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經濟 金融 農業 投資 時政 東莞發佈 2018-12-16

新朋友點擊「莞香花開」可快速關注

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裡,

東莞從農業社會成長為工業社會,

造就了國際製造名城的“東莞奇蹟”

沒有“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就沒有如今的東莞

讓我們一起見證

東莞今昔對比的巨大變遷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星火燎原製造傳奇 東莞經濟蝶變騰飛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傳統農業縣,一躍成為全球矚目的製造業名城,東莞以只佔全國0.03%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0.9%的生產總值、1.6%的稅收收入、4.6%的外匯收入,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東莞奇蹟”。

40年來,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的東莞,工業經濟幾經跨越,發展質量步步高昇:以“三來一補”蹣跚起步,利用外資“借船出海”,實現農村工業化;再到外貿進出口額位居全國前列的外貿奇蹟,成為聞名全球的“世界工廠”。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40年,東莞經濟規模快速飛躍。1978年,東莞地區生產總值僅有6.11億元,財政收入只有0.66億元。2017年,東莞經濟總量突破7000億元大關,達到7582.12億元,是1978年的276.3倍,年均增長15.5%,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19位。近年來,東莞每次實現千億級GDP躍升,平均只需要兩年。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在2008年金融危機襲來後,東莞快速轉換經濟發展方式,經濟轉型、結構調整、騰籠換鳥、產業升級,著力發展內源型經濟,大力推進自主創新,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新動能不斷湧現,集約化路徑日漸清晰。

高新技術產業迅猛壯大,企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東莞擁有高新技術企業4058家,是2009年的16.5倍,年均增長42.0%,總量排全省地級市第一位;R&D佔GDP比重2.48%,比2000年提高2.29個百分點;新型研發機構34家,科技企業孵化載體98家。2017年,全市專利申請量81275件,是1990年的2390倍,年均增長33.4%;授權量45204件,是1990年的1507倍,年均增長31.1%。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東莞開啟充滿挑戰的“二次創業”,打響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突圍戰”,交出一份又一份靚麗“答卷”,再度邁向舉世矚目的智造名城、創新高地。

記事

1978年9月,全國第一家對外來料加工企業——東莞虎門鎮太平手袋廠正式開工。

198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在長三角、珠三角和閩三角開闢沿海經濟開放區,東莞被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加速了東莞對外開放的步伐。

1988年起,一大批臺商來莞經營製鞋、玩具和電子等產業,東莞成為臺商投資最早、投資數量最多的內地城市之一。

1994年,中共東莞市第九次代表大會提出“向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軍”戰略,標誌著東莞工業經濟首次升級轉型。

2001、2004年,先後提出“一網兩區三張牌”和“一城三創五爭先”戰略,推動東莞實現從國內三、四線城市向二線城市的跨越。

2002年,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奠基,園區規劃控制面積72平方公里;2015年,松山湖高新區被納入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如今,松山湖已成為東莞創新高地。

2007年,“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建設富強和諧新東莞”,使東莞轉入了科學發展、轉型發展軌道。

2010年,商務部授予東莞和蘇州“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這是全國範圍內首次進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評選。

2012年起,東莞在全國率先試點商事制度改革。通過“先照後證”和註冊資本認繳等開創性改革,東莞積極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先後取消行政審批事項300多項。

2016年,東莞獲批成為全省唯一、全國6個城市之一的全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城市。

2017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戰略。東莞被列為與廣深並列的三大建設主體,規劃形成了“2+9+32”的三級創新節點體系。

2017年,由原長安新區重新定名、擴容、理順機制後,濱海灣新區的面積由20平方公里擴大到包括海域面積在內的80多平方公里。

2018年4月,國家科技部、發改委聯合發佈《關於支持新一批城市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函》,批准東莞市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

8月,“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在東莞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這標誌著我國成為繼英美日三國之後,第四個擁有散裂中子源的國家。

(據中共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資料、東莞日報報道等整理)

數說

GDP:1978年,東莞地區生產總值僅有6.11億元。2017年,東莞經濟總量突破7000億元大關,達到7582.12億元,是1978年的276.3倍,年均增長15.5%,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19位。

工業:2017年,全市工業企業15.15萬家,是1978年的117.5倍;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907家,是1978年的15.7倍。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16.97億元,是2008年的2.0倍,年平均增長7.4%。

進出口:1978年,全縣外貿出口總額只有3938萬美元。2017年,東莞與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貿易額超過1749億美元,位居中國大中城市第五位,外貿綜合競爭力全國第三。

目前,世界500強的外資企業中已有86家在東莞投資辦廠;在東莞投資的外資企業超過1萬家,累計吸收外資750億美元。

投資:1978年,東莞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僅0.23億元。2017年,東莞固定資產投資達1712.83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7447倍,年均增長25.7%;累計完成投資突破一萬億元,達1.7萬億元。

消費:197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有2.13億元。201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687.88億元,是1978年的1261.9倍,年均增長20.1%。

市場主體:1978年,東莞市工業企業單位數1290家;1979年,東莞市商業機構(批零貿易及個體戶)2459家。截至2017年末,工商登記註冊戶數達100.09萬家(其中企業數41.33萬家),市場主體總量和企業數量均位居廣東省地級市首位。

金融財稅:2017年,東莞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突破1.2萬億,達12497.97億元,是1978年的1.2萬倍,年均增長27.2%。

2017年,全市稅收總額2010.63億元,總量是2000年的23.2倍,年均增長20.3%,總額排全省第3位,僅次於深圳和廣州。

2017年,來源於東莞的財政收入1647.24億元,是1978年的2494倍,年均增長2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92億元,是1994年的77倍。

科技創新:2017年,全市專利申請量81275件,是1990年的2390倍,年均增長33.4%;授權量45204件,是1990年的1507倍,年均增長31.1%。

(據市統計局資料整理)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政治建設成果豐碩 莞邑大地政通人和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潮湧東江,百舸爭流。1978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全黨工作重心戰略轉移的重大決策。兩個多月之後,中共東莞縣委召開三級幹部會議,學習和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把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解決縣歷次政治運動中的一批遺留問題;落實經濟管理措施,推行生產責任制。

40年來,莞邑大地勁吹改革開放春風,在經濟建設創造“東莞奇蹟”的同時,政治建設穩步推進。東莞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充分落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科學決策,奮力前行;堅持依法治市,建設法治政府,用好地方立法權,推進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政治建設道路越走越寬廣。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長期堅持、不斷髮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東莞政治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提供了堅強保證。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莞邑大地政通人和、生機勃勃,政治建設不斷綻放文明之花。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記事

1979年2月14日至20日,中共東莞縣委召開三級幹部會議,學習和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把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1980年4月,由選民直接選舉縣七屆人大代表799人;6月26日至7月1日,東莞縣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選舉組建縣人大常委會和縣人民政府,撤銷革命委員會。

1984年9月23日至26日,中共東莞縣第五次代表大會在莞城召開,確定向農村工業化進軍的奮鬥目標。

1985年9月5日,國務院向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出《國務院關於廣東省惠陽、肇慶、梅縣三地區行政體制問題的批覆》函,同意撤銷東莞縣,設立東莞市(縣級)。

1986年1月15日,經省政府批准撤銷樟木頭、大朗、中堂、寮步、厚街、常平、橫瀝、茶山、道滘等9個區及所屬165個鄉的建制,分別成立鎮和村,實行鎮管村體制。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覆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將東莞市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

1989年8月,東莞市委在石龍、石碣開展以“兩公開一監督”為主要內容的廉政制度建設試點。

1996年1月,東莞市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首批“廣東農村小康達標市”。

1996年3月29日,東莞市人大組織近200名人大代表對其任命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行述職評議。

1999年5月,中共東莞市第十次代表大會召開,確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發展戰略。

2002年10月,東莞市委、市政府頒佈《關於推進村委會改社區居委會工作的意見》,在東城開展“村改居”試點。

2003年,東莞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試點。

2007年,市政府首次面向公眾公開徵集下一年的“十件實事”。

2012年9月,《東莞市黨政主要領導同志督辦政協重點提案工作實施細則》正式印發。

2012年,全市首個“陽光雨”黨員服務中心在松山湖(生態園)成立。

2014年,東莞市紀委和市監察局、市預防腐敗局合署辦公。

2015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修改《立法法》的決定,東莞作為三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一獲得地方立法權。

2016年4月1日,《東莞市制定地方性法規條例》正式出臺實施,標誌著我市地方立法從此有章可循,在地方立法實踐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2018年1月20日,成立市監察委員會。

2018年6月21日,全省首個鄉鎮人大工作示範點在大朗鎮揭牌。

2018年10月28日,東莞高票榮獲第五屆“中國法治政府獎”。

(據《東莞年鑑》、東莞日報報道等整理)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文明城市魅力彰顯 文化名城花香果碩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千年莞邑,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也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地。這片2465平方公里的熱土,在誕生無數經濟奇蹟的同時,更催生出令人矚目的文化建設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人對文化的追求,一直在路上,從未停過步。無論是基本建成全覆蓋、高效能、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是活力迸發、規模日益壯大、結構不斷優化、有效助推東莞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文化產業,抑或精品迭出、百花齊放、逐漸形成“東莞模式”“東莞現象”的文化精品創作,以及讓東莞城市“顏值”與“氣質”不斷提升、讓市民獲得感與幸福感不斷增強的文明創建……從起始於新世紀初的文化新城到無縫對接的文化名城,從始於1999年的“創文”到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東莞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步一步,承載著夢想與榮光走了過來。不一樣的東莞,精彩呈現。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資料顯示,在東莞系列引導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推行實施後,文化產業單位數量顯著增加。以“三上”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數量為例, 2012年東莞“三上”文化產業單位數424個,其中規上文化製造業385個,文化批發和零售業17個,文化服務業22個。到2016年,東莞“三上”文化產業單位數682個,較2012年增長60.8%,文化製造業533個,較2012年增長38.4%,文化批發和零售業42個,較2012年增長147.1%,文化服務業107個,較2012年增長386.4%。東莞文化產業企業整體效益持續向好。與2012年相比較,2016年東莞“三上”文化產業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明顯,其中,資產增長了57.4%,營業收入增長39.6%,營業稅金及附加增長37.9%,營業利潤增長63.2%,應交增值稅增長25.7%。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打開想象的空間,敢為人先、奮力前行的東莞,不僅會以宜居宜業宜遊的城市形態立於世界城市之林,同時也將會有與之相適應的城市靈魂和城市形象。文化共享惠民潤民,幸福指數並蒂城鄉,這正是這座城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真正歸屬與終極目標。

記事

◆1982年2月,林則徐銷煙池與虎門炮臺舊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東莞拍攝的紀錄片《喜看東莞》獲對外影視宣傳品一等獎,並被指定用8種語言配音後,在中國各駐外使館放映。

◆1991年2月,東莞被廣東省政府批准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1997年6月,中宣部公佈全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鴉片戰爭博物館榜上有名。

◆2001年,東莞提出建立城市中心區,以科技大道為中軸,莞太路、東莞大道為界,面積約15平方公里。此後,東莞展覽館、東莞圖書館、玉蘭大劇院、東莞科技館、東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公共建築相繼建成,成為中心區的標誌性建築。

◆2001年9月,全市城市建設工作會議提出“文化新城”為東莞城市形象重要定位之一。

◆2002年3月,全市宣傳工作會議確立新的文化發展戰略,其基本框架為:圍繞“一個戰略目標”(建設文化新城)、抓好“兩大板塊”(精品板塊和氛圍板塊)、強化“三個支撐”(人才、設施、機制支撐)。

◆2003年9月,東莞被確定為全省第一批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市之一,開始文化體制改革。

◆2004年,東莞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鴉片戰爭博物館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塘廈城市展示館是全國第一家鎮級城市展示館;中國建築陶瓷博物館(唯美陶瓷博物館)是國內陶瓷行業唯一的國字號博物館。

◆2005年9月,東莞圖書館啟用,並在全國首創24小時自助圖書館服務。

◆2006年,東莞獲得國際花園城市評選唯一“最佳遺產管理獎”,茶山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築群、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卻金亭碑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莞千角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12月12日,投資2500萬元的東莞文學藝術院大樓啟用,並舉行第二屆文學創作項目簽約儀式。

◆2009年12月,“文化週末”獲文化部(現為文化和旅遊部)頒發的創新獎,“絢麗大舞臺”獲文化部第十五屆群星獎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獎。

◆2009年12月30日至2010年1月3日,為期5天的首屆中國國際影視動漫版權保護和貿易博覽會在東莞舉行。

◆2010年,東莞實施文化名城戰略,致力於將東莞建設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現代文化產業名城、嶺南文化精品名城。

◆2011年2月,東莞正式出臺“四個名城”建設的實施意見,市財政連續5年每年安排10億元“文化東莞”專項資金,創建“四大名城”。

◆2012年11月22日至24日,2012年中國圖書館年會——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中國圖書館展覽會在莞舉行,讓東莞這座“圖書館之城”為世人所矚目。

◆2013年11月6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創建工作會議在上海舉行,文化部正式為包括東莞在內的31座城市授牌。經過近三年時間的努力,東莞成功創建成為了廣東省唯一、全國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2014年10月,文化部公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試點地區名單,東莞作為全國10個地區之一成功入選。

◆2016年3月,東莞市民藝術中心建成開放,又為市民提供一個文化娛樂場所。

◆2017年3月1日,《東莞市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正式施行。這不僅是全國首個地級市圖書館立法,也是東莞在公共文化領域的又一率先之舉。

◆2017年9月,國家版權局正式批覆同意授予東莞全國版權示範城市稱號,這是全國第九個、廣東省第二個、地級市中第一個全國版權示範城市。

(據《東莞市志》、東莞展覽館資料、東莞日報報道等整理)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踐行共建共治共享 推動社會和諧善治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40年來,“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的東莞人,從開辦全國第一家對外來料加工企業開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東莞奇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精彩而生動的縮影。

在創造許多讓人驚羨的經濟奇蹟的過程中,農民“洗腳上田”走進城市,經濟活躍聚集大量外來人口,東莞自身諸多特殊性和社會問題的複雜性,使得東莞社會管理面臨巨大壓力。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從“治安整治”到放寬外來人口入戶政策,鼓勵外來人口參與東莞社會事務管理,2007年提出“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建設富強和諧新東莞”的發展戰略。

從2015年提出的“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公共服務政社聯治、矛盾衝突依法綜治的基層善治格局”,到2018年提出的堅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按照“新時代·新徵程·新東莞”的總體要求,東莞全力推動社會和諧善治。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領風氣之先的東莞,牢牢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一屆接著一屆幹,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為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提供了生動註解。

如今,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融入城市的每一處角落,為新時代東莞高水平發展匯聚起磅礴偉力。

記事

◆1990年 《東莞市職工社會工傷保險暫行辦法》的實施,標誌著東莞工傷保險的起步。2001年4月,東莞市(橋頭)工傷康復中心與2007年10月東莞市(虎門)工傷康復中心的先後啟用,標誌著以預防、康復為主的“三位一體”的工傷保險體系基本建立。

◆1992年 東莞在全國率先實施職工社會醫療保險辦法,對職工醫療實行社會統籌,使職工醫療由企業行為轉變為社會行為,由企業統包轉變為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共同承擔,這是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

◆2000年 東莞在全國率先推行農(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2002年 東莞實施“村改居”農村管理體制改革。這是農村管理體制的重大改革,對加快東莞城市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003年 東莞決定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城鄉的農(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2004年 東莞創建廣東教育強市。經省評估驗收,廣東省人民政府於2006年1月23日授予東莞市“廣東省教育強市”稱號。至此,東莞成為繼深圳、佛山、中山之後的全省第四個教育強市。

◆2006年 9月1日起,東莞市免除本市戶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雜費。2007年9月1日起,免收本市戶籍學生義務教育階段書本費,實現了義務教育階段本市戶籍學生全免費義務教育。

◆2008年 東莞為戶籍生活困難人員和低保邊緣戶專門發放了一次性臨時生活補貼每人1000元,此舉屬全國首創。

◆2009年 東莞成為全國第一個採用積分制方式讓流動人口子女入讀公辦學校的地級市。

◆2013年 東莞市醫調委正式運作,東莞醫療糾紛情況明顯好轉。

◆2016年 東莞全面推進社會服務管理“智網工程”,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宗旨,運用信息化手段,將公共安全、矛盾糾紛、社會治安隱患排查、社區服務等民生工作內容納入首批入格範疇,切實解決黨委政府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2017年 中央綜治委9月19日表彰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東莞獲得最高獎項“長安杯”。

◆2018年 東莞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全市“二標四實”基礎信息採集工作動員部署會。實施“二標四實”,是廣東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的基礎條件。

(據東莞市統計局網站、《東莞日報》報道等整理)

數說

◆2017年,開展“颶風2017”專項行動,重拳打擊“兩搶”等突出違法犯罪,接報違法犯罪警情下降17.2%,刑事立案數下降14.3%。

◆2017年,深入推進“智網工程”建設,入格事項增至20大類83項,截至2017年底全市網格管理員累計開展業務巡查305萬次,發現並上報各類問題線索27.3萬條,完成事件處置19.4萬宗。

◆2017年,深入推進“醫藥分開”改革,為群眾減輕醫藥費負擔7600萬元。

◆2017年,完成11所公辦學校新建擴建工程,新增中小學(幼兒園)64所。

◆2017年,新增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公辦和補貼學位6.8萬個,增長78.3%。民辦義務教育優質學校比例達61.9%。

◆2017年,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880元,發放就業創業補貼1.38億元。

◆2017年,全市所有鎮(街道)均達到省級法治創建標準,提前一年完成創建任務;397個村(社區)達到省級“民主法治村(社區)”標準,佔總數的68%,創建比例居全省前列。

◆截至2017年底,全市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4424家,社會團體912家,民辦非企業單位3482家,數量位居廣東省前列。

◆截至2017年底,全市專職社工1392人,全市註冊志願者99.3萬人,全市志願服務組織6458個,累計開展志願服務項目9.8萬個,提供志願服務1000多萬小時。

◆2018年,我市打造市鎮村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立市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個,鎮(街)公共法律服務中心32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站588個,打通了公共法律服務“最後一公里”。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堅決補齊生態短板 全力建設美麗東莞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東莞經濟發展史,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精彩而又生動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位置,把綠色發展放到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維護群眾切身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開創了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東莞秉承生態發展的理念,直面生態環境短板,從加強規劃引導、建設環保設施、開展專項整治、推動產業升級、建立長效機制等方面入手,積極探索實踐,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打造美麗東莞,逐步走出了一條製造業立市與生態發展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助推東莞實現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2002年,東莞市明確提出建設“現代製造業名城、文化新城、生態綠城”的發展目標,隨後又開啟以“建城、修路、整山、治水”為重點的“生態綠城”建設,不僅要把一個經濟強市展現給世人,更要把一個園林綠城留給後代。

今年,市政府“一號文”聚焦生態環境和城市品質提升,明確提出,“加快補齊突出短板,改善薄弱環節,推動美麗東莞建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環境需要”。當前,東莞正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全面打響了治水攻堅戰(碧水)、藍天保衛戰(藍天)、土壤汙染防治戰(淨土)三大戰役,構建優美生態環境,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支撐,已在全市上下凝成共識。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東莞高度重視治理環境、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東莞工作,近年來東莞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打造綠色低碳城市,以創建國家生態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市為重要抓手,積極探索提升城市生態品質,取得顯著的成效。同時,東莞努力爭取地方立法。從2009年開始,先後向省、國家申請“較大的市”立法權。經過六年的努力,在2015年東莞“立法權”成為現實。

經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批准,我市制定的《東莞市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與保障條例》(以下簡稱《生態條例》)將在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廣東省內首部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對東莞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導向、產業引退、考核追責等方面作了明確規定,為打贏治水攻堅戰、藍天保衛戰、土壤汙染防治戰三大戰役提供根本保障,也為東莞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了長效機制。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記事

1999年,東莞率先在廣東省“停止營利性森林採伐,全面建設生態林業”

2002年,東莞取消煙花炮竹行業

2003年,東莞開啟“建城、修路、整山、治水”為重點的“生態綠城”建設,淘汰城區20多家產能落後企業

2004年,拆遷東江兩岸30多家汙染企業

2005年,關閉43家水泥廠、218家磚廠、189家採石場

2006年,關閉94家汙染企業

2007年,全市啟動首批汙水處理工程,12項主體工程、15項管網工程開工建設

2011年10月,我市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推進宜居生態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首次提出創建國家生態市的要求

2016年11月,東莞打響治水攻堅戰

2017年,東莞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

2017年10月13日,東莞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部署會議舉行

2018年4月,東莞全面打響藍天保衛戰

(據市環保局相關資料整理)

數說

◆東莞已建成1155公里的綠道綠廊系統。

◆全市有14個森林公園,1000多個公園,溼地公園16個,自然保護區6個,森林覆蓋率達到37.4%。

◆2017年全市新建成截汙管網767.81公里,是過去6年建設總量的1.5倍。2018年11月17日,今年累計新建截汙管網1132.43公里,佔全年任務1300公里的87.11%。到2020年,全市將爭取建成5500公里截汙管網,基本實現汙水管網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

◆全市已建成38家汙水處理廠,今年新增擴建6家,力爭到2020年汙水處理率達95%。

◆2018年,全市已完成淘汰整治“散亂汙”企業8814家,提前完成年度淘汰整治8000家的目標。

(據市環保局相關資料整理)

「改革開放40週年」從農業縣到國際製造名城,看東莞如何蝶變書寫傳奇

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的光輝時刻,今昔對比的巨大變遷,令我們懷抱感恩的心,向改革開放致敬,向貫穿40年敢為人先的東莞精神致敬。

在改革開放永不停步的精神引領下,東莞定當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在敢為人先的東莞精神永不褪色的大地上,下一個40年,東莞依舊是“機會之城”,依舊是“奇蹟之城”。

素材來源:綜合東莞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