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大自然奧祕無窮,不少綺麗的風景等待人們去冒險探索發現,而那些冒險者可謂現代版“徐霞客”。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大自然奧祕無窮,不少綺麗的風景等待人們去冒險探索發現,而那些冒險者可謂現代版“徐霞客”。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1984年的《成都晚報》,曾在頭版刊登過這樣一篇新聞——《洞外人間煙火 洞內世外桃源 我國首次在金堂發現砂岩溶洞》,文中寫到:

金堂縣城東南龍泉山的砂岩地層中發現了多處地下溶洞……過去我國各地著名地下溶洞都是石炭巖,而地下砂岩溶洞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

此前,按照岩溶發育的一般規律,岩溶地貌主要分為碳酸鹽類、硫酸鹽類、滷巖類、生物作用類。然而,天星洞卻是發育在龍泉山中段的砂岩和沙礫岩中的砂岩洞穴,應屬於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這項發現的當事人——地理老師王竹明,回憶當年的“發現天星洞紀實”。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大自然奧祕無窮,不少綺麗的風景等待人們去冒險探索發現,而那些冒險者可謂現代版“徐霞客”。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1984年的《成都晚報》,曾在頭版刊登過這樣一篇新聞——《洞外人間煙火 洞內世外桃源 我國首次在金堂發現砂岩溶洞》,文中寫到:

金堂縣城東南龍泉山的砂岩地層中發現了多處地下溶洞……過去我國各地著名地下溶洞都是石炭巖,而地下砂岩溶洞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

此前,按照岩溶發育的一般規律,岩溶地貌主要分為碳酸鹽類、硫酸鹽類、滷巖類、生物作用類。然而,天星洞卻是發育在龍泉山中段的砂岩和沙礫岩中的砂岩洞穴,應屬於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這項發現的當事人——地理老師王竹明,回憶當年的“發現天星洞紀實”。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王竹明

時間的轉輪迴到1982年。當時,時任金堂師範校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指導老師的王竹明,帶著學生在龍泉山脈中段進行地質地貌考察。考察過程中,他發現這附近的地表風化層中發育著不少的鈣質結核,當地居民稱之為“山雞蛋”,其圈層結構明顯、層次分明。與此同時,還發現當地砂頁岩的裂隙中,碳酸鈣的沉澱物頗為常見,厚度可達30公分。看到這些跡象後,王竹明心中有了一個疑問:在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的可能性?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大自然奧祕無窮,不少綺麗的風景等待人們去冒險探索發現,而那些冒險者可謂現代版“徐霞客”。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1984年的《成都晚報》,曾在頭版刊登過這樣一篇新聞——《洞外人間煙火 洞內世外桃源 我國首次在金堂發現砂岩溶洞》,文中寫到:

金堂縣城東南龍泉山的砂岩地層中發現了多處地下溶洞……過去我國各地著名地下溶洞都是石炭巖,而地下砂岩溶洞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

此前,按照岩溶發育的一般規律,岩溶地貌主要分為碳酸鹽類、硫酸鹽類、滷巖類、生物作用類。然而,天星洞卻是發育在龍泉山中段的砂岩和沙礫岩中的砂岩洞穴,應屬於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這項發現的當事人——地理老師王竹明,回憶當年的“發現天星洞紀實”。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王竹明

時間的轉輪迴到1982年。當時,時任金堂師範校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指導老師的王竹明,帶著學生在龍泉山脈中段進行地質地貌考察。考察過程中,他發現這附近的地表風化層中發育著不少的鈣質結核,當地居民稱之為“山雞蛋”,其圈層結構明顯、層次分明。與此同時,還發現當地砂頁岩的裂隙中,碳酸鈣的沉澱物頗為常見,厚度可達30公分。看到這些跡象後,王竹明心中有了一個疑問:在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的可能性?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砂岩溶洞內部

帶著這個疑問,從1982年開始,王竹明帶著地理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利用假期,踏遍了龍泉山脈中段方圓數十里的山山水水。1983年春天,他們在金堂的紅石山、金字山及長樂山先後發現了3處洞穴,即天星洞、漩水洞、神仙洞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大自然奧祕無窮,不少綺麗的風景等待人們去冒險探索發現,而那些冒險者可謂現代版“徐霞客”。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1984年的《成都晚報》,曾在頭版刊登過這樣一篇新聞——《洞外人間煙火 洞內世外桃源 我國首次在金堂發現砂岩溶洞》,文中寫到:

金堂縣城東南龍泉山的砂岩地層中發現了多處地下溶洞……過去我國各地著名地下溶洞都是石炭巖,而地下砂岩溶洞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

此前,按照岩溶發育的一般規律,岩溶地貌主要分為碳酸鹽類、硫酸鹽類、滷巖類、生物作用類。然而,天星洞卻是發育在龍泉山中段的砂岩和沙礫岩中的砂岩洞穴,應屬於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這項發現的當事人——地理老師王竹明,回憶當年的“發現天星洞紀實”。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王竹明

時間的轉輪迴到1982年。當時,時任金堂師範校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指導老師的王竹明,帶著學生在龍泉山脈中段進行地質地貌考察。考察過程中,他發現這附近的地表風化層中發育著不少的鈣質結核,當地居民稱之為“山雞蛋”,其圈層結構明顯、層次分明。與此同時,還發現當地砂頁岩的裂隙中,碳酸鈣的沉澱物頗為常見,厚度可達30公分。看到這些跡象後,王竹明心中有了一個疑問:在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的可能性?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砂岩溶洞內部

帶著這個疑問,從1982年開始,王竹明帶著地理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利用假期,踏遍了龍泉山脈中段方圓數十里的山山水水。1983年春天,他們在金堂的紅石山、金字山及長樂山先後發現了3處洞穴,即天星洞、漩水洞、神仙洞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就其規模、發育狀況,均以天星洞為最。”王竹明告訴金金,當地村民間流傳著許多天星洞的傳說,他當時也非常想進去一探究竟,但因為天氣、設備、探洞信息等原因,多次進洞都沒成功。直到1983年4月,活動小組第三次進行探洞時,終於從內部揭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大自然奧祕無窮,不少綺麗的風景等待人們去冒險探索發現,而那些冒險者可謂現代版“徐霞客”。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1984年的《成都晚報》,曾在頭版刊登過這樣一篇新聞——《洞外人間煙火 洞內世外桃源 我國首次在金堂發現砂岩溶洞》,文中寫到:

金堂縣城東南龍泉山的砂岩地層中發現了多處地下溶洞……過去我國各地著名地下溶洞都是石炭巖,而地下砂岩溶洞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

此前,按照岩溶發育的一般規律,岩溶地貌主要分為碳酸鹽類、硫酸鹽類、滷巖類、生物作用類。然而,天星洞卻是發育在龍泉山中段的砂岩和沙礫岩中的砂岩洞穴,應屬於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這項發現的當事人——地理老師王竹明,回憶當年的“發現天星洞紀實”。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王竹明

時間的轉輪迴到1982年。當時,時任金堂師範校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指導老師的王竹明,帶著學生在龍泉山脈中段進行地質地貌考察。考察過程中,他發現這附近的地表風化層中發育著不少的鈣質結核,當地居民稱之為“山雞蛋”,其圈層結構明顯、層次分明。與此同時,還發現當地砂頁岩的裂隙中,碳酸鈣的沉澱物頗為常見,厚度可達30公分。看到這些跡象後,王竹明心中有了一個疑問:在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的可能性?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砂岩溶洞內部

帶著這個疑問,從1982年開始,王竹明帶著地理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利用假期,踏遍了龍泉山脈中段方圓數十里的山山水水。1983年春天,他們在金堂的紅石山、金字山及長樂山先後發現了3處洞穴,即天星洞、漩水洞、神仙洞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就其規模、發育狀況,均以天星洞為最。”王竹明告訴金金,當地村民間流傳著許多天星洞的傳說,他當時也非常想進去一探究竟,但因為天氣、設備、探洞信息等原因,多次進洞都沒成功。直到1983年4月,活動小組第三次進行探洞時,終於從內部揭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據王竹明介紹,天星洞是一個原始的洞穴,洞穴內部寬窄不一,人要通行的時候,有的地方要側身硬擠,有的地方要靠四肢匍匐前進,有的地方還要靠軟梯摸索而下……當時,洞內的一切都是未知,但抱著想探索天星洞洞穴之謎的決心,王竹明和學生一步一探,一探一試,越是深入,越發現其中奧妙。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大自然奧祕無窮,不少綺麗的風景等待人們去冒險探索發現,而那些冒險者可謂現代版“徐霞客”。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1984年的《成都晚報》,曾在頭版刊登過這樣一篇新聞——《洞外人間煙火 洞內世外桃源 我國首次在金堂發現砂岩溶洞》,文中寫到:

金堂縣城東南龍泉山的砂岩地層中發現了多處地下溶洞……過去我國各地著名地下溶洞都是石炭巖,而地下砂岩溶洞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

此前,按照岩溶發育的一般規律,岩溶地貌主要分為碳酸鹽類、硫酸鹽類、滷巖類、生物作用類。然而,天星洞卻是發育在龍泉山中段的砂岩和沙礫岩中的砂岩洞穴,應屬於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這項發現的當事人——地理老師王竹明,回憶當年的“發現天星洞紀實”。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王竹明

時間的轉輪迴到1982年。當時,時任金堂師範校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指導老師的王竹明,帶著學生在龍泉山脈中段進行地質地貌考察。考察過程中,他發現這附近的地表風化層中發育著不少的鈣質結核,當地居民稱之為“山雞蛋”,其圈層結構明顯、層次分明。與此同時,還發現當地砂頁岩的裂隙中,碳酸鈣的沉澱物頗為常見,厚度可達30公分。看到這些跡象後,王竹明心中有了一個疑問:在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的可能性?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砂岩溶洞內部

帶著這個疑問,從1982年開始,王竹明帶著地理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利用假期,踏遍了龍泉山脈中段方圓數十里的山山水水。1983年春天,他們在金堂的紅石山、金字山及長樂山先後發現了3處洞穴,即天星洞、漩水洞、神仙洞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就其規模、發育狀況,均以天星洞為最。”王竹明告訴金金,當地村民間流傳著許多天星洞的傳說,他當時也非常想進去一探究竟,但因為天氣、設備、探洞信息等原因,多次進洞都沒成功。直到1983年4月,活動小組第三次進行探洞時,終於從內部揭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據王竹明介紹,天星洞是一個原始的洞穴,洞穴內部寬窄不一,人要通行的時候,有的地方要側身硬擠,有的地方要靠四肢匍匐前進,有的地方還要靠軟梯摸索而下……當時,洞內的一切都是未知,但抱著想探索天星洞洞穴之謎的決心,王竹明和學生一步一探,一探一試,越是深入,越發現其中奧妙。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我們進入洞內後,發現其內部的美景非常壯觀。”

王竹明說,環顧四壁,有乳白色的、淡黃色的條狀、錐狀、大齒狀的石鐘乳、石筍、石幔、石柱和石瀑布等;仰望洞頂,有教堂式的圓形屋頂,彩色的“壁畫”“浮雕”;側耳傾聽,還有潺潺的流水聲。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大自然奧祕無窮,不少綺麗的風景等待人們去冒險探索發現,而那些冒險者可謂現代版“徐霞客”。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1984年的《成都晚報》,曾在頭版刊登過這樣一篇新聞——《洞外人間煙火 洞內世外桃源 我國首次在金堂發現砂岩溶洞》,文中寫到:

金堂縣城東南龍泉山的砂岩地層中發現了多處地下溶洞……過去我國各地著名地下溶洞都是石炭巖,而地下砂岩溶洞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

此前,按照岩溶發育的一般規律,岩溶地貌主要分為碳酸鹽類、硫酸鹽類、滷巖類、生物作用類。然而,天星洞卻是發育在龍泉山中段的砂岩和沙礫岩中的砂岩洞穴,應屬於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這項發現的當事人——地理老師王竹明,回憶當年的“發現天星洞紀實”。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王竹明

時間的轉輪迴到1982年。當時,時任金堂師範校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指導老師的王竹明,帶著學生在龍泉山脈中段進行地質地貌考察。考察過程中,他發現這附近的地表風化層中發育著不少的鈣質結核,當地居民稱之為“山雞蛋”,其圈層結構明顯、層次分明。與此同時,還發現當地砂頁岩的裂隙中,碳酸鈣的沉澱物頗為常見,厚度可達30公分。看到這些跡象後,王竹明心中有了一個疑問:在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的可能性?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砂岩溶洞內部

帶著這個疑問,從1982年開始,王竹明帶著地理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利用假期,踏遍了龍泉山脈中段方圓數十里的山山水水。1983年春天,他們在金堂的紅石山、金字山及長樂山先後發現了3處洞穴,即天星洞、漩水洞、神仙洞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就其規模、發育狀況,均以天星洞為最。”王竹明告訴金金,當地村民間流傳著許多天星洞的傳說,他當時也非常想進去一探究竟,但因為天氣、設備、探洞信息等原因,多次進洞都沒成功。直到1983年4月,活動小組第三次進行探洞時,終於從內部揭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據王竹明介紹,天星洞是一個原始的洞穴,洞穴內部寬窄不一,人要通行的時候,有的地方要側身硬擠,有的地方要靠四肢匍匐前進,有的地方還要靠軟梯摸索而下……當時,洞內的一切都是未知,但抱著想探索天星洞洞穴之謎的決心,王竹明和學生一步一探,一探一試,越是深入,越發現其中奧妙。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我們進入洞內後,發現其內部的美景非常壯觀。”

王竹明說,環顧四壁,有乳白色的、淡黃色的條狀、錐狀、大齒狀的石鐘乳、石筍、石幔、石柱和石瀑布等;仰望洞頂,有教堂式的圓形屋頂,彩色的“壁畫”“浮雕”;側耳傾聽,還有潺潺的流水聲。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在洞內行進了兩個多小時,穿過了500餘米長的洞內通道才從天星洞出來時,雖然師生個個渾身淌水,但無不興高采烈。因為這一行,他們不僅見識了洞內的“世外桃源”,更在洞內採集到了岩石標本,為以後研究“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提供了樣本。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大自然奧祕無窮,不少綺麗的風景等待人們去冒險探索發現,而那些冒險者可謂現代版“徐霞客”。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1984年的《成都晚報》,曾在頭版刊登過這樣一篇新聞——《洞外人間煙火 洞內世外桃源 我國首次在金堂發現砂岩溶洞》,文中寫到:

金堂縣城東南龍泉山的砂岩地層中發現了多處地下溶洞……過去我國各地著名地下溶洞都是石炭巖,而地下砂岩溶洞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

此前,按照岩溶發育的一般規律,岩溶地貌主要分為碳酸鹽類、硫酸鹽類、滷巖類、生物作用類。然而,天星洞卻是發育在龍泉山中段的砂岩和沙礫岩中的砂岩洞穴,應屬於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這項發現的當事人——地理老師王竹明,回憶當年的“發現天星洞紀實”。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王竹明

時間的轉輪迴到1982年。當時,時任金堂師範校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指導老師的王竹明,帶著學生在龍泉山脈中段進行地質地貌考察。考察過程中,他發現這附近的地表風化層中發育著不少的鈣質結核,當地居民稱之為“山雞蛋”,其圈層結構明顯、層次分明。與此同時,還發現當地砂頁岩的裂隙中,碳酸鈣的沉澱物頗為常見,厚度可達30公分。看到這些跡象後,王竹明心中有了一個疑問:在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的可能性?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砂岩溶洞內部

帶著這個疑問,從1982年開始,王竹明帶著地理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利用假期,踏遍了龍泉山脈中段方圓數十里的山山水水。1983年春天,他們在金堂的紅石山、金字山及長樂山先後發現了3處洞穴,即天星洞、漩水洞、神仙洞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就其規模、發育狀況,均以天星洞為最。”王竹明告訴金金,當地村民間流傳著許多天星洞的傳說,他當時也非常想進去一探究竟,但因為天氣、設備、探洞信息等原因,多次進洞都沒成功。直到1983年4月,活動小組第三次進行探洞時,終於從內部揭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據王竹明介紹,天星洞是一個原始的洞穴,洞穴內部寬窄不一,人要通行的時候,有的地方要側身硬擠,有的地方要靠四肢匍匐前進,有的地方還要靠軟梯摸索而下……當時,洞內的一切都是未知,但抱著想探索天星洞洞穴之謎的決心,王竹明和學生一步一探,一探一試,越是深入,越發現其中奧妙。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我們進入洞內後,發現其內部的美景非常壯觀。”

王竹明說,環顧四壁,有乳白色的、淡黃色的條狀、錐狀、大齒狀的石鐘乳、石筍、石幔、石柱和石瀑布等;仰望洞頂,有教堂式的圓形屋頂,彩色的“壁畫”“浮雕”;側耳傾聽,還有潺潺的流水聲。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在洞內行進了兩個多小時,穿過了500餘米長的洞內通道才從天星洞出來時,雖然師生個個渾身淌水,但無不興高采烈。因為這一行,他們不僅見識了洞內的“世外桃源”,更在洞內採集到了岩石標本,為以後研究“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提供了樣本。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探洞存照

返校後,王竹明對岩石標本進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發現其砂岩含鈣量為0.063%。此後,他又對漩水洞、神仙洞及連山諸洞進行了探測,均發現了類似天星洞這種砂岩岩溶現象。

後經中科院四川省地理所的鑑定,天星洞被正式確認為砂岩岩溶地貌。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大自然奧祕無窮,不少綺麗的風景等待人們去冒險探索發現,而那些冒險者可謂現代版“徐霞客”。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1984年的《成都晚報》,曾在頭版刊登過這樣一篇新聞——《洞外人間煙火 洞內世外桃源 我國首次在金堂發現砂岩溶洞》,文中寫到:

金堂縣城東南龍泉山的砂岩地層中發現了多處地下溶洞……過去我國各地著名地下溶洞都是石炭巖,而地下砂岩溶洞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

此前,按照岩溶發育的一般規律,岩溶地貌主要分為碳酸鹽類、硫酸鹽類、滷巖類、生物作用類。然而,天星洞卻是發育在龍泉山中段的砂岩和沙礫岩中的砂岩洞穴,應屬於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這項發現的當事人——地理老師王竹明,回憶當年的“發現天星洞紀實”。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王竹明

時間的轉輪迴到1982年。當時,時任金堂師範校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指導老師的王竹明,帶著學生在龍泉山脈中段進行地質地貌考察。考察過程中,他發現這附近的地表風化層中發育著不少的鈣質結核,當地居民稱之為“山雞蛋”,其圈層結構明顯、層次分明。與此同時,還發現當地砂頁岩的裂隙中,碳酸鈣的沉澱物頗為常見,厚度可達30公分。看到這些跡象後,王竹明心中有了一個疑問:在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的可能性?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砂岩溶洞內部

帶著這個疑問,從1982年開始,王竹明帶著地理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利用假期,踏遍了龍泉山脈中段方圓數十里的山山水水。1983年春天,他們在金堂的紅石山、金字山及長樂山先後發現了3處洞穴,即天星洞、漩水洞、神仙洞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就其規模、發育狀況,均以天星洞為最。”王竹明告訴金金,當地村民間流傳著許多天星洞的傳說,他當時也非常想進去一探究竟,但因為天氣、設備、探洞信息等原因,多次進洞都沒成功。直到1983年4月,活動小組第三次進行探洞時,終於從內部揭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據王竹明介紹,天星洞是一個原始的洞穴,洞穴內部寬窄不一,人要通行的時候,有的地方要側身硬擠,有的地方要靠四肢匍匐前進,有的地方還要靠軟梯摸索而下……當時,洞內的一切都是未知,但抱著想探索天星洞洞穴之謎的決心,王竹明和學生一步一探,一探一試,越是深入,越發現其中奧妙。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我們進入洞內後,發現其內部的美景非常壯觀。”

王竹明說,環顧四壁,有乳白色的、淡黃色的條狀、錐狀、大齒狀的石鐘乳、石筍、石幔、石柱和石瀑布等;仰望洞頂,有教堂式的圓形屋頂,彩色的“壁畫”“浮雕”;側耳傾聽,還有潺潺的流水聲。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在洞內行進了兩個多小時,穿過了500餘米長的洞內通道才從天星洞出來時,雖然師生個個渾身淌水,但無不興高采烈。因為這一行,他們不僅見識了洞內的“世外桃源”,更在洞內採集到了岩石標本,為以後研究“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提供了樣本。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探洞存照

返校後,王竹明對岩石標本進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發現其砂岩含鈣量為0.063%。此後,他又對漩水洞、神仙洞及連山諸洞進行了探測,均發現了類似天星洞這種砂岩岩溶現象。

後經中科院四川省地理所的鑑定,天星洞被正式確認為砂岩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1983年,王竹明根據自己的考察情況,並結合中科院四川省地理所鑑定取得大量科學數據,撰寫了一篇非常具有說服力的科學考察論文——《發育在砂岩地區的地下岩溶地貌》,這篇論文1984年被《大自然探索》第2期刊載,並引起了當時的中國地理學會的高度重視。該學會隨即組織全國地理界的知名專家奔赴金堂進行實地考察。

後來,這篇論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被眾多地理學人士悉知,才有了文章開頭《成都晚報》的報道。也正是因為這篇洋洋灑灑數千字的論文,為世界岩溶地貌家族增添了一個新成員,1988年加拿大國際岩溶會議還正式給予認定。如今,這篇論文依然存放於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陳列室。


天星洞小科普

天星洞位於趙家鎮與淮口鎮交界處,入口在趙家鎮天星洞村,目前能看到的兩個出口在淮口鎮龔家村境內。

總長度八百米左右,主洞長五百餘米。進口系一垂直形態的落水洞,深入天星洞里約十五米,因系地表水流轉入地下之進口,當地山民又稱無底洞。從進口經過“一線天”,“鬼門關”,“蛇行道”,過閻王殿、蝙蝠宮、泥鰍洞、天生橋、羅漢堂、十八拐到出口,歷時兩點三十五分。最窄處僅能容一人側身收腹過,最寬處可容幾張八仙桌。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大自然奧祕無窮,不少綺麗的風景等待人們去冒險探索發現,而那些冒險者可謂現代版“徐霞客”。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1984年的《成都晚報》,曾在頭版刊登過這樣一篇新聞——《洞外人間煙火 洞內世外桃源 我國首次在金堂發現砂岩溶洞》,文中寫到:

金堂縣城東南龍泉山的砂岩地層中發現了多處地下溶洞……過去我國各地著名地下溶洞都是石炭巖,而地下砂岩溶洞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

此前,按照岩溶發育的一般規律,岩溶地貌主要分為碳酸鹽類、硫酸鹽類、滷巖類、生物作用類。然而,天星洞卻是發育在龍泉山中段的砂岩和沙礫岩中的砂岩洞穴,應屬於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這項發現的當事人——地理老師王竹明,回憶當年的“發現天星洞紀實”。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王竹明

時間的轉輪迴到1982年。當時,時任金堂師範校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指導老師的王竹明,帶著學生在龍泉山脈中段進行地質地貌考察。考察過程中,他發現這附近的地表風化層中發育著不少的鈣質結核,當地居民稱之為“山雞蛋”,其圈層結構明顯、層次分明。與此同時,還發現當地砂頁岩的裂隙中,碳酸鈣的沉澱物頗為常見,厚度可達30公分。看到這些跡象後,王竹明心中有了一個疑問:在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的可能性?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砂岩溶洞內部

帶著這個疑問,從1982年開始,王竹明帶著地理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利用假期,踏遍了龍泉山脈中段方圓數十里的山山水水。1983年春天,他們在金堂的紅石山、金字山及長樂山先後發現了3處洞穴,即天星洞、漩水洞、神仙洞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就其規模、發育狀況,均以天星洞為最。”王竹明告訴金金,當地村民間流傳著許多天星洞的傳說,他當時也非常想進去一探究竟,但因為天氣、設備、探洞信息等原因,多次進洞都沒成功。直到1983年4月,活動小組第三次進行探洞時,終於從內部揭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據王竹明介紹,天星洞是一個原始的洞穴,洞穴內部寬窄不一,人要通行的時候,有的地方要側身硬擠,有的地方要靠四肢匍匐前進,有的地方還要靠軟梯摸索而下……當時,洞內的一切都是未知,但抱著想探索天星洞洞穴之謎的決心,王竹明和學生一步一探,一探一試,越是深入,越發現其中奧妙。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我們進入洞內後,發現其內部的美景非常壯觀。”

王竹明說,環顧四壁,有乳白色的、淡黃色的條狀、錐狀、大齒狀的石鐘乳、石筍、石幔、石柱和石瀑布等;仰望洞頂,有教堂式的圓形屋頂,彩色的“壁畫”“浮雕”;側耳傾聽,還有潺潺的流水聲。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在洞內行進了兩個多小時,穿過了500餘米長的洞內通道才從天星洞出來時,雖然師生個個渾身淌水,但無不興高采烈。因為這一行,他們不僅見識了洞內的“世外桃源”,更在洞內採集到了岩石標本,為以後研究“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提供了樣本。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探洞存照

返校後,王竹明對岩石標本進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發現其砂岩含鈣量為0.063%。此後,他又對漩水洞、神仙洞及連山諸洞進行了探測,均發現了類似天星洞這種砂岩岩溶現象。

後經中科院四川省地理所的鑑定,天星洞被正式確認為砂岩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1983年,王竹明根據自己的考察情況,並結合中科院四川省地理所鑑定取得大量科學數據,撰寫了一篇非常具有說服力的科學考察論文——《發育在砂岩地區的地下岩溶地貌》,這篇論文1984年被《大自然探索》第2期刊載,並引起了當時的中國地理學會的高度重視。該學會隨即組織全國地理界的知名專家奔赴金堂進行實地考察。

後來,這篇論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被眾多地理學人士悉知,才有了文章開頭《成都晚報》的報道。也正是因為這篇洋洋灑灑數千字的論文,為世界岩溶地貌家族增添了一個新成員,1988年加拿大國際岩溶會議還正式給予認定。如今,這篇論文依然存放於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陳列室。


天星洞小科普

天星洞位於趙家鎮與淮口鎮交界處,入口在趙家鎮天星洞村,目前能看到的兩個出口在淮口鎮龔家村境內。

總長度八百米左右,主洞長五百餘米。進口系一垂直形態的落水洞,深入天星洞里約十五米,因系地表水流轉入地下之進口,當地山民又稱無底洞。從進口經過“一線天”,“鬼門關”,“蛇行道”,過閻王殿、蝙蝠宮、泥鰍洞、天生橋、羅漢堂、十八拐到出口,歷時兩點三十五分。最窄處僅能容一人側身收腹過,最寬處可容幾張八仙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隨著金堂砂岩溶洞的發現,全國不少地區也先後發現了一些類似天星洞的砂岩洞穴,但金堂的天星洞卻是我國發育較完整、較典型的砂岩溶洞。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大自然奧祕無窮,不少綺麗的風景等待人們去冒險探索發現,而那些冒險者可謂現代版“徐霞客”。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1984年的《成都晚報》,曾在頭版刊登過這樣一篇新聞——《洞外人間煙火 洞內世外桃源 我國首次在金堂發現砂岩溶洞》,文中寫到:

金堂縣城東南龍泉山的砂岩地層中發現了多處地下溶洞……過去我國各地著名地下溶洞都是石炭巖,而地下砂岩溶洞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

此前,按照岩溶發育的一般規律,岩溶地貌主要分為碳酸鹽類、硫酸鹽類、滷巖類、生物作用類。然而,天星洞卻是發育在龍泉山中段的砂岩和沙礫岩中的砂岩洞穴,應屬於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這項發現的當事人——地理老師王竹明,回憶當年的“發現天星洞紀實”。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王竹明

時間的轉輪迴到1982年。當時,時任金堂師範校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指導老師的王竹明,帶著學生在龍泉山脈中段進行地質地貌考察。考察過程中,他發現這附近的地表風化層中發育著不少的鈣質結核,當地居民稱之為“山雞蛋”,其圈層結構明顯、層次分明。與此同時,還發現當地砂頁岩的裂隙中,碳酸鈣的沉澱物頗為常見,厚度可達30公分。看到這些跡象後,王竹明心中有了一個疑問:在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的可能性?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砂岩溶洞內部

帶著這個疑問,從1982年開始,王竹明帶著地理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利用假期,踏遍了龍泉山脈中段方圓數十里的山山水水。1983年春天,他們在金堂的紅石山、金字山及長樂山先後發現了3處洞穴,即天星洞、漩水洞、神仙洞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就其規模、發育狀況,均以天星洞為最。”王竹明告訴金金,當地村民間流傳著許多天星洞的傳說,他當時也非常想進去一探究竟,但因為天氣、設備、探洞信息等原因,多次進洞都沒成功。直到1983年4月,活動小組第三次進行探洞時,終於從內部揭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據王竹明介紹,天星洞是一個原始的洞穴,洞穴內部寬窄不一,人要通行的時候,有的地方要側身硬擠,有的地方要靠四肢匍匐前進,有的地方還要靠軟梯摸索而下……當時,洞內的一切都是未知,但抱著想探索天星洞洞穴之謎的決心,王竹明和學生一步一探,一探一試,越是深入,越發現其中奧妙。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我們進入洞內後,發現其內部的美景非常壯觀。”

王竹明說,環顧四壁,有乳白色的、淡黃色的條狀、錐狀、大齒狀的石鐘乳、石筍、石幔、石柱和石瀑布等;仰望洞頂,有教堂式的圓形屋頂,彩色的“壁畫”“浮雕”;側耳傾聽,還有潺潺的流水聲。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在洞內行進了兩個多小時,穿過了500餘米長的洞內通道才從天星洞出來時,雖然師生個個渾身淌水,但無不興高采烈。因為這一行,他們不僅見識了洞內的“世外桃源”,更在洞內採集到了岩石標本,為以後研究“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提供了樣本。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探洞存照

返校後,王竹明對岩石標本進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發現其砂岩含鈣量為0.063%。此後,他又對漩水洞、神仙洞及連山諸洞進行了探測,均發現了類似天星洞這種砂岩岩溶現象。

後經中科院四川省地理所的鑑定,天星洞被正式確認為砂岩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1983年,王竹明根據自己的考察情況,並結合中科院四川省地理所鑑定取得大量科學數據,撰寫了一篇非常具有說服力的科學考察論文——《發育在砂岩地區的地下岩溶地貌》,這篇論文1984年被《大自然探索》第2期刊載,並引起了當時的中國地理學會的高度重視。該學會隨即組織全國地理界的知名專家奔赴金堂進行實地考察。

後來,這篇論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被眾多地理學人士悉知,才有了文章開頭《成都晚報》的報道。也正是因為這篇洋洋灑灑數千字的論文,為世界岩溶地貌家族增添了一個新成員,1988年加拿大國際岩溶會議還正式給予認定。如今,這篇論文依然存放於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陳列室。


天星洞小科普

天星洞位於趙家鎮與淮口鎮交界處,入口在趙家鎮天星洞村,目前能看到的兩個出口在淮口鎮龔家村境內。

總長度八百米左右,主洞長五百餘米。進口系一垂直形態的落水洞,深入天星洞里約十五米,因系地表水流轉入地下之進口,當地山民又稱無底洞。從進口經過“一線天”,“鬼門關”,“蛇行道”,過閻王殿、蝙蝠宮、泥鰍洞、天生橋、羅漢堂、十八拐到出口,歷時兩點三十五分。最窄處僅能容一人側身收腹過,最寬處可容幾張八仙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隨著金堂砂岩溶洞的發現,全國不少地區也先後發現了一些類似天星洞的砂岩洞穴,但金堂的天星洞卻是我國發育較完整、較典型的砂岩溶洞。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

以前看《地心歷險記》,覺得相當驚險刺激,對神祕的地底世界更是十分神往

而後,見識到的地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大自然奧祕無窮,不少綺麗的風景等待人們去冒險探索發現,而那些冒險者可謂現代版“徐霞客”。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1984年的《成都晚報》,曾在頭版刊登過這樣一篇新聞——《洞外人間煙火 洞內世外桃源 我國首次在金堂發現砂岩溶洞》,文中寫到:

金堂縣城東南龍泉山的砂岩地層中發現了多處地下溶洞……過去我國各地著名地下溶洞都是石炭巖,而地下砂岩溶洞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

此前,按照岩溶發育的一般規律,岩溶地貌主要分為碳酸鹽類、硫酸鹽類、滷巖類、生物作用類。然而,天星洞卻是發育在龍泉山中段的砂岩和沙礫岩中的砂岩洞穴,應屬於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這項發現的當事人——地理老師王竹明,回憶當年的“發現天星洞紀實”。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王竹明

時間的轉輪迴到1982年。當時,時任金堂師範校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指導老師的王竹明,帶著學生在龍泉山脈中段進行地質地貌考察。考察過程中,他發現這附近的地表風化層中發育著不少的鈣質結核,當地居民稱之為“山雞蛋”,其圈層結構明顯、層次分明。與此同時,還發現當地砂頁岩的裂隙中,碳酸鈣的沉澱物頗為常見,厚度可達30公分。看到這些跡象後,王竹明心中有了一個疑問:在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的可能性?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砂岩溶洞內部

帶著這個疑問,從1982年開始,王竹明帶著地理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利用假期,踏遍了龍泉山脈中段方圓數十里的山山水水。1983年春天,他們在金堂的紅石山、金字山及長樂山先後發現了3處洞穴,即天星洞、漩水洞、神仙洞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就其規模、發育狀況,均以天星洞為最。”王竹明告訴金金,當地村民間流傳著許多天星洞的傳說,他當時也非常想進去一探究竟,但因為天氣、設備、探洞信息等原因,多次進洞都沒成功。直到1983年4月,活動小組第三次進行探洞時,終於從內部揭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據王竹明介紹,天星洞是一個原始的洞穴,洞穴內部寬窄不一,人要通行的時候,有的地方要側身硬擠,有的地方要靠四肢匍匐前進,有的地方還要靠軟梯摸索而下……當時,洞內的一切都是未知,但抱著想探索天星洞洞穴之謎的決心,王竹明和學生一步一探,一探一試,越是深入,越發現其中奧妙。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我們進入洞內後,發現其內部的美景非常壯觀。”

王竹明說,環顧四壁,有乳白色的、淡黃色的條狀、錐狀、大齒狀的石鐘乳、石筍、石幔、石柱和石瀑布等;仰望洞頂,有教堂式的圓形屋頂,彩色的“壁畫”“浮雕”;側耳傾聽,還有潺潺的流水聲。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在洞內行進了兩個多小時,穿過了500餘米長的洞內通道才從天星洞出來時,雖然師生個個渾身淌水,但無不興高采烈。因為這一行,他們不僅見識了洞內的“世外桃源”,更在洞內採集到了岩石標本,為以後研究“龍泉山富含鈣質的砂岩地區會不會有岩溶地貌存在”提供了樣本。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探洞存照

返校後,王竹明對岩石標本進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發現其砂岩含鈣量為0.063%。此後,他又對漩水洞、神仙洞及連山諸洞進行了探測,均發現了類似天星洞這種砂岩岩溶現象。

後經中科院四川省地理所的鑑定,天星洞被正式確認為砂岩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內部

1983年,王竹明根據自己的考察情況,並結合中科院四川省地理所鑑定取得大量科學數據,撰寫了一篇非常具有說服力的科學考察論文——《發育在砂岩地區的地下岩溶地貌》,這篇論文1984年被《大自然探索》第2期刊載,並引起了當時的中國地理學會的高度重視。該學會隨即組織全國地理界的知名專家奔赴金堂進行實地考察。

後來,這篇論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被眾多地理學人士悉知,才有了文章開頭《成都晚報》的報道。也正是因為這篇洋洋灑灑數千字的論文,為世界岩溶地貌家族增添了一個新成員,1988年加拿大國際岩溶會議還正式給予認定。如今,這篇論文依然存放於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陳列室。


天星洞小科普

天星洞位於趙家鎮與淮口鎮交界處,入口在趙家鎮天星洞村,目前能看到的兩個出口在淮口鎮龔家村境內。

總長度八百米左右,主洞長五百餘米。進口系一垂直形態的落水洞,深入天星洞里約十五米,因系地表水流轉入地下之進口,當地山民又稱無底洞。從進口經過“一線天”,“鬼門關”,“蛇行道”,過閻王殿、蝙蝠宮、泥鰍洞、天生橋、羅漢堂、十八拐到出口,歷時兩點三十五分。最窄處僅能容一人側身收腹過,最寬處可容幾張八仙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隨著金堂砂岩溶洞的發現,全國不少地區也先後發現了一些類似天星洞的砂岩洞穴,但金堂的天星洞卻是我國發育較完整、較典型的砂岩溶洞。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我國首次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砂岩溶洞!當今世界第五大類岩溶地貌

“天星洞”被發現後,迎來了不少人。歷經數次探索,這裡已經是冒險者和攝影愛好者的心頭好。天星洞的發現,不僅具有較高的地理研究價值,也為天星洞的旅遊開發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如今,在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過程中,“發現金堂”或許是個不錯的課題。

金堂素有老牛坡、鵝蛋山、棲賢山、鷂子巖、三學山、聖燈山、四方山、龍寶山、炮臺山、大小云頂山等大小山風,除了給人春賞山花,夏觀流雲,秋有紅葉,冬可踏雪的閒情逸致,或許,這些山林裡,還有更多的自然的祕密和寶藏等待我們發現及挖掘。

王竹明老人式的新生代“徐霞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