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出現食慾大增、迅速變胖,應該如何積極應對?'

"

“醫生,孩子一個月內長了20斤,像吹氣球一樣!”在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的臨床診療中,父母類似的傾訴非常多見,多伴隨著嚴重的焦慮情緒。

被診斷為抑鬱症、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礙,服用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主的精神科藥物的患者中,伴有代謝綜合徵 (metabolic syndrome,MS)的現象十分普遍,大致是30%左右的比例,突出症狀為食慾亢進、腹型肥胖等。

在上世紀精神科臨床實踐中,在代謝綜合徵方面,主要關注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但實際上並沒有得到高度重視。近些年,臨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雙相障礙患者(也包括抑鬱症)合併代謝綜合徵,隨著患者和家屬對心身健康的高度重視,相關研究開始受到精神科醫生的關注。

可是,迄今為止,這個問題在國內外臨床實踐中並未得到有效的解決,不但給家屬、患者帶來困惑,增加了心理壓力,更降低了患者服藥的依從性,甚至導致患者拒絕一切藥物治療,不利於病情地穩定。

下文,我將先詳細介紹雙相障礙(也包括抑鬱症)合併代謝綜合徵的現狀、發病率、發病機制,並分析一般精神科臨床中應對方式的利弊。

其後,我將從本機構的臨床實踐經驗出發,從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角度剖析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合併代謝綜合徵的問題,並對家長們提供建議。

01、MS與抗精神病藥的使用有很大關聯

代謝綜合徵也稱為 X 綜合徵,患者表現為體重增加(腹型肥胖)、胰島素抵抗、糖耐量異常、高血壓和脂代謝異常等,可使 2 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患病風險明顯增高,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而且,雙相障礙患者合併代謝綜合徵可導致患者的病情更加複雜。患者肥胖或超重、血脂紊亂、血糖及血壓增高,導致其軀體不適,甚至引發軀體疾病,進而降低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致使患者病情遷延不愈,影響了其疾病康復與社會功能的恢復,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其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

調查數據顯示,我國18歲以上的人群中,代謝綜合徵患病率為6.6%。而多個國內外研究的結果一致表明,雙相障礙患者群體的代謝綜合徵患病率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高,個別研究的患病率差距達4~10倍。

"

“醫生,孩子一個月內長了20斤,像吹氣球一樣!”在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的臨床診療中,父母類似的傾訴非常多見,多伴隨著嚴重的焦慮情緒。

被診斷為抑鬱症、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礙,服用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主的精神科藥物的患者中,伴有代謝綜合徵 (metabolic syndrome,MS)的現象十分普遍,大致是30%左右的比例,突出症狀為食慾亢進、腹型肥胖等。

在上世紀精神科臨床實踐中,在代謝綜合徵方面,主要關注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但實際上並沒有得到高度重視。近些年,臨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雙相障礙患者(也包括抑鬱症)合併代謝綜合徵,隨著患者和家屬對心身健康的高度重視,相關研究開始受到精神科醫生的關注。

可是,迄今為止,這個問題在國內外臨床實踐中並未得到有效的解決,不但給家屬、患者帶來困惑,增加了心理壓力,更降低了患者服藥的依從性,甚至導致患者拒絕一切藥物治療,不利於病情地穩定。

下文,我將先詳細介紹雙相障礙(也包括抑鬱症)合併代謝綜合徵的現狀、發病率、發病機制,並分析一般精神科臨床中應對方式的利弊。

其後,我將從本機構的臨床實踐經驗出發,從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角度剖析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合併代謝綜合徵的問題,並對家長們提供建議。

01、MS與抗精神病藥的使用有很大關聯

代謝綜合徵也稱為 X 綜合徵,患者表現為體重增加(腹型肥胖)、胰島素抵抗、糖耐量異常、高血壓和脂代謝異常等,可使 2 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患病風險明顯增高,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而且,雙相障礙患者合併代謝綜合徵可導致患者的病情更加複雜。患者肥胖或超重、血脂紊亂、血糖及血壓增高,導致其軀體不適,甚至引發軀體疾病,進而降低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致使患者病情遷延不愈,影響了其疾病康復與社會功能的恢復,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其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

調查數據顯示,我國18歲以上的人群中,代謝綜合徵患病率為6.6%。而多個國內外研究的結果一致表明,雙相障礙患者群體的代謝綜合徵患病率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高,個別研究的患病率差距達4~10倍。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出現食慾大增、迅速變胖,應該如何積極應對?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一結果同樣出現在抑鬱症伴有代謝綜合徵的臨床研究上。有抑鬱症狀者的代謝綜合徵檢出率明顯高於無抑鬱症狀者。

雙相、抑鬱障礙患者為何有如此高的合併代謝綜合徵風險?臨床和科研領域也有不少研究和結論。抗精神病藥物的廣泛應用帶來的代謝不良反應可能是重要的易感因素。

雙相障礙的藥物治療以心境穩定劑為主,根據病情需要可以聯用抗精神病藥、抗抑鬱藥、鎮靜安眠藥等。

而傳統抗精神病藥因其錐體外系副反應、遲發性運動障礙等不良反應,甚至引起藥源性抑鬱,臨床上應用逐漸減少。

近些年,非典型抗精神病藥作為消除精神病性症狀的主藥、心境穩定劑的輔助藥物和抗抑鬱作用被廣泛用於臨床。它們能更快、更有效控制急性興奮症狀,且本身具有心境穩定作用,耐受性、毒副反應較傳統抗精神病藥優越,並可用於雙相障礙的維持治療,減少其複發率。

然而,不少研究發現,許多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在治療雙相障礙時可導致代謝綜合徵。

一項研究評估顯示,171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中,34%患者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治療,30%患者發生代謝綜合症;另一項針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研究顯示,125例患者中,53%的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治療,代謝綜合徵患者的發生率為32%。

以上兩項研究提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可能與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併發代謝綜合徵有關。

一項數據研究進一步表明,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治療後,代謝綜合徵的發生率分別為29.72%和31.53%;另一項數據指出,住院雙相障礙患者合併代謝綜合徵比例與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合併代謝綜合徵的比例相比,兩者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由此可見,精神障礙患者代謝綜合徵的發生主要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有關。

很多學者認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是通過多靶點發揮作用的,同時可引起患者糖脂代謝紊亂、體重增加、血壓升高等,最終可導致代謝綜合徵發生。

其可能機制包括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拮抗單胺類神經遞質,可引起患者食慾增加、鎮靜等不良反應,降低患者消耗、增加物質儲備,進而促進了胰島素抵抗的發生。

其它生理機制還包括副交感神經調節細胞代謝異常,下丘腦分泌的瘦素水平等異常等方面。

研究表明,精神障礙的病程越長、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時間越長,種類越多、患者發生代謝綜合徵的可能性就越高。

而且,不同的抗精神病藥引起的代謝綜合徵風險不盡相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可產生抗組胺H1受體效應,這可能是導致代謝綜合徵的主要機制。

其中,阻斷效應由強到弱依次為:

氯氮平>奧氮平 > 喹硫平 > 利培酮 > 齊拉西酮 > 阿立哌唑

換言之,氯氮平和奧氮平引起的體重增加、糖尿病和高血脂效應最強。

而合併代謝綜合徵其它的易感因素還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神經內分泌因素、基因易損性等。有研究指出,伴有糖尿病陽性家族史的雙相障礙患者更容易合併代謝綜合徵。

02、常見的臨床應對方案及難題

代謝綜合徵在抑鬱、雙相障礙患者康復過程的影響不容小覷,那麼,如何進行早期干預,避免或減少精神心理障礙合併代謝綜合症的發生,成為精神專科醫護人員面臨的臨床常見難題之一。

首先,既然非典型抗精神病藥與精神障礙患者代謝綜合徵發生有重要相關性,則臨床中應謹慎地使用,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儘量選擇導致代謝綜合徵風險較低的藥物。

此外,作為胰島素增敏劑,二甲雙胍被廣泛用於治療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所致的代謝綜合徵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療效。進而,二甲雙胍聯合生活方式干預、行為干預等聯合治療方式應運而生。後者包括對患者的血糖水平的定期監測,健康教育,控制體重、控制營養及增加體育鍛煉等。

"

“醫生,孩子一個月內長了20斤,像吹氣球一樣!”在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的臨床診療中,父母類似的傾訴非常多見,多伴隨著嚴重的焦慮情緒。

被診斷為抑鬱症、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礙,服用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主的精神科藥物的患者中,伴有代謝綜合徵 (metabolic syndrome,MS)的現象十分普遍,大致是30%左右的比例,突出症狀為食慾亢進、腹型肥胖等。

在上世紀精神科臨床實踐中,在代謝綜合徵方面,主要關注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但實際上並沒有得到高度重視。近些年,臨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雙相障礙患者(也包括抑鬱症)合併代謝綜合徵,隨著患者和家屬對心身健康的高度重視,相關研究開始受到精神科醫生的關注。

可是,迄今為止,這個問題在國內外臨床實踐中並未得到有效的解決,不但給家屬、患者帶來困惑,增加了心理壓力,更降低了患者服藥的依從性,甚至導致患者拒絕一切藥物治療,不利於病情地穩定。

下文,我將先詳細介紹雙相障礙(也包括抑鬱症)合併代謝綜合徵的現狀、發病率、發病機制,並分析一般精神科臨床中應對方式的利弊。

其後,我將從本機構的臨床實踐經驗出發,從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角度剖析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合併代謝綜合徵的問題,並對家長們提供建議。

01、MS與抗精神病藥的使用有很大關聯

代謝綜合徵也稱為 X 綜合徵,患者表現為體重增加(腹型肥胖)、胰島素抵抗、糖耐量異常、高血壓和脂代謝異常等,可使 2 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患病風險明顯增高,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而且,雙相障礙患者合併代謝綜合徵可導致患者的病情更加複雜。患者肥胖或超重、血脂紊亂、血糖及血壓增高,導致其軀體不適,甚至引發軀體疾病,進而降低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致使患者病情遷延不愈,影響了其疾病康復與社會功能的恢復,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其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

調查數據顯示,我國18歲以上的人群中,代謝綜合徵患病率為6.6%。而多個國內外研究的結果一致表明,雙相障礙患者群體的代謝綜合徵患病率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高,個別研究的患病率差距達4~10倍。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出現食慾大增、迅速變胖,應該如何積極應對?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一結果同樣出現在抑鬱症伴有代謝綜合徵的臨床研究上。有抑鬱症狀者的代謝綜合徵檢出率明顯高於無抑鬱症狀者。

雙相、抑鬱障礙患者為何有如此高的合併代謝綜合徵風險?臨床和科研領域也有不少研究和結論。抗精神病藥物的廣泛應用帶來的代謝不良反應可能是重要的易感因素。

雙相障礙的藥物治療以心境穩定劑為主,根據病情需要可以聯用抗精神病藥、抗抑鬱藥、鎮靜安眠藥等。

而傳統抗精神病藥因其錐體外系副反應、遲發性運動障礙等不良反應,甚至引起藥源性抑鬱,臨床上應用逐漸減少。

近些年,非典型抗精神病藥作為消除精神病性症狀的主藥、心境穩定劑的輔助藥物和抗抑鬱作用被廣泛用於臨床。它們能更快、更有效控制急性興奮症狀,且本身具有心境穩定作用,耐受性、毒副反應較傳統抗精神病藥優越,並可用於雙相障礙的維持治療,減少其複發率。

然而,不少研究發現,許多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在治療雙相障礙時可導致代謝綜合徵。

一項研究評估顯示,171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中,34%患者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治療,30%患者發生代謝綜合症;另一項針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研究顯示,125例患者中,53%的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治療,代謝綜合徵患者的發生率為32%。

以上兩項研究提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可能與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併發代謝綜合徵有關。

一項數據研究進一步表明,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治療後,代謝綜合徵的發生率分別為29.72%和31.53%;另一項數據指出,住院雙相障礙患者合併代謝綜合徵比例與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合併代謝綜合徵的比例相比,兩者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由此可見,精神障礙患者代謝綜合徵的發生主要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有關。

很多學者認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是通過多靶點發揮作用的,同時可引起患者糖脂代謝紊亂、體重增加、血壓升高等,最終可導致代謝綜合徵發生。

其可能機制包括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拮抗單胺類神經遞質,可引起患者食慾增加、鎮靜等不良反應,降低患者消耗、增加物質儲備,進而促進了胰島素抵抗的發生。

其它生理機制還包括副交感神經調節細胞代謝異常,下丘腦分泌的瘦素水平等異常等方面。

研究表明,精神障礙的病程越長、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時間越長,種類越多、患者發生代謝綜合徵的可能性就越高。

而且,不同的抗精神病藥引起的代謝綜合徵風險不盡相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可產生抗組胺H1受體效應,這可能是導致代謝綜合徵的主要機制。

其中,阻斷效應由強到弱依次為:

氯氮平>奧氮平 > 喹硫平 > 利培酮 > 齊拉西酮 > 阿立哌唑

換言之,氯氮平和奧氮平引起的體重增加、糖尿病和高血脂效應最強。

而合併代謝綜合徵其它的易感因素還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神經內分泌因素、基因易損性等。有研究指出,伴有糖尿病陽性家族史的雙相障礙患者更容易合併代謝綜合徵。

02、常見的臨床應對方案及難題

代謝綜合徵在抑鬱、雙相障礙患者康復過程的影響不容小覷,那麼,如何進行早期干預,避免或減少精神心理障礙合併代謝綜合症的發生,成為精神專科醫護人員面臨的臨床常見難題之一。

首先,既然非典型抗精神病藥與精神障礙患者代謝綜合徵發生有重要相關性,則臨床中應謹慎地使用,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儘量選擇導致代謝綜合徵風險較低的藥物。

此外,作為胰島素增敏劑,二甲雙胍被廣泛用於治療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所致的代謝綜合徵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療效。進而,二甲雙胍聯合生活方式干預、行為干預等聯合治療方式應運而生。後者包括對患者的血糖水平的定期監測,健康教育,控制體重、控制營養及增加體育鍛煉等。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出現食慾大增、迅速變胖,應該如何積極應對?

二甲雙胍,圖片來源於網絡

總體而言,採用二甲雙胍聯合生活方式綜合干預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代謝綜合徵,安全性較高,在臨床中的應用較廣泛。

可是,這個方法在實際應用中也有不少難題——在生活方式干預和行為干預方面,患者和家屬難以真正落實。

患者本就處於情緒障礙中,多半心態消極,常有低落或暴躁的情緒波動,他們往往難以接受進行飲食結構或生活方式上的改變,甚至持以抗拒、牴觸的態度。

而且,就青少年患者而言,他們大多與家長的關係較僵化,當父母嘗試引導他們健康飲食、積極運動時,可能引發更大的矛盾衝突,令患者病情惡化。

所以,雖然臨床中提出了一些理論上可行的解決方法,但實際應用中仍苦難重重。家長們束手無策,非常焦慮。

03、從多學科診療模式看待MS

在本機構的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雙相障礙合併代謝綜合徵的現象可根據發生的次序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先出現了以肥胖為主要特徵的代謝綜合徵,隨後引發了明顯的情緒障礙。

在這種情況中,大部分患者是因幼時父母或養育者在其飲食習慣上缺乏積極引導,甚至對過量進食行為過度誇獎、正強化,如以“小吃貨”稱呼給予肯定,令其對過量進食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食慾趨於失控,多愛吃甜食、油炸、零食等其他垃圾食品,而未能養成較良好的飲食習慣。

長此以往,患者出現胰島素抵抗,體型肥胖,逐步出現代謝綜合徵。而步入青春期後,外形肥胖又可令患者自卑,或遭來同齡人的嘲笑,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加上其他因素導致的創傷,最後引發了情緒障礙。

不過,這種情況在臨床上並不常見,在本機構診療的患者中不到20%。

第二類則是先出現了情緒障礙,再發生代謝綜合徵。這部分患者在出現情緒障礙之前,體重一般正常,甚至偏瘦。但出現情緒障礙後,體重迅速增加。

這在臨床上十分常見,通常受到3個方面的因素影響。

其一,最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上面所說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的服用。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患者大多都服用過非典型抗精神病藥,隨後部分患者食慾亢進、體重明顯增加。

有的家長是這樣形容的,“孩子一天到晚都要吃,好像根本吃不飽似的”,“一個月內長了20多斤,像吹氣球一樣!”

"

“醫生,孩子一個月內長了20斤,像吹氣球一樣!”在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的臨床診療中,父母類似的傾訴非常多見,多伴隨著嚴重的焦慮情緒。

被診斷為抑鬱症、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礙,服用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主的精神科藥物的患者中,伴有代謝綜合徵 (metabolic syndrome,MS)的現象十分普遍,大致是30%左右的比例,突出症狀為食慾亢進、腹型肥胖等。

在上世紀精神科臨床實踐中,在代謝綜合徵方面,主要關注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但實際上並沒有得到高度重視。近些年,臨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雙相障礙患者(也包括抑鬱症)合併代謝綜合徵,隨著患者和家屬對心身健康的高度重視,相關研究開始受到精神科醫生的關注。

可是,迄今為止,這個問題在國內外臨床實踐中並未得到有效的解決,不但給家屬、患者帶來困惑,增加了心理壓力,更降低了患者服藥的依從性,甚至導致患者拒絕一切藥物治療,不利於病情地穩定。

下文,我將先詳細介紹雙相障礙(也包括抑鬱症)合併代謝綜合徵的現狀、發病率、發病機制,並分析一般精神科臨床中應對方式的利弊。

其後,我將從本機構的臨床實踐經驗出發,從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角度剖析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合併代謝綜合徵的問題,並對家長們提供建議。

01、MS與抗精神病藥的使用有很大關聯

代謝綜合徵也稱為 X 綜合徵,患者表現為體重增加(腹型肥胖)、胰島素抵抗、糖耐量異常、高血壓和脂代謝異常等,可使 2 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患病風險明顯增高,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而且,雙相障礙患者合併代謝綜合徵可導致患者的病情更加複雜。患者肥胖或超重、血脂紊亂、血糖及血壓增高,導致其軀體不適,甚至引發軀體疾病,進而降低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致使患者病情遷延不愈,影響了其疾病康復與社會功能的恢復,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其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

調查數據顯示,我國18歲以上的人群中,代謝綜合徵患病率為6.6%。而多個國內外研究的結果一致表明,雙相障礙患者群體的代謝綜合徵患病率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高,個別研究的患病率差距達4~10倍。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出現食慾大增、迅速變胖,應該如何積極應對?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一結果同樣出現在抑鬱症伴有代謝綜合徵的臨床研究上。有抑鬱症狀者的代謝綜合徵檢出率明顯高於無抑鬱症狀者。

雙相、抑鬱障礙患者為何有如此高的合併代謝綜合徵風險?臨床和科研領域也有不少研究和結論。抗精神病藥物的廣泛應用帶來的代謝不良反應可能是重要的易感因素。

雙相障礙的藥物治療以心境穩定劑為主,根據病情需要可以聯用抗精神病藥、抗抑鬱藥、鎮靜安眠藥等。

而傳統抗精神病藥因其錐體外系副反應、遲發性運動障礙等不良反應,甚至引起藥源性抑鬱,臨床上應用逐漸減少。

近些年,非典型抗精神病藥作為消除精神病性症狀的主藥、心境穩定劑的輔助藥物和抗抑鬱作用被廣泛用於臨床。它們能更快、更有效控制急性興奮症狀,且本身具有心境穩定作用,耐受性、毒副反應較傳統抗精神病藥優越,並可用於雙相障礙的維持治療,減少其複發率。

然而,不少研究發現,許多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在治療雙相障礙時可導致代謝綜合徵。

一項研究評估顯示,171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中,34%患者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治療,30%患者發生代謝綜合症;另一項針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研究顯示,125例患者中,53%的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治療,代謝綜合徵患者的發生率為32%。

以上兩項研究提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可能與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併發代謝綜合徵有關。

一項數據研究進一步表明,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治療後,代謝綜合徵的發生率分別為29.72%和31.53%;另一項數據指出,住院雙相障礙患者合併代謝綜合徵比例與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合併代謝綜合徵的比例相比,兩者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由此可見,精神障礙患者代謝綜合徵的發生主要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有關。

很多學者認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是通過多靶點發揮作用的,同時可引起患者糖脂代謝紊亂、體重增加、血壓升高等,最終可導致代謝綜合徵發生。

其可能機制包括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拮抗單胺類神經遞質,可引起患者食慾增加、鎮靜等不良反應,降低患者消耗、增加物質儲備,進而促進了胰島素抵抗的發生。

其它生理機制還包括副交感神經調節細胞代謝異常,下丘腦分泌的瘦素水平等異常等方面。

研究表明,精神障礙的病程越長、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時間越長,種類越多、患者發生代謝綜合徵的可能性就越高。

而且,不同的抗精神病藥引起的代謝綜合徵風險不盡相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可產生抗組胺H1受體效應,這可能是導致代謝綜合徵的主要機制。

其中,阻斷效應由強到弱依次為:

氯氮平>奧氮平 > 喹硫平 > 利培酮 > 齊拉西酮 > 阿立哌唑

換言之,氯氮平和奧氮平引起的體重增加、糖尿病和高血脂效應最強。

而合併代謝綜合徵其它的易感因素還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神經內分泌因素、基因易損性等。有研究指出,伴有糖尿病陽性家族史的雙相障礙患者更容易合併代謝綜合徵。

02、常見的臨床應對方案及難題

代謝綜合徵在抑鬱、雙相障礙患者康復過程的影響不容小覷,那麼,如何進行早期干預,避免或減少精神心理障礙合併代謝綜合症的發生,成為精神專科醫護人員面臨的臨床常見難題之一。

首先,既然非典型抗精神病藥與精神障礙患者代謝綜合徵發生有重要相關性,則臨床中應謹慎地使用,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儘量選擇導致代謝綜合徵風險較低的藥物。

此外,作為胰島素增敏劑,二甲雙胍被廣泛用於治療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所致的代謝綜合徵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療效。進而,二甲雙胍聯合生活方式干預、行為干預等聯合治療方式應運而生。後者包括對患者的血糖水平的定期監測,健康教育,控制體重、控制營養及增加體育鍛煉等。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出現食慾大增、迅速變胖,應該如何積極應對?

二甲雙胍,圖片來源於網絡

總體而言,採用二甲雙胍聯合生活方式綜合干預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代謝綜合徵,安全性較高,在臨床中的應用較廣泛。

可是,這個方法在實際應用中也有不少難題——在生活方式干預和行為干預方面,患者和家屬難以真正落實。

患者本就處於情緒障礙中,多半心態消極,常有低落或暴躁的情緒波動,他們往往難以接受進行飲食結構或生活方式上的改變,甚至持以抗拒、牴觸的態度。

而且,就青少年患者而言,他們大多與家長的關係較僵化,當父母嘗試引導他們健康飲食、積極運動時,可能引發更大的矛盾衝突,令患者病情惡化。

所以,雖然臨床中提出了一些理論上可行的解決方法,但實際應用中仍苦難重重。家長們束手無策,非常焦慮。

03、從多學科診療模式看待MS

在本機構的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雙相障礙合併代謝綜合徵的現象可根據發生的次序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先出現了以肥胖為主要特徵的代謝綜合徵,隨後引發了明顯的情緒障礙。

在這種情況中,大部分患者是因幼時父母或養育者在其飲食習慣上缺乏積極引導,甚至對過量進食行為過度誇獎、正強化,如以“小吃貨”稱呼給予肯定,令其對過量進食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食慾趨於失控,多愛吃甜食、油炸、零食等其他垃圾食品,而未能養成較良好的飲食習慣。

長此以往,患者出現胰島素抵抗,體型肥胖,逐步出現代謝綜合徵。而步入青春期後,外形肥胖又可令患者自卑,或遭來同齡人的嘲笑,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加上其他因素導致的創傷,最後引發了情緒障礙。

不過,這種情況在臨床上並不常見,在本機構診療的患者中不到20%。

第二類則是先出現了情緒障礙,再發生代謝綜合徵。這部分患者在出現情緒障礙之前,體重一般正常,甚至偏瘦。但出現情緒障礙後,體重迅速增加。

這在臨床上十分常見,通常受到3個方面的因素影響。

其一,最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上面所說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的服用。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患者大多都服用過非典型抗精神病藥,隨後部分患者食慾亢進、體重明顯增加。

有的家長是這樣形容的,“孩子一天到晚都要吃,好像根本吃不飽似的”,“一個月內長了20多斤,像吹氣球一樣!”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出現食慾大增、迅速變胖,應該如何積極應對?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以說,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為主的精神科藥物服用導致的代謝綜合徵是非常明確的。

其二,雙相障礙藥物治療中常用的心境穩定劑和鎮靜安眠藥會與抗精神病藥物形成協同作用,導致他們的活動量明顯減少,甚至嗜睡、無力。能量消耗減少了,這也是導致肥胖的因素。

另外,還有心理因素。青少年患者內心焦慮、壓抑、無聊,部分患者會通過貪食行為來緩解負性情緒,尤其是能令人情緒相對輕鬆、愉悅的甜品及油炸食品等垃圾食品。進食過度,也會促使代謝綜合徵的發生,甚至繼發神經性貪食症、暴食障礙等進食障礙。

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情況,出現代謝綜合徵,尤其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後,患者的心理壓力驟然增加,尤其是那些在意體態外貌的患者。而客觀上,肥胖的外形又更容易引來同齡人的譏笑,增大遭受疊加性心理創傷的風險,令患者更加自卑、病恥感加重,對外界的憤怒和牴觸情緒也往往增強。最終,這些因素導致患者陷入惡性循環。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第二類情況的患者並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共病”,其代謝綜合徵明顯是由情緒障礙繼發的,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讓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高效康復。

因此,面對抑鬱症、雙相障礙患者伴有代謝綜合徵的青少年患者時,我們的處理方式與主流精神科的方式不同。

我們會先與患者分析其代謝綜合徵的形成過程,尋找原因,尤其是否存在相關的病理性記憶(疊加性心理創傷和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並告知我們處理的思路和原理。目的在於幫助他們瞭解病情,建立治療信心。

與患者初步建立起信任後,我們一方面利用深度催眠下的創傷修復技術(TPTIH)處理其病理性記憶,並且糾正相關錯誤認知,解決心理上的根源問題;另一方面,我們會指導其調整飲食結構,在其能接受的前提下,儘量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同時,還需要引導父母對此問題有理性認知,降低焦慮情緒,避免對孩子的過量進食行為進行不斷勸阻和責備,要學會對孩子進食行為上的改善給予積極地肯定。

在患者病理性記憶尤其是疊加性創傷修復初見成效後,我們就指導家屬給患者逐步減藥。隨著其服用藥物劑量的減少個創傷的不斷修復,代謝綜合徵的症狀會明顯減輕;等到停藥並且創傷得以基本修復後,其症狀可基本消失。

治療後期,還應引導有減肥訴求的青少年採用健康減肥方式,比如調整飲食結構,減少碳水化合物和糖的攝入,適度運動等,避免採取極端的不健康的減肥方式,以免給心身帶來傷害。

04、家長和患者如何積極應對?

不過,我們機構目前的診療接待能力有限,無法為大部分家庭提供高效的康復治療。但這並不代表雙相障礙合併代謝綜合徵的患者面臨的困局就無法解開。

在接受精神科醫生藥物治療的指導下,家長還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促進問題的改善甚至解決:

首先,家長不要對此問題過於焦慮,即使孩子出現代謝綜合徵嚴重到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這也不是不可逆轉的。可以通過飲食結構的調整,結合適度的運動來逆轉,我就是親身經歷者。

2017年4月開始,由於為醫者本身的自信和並無糖尿病家族史,又面臨繁重的心理干預,我曾經每天大量服用“養生”紅糖薑茶,時間長達3個月。等到感覺非常疲勞時,發現血糖飆升,空腹血糖達15!隨後幾天的監測,按照臨床診斷標準,可以診斷為2型糖尿病了。

我們臨床學習時,教科書都說2型糖尿病是慢性病需終身服藥,但我查閱最新研究、書籍發現,通過改變飲食結構,結合適量運動,2型糖尿病也是有希望逆轉的!

(推薦家長和患者們可參考《穀物大腦》一書,並根據自身情況、醫生的建議,綜合地對飲食結構進行調整)

"

“醫生,孩子一個月內長了20斤,像吹氣球一樣!”在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的臨床診療中,父母類似的傾訴非常多見,多伴隨著嚴重的焦慮情緒。

被診斷為抑鬱症、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礙,服用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主的精神科藥物的患者中,伴有代謝綜合徵 (metabolic syndrome,MS)的現象十分普遍,大致是30%左右的比例,突出症狀為食慾亢進、腹型肥胖等。

在上世紀精神科臨床實踐中,在代謝綜合徵方面,主要關注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但實際上並沒有得到高度重視。近些年,臨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雙相障礙患者(也包括抑鬱症)合併代謝綜合徵,隨著患者和家屬對心身健康的高度重視,相關研究開始受到精神科醫生的關注。

可是,迄今為止,這個問題在國內外臨床實踐中並未得到有效的解決,不但給家屬、患者帶來困惑,增加了心理壓力,更降低了患者服藥的依從性,甚至導致患者拒絕一切藥物治療,不利於病情地穩定。

下文,我將先詳細介紹雙相障礙(也包括抑鬱症)合併代謝綜合徵的現狀、發病率、發病機制,並分析一般精神科臨床中應對方式的利弊。

其後,我將從本機構的臨床實踐經驗出發,從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角度剖析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合併代謝綜合徵的問題,並對家長們提供建議。

01、MS與抗精神病藥的使用有很大關聯

代謝綜合徵也稱為 X 綜合徵,患者表現為體重增加(腹型肥胖)、胰島素抵抗、糖耐量異常、高血壓和脂代謝異常等,可使 2 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患病風險明顯增高,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而且,雙相障礙患者合併代謝綜合徵可導致患者的病情更加複雜。患者肥胖或超重、血脂紊亂、血糖及血壓增高,導致其軀體不適,甚至引發軀體疾病,進而降低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致使患者病情遷延不愈,影響了其疾病康復與社會功能的恢復,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其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

調查數據顯示,我國18歲以上的人群中,代謝綜合徵患病率為6.6%。而多個國內外研究的結果一致表明,雙相障礙患者群體的代謝綜合徵患病率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高,個別研究的患病率差距達4~10倍。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出現食慾大增、迅速變胖,應該如何積極應對?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一結果同樣出現在抑鬱症伴有代謝綜合徵的臨床研究上。有抑鬱症狀者的代謝綜合徵檢出率明顯高於無抑鬱症狀者。

雙相、抑鬱障礙患者為何有如此高的合併代謝綜合徵風險?臨床和科研領域也有不少研究和結論。抗精神病藥物的廣泛應用帶來的代謝不良反應可能是重要的易感因素。

雙相障礙的藥物治療以心境穩定劑為主,根據病情需要可以聯用抗精神病藥、抗抑鬱藥、鎮靜安眠藥等。

而傳統抗精神病藥因其錐體外系副反應、遲發性運動障礙等不良反應,甚至引起藥源性抑鬱,臨床上應用逐漸減少。

近些年,非典型抗精神病藥作為消除精神病性症狀的主藥、心境穩定劑的輔助藥物和抗抑鬱作用被廣泛用於臨床。它們能更快、更有效控制急性興奮症狀,且本身具有心境穩定作用,耐受性、毒副反應較傳統抗精神病藥優越,並可用於雙相障礙的維持治療,減少其複發率。

然而,不少研究發現,許多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在治療雙相障礙時可導致代謝綜合徵。

一項研究評估顯示,171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中,34%患者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治療,30%患者發生代謝綜合症;另一項針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研究顯示,125例患者中,53%的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治療,代謝綜合徵患者的發生率為32%。

以上兩項研究提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可能與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併發代謝綜合徵有關。

一項數據研究進一步表明,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治療後,代謝綜合徵的發生率分別為29.72%和31.53%;另一項數據指出,住院雙相障礙患者合併代謝綜合徵比例與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合併代謝綜合徵的比例相比,兩者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由此可見,精神障礙患者代謝綜合徵的發生主要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有關。

很多學者認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是通過多靶點發揮作用的,同時可引起患者糖脂代謝紊亂、體重增加、血壓升高等,最終可導致代謝綜合徵發生。

其可能機制包括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拮抗單胺類神經遞質,可引起患者食慾增加、鎮靜等不良反應,降低患者消耗、增加物質儲備,進而促進了胰島素抵抗的發生。

其它生理機制還包括副交感神經調節細胞代謝異常,下丘腦分泌的瘦素水平等異常等方面。

研究表明,精神障礙的病程越長、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時間越長,種類越多、患者發生代謝綜合徵的可能性就越高。

而且,不同的抗精神病藥引起的代謝綜合徵風險不盡相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可產生抗組胺H1受體效應,這可能是導致代謝綜合徵的主要機制。

其中,阻斷效應由強到弱依次為:

氯氮平>奧氮平 > 喹硫平 > 利培酮 > 齊拉西酮 > 阿立哌唑

換言之,氯氮平和奧氮平引起的體重增加、糖尿病和高血脂效應最強。

而合併代謝綜合徵其它的易感因素還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神經內分泌因素、基因易損性等。有研究指出,伴有糖尿病陽性家族史的雙相障礙患者更容易合併代謝綜合徵。

02、常見的臨床應對方案及難題

代謝綜合徵在抑鬱、雙相障礙患者康復過程的影響不容小覷,那麼,如何進行早期干預,避免或減少精神心理障礙合併代謝綜合症的發生,成為精神專科醫護人員面臨的臨床常見難題之一。

首先,既然非典型抗精神病藥與精神障礙患者代謝綜合徵發生有重要相關性,則臨床中應謹慎地使用,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儘量選擇導致代謝綜合徵風險較低的藥物。

此外,作為胰島素增敏劑,二甲雙胍被廣泛用於治療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所致的代謝綜合徵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療效。進而,二甲雙胍聯合生活方式干預、行為干預等聯合治療方式應運而生。後者包括對患者的血糖水平的定期監測,健康教育,控制體重、控制營養及增加體育鍛煉等。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出現食慾大增、迅速變胖,應該如何積極應對?

二甲雙胍,圖片來源於網絡

總體而言,採用二甲雙胍聯合生活方式綜合干預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代謝綜合徵,安全性較高,在臨床中的應用較廣泛。

可是,這個方法在實際應用中也有不少難題——在生活方式干預和行為干預方面,患者和家屬難以真正落實。

患者本就處於情緒障礙中,多半心態消極,常有低落或暴躁的情緒波動,他們往往難以接受進行飲食結構或生活方式上的改變,甚至持以抗拒、牴觸的態度。

而且,就青少年患者而言,他們大多與家長的關係較僵化,當父母嘗試引導他們健康飲食、積極運動時,可能引發更大的矛盾衝突,令患者病情惡化。

所以,雖然臨床中提出了一些理論上可行的解決方法,但實際應用中仍苦難重重。家長們束手無策,非常焦慮。

03、從多學科診療模式看待MS

在本機構的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雙相障礙合併代謝綜合徵的現象可根據發生的次序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先出現了以肥胖為主要特徵的代謝綜合徵,隨後引發了明顯的情緒障礙。

在這種情況中,大部分患者是因幼時父母或養育者在其飲食習慣上缺乏積極引導,甚至對過量進食行為過度誇獎、正強化,如以“小吃貨”稱呼給予肯定,令其對過量進食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食慾趨於失控,多愛吃甜食、油炸、零食等其他垃圾食品,而未能養成較良好的飲食習慣。

長此以往,患者出現胰島素抵抗,體型肥胖,逐步出現代謝綜合徵。而步入青春期後,外形肥胖又可令患者自卑,或遭來同齡人的嘲笑,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加上其他因素導致的創傷,最後引發了情緒障礙。

不過,這種情況在臨床上並不常見,在本機構診療的患者中不到20%。

第二類則是先出現了情緒障礙,再發生代謝綜合徵。這部分患者在出現情緒障礙之前,體重一般正常,甚至偏瘦。但出現情緒障礙後,體重迅速增加。

這在臨床上十分常見,通常受到3個方面的因素影響。

其一,最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上面所說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的服用。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患者大多都服用過非典型抗精神病藥,隨後部分患者食慾亢進、體重明顯增加。

有的家長是這樣形容的,“孩子一天到晚都要吃,好像根本吃不飽似的”,“一個月內長了20多斤,像吹氣球一樣!”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出現食慾大增、迅速變胖,應該如何積極應對?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以說,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為主的精神科藥物服用導致的代謝綜合徵是非常明確的。

其二,雙相障礙藥物治療中常用的心境穩定劑和鎮靜安眠藥會與抗精神病藥物形成協同作用,導致他們的活動量明顯減少,甚至嗜睡、無力。能量消耗減少了,這也是導致肥胖的因素。

另外,還有心理因素。青少年患者內心焦慮、壓抑、無聊,部分患者會通過貪食行為來緩解負性情緒,尤其是能令人情緒相對輕鬆、愉悅的甜品及油炸食品等垃圾食品。進食過度,也會促使代謝綜合徵的發生,甚至繼發神經性貪食症、暴食障礙等進食障礙。

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情況,出現代謝綜合徵,尤其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後,患者的心理壓力驟然增加,尤其是那些在意體態外貌的患者。而客觀上,肥胖的外形又更容易引來同齡人的譏笑,增大遭受疊加性心理創傷的風險,令患者更加自卑、病恥感加重,對外界的憤怒和牴觸情緒也往往增強。最終,這些因素導致患者陷入惡性循環。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第二類情況的患者並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共病”,其代謝綜合徵明顯是由情緒障礙繼發的,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讓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高效康復。

因此,面對抑鬱症、雙相障礙患者伴有代謝綜合徵的青少年患者時,我們的處理方式與主流精神科的方式不同。

我們會先與患者分析其代謝綜合徵的形成過程,尋找原因,尤其是否存在相關的病理性記憶(疊加性心理創傷和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並告知我們處理的思路和原理。目的在於幫助他們瞭解病情,建立治療信心。

與患者初步建立起信任後,我們一方面利用深度催眠下的創傷修復技術(TPTIH)處理其病理性記憶,並且糾正相關錯誤認知,解決心理上的根源問題;另一方面,我們會指導其調整飲食結構,在其能接受的前提下,儘量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同時,還需要引導父母對此問題有理性認知,降低焦慮情緒,避免對孩子的過量進食行為進行不斷勸阻和責備,要學會對孩子進食行為上的改善給予積極地肯定。

在患者病理性記憶尤其是疊加性創傷修復初見成效後,我們就指導家屬給患者逐步減藥。隨著其服用藥物劑量的減少個創傷的不斷修復,代謝綜合徵的症狀會明顯減輕;等到停藥並且創傷得以基本修復後,其症狀可基本消失。

治療後期,還應引導有減肥訴求的青少年採用健康減肥方式,比如調整飲食結構,減少碳水化合物和糖的攝入,適度運動等,避免採取極端的不健康的減肥方式,以免給心身帶來傷害。

04、家長和患者如何積極應對?

不過,我們機構目前的診療接待能力有限,無法為大部分家庭提供高效的康復治療。但這並不代表雙相障礙合併代謝綜合徵的患者面臨的困局就無法解開。

在接受精神科醫生藥物治療的指導下,家長還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促進問題的改善甚至解決:

首先,家長不要對此問題過於焦慮,即使孩子出現代謝綜合徵嚴重到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這也不是不可逆轉的。可以通過飲食結構的調整,結合適度的運動來逆轉,我就是親身經歷者。

2017年4月開始,由於為醫者本身的自信和並無糖尿病家族史,又面臨繁重的心理干預,我曾經每天大量服用“養生”紅糖薑茶,時間長達3個月。等到感覺非常疲勞時,發現血糖飆升,空腹血糖達15!隨後幾天的監測,按照臨床診斷標準,可以診斷為2型糖尿病了。

我們臨床學習時,教科書都說2型糖尿病是慢性病需終身服藥,但我查閱最新研究、書籍發現,通過改變飲食結構,結合適量運動,2型糖尿病也是有希望逆轉的!

(推薦家長和患者們可參考《穀物大腦》一書,並根據自身情況、醫生的建議,綜合地對飲食結構進行調整)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出現食慾大增、迅速變胖,應該如何積極應對?

圖片來源於網絡

經過2年的持續努力、自律,目前我已經屬於糖耐量異常,不再屬於二型糖尿病的診斷範疇,並繼續保持低碳健康飲食。現在開始服用小劑量二甲雙胍,血糖水平仍在不斷改善中。

而且,我有意識地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待這段經歷:其令我更早開始注重養生,身體更年輕,還延緩了衰老(大量臨床研究證實,二甲雙胍有抗衰老作用)。這段經歷成為了我人生的財富。

除此之外,如有必要,家長可以讓孩子接受減重手術。(減重手術係指利用外科手術手段,對胃腸道進行減容或改變消化道路徑,以減輕體質量和緩解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癥等代謝性疾病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

第二,家長要深入分析孩子出現代謝綜合徵的原因。如果明顯受到藥物副作用的影響,可尋找藥物治療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請其在保證藥物療效的基本前提下,更換藥物,儘量採用代謝綜合徵發生風險較低的藥物。

如果能找到適合患者的藥物,代謝綜合徵會明顯減輕。但至於最終選擇何種藥物,最好要與就診的精神科醫生深入溝通,聽從醫生的建議。

第三,如果孩子存在飲食結構、飲食習慣方面的問題,在親子關係還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之前,要避免採取說教式勸阻,更不要打罵,強迫孩子進行改變。這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令病情複雜化。

第四,再次強調,父母一定要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對於以前錯誤的養育方式,要有清晰的意識並做出改變,努力改善與孩子的關係。

最後,只有在親子關係有明顯改善後,家長才可逐步地、慢慢地引導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可陪同孩子一起完成。對孩子的改變和進步,哪怕再微小,也要及時肯定和鼓勵,給予孩子努力改變的動力。

這個過程可能比較漫長,箇中充滿波折、反覆;但只要不操之過急,按此方向努力,進入良性循環,代謝綜合徵的問題終可解決!

參考文獻:

1、喻東山等,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精神科合理用藥手冊》

2、 陳紅紅等,廣東醫學2018年11月第39卷第22期,住院雙相障礙患者合併代謝綜合徵的危險因素分析

3、李建華等,上海精神醫學2009年第21卷第4期,雙相障礙患者代謝綜合徵風險研究

4、戴文青等,中國民康醫學2017年3月第29卷半月刊第5期,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代謝綜合徵患者的研究進展

5、汪作為等,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2010年12月第19卷第12期,抑鬱症與代謝綜合症共病現象及病理機制

6、王存川等,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誌2019年6月第26卷第6期,減重手術的現狀與展望

(感謝您的關注,如需答疑請私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