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隨禮不超50,界首這個規矩定得好

經濟 社會 華夏經緯網 2017-05-28

據中安在線網轉載人民日報消息,日前安徽省界首市出臺《關於開展樹新風、改陋習、促脫貧的意見》,給黨員幹部定規矩:隨禮不超過50元!同時,向農村、社區倡議“50元標準”,建議修訂“村規民約”時作參考。筆者認為,通過黨員幹部帶頭,引導群眾更新觀念、革除陋習,這個規矩定得好!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面子”。在婚喪嫁娶、進學喬遷等一些日常生活的“節點”,出於親情友情而“隨禮”,是中國人世俗生活的常態,不足為怪。在一些西方國家人眼裡,“愛面子”的中國人,因為高密度的“禮尚往來”,生活過得更加富有人情味。可以說,“面子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奉行特定的價值觀、榮辱觀,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個體的行為。“面子文化”能夠傳承數千年,自然有其生命力,有其積極的一面。譬如,它能導人向上,爭取個人及家族的榮光;它能導人愛美,通過衣著光鮮而獲得別人的讚美;它還能導人從善,讓我們的生活充滿禮儀的溫馨。

“面子文化”兼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屬性。它需要一定的物質積累,來獲取精神滿足;需要通過物質消耗,來填補精神虛空。然而,物質是“有度”的,精神是“無度”的。當二者之失衡時,就必然導致問題出現。顧面子也好,隨禮也罷,超過一定限度,就會走向反面。過度重面子,事事爭第一,就會變得虛榮、奢華。“隨禮”過度,超出承受範圍,就會影響正常生活。

現如今,大部分人的日子都超越溫飽,生活有了富餘,於是請客送禮之風也漫卷開來。據媒體報道,在皖北農村地區,一些人借婚喪嫁娶、祝壽滿月、喬遷開業、升學深造等名義,請帖滿天飛,隨禮節節高,人情難招架,家庭添煩惱。這一現象正是界首市出臺《關於開展樹新風、改陋習、促脫貧的意見》的背景。

當一種世風朝著消極的方向發展時,社會有意識的糾偏就成為必然。界首市的做法,有三點值得肯定:

其一,直擊“面子文化”的弊端,強力糾偏社會風氣。“面子文化”貌似中庸,沒有顯性社會危害,容易形成社會跟風潮流。“面子文化”會促成“面子消費”,而這種消費價值的核心是“臉面”,而非“情面”,偏離了人情世故的本來意義。因此,明確規定黨員幹部的隨禮數額,就是對當地盛行人情風的一次“急剎車”。雖然會引起一些人短暫的“心理不適”,但確實是必然之舉。

其二,將“樹新風、改陋習”與“促脫貧扶貧”綁在一起,一舉多得。扶貧脫貧是當前的一項中心工作。“隨禮”價碼越來越高,對一些經濟不寬裕的家庭來說,勢必會成為新的負擔,拖延脫貧的步伐。因此,“改陋習”成了“促脫貧”的手段,確實是創新之舉。

其三,界首市的“樹新風、改陋習”沒有一刀切,而是先由黨員幹部帶頭,進而“向農村、社區倡議”。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群眾對政府治理手段的不適感,同時也為那些持懷疑、觀望態度的群眾樹立了榜樣,這確實是明智之舉。

當然,界首出臺的《意見》在互聯網上也並沒有引來一致“叫好聲”。網友的懷疑集中在“政策是否能持久”、“標準是否過低”等方面。在此,誠望界首市黨委政府接納網友意見,看準的事就堅持做下去,久久為功,決不虎頭蛇尾、半途而廢,方能讓人民不懷疑政府治理的決心和能力。

轉自:新華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