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言 | 北京換房成本小測算(開放討論版)

經濟 算法 蘇州 一勺言 2019-04-09

對帝都而言,換房是少部分人才享有的權益。

但從精算的角度,換房是一筆穩賠的買賣。我勸你放棄這份“有毒”的權益。

從目的來看,換房有兩個追求。一是成本合理,二是追求更佳居住環境。

為了避免抬槓,覺得住得更好是無價的,可以關閉頁面了。本文討論的是,把房產定位成純資產的前提下換房的經濟成本。

先說結論:

換房成本是房屋總價的22%-27.3%。

首先我們先設置一個典型的模型。換房的主人翁,賣掉多年前200萬買入,如今市場價400萬的房子,去換一個更大更核心的800萬的房子(面積大於90平的非普通住宅)。

一買一賣的過程中,換房的成本在200萬左右。數據很瘋狂,怎麼算出來的,我們來分解一下。

01

階段一:賣房階段的砍價折損

換房的主人翁一定會經歷兩個身份:賣家和買家,先後順序只和市場行情有關係,不影響成本測算,我們就隨機決定先賣後買。

賣房的折損有兩種來源:自願掛低和被砍低。

在炒房術語中,有一個詞叫“筍盤”。源自粵語諧音,指的是低於市場價,有套利空間的房產。

不止炒房客,每一名購房者,都在淘筍盤。

作為升斗小民,去市場買海鮮都要砍三次價,買個三千塊的手機都要對比五個測評,你問我買房要不要砍價?

自然是往死裡砍。

幾百萬的房子,買家一定會瘋狂跑盤諮詢談判砍價,確保對市場行情萬分瞭解,直到遇到價格足夠“筍”,才謹慎下手。這樣就造成了一個真實的現狀:

沒有一所房子,能以市場價賣掉。

市場價是什麼?

同類房源,90%的鏈家或者中介門店掛牌價都是400萬,400萬就是市場價。

成熟的市場,能成交的一定是最低價,願意380萬出手的先賣掉,然後是390萬的,接著是395萬,以此類推。

這意味著:只要賣出,你一定賣虧了。

對“賣虧”的領悟,政府是最深刻的。

2004年五道口華清嘉園樓面價780元 /㎡

2015年葛洲壩拿了樊家村樓面價750000元/㎡

數據告訴我們,論虧,我們都虧不過政府。

這些年來,政府每次出讓居住用地,回頭看一定是賣虧了。

賣房也是一樣,成熟的市場,380萬一定先於390萬成交,先賣者虧。

之所以強調“成熟的市場”,就是針對正經賣家和買家,排除個例中賭狗和敗家的非正常操作。

為了成交而折損的價格,我們把它稱為折損率。最關鍵的部分來了,北京樓市的折損率是多少。

介於行情的浮動,折損率必然是一個區間:

5%-10%。

數據是市場驗證的結果,一個市場價500萬的房子,按5%-10%的折損率,它的實際成交價會是450-475萬之間。

如果你有過買賣經歷或觀察過交易市場,你會對這個數據的合理性產生同感。

最少低多少?至少低於市場價5%,才有成交的可能。

低價率先成交。原因在於房產交易有低頻性,高客單價的兩大屬性。掛牌的房子跟市場價比,一旦沒價格優勢,買家是不會輕易下手。

但低價是有底線的,最多不會低於10%。

根源在於高資金和戶籍門檻存在,註定大城市的房產交易者的level,普遍高於炒股或者其他市場人群。

因此正經的換房需求房東,從來都是理智清醒的,價格低太多,是不會出手的。

房產賣家只會聯名漲價,而不會清倉處理。

一勺言 | 北京換房成本小測算(開放討論版)

蘇州湖東小區,業主呼籲小區成立漲價聯盟

你再壓價,大不了我不賣了。

但會有人說,折損率只會低於市場價5-10%麼?明明上次貝殼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北京樓市跌了11%。再縮短到2018年下半年區間,某片區跌幅甚至達到20%。

這些數據,的確都超過5-10%折損率。

這裡最大的理解誤區,在漲跌幅指的是市場價的漲跌,而不是成交折損率。

市場價漲跌,會讓京房均價從200萬變成500萬,也會讓某小區從800到600萬,隨著市場潮汐而動,而折損率是疊加在市場價之上的。

02

階段二:買房階段的稅費折損

除了賣房時5%-10%的價格折損率。換房的第二個弊端是買房階段的稅費支出,再次重申我們前面的設定,換房主人翁的購買意向是二套+面積大於90平米的非普宅。

如此設定,買房產生的稅費支出是多少呢?

契稅和中介費:

  • 契稅3%

  • 中介費2%


契稅好理解,改善型非普宅,按照3%繳納,中介費我們去掉一個最高分(鏈家),去掉一個最低分(小中介),去2%。

個稅:

關於個稅,很多人第一個想法是什麼,我選滿五唯一的房子,不就完美避開個稅。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賣你房子的人,處心積慮花了這麼多年時間熬滿五年,就為了給買家省稅麼?

不,滿五唯一如此大的利好,自然是為了給自己的房子抬價,或者抵消掉房子的一些硬傷。

因此,就算是滿五唯一的房子,買家依然佔不到免個稅的便宜。買家即使免交個稅,也會被在價格上找回來。

因此,滿五與否,個稅部分都按2%計算。

增值稅:

增值稅(為方便理解,把附加稅也算在內)的算法有兩種:不滿兩年,增值稅很好算:5.3%(原來是5.6%,最近新政附加稅減半)。

滿兩年的簡單算法是(賣出價-買入價)X5.3%。

(前置條件是非普住房,免增值稅情況自然不會出現)

增值稅真實比例該是多少?取決於賣家的購入和賣出的差價。

當增值稅無限低的情況,是賣家買入和賣出同價。買入超過兩年,原價賣的改善需求的房子,存在麼?在北京不存在。

按北京的漲法,過去十年,房價翻了十倍,摺合每年翻一倍。

假設買入兩年沒漲的房子存在,這套房子應該是什麼情況,縱觀過去的市場走勢,唯一的可能是2016年後買才可能做到沒漲。

想象一下,一個賣家2016年之後買的一個改善型住宅,兩年沒漲,原價拋售,這樣的情況,在成熟的市場是默認不存在,存在說明市場差到一定境地了。也很難有買家鼓起勇氣去接盤。

那漲多少才賣是合適的,北京的市場,十年十倍的市場,我們保守估計翻一倍賣掉。那這種情況就是5.3%的一半,2.6%。

我們得到,按照是否滿兩年,增值稅部分折損是2.6%—5.3%。

階段二稅費損失項目比較多,我們做個小總結:

契稅:3%

中介費:2%

個稅:2%

增值稅:2.6%—5.3%

03

階段三:優質貸款折損

負債可以抵消通脹和貶值,已經成為共識。

進而我們可以得到:良性負債是財富。這一點,關注好評與差評的朋友不會陌生。

因此,每一位公民都有一份隱形財富,那就是第一筆房貸,基準利率,三成首付,如何形容它,大概就是優質至極,美不勝收。實在太優質了。

但,還存在比第一筆房貸更優質的存在,那就是n年前的第一筆房貸。基準利率基礎上打七折,兩成首付,簡直堪稱天降甘露。

如果你擁有後者,一旦換房,意味著你要放棄“基準利率基礎上打七折,兩成首付”的優質貸款,擁抱“利率上浮,四成甚至更高首付”的劣質貸款。

其中的損耗多嚴重呢?

在這裡,我們抽象一個模型,精算一下換房中利率的折損。

還是文章開頭的換房主人翁,他賣掉幾年前購買的總價200萬,首付2成,利率七折。(如今賣出400萬)

換800萬的非普住宅,利率上浮20%,首付8成640萬(假設房子的評估價能達到成交價)。

為了簡化模型,我們假設不考慮先後兩個房產的已還部分貸款和提前還款的罰息,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果:他除了拿著賣房所得400萬,還要再掏240萬真金白銀,才能覆蓋新買房子640萬的首付。

一勺言 | 北京換房成本小測算(開放討論版)

更恐怖的是,前後兩次同樣是貸款160萬,總還款額多了85多萬,當然,多出來的85萬還款額是在未來30年還款期裡陸續還清的,雖然存在通脹稀釋,但逃不脫還是要從你腰包實實在在的掏這85萬。

85萬,相對於800萬的新房,損耗率在10%以上。

到這裡,我們可以得到在北京換房的最終損耗程度。

階段一:5%-10%(400萬的房產)

階段二:契稅3%+中介費2%+個稅2%+增值稅2.6-5.3%(800萬的房產)

階段三:10%(800萬的房產)

因為階段一賣房階段,對應標的是400萬的房產,因此折損區間應該縮小一半,階段一折合為2.5%-5%。

三個階段相加,得到的最終換房損耗,是22%-27.3%。

精算後的換房損耗如此大,足夠顛覆你的常規思維。其中的終極原因是什麼呢?

答案是頻繁交易。

所有投資紅寶書和投資大師巴菲特或芒格,都會提到“避免頻繁交易”。

不論是股市樓市債市還是期貨,賺錢最穩定的永遠是服務商。今年三月,A股的一波行情,讓券商開心壞了,開戶的新股民排起長隊,去年才因為年終獎寒酸的券商,一下子逆襲了。

逆襲的原因很簡單,股市交易頻繁,券商才能賺到錢。樓市頻繁交易的後果,比起股票,一定更大的虧損。

因此,換房之前請務必三思。

一勺言 | 北京換房成本小測算(開放討論版)一勺言 | 北京換房成本小測算(開放討論版)一勺言 | 北京換房成本小測算(開放討論版)一勺言 | 北京換房成本小測算(開放討論版)

好評差評粉絲群已開放

入群請聯繫評論君:lucky0633

一勺言 | 北京換房成本小測算(開放討論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