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金協會陸書春:互聯網消費金融信披標準正在制定

金融 經濟 大數據 非銀金融行業 華夏時報 2017-04-28
中國互金協會陸書春:互聯網消費金融信披標準正在制定

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記者 張夏楠 北京報道

互聯網金融中的消費金融業務快速發展,所積累的風險也受到關注。

4月25日,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的“消費金融:發展與創新研討會”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祕書長陸書春表示,協會正在積極開展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信息披露標準制定,並稱這部標準是繼網絡借貸信息披露標準之後,協會將出的第二部標準。

她同時稱,協會也正在對催收行為與個人信息使用的規範和準則加大研究,擬出臺相關行為準則和規範標準。以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同時通過宣傳教育引導金融消費者理性借貸、合理消費。

陸書春認為,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網絡支付、網絡信貸為主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正逐步覆蓋包括一二三線城市的居民、農戶以及各類的消費主體。

“互聯網金融協會成立以來,專門成立了相關團隊,對互聯網消費金融進行了研究。”陸書春稱,相比於傳統的消費金融,互聯網消費金融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

除了服務的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複雜化趨勢,她舉例稱,從2015年的數據來看,抽樣調查的樣本量中,全年新發的消費貸款119億元,平均單筆貸款金額810元,體現了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的小額的特徵。

另外,從用戶構成來看,樣本機構累計用戶的年齡,20到30歲之間的佔比是60.9%,80後、90後對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接受程度比較高;從區域結構來看,東部地區,特別是廣東、上海、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佔比將近一半;從發展模式上來看,小額和短期的貸款佔比非常高,樣本機構發放的3000元以上的筆數超過了9成,而一萬元以上的貸款只佔總筆數的10.2%;從服務價格來看,年化利率水平在5%以下的佔比92.4%,呈現低利率的特徵。

而在互聯網消費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陸書春認為,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呈現出了門檻低、機構多、增長迅猛的特點。同時出現過度借貸、重複授信、過高吸費,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的問題,“有可能對未來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造成一定的不穩定因素”。

除了加緊研究、制定相關的行為準則,陸書春表示,2016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組織會員建立了互聯網金融行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這一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能有效解決重複授信的問題,幫助互聯網金融機構提高風控能力。

她同時建議互聯網消費金融從業機構必須堅持審慎經營原則,進一步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加強信息披露風險提示,堅持依法合規經營。希望行業加大對大數據、人工智能、人臉識別、智能設備等新技術的應用,以技術創新的優勢,開展互聯網消費金融服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