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橫盤的樓市,普通人可以用三種方式悍衛資產財富'

"

下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再度風聲鶴唳。無論是“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的從嚴定調,還是貨幣信貸政策對房地產行業的單邊收緊,都體現出中央前所未有的決心與定力。

“一城一策”的樓市調控方針下,全國大中城市密集頒佈樓市調控政策。在今年上半年,各地調控尚不乏適度鬆綁之舉,而進入7月,卻戛然而止,當月超過40次的調控政令中的絕大部分為緊縮政策。

其中,蘇州、東莞、長沙等收緊或完善限購,北京、廣州、福建等強化租賃市場管理,大連、西安、寧波等城市加強市場監管。

從調控方向來看,管理更加細化、執行更加嚴格,政策更加頻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從未如此清晰。

從貨幣信貸政策層面同樣傳遞出緊縮信號。在二季度政治局會議中,雖然對貨幣政策的表述為“鬆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重回寬鬆之勢逐漸明朗,但無論是“不刺激地產”的表述,還是近期銀保監會對涉房貸款的限制和檢查,均表現出對房地產行業單邊收緊之勢,避免“水漫樓市”造成對城市房價的刺激與拉動。

最直接的表現便是信貸增量的全面下行。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0600億元,環比少增6000億元,同比少增3900億元,其核心便是經濟下行壓力疊加房地產融資形勢嚴峻所致。

與此同時,居民部門的貸款表現上顯露出相似的狀態。7月居民部門短期貸款新增695億元,同比少增1073億元,環比少增1972億元,與監管層加強消費貸變相流入房地產市場的管控直接相關。

在去槓桿的大背景下,房地產行業從企業端到個人消費端,金融鏈條的全面收緊,為房地產市場戴上了緊箍咒。

然而,追根溯源,這一輪緊縮的目的並非打壓樓市,而是希望讓增長速度超越實體經濟、超越居民收入的房價水平能夠慢下來,穩下來,與基本面保持同步,從而逐步釋放泡沫,熨平風險。

從中長期來看,雖然房價高漲的黃金期已成過去,但隨著產業升級、人口集中、經濟集聚帶來的城市發展,資產價值的穩步增長依然可以預期。另外,從消費端來看,國內投資渠道相對匱乏,購房仍是居民家庭實現財富保值增值的一種理性選擇。

調控重壓之下,部分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開始“高位橫盤”,基於這一現狀,普通消費者可以另闢蹊徑,關注以下機遇。

把握城鎮化帶來的人口紅利

截止2018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而美日兩國房地產市場的拐點均出現在城鎮化率80%左右,以此類比,我國城鎮化率還有20%的推進空間,支持十年到二十年的房地產發展不成問題。

從微觀層面來看,自國務院發佈《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後,按照這個剛性目標,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年均要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年均轉戶1300萬人以上,基數龐大的新增城市人口,成為驅動房地產行業平穩向好發展的最大紅利。

基於這一趨勢,可以將視野投向產業價值鏈緊密,產業關聯性強,資源的配置效率高的城市群,選擇人口吸附力更強、人口結構更為優質的城市置業,佔得城市發展先機。

抓住買入房產股的有利時機

過去十年,調控帶來的悲觀預期,造成房產股的市盈率一路震盪下行。目前房產股的動態市盈率僅在10倍左右,遠低A股平均水平,存在明顯的價值低估。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密集調控讓樓市馬太效應愈發顯著,週轉率較高、融資渠道更通暢的龍頭房企持續鞏固優勢,強者恆強的趨勢已經形成。

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大型房企綜合實力的遞進,買入房產股的窗口期已經到來。

配置看得懂的資產

每逢樓市波動,總會冒出各種包裝了華麗外衣的不靠譜房產,比如超小面積的商鋪,比如承諾售後返租的各類物業,看似總價很低,回報很好,大浪襲來,才知一地雞毛。

什麼是看得懂的資產?

其一,是能看明白價值成長空間的房產。比如一線城市核心地段的物業,比如不可再得的低密別墅產品,不僅因為資源聚合和產品稀缺造就項目可持續的價值成長性,還具備極強的流通性和變現能力,這樣的資產才具備避險能力。當然,這類房產也售價不菲,不用著急,繼續往下看。

其二,是能算明白帳的房產。房產是否位於城市的產業中樞?周邊分佈著多少大企業?軌道交通的現狀和規劃如何?這些不僅決定著房產的出租率,當下的租金水平和未來租金增速,也代表著未來二手房接盤者的多寡,而置業需求越集中的板塊,二手房的價值增速則會越快。因此,由產業、人群到交通、配套,選擇具有高潛力的項目產品,能把當下的帳算得清楚明白,未來的價值空間才更清晰穩健。

短期高位橫盤,未改樓市長期向好,選擇更好的選擇,埋下明天的種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