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經濟常識考點:商品

商品知識框架圖:

2017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經濟常識考點:商品

(一)商品

商品就是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對他人或社會有用的勞動產品。比如說,空氣、陽光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卻不是商品;家庭中自己生產出來滿足自己需要,或將其贈給他人供別人消費的物品,也不是商品。唯有通過交換,通過市場,有用的勞動產品才成為商品。

(二)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是作為自然經濟的對立物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統稱。這是一種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社會經濟形式。

1.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存在有兩個基本條件:

第一,存在社會分工。在存在社會分工的條件下,人們的生產是單一的,而需要是多方面的,由此產生相互交換的必要性。可見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存在的一般基礎。

第二,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這是商品經濟存在的決定性條件。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者生產出不同的產品,誰也不會無償地把產品轉讓給別人,而必然要求遵循對等的原則即等價交換的原則交換自己的產品,這樣,勞動產品便採取了商品的形式,從而導致商品經濟的產生。這個條件,是伴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生而出現的。

2.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指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

在私有制條件下,各個商品生產者由於存在著社會分工,他們生產出的產品是用於交換,即用於滿足社會需要,因此,他們的勞動又是社會勞動。

在私有制條件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首先表現為私人勞動。若要使私人勞動轉化成社會勞動,必須在市場上進行商品交換並獲得成功。然而,由於生產具有盲目性,某些商品或全部或部分賣不出去,從而使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或全部或部分得不到社會的承認。由此,導致了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三)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它是商品必須具備的一個首要因素。

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的本質因素。商品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具有交換價值。交換價值是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交換價值與價值的關係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交換價值表現著價值。

2.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係:

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價值,但只有當這種有用物品作為商品時它才具有價值。而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因素,二者缺一就不能稱其為商品。

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矛盾的。二者相互分離、相互對立。使用價值與價值的最終實現,是以兩者的分離為條件的。

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是為了實現價值而不是為了取得使用價值,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獲得使用價值而不是為了取得價值。只有通過交換,這一矛盾才可以得到解決。

無論是商品的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不可能同時佔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因此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不能被一方同時佔有。

(四)勞動的二重性

1.勞動的二重性是指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具體勞動是指在一定的具體形式下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具體勞動是勞動的自然屬性,反映著人和自然的關係。

抽象勞動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人類一般勞動。抽象勞動是勞動的社會屬性,反映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抽象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

2.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關係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的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或兩重屬性,而不是兩次勞動,更不是兩種勞動。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又是矛盾的。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反映著人和自然的關係;抽象勞動形成價值,反映著社會生產關係。

(五)商品的價值量

1.商品的價值量的含義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而勞動量是用勞動時間衡量的。但是,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2.商品的價值與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不僅有質的規定性,而且還有量的規定性,即價值量的大小如何決定的問題。既然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那麼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就由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一般人類勞動量決定,計算勞動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勞動時間。生產同一種商品的不同生產者,由於生產的主客觀條件的差異,他們的個別勞動時間長短是不同的。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它是在同類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中實現的。

3.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係

勞動生產率是生產者生產某種使用價值的效率,通常以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表示,也可以用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商品的價值量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之間最基本的關係是: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同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而同體現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商品價值量決定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如果社會必要勞動生產率不變,只是個別企業勞動生產率發生變化,那麼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變。個別生產者的勞動生產率高於該部門平均的勞動生產率,他的勞動就會在同樣的時間裡創造出更多的收益。所以,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各個商品生產者都要在競爭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取決於多種因素,其中主要有: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勞動者的素質和勞動熟練程度,生產過程中分工和協作的合理程度,生產管理的效能,生產的適度規模以及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等。

(六)真題練習:

1.2010年1月15日,中國政府宣佈向海地提供價值三千萬元人民幣人道主義救災物資,運送第一批九十噸救災物資的兩架包機於北京時間十六日飛赴海地首都太子港。這裡的“救災物資”( )。

A. 是商品,因為它是勞動產品

B. 是商品,因為它是供人們消費的

C. 不是商品,因為它不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

D. 不是商品,因為它沒有用於交換

2.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商品的二重性是指( )。

A. 價值和交換價值

B. 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C. 價值和價格

D. 價值和使用價值

3.《資本論》中有這樣的表述:“對上衣來說,無論是裁縫自己穿還是他的顧客穿,都是一樣的。”這主要是因為無論誰穿()。

A. 上衣都起著使用價值的作用

B. 上衣都起著價值的作用

C. 上衣都是抽象勞動的結果

D. 上衣都是社會勞動的結果

4.不同的具體勞動能創造出不同的()。

A. 商品的使用價值

B. 商品的價值

C. 商品的交換價值

D. 商品的價格

5.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 )。

A. 交換價值

B. 使用價值

C. 價值

D. 剩餘價值

6.( )決定了商品的價值量。

A. 個別勞動時間

B. 供求關係

C.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D. 勞動生產率

7.“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市場競爭推動企業生產率的提高。如果該行業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那麼生產一件襯衫所用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會( ),一件襯衫的價值就會( )。可見,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 )。

A. 減少 減少 反比

B. 減少 減少 正比

C. 增加 增加 正比

D. 增加 減少 反比

參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商品是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作為商品,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即必須是勞動產品;必須要用於交換;對他人或社會有用。此處“救災物資”沒有用於交換,因此不能算作是商品。故本題答案選D。

2.答案:D

解析:商品的二重性是指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重屬性。商品的使用價值指的是商品的有用性,使用價值是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是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了商品生產者相互比較和交換勞動的經濟關係。

3.答案:A

解析:供人穿是上衣的用途——即商品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一切勞動產品共有的屬性,因此無論是裁縫自己穿(只作為勞動產品)還是顧客穿(作為商品),上衣的使用價值都是一樣的。上衣是否起著價值的作用,要看它有沒有體現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係,題幹中明顯未涉及,故B項錯誤。商品是勞動產品,生產商品的勞動可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是指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的勞動,抽象勞動是指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題幹中強調的是上衣的使用價值,具體勞動創造了使用價值,而非抽象勞動,故C項錯誤。個人所穿上衣未必一定是社會勞動的結果,也可以是私人勞動的成果,故D項錯誤。故本題選A。

4.答案:A

解析:具體勞動是指在一定的具體形式下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馬克思也稱之為有用勞動。具體勞動不同,創造出的使用價值也就不同。故選A。

5.答案:C

解析:【答案】C。解析: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抽象勞動是指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人的體力和腦力的消耗。因此抽象勞動形成的是商品的價值。C項當選。使用價值是由人類的具體勞動生產出的;交換價值是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比例或關係;剩餘價值是指僱傭工人創造的價值中超過勞動力價值而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價值部分。因此本題答案選C。

6.答案:C

解析:【答案】C。解析:商品的價值量是商品價值的大小,通常是單位價值量。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故本題答案選C。

7.答案:A

解析:【答案】A。解析: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生產某種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多,其價值量就越大,反之,則越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少,商品的價值量也就越小,反之,則越大。所以,商品的價值量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