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這個海峽第一村不簡單!昔日送炮彈,後來嫁女兒,如今送好水、做旅遊……

1958年金門炮戰前線的金井鎮圍頭村,見證了海峽兩岸走過的戰爭與和平之路。如今,從前線成為“前院”,進而成為臺胞登陸的“海峽第一村”。

晉江這個海峽第一村不簡單!昔日送炮彈,後來嫁女兒,如今送好水、做旅遊……

圍頭村和金門島距離僅5.2海里,這是祖國大陸距金門最近的地方。圍頭村方面表示,將努力把圍頭打造成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前院”。(陳起拓 攝)

海風習習,碧波粼粼。站在晉江圍頭村的舊碼頭,就能看得見金門。

圍頭村,祖國大陸距離大金門島最近的地方,僅5.2海里之遙。這個位於圍頭灣的古村落,有著1300多年的歷史,從宋元時期就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出海口之一,素有“南北洋舟船往來必泊之地”的美名。

獨特的地理位置,也令圍頭村一度成為戰爭前線。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近在咫尺的金井和金門,在9年後的“八二三”炮戰中首當其衝,隔海交火。炮彈在海灣上空橫飛,如今,圍頭村還遺留著不少當時的戰地遺蹟。

七十年來,兩岸從敵對狀態到走向和解,隨著兩岸逐漸加深的交往和交融,圍頭村這個昔日的前線正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前院”。

“海峽第一村” 全力以赴的“圍頭夢”

沒人想到,這個瘦小的男人,會改變了漁村。

洪水平,圍頭村支部書記,擔任過圍頭民兵哨所的哨長、民兵營營長。如今,他既是帶領全村人齊心發展的“火車頭”,也是圍頭村當仁不讓的“形象大使”。

2006年至今十三年來,洪水平從村主任到村主任、村支部書記“一肩挑”,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追逐著心中的“圍頭夢”——二十年將圍頭村打造成“海峽第一村”。

洪水平的父母曾參加過“八二三”炮戰。“可能家庭出身的原因,有著一種使命感。2006年,我剛當選圍頭村主任參與村務工作的時候,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要保護下‘八二三’炮戰中的戰地遺址。” 洪水平說。

夢想雖好,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困難重重。洪水平覺得要打造海峽名村,首先要從村子的環境衛生開始著手,卻有人發出質疑:“整治環境對村子的發展有什麼用?”當他再疾呼圍頭村要打“文化牌”時,又有人說:“文化能當飯吃嗎?保護舊的房子又有什麼用?”

雖有質疑的聲音,洪水平卻始終堅持初心。他說:“萬事開頭難,一開始雖然工作不好推進,但我有一種自信,那就是圍頭村人身上還有著‘八二三’炮戰中‘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

從堅持“一年一變化,五年一跨越”做起,圍頭村村財由5萬元發展至今有300多萬元;從傳統漁業轉型為以“漁業生產+養殖+休閒+文化”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這個曾經飽受戰火摧殘的村莊,如今累計獲得全國“最美漁村”、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等17項國家級榮譽及省市各級榮譽60多項。

現在文化旅遊就是圍頭的一張名片,那些被保護下來的“舊房子”就是圍頭的旅遊資源。洪水平經常逢人就宣傳:“歡迎來圍頭探炮洞、看金門、泡海水、吃海鮮、住民宿、聽故事。”

如今,洪水平和他們村兩委班子在邁向“海峽名村”的路上越發自信: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努力把福建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那麼,圍頭村就要打造成“第一家園”的“前院”。

去年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通水,為兩岸關係再添一佳話,兩岸民眾的心也更近了。

圍頭灣正是晉江向金門供水管道的入海口。晉金供水工程線路有2500米從圍頭村的養殖海域通過,為了給供水工程讓路,圍頭村裡的20多戶養殖戶主動搬遷,讓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昔日送炮彈 如今女兒嫁金門

洪建財,圍頭村一個傳奇式的人物。

1958年“八二三炮戰”時,不到16歲的洪建財參加了戰鬥,為前線搬運炮彈。

洪建財家中的茶室裡,牆壁上掛著兩個大大的玻璃鏡框,裡面不少黑白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張拍攝於“八二三炮戰”期間,洪建財站崗的照片。照片裡的他穿著背心短褲,扛著槍,雖然年紀輕輕,卻透露著一股堅毅。

洪建財後來當了30年圍頭民兵營的營長,如今,村裡人都愛叫他“老營長”。

1979年,隨著《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自1958年開始的人民解放軍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也宣告結束,兩岸開始逐漸探索和解之道。

由於圍頭村的民風比較好,治安、秩序很好,臺灣的漁民也愛來圍頭。1992年,圍頭海岸高峰期就停泊有65艘臺灣漁船,300多個臺灣的漁民就住在圍頭村。臺胞們和圍頭人交朋友,一起唱歌、喝酒、喝茶交流,大家最愛唱的就是閩南語歌《愛拼才會贏》,圍頭村的歌廳也因此生意火爆,一個小小的漁村,擁有著12家的歌廳。

洪建財也趁著改革的春風,辦起了公司,主要和金門進行貿易。賣去金門的主要貨物大部分是水產品、農副產品。因為交易規模大,公司擁有自己的商船、設有凍庫。公司還在海邊設置了一個辦公室,用來接待來自金門的生意夥伴。有一次,生意夥伴帶了一位叫陳應超的人來玩。沒想到,這個人最後娶了洪建財的二女兒洪雙飛,成了自己的二女婿。

“1992年,要把女兒嫁到金門去的時候,社會上的議論很大,當時還沒有人嫁到金門。”洪建財說,當時自己的內心也很掙扎。但是看到兩個年輕人彼此喜歡,做父母的也希望孩子幸福。

洪建財說:“最後決定把女兒嫁到金門去,是因為我堅信兩岸必定會統一。而兩岸通過聯姻的方式,可以增加互信和了解。”

時間倏忽而過,洪雙飛已在金門幸福地生活了二十多年,家庭和睦,生了兩個孩子,其中老大已經26歲了,也在從事漁業養殖,小的今年也18歲了。

從洪雙飛開始,圍頭村嫁去臺灣或金門的新娘有137人,而從臺灣或金門嫁到圍頭的新娘有10人,圍頭村也因此被譽為“兩岸通婚第一村”。

創業在圍頭臺灣郎感覺很不錯

圍頭村裡住著一位特殊的“村民”——他就是來自臺灣的賴永慶。

賴永慶從1992年起就開始從事社區營造項目,在臺灣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和案例,去年應邀作為晉江農業農村局閩臺社區營造中心駐村輔導老師。最近,賴永慶的團隊就社區營造與圍頭村正式簽訂了合作協議。

“社區營造在臺灣分為硬體和軟體兩方面,我們根據圍頭村現有的情況,主要側重軟體方面。文化是根,人是本,我們希望通過社區營造,讓整個村的村民都參與到村裡的公共事務中。”賴永慶說。

如今,賴永慶以圍頭小學作為社區營造的一個起步點。賴永慶策劃了國防教育進課堂、海沙沙雕環境教育課堂,南音課堂等三個特色課程。其中,國防教育進課堂依託圍頭村自身的紅色旅遊資源,海沙沙雕則以圍頭村的海洋資源再從臺灣邀請老師來給學生上課,南音課堂則以本地的南音老師教學為主。

“我們希望穩紮穩打,從基礎教育開始做起,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從學校到家庭,再到整個村落,培育每一個村民主人翁的意識。”賴永慶說。

平日裡,賴永慶和圍頭村村民們走在一起,講著閩南話,吃著海鮮,為圍頭村的未來出謀劃策,儼然已是圍頭村的一員。

對於圍頭村未來文創的發展,賴永慶也有著自己的一些規劃和想法:“圍頭村的戰地文化凸顯,旅遊資源豐富,還有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不僅有足夠的內涵能把人留下來,同時對臺灣的青年創客也很有吸引力。接下來,我想引進臺灣的年輕創客,深度參與圍頭村的鄉村文化旅遊發展,把文化服務作為圍頭村鄉村遊的經濟引發點。”

賴永慶在圍頭的生活,也只是臺灣人在晉江創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晉江市大力推進晉臺人才、技術、項目全方位合作,把對臺區位優勢轉化為人力優勢、創新優勢、發展優勢,打造兩岸人才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截至2018年12月10日,晉江全市共引進臺灣人才225人,其中碩士以上高層次人才40人。目前有海峽兩岸創意設計中心、海峽青年創客坊、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等為來晉創業就業的臺灣人才提供平臺化支撐,和一體化的保障。

在晉江這一方愛拼敢贏的土地上,兩岸同胞正攜手共同開創兩岸融合發展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報記者:董瑞婷

本期編輯:黃華紅 陳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