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歷史名人:蒲劇巨擘墨遺萍的生平與歷史貢獻

晉劇 周恩來 馬文瑞 文學 古耿新風 2017-06-12

河津歷史名人:蒲劇巨擘墨遺萍的生平與歷史貢獻

蒲劇巨擘墨遺萍

說蒲劇的歷史,有一個人,你即使刻意繞也繞不過去,這個人就是墨遺萍。別的人有成就,可以稱為大師,而墨遺萍對蒲劇的影響,非“巨擘(音bo)”兩字難以形容。巨擘的本意就是大拇指,他就是那個扳著指頭數人時,第一個要數到的。

河津歷史名人:蒲劇巨擘墨遺萍的生平與歷史貢獻

一、墨遺萍生平

墨遺萍,運城河津市人,生卒年為1909至1982年,享世73年。河津原村人,原名李毓泉,1909年生人。因愛墨子學說,改名墨遺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延安中央黨校第一期學員。1937年陝甘寧邊區祕書科長,《函友週刊》主編。毛主席曾經當面對墨先生說,函友好啊,我很愛看。新中國成立後在山西大學當過教授,終因為喜愛蒲劇,1958年回晉南蒲劇院當院長。墨先生著作等身,一生寫了近百部劇本,在山西、陝西戲劇界、文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解放戰爭開始後,墨遺萍奉命調回山西太嶽區,任劇協主任兼《太嶽文化》編輯與《新天地》主編。1949年,他赴北京參加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12月參加了山西省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留在太原擔任了省劇協副主席,且創辦了山西省蒲劇學社,任社長。次年任山西省文教廳創作組組長,兼省文藝叢書社主任,同時籌辦省蒲劇學社直屬劇團,實為省蒲劇實驗劇團,即後來的省大眾蒲劇團。“三反”運動中,他到山西大學當了副教授。1956年,他得到民間文學泰斗趙樹理的舉薦幫扶,被調到北京任《劇本》月刊編輯。1958年初,他又返回山西,任晉南蒲劇院副院長。1979年,在陝西省委書記馬文瑞的關照下,墨遺萍調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擔任顧問。

墨遺萍對蒲劇的貢獻,在於他第一個寫出了蒲劇的歷史,更厲害的是,他對蒲劇歷史的梳理和記述,至今無人能超越,別人再說什麼,出不了他的圈子,甚至只是對他研究成果的山寨罷了。而他對蒲劇的影響,是讓蒲劇改變了歷史軌跡。

二、二次入黨

墨遺萍是河津籍早期中共黨員、烈士鄧國棟與墨遺萍是同學,他在太原讀書並參加革命,定期將革命刊物《嚮導》郵寄給墨遺萍,墨遺萍因此走上了革命道路,與運城地下黨聯繫,開始了革命生涯。

生在前,死在後。對墨老,卻應該先說死,要不似乎難以表達他人生的起伏程度。他1982年去世的時候,是在陝西西安,這個山西人給陝西的人出了一道難題:論職務,他不過是個陝西省戲劇研究院的顧問,而且1979年才到西安工作;論資歷,這位老先生卻是老延安,毛主席沒到延安時,他已經到了,和陝西的諸多人,比如新中國最著名的法官馬錫五、陝西省委書記馬文瑞,都是關係親密的老戰友。“文革”之後,從山西轉到陝西工作,本來就是老戰友馬文瑞想讓他過得如意些,專門叫過去的。 最後,是馬文瑞的夫人主動提出,由她自己來做治喪委員會主任,解決了難題。

當了幾十年高級幹部,一輩子卻沒個正經官做的墨遺萍,到最後的這一刻,真正享受了一次黨和國家高幹的待遇。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墨遺萍鼓動民眾推翻國民黨河津縣黨部,成立“抗日救國會”,並辦起“露天學校”,積極向民眾宣傳抗日。是年冬,墨遺萍第一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3年起,墨遺萍成為國民黨政府通緝的要犯,逃亡期間為黨工作。

1934年,墨遺萍回家奔父喪,剛踏進家門,村子被包圍。他跳崖脫身,倖免一死,一路逃到陝北。1935年在延安甘泉一帶,墨遺萍按照地下黨的分派,打入國民黨部隊策劃兵變,因受到懷疑而離開黨組織,成為外圍工作人員。當年10月,長征紅軍到達吳起鎮,墨遺萍作了省委的文書,隨後第二次入黨。

三、抗戰期間在延安創作蒲劇

河津歷史名人:蒲劇巨擘墨遺萍的生平與歷史貢獻

曾受毛澤東當面誇獎的戲劇大師墨遺萍毛筆信札

墨遺萍在延安時,他主編的《函友》週刊報,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和表揚。也曾經和艾思奇等組建文學組織及劇團。

1942年整風時,墨遺萍再次被懷疑,離職受審,聽候甄別。此時,他開始了蒲劇創作。他參加業餘劇團,既當演員,又任編導,那時正是抗戰最艱難的階段,墨遺萍創作並參加演出的蒲劇《河神娶妻》《正氣圖》《洪承疇醜史》等劇目,讓蒲劇在陝北一直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墨遺萍的作品極為鼓舞人心。

1944年,得到平反的墨遺萍正式到延安南區合作社蒲劇團任教師與編導。從此,他的工作重點便傾斜到黨的文藝工作上,從事戲劇行業,之後他就再沒有和文藝脫離開。

河津歷史名人:蒲劇巨擘墨遺萍的生平與歷史貢獻

四、蒲劇的歷史因他而改變

現在的晉劇,就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中的中路梆子,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為何中路梆子“獨佔”晉劇名聲?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件事,實際上和墨遺萍的名士個性直接相關。

新中國成立當年的12月,已經在太原工作的墨遺萍擔任了山西省劇協副主席,且創辦了山西省蒲劇學社,任社長。次年任山西省文教廳創作組組長,兼省文藝叢書社主任,同時籌辦省蒲劇學社直屬劇團,實為省蒲劇實驗劇團,即後來的省大眾蒲劇團。

組成蒲劇團的人,是墨遺萍從西安“要”回太原的,王秀蘭、筱月來、張慶奎等抗戰期間在西安演出而名聲響亮的角兒,都陸續到了省城的蒲劇團。“墨遺萍讓山西向陝西要人,山西的領導就要。當然,是墨遺萍提議的事情,陝西再捨不得,也得給。”蒲劇歷史專家、國家一級編劇楊煥育說。

成立晉劇的事,也提上日程,北路梆子、中路梆子的名角、劇團也都匯聚到了省城,上黨梆子的人也準備北上太原。“川劇,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有的名稱,實際就是崑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這五種原本的聲腔組成。所以,貼海報時,都是這樣——《川劇·高腔》《川劇·崑曲》……原本晉劇也是這麼設計的,《晉劇·蒲州梆子》《晉劇·上黨梆子》……只是,墨遺萍先生把蒲劇的人帶走了,沒弄成。”楊煥育說。

為何墨遺萍要把自己從西安要來的人帶走?第一,確實是藝術觀點不同;第二,墨遺萍有能力帶走人。 墨遺萍寫了劇本,省主要領導提出意見,墨遺萍直接沒理人家。“逆龍鱗”次數多了,人家沒把墨遺萍怎麼著,墨遺萍自己覺得不痛快,把蒲劇團人馬直接弄到了晉南行署所在地臨汾。隨後,他自任晉南蒲劇院副院長。

北路梆子的人本來也是故土難離,一看蒲州梆子的人走了,他們也走了。上黨梆子的人還沒來呢,聽說這事也不來了。最後只剩下中路梆子的人了,於是,中路梆子就直接升格成晉劇了。

蒲劇的歷史就此改變。當然晉劇的歷史也因此改變了。“蒲劇原本在西安打下了天下,人一走,陣地丟了。人再撤回晉南,這下把太原的陣地也丟了。蒲劇的天下越來越小了。”蒲劇的影響力一直在收縮,墨遺萍當年的做法受到了質疑。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戲路即商路。蒲劇是跟著做生意的人走動打下的天下。山西的商人不行了,戲也就走不出門了。和墨遺萍有多大的關係!”

總之,這是一件爭論的事情,同時也把墨遺萍的個性表露無遺。墨遺萍對蒲劇是出自內心的痴愛,這也是他容不得別人指責的原因。墨遺萍一生創作了近百部蒲劇劇本,而其對蒲劇史的貢獻,更是居功至偉。

河津歷史名人:蒲劇巨擘墨遺萍的生平與歷史貢獻

五、墨遺萍其人革命傳略

墨遺萍在家排行老五,年齡最小,從小喜讀《墨子》,特別崇拜“利天下而為之”的思想,這便是他以“墨”姓起筆名的緣由。

墨遺萍9歲上學,1923年進入河津第一高小十八班學習。在學校裡,他不時讀到同學鄧國棟(河津人,中共地下黨員)由太原郵來的革命刊物《嚮導》,使他的思想由“利天下而為之”飛躍到馬列主義的科學領域中,萌生出要幹、要革命的衝動和決心。他於1926年秋高小畢業後便到馮玉祥的軍隊中去,先當兵後養蜂。1929年後,他發誓以“新我向舊我宣戰”,創辦了“新我學術社”,追求馬列主義,不久與中共河東(運城)地下黨負責人閻子祥同志發生了聯繫。從此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1931年“九·一八”後,他曾鼓動民眾,推翻國民黨河津縣黨部,成立“抗日救國會”,並辦起“露天學校”,積極向民眾宣傳抗日。是年冬,在姚晉太的介紹下,墨遺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3年秋,閻錫山大規模地搜捕、屠殺革命人民,稷山、河津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為迴避閻錫山反動當局的通緝,墨遺萍逃到陝西宜川,在宜川以畫畫和出賣筆、墨、紙張謀生。後因結識了宜川縣教育局長張伯玉(系墨父的學生),便被聘為宜川第一高小語文教員兼美術老師,與宜川的地下黨員樊巨昌、鄧敬亭、劉葆章發生了橫向關係,做了許多救亡工作。《革命同志同盟手冊》就是當時由墨遺萍親筆抄寫了8份,人手一本。1934年底,墨遺萍因父喪回河津遭到緝捕。後來在劉葆章等同志的掩護下,他終於潛到延安甘泉一帶。1935年春當兵,他不幸又被懷疑受審而開革。期間他就地以賣滷肉餬口,並給延安地下黨男子玉等同志做了許多有利於革命的事情。及至10月19日,紅軍長征北上到吳起鎮之後,他在“直羅戰役”的慶捷聲中來到陝北蘇區洛川的王家坪,作了省委的文書,第二次入黨。

1937年初,墨遺萍幸運地走進延安橋溝中央黨校,成了第一期黨校學習的學生。同年冬,他被分配到陝甘寧邊區黨委任祕書科長。不久,他幫助艾思奇籌辦區文協。1938年初,墨遺萍任邊區戰地服務團第二隊指導員,仲夏時任地區文協(文聯)總支書記。同年秋,他與柯仲平、馬健翎創辦地區民眾劇團,任党支書兼教育科長。

1939年春,墨遺萍被調到懷慶專署當祕書,兼任二科長,負責文教工作,並創辦起“小朋友函談社”,由他主編《函友》週刊。墨遺萍不止一次向人們述說過《函友》的情景,它是抗戰時期在延安帶有自發性質的一種報紙,用寄信的方式,發往全國各地,在敵佔區曾發揮了很大的鼓動作用。謝覺哉、周揚等有名望的革命要人,都給《函友》報寫過不少文章,毛主席給《函友》報題過詞。那時,墨遺萍既任主編,又經常白天上前線各部隊裡去採訪,晚上撰寫文章帶印刷,通宵達旦,但他從不喊苦叫累。每期報紙刊出,他都要設法託人轉呈毛主席、周副主席和朱總司令,延安電臺還向全世界介紹了《函友》報。

在談到《函友》報時,墨遺萍說在延安不像後來見毛主席那麼難。有一次,他剛給各機關單位送報紙回來,路過山坡時,迎面走下幾個人來,前面是個大高個,一頭長髮在輕風中拂動,他一眼就認出這是毛主席,趕忙上前敬了個禮,恭恭敬敬地遞過去他們剛印出來的《函友》報。毛主席滿面笑容地接過報紙說:“函友報好啊!我很愛看這類小報。生動、潑辣。你們辛苦了!回去請代我向辦報的其他同志問好啊!”那時起,墨遺萍就一直珍藏著《函友》報,無論是戰爭年月行軍打仗,還是解放後頻繁的工作調動,他都把這份報珍藏在自己身邊。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這份經歷不凡的報紙卻在“文革”中被焚燬了。

1941年,墨遺萍榮任隴東糧食調劑處處長,次年,被調到隴東博義大藥房任經理。秋冬季時,他參加了隴東整風,在受到逼供信的打擊和迫害後,調赴延安離職受審。1943年在聽候甄別期間,他參加到校內業餘劇團,既當演員,又任編導,名噪一時的《河神娶妻》、《正氣圖》、《洪承疇醜史》等劇目,都是在這個時期先後寫成並演出的。

1944年,毛主席指示,要對在整風運動中搞錯和搞過頭的同志行禮脫帽、摘掉“帽子”,墨遺萍得到甄別平反,並於此年秋冬,正式到延安南區合作社蒲劇團任教師與編導。從此,他的工作重點便傾斜到黨的文藝工作上,從事戲劇專業。

解放戰爭開始後,墨遺萍奉命調回山西太嶽區,任劇協主任兼《太嶽文化》編輯與《新天地》主編。1949年,他赴北京參加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12月參加了山西省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留在太原擔任了省劇協副主席,且創辦了山西省蒲劇學社,任社長。次年任山西省文教廳創作組組長,兼省文藝叢書社主任,同時籌辦省蒲劇學社直屬劇團,實為省蒲劇實驗劇團,即後來的省大眾蒲劇團。“三反”運動中,他到山西大學當了副教授。1956年,他得到民間文學泰斗趙樹理的舉薦幫扶,被調到北京任《劇本》月刊編輯。1958年初,他又返回山西,任晉南蒲劇院副院長。1979年,在陝西省委書記馬文瑞的關照下,墨遺萍調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擔任顧問。

河津歷史名人:蒲劇巨擘墨遺萍的生平與歷史貢獻

六、戲曲創作躬耕不輟

“一江春水向東流,大雨催來浪奔流,怒濤狂卷江心處,餘波未已船到頭。”這是墨遺萍上世紀50年代在省藝幹校編導班為學員講編劇常識課時的開幕語。他僅僅用了四句七言詩就把編劇理論知識,寫開頭、寫發展、寫高潮、寫結局,亦即“起”“承”“轉”“合”,說得清清楚楚,成為從事創作人員所遵循的信條。

墨老的這一編劇理念,是他苦心孤詣伏案耕耘、業精戲曲創作經驗的結晶。從1937年起,墨遺萍就先後在戰火疆場上邊戰鬥邊寫作,創作出數以百計的革命活報劇、表演唱,逐步向大部頭劇本創作方面涉獵。他既編寫出《國破家亡》、《岢嵐縣》、《飛虎嶺》等抗日戰爭題材的故事劇,也創作出揭露賣國求榮的歷史劇《洪承疇》和連五本的《清史軼聞》,同時他以飽滿的政治激情,用“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的觀點創作和改編出《河神娶妻》、《正氣圖》、《乞丐圖》、《弦高犒秦》、《灰闌記》、《龍門記》、《潤筆宴》等富有現實教育意義的古典劇,其中,《河神娶妻》、《正氣圖》、《是誰之罪》,分別由太嶽、山西、上海等出版社出版,發行全國。

墨老的戲曲作品,多數是在下屬戲曲團體編導試排的,以便於傾聽和接受來自群眾的意見,避免在創作上閉門造車。他改編的《牧羊圈》、新作《白袍將》和現代戲《石人淚》,就是在原晉南專區稷山縣蒲劇團進行排演的。

讓人迄今為止難以忘懷的,是有兩起編劇軼事:

一是1963年冬天,國家正處在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而河津劇團上演的劇目極度短缺,劇團又缺少編劇人員。當時墨遺萍由臨汾蒲劇院來河津蹲點,一到河津就對縣委宣傳部和文教局坦率地說:“我是河津人,理應關心、支持家鄉的劇團。而且咱們又是龍門劇團,我也早想寫大禹鑿龍門故事的戲,這回正好,咱們就來個龍門劇團龍門人,編寫大禹開鑿龍門的戲吧。”縣委一聽非常贊同,安排好住處後,墨老就連夜動筆疾書。

墨老是位編寫戲曲的大手筆,他立意之清晰,構思之快速,是一般劇作者所難能比及的。他有精通史略、文筆犀利、語言功底過硬的超人才幹。特別是那種吃大苦、耐大勞的延安精神和作風使人折服敬佩。僅僅一個通宵,他就把一部大型歷史劇《龍門記》的開篇話和劇目提要、主要人物簡介等寫了出來。他出手極快,大體是一天一夜一場戲,只13天就把一部4萬餘字、八場戲的《龍門記》寫成了,極力塑造了大禹在鑿龍門時“三過其門而不入”、決心造福於人民的古代英雄形象。

有人說,墨老在學術和創作上很有點“霸氣”,孤傲自賞,自成一家,不易接受別人的意見。據瞭解,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他的某個劇本將要付梓出版時,因為與省委某些領導人持有不同意見而發生矛盾,他一氣之下竟將劇本原稿拿走,從此給人們留下了“傲氣凌人”的印象。但1963年在編寫《龍門記》時他卻很謙遜,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在許世傑、董波幾個一般幹部的建議下,他主動步行到龍門村,一連住了四五天,除沿山履水觀賞了當年大禹鑿龍門所殘留的遺蹟外,還收錄了不少有關“禹鑿龍門”的民間傳聞趣話,如“禹王鎖蛟”、“老嫗梳頭”、“晏公行船”等鮮為人知的軼事,經整理研究、編排加工,一併寫入到劇本中去,大大豐富了劇本的立體感和觀賞性,昇華了主題。

二是關於他在創作新編歷史劇《潤筆宴》時所下的傻工夫,求的活學問。1948年冬,他在臨汾與一些蒲劇老名伶聊天,名生曹福海曾對他說:“咱們演的戲,不是奸臣害忠良的朝廷大事,就是相公招姑娘的家務小事,沒有一出是咱們唱戲的演咱們唱戲的,難道咱們唱戲的就沒有個出奇動人的事情可演嗎?”墨老當即就說:“咋沒有哇,洪昇寫的《長生殿》裡面的梨園子弟,雷海青痛罵外寇安祿山而為國殉難,既有民族氣節,又有愛國精神,把這一段故事編成蒲劇豈不是很好的題材。”當場在座的蒲劇伶人無一不拍手稱好,要墨老趕快把它編出來。這就成了《潤筆宴》劇本寫作的緣起。至於如何動筆,如何構思,墨老早已胸有成竹。只是難有集中時間,直到1954年他在山西蒲劇學社工作時,才開始動筆。光編造故事,構搭框架,安排人物,編織情節,組合劇詞,就整整花費了一個多月的工夫。他還將自己的設想首先講給蒲劇學社的部分人員,讓大家提出修改意見,經反覆修改之後,方鑄成四折十三場的大型《潤筆宴》。

墨老不愧是編劇的大家裡手。為了蒲劇表演與藝術有機結合,讓蒲劇演員甩帽翅的特技功有充分展示的機會,他把劇中趙星瞻整天想官的垂涎三尺的醜態,放在劇中第十場“說親”的特定情境中,讓趙星瞻上場就面對掛在牆上那頂突出的烏紗帽而發呆發痴。

類似這樣鮮明生動的喜劇手法、編劇高招,在墨老畢生所編的戲曲如《河神娶妻》、《鸚鵡石》、《正氣圖》、《是誰之罪》、《晏子治河》、《洪承疇醜史》、《悄悄事》等20多部劇目中,舉不勝舉。尊其為蒲劇大家,是當之無愧的。

河津歷史名人:蒲劇巨擘墨遺萍的生平與歷史貢獻

七、殫精緻力於蒲劇史魂的考究

1963年,晉南地委宣傳部下達了大力搶救戲劇遺產、蒐集記錄資料的指示後,一個普查、蒐集記錄、整理研究蒲劇梆子的史料工作在戲曲團體內迅速鋪開。作為晉南蒲劇院副院長的墨老,更注意走在前邊。

墨老一貫熱衷於蒲劇的考究和探討,極善於深入農村基層去尋覓蒲州梆子的來龍去脈,探索蒲州梆子的淵源跡象。他經常告誡,要在學問的研究上下傻工夫、真功夫。河津是墨老的故鄉,又是蒲州梆子萌發的搖籃,該縣的戲劇愛好者、老前輩韓晉賢先生,早在解放前就積累了兩大本《戲文志》,姚文蔚先生也曾編寫出百首戲詩和戲對,還有東孝原村的郝貴海、小停村的薛益齋、辛莊村的郭榮齋、劉村的張和州等蒲劇熱心人,都保存有許多寶貴的蒲劇資料。墨老對此顯然是知道的,他深入河津城鄉,經過兩個多月的實地普查,收集來可觀的資料,這就給他後來寫作《蒲劇史魂》奠定了基礎。

令人難以忘懷的是,當他老人家到農村調查瞭解時,不坐車、不騎自行車,他說騎上車子容易走馬觀花,他要親自看農村戲臺和戲臺碑碣,只要聞知有舞臺和戲文石刻,哪怕是翻溝過嶺,都要親自到場。為了認清石刻上的文字,墨老總要用清水洗涮乾淨,毫不馬虎。河津樊家莊《重修樂樓記》在古廟裡土牆上嵌置了半個多世紀,字跡全讓陳土泥漿糊實了,墨老帶人硬是用水沖刷,用刀錐摳刻,用手指頭和指甲一劃一劃將文字摳出來的。古垛村后土廟元代戲臺,為了查清舞臺建起的準確時代,只有通過聖母正殿的樑脊板上的老文可以佐證。可惜正殿內光線太暗,離地面約五米以上,加之年代久遠,志文上的字也黑糊不清。這時墨老出點子,借室外陽光用水銀鏡折射法來反射。此法很是靈驗,最後陽光終於聚射到樑脊板上。“元延五年創建並有明代重修”的字樣便隱約可辨。

在考查蒲劇劇目和名伶在河津的發展情況時,墨老曾經走遍河津城關、龍門村、樊村鎮、西王村、上市、西張、小停、劉村、湖潮、吳村、小樑、連伯、清澗等大小30多個村莊,召開了上百次愛戲、知戲、善說戲的老者採訪座談會,特別是對愛鬧“家戲”(社戲)的骨幹和村莊,則是調查走訪得滴水不漏,凡到了這些村子,幾乎是有劇目必究,有名伶必錄,有劇本必抄,有戲俗、戲聞必收,有舞臺題壁、提筆,連拍照帶抄寫。調查中凡在河津成立過的戲班都一一詢問登記。前後歷時70余天,深入12個公社,42個村莊,抄錄劇目844個,其中眉戶劇目85個,說唱節目3個,河津小曲子37個(包括木偶、皮影戲在內)。河津籍的名伶藝人,如明末時的魏敦子,被譽為“七個舉人八個監、打(官司)不過魏敦子一條旦”,以及其後如李正印、米彥子、衛克昌(藝名“喬薛紅”)、任晉子、胡三貴、張林森、楊明亮(玻璃翠)等50餘人,都是此次調查出來的解放前後從事蒲劇活動的主要名伶。(見《戲劇文物資料集》)。

考查蒐集到的劇目,有些已失傳了多年,這次又重新露面了,為後來的戲曲推陳出新,起了重大的填空補白作用。更為可貴的是這次戲劇資料的調查,為墨老在1963年進行《蒲劇探源》的編寫,1978年《蒲劇史骸》的探索,以至1980年《蒲劇史魂》的專論,提供和積累了翔實而生動、可貴而難得的資料。

應該說墨老的《蒲劇史魂》為我們所有地方戲曲的研究以及對劇史的編撰開了先河。在山西戲劇界,凡熟悉瞭解墨遺萍的人,都知道他從事戲劇工作半個世紀以來,在全心全意、嘔心瀝血地探索研究蒲劇藝術,他不僅為蒲劇藝術研究寫出瞭如上所述的幾個學術專著,而且還寫了《論幾個古代鄉村戲臺》、《漫話古平水》、《彎彎腔史話》、《蒲劇音韻》、《徽劇入晉初探》等多篇戲曲論文。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還在編寫《梨園古都》。墨老為蒲劇事業真是鞠躬盡瘁,是位治學嚴謹的蒲劇史研究大家。

墨遺萍關心故鄉河津的戲劇遺產,一開始就給考察提出了詳細意見,列舉出16方面的內容,有劇本、劇目、劇人、劇班、劇樓、劇對(對聯)、劇頌(讚詞)、劇物(道具)、劇碑、劇聞、劇俗、劇出(本事)、劇作(當地創作)、劇癖(喜好成癖)、劇提(舞臺提筆)、劇流(外來劇種),囑咐給各位的工作態度是:犟、牽、粘、勤、細。給河津縣的普查,制定了一個精當的大範圍框架。這是一個專家的戰略構想,後來的事實證明,大範圍的普查,基本上就在墨遺萍擬定的構想之中展開。”作家畢星星記述。

墨遺萍的倔脾氣讓蒲劇尤其是河津蒲劇的史料收集紮實到了無法比擬的地步。其成果直到翔實細緻程度,讓後來的人讚歎為“不可能再有的鄉野調查,不能再有的鮮活”。“文革”之後,墨遺萍撰寫《蒲劇史魂》,這部蒲劇史研究史是奠基之作也是權威之作,8萬字,全部用文言文寫成。墨遺萍堅持反對對蒲劇改革,尤其不接受現代音樂形式進入。在著作中,他一直堅持文藝要滿足大眾的欣賞口味,跟著大眾的興趣走,卻堅持用文言文寫蒲劇史,用意也在執意復興傳統。

(馮永紅整理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