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日照五蓮山下房樑檁條全石頭房子,奉祀著金瓶梅作者笑笑生

山東日照五蓮山下房樑檁條全石頭房子,奉祀著金瓶梅作者笑笑生

山東省五蓮縣的九仙山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名山,遠在宋朝的時候,大文豪蘇東坡登臨之後,就發出“九仙今已壓京東”的感慨。九仙山的東南麓有個丁家樓子村,村東北有一座丁公石祠,天下聞名。

丁公石祠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二月,系地方名人丁耀鬥為頌揚其父丁惟寧的功德,以昭後世而興建。石祠坐北朝南,全部用石料建成,由祠、坊、門組成。祠面闊3間,1門3窗,7檁2樑,重樑雙柱,柱頭雕昂,石板瓦雕花脊,龍形雙鴟吻,長9.1米,寬5.13米,總建築面積46.7平方米。門楣之上刻“柱史丁公祠”5字,祠內正堂北壁刻“羲黃上人”4字,兩側間北壁正中各嵌一石碑,兩山牆之正中各嵌石碑3塊,碑刻內容有《柱史丁公石祠記》、《九仙山丁憲副先生祠堂歌》、《遊覽諸公留題》等。原祠內沿牆一週有料石砌築高l米、寬0.6米的2層高臺,臺上供奉丁氏世祖靈位。

這丁公石祠,整個建築不用一草一木,一金一漆,全部用九仙山石鑿制而成,匠心獨具,表明主人讓這石祠彪炳萬世的決心,可謂苦心孤詣。明代的全石建築固然少見,但這樣的規模和工藝水平,單憑建築本身很難讓其天下聞名,石祠之所以名震寰宇,讓無數文人墨客趨之若鶩,當成心中最寶貴的聖地去朝拜,卻是因為石祠紀念的丁公也就是丁惟寧的緣故。

說起來很慚愧,作為一個五蓮人,起初我並不知道九仙山下有這樣一個大名鼎鼎的建築,更不知道號稱天下第一奇書的《金瓶梅》竟然就是我的鄉黨丁惟寧所寫。直到2003年的秋天,我國著名的鄉土小說作家老村來日照看海,很急切地想去看看丁公石祠,我這才知道丁公石祠的事情和丁惟寧遭陷貶官寫《金瓶梅》的故事。

令我心靈震撼的是,一進丁公石祠,老村竟然不顧一切地跪倒,五體投地,一連磕了幾個頭。這讓我感覺到老村心靈的純粹和對文學的敬畏,看出他對寫出《金瓶梅》這樣不朽著作的前輩的敬仰和膜拜,也充分體現出《金瓶梅》在天下文人心中的地位。

翻開中國的文學史,長篇小說的出現是以《金瓶梅》開始的,這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長篇小說創作,《金瓶梅》從此讓中國的長篇小說創作走上了歷史的舞臺,並引領長篇小說創作成為文學創作的主流,並建立了無法撼動的文學霸主地位,從而在世界文學中大放異彩。中國的普通讀者都知道中國的四大名著,這四部長篇小說好像是最好的作品,尤其其中的紅樓夢的地位被放大到了無法仰視的程度,其實,在真正的小說作者和文學研究者那裡,《金瓶梅》才是中國長篇小說的鼻祖,是長篇小說門派的開派祖師爺和第一掌門,它的藝術性、現實性、可讀性至今無法超越,而且沒有它的出現,也就沒有《紅樓夢》的高度,甚至能不能出現《紅樓夢》都成為疑問。

我的孤陋寡聞,固然是不關心自己家鄉文化的緣故,固然是因為家鄉缺少這方面宣傳的緣故,更重要的,卻是《金瓶梅》出現後一直沒有具體的作者,對於這部奇書的作者之爭一直硝煙不斷,《金瓶梅》的作者是誰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最大謎團之一。

在20世紀之前,盛行明代嘉靖年間學者王世貞作《金瓶梅》之說。1934年,吳晗在《〈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一文中,以極其嚴謹的考證,予以否定。時過半個世紀,朱星於1979年發表《〈金瓶梅〉的作者究竟是誰》等文和《金瓶梅考證》一書,列舉十點理由重申了王世貞說,而後周鈞韜承之並加以補充和發揮,進而發展為“王世貞及其門人聯合創作說”。此說後來也同樣引發了眾多的不同意見。

自朱星重申“王世貞說”之後,大大激發了金學界探尋《金瓶梅》作者的熱情,各種推測之說相繼出籠,舉其要者有徐朔方、吳曉鈴、趙景深、杜維沫、卜鍵以及日本日下翠等人提出的李開先說,張遠芬、鄭慶山等人提出的賈三近說,黃霖、鄭閏、李燃青、呂鈺及臺灣魏子云、杜松柏等人提出的屠隆說,魯歌、馬徵等人提出的王稚登說等,與王世貞說合之為“五大說”。除這“五大說”以外,還有近來才引起轟動的丁惟寧說。

那麼,丁惟寧到底是不是《金瓶梅》的真正作者呢?

就讓我們一步步地走進塵封已久的歷史,慢慢地揭開這個千古之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