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進化像個蹣跚的老人,已望不見科技發展的尾燈'

經濟 道德經 論語 顏回 小說 戲劇 波蘭 林深鹿見 2019-08-15
"

這個時代物質生產已豐富到極度過剩,遠遠超出維持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需求,卻還是讓我們感覺到貧乏。這是我們不斷膨脹的慾望,和不斷提升的生存和生活的物質基礎標準之間永恆的矛盾。

"

這個時代物質生產已豐富到極度過剩,遠遠超出維持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需求,卻還是讓我們感覺到貧乏。這是我們不斷膨脹的慾望,和不斷提升的生存和生活的物質基礎標準之間永恆的矛盾。

人性的進化像個蹣跚的老人,已望不見科技發展的尾燈

面對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人性的進步卻像個蹣跚的老人,遠遠望著科技發展一騎絕塵而去。即使一二十年前的尋呼機、286電腦都還像是遠古時代的事物。可是我們還沒準備好迎接這個時代的來臨,面對海量的信息和無窮的選擇可能性,我們反而顯得無所適從,不確定性讓我們越來越缺乏安全感。我們已經慢慢喪失掉獨立思考的能力,被動地接受這個時代羅列出來的選項,然後自認為很“主動”地選擇其中之一。

科技的發展和信息傳播的迅速,讓我們離真相越來越近,也越來越遠。一個事物完全極端的兩面“和諧”地共容在一起,我們見慣了許許多多焦點事件的不斷反轉。比如像曾經發生在南京彭宇案中撞人與助人、受害與訛詐,像一部傑出的戲劇不斷突破人們的想象力和道德的底限。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利與義、善良與邪惡、美與醜的界限如此模糊,甚至真相與假象互換衣冠。就像家與國、平等與自由、心與物依然會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所以《論語》、《道德經》這些經典的智慧結晶在這個時代甚至我們遙望不到的後世還有積極的意義,因為它們都直指人性。

我一直認為,物質的過剩會擠壓精神生長的空間,我們擁有不了的東西,我們見不到的人,我們還沒去的地方都讓我們充滿了美好的想象。那些緩慢的原始的事物更有詩意,在慢的過程中,在靜的間隙裡,我們會尋找到另一個出口,在那裡我們可以仰望到神靈。生命需要的其實非常有限,就像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亨利·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極簡的生活……這都是騰出空間讓精神生長讓心靈迴歸的方式。

"

這個時代物質生產已豐富到極度過剩,遠遠超出維持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需求,卻還是讓我們感覺到貧乏。這是我們不斷膨脹的慾望,和不斷提升的生存和生活的物質基礎標準之間永恆的矛盾。

人性的進化像個蹣跚的老人,已望不見科技發展的尾燈

面對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人性的進步卻像個蹣跚的老人,遠遠望著科技發展一騎絕塵而去。即使一二十年前的尋呼機、286電腦都還像是遠古時代的事物。可是我們還沒準備好迎接這個時代的來臨,面對海量的信息和無窮的選擇可能性,我們反而顯得無所適從,不確定性讓我們越來越缺乏安全感。我們已經慢慢喪失掉獨立思考的能力,被動地接受這個時代羅列出來的選項,然後自認為很“主動”地選擇其中之一。

科技的發展和信息傳播的迅速,讓我們離真相越來越近,也越來越遠。一個事物完全極端的兩面“和諧”地共容在一起,我們見慣了許許多多焦點事件的不斷反轉。比如像曾經發生在南京彭宇案中撞人與助人、受害與訛詐,像一部傑出的戲劇不斷突破人們的想象力和道德的底限。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利與義、善良與邪惡、美與醜的界限如此模糊,甚至真相與假象互換衣冠。就像家與國、平等與自由、心與物依然會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所以《論語》、《道德經》這些經典的智慧結晶在這個時代甚至我們遙望不到的後世還有積極的意義,因為它們都直指人性。

我一直認為,物質的過剩會擠壓精神生長的空間,我們擁有不了的東西,我們見不到的人,我們還沒去的地方都讓我們充滿了美好的想象。那些緩慢的原始的事物更有詩意,在慢的過程中,在靜的間隙裡,我們會尋找到另一個出口,在那裡我們可以仰望到神靈。生命需要的其實非常有限,就像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亨利·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極簡的生活……這都是騰出空間讓精神生長讓心靈迴歸的方式。

人性的進化像個蹣跚的老人,已望不見科技發展的尾燈

其實我們已經不再有遠方,世界都在觸手可及的距離,沒有飛機、高鐵、輪船到不了的城市。溝通方式的便捷和高效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心靈的荒漠越來越遼闊,詩和歌越來越蒼白。

卑鄙者依然舉著無往不利的卑鄙通行證,高尚者卻難得有高尚的墓誌銘。隨著世界經濟高速發展,我們的價值取向變得越來越多元,不管是新的時代衍生的還是西方世界輸出的舶來品,我們已經很難駕馭慾望的饕餮,不得不在物慾世界洪流中沉浮,無人倖免。媒體的輿論導向也推波助瀾,我們都不再堅守自己的陣地,趨之若鶩奔向功利的聚光燈下。這個時代很難出現大家,缺乏那種寂靜遼闊既貧瘠又肥沃的土壤。

"

這個時代物質生產已豐富到極度過剩,遠遠超出維持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需求,卻還是讓我們感覺到貧乏。這是我們不斷膨脹的慾望,和不斷提升的生存和生活的物質基礎標準之間永恆的矛盾。

人性的進化像個蹣跚的老人,已望不見科技發展的尾燈

面對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人性的進步卻像個蹣跚的老人,遠遠望著科技發展一騎絕塵而去。即使一二十年前的尋呼機、286電腦都還像是遠古時代的事物。可是我們還沒準備好迎接這個時代的來臨,面對海量的信息和無窮的選擇可能性,我們反而顯得無所適從,不確定性讓我們越來越缺乏安全感。我們已經慢慢喪失掉獨立思考的能力,被動地接受這個時代羅列出來的選項,然後自認為很“主動”地選擇其中之一。

科技的發展和信息傳播的迅速,讓我們離真相越來越近,也越來越遠。一個事物完全極端的兩面“和諧”地共容在一起,我們見慣了許許多多焦點事件的不斷反轉。比如像曾經發生在南京彭宇案中撞人與助人、受害與訛詐,像一部傑出的戲劇不斷突破人們的想象力和道德的底限。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利與義、善良與邪惡、美與醜的界限如此模糊,甚至真相與假象互換衣冠。就像家與國、平等與自由、心與物依然會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所以《論語》、《道德經》這些經典的智慧結晶在這個時代甚至我們遙望不到的後世還有積極的意義,因為它們都直指人性。

我一直認為,物質的過剩會擠壓精神生長的空間,我們擁有不了的東西,我們見不到的人,我們還沒去的地方都讓我們充滿了美好的想象。那些緩慢的原始的事物更有詩意,在慢的過程中,在靜的間隙裡,我們會尋找到另一個出口,在那裡我們可以仰望到神靈。生命需要的其實非常有限,就像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亨利·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極簡的生活……這都是騰出空間讓精神生長讓心靈迴歸的方式。

人性的進化像個蹣跚的老人,已望不見科技發展的尾燈

其實我們已經不再有遠方,世界都在觸手可及的距離,沒有飛機、高鐵、輪船到不了的城市。溝通方式的便捷和高效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心靈的荒漠越來越遼闊,詩和歌越來越蒼白。

卑鄙者依然舉著無往不利的卑鄙通行證,高尚者卻難得有高尚的墓誌銘。隨著世界經濟高速發展,我們的價值取向變得越來越多元,不管是新的時代衍生的還是西方世界輸出的舶來品,我們已經很難駕馭慾望的饕餮,不得不在物慾世界洪流中沉浮,無人倖免。媒體的輿論導向也推波助瀾,我們都不再堅守自己的陣地,趨之若鶩奔向功利的聚光燈下。這個時代很難出現大家,缺乏那種寂靜遼闊既貧瘠又肥沃的土壤。

人性的進化像個蹣跚的老人,已望不見科技發展的尾燈

我常常思考這個問題,就像波蘭作家顯克微支那部著名小說的名字 ——《你往何處去》。但我相信,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就像人生一樣,當他們走到那個折返點,會迴歸本真,迴歸自然,迴歸本來應該有的樣子,其實我們所要的並不多,除了和平,還有平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