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華:培育創建“中國品牌”是場“持久戰”

經濟 徐建華 電子商務 韓國 中國質量新聞網 2017-05-13

培育創建“中國品牌”是場“持久戰”

□ 徐建華

品牌是高技術、高質量、高信譽、高社會責任感和高文化素質的代表。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品牌意味著市場份額甚至生存發展;對於國家和地區而言,品牌反映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近年來,品牌市場價值持續提升,品牌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縱觀全球產業經濟發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崛起的背後往往是一批品牌的強勢崛起,每個強盛發達的經濟體都擁有一批國際知名品牌。

我國也有重視質量和品牌的傳統,歷史上也打造出很多有質量、叫得響的老字號品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企業和品牌迅速崛起,在高鐵裝備、移動通信等高端領域,憑藉可靠質量,在世界上贏得口碑。但是,由於我國的質量總體競爭力還不夠強,還沒有打造出足夠多的世界知名品牌,品牌建設仍滯後於經濟發展。特別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全球化、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崛起以及新的消費升級都倒逼企業不斷提升品牌競爭力,進一步加大品牌建設力度迫在眉睫。在這個大背景下,國家專門設立“中國品牌日”,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品牌建設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的決心,也開啟了培育創建“中國品牌”工作的新篇章。

設立“中國品牌日”,毫無疑問吹響了培育創建“中國品牌”的新號角,它有利於凝聚全社會共識,提高自主品牌意識,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培育發展自主品牌,消費自主品牌產品,增強自主品牌保護,助力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升級;有利於營造宣傳自主品牌的良好氛圍,加強自主品牌知識普及和教育,提高自主品牌認知度,擴大自主品牌影響力,培養消費者自主品牌情感,樹立自主品牌產品消費信心;有利於搭建自主品牌交流平臺,展示自主品牌發展成果,分享知名自主品牌成功經驗,傳播自主品牌文化內涵,樹立中國自主品牌良好形象。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國品牌”的培育創建同樣不會一蹴而就。“中國品牌日”的設立,既是重要一步,更是“中國品牌”建設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品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受質量、創新、誠信、文化、人才、營銷、環境等多種要素影響,需要發揮市場、企業、政府、社會等方面力量的作用,把市場決定性作用、企業主體作用、政府推動作用、社會參與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合力,才能譜好“中國品牌”這個“協奏曲”,演繹成動聽的“交響樂”。可以說,培育創建“中國品牌”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

品牌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的追求,是供給側和需求側升級的方向,是企業乃至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一般來講,品牌有著不同的層次和主體,因此既有國家品牌、區域品牌,也有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培育創建“中國品牌”,首先是一個國家品牌,它是“中國製造”的品牌形象,是“中國服務”的品牌體現,更是中國的一張國家名片。從全球經濟來看,德國製造、日本製造等都有著良好的國家品牌形象,成為某種高品質的代表,這就是國家品牌的力量和作用。發達國家品牌建設的成功,與其對品牌戰略的投入支持密不可分,比如德國大力實施“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的國策,韓國成立“國家品牌委員會”,瑞士長期堅持在其優質商品上增加“白十字”國徽圖案,印度政府也提出打造“印度製造”國家品牌等。無論是借鑑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還是從國家品牌創建的實際出發,打造“中國品牌”都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樹立“中國製造”“中國服務”的新品牌形象。

萬丈高樓平地起,國家品牌的打造離不開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支撐。只要我國湧現出一大批在全球叫得響、有知名度、市場佔有率高的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國家品牌形象自然就會進一步提升。因此,培育創建“中國品牌”,還是應當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為市場主創建品牌提供健康的環境,形成優秀品牌生長的肥沃“土壤”,構建品牌發展的良好生態。只有從國家、市場、企業各個層面持續地進行投入,堅持打好“中國品牌”“持久戰”,才能不斷提升各個層次“中國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實現從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 《中國質量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