。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跨越一河二江,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對於一個近80歲的老人而言是非常艱辛的,但他說自己還有很多夢想要去實現。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如今,他在全世界首次提出了“透明電網”的概念。“透明電網”的概念實際上是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數據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電子控制技術、自動控制理論、運籌學、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有效地綜合運用於電力系統。通過在電網中安裝多個小微智能傳感器,使每一個設備都處於數據影像下。形成小微智能傳感器的傳感。智能設備和設備的智能化,智能二次系統,強大的軟件平臺、大數據平臺、小微燃料獲取的自由化,這些就構成了整個透明電網。透明電網會徹底改變電網的信息形態,整個電網系統都將是智能的、透明的。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利用信息技術,整個電網將實現全面可見、可知、可控。在規則的允許下,誰需要信息都可以獲取,它透明地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樣公眾才能掌握需要的信息。包括電源信息透明、網絡信息透明、市場信息透明、設備狀態透明、運行狀態透明、交易狀態透明等等,可以讓社會各方廣泛深入參與電力生產、傳輸、消費等各個環節,協同促進能源電力的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發展。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為什麼會提出發展“透明電網”,李立浧受到了兩件事情的啟發。一是以色列農業運用了大量的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數據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電子控制技術、自動控制理論、運籌學、人工智能等,他認為某些技術也可以用在未來電網上。第二是交通系統的路況可以清晰、透明地展現在網絡上,行車路線可以規劃,也隨時做出調整。而電力系統同樣需要狀態透明,未來電力系統的狀態也應該隨時可以展現,“未來或可像應用導航系統一樣應用透明電網”。

李立浧認為在透明電網的基礎上發展“透明能源系統”,未來對於可再生能源發展、對能源革命會起到很大作用,使電力形態、能源形態發生革命性變化。

李立浧表示“現在是信息化、智能化時代,我們要在這個時代做世界第一,透明電網就是主戰場,中國未來的發展,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創新,我們電力工作者不能停下來,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必須在。”

"

1941年7月8日江蘇鹽城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李立浧,李立浧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伴隨著哥哥出去革命姐姐出嫁,整個家庭就只剩下他和父母三人。

父母希望李立浧可以幫助他們務農,然而李立浧卻一心想要讀書,生氣的父親將牛和他綁在地裡,李立浧選擇用哭來進行反抗。在這場父子博弈中,李立浧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的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妥協最終為中國換來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的確是一塊讀書的料,多次跳級最終進入了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學習,1968年9月,大學畢業分配,科研院所基本不留,全部面向基層。大家填志願,李立浧寫了西北,那裡正在建設全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李立浧想為祖國做些事業。

1968年9月,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駛向甘肅。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李立浧,望向窗外,身體隨著火車搖晃,腳邊的行李箱鼓鼓囊囊,裝滿了書籍。這些書籍,正是他最初的“依託”。

然而剛到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李立浧卻成了一個送電工,要到輸電線路施工,到野外挖基礎、爬電杆、架電線。這讓李立浧有些難以接受,自己學習了這麼多年,最終卻成了一個送電工。他暗暗發誓:“肯定不會一輩子幹這個,必須發揮所學,為祖國做更多貢獻”。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只要有空,李立浧就會看書充實自己,在我國330千伏雙分裂導線第一次施工中,由於缺乏相關知識,一個月都沒能架成一檔線,這可愁壞了大家,而這個時候,李立浧的知識終究有了用武之地。

李立浧利用材料力學柔索理論中的懸鏈線方程,反覆計算驗證,終於找到了最佳答案,在他的巧妙設計下,5天就架好一檔線。

由此李立浧也擺脫了送電工的身份,開始負責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的技術工作,成為了總工程師。由此開始了自己近50年的電力生涯。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從±500千伏葛洲壩到上海直流輸電工程技術和工程負責人到著±500千伏天生橋—廣東直流輸電工程、貴廣直流輸電工程的投運。

李立浧使我國基本掌握了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直流輸電技術人才,他更是大膽主持編制貴廣直流工程設備技術規範,結束了巨資聘請外國諮詢公司編制技術規範的歷史。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就聯合科研院所、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協同攻關,開展309項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連續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成功研製世界上通流能力最大的6英寸晶閘管、換流閥、變壓器等一批國際領先的電工裝備,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壓大容量輸電系統集成、大電網運行控制等技術,研製成功了全套特高壓設備,建立起完整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標準體系。

中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開始領先世界,並且成為全球標準。

而這個時候西南水電開發需求強烈,一批大型水電站陸續開建,要將西部水電跨越大半個祖國,調往東部地區,就必須提高電壓等級,在原有的特高壓輸電技術上再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李立浧提出要建設±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他認為這是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佈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和電力跨區域大範圍輸送的核心技術。但國際上既沒有現成的設備,也沒有任何工程和運行經驗可以參考,需要完全從0開始摸索。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全世界都質疑李立浧的想法,但是李立浧並沒有放棄,他說:“祖國的需求是我畢生追求”!

李立浧團隊在全面總結我國±500kV直流輸電工程的設計、施工、運行經驗並借鑑國內外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的特點和難點,密切跟蹤與工程相關的科研攻關成果,開展了包括±800kV直流系統工程設計、±800kV級直流系統換流站設計規範等30餘項技術專題研究,形成了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標準和規範。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當時有數十名專家,160多家單位的上萬名科技人員,聚集到這個項目中。李立浧要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開會討論,做重大技術決策,看似運籌帷幄,背後卻是巨大壓力,因為很多工作都是從來沒有人去嘗試過的,你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摸索。

比如雙12脈動換流器,最開始國內曾有“500千伏十300千伏”或“600千伏十200千伏”兩個不同電壓的串聯組合方式的建議。

李立浧認為不能根據已有的技術考慮問題,要看到對未來產生的影響。他認為“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不是隻做一兩個,哪種形式對電網運行有利,就採用哪個”。

最後±800千伏的直流輸電工程均採用了兩個±400千伏的12脈動換流器串聯,這樣巨大的功率輸送能力,如果出現一個12脈動換流器故障,健全的換流器仍然可以和同一個極對端換流站的任意一個換流器共同運行,因此單極停運的概率將顯著降低。這個結構成為現在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標準形式。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李立浧團隊還聯合科研、高校、設備製造等160多家單位聯合攻關,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最終在2010年建成了雲南—廣東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示範工程。

李立浧對具體技術的把握更是事無鉅細,比如汙穢環境下絕緣子的配置。傳統陶瓷絕緣材料無法滿足800千伏特高壓對絕緣的要求。李立浧帶領科研團隊,蒐集數據材料,反覆研究論證,最終確定硅橡膠複合絕緣材料的技術路線。之後,他組織國內廠家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個“全電壓全尺寸”複合絕緣子。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雲南—廣東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示範工程中,李立浧團隊研製了13大類73種主要電氣設備,獲得關鍵技術141項,創造了世界37項第一,締造了能源運輸史上的奇蹟,這一技術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輸電技術,可以說將輸電技術從“高速公路”提速至“直飛航班”。

從2014年到2018年來,南方電網公司已通過該工程累計向廣東輸送清潔電量903.35億千瓦時。其中,2014年上半年累計輸送電量已突破100億千瓦時,為歷年同期最高。雲廣直流工程累計向廣東輸送的清潔電量,相當於為國家節約標煤3600餘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00餘萬噸。

李立浧更是因此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個獎項的含金量相當於中國諾獎,是多少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李立浧由此被譽為“中國直流輸電第一人”。。

2018年5月,滇西北至廣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運,成為世界海拔最高、設防抗震級別最高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投運了“八交十三直”21項特高壓工程,保證了新增17億千瓦的電源併網,滿足了新增6萬億千瓦時的電能需求,支撐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西電東送、南北互供、全國聯網”的電網配置資源格局基本建成,8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線路和13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線路相繼投運,電力資源的大範圍調配成為常態。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可以說中國特高壓輸電技術保證了全中國13億人的正常用電,中國人都離不開的一項技術。

國際大電網委員會(CIGRE)祕書長讓·科瓦爾認為特高壓交流工程的投運“是電力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這都離不開李立浧等科學家的努力。

如今,已經接近80高齡的李立浧還奔走在科研第一線,他多次奔走各地查看特高壓多端直流示範工程主設備研發的最新進展。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跨越一河二江,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對於一個近80歲的老人而言是非常艱辛的,但他說自己還有很多夢想要去實現。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如今,他在全世界首次提出了“透明電網”的概念。“透明電網”的概念實際上是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數據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電子控制技術、自動控制理論、運籌學、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有效地綜合運用於電力系統。通過在電網中安裝多個小微智能傳感器,使每一個設備都處於數據影像下。形成小微智能傳感器的傳感。智能設備和設備的智能化,智能二次系統,強大的軟件平臺、大數據平臺、小微燃料獲取的自由化,這些就構成了整個透明電網。透明電網會徹底改變電網的信息形態,整個電網系統都將是智能的、透明的。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利用信息技術,整個電網將實現全面可見、可知、可控。在規則的允許下,誰需要信息都可以獲取,它透明地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樣公眾才能掌握需要的信息。包括電源信息透明、網絡信息透明、市場信息透明、設備狀態透明、運行狀態透明、交易狀態透明等等,可以讓社會各方廣泛深入參與電力生產、傳輸、消費等各個環節,協同促進能源電力的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發展。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為什麼會提出發展“透明電網”,李立浧受到了兩件事情的啟發。一是以色列農業運用了大量的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數據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電子控制技術、自動控制理論、運籌學、人工智能等,他認為某些技術也可以用在未來電網上。第二是交通系統的路況可以清晰、透明地展現在網絡上,行車路線可以規劃,也隨時做出調整。而電力系統同樣需要狀態透明,未來電力系統的狀態也應該隨時可以展現,“未來或可像應用導航系統一樣應用透明電網”。

李立浧認為在透明電網的基礎上發展“透明能源系統”,未來對於可再生能源發展、對能源革命會起到很大作用,使電力形態、能源形態發生革命性變化。

李立浧表示“現在是信息化、智能化時代,我們要在這個時代做世界第一,透明電網就是主戰場,中國未來的發展,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創新,我們電力工作者不能停下來,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必須在。”

37項世界第一,設備全面自研,他首創的這項技術惠及中國數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