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三個女戰俘,怎麼就撐起了整個民族的道義?

金太宗 宋欽宗 朱熹 北宋 古歷小軍 古歷小軍 2017-11-03

這三個奇女子都是老朱家的,老大叫朱璉,老二叫朱鳳英,至於老三嘛,則是朱璉的表妹,叫朱璇。

這三姐妹何以在青史上留名呢?原來老大朱璉嫁給了宋欽宗趙桓,封為了皇后;老二朱鳳英則嫁給了他的三弟鄆王趙楷;老三朱璇同樣也嫁給了宋欽宗,封了個“慎妃”。

後來發生了“靖康之亂”,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的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多人,被金人全部俘了去,整個東京城中的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這其中就有朱氏三姐妹。

揭祕:三個女戰俘,怎麼就撐起了整個民族的道義?

兩國交戰的狀態下,戰俘的命運可想而知,尤其是年輕美麗的女俘虜。據史料記載,當三姐妹被俘到金國後,老二朱鳳英很快就被送入了浣衣院(為金國皇族選女人以及收容宮女的地方,也作為罰宮女勞動的地方),隨後被金太宗所御幸,不久因慚而病,病卒。老三朱璇則在途中就被金人強暴至死了。

老大朱璉由於是皇后身份,一路上到也平安無事,然而她那剛烈的性情卻讓金太宗很頭疼,“強令陪飲,以死抗,不為所辱。”在整個受降儀式上,她還義正言辭破口大罵金太宗及其部下,回去後就選擇了自縊,但被人救了下來,不過最後仍選擇了投水自殺身亡。金太宗很無奈,隨後追封其為“靖康郡貞節夫人”。

問題來了,三個女性俘虜而已,怎麼就跟民族道義扯上關係了呢?彆著急,往下看,關係大了去了。

揭祕:三個女戰俘,怎麼就撐起了整個民族的道義?

一來激發了民間抗金的熱情。

朱皇后自殺的消息傳來後,百姓紛紛披麻戴孝,日夜面北嚎哭祭祀,就連傀儡皇帝張邦昌也都率百官跪拜,民間甚至有不少義軍還豎起了為其報仇的大旗,追隨者甚多,皆打算捨命上戰場,與金人一決死戰。這在《靖康紀聞》和《靖康傳信錄》中均有記載。

雖說被俘去的女性據說多達上萬,但朱皇后畢竟是合法的“母儀天下者”,其捍衛民族和女性尊嚴之舉,無疑會產生不可替代的影響力。

揭祕:三個女戰俘,怎麼就撐起了整個民族的道義?

二來豐富了民族救亡運動的文化底蘊。

我們的民族可以說是多災多難的,但是在國家存亡之際,往往都會湧現出很多的民族英雄,他們前赴後繼,為國為民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為何?文化的力量!朱家三姐妹以弱小的肩膀擔負起了民族的大義,以死來做抗爭,極大地豐富了這種文化底蘊。

朱皇后曾寫過《怨歌二首》,其中有一首是這樣寫的,“昔居天下兮珠宮貝闕,今日草芥兮事何何說?屈身辱志兮恨何可雪?誓速歸泉下兮此仇可絕!”國仇家恨和為求速死的心情昭然若揭,這與文天祥的《正氣歌》又是何其的相似!

晚明的時候,還有學者提出了朱皇后為國捐軀的事蹟,用以激發大家救亡圖存的民族情懷,還賦詩曰:二帝肉袒惶惶日,有女忠烈入廟宸。社稷蒼生憑誰系?尺素未敢忘斯人。

揭祕:三個女戰俘,怎麼就撐起了整個民族的道義?

三來就是對理學的興盛起到了促進作用。

宋仁宗年間,理學創始人程顥、程頤兩兄弟曾提出過“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理論,然而數十年的時間,不管是皇帝還是百姓,沒一個響應的,他們為此鬱鬱而終。一直到了朱熹手上,理學才逐漸發揚光大,成為了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

朱熹的曾祖父是朱絢,而朱絢的父親朱振恰好就是朱皇后的親二叔。這樣的一個親屬關係,我們不能忽略。

朱鳳英和朱璇因失去貞節而死,朱皇后為保住貞節而投水自盡,這對朱熹本人的切膚影響,怕是要遠大於當時其他宮女的悲慘遭遇。所以,朱熹這才會重提要捨棄北宋“重生存,輕貞節”的觀念,提倡婦女“捨生命,保貞節”。

揭祕:三個女戰俘,怎麼就撐起了整個民族的道義?

後來,這種觀念也慢慢被士大夫所接收,經過反覆的說教和統治者的大力宣傳,從而帶動了整個理學的興盛。

當女子貞節上升為文化的時候,貞節牌坊成為其附屬品的時候,其雙刃劍的兩面性也就展露出來了。至於究竟孰是孰非,留給後人評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