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象:將來大部分新聞可能由機器生產,只需少量人工參與

機器人 人工智能 無人機 柯潔 文匯網 2017-06-13
馮象:將來大部分新聞可能由機器生產,只需少量人工參與

“今年科技界有件大事,人們驚呼阿法狗又來了!”6月8日,著名學者馮象走進上海高校暢談人工智能,“這次不一樣的是人類不再認為能打敗阿法狗。正如聶衛平評價的那樣,柯潔下得很完美,可惜再完美也是人類。

“最近幾天,人工智能機器人在挑戰高考數學試卷。150分的卷子機器人考了105分。其實人工智能挑戰試卷並不是今年才有的,據我所知,這項技術已經探索多年,當然它的前提是不與外界接觸、不聯網、不鏈接題庫。”

馮象:將來大部分新聞可能由機器生產,只需少量人工參與

機器人律師、機器人醫生、機器人老師

與此同時人們對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的應用還很陌生,“各級法院已經在探索利用機器人,立案、審查、而其錯誤率也遠遠低於人類。在司法改革方面,探索利用機器人分析案例、進行彙報、準備文書,效率也將大大提高,以解決人力短缺的現狀。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的人工智能競賽中,中美已經處於第一梯隊的領先位置,人工智能的應用範圍也日漸廣泛。”

馮象:將來大部分新聞可能由機器生產,只需少量人工參與

人工智能將廣泛運用於司法領域

馮象教授介紹了圍繞人工智能他所關注的三個面向:一是知識產權保護,這一抽象的物理財產概念正受到來自人工智能的挑戰。二是在法律、宗教層面,人工智能的出現對人的生存意義提出新的審問。三是人機倫理,也就是如何處理人與機器人的關係。李開復曾預言在不久的將來,人類一半的工作崗位都將被機器人所取代,以承擔重複、機械的勞動。如今,這一切已逐步成為現實,如已實現全自動的青島港,和全球最大自動化碼頭上海洋山港。

馮象:將來大部分新聞可能由機器生產,只需少量人工參與

已實現全自動無人運轉的青海港

“律師、醫生等職業也將被就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目前,天津第三人民醫院探索將機器人應用於癌症治療,機器人閱讀文獻的效率遠遠超過人類,從而能快捷確定最佳治療方案。在國外,斯坦福大學最早開始探索機器人律師,並按照提問、回答法律問題,提供法律諮詢服務。IBM目前在研發推出類似應用,讓機器人承接各類案件。清華大學大數據學院也在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新挑戰加以研究,人工智能的應用已形成遍地開花的局面。”在馮象教授看來,這一預言絕不是危言聳聽。

據馮象教授觀察,國內部分人士對待人工智能的態度比較保守。“前不久北大法學院知識產權課上,請來了一個機器人,專門回答法律問題,與學生對話,機器人回答效果不錯。該機器人公司宣稱機器人永遠不能取代老師,原因是機器人沒感情,而教學的傳遞不僅關係回答問題,知識的傳遞,也需要感情的交流,也和感情、道德思辨密切相關。”

馮象:將來大部分新聞可能由機器生產,只需少量人工參與

“有人工智能專家提出要用機器人治療阿茲海默綜合症,機器人進入醫療服務、家庭護理,必須識別人的表情變化,並加以迴應,從而使人類從機器人身上得到護理、安慰、溝通。我認為這並不難,用Google未來學家的觀點,2045將是人機融合的時代。”在馮象看來,所謂的機器人有沒有感情其實並不重要,關鍵在於機器人能否識別、迴應人類的感情。就人工智能的發展來說,MIT科學家也在討論,最新的技術前沿是如何讓機器人擁有自我意識。

玄奧的圍棋遇上更玄奧的機器人

“在阿法狗人機對戰中,我們假設有這樣一個星球,在這個星球圍棋被視作最高理想,也是人們唯一稱道的職業。這個星球是高度簡化的人類社會,簡化為只有一種可敬的職業。因而這個星球要對年輕人對圍棋的掌握程度加以考察。假設他們也有人工智能,造出與阿法狗類似的能下圍棋的機器人,假設又恰巧也進行了人機競賽,而同樣人類也輸了,那麼這個星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馮象教授設想出這樣一個場景,無疑更加凸顯了人類的尷尬,隨之改變的是人類生活意義的基礎。

“日本老一輩圍棋國手藤澤秀行素有豪俠之氣,他有一句名言,棋道一百,人知其七。意思是棋道之高深浩渺。過去我們認為這句話是修辭意義上的,因為他是棋手,必須將自己的職業技能說成深不可測。而阿法狗恰恰證明了這一點,柯潔在下完棋後特別難過,因為他再也不能確定他對圍棋的掌握情況。此前圍棋一直被認作一門技藝,乃至藝術理想。阿法狗研發團隊如果公佈五十局機器人自我對弈的棋譜,也許會造成一個更為尷尬的局面,人類看不懂這些棋局。人工智能一旦在比賽中戰勝了人類,不僅組織形式變了,意義也變了。”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會遭遇哪些挑戰?人和人工智能的倫理關係如何平衡?這些問題在當下俯拾皆是,如無人機在戰爭領域的應用,無人機對民用航空的威脅。和平使用人工智能的道德門檻早已被跨過,接下去就是如何限制它的問題。在阿法狗人機大戰開始後不久,聯合國還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團隊也提出要解決人工智能如何利用和限制的問題。不久前在舊金山召開的會議,匯聚了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人物,會後發佈的宣言表達了科技精英和商業精英對這一問題的普遍關切。

人工智能將加劇不平等

“從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會比我們預料得快得多。有學者預言機器人將在十年之內克服自然語言,也就是掌握人類語言。參加高考的機器人為什麼沒能超過人類,就是因為它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會出錯,雖然計算達到完美,但理解題目的表述對它來說還存在難度。《華爾街日報》的財經新聞,大部分是由機器生產,人只需要給它一些傾向性的結論。它根據每天的財經數據,自動採集,從而生成新聞。不久的將來大部分新聞都可能由機器生產,只需少量的人工參與。機器人寫文章,難在語法不自然,其優勢是單詞彙之豐富遠超越人類。”

談到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應用,馮象認為,“無人機和無人駕駛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如在美國,無人駕駛的安全里程數遠遠超過人類。而媒體所披露的幾起事故,如果在人類駕駛狀態是司空見慣的。無人駕駛可以降低成本,與此同時帶來了法律上的挑戰。實際上無人駕駛並不是對汽車有多高的要求,而是要求整個道路系統處於人工智能狀態,車一旦上路,就在一個巨大的公路網,汽車不過是小小的終端。它所面臨的法律環境也截然不同,有人預言,在未來,會出現有人駕駛是極其罕見的局面,有人駕駛或許會成為某種特殊的娛樂,在道路上,有人駕駛成為高風險的存在,以至於沒有保險公司為有人駕駛擔保。

馮象:將來大部分新聞可能由機器生產,只需少量人工參與

無人駕駛將帶來新的法律規則

提到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馮象也表達了他的一些憂慮,“有了人工智能,人和人的差異反而變大了,會使一些人進化為‘超人’。人工智能會加劇分配不平等,刺激人們要求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